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纪录片历史
中国纪录片发展历程

中国纪录片发展历程
中国纪录片发展历程始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期。
纪录片被视为一种宣传和教育手段,被广泛用于展示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成就,以及推广党和政府的政策和理念。
在这个时期,纪录片的主题主要集中在宣传中国人民的劳动精神和社会主义的价值观。
这些纪录片通常以长篇纪录片的形式展现,其内容结构比较传统且严谨,符合社会主义的审美要求。
然而,在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的改革开放时期,中国
纪录片的风格开始发生变化。
国内外的纪录片思潮影响了中国的纪录片创作,引入了更加自由和个性化的表现手法。
一些纪录片导演开始拍摄关于社会问题和个人生活的作品,这在当时被认为是一种突破和创新。
九十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变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中国纪录片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一方面,纪录片的数量和质量都得到了大幅提升,作品的题材和风格更加多样化。
许多纪录片涉及到社会矛盾、历史反思、民间故事等话题,展现了一个更加真实和多元的中国社会。
另一方面,中国纪录片也开始涉足国际舞台,参与国际电影节和展览。
一些中国纪录片导演因其出色的作品而获得了国际认可和奖项,为中国纪录片在全球范围内的推广做出了巨大贡献。
总的来说,中国纪录片发展历程经历了从宣传教育到个性化创
作的转变,从传统审美到多元化表达的演变。
它不仅记录了中国社会的变革和发展,也反映了中国导演在表达个人观点和情感方面的成长和突破。
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变化,纪录片创作必将继续追求更高的艺术和社会意义。
3.6 中国纪录片发展简史

第三章流派纷呈:纵观纪录片思潮第六节中国纪录片的发展简史大家好,我是李蓉。
这一讲,我们将给大家来简要介绍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历程。
如果追溯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史,还要从西方国家的摄影师来中国拍新闻片开始。
费利斯•比特(felice beato 1833年 - 1907年),这位兼具英国与意大利双重国籍的摄影师,是最早拍摄东亚地区的摄影师之一,也是最早的战地摄影师之一。
他通过照片来描述有价值的新闻事件,这也是后来被称之为的图片新闻报道。
他所拍摄的风俗镜头、人物肖像以及亚洲与地中海地区的美丽风景与建筑的全景极负盛名。
这些在纪录片《费利斯•比特 1860》中均有详细介绍。
在19世纪末,外国摄影师拍摄了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进京,同时又拍摄了纪录当时中国社会生活风貌的影片。
20世纪初拍摄了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大出丧等新闻片。
1911年辛亥革命时期,日本摄影师拍摄了《辛亥鳞爪录》,中国摄影师朱连奎等拍摄了反映武昌起义的《武汉战争》等。
1918年前后,商务印书馆拍摄了一些以时事和风景为内容的纪录短片,如《欧战祝胜游行》《第五次远东运动会》《南京名胜》《西湖风景》等。
1924年前后,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孙中山十分重视纪录片。
他支持摄影师黎民伟拍摄了《国民革命军海陆空大战记》等新闻片和纪录片。
黎民伟后来去了香港拍摄商业片并取得成功,成为香港电影之父。
同一时期,苏联摄影师布留姆等在中国拍摄了《伟大的飞行与中国国内战争》《1927年的上海》等。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电影工作者拍摄了许多具有历史价值的新闻纪录片,并培养起专业的新闻纪录电影工作者。
中国电影制片厂、中央电影摄影场以及西北影业公司等先后摄制了《抗战特辑》《抗战实录》《芦沟桥事变》等。
建国后,1953年7月在北京建立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这是中国第一个摄制新闻片和纪录片的专业机构。
我综合了一些学者的观点将建国以来的纪录片进行了分阶段的划分,第一阶段是1958年~1977年,这一时期是政治化纪录片时期;第二阶段是1978年~1992年,这一时期是人文化纪录片时期;第三阶段,1993年~1998年,这一时期是平民化纪录片时期;第四阶段是1999年至今多元化纪录片时期。
中国纪录片发展历史(20200630113828)

