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历程

合集下载

中国纪录片发展历程

中国纪录片发展历程

中国纪录片发展历程
中国纪录片发展历程始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期。

纪录片被视为一种宣传和教育手段,被广泛用于展示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成就,以及推广党和政府的政策和理念。

在这个时期,纪录片的主题主要集中在宣传中国人民的劳动精神和社会主义的价值观。

这些纪录片通常以长篇纪录片的形式展现,其内容结构比较传统且严谨,符合社会主义的审美要求。

然而,在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的改革开放时期,中国
纪录片的风格开始发生变化。

国内外的纪录片思潮影响了中国的纪录片创作,引入了更加自由和个性化的表现手法。

一些纪录片导演开始拍摄关于社会问题和个人生活的作品,这在当时被认为是一种突破和创新。

九十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变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中国纪录片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一方面,纪录片的数量和质量都得到了大幅提升,作品的题材和风格更加多样化。

许多纪录片涉及到社会矛盾、历史反思、民间故事等话题,展现了一个更加真实和多元的中国社会。

另一方面,中国纪录片也开始涉足国际舞台,参与国际电影节和展览。

一些中国纪录片导演因其出色的作品而获得了国际认可和奖项,为中国纪录片在全球范围内的推广做出了巨大贡献。

总的来说,中国纪录片发展历程经历了从宣传教育到个性化创
作的转变,从传统审美到多元化表达的演变。

它不仅记录了中国社会的变革和发展,也反映了中国导演在表达个人观点和情感方面的成长和突破。

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变化,纪录片创作必将继续追求更高的艺术和社会意义。

中国纪录片发展历史(20200630113828)

中国纪录片发展历史(20200630113828)

中国电视纪录片从诞生的1958年开始至今的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根据风格、类型、功能等彼此关联映照的多种环境因素,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时期:1、政治化纪录片时期(1958 —1977年)这一时期,中国电视纪录片在观念上依附于政治,在形态上则依附于其他的电视节目。

由于受社会政治因素的影响,电视纪录片几乎都染上了政治化色彩。

政治化纪录片在语言上显得空洞,在题材上出现雷同,在风格上则是单一,缺少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人性色彩和人文精神。

而由于技术局限和观念作用所导致的声画剥离的影片形态,使得这一时期的纪录片出现浓重的灌输味。

因此,这一时期的电视纪录片虽然负载重要的职能、有着相当的地位,但实际上并没有起多大作用。

2、人文化纪录片时期(1978 —1992 年)第二时期的纪录片没有了第一时期的政治味道。

受社会思潮的影响,人的意识开始觉醒,原来的英雄主题逐步被人的主题所取代。

尽管出现在电视纪录片中的一个个人还不是独立的个体,而更像是集体的人性化的符号,但是已经和前一个时期的虚幻的英雄全然不同。

即使是对民族精神的象征的山河的观照,也赋予了人文的色彩。

由于承载着教化的功能,带有民族象征意义的山川河流以及长城运河等均成为这个时期纪录片的最佳对象和载体。

对于民族以及历史等大题材的观照成为这个时期电视纪录片的一大特色。

宏大主题的纪录片,需要一种群体性力量,需要群体共同的激情,需要集体创作的机制,这成为这一时期中国电视纪录片的一个特点。

这一时期纪录片开始凸显媒介传播意识,这主要是因为那个时期社会对电视纪录片的功能性需要所致,是纪录片本体以外因素作用的结果。

3、平民化纪录片时期(1993 —1998年)第三时期出现了不同题材的纪录片,都把思考、关注的立足点放在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

纪录片的承载已经改变,意识形态的因素被人文的因素所取代。

纪录片美学、哲学的意味加强,而它的社会性功能自然削弱。

人的主题、百姓意识、平民化视角这些国际化的纪录片表征,成了这个阶段中国电视纪录片的主导性观念。

纪录片发展历程

纪录片发展历程

纪录片发展历程纪录片是一种以真实事件和现实生活为素材的影视艺术形式,通过镜头记录、探索和呈现社会、历史、自然等各个领域的真实情况。

纪录片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电影的起源。

早期的纪录片主要以记录重大事件、战争、探险和旅行为主题,多为无声片。

1902年,法国电影制片商默里斯·路易斯拍摄的《火车入站》被认为是纪录片的开山之作,它细致地记录了一个火车驶入车站时的情景,为纪录片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后,纪录片的制作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

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纪录片开始向政治、社会问题倾斜,成为各国政府和组织重要的宣传工具。

