人物传记电视专题片

合集下载

王泰栋生平和制作

王泰栋生平和制作

王泰栋生平和著作王泰栋我是1932年出生的,祖籍镇海雁门乡邱王村,现属慈溪,在澥浦小学读书,后上龙山凤湖中学,1944年到1946年去宁波、上海中学读书,1947年6月在上海华华中学读高二时,由郑侠虎介绍来浙东参加革命。

当时接待我的领导人是赵士炘、沈宏康(赵是慈镇县工委书记、沈是慈镇县工委委员,武工队长)。

1948年5月,我加入中国共产党。

解放后长期从事新闻工作,曾担任过《宁波大众报》编辑部主任,1987年被宁波电视台评聘为主任记者,一直到1992年在电视台办了离休手续。

沈宏康同志当时也离休了,担任宁波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会长,他叫我帮助他搞一些新四军研究会的工作,20多年来,我一直在新四军研究会担任副会长后兼秘书长(担任秘书长十年)。

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是没有编制、没有报酬的。

2009年,沈宏康同志去世,张永祥同志任会长,他给我们驻会三个同志每天补贴中餐。

我在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主要是协助沈宏康、张永祥两位会长编书、出会刊、研究浙东新四军军史、党史、根据地人民斗争史,写论文,建碑、亭、馆(后大部分成为市、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个人挤出时间来也写些东西,除个人有些出版社约稿略有薄酬外,在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出书、出会刊、建碑立馆起草方案等是没有报酬的,兹将1996年开始个人主要著作、论文、编著、电视专题片等主要作品情况介绍如下:一、个人主要著作:9本,共计280万字《陈布雷传》东方出版社1998年出版,25万字(曾获市政府1998社科优秀著作三等奖)。

《沙文汉与陈修良》宁波出版社1999年出版,40万字(与人合作)。

(获省1999年“五个一工程奖”)《陈布雷女儿陈琏与女婿袁永熙跨越——门槛》学苑出版社2004年出版,20万字。

《陈布雷大传》团结出版社2006年9月出版,55万字。

获2006~2007年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无名英雄》宁波出版社2007年底出版,45万字。

获市作协2007~2008年度市优秀作品佳作奖。

某电视台摄制电视剧《勇敢历程》,编剧丙根据马某撰写的人物传记

某电视台摄制电视剧《勇敢历程》,编剧丙根据马某撰写的人物传记

某电视台摄制电视剧《勇敢历程》,编剧丙根据马某撰写的人物传记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电视剧《勇敢历程》的创作背景和目的
2.编剧丙对马某人物传记的改编过程
3.剧本中的人物塑造和故事情节
4.电视剧拍摄过程中的挑战和亮点
5.电视剧对观众的影响和启示
正文
电视剧《勇敢历程》是一部以真实故事为背景,展现主人公不畏艰难、坚持梦想的励志故事。

该剧的创作源于编剧丙阅读了马某撰写的人物传记,深受感动,决定将这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搬上荧幕,激励更多的观众勇敢面对生活的挑战。

在剧本创作过程中,丙对马某的人物传记进行了深入研究,挖掘出传记中许多鲜为人知的细节。

丙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对人物进行了适当的艺术加工,让角色更加立体丰满。

同时,剧本中的故事情节也做了适当的调整,使得剧情更加紧凑,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在电视剧的拍摄过程中,导演和演员们克服了许多困难,力求将剧本中的人物塑造得栩栩如生。

主演们在剧中的表现可圈可点,展现了他们深厚的表演功底。

此外,电视剧在拍摄过程中的一些场景设计、镜头运用等方面也颇具创意,为观众带来了视觉上的享受。

《勇敢历程》播出后,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和好评。

许多观众表示,这部剧让他们感受到了主人公坚定的信念、不屈的意志以及对梦想的执着追求,为他们自己的生活注入了力量。

这部剧也提醒了我们,面对困境时,要勇敢地去追求梦想,坚持自己的信念,永不言弃。

总的来说,电视剧《勇敢历程》的成功离不开编剧丙对马某人物传记的精心改编,以及拍摄过程中导演和演员们的辛勤付出。

人物传记纪录片影像创作研究

人物传记纪录片影像创作研究

人物传记纪录片影像创作研究作者:周珍南杨洁范娟陈丽玲来源:《科技资讯》2021年第21期摘要:朱瑞是中国解放战争中红军牺牲的最高将领、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奠基人,也是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百位英雄模范之一。

