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纪录片发展历史(20200630113828)

合集下载

纪录片下的中国——二十世纪中国纪录片的发展与社会变迁

纪录片下的中国——二十世纪中国纪录片的发展与社会变迁

纪录片下的中国——二十世纪中国纪录片的发展与社会变迁纪录片作为一种特殊的电影艺术形式,以其真实、客观、记录历史的特点,为观众提供了一个窥视过去的途径。

二十世纪是中国社会变革最为剧烈的一个世纪,中国的纪录片也在这一时期逐渐崛起并迅速发展。

本文将从二十世纪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历程和作品特点两个方面,探讨纪录片在中国社会变迁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二十世纪初,随着电影技术的引入和电影产业的兴起,中国的纪录片开始初具雏形。

这一时期的纪录片多为记录社会事件和历史事件的新闻片,例如1911年辛亥革命期间的片段、抗日战争期间的宣传片等。

这些片段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人民的斗争精神,对于后来的纪录片发展起到了重要的铺垫作用。

进入20世纪40年代,中国纪录片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纪录片开始体现了强烈的政治倾向,成为宣传和教育的工具。

例如《林海雪原》、《武训传》等作品,以英雄人物和集体精神为主题,强调主义和集体主义观念,对于当时的社会主义建设起到了积极推动的作用。

然而,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中期,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中国的纪录片发展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纪录片成为政治运动的工具,以批判和揭发“资产阶级反动路线”为主题,缺乏客观真实性和审美价值。

这一时期的纪录片大多为政治宣传片,标志性的作品有《桃花江上》、《王水泉》等,片中的主人公都是所谓的“英勇斗争”的典型代表,并以此来肯定和巩固政权。

1978年,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纪录片创作出现了重大转折。

传统的宣传和政治片逐渐退出舞台,更多的是以“人文关怀”和“人性关怀”为出发点,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和命运。

这一时期的纪录片作品注重真实记录,追求艺术性与人性化的表现。

例如1980年的《梨园春》、1984年的《草地英雄》等作品,揭示了中国普通人的生活与情感,深入挖掘了人性的丰富内涵。

这些作品不再追求唯一的正确性和单一的政治价值,而是追求展示生活的丰富和多样性,给观众展现了真实的人性。

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历程资料

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历程资料

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历程一 .中国纪录片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请结合各个时期的重要作品展开论述。

1.战争时期的新闻纪录片电影。

重要作品1938年《延安和八路军》(袁牧之导)反映了全国各地抗日爱国青年从四面八方来到延安的情景;重点纪录了毛泽东、朱德和八路军其他高级指挥员的风采,以及延安的自然风貌与社会风貌、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等。

那时的人力物力严重匮乏,纪录片发展速度缓慢。

2.建国初期的起步阶段(1958~1966文革前)这阶段是对新闻纪录电影的延续,传播渠道主要是电视。

主要创作人员有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八一电影制片厂。

主要任务:报道社会主义建设的新事物和新成就。

主要形式:电视纪录片和新闻片。

作品有《收租院》(北京电视台拍摄)重大意义1.突破了“报道型”新闻纪录片的僵化模式2.开创了以文学性见长的散文体纪录片3 既有“宣传教育”的思想性,又有艺术的生动性3.十年动乱时期的纪录片(1966~1978)被极左路线和帮派压制和束缚的时代,公式化,概念化,题材严重狭窄手法严重僵化。

状态:在夹缝中顽强生存。

优秀作品《深山养路工》吉林省铁岭地区一支活跃在深山峡谷中的铁路养路队,十几年如一日坚守岗位,爱护国家财产,保证铁路运输安全。

本片运用老工人的同期声讲话,以多种蒙太奇手法,制造了戏剧性效果,具有生动感人的表现力。

《放鹿》《下课以后》《太行山下新愚公》等。

4.纪录片的初步繁荣(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末)1,纪录片开始栏目化1978年9月30日央视《祖国各地》1989年《地方台50分钟》2.作品数量多,内容广,形式多样。