苏联的电影导演多维金创作了大量政治宣传纪录片,如《面包》、《契卡待办事项》等,他们使用独特的排列组合手法,使得纪录片更具有宣传效果。

同时,德国导演肖尔滕·斯龙德诺夫斯基的《大都市》运用了截取和拼贴的手法,使纪录片具有戏剧性的效果。

40年代末50年代初,纪录片开始探索现实主义风格,强调生活的真实和普通人的命运。

法国导演让·维托·克鲁兹在其作品《微笑》中,以真实、动态的手法纪录了一对夫妇的生活轨迹,引发了观众对现实主义纪录片的关注。

同时,美国导演罗伯特·弗拉哈蒂和理查德·莱科克通过拍摄一名美国家庭的日常生活,创作了《克里斯托弗家的孩子们》等作品,使纪录片更加贴近普通人的生活。

1960年代以后,数字技术的进步极大地推动了纪录片的发展。

导演们可以更加便捷地拍摄、剪辑和制作纪录片。

同时,探索个人主题和观点成为纪录片创作的重要方向。

以美国导演迈克尔·摩尔的《华氏911》和摄影师赫尔穆特·赖特的《动荡之年》为代表,这些作品通过批判性的视角和观点,呈现了复杂社会现象和个人命运。

近年来,随着移动设备和网络技术的普及,纪录片的制作和传播更加方便。

许多公众人物、艺术家、教育者都开始制作自己的纪录片,推动了纪录片的多样化和个人化发展。

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历程资料

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历程资料

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历程一 .中国纪录片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请结合各个时期的重要作品展开论述。

1.战争时期的新闻纪录片电影。

重要作品1938年《延安和八路军》(袁牧之导)反映了全国各地抗日爱国青年从四面八方来到延安的情景;重点纪录了毛泽东、朱德和八路军其他高级指挥员的风采,以及延安的自然风貌与社会风貌、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等。

那时的人力物力严重匮乏,纪录片发展速度缓慢。

2.建国初期的起步阶段(1958~1966文革前)这阶段是对新闻纪录电影的延续,传播渠道主要是电视。

主要创作人员有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八一电影制片厂。

主要任务:报道社会主义建设的新事物和新成就。

主要形式:电视纪录片和新闻片。

作品有《收租院》(北京电视台拍摄)重大意义1.突破了“报道型”新闻纪录片的僵化模式2.开创了以文学性见长的散文体纪录片3 既有“宣传教育”的思想性,又有艺术的生动性3.十年动乱时期的纪录片(1966~1978)被极左路线和帮派压制和束缚的时代,公式化,概念化,题材严重狭窄手法严重僵化。

状态:在夹缝中顽强生存。

优秀作品《深山养路工》吉林省铁岭地区一支活跃在深山峡谷中的铁路养路队,十几年如一日坚守岗位,爱护国家财产,保证铁路运输安全。

本片运用老工人的同期声讲话,以多种蒙太奇手法,制造了戏剧性效果,具有生动感人的表现力。

《放鹿》《下课以后》《太行山下新愚公》等。

4.纪录片的初步繁荣(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末)1,纪录片开始栏目化1978年9月30日央视《祖国各地》1989年《地方台50分钟》2.作品数量多,内容广,形式多样。

内容:人物,城市风光民俗宗教历史文化等。

形式:散文式,抒情诗式音画式调查报告式等。

3.出现了系列化,长篇化的创作倾向《话说长江》(25集1983年播出)《丝绸之路》(15集1979年中日联合摄制)《话说运河》(35集央视摄制)4.主要模式解说词+画面格里尔逊模式《西藏的诱惑》(刘郎 1988年) (男)“西藏的诱惑,不仅因为它的历史,它的地理,更因为:西藏,是—种境界。

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历程资料

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历程资料

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历程资料在1950年代,中国纪录片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政府开始重视纪录片的宣传功能。

从1950年代到1960年代末,中国纪录片主要以宣传政治理念和社会进步为主题,强调革命精神和社会主义实践。

这一时期的中国纪录片以《沂蒙山》和《船山血泪史》等作品为代表,通过各种镜头手法和叙事方式,强调工农兵的英雄形象,宣扬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

然而,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和开放的到来,中国纪录片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在1980年代初,中国纪录片逐渐从“光宗耀祖”向“拿得出手”转变,开始注重片子的艺术性和探索独立思考的能力。

这一时期,徐克的《火种》、黄建新的《壮乡》等作品尝试挖掘中国历史的文化和社会问题,以及展现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1990年代开始,中国纪录片进入了一个多样和开放的发展阶段。