该文以青年学子视角,客观记述自拍的人物传记纪录片《炮兵元帅朱瑞》,通过生动有趣的视听语言、客观真实的叙事手法、先进的数字技术手段等,向观众展现朱瑞一生传奇的经历和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建设中建立的丰功伟绩。

关键词:纪录片人物传记影像创作炮兵元帅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21)07(c)-0196-03Abstract: Zhu Rui was the top general of the Red Army who died in the Chinese Liberation War, the founder of the artillery of the Chines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And one of the hundred heroic models who made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to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In this article,we present Zhu Rui’s legendary life experience and his great achievements in the artillery construction of the Chines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through vivid an d interesting audiovisual language, objective and realistic narrative techniques, and advanced digital technology.Key Words: Documentary; Biography; Video creation; Artillery marshal朱瑞是中国解放战争中红军牺牲的最高将领、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奠基人,也是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百位英雄模范之一。

中国电视50年节目创新的三个发展阶段

中国电视50年节目创新的三个发展阶段

中国电视50年节目创新的三个发展阶段从“宣传品”、“作品”到“产品”——中国电视50年节目创新的三个发展阶段阶段性成果之一。

)(本文系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文化创意产业与中国影视文化建设问题研究》(项目编号:0bjjd8b000b)[内容摘要]中国电视50年来,节目创新经历了从以“宣传品”为主导到以“作品”为主导,再到以“产品”为主导的三个发展阶段。

在以“宣传品”为主导的阶段,电视节目从多种传媒艺术样式的借鉴与模仿中获得滋养;在以“作品”为主导的阶段,电视节目创新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形式探索,90年代的观念探索,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传媒特征和艺术特征;在以“产品”为主导的阶段,电视节目创新进行了产业化和市场化的探索,产生了较高的效益。

面对新媒体的冲击,电视节目既面临巨大的挑战也拥有较大的创新空间。

[关键字] 中国电视;节目创新;传媒;艺术中国电视已经走过了50年(电视是各艺术门类中最为年轻的一种,中国电视于1958年5月1日试播,呼号为“北京电视台”,并于同年9月2日正式播出,因此今年是中国电视诞生50周年。

),在半个世纪的历史进程中,她有过创业的艰辛、探索的曲折,也有过成功的辉煌与喜悦……而始终未曾间断的是她一以贯之、孜孜不倦的创新。

中国电视50年,从某种意义上看,就是一部不断满足中国百姓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创新史。

在内容生产方面,我们可以用“品”(“品“有类型、种类、等级、格调、评价等多种意思,为中国古代文论中的重要概念。

如《书·禹贡》中“五品不逊”,《沧浪诗话》中“诗之品有九”,《世说新语·文学》中“品评卓逸”,谢赫的“三品”、钟嵘的“神品”等。

)字来划分出中国电50年的三个发展阶段:前20年是以“宣传品”为主导的阶段;后30年又可分为两个时期——以“作品”为主导的阶段和以“产品”(胡智锋、顾亚奇:《中国电视内容生产的潮流与趋势》,《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6年第1期,《新华文摘》2006年第10期转载。

潘秋举与《八闽之子》一起成长

潘秋举与《八闽之子》一起成长

潘秋举与《八闽之子》一起成长缘起1999年底。

一个冬日的午后。

中央电视台方楼二楼小咖啡厅。

暖意盎然,咖啡香浓。

在这里,在这个汇集了众多优秀电视制作人的地方,潘秋举遇到了他乡故人――在《东方之子》栏目担任编导的张克荣。

其时,张克荣已准备独立斥资200多万,或举债,或筹钱,做一档《华人纵横天下》人物传记纪录片,记录全世界杰出华人的奋斗历程。

当潘秋举见到张克荣的那一刻起,思绪也就回到了5年前。

那是1994年底,毕业于厦门集美大学中文系的潘秋举,从众多报考福建电视台的年轻人中脱颖而出,被录用在福建电视台少儿组当编导,他做的第一个专题节目是《寻找郑和的足迹》。

