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纪录片与电视专题片的区分
电视纪录片与专题片的区别

电视纪录片与专题片的区别:1、反映生活的方式不同电视纪录片,是社会生活的“客观”的“再现”,主要是“再现生活的具体情境,较多地采用长镜头或同期声展现生活的真实,不允许创作者主观意识的直接表露,主体意识要尽量隐蔽,让事实不允许创作者主观意识的直接表露,主体意识要尽量隐蔽,让事实本身说话”。
故而,电视纪录片是一种“以事信人”的电视节目形态。
电视专题片反映社会生活的时候,具有较强主体意识的渗透,它直接表现创造者对生活的看法和主张,允许采用“表现”的手段,艺术地表现社会生活。
故而,电视专题片多是一种“以情感人”或“以理服人”的电视节目形态。
2.表现生活的手段不同电视纪录片更多地属于“新闻”的范畴,所以纪实手法较为单一,主要以新闻镜头纪录社会生活,它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挖掘声、光、色、画面、剪辑、音响的内部艺术潜力。
故而,电视纪录片具有较强的“新闻属性”。
电视专题片,由于“表现”生活的需要,允许较多地运用象征、隐喻、联想、对比、渲染等艺术手法表现社会生活,根据特殊的创作需求,甚至允许在一定程度上的扮演、补拍、追述和摆拍。
故而,电视专题片具有较镪的“纪实属性”乃至于“艺术属性”。
3.时空处理不同电视纪录片,在时空的处理上,一般是“现在进行时”,也就是纪录“正在发生的生活”,甚至是未知最终生活去向的生活。
所以,有人说,纪录片是:跟随、跟随、再跟随。
也就是跟随正在发生中的事件。
电视专题片,在时空的处理上,比较自由,它既可以表现现在时,也可表现过去时,甚至可以表现将来时。
因为它不像纪录片那样,只是纪录生活,只要是对展现思想有好处,什么样的时空都可以运用。
4.镜头运用不同电视纪录片,因为主要是纪录片现在进行时的生活,所以只能运用表现现在时的镜头,诸如跟拍、抓拍、偷拍、隐拍等。
而电视专题片,不仅可以运用表现现在进行时的镜头,而且可以运用表现过去时的镜头,诸如追述镜头、摆拍镜头、补拍镜头,甚至“扮演”镜头。
因为它还可以表现将来时空,当然可以运用将来时的镜头,诸如幻觉镜头、梦镜镜头,乃至于意识流的镜头。
纪录片与专题片

纪录片与专题片的区别1、真实原则均不可违背,专题性对纪录片更有主观色彩2、从篇幅上来讲,专题片的长短、结构有一定的模式,且可以成为连续的或系列的,但纪录片却基本上只能是一个故事(一个人或一件事),其长度因题材而定,短者几分钟,长者数十分钟甚至几小时。
3、从制作上,纪录片比较考究,它从创意、构思、章节、景别、用光、色彩、音乐、解说、音响和剪辑方面都要有精心的打造,要求把道理讲清楚即可。
4、从时效上讲,专题片跟新闻片比较接近,而纪录片往往不需具备较强的新闻性和实效性,他可以任选题材,精心制作,反复播出,永久保存5、在投入和产出方面,纪录片显然要在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上比较铺张,纪录片讲求质专题片讲量。
1、时事报道片:指报道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的纪录片,性质与新闻片相同。
2、历史纪录片:再现了过去时代的历史事件的纪录片,可以运用历史影片数据、历史照片3、传记纪录片:指记录人物生平或某一时期经历的纪录片4、人文地理片:指搜索一定地区的自然状况,或介绍社会风习,城乡风貌的纪录片5、舞台纪录片:指记录舞台演出实况的纪录片6、专题系列纪录片:指在统一的总题下,分别出片或连续出片的纪录片,其中各部影片都可连续放映。
记录内容一、根据具体题目来总结1、片子的开头、高潮以及结尾的内容2、片中关键性的镜头以及重点表现段落的内容。