纪录片制作的主题和风格变得更加多元化,反映了社会转型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例如,赵晓亮的《芙蓉镇》和傅晨光的《金宝岛》等作品试图通过个人叙事和情感引导观众思考人与自然、历史与现实的关系。

21世纪初,随着数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中国纪录片进入了一个新的创新时期。

新一代纪录片导演开始采用新的影像和叙事手法,通过多媒体和网络平台进行创作和传播。

例如,王家卫的《一代宗师》和贾樟柯的《咱们还未成年》等作品,在风格上有着明显的个人表达和艺术特色。

总之,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从简单记录到宣传宣传,再到独立思考和多样化的阶段。

中国纪录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反映了社会和政治变革的特点,并通过不同的形式和风格表现出中国社会和人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未来,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年轻一代导演的崛起,中国纪录片将有更多的创新和突破。

中国电视纪录片史论

中国电视纪录片史论

人文化纪录片时期(19781992)


纪录片和社会的关系: 1、全国电视的普及,从精英变为大众 2、中国社会百业待兴,要一种精神力量 3、媒介生态环境,电视节目匮乏 ——高潮 具有民族精深象征意义的大山大河成为拍摄主体,集 体化的人性化的符号 纪实风格的产生和流行: 原因:和日本的合作;伊文思的思想传播

特点:非纪实因素的采用,非纪实作品的出现。 对真实再现的讨论 选题:纪录这个时代的变迁,影响所记录的时代


2003年:归一 2003年《纪事》和《见证》栏目的出现 “坚持以纪实的影像关注时代热点的社会变革事件, 关注事件中人物的命运,在对事件负载型的描述中, 完成对时代的深刻记录。” 2003年,《鸟的迁徙》首部引入中国的数字纪录电影
地方台50分钟



1978,《祖国各地》;1989,《地方台三十分 钟》,第一个固定的纪实性栏目,面向地方台的纪录 片播出平台。 原因:精品意识;系统意识 给地方台一个播出纪录片的渠道和展示他们成就的平 台。 作品获奖:《方荣翔》、《两个孤儿》、《半个世纪 的乡恋》、《回家》、《龙脊》。
话说长江

三种题材纪录片 新闻价值 历史题材和怀旧题材 人类共同兴趣 ——行进中的影视中国。纪事

关注现实:最富有价值的一次回归 纪录片的价值 人文价值 文献价值 社会价值 艺术价值

市场化 要求,原因 障碍 纪录片栏目的市场化生存:《见证》 制片人制度和模式化制作 流水线的制作方式,节目的拍摄控制在两周之内,节 目的思想内容要靠前期策划来完成


纪录片栏目 1993年上海电视台成立“纪录片编辑室”栏目,是一档 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独立运作的纯纪录片栏目。“聚 焦时代大变革,记录人生小故事”。 1993年,《生活空间》:“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要通过一个个老百姓的故事来串联和勾勒中国当代整 个社会发展的轨迹

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历程

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历程

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历程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初。

当时,中国电影工作者受到苏联纪录片的影响开始创作纪录片。

起初,这些纪录片主要以记录社会主义建设和工人阶级斗争为主题,如《五一建设纪实》、《钢铁中的火花》等。

在上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中国纪录片进入了一个创作高峰期。

这一时期的纪录片作品多样化,不仅继续记录社会主义建设的成果,还开始涉及农村、城市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例如《渔洋山》、《欢乐的黄河》等,这些作品通过生动的画面和真实的叙事方法,展现了中国人民奋斗和生活的真实面貌。

然而,在文化大革命的浪潮中,中国纪录片遭受了巨大的冲击。

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电影的制作受到限制,纪录片创作陷入低谷。

直到上世纪70年代中期,中国纪录片才逐渐恢复活力。

当时,中国政府提出了“四个现实”的要求,要求纪录片作品要关注现实问题、接地气、服务人民。

在这一背景下,纪录片作品开始探索更加立体和深入的社会现实,如《江边安》、《厂长找工人》等。

上世纪80年代,中国纪录片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社会发展迅猛,纪录片作品开始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

例如,《河上的父子情》、《封锁线》等作品,通过表现个体命运和社会变迁,反映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复杂问题和矛盾。

21世纪以来,中国纪录片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认可。

不少中国纪录片作品在国内外电影节上获奖,拓宽了纪录片的表达方式和审美境界。

例如,《千里走单骑》、《南方车站的聚会》等作品凭借其独特的视角和话题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