正当他要回家乡长乐拍片时,正好摄像出差了,彼时有朋友说叫一个北广毕业的同事张克荣来帮忙拍摄。

那是他们俩第一次接触,却成功地结缘合作了这部日后被大众广为认可的中国电视系列人物纪录片。

对潘秋举而言,恰是从做这个专题片开始,这个中文系爱写诗的男孩,找到了做电视的心情。

后来,张克荣去了北京。

潘秋举也转到了法制节目组。

随着编导的片子越来越多,潘秋举对制作节目的感觉越来越好,这也激发了他的信心。

从那时起,对于片子的架构,编辑时的逻辑性,他都驾驭得十分自如。

其时,中央电视台有个法制类的专题栏目叫《社会经纬》,有一次《社会经纬》承办的全国法制节目交流培训会在福州举行,潘秋举作为东道主福建电视台法制节目组的主要编导,他的专题片给《社会经纬》制片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98年初,潘秋举来到了北京,来到了中央电视台。

他独立制作的第一个节目,是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修正草案颁布时的一档专题节目,反映基层民主建设,历经两个多月,他上访问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王汉斌、姜春云、美国前总统卡特,下跑遍全国农村采访村民,充满力度地宣传了这部法律。

在央视将近两年的历练之后,潘秋举对电视专题片的框架,构思的能力,以及如何按电视学要求让镜头工整、有动感、流畅性好,让零散的画面变得好看,他都有了自己独特的视角。

国家记忆纪录片观后感 国家记忆纪录片观后感600字范文

国家记忆纪录片观后感 国家记忆纪录片观后感600字范文

国家记忆纪录片观后感国家记忆纪录片观后感600字范文《国家记忆》是由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推出的国史节目,由贺亚莉任制片人。

该节目以历史纪录片为表现方式,记录国家重大历史事件,人物传记。

该节目于2016年10月3日起每周一至周五的晚间八点在央视国际频道播出。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几篇关于国家记忆纪录片观后感的范文,感兴趣的人快一起来和小编学习吧!国家记忆纪录片观后感一《国家记忆》主要展现党史、国史、军史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各领域重大工程建设、揭秘重大决策背后的故事、讲述各阶层各时代代表性人物,记录讲述党的奋斗史、创业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史、改革开放进程史等。

通过大历史、小细节引领国家观、历史观、价值观,展现家国情怀、中国道路、中国精神、时代潮流、民族命运、大国梦想的沿革,为国家为社会凝心聚力。

10月3-10月8日,《新中国1949》将播出1-5集,通过查找大量鲜为人知的历史资料,采访诸多专家、学者和亲历者,节目展现了1949年中国政局的变化、解放战争的进展、中国共产党的重大决策,以及当时的中国国情状况。

这五集分为《北平解放前夜》、《中共中央进北平》、《从香山到中南海》、《定都北平》、《揭秘开国大典》五集,节目通过讲述这一时期各个重大事件背后的故事,生动地再现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发生的一系列重要事件,勾画出半个世纪里中华民族为寻求民族独立、自由解放的艰辛历程。

国家记忆纪录片观后感二是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0周年,也是中国航天的奠基人钱学森诞辰105周年。

在今年,我国已经发射了“长征七号”火箭和“天宫二号” 空间实验室,还将在第四季度发射“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和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长征五号”,这将在全国掀起新一轮关注航天、关注科技创新的热潮。

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中央电视台的支持下,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中国航天十二院)与央视中文国际频道(CCTV4)以高标准制作了专题纪录片《国家记忆(钱学森与中国航天60年)》。

某电视台摄制电视剧《勇敢历程》,编剧丙根据马某撰写的人物传记

某电视台摄制电视剧《勇敢历程》,编剧丙根据马某撰写的人物传记

某电视台摄制电视剧《勇敢历程》,编剧丙根据马某撰写的
人物传记
摘要:
一、电视剧《勇敢历程》简介
1.电视剧制作背景
2.编剧丙根据马某撰写的人物传记改编
二、马某人物传记特点
1.马某的生平事迹
2.丙编剧对传记的解读与创作
三、电视剧《勇敢历程》剧情概述
1.主要角色及人物关系
2.剧情发展脉络
四、作品意义及影响
1.对马某事迹的传播与弘扬
2.对观众的教育与启示
正文:
电视剧《勇敢历程》是一部以马某的生平事迹为背景的励志题材作品。

某电视台邀请编剧丙根据马某的人物传记进行创作,旨在通过电视荧幕将马某的勇敢精神传播给广大观众。

马某,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他的一生充满了挑战与奋斗。

丙编剧在深入研究马某的人物传记后,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马某如何从一个平凡的人物
成长为一个勇敢的战士。

马某的生平事迹为观众展示了一个不屈不挠、勇敢面对困难的形象,同时也为观众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