中国电视纪录片从诞生的1958年开始至今的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根据风格、类型、功能等彼此关联映照的多种环境因素,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时期:1、政治化纪录片时期(1958 —1977年)这一时期,中国电视纪录片在观念上依附于政治,在形态上则依附于其他的电视节目。
由于受社会政治因素的影响,电视纪录片几乎都染上了政治化色彩。
政治化纪录片在语言上显得空洞,在题材上出现雷同,在风格上则是单一,缺少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人性色彩和人文精神。
而由于技术局限和观念作用所导致的声画剥离的影片形态,使得这一时期的纪录片出现浓重的灌输味。
因此,这一时期的电视纪录片虽然负载重要的职能、有着相当的地位,但实际上并没有起多大作用。
2、人文化纪录片时期(1978 —1992 年)第二时期的纪录片没有了第一时期的政治味道。
受社会思潮的影响,人的意识开始觉醒,原来的英雄主题逐步被人的主题所取代。
尽管出现在电视纪录片中的一个个人还不是独立的个体,而更像是集体的人性化的符号,但是已经和前一个时期的虚幻的英雄全然不同。
即使是对民族精神的象征的山河的观照,也赋予了人文的色彩。
由于承载着教化的功能,带有民族象征意义的山川河流以及长城运河等均成为这个时期纪录片的最佳对象和载体。
对于民族以及历史等大题材的观照成为这个时期电视纪录片的一大特色。
宏大主题的纪录片,需要一种群体性力量,需要群体共同的激情,需要集体创作的机制,这成为这一时期中国电视纪录片的一个特点。
这一时期纪录片开始凸显媒介传播意识,这主要是因为那个时期社会对电视纪录片的功能性需要所致,是纪录片本体以外因素作用的结果。
3、平民化纪录片时期(1993 —1998年)第三时期出现了不同题材的纪录片,都把思考、关注的立足点放在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
纪录片的承载已经改变,意识形态的因素被人文的因素所取代。
纪录片美学、哲学的意味加强,而它的社会性功能自然削弱。
人的主题、百姓意识、平民化视角这些国际化的纪录片表征,成了这个阶段中国电视纪录片的主导性观念。
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历程资料

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历程一 .中国纪录片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请结合各个时期的重要作品展开论述。
1.战争时期的新闻纪录片电影。
重要作品1938年《延安和八路军》(袁牧之导)反映了全国各地抗日爱国青年从四面八方来到延安的情景;重点纪录了毛泽东、朱德和八路军其他高级指挥员的风采,以及延安的自然风貌与社会风貌、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等。
那时的人力物力严重匮乏,纪录片发展速度缓慢。
2.建国初期的起步阶段(1958~1966文革前)这阶段是对新闻纪录电影的延续,传播渠道主要是电视。
主要创作人员有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八一电影制片厂。
主要任务:报道社会主义建设的新事物和新成就。
主要形式:电视纪录片和新闻片。
作品有《收租院》(北京电视台拍摄)重大意义1.突破了“报道型”新闻纪录片的僵化模式2.开创了以文学性见长的散文体纪录片3 既有“宣传教育”的思想性,又有艺术的生动性3.十年动乱时期的纪录片(1966~1978)被极左路线和帮派压制和束缚的时代,公式化,概念化,题材严重狭窄手法严重僵化。
状态:在夹缝中顽强生存。
优秀作品《深山养路工》吉林省铁岭地区一支活跃在深山峡谷中的铁路养路队,十几年如一日坚守岗位,爱护国家财产,保证铁路运输安全。
本片运用老工人的同期声讲话,以多种蒙太奇手法,制造了戏剧性效果,具有生动感人的表现力。
《放鹿》《下课以后》《太行山下新愚公》等。
4.纪录片的初步繁荣(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末)1,纪录片开始栏目化1978年9月30日央视《祖国各地》1989年《地方台50分钟》2.作品数量多,内容广,形式多样。
内容:人物,城市风光民俗宗教历史文化等。
形式:散文式,抒情诗式音画式调查报告式等。
3.出现了系列化,长篇化的创作倾向《话说长江》(25集1983年播出)《丝绸之路》(15集1979年中日联合摄制)《话说运河》(35集央视摄制)4.主要模式解说词+画面格里尔逊模式《西藏的诱惑》(刘郎 1988年) (男)“西藏的诱惑,不仅因为它的历史,它的地理,更因为:西藏,是—种境界。
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历程资料