总的来说,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历程经历了起伏和变革。

从早期的社会主义建设纪录片到现今的多元化创作,中国纪录片在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体命运方面做出了积极努力,为人们呈现了一个真实而多元的中国。

纪录片的发展历程

纪录片的发展历程

纪录片的发展历程作者:刘博群张笑岩来源:《活力》2010年第14期[关键词]纪录片;市场化;制作者中国纪录片较之西方起步较晚,但现阶段已呈现出繁荣兴旺的态势。

回首上个世纪纪录片的现代化进程,笔者认为有三个因素始终影响、刺激着中国纪录片的进程:第一个因素是如何处理古与今、旧与新、传统与现代的关系,这是从纵的、历时性的角度亦即从文化进化的角度来看的,姑且称之为“进化效应”。

第二个因素是如何处理中与外,主要是中与西即本土文化与外来异质文化的关系,这是从横的、共时性的角度亦即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看的,姑且称之为“转播效应”。

第三个因素是从上述纵与横、时与空的交叉亦即从文化功能的角度来如何处理“文”与“用”的关系,也就是纪录片与中国现实社会的关系,而在20世纪的中国,最突出的则是纪录片与政治的关系问题,姑且称之为“功能效应”。

在中国纪录片的现代化进程中,一切理论的论争、思潮的演变、实践的成败、创作的得失(包括主题思想与形式风格的变化),都无不与这三个因素密切相关。

而且这三个问题往往是纠缠在一起才对纪录片的理论与实践发生作用的,这叫做“文化综合效应”。

和西方纪录片一样,中国的纪录片也是脱胎于电影纪录片。

新闻纪录片电影的历史,实际上可称为电视纪录片的“史前史”。

中国电视纪录片的演进,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

一是解放后到80年代后期的格林尔逊式即画面加解说式纪录片,二是90年代以来的真实电影式即观察式纪录片。

但其发展进程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却是曲折而艰辛的。

标志着中国新纪录片进步的,不仅有理念和形式的本质转变,也有纯粹的技术的更新。

数码技术的发展,使记录设备日益小型化、个人化,摄、录、编剪可以很轻松地由一个人独立完成,制作人可以更从容更自如地记录原汁原味的生活实态,它所带来的变化可能是革命性的。