电视剧《勇敢历程》围绕马某的成长历程展开,剧情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从马某的青涩少年时期,到他勇敢追求梦想的青年时代,再到他为了国家、民族利益而奋勇斗争的中年阶段,每一个时期都展示出了马某的勇敢精神。

丙编剧通过对马某人物传记的解读与创作,使得这部电视剧成为了一部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励志佳作。

作品的成功不仅让观众更加了解马某的英勇事迹,还让观众受到了马某精神的感召。

这部电视剧以其真实感人的故事情节,激发了观众们为国家、民族勇敢奋斗的信念。

同时,作品也启示了观众要敢于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挑战,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

先进模范人物传记

先进模范人物传记

先进模范人物传记作为一位时代模范,有关张桂梅老师的新闻书写形式多样、不一而足,人们以不同称谓讴歌她、褒奖她。

这位集时代楷模、全国道德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全国脱贫攻坚楷模、“七一勋章”获得者等多项至高荣誉于一身的教师,扎根滇西贫困山区一线40余年,在12年间把近两千名贫困山区女孩带出大山、送进大学,以教育斩断贫困代际传递。

光环之下,张桂梅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从纪传体长篇报告文学《张桂梅》一书中,就可以找到问题的答案。

不同于已有的同题材写作,《张桂梅》一书以第二人称叙事,读来更像是一封写给张桂梅老师的长信,拉近了人物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起来,真实而生动地走到读者面前。

在书中11个章节的多维叙事里,张桂梅的生命河流如同一条九曲前行的小溪,带着执着的坚韧和九死不悔的决心。

我们从中知道她打过的每一场“战”,走过的每一条艰难的路,知道她所秉持的理想和圣洁的人性光辉。

《张桂梅》一书,真实记录了张桂梅鲜为人知的童年、青年和婚姻生活,在人生轨迹中还原了她的心路历程,从亲人之爱、师生之爱、夫妻之爱、社会之爱到天地大爱的一步步演进。

本书全方位、全景式揭示了华坪女子高中党支部书记、校长张桂梅不平凡的心路历程,真实讲述了一位基层教育工作者无怨无悔为边疆教育事业拼搏奋斗、助力女孩成长,作出杰出贡献的动人故事。

本书还生动再现了一位女性靠坚如磐石的意志书写精彩人生,深刻反映了一位普通共产党员永葆初心、坚韧执着,把一切献给党、献给人民的崇高精神境界。

这是一部用真心、真情写就的书,是一部构思精巧、真实生动、文笔优美、催人泪下的作品。

作者创造性地运用第二人称来创作报告文学,增进了作品的亲近感;充分发挥报告文学夹叙夹议的特色,提炼升华了故事素材的思想性和社会价值;把深厚的人文素养融入平易的叙事方式,整部作品具有突出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

本书作者为“中国报告文学创作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李延国、丽江市华坪县融媒体中心记者王秀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物传记电视专题片(解说词)
热烈祝贺张绪强同志八十寿辰
二0一一年农历十一月三十日,是张绪强同志八十寿辰纪念日。

我们热烈地庆祝他迎来了自己的生日;
我们衷心地祝福他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我们真诚地祝愿他喜逢盛世频增寿,乐度晚年岁长春。

八十年前的一九三二年冬月,张绪强同志出生在陕西省商县杨峪河乡桐树沟村。

在这山青水秀,人杰地灵的山乡村舍,阳光沐浴着他,亲情温暖着他。

祖父,张发坤是当地唯一读过“四书"、“五经"的人,教过私塾,善良、勤劳、德
梓乡里。

绪强从小就受到祖父、母的熏陶,“头悬梁、锥刺骨”的苦学精神,深深地在他心目中打上了烙印。

七岁上学后,他把读书做人、学知为人、学艺强人牢牢记在心中,祖父常对他说:“学下知识,手艺是自己的,水冲不走,火烧不掉"。

又说:“要在社会上交朋结友,要牢记莫招损、谦受益”这些谆谆教导,至今他牢记不忘。

祖父是他的第一任老师,祖父活到84岁高龄去世,他对祖父感恩戴德。

至今每每想起,他苦在心里,念念不能忘记。

父亲张生庆,农耕,秉性耿直、为人厚诚,睦邻乡里。

绪强弟兄三人,身为兄长,因家庭衣食拮据,1 9 4 9年初中毕业后而停学。

他很快学会了编芦苇席,以此来养家糊口。

在乡里出了名,大家称赞他是一个聪明好学,有作为、有出息的好孩子。

碧绿苍茫的黄龙山,万物生根、松柏挺拔,浩瀚的林海,抚育了无数个贡献黄龙的有识之士。

青山、孕育着生命,滋润着生灵,1 9 5 1年春,经同乡举荐,张绪强从商县老家来到黄龙。

在这青山绿野的山区小县,当上了一名小学教师,进入了“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大门"。