3、片中人物特点,文化形态特点,重大历史事件的发展历程4、音乐在重点段落的起落以及音乐的风格特点等5、重要的光线影调特点6、重要的字幕内容7、片子的标题、编导的姓名8、片中的重要细节9、镜头的总体风格以及总体特点10、对于重要人物采访的重要说话内容,以及非重要人物的说话内容11、重要的解说词语言12、片中空镜头的使用以及镜头内容13、片中使用的特殊电视处理方法。
专题片与纪录片异同

专题片与纪录片异同专题片与纪录片是常见的影视作品类型,它们在制作手法、表现形式和目的寻求上存在着一些异同之处。
本文将分析专题片与纪录片的异同,并探讨它们的特点和应用领域。
一、定义及特点专题片是以某一主题为核心,通过深入报道、分析和解读,全面展现某一种事物、现象或问题的影视作品。
专题片通常采用多种表现手法,如实地采访、专家评论、历史资料梳理等,以全面、多角度地展现主题。
专题片一般具有严肃性、系统性和深度分析的特点,力求真实、客观地呈现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
纪录片是以现实事件、人物或历史为素材,通过真实记录、描述和反映,以呈现事物的过程和真相为目的的影视作品。
纪录片更加注重对真实性、客观性和真相性的追求,追求直观、真实地展示事物的本来面貌。
纪录片通常采用真实拍摄、现场记录等方式,以视觉手段和叙事手法将事实呈现给观众,使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事件、人物或历史。
二、制作手法专题片和纪录片在制作手法上有所不同。
专题片常常运用个案分析、对比研究和问题讨论等手法,通过对不同案例的反复展现和对比,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专题片通常会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评论和解读,增加专业性和权威性。
同时,专题片也善于运用一些技巧性手法,如配乐、剪辑等,提升影片的表现力和观赏性。
纪录片则更注重直观的记录和真实的呈现。
纪录片制作过程中通常会有一支或多支摄像机进行现场拍摄,以最真实的方式展现事物的真相。
纪录片影像的呈现形式较为朴素和简洁,注重体现观众的现场感受和情感共鸣。
同时,纪录片也会运用一些技术手段,如利用音效、特效等修饰镜头,提升影片的艺术性和观赏性。
三、目的和应用领域专题片和纪录片在目的和应用领域上也存在一些异同。
专题片通常通过对某一主题的深入剖析,旨在提高观众对某一事物、现象或问题的认知和理解。
专题片追求真实、客观地呈现事物,引起观众的重视和思考。
专题片广泛应用于新闻媒体、教育教学、科普宣传等领域,起到了传播知识、弘扬文化和促进社会进步的作用。
专题片与纪录片异同

专题片与纪录片异同电视专题片:运用现在时或过去时的纪实,对社会生活的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给予集中的、深入的报道,内容较为专一,形式多样,允许采用多种艺术手段表现社会生活,允许创作者直接阐明观点的纪实性电视节目,它介乎电视新闻和电视艺术之间的一种电视文化形态,既要有新闻的真实性,又要具备艺术的审美性。
电视纪录片:运用现在进行时的新闻镜头,真实地纪录社会生活,客观地反映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真情、真景,着重展现生活原生形态和完整过程,排斥虚构和摆拍的新闻性电视节目形态。
无论是“电视专题片”还是“电视纪录片”,都是以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真情、真景作为自己的拍摄对象和表现内容。
因此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和时代感,是及时、迅速反应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二者都以“真实性”作为创作的生命,都强调反映生活的真实,排斥虚构和扮演。