吴文光说,这是他梦寐以求的个人方式,拿着像笔一样小巧的DV机,他可以像作家写作一样做纪录片,他甚至开始用DV机来做日记。

这种变化已经促使许多业外人不断进入纪录片的制作行列,这意味着很多新的可能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7/2015
2、人文化纪录片时期(1978—1992年) 第二时期的纪录片没有了第一时期的政治味道。受社会思潮的影响, 人的意识开始觉醒,原来的英雄主题逐步被人的主题所取代。尽管出 现在电视纪录片中的一个个人还不是独立的个体,而更像是集体的人 性化的符号,但是已经和前一个时期的虚幻的英雄全然不同。即使是 对民族精神的象征的山河的观照,也赋予了人文的色彩。 由于承载着教化的功能,带有民族象征意义的山川河流以及长城运 河等均成为这个时期纪录片的最佳对象和载体。对于民族以及历史等 大题材的观照成为这个时期电视纪录片的一大特色。宏大主题的纪录 片,需要一种群体性力量,需要群体共同的激情,需要集体创作的机 制,这成为这一时期中国电视纪录片的一个特点。 这一时期纪录片开始凸显媒介传播意识,这主要是因为那个时期社 会对电视纪录片的功能性需要所致,是纪录片本体以外因素作用的结 果。
9/7/2015
4、社会化纪录片时期(1999—迄今) 第四时期,“市场”和“社会责任”是两个核心词汇。市场和社会 责任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观众和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全面回归社会、 走向社会化,成为这一时期中国电视纪录片的一个基本特征。 人虽然仍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主题和关注中心,不过已经悄悄有所调 整和变化。首先,是在人的选择上已经不再倾向于封闭环境中的、弱 视的、偏远的人群,而是选择主流的、处于现实中心的、社会化程度 高的人群,新闻的因素越来越被某些纪录片所重视; 其次,对于人的关注,开始由原来简单化的环境和关系描述,转向 把人放置于事件当中、把背景因素放大的新的叙述结构。重新开始关 注现实的主流社会,成为中国电视纪录片继回归真实以后最富有价值 的一次回归。它使得这一时期的作品主题显得更为大气,思想张力也 明显增强。
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历程
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1、政治化纪录片时期(1958—1977年) 这一时期,中国电视纪录片在观念上依附于政治,在形 态上则依附于其他的电视节目。由于受社会政治因素的影 响,电视纪录片几乎都染上了政治化色彩。治化纪录片 在语言上显得空洞,在题材上出现雷同,在风格上则是单 一,缺少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人性色彩和人文精神。而由 于技术局限和观念作用所导致的声画剥离的影片形态,使 得这一时期的纪录片出现浓重的灌输味。因此,这一时期 的电视纪录片虽然负载重要的职能、有着相当的地位,但 实际上并没有起多大作用。
9/7/2015
9/7/2015
1958年7月,北京电视台播出了反映河南省信阳地区人民抗 旱事迹的《英雄的信阳人民》,主创孔令铎、庞一农; 1958年10月1日,摄制的天安门前举行国庆大典的新闻片。 这是中国最早的两部电视纪录片。 1963年,第一部介绍长江沿岸风貌的纪录片——《长江 行》——30分钟 1964年,我国第一部少数民族题材的电视纪录片——《换 了的新疆》 1965年,我国第一部风光题材的电视纪录片——《芦笛岩》 比较震撼的作品:《收租院》——王元洪
9/7/2015
在四个不同时期中国电视纪录片的话语权、话语方式也有 相应的变化: 在第一时期国家拥有绝对统一的话语权;到第二时期则出 现群体化的话语方式;而第三时期则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个 人化的话语方式;第四时期则出现市场占据话语权的现象。 不同的主题表征,可以说,成为不同时期电视纪录片所折 射出来的社会关系的一个总呈现,与不同的话语权和话语 方式相对应而出现的各个时期纪录片的主题表征,依次为 国家政治的主题、民族精神的主题、人的主题和多元化的 主题。
9/7/2015
历史文献纪录片
1993年,中国第一部大型文献纪录片《毛泽东》问世。 以伦理评判取代了政治评判,以审美标准取代意识形态的标 准,毛泽东人格的魅力卓然而立。 ①历史人物:《邓小平》、《周恩来》、《朱德》 ②历史事件:《改革开放20年》等。 ③现代民族命运:《百年中国》 ④一本兵书:《孙子兵法》
9/7/2015
1977年9月,摄制了《毛主席在中南海住过的地方》 1977年12月中旬,摄制了《周总理的办公室》 1.纪录片栏目的创办 《祖国各地》——《三峡的传说》、《大连漫游》等193部 电视纪录片,10/20/50分钟 2.中国电视史上两个“第一”的纪录:中国电视第一次对外 开放协作和中国第一部电视系列片。 《丝绸之路》中(15集),日(14集) 1980年,中日二度合作的《长江》大型系列片——《话说 长江》——又一高潮
9/7/2015
20世纪90年代,栏目化运作的纪录片的创作开始进入进一 步拓展和创新的阶段。 1992年之后,《生活空间》出现,定位“讲述老百姓自己 的故事”——栏目化播出的短纪录片形式 之后,全国推广——上海电视台《纪录片编辑室》、黑龙江 电视台《生活三原色》(9个小栏目) 1994年7月1日,山西黄河电视台《黄河轶事》 1994年11月11日,山东电视台《家》(《寻常百姓家》、 《生活有滋味》、《家庭万花筒》) 1995年以后,全国普及。