一开始在虎沟门初小任教,那时他才刚1 9岁。

他管理学生方法得当;授课认真,深受家长和学生的爱戴,1 9 5 1年在虎沟门初小被评为模范教师,得到了县教育局的赏识。

1 9 5 3年后将他调到石堡小学任教,1 9 5 6年即被评为陕西省先进教育工作者,被评为优秀辅导员,1 9 5 7年后季县上保送他到陕西省小学行政干部进修学校学习。

在这短短的五六年间,他站立三尺讲台,依托一张课桌,背靠一块黑板,面对一个个聪明可爱的学生,忠诚于教育事业,铺垫着自己人生坚实道路。

1 9 5 8年秋,黄龙宜川合县后,石堡小学归属宜川县教育局管辖。

他主管学校的教学工作,那时,大跃进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学校也不例外,在“超英赶美学校走在前",“学校也要放高产卫星"的口号中,他要求每一个教师要站好三
尺讲台,扎扎实实地教好每一节课,从而使学生的学业没有荒废,反之学校教学质量在不断提高。

石堡小学在全宜川县2 1所完全小学统考中,创四个第一。

当年,石堡小学被评为陕西省小学先进集体,学校被评为陕西省三级重点学校。

他撰写的“新学期新打算"刊登在《陕西教育》刊物上,并配发了刊物《社论》。

1 9 6 2年,他调到白马滩小学任副校长,兼教导主任;
1 9 6 3年,调到柏峪小学任副校长。

在文革的十年间,张绪强饱经了他人生以来艰难坎坷、满目荆棘、仕途频脱,令人难忘的时光,影现了他初衷的未来!
在那如火如茶的岁月里,张绪强这条铁铮铮的硬汉子,也泪湿过额面,他曾回忆过自己以前走过的路,做过的事,心底坦荡地在回味着。

我为黄龙的教育发展,我尽职了;为了培育黄龙的下一代,我尽责了;我无愧、无悔、无怨!
1 9 7 0年5月,他调到圪台七年制学校任教。

1 9 7 3年到1 9 8 3-年调黄龙县教研室任教研员,副主任,期间1 9 8 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 9 8 3年秋,调黄龙中学任党支部书记。

1 9 8 6年秋,调黄龙县委党校任党支部书记。

1 9 8 9年夏,调黄龙县教育局任局长。

1 9 9 2年退休,任黄龙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常务副主任到2 O O 8年当了顾问。

在黄龙中学工作期间,身为党支部书记的他,为了保障学校的教学工作,成立了思想政治工作委员会,开展了“修筑精神堤坝,培养四有新人"活动,8 6年高考,黄龙中学有应届生1 5人,补习生3 O人考入大学,在招生比例小的情况下,取得了好成绩。

在中共黄龙县委党校工作期间,他带领教师走出校门,到农村实行教师进村抓党建,组织干部和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办乡镇党校,成为陕西省党校系统“南学南郑,北学黄龙"的典型,延安地委组织部曾在刊物上刊载了黄龙县党校抓党建的先进经验。

1 9 8 9年4月,调任黄龙县教育局任局长之后,他面对全县2 1所中小学,8 O O多名教职员工,万余名学生,他掂量着这幅沉甸甸的担子,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黄龙县教育局年年被延安地区教育局评为先进,被陕西省教育局评为先进教育局。

1 9 8 9年,他被评为‘‘陕西省职业教育先进工作者"受到表彰奖励。

在黄龙县教育局工作四年间,他铸造了他人生的辉煌。

1 9 92年,他退休,但仍被延安地区行署聘请为兼职督学。

昂颖自惜千斤首,伏励仍有万里心
黄龙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成立,退休后的当年6月,
他出任县关工委副主任,常务副主任主营业务。

走上了晚年奉献余热的征途。

他以丰富的教育工作经验,饱满热情的关爱青少年精神,以孜孜不倦的言行,在关工教育战线上奉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从1 9 9 5年以来,曾先后被全国妇联,国家教委、教育部和省、市关工委评为先进个人,受到十多次表彰奖励。