作为纪实性的作品,如果失去了真实性,就会失信于社会,失信于人民,那就从根本上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二者都需要运用纪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创作者在提炼生活素材的过程中,需尽量保留其自然形态,不能做过多的变形处理,“电视专题片”与”电视纪录片”,它们虽然属于两种不同的电视节目形态,但是,它们都是遵循纪实性的创作原则进行创作的。
尽管“电视专题片”在表现手段和方法上有较多的艺术创造,构成审美性较强的电视艺术作品。
但是,在表现、描绘实际生活和实际生活中的人物及其相互关系上,不应失去它的根本属性——真实性。
电视纪录片与专题片的区别:反映生活的方式不同。
电视纪录片,是社会生活的“客观”的“再现”,主要是“再现生活的具体情境,较多地采用长镜头或同期声展现生活的真实,不允许创作者主观意识的直接表露,主体意识要尽量隐蔽,让事实不允许创作者主观意识的直接表露,主体意识要尽量隐蔽,让事实本身说话”。
故而,电视纪录片是一种“以事信人”的电视节目形态。
电视专题片反映社会生活的时候,具有较强主体意识的渗透,它直接表现创造者对生活的看法和主张,允许采用“表现”的手段,艺术地表现社会生活。
论专题片与纪录片的差异

论专题片与纪录片的差异作者:徐胜男来源:《好日子(下旬)》2018年第01期摘要:进入八十年代,由于社会审美心态的转移和观众鉴赏水平的提高,电视纪实作品以它的真实性、艺术性一跃成为最具电视特色的电视节目。
它通过对生活情况、文化现象和历史事实的纪录,提示了生活本身所具有的内含和意蕴,成为当代人审视现实生活的重要窗口。
然而关于纪录片和专题片的定义问题却一直没有很大的进展。
客观地看到纪录片与专题片之间的不同,认真对待它们之间的差异并努力给它们正确定义,这是当前纪录片和专题片研究中的一个重点。
将对它们各自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专题片;纪录片;叙事形态;镜语方式一、“电视专题片”和“电视纪录片”的界定(一)电视专题片关于电视专题片的界定,目前电视界和学术界众说不一。
但可以肯定的是专题片不是纯新闻,它不要求时效性,而是追求历史的、文化的和社会的价值;它兼容某些新闻的特性,但与新闻有着本体的不同。
它的重要功能就是“对事实和对真实自然的人、人性的高度尊重与揭示”。
因此它既不会取代其它电视艺术,也不会被其它电视艺术所取代,有着顽强的艺术生命力。
“电视专题片”是电视所特有的概念,甚至是中国所特有的概念。
所谓“专题”,主要是与电视屏幕上大量存在的“综合”性节目形态相对应的。
它是集中对某一社会现象和人生课题给予深入的、专门的报道和反映的电视节目形态。
尽管采用的也是纪实性手法,但允许创作者在作品中直接阐述对生活的理解、认识和主张。
(二)电视纪录片电视纪录片是指运用现代电子、数字技术手段,运用新闻镜头,通过非虚构的艺术手法,真实地记录人类社会生活,客观地反映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真情、真景,以现实生活的原始内容为基本素材,排斥虚构和扮演的新闻性电视节目形态,着重展现生活原生形态和完整过程,经过创作者的选择、重组、集中、强化,结构而成的一种完整的纪实性电视节目形态。
电视纪录片来源于电影纪录片。
电影纪录片是与电影故事片相对应的一种电影形态。
纪录片与专题片之区别

纪录片与专题片之区别纪录片与专题片之区别1.反映生活的方式不同电视纪录片,是社会生活的“客观”的“再现”,主要是再现生活的具体情境,较多地采用长镜头或同期声展现生活的真实,不允许创作者主观意识的直接表露,主体意识要尽量隐蔽,让事实不允许创作者主观意识的直接表露,主体意识要尽量隐蔽,让事实本身说话,突出事件的实时、真实的发生着。