9/7/2015
文革开始后的禁播
许多作品都不同程度地烙刻着那个特殊时代环境所特有的历 史印记。但仍然有一些优秀作品。 1.主要反映工农业建设成就和颂扬革命传统; eg: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粮食生产保持比较稳定的增长。 2.北京电视台的记者、编辑不畏艰险,深入基层,拍摄出一 批比较优秀的作品; eg:《三口大锅闹革命》、《大庆在阔步前进》 3.北京电视台派出多名记者赴外国采访。 eg:《澳大利亚掠影》、《访美纪实》
9/7/2015
尽管中国电视纪录片面对市场还显得准备不足、缺少经验, 一度出现尴尬、无所适从的境况。但是,市场的因素不仅 改变了中国电视纪录片制作的机制、流程,也改变了中国 纪录片的形态,甚至动摇了传统的中国纪录片观念。正是 市场化因素的引导,使得这一时期中国电视纪录片无论是 主题表征、风格形态,还是传播途径等等,都表现出多元 化的特征;也正是市场的因素,使得中国的纪录片开始面 对现实的传媒环境,并学会在其中求生存求发展。可以说, 市场化是中国电视纪录片迈向成熟的关键一环。
9/7/2015
纪录片栏目的发展
《祖国各地》——最早——山川风光、名胜古迹、传播地理、 历史、文化知识; 《兄弟民族》——各兄弟民族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和传 统习俗以及建国后的发展和变化; 《世界各地》——世界各地风景名胜; 《国际见闻》—— 《地方台50分钟》——播出国内生产的优秀纪录片
9/7/2015
9/7/2015
1985年5月7日,中日双方合拍《黄河》系列,40万公里 /200小时/30集,中央电视台于1988年2月20日播出。 1988年12月,中日双方合拍《望长城》系列。日方称《万 里长城》。关键词:纪实性手法;主持人角色;长镜头 开创了中国电视纪实性纪录片的先河,在中国电视纪录片创 作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9/7/2015
我国独立制作
1986年7月,《话说运河》,28集,中央电视台首次独立 创作,一等奖。关键词:边采边播;主持人去现场;电视 双向传播。 1987年11月,《唐蕃古道》,19集,一等奖,1983年动 议,各台合作。 1988年11月,《蜀道》,25集,或同类一等奖,1982年 动议,各台合作。
纪录片题材的拓展
1.社会、经济和改革题材的电视纪录片:《牧马姑娘》、 《华夏石油赞》; 2.人物纪录片(名人和英雄人物):《雕塑家刘焕章》; 3.弘扬革命传统题材的纪录片:《让历史告诉未来》、《长 征——生命的歌》; 4.散文风格的纪录片:解说词融入教浓厚的感情色彩,文学 味较浓; 5.政论性纪录片:《邓小平访问日本》、《友谊的春天》等。
9/7/2015
随着时代变化,经历了几个时期的中国电视纪录片出现了不同的承载职 能,形成了不同的意识,产生了不同的视角,以及不同的话语权、话 语方式和主题表征。 这四个时期纪录片职能依次渐变的轨迹是:国家政治和阶级斗争——唤 起民族激情——体察纪录平民生存状态——关注纪录社会主流现实生 活; 各个时期纪录片服务和关照的观念依次为:国家、阶级意识——民 族、集体意识——百姓、个人意识——市场、社会责任意识。 而纪录片视角的变化,则从一个侧面对中国电视纪录片本体与社会 关系的演变作了注解和印证。四个时期中纪录片的视角依次出现了如 下的渐变轨迹:敬畏——反思——平视——审视。
9/7/2015
纪实主义风格依然主流
1993年1月,大型纪实系列片《广东行》。 同年,《远在北京的家》将跟拍手法与内容巧妙地结合在一 起。 对比手法:《沙与海》、1994年山东电视台的《走进荒原》
9/7/2015
人类学纪录片得到国际认可
1993年的《最后的山神》表现了一个游牧民族的内心世界 和一代又一代的更迭带来的传统生活方式的改变。 精致的画面、准确的镜头和巧妙的蒙太奇思想构成了自己独 特的风格。
9/7/2015
3、平民化纪录片时期(1993—1998年) 第三时期出现了不同题材的纪录片,都把思考、关注的立足点放在 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纪录片的承载已经改变,意识形态的因素被 人文的因素所取代。纪录片美学、哲学的意味加强,而它的社会性功 能自然削弱。人的主题、百姓意识、平民化视角这些国际化的纪录片 表征,成了这个阶段中国电视纪录片的主导性观念。这一时期的电视 纪录片在题材的选择上有了国际化的意识,在主题的立意上站在了人 类的高度。平时成为这一时期纪录片的主要创作理念,它的主要特征 是要还原事物的本来面貌。这不仅是纪录片在语言形态上回归本体, 更是作为纪录者对纪录对象的姿态的一种转变。 这一时期中国电视纪录片的个体意识也明显增强,表现在纪录片的 选材和创作上出现个人化的倾向。在创作对象个体化的同时,却也不 自觉地淡化了他们与社会的关系。
9/7/2015
中国电视纪录片的观念以及形态的演进,与中国社会思潮 以及技术发展的历程虽然略有错后但基本保持同步。然而, 中国电视纪录片所纪录的内容与社会时代的变革则差距较 大,在第三时期甚至有些背时。中国纪录片观念和形态与 国际纪录片之间也存在较大的差别。尤其是在20世纪90 年代以前,几乎难以同日而语。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虽 然是社会思潮和技术整体力量促进的结果,然而在局部的 走向方面却有着很大的偶然性和随意性,这也是中国电视 纪录片尚未成熟的一个标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