内容:人物,城市风光民俗宗教历史文化等。

形式:散文式,抒情诗式音画式调查报告式等。

3.出现了系列化,长篇化的创作倾向《话说长江》(25集1983年播出)《丝绸之路》(15集1979年中日联合摄制)《话说运河》(35集央视摄制)4.主要模式解说词+画面格里尔逊模式《西藏的诱惑》(刘郎 1988年) (男)“西藏的诱惑,不仅因为它的历史,它的地理,更因为:西藏,是—种境界。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纪录片发展历程探析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纪录片发展历程探析



政 治 统 治 下 的 宣传 工 具 。 题 先行 纪 录 片 主
的 宣传 教 育 功 能 更 是 发 挥 得 淋 漓尽 致 。 如那 时 候 . 国 内地 连 中
续 三 年停 止 了除 了新 闻 纪 录 片 以外 所 有 电 影 的拍 摄 在 这 批 纪 录 片 中 , 大 海 航 行 靠 舵 手 》 为 其 口号式 的主 题 , 心 思 想 《 因 核 与记 录拍 摄 内容 达 成 的 高 度 一致 而 成 为 代 表 .亦 成 为 新 中 国
纪 录 片 虽 然起 步较 晚 , 经过 艰 苦 努 力 的 不 断 改进 , 得 了一 定 的 成 绩 , 且 在 将 来 的 发展 中, 有 光 明 的前 途 。 但 取 并 会 【 词 】纪 录 片 转 型 ; 题 先行 纪 录 片 ; 录 片故 事 化 ; 录 片本 土 化 关键 主 纪 纪 [ 图分 类 号 ] G 0 中 99 [ 献标识码]A 文 [ 章 编 号] 17 — 18 2 1 )4 0 2 — 3 文 6 4 6 9 (0 0 0 — 16 0
新 中 国成 立 之 初 .中 国纪 录片 从 主要 报 道 军 事 斗 争 转 为
全 面报 道 政 治 、 事 、 济 、 交 、 会 等 各个 领 域 的情 况 。 进 军 经 外 社
入 上世 纪五 六 十 年 代 .中 国纪 录片 便 被 政治 这 把 无 情 的大 手
拉 拢过 去 , 为 宣传 舆 论 的工 具 。这 一 时 期 , 国纪 录 片 最 大 成 中 的 特点 就 是 主题 先 行 . 出教 育性 突
第 2 4卷
第 4期
延 安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J un lo na c t n l T c nclIsi t ora f Ya nVo ai a & e h ia n tue o t

中国纪录片历史

中国纪录片历史

90年代之前中国纪录片的历史是从西方国家的摄影师来中国拍新闻片开始的。

19世纪末,外国摄影师拍摄了义和团和八国联军,同时又拍摄了纪录当时中国社会生活风貌的影片。

以后在20世纪初拍摄了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大出丧等新闻片。

1911年辛亥革命时期,除日本摄影师拍摄了《辛亥鳞爪录》外,中国摄影师朱连奎等也拍摄了反映武昌起义的《武汉战争》,稍后一些,又拍摄了反映二次革命的《上海战争》。

1918年前后,商务印书馆拍摄了一些以时事和风景为内容的纪录短片:《欧战祝胜游行》、《第五次远东运动会》以及《南京名胜》、《西湖风景》等。

1924年前后,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孙中山十分重视纪录片的拍摄。

他以大元帅的名义下令有关方面给予电影摄影师黎民伟工作上的方便。

黎民伟这个时期拍摄了《国民革命军海陆空大战记》等新闻片和纪录片,并在孙中山逝世后,利用已拍的材料汇编为《勋业千秋》。

在这个时期,苏联摄影师布留姆等人也在中国拍摄了《伟大的飞行与中国国内战争》、《1927年的上海》等。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电影工作者走出摄影棚,用手提摄影机拍摄了许多具有历史价值的新闻纪录片,并从实际工作中培养起一批专业的新闻纪录电影工作者。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所属的中国电影制片厂、国民党中央宣传委员会所属的中央电影摄影场以及西北影业公司等先后摄制了《抗战特辑》、《抗战实录》等新闻杂志片,纪录片则有《芦沟桥事变》、《空军战绩》、《松沪前线》、《湘北大捷》、《民族万岁》和《华北是我们的》等,也给中国新闻纪录电影事业带来了新的发展。