故而,电视纪录片是一种“以事信人”的电视节目形态。
电视专题片反映社会生活的时候,具有较强主体意识的渗透,它直接表现创造者对生活的看法和主张,允许采用“表现”的手段,艺术地表现社会生活。
故而,电视专题片多是一种“以情感人”或“以理服人”的电视节目形态。
2.表现生活的手段不同电视纪录片更多地属于“新闻”的范畴,所以纪实手法较为单一,主要以新闻镜头纪录社会生活,它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挖掘声、光、色、画面、剪辑、音响的内部艺术潜力。
故而,电视纪录片具有较强的“新闻属性”。
电视专题片,由于“表现”生活的需要,允许较多地运用象征、隐喻、联想、对比、渲染等艺术手法表现社会生活,根据特殊的创作需求,甚至允许在一定程度上的扮演、补拍、追述和摆拍。
故而,电视专题片具有较镪的“纪实属性”乃至于“艺术属性”。
3.时空处理不同电视纪录片,在时空的处理上,一般是“现在进行时”,也就是纪录“正在发生的生活”,甚至是未知最终生活去向的生活。
所以,有人说,纪录片是:跟随、跟随、再跟随。
也就是跟随正在发生中的事件。
电视专题片,在时空的处理上,比较自由,它既可以表现现在时,也可表现过去时,甚至可以表现将来时。
因为它不像纪录片那样,只是纪录生活,只要是对展现思想有好处,什么样的时空都可以运用。
4.镜头运用不同电视纪录片,因为主要是纪录片现在进行时的生活,所以只能运用表现现在时的镜头,诸如跟拍、抓拍、偷拍、隐拍等。
而电视专题片,不仅可以运用表现现在进行时的镜头,而且可以运用表现过去时的镜头,诸如追述镜头、摆拍镜头、补拍镜头,甚至“扮演”镜头。
论电视纪录片与专题片的差异及拍摄技巧

论电视纪录片与专题片的差异及拍摄技巧【摘要】电视纪录片和专题片是电视节目中常见的两种形式,它们在制作和内容上有着明显的区别。
电视纪录片以真实事件或人物为主题,以客观的视角呈现历史和现实,强调事实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而专题片则更注重深度报道某一主题,通常经过较为严谨的策划和设计,以更加全面和独特的方式呈现。
在拍摄技巧上,电视纪录片通常采用观察记录和采访等手法,注重还原事实,而专题片则更注重叙事的情感表达和视觉效果,常常使用大片式的呈现手法。
对于人物塑造和叙事手法,电视纪录片偏向还原真实人物形象,注重客观性,而专题片则更注重对人物的情感渲染和故事表达。
在总结中,我们可以看到电视纪录片和专题片的区别在于表现形式和内容呈现方式,而拍摄技巧的重要性则在于能够更好地展现出这两种形式的独特风格和特点。
【关键词】电视纪录片、专题片、差异、拍摄技巧、特点、人物塑造、叙事手法、总结、定义、重要性1. 引言1.1 定义电视纪录片和专题片电视纪录片是指通过真实记录和展示在社会生活中发生的各种事实和事件的电视节目。
它不做任何编造或虚构,真实还原事件的发生过程,呈现给观众。
而专题片则是针对某一特定主题或问题展开深入报道和探讨的电视节目。
它通过选题的局限性和深入挖掘的报道方式,使得观众能更加系统地了解相关主题或问题。
电视纪录片和专题片的区别在于前者更注重事件真实性和客观性,真实还原事实过程;而后者更注重深度挖掘和系统性整理,通过专题的方式进行报道。
两者都是通过电视媒体传播,但在节目形式、表现手法、受众群体等方面略有不同。
电视纪录片更注重事件的真实还原和客观呈现,专题片更注重主题的深度挖掘和系统整理。
它们在电视节目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能够为观众提供不同层面的信息和视角,丰富了电视节目的内容,也满足了观众不同层次的需求。
电视纪录片与专题片在电视节目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对于传播社会信息、促进社会进步都具有一定的意义和影响。