他创造性地抓关教工作,在黄龙县石堡小学创建起了全延安市第一所家长学校,延安市在这里召开了家长学校现场会。

他为家长学校亲自授课,编写教材。

到2 0 0 8年,全县共有家长学校1 1 7所,家长学校在全县得到普及。

2 0 0 9
年他又提出了在全县开展创建“示范家长学校"活动,全县共建起了中心小学以上县级示范家长学校1 5所,普及全县l O 个乡镇,涌现了石堡小学“全国双合格家长学校"先进典型。

他紧紧地配合学校,从关爱青少年一代出发,进行思想道德建设,注意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了学生的灵魂。

十多年来,他亲自撰写报告,为报告员修改报告稿,共在各学校做报告2 0 0多场,受教育人数达1 3万人次。


他关爱同志,胜过关爱自己,他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在同志中形成了良好的影响,形成了凝聚力。

他参加工作已近6 O 余年,走了1 O多个单位,每到一处他的口碑很好。

大家都说他,乐于助人,乐于帮人,对同志要求严格,心地善良,当领导没架子,是一位良师益友。

在县关工委工作期间,他团结同志,器重老同志,虚心听取意见,有事能商量。

凡谁家有事或儿女婚嫁或过百事丧葬,他都要亲自安排,组织大家料理。

更值得一提的是,他倡导了为年过七十岁的老同志举行祝寿活动。

远离县城5 O 公里外的离休干部报告员孟振乾,过七十寿辰时,他不顾坐车路途颠簸,前去祝贺,感动的老孟流下了眼泪,在他任职期间,己为八位同志祝了寿,并以关工委的名义赠送了“夕阳争辉",“夕阳映朝阳"等内容的牌匾。

还录制了生平事迹的电视’专题片“沧桑岁月",“亲情人生路”等。

这些举动在全延安市关工系统受到领导们的好评,堪称黄龙关工委关爱老同志的一大创举。

因此,黄龙县关工委二十年来多次获得全国、省、市先进集体,不少同志获得先进个人光荣称号,与他是分不开的。

张绪强同志对工作,对同志是这样,而对自己的家却只求平平安安,饱衣饱食,而不贪图享受,以己私利,他当领导从不喜欢同志登门送礼,即使有过也婉言谢绝。

教育局盖宿舍楼,他把分给自己的一套让给了同志,自己却在沟道道山脚下买了四间平房住下。

他说小院有地种,来人方便,是安度晚年的乐园。

他从事教学并担任学校领导2 5年;
他从事教育并担任县教研室,教育局领导1 3年;
他从事党的思想理论教育并担任领导3年;
他从事关心下一代教育并担任常务副主任1 8年。

今年已8 O岁高龄的他,还担任着县关工委顾问。

他的工龄合起来,己整整6()个年头。

他不做停蹄马,甘当超役牛。

对革命事业是这么的认真负责,这么的忠诚,他不愧为是一个好党员,好干部、好老师。

他毕业从事的都是育人兴邦的工作,他青山桃李,瀚海笑行舟。

寿辰这天,由黄龙县教育局,县关工委联合举办的“庆贺张绪强同志8 O寿诞"庆典仪式开始。

庆典仪式由县教育局副局长王成礼主持。

酒店大厅,宾朋、同事、亲友高坐;儿女、嫡孙欢庆。

这正是:福星高照满堂庆,寿诞生辉大家欢。

张老穿着红红的寿字服装,老伴胡培英面带笑容,端庄地坐在那里,接受大家热烈的祝贺。


这一刻,礼炮响起来了!
这一刻,儿女们向老爸献上了鲜花,献上了寿桃!
这一刻,孙子们向爷爷献上了高高大大的寿糕!
这一刻,县关工委、县教育局献上了寿匾!
这一刻,远在韩城的张老当年学生薛景玉托人献上了写有:“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的寿字中堂!
这一刻,厅堂充满了庄严、热烈、欢庆、激动的气氛!
这一刻,不正是突显了张老8 0年来,在人生坦途上铸造的辉煌!
县关工委常务副主任薛斌学热情洋溢的讲话…………。

县教育局局长薛少刚致“祝寿词…………,。

大家共同祝福张老福同海阔、寿与天齐、阖家幸福、乐享天年
2 0 11年l 2月1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