1953年7月,在北京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摄制新闻片和纪录片的专业机构----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

此外,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八一电影制片厂和其它电影厂也拍摄一定数量的纪录像片。

新闻纪录电影从业人员的数量和素质都有很大提高,并在少数民族中培养了创作人员,摄制了大量新闻片和长短纪录片。

如《百万雄师下江南》、《新中国的诞生》、《红旗漫卷西风》、《抗美援朝》、《中国民族大团结》、《伟大的土地改革》、《早春》、《百万农奴站起来》、《黄河巨变》、《非洲之角》、《在激流中》、《征服世界最高峰》、《先驱者之歌》、《莫让年华付水流》、《我们看到的日本》等,其中有些曾在国内外获奖。

浅谈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历程

浅谈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历程

浅谈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历程作者:李静来源:《现代交际》2011年第08期[摘要]创作理念是随着社会的变化、社会观念的演进,以及人们对创作认识的深入而发生变化的,不管是传统理念还是发展的理念,它本身没有好和坏、先进和落后的区分。

但是怎样和观众更贴切、怎样给观众更多的思考余地,以及怎么开阔创作的思野,诸如此类的问题毫无疑问地成为创作者不断研究的课题。

我国的电视纪录片随着时代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创作的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关键词]纪录片创作理念变化趋向[中图分类号]J9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8-0078-02在我国电视开播的时候就有纪录片了,至今已有几十年的历史。

但是真正蓬勃发展起来还是改革开放之后的事情。

上个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我国改革开放逐步深入,我国进入一个社会的转轨期,社会的经济结构、伦理价值、道德观念都发生了重大的转移。

那个时候,社会普遍的文化心态是:厌恶虚假,渴望真实;回避空谈,力求实际;远离梦幻,追求现实。

也就是说,历经苦难的国人活得越来越实在,要求越来越实际。

所以,人们越来越关注自己所生存的社会,关注事态的变革和发展。

而此时随着电视成为每个家庭的必需品,电视纪录片也深受欢迎。

纪录片反映了真实社会的生存状态,也让观众感到自己已经融入社会群体之中,同社会更贴近,纪录片让观众更加了解社会。

所以,当时的电视纪录片绝大多数是反映真实的社会生活,也适时地赢得了观众的青睐。

上世纪90年代初出现了纪实派,他们几乎把“纪录”与“纪实”等同,追求一种“新闻现实”,此类纪录片也创造了我国纪录片创作的高峰,引起了电视界甚至整个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不过近几年,纪录片的另一种创作理念正在悄然地形成。

2001年,在第六届四川国际电视节“金熊猫”奖国际纪录片的评选中,由湖北电视台导演张以庆执导的纪录片《英与白》获四项大奖,引起了评委及观众的强烈反响。

《英与白》似乎给沉寂许久的纪录片界带来一丝生机。

中国纪录片发展历程探析.

中国纪录片发展历程探析.

传媒史话中国纪录片发展历程探析● 岳英杰政治号角,宣讲主流文化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初期是1958~1966年,这个时期的纪录片发展还不完善,只能称为新闻纪录电影。

风格样式单一,人力少,资源不足,纪录片是在很艰难的情况下发展的。

当时的纪录片作为政治号角,宣传意图明显,只是一种报道形式,记录着国家领导人出访、考察、社会政治变迁等等政治事件,在这种方针政策下拍摄的佳作有《到农村去》、《周恩来外交风云》等纪录电影。

1978~1990年,纪录片得到了蓬勃发展,改革开放的提出,给中国带来前所未有的生机勃勃,与此同时电视纪录片也有了自己的天地和发展空间。

纪录片的题材,作品风格、表现手法都有着新的发展和影响。

纪录片走向大众传播,出现了系列化、长篇化的创作倾向,期间主要代表作有《丝绸之路》、《话说长江》、《望长城》等。

这些纪录片篇幅宏伟,气势浩荡,内容丰富,深深地吸引亿万电视观众,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