1.2 重要性电视纪录片和专题片在当今社会具有重要性,不仅可以记录历史事件、传播知识,还可以唤起人们的思考和共鸣。
纪录片跟专题片的区别

纪录片跟专题片的区别以纪录片《中国》(意大利导演安东尼奥1972年摄制)和电视纪录片《北部湾》为例。
《中国》以事实为基础,同期声为主要表现手段,构成事实。
而《北部湾》更多的是解说词。
考虑到早期的纪录片的风格正是如此,为了强调所谓的真实性,即以镜头为主,解说为辅的的手段来表现。
但随着电视纪录片发展到现在,电视纪录片的表现形式趋于多样。
如纪录片《故宫》、《舌尖上的中国》等,都已经突破原有纪录片的局限,解说词的成分远远大于同期声。
在《中国》中,导演以三个不同的故事。
第一部分拍摄于北京,展示了一个小学的学生们、城市的老区、使用针灸技术的剖腹产手术,还有一个棉纺厂及其工人等。
第二部分参观了林县的红旗渠,还有河南的集体农庄,以及古城苏州和南京。
最后一部分拍摄的是上海的码头和工厂。
纪录片即由这三个部分展现了文革时期的中国现实情况。
与同时期由中央新闻记录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纪录片《红旗渠》截然不同。
《中国》聚焦的是个体的人和群体,而不是物。
聚焦的是个体的人和群体,而不是物。
中国的恢宏雄伟建筑,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国人文革期间的激昂斗志在片中没有浓墨重彩地突显,这是与传统的科教片和宣传片表现手法上相差最大的地方。
这也与主流的思想相违背,因此该片后来受到了中国政界的批评。
《北部湾》中从政策出发,以各位亲历人的讲述,表现了北部湾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尽管这两者存在主题上的差别,但我们分析之后却发现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即在对某个主题进行发挥。
我们相信,无论所谓的研究要求纪录片是客观的,依然不能摆脱对某个主题的探索。
只是他们的侧重点有所偏差,才会让我们误以为导演用了什么神奇的拍摄手法,使得纪录片呈现不同的形态。
总结:1、纪录片和专题片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2、专题片应该归属于记录片。
红旗渠中国中国北部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创作主体对生活的选择和态度。尤其是
《沙与海》的延伸作品《生活》所呈现和反映的就是对电视纪录片本性的最好阐释:刘泽远一家的每一个
成员在编导所跟踪纪录的前后五年当中发生了连他们自己也未曾预料的变化,但编导所作的只是将能够纪
录到的内容结构起来,让变化成为一条贯穿始终的鲜明的线而不是对抗,这就是编导的选择和态度:接受
下面就是选择用逻辑推导的方法尝试解决这个问题。 这只是一种方法, 目的 在于抛砖引玉:
逻辑推导的研究方法关键在于找到一个相对合理的逻辑起点, 有了正确的逻 辑起点,再加上严密的逻辑推导,自然会到达一定的逻辑归结点。
逻辑推导过程如图表:
创作起点
创作原则
创作过程 创作结果
创作对象 对象性原则—不改变对象
电视纪录片是从对象出发的一种创作形态,亦即通过对纪录对象的客观呈现来表达主体对世界、对人 生的发现、理解、认识和情怀。这一出发点,决定了创作对象在诸多创作元素中始终居于优先的、起支配 作用的位置。它先在地要求电视纪录片创作遵循形态最终都是电视纪录的存在形式之一, 没有电视纪录也就无所谓电视节目。 所以,任何电视节目的创作性质首先取决于 电视纪录展开的原则。 从创作对象出发, 电视纪录的展开原则就应该是对象性原 则,即因循电视技术复原物质现实的本性, 在不改变对象的物质外观、 不干预对 象存在的自然流程前提下进行电视纪录活动。
电视纪录片与电视专题片界分
贾秀清
电视的纪录片与专题片到底有什么区别?
这是我在工作中遇到频率最高的问题之一。 提问者既有高等院校电视艺术学 科的本科生、 硕士研究生、 甚至博士研究生, 也有很多在一线从事电视节目创作 的记者、编导、摄像和相关节目的管理人员。乍一看,这个问题似乎不成问题, 似乎没有学术的深度, 也似乎上升不到需要研究一番的高度, 但当你被真的很认 真地问到这个问题的时候, 你就能体会到这不仅是一个问题, 并且是一个关系到 电视节目创作原则、 创作规律、 创作类型构成的基本的理论问题, 它具有重要的 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才能体会到事情远远不像问题表面所透露出来的信息那么 简单:回答这个问题是困难的, 要在两者之间画一条清晰地易于分辨的线是困难 的。
生活本身——变化就是变化,对于生活它是一条实际的自然线条,它不是戏剧冲突,但它的力度在于深沉
地构筑了生活的全部。
因此,电视纪录片是在不改变纪录对象物质外观的前提下,通过发现、选择等方式体现主体
理念的一种电视创作类型。这与电视纪录片在英文中所被写作的
Documentaries 一词的含义正好相符。
Documentaries ,即试图纪录世界的某些真实特征。它包含两层含义,首先至少是外观的真实,其次是由外
两个原则,表明电视纪录片创作固然是从电视纪录“复原物质现实”的技术本性开始,但结果却
不是止于复原“物质现实”,而是通过主体性因素的间接介入使对象以全新的方式走向电视艺术。就像电
视纪录片《沙与海》、 《阴阳》等作品的编导康健宁所表述的:我想纪录
20 世纪末中国北方大多数农民的
生存状态 / 保持对象物质外观的真实感,我拍摄的其实都是我自己
电视技术“复原物质现实”的可能性,使电视纪录与物质世界产生了“外观”上的直接对应,这 就使得电视纪录片有可能从对象出发,在不改变对象物质外观的前提下,一方面以电视纪录的技术本性保 证客观存在以原生态方式直接进入电视创造的视野,一方面要求创作主体必须尊重纪录对象的外观真实, 在尊重对象物质外观真实的前提下通过观察、发现、选择等不干预对象客观存在与发展状态的手段呈现对 象的本质真实,进而表达主体的创作理念和意图。
电视纪录片——《舟舟的世界》、《英与白》、《泸沽湖》、《生活》、《阴阳》、《姐姐》、《女特警雷敏》等
电视专题片——《雕塑家刘焕章》 、《梅兰芳》、《天下第一山》 、《让历史告诉未来》 、《中华百年祭》 、
两个阵列作品的观赏效果是如此的不同,它们很难相互涵盖,提问者如是质疑。但它们的区别到 底在哪里呢?
的物质外观—客观现实的
整体真实
主体性原则—主题先行—
创作主体
主体理解的整体真实 /客 观现实的局部真实
观察现实—发现现实— 选择现实
理解主题—寻找主题与 客观现实的相关性—调 度现实乃至创造现实
电视纪录 片
电视专题 片
任何创作,总是由创作主体、创作对象、媒介材料所构成,任何创作结果终究是创作主体与创作对象 通过一定的媒介材料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以,创作的基本构成因素,必然是研究创作特点的主要因素。从 这里出发,就不难发现电视纪录片与电视专题片正因为创作的媒介材料是完全相同的、创作主体和创作对 象也没有根本性的区别,两者的界线才尤其难以划分。当然,在创作构成要素几乎相同的情况下,从创作 构成要素中寻找两者的区别显然是徒劳。出路只在于,从两者的各构成元素之间的动态关系中去求得。简 言之,就是两者不同的创作起点导致了两者各创作元素之间的不同关系;两者各创作元素之间的不同关系 导致了两者创作原则的不同;两者创作原则的不同导致了两者创作过程的不同。诸多的不同最终导致了两 种创作活动不同的创作结果:形成不同的创作形态,或者电视纪录片或者电视专题片。