电视纪录片《话说长江》就是1983年,中国和日本合拍的一部描写长江和长江两岸人民生活的一部记录片。

引起了中国观众的强烈反响。

这是中国观众第一次全面直观地看到了国家的人文地理。

①从电视纪录片的艺术性角度来讲, 《话说长江》是中国纪录片历史上的里程碑。

为了适应观众的审美习惯,结构上采用了“章回评书体”;②为了更好地增强观众的参与意识,在表现手法上增设了“节目主持人”;为了更好地遵循电视节目播出的特殊规律,在技术上采用了篇幅规范化和定期定时播出。

《话说长江》,几乎全部都是同期声,拍成都的茶馆,倒水的声音、小孩打呼噜的声音、说书的讲《三国演义》的声音。

这样生动、生活化的纪录片《话说长江》第一次让中国人通过电视感受到了江山的壮丽与秀美,引发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在《话说长江》之后,中央电视台又拍摄了《话说运河》、《望长城》。

《望长城》被认为是纪录片实现突破的标志,理论界一致公认《望长城》在纪录片语言、题材、风格、视角、叙述方式等诸方面的创新与突破,形成了中国纪录片发展中的一道分水岭。

纪录片中的中国传承与创新的历史脉络

纪录片中的中国传承与创新的历史脉络

纪录片中的中国传承与创新的历史脉络随着数字媒体和电影技术的不断进步,纪录片已经成为了传递信息、记录历史和探索文化的重要媒介。

在中国,纪录片的发展一直秉持着传承与创新的精神,通过记录历史脉络,展现中国的独特文化和价值观。

本文将探讨纪录片中的中国传承与创新的历史脉络,着重介绍中国纪录片的起源、发展以及未来前景。

一、中国纪录片的起源中国的纪录片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最早的中国纪录片以电影的形式呈现,用以记录社会事件、自然景观和民俗风情。

这些早期的纪录片注重事实记录,缺乏深入的叙事结构。

然而,它们为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将观众引入了一个崭新的媒体领域。

二、中国纪录片的传承中国纪录片的传承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吸收了中华文化的传统元素。

中国古代文化注重家国情怀、人伦道德、自然和社会的和谐。

这些价值观在中国纪录片中有着深刻的体现。

许多中国纪录片关注传统手艺、文化传承、自然环境和社会问题,弘扬了中国文化的精髓。

例如,纪录片《千里走单骑》记录了一位自行车旅行者穿越中国的壮丽旅程。

这个故事传承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行百里者半九十”精神,强调了坚韧和毅力。

另外,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探索了中国丰富的饮食文化,强调了传统美食的制作和传承,以及食物与社会联系的重要性。

这些作品传承了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同时通过现代纪录片的形式呈现,吸引了广大观众。

三、中国纪录片的创新中国纪录片的创新也是不可忽视的。

随着技术和创意的不断发展,中国纪录片的形式和内容得以更大程度的拓展。

新一代的纪录片导演采用了先进的拍摄和后期制作技术,为观众呈现了更加生动和引人入胜的视觉效果。

例如,纪录片《地球脉动》采用了高清晰度摄影、无人机拍摄和时间流逝摄影等先进技术,呈现了地球上令人叹为观止的自然景观。

这种创新的拍摄方式使观众能够近距离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力量。

另外,纪录片《人生一串》以独特的叙事方式,通过记录不同人生阶段的人们吃串串烧的故事,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多元化和变迁。

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历程及其创新

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历程及其创新

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历程及其创新作者:丁立山来源:《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年第03期摘要:回顾20世纪中国纪录片的发展的历程、创作手法和创作理念。

中国的纪录片,在“客观与再现”的创作理念下走向世界,又在“主观与表现”的创作理念下走向新的成功。

同时,纪录片的创作者也要借鉴国外的经验,在拓展视听的表现上有所追求,有所创新。

纪录片创作的视点与视角是创作者首先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纪录片;创新意识中图分类号:G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37(2013)03-0097-03纪录片从诞生至今,虽然经历了不算太长的时期,但是,它却发展到了一个相当繁荣的程度。