经过对大量电视纪录片与电视专题片作品的比较、 研究,经过同电视纪录片 创作者与电视专题片创作者对创作心得、 创作经验的交流, 经过对相关理论研究 资料的分析、 疏理, 我发现, 简单的问题之所以没有获得应有解决的原因正在于 我们研究上的方法论缺失。 我们总是将研究的视线停留于创作的诸多现象, 满足 于对一般现象的简单归纳总结, 并轻易的得出结论做出判断。 而实质上, 理论研 究最讲求科学性, 它不可能创造出什么, 它只能发现, 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关 键在于科学的方法论。 用不同的方法寻找电视纪录片与电视专题片的区别会有不 同的路径,也会有不同的发现,但没有一定方法论支持的研究必然会陷入困境, 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并且有可能增加解决问题的难度。
创作主体对世界的认识、理解往往被概括为“主题”而存在。 “主题”是凝 缩的内涵,也是内涵凝缩的极简约的存在形式。譬如:三农、民主、三个代表、 五讲四美、与时俱进、优生优育、人文关怀、国际接轨、绿色生态、安定团结、 奥运精神等等就是蕴涵丰富的时代主题, 它们所体现出的是大多数人对我们这个 社会和时代的普遍理解。因此,从创作主体出发的创作说到底是“主题先行”的 创作。对“主题先行”我们不必谈虎变色,也不必敢做而不敢言。“主题先行” 作为认识论来充当我们认识世界观察人生的途径显然是唯心主义先验论的, 应该 予以否定;但作为创作上的方法论却是有效而积极的,对很多类型的创作而言, 主题必然先行, 因为只有在一定的主题的统治下才能实现有目的认识、 有目的的 创作,才能争取实现预期的创作价值。 主题源自我们对现实世界和人类自身的深 度认识和准确概括,它是创作主体投射在这些“物质现实”中的精神性结构,是 “登山则情满于山”的“情”、是“临海则意溢于海”的“意”。
在实践者那里 , 往往电视纪录片就是电视纪录片、电视专题片就是电视专题 片,一切来自约定俗成、经验使然,虽不易说清但大家似乎心中自有界分:电视 纪录片就是那种注重生活原生态的纪实片, 电视专题片就是比较传统的倚重解说 表达、带有宣教腔的那种类型。 但假如沿着这个思路再细说下去就有点剪不断理 还乱了:电视纪录片追求客观真实 / 电视专题片难道就不是吗?电视纪录片的题 材来自客观现实 / 电视专题片的难道就不是吗?电视纪录片追求纪实性、排斥导 拍摆拍 / 难道电视专题片追求纪实性、排斥导拍摆拍就不行吗?电视纪录片可以 尽量不用解说或少用解说 / 难道解说“惜墨如金”的电视专题片佳构还少吗?比 如形象电视专题片《美在广西》等。要么,也许两者的区别可能在于一些创作元 素的调度方式不同吧: 电视纪录片讲究使用长镜头、 电视纪录片的拍摄视角应该 调整为人眼的平视角度、 电视纪录片可以不使用音乐、 电视纪录片的解说总是唠 家常似的低八度……, 没错, 电视纪录片的确可以这样做, 但反过来将这些做法 放在电视专题片那边就行不通吗?不然, 你发现实际情况并没有太大出入, 任何 一种创作手法并不独属于两者之中的任何一方。 如此这般在具体的创作细节上寻 找两者的界限显然是有局限性的, 毕竟具体的创作细节是一个变数, 它所具备的 个性成分是不能替代普遍规律的。 其结果,就是使我们的很多创作因为类型定位 不清而显得不伦不类,无法做到创作中情致的始终如一。