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较西方起步较晚,现阶段也已经呈现出兴旺的态势。

一、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历程中国电视纪录片的演进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

一是解放后到80年代后期的格林尔逊式即画面加解说式纪录片,二是90年代以来的真实电影式即观察式纪录片。

在第一个阶段,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创作理念是教化与指导。

此时的纪录片的创作特征是:1.重视文本根据作品要表达的思想和主题,事先设计完整的“文本”,作为拍摄的基础。

2.依赖解说借用广播的语言,通过播音或解说,将思想直接灌输给观众,达到耳提面命的说教目的。

3.声画分离解说为主,画面为辅,多是声画不搭界,构成简单的“声画两张皮”的节目形态。

严格地讲,这种纪录片的创作,与其说是纪录生活,不如说是揭示思想、宣传观念。

对广大电视观众进行思想教化和行为指导。

在其“形象化政论”的影响下,导致中国的纪录片维持了30多年的画面加解说的模式。

尤其在“文革”期间,该模式大行其道,阻碍了多种艺术表现形式的探讨与追求,产生了内容单调、主题僵化、选材面窄、形式单一和表现公式化,“声画两张皮”的弊端。

这一时期的电视纪录片《收租院》《丝绸之路》《话说运河》等,几乎无一例外地被纳入“思想教育节目”之中,或“通过介绍革命历史和先进人物事迹进行思想教育”,或“通过介绍锦绣河山和建设新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电视纪录片从诞生的1958年开始至今的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根据风格、类型、功
能等彼此关联映照的多种环境因素,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时期:
1、政治化纪录片时期(1958 —1977年)
这一时期,中国电视纪录片在观念上依附于政治,在形态上则依附于其他的电视节目。

由于受社会政治因素的影响,电视纪录片几乎都染上了政治化色彩。

政治化纪录片在语言上
显得空洞,在题材上出现雷同,在风格上则是单一,缺少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人性色彩和人文精神。

而由于技术局限和观念作用所导致的声画剥离的影片形态,使得这一时期的纪录片
出现浓重的灌输味。

因此,这一时期的电视纪录片虽然负载重要的职能、有着相当的地位,但实际上并没有起多大作用。

2、人文化纪录片时期(1978 —1992 年)
第二时期的纪录片没有了第一时期的政治味道。

受社会思潮的影响,人的意识开始觉醒,
原来的英雄主题逐步被人的主题所取代。

尽管出现在电视纪录片中的一个个人还不是独立的
个体,而更像是集体的人性化的符号,但是已经和前一个时期的虚幻的英雄全然不同。

即使是对民族精神的象征的山河的观照,也赋予了人文的色彩。

由于承载着教化的功能,带有民族象征意义的山川河流以及长城运河等均成为这个时期纪录片的最佳对象和载体。

对于民族以及历史等大题材的观照成为这个时期电视纪录片的一大特色。

宏大主题的纪录片,需要一种群体性力量,需要群体共同的激情,需要集体创作的机制,这成为这一时期中国电视纪录片的一个特点。

这一时期纪录片开始凸显媒介传播意识,这主要是因为那个时期社会对电视纪录片的功
能性需要所致,是纪录片本体以外因素作用的结果。

3、平民化纪录片时期(1993 —1998年)
第三时期出现了不同题材的纪录片,都把思考、关注的立足点放在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上。

纪录片的承载已经改变,意识形态的因素被人文的因素所取代。

纪录片美学、哲学的意味加强,而它的社会性功能自然削弱。

人的主题、百姓意识、平民化视角这些国际化的纪录
片表征,成了这个阶段中国电视纪录片的主导性观念。

这一时期的电视纪录片在题材的选择
上有了国际化的意识,在主题的立意上站在了人类的高度。

平时成为这一时期纪录片的主要
创作理念,它的主要特征是要还原事物的本来面貌。

这不仅是纪录片在语言形态上回归本体,
更是作为纪录者对纪录对象的姿态的一种转变。

这一时期中国电视纪录片的个体意识也明显增强,表现在纪录片的选材和创作上出现个
人化的倾向。

在创作对象个体化的同时,却也不自觉地淡化了他们与社会的关系。

4、社会化纪录片时期(1999 —迄今)
第四时期,市场”和社会责任”是两个核心词汇。

市场和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观众和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

全面回归社会、走向社会化,成为这一时期中国电视纪录片的一个基本特征。

人虽然仍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主题和关注中心,不过已经悄悄有所调整和变化。

首先,是在人的选择上已经不再倾向于封闭环境中的、弱视的、偏远的人群,而是选择主流的、处于
现实中心的、社会化程度高的人群,新闻的因素越来越被某些纪录片所重视;
其次,对于人的关注,开始由原来简单化的环境和关系描述,转向把人放置于事件当中、把背景因素放大的新的叙述结构。

重新开始关注现实的主流社会,成为中国电视纪录片继回
归真实以后最富有价值的一次回归。

它使得这一时期的作品主题显得更为大气,思想张力也明显增强。

尽管中国电视纪录片面对市场还显得准备不足、缺少经验,一度出现尴尬、无所适从的
境况。

但是,市场的因素不仅改变了中国电视纪录片制作的机制、流程,也改变了中国纪录
片的形态,甚至动摇了传统的中国纪录片观念。

正是市场化因素的引导,使得这一时期中国
电视纪录片无论是主题表征、风格形态,还是传播途径等等,都表现出多元化的特征;也正
是市场的因素,使得中国的纪录片开始面对现实的传媒环境,并学会在其中求生存求发展。

可以说,市场化是中国电视纪录片迈向成熟的关键一环。

上述四个时期,虽然各个时期都有各自明显的特征,相互之间却也不乏勾连。

在近50年的时间里,中国纪录片从政治化逐步演变到社会化,其间可以解读、值得解读的内容很多。

不过,其发展的总的轨迹是一个从国家工具形态逐步演变为大众媒介形态,从政治产品演变
为文化产品,从国内走向国际,从民族走向世界,从个人行为走向社会行为的过程。

随着时代变化,经历了几个时期的中国电视纪录片出现了不同的承载职能,形成了不同的意识,产生了不同的视角,以及不同的话语权、话语方式和主题表征。

这四个时期纪录片职能依次渐变的轨迹是:国家政治和阶级斗争一一唤起民族激情一一
体察纪录平民生存状态一一关注纪录社会主流现实生活;
各个时期纪录片服务和关照的观念依次为:国家、阶级意识一一民族、集体意识一一百
姓、个人意识一一市场、社会责任意识。

而纪录片视角的变化,则从一个侧面对中国电视纪录片本体与社会关系的演变作了注解和印证。

四个时期中纪录片的视角依次出现了如下的渐变轨迹:敬畏一一反思一一平视一一
审视。

与此相对应的还有话语权和主题表征。

在四个不同时期中国电视纪录片的话语权、话语方式也有相应的变化:在第一时期国家拥有绝对统一的话语权;到第二时期则出现群体化的
话语方式;而第三时期则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个人化的话语方式;第四时期则出现市场占据话
语权的现象。

不同的主题表征,可以说,成为不同时期电视纪录片所折射出来的社会关系的一个总呈现,与不同的话语权和话语方式相对应而出现的各个时期纪录片的主题表征,依次为国家政
治的主题、民族精神的主题、人的主题和多元化的主题。

中国电视纪录片的观念以及形态的演进,与中国社会思潮以及技术发展的历程虽然略有
错后但基本保持同步。

然而,中国电视纪录片所纪录的内容与社会时代的变革则差距较大,在第三时期甚至有些背时。

中国纪录片观念和形态与国际纪录片之间也存在较大的差别。

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几乎难以同日而语。

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虽然是社会思潮和技术整体力量促进的结果,然而在局部的走向方面却有着很大的偶然性和随意性,这也是中国电视纪录片尚未成熟的一个标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