2 创作主体原则:任何创作最终都是人的创作,创作的结果只有人——主体 存在方式是显在还是隐在的区别, 而没有主体存在还是不存在的差异。 电视纪录 片虽然从对象出发进行创作, 但创作主体并不会因此而消解。 只是, 主体的存在 方式在对象优先的前提下有着其存在的规定性: 主体对人类及世界的感觉、 认识、 理解——创作理念和思想情感的阐发要以电视纪录原则为前提, 主体在创作中只 能因循发现性原则而存在——不是评判、不是结论、不是定义、不是创造,而是 发现,是通过观察、 判断和选择(取舍) 等客观方式间接体现出创作主体的存在。
观的真实而揭示本质——以无可辩驳的证据证明一种观点。所以,电视纪录片的创作过程就是选择实据,
创作结果就是通过对实据的选择、取舍所折射出来的主体态度——电视纪录片的深度和价值。
对电视纪录片而言, 保持现实的完整即美、 保持现实完整的真实——形式的 真实与内涵的真实即美。
相形之下, 电视专题片则是一种从创作主体出发的创作形态。 从创作主体出 发,就是从主体认识世界、认识人生的角度出发,就是从主体的观念、思想、心 理、情感等主观因素出发。
在理论者那里,曾经有过一些对电视纪录片与电视专题片加以区别的思考, 但其提出的界定标准与实践界的诸多模棱两可的经验性话语大同小异: 要么徘徊 于两者在审美表象上的差异, 要么踯躅于两者在个别创作元素具体把握方式上的
不同 1[1] 。曾几何时,有的学者或专家干脆将两者一笼统为“纪实节目”,认为 不管是电视纪录片或电视专题片它们本身的非虚构性, 使之与现实的关系都是一 致的,所以都可以被划入“纪实节目”的范围,认为将两者合二为一称作电视纪 录片(含电视专题片)或者电视专题片(含电视纪录片)并无质的区别。这种将 非虚构与纪实在概念的内涵外延上等量齐观的做法显然有失学术研究的严谨与 科学:首先“纪实节目”的称谓就含糊不清。当现实被纳入到电视节目中的时候 就不可能完全与现实等同了, 它只是电视里面的现实, 而电视里面的现实是经过 主体把握的,至少经过了主体的选择、取舍、剪裁,纪实就不可能是节目,是节 目就不可能纪实。纪实与节目,两者在美学范畴上很难并置。严格讲,可以有纪 实性节目, 但不可能有纪实节目。 因为,纪实在艺术创造领域一般是指一种创作 风格,它是一种艺术地把握现实的态度和相关方法的有机统一, 即所谓创作上的 纪实性或纪实主义。 所以, 纪实在艺术创作中始终是一种美学追求, 即追求以一 定的创作手段使作品呈现出纪实风格, 也就是口语常说的纪实性、 纪实感。试想, 为什么将《九·一八大案》、《黑洞》、《黑冰》等电视剧也叫做纪实节目呢? 因为它们是纪实风格的。而电视专题片《苏园六纪》、《江南》、《梅兰芳》、 《走进新时代》、 《考古中国》等作品,它们既不纪实也无纪实性。因此,纪实 固然是非虚构的, 但非虚构的并不一定就是纪实的。 就像现在流行的人像艺术摄 影,被拍摄对象的确并非虚构, 但拍出来的结果却没有丝毫的纪实性。 所以用纪 实的概念将电视纪录片与电视专题片一笼统的做法不仅没有界分两者, 反而是抹 去了两者的区别, 使两者在创作上和理论上的迷雾更为浓重, 不利于电视创作的 类型化发展。另外,还有一种更为“便捷”的界分方法也影响不小:因为无法直 接在电视纪录片与电视专题片之间划出科学的清晰的界限, 便聪明地将电视纪录 片纳入新闻领域, 将电视专题片纳入艺术领域, 从而以新闻和艺术的界限取代电 视纪录片与电视专题片的界限。 概念的偷换, 范畴的混淆, 同样对问题的解决有 害而无益。 毕竟,电视纪录片并不完全包含构成新闻的那些要素, 电视专题片与 现实的非虚构关系又与艺术的核心——自由的创造有一定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