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历程资料在1950年代,中国纪录片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政府开始重视纪录片的宣传功能。
从1950年代到1960年代末,中国纪录片主要以宣传政治理念和社会进步为主题,强调革命精神和社会主义实践。
这一时期的中国纪录片以《沂蒙山》和《船山血泪史》等作品为代表,通过各种镜头手法和叙事方式,强调工农兵的英雄形象,宣扬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
然而,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和开放的到来,中国纪录片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在1980年代初,中国纪录片逐渐从“光宗耀祖”向“拿得出手”转变,开始注重片子的艺术性和探索独立思考的能力。
这一时期,徐克的《火种》、黄建新的《壮乡》等作品尝试挖掘中国历史的文化和社会问题,以及展现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1990年代开始,中国纪录片进入了一个多样和开放的发展阶段。
纪录片制作的主题和风格变得更加多元化,反映了社会转型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例如,赵晓亮的《芙蓉镇》和傅晨光的《金宝岛》等作品试图通过个人叙事和情感引导观众思考人与自然、历史与现实的关系。
21世纪初,随着数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中国纪录片进入了一个新的创新时期。
新一代纪录片导演开始采用新的影像和叙事手法,通过多媒体和网络平台进行创作和传播。
例如,王家卫的《一代宗师》和贾樟柯的《咱们还未成年》等作品,在风格上有着明显的个人表达和艺术特色。
总之,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从简单记录到宣传宣传,再到独立思考和多样化的阶段。
中国纪录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反映了社会和政治变革的特点,并通过不同的形式和风格表现出中国社会和人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未来,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年轻一代导演的崛起,中国纪录片将有更多的创新和突破。
影像中的20世纪中国——中国纪录片的发展与社会变迁

影像中的20世纪中国——中国纪录片的发展与社会变迁影像中的20世纪中国——中国纪录片的发展与社会变迁20世纪是中国历史上一段动荡而充满变革的时期,中国纪录片在这一时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记录并见证了社会的变迁与发展。
本文将从中国纪录片的起源和发展、纪录片在社会变迁中的作用以及纪录片对于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性等方面展开探讨。
20世纪初,纪录片这一艺术形式刚刚兴起。
最早的中国纪录片可以追溯到1920年代,当时正值中国社会面临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重大变革。
在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界的先驱者开始运用电影这一新的媒介形式,以纪录片的方式呈现社会现象和个体的生活状态。
这些早期的纪录片作品往往较为简单直接,内容主要关注农村和城市中工人、农民以及妇女等劳动人民的生活,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真实一面。
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演变,纪录片的发展也逐渐深入。
20世纪上半叶,中国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新中国的成立等重大历史事件,这些事件对于中国纪录片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抗日战争期间,许多纪录片拍摄呈现了抗日英雄的事迹以及人民对于抗战的支持和参与。
而解放战争时期,纪录片则着重展现了解放军的战斗场景和解放区的社会现象,成为宣传和动员人民的有力工具。
新中国的成立后,纪录片开始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从“新中国的建设”到“文化大革命”再到“改革开放”,纪录片始终贯穿其中。
它通过呈现不同的主题和内容,展示了中国社会在历史变革中不同时期的风貌与面貌,记录了那些激动人心的瞬间。
纪录片在社会变迁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首先,纪录片可以促进社会的认知与理解。
通过真实生动的影像和事件,社会公众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到当时的生活状况和社会现象,对历史事件有更深入的理解。
其次,纪录片可以为人们提供回顾历史的窗口。
通过观看纪录片,人们可以回顾过去的岁月,对历史事件进行回顾和反思,这对于塑造个体的身份认同和国家的历史记忆非常重要。
此外,纪录片还可以培养社会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激发人们对社会发展的关注和思考。
中国纪录片发展现状研究报告

中国纪录片发展现状研究报告引言:纪录片作为一种独特的电影艺术形式,具有真实、客观、独立的特点,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旨在研究中国纪录片的发展现状,探讨其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中国纪录片的历史回顾自上世纪50年代起,中国纪录片就开始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
从最初的政治宣传工具到逐渐追求艺术表达和思想探索的作品,中国纪录片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
其中,上世纪80年代的新浪潮时期,出现了一批代表作品,如《黄土地》、《天浴》等,这些作品在国内外获得了广泛的认可,也为中国纪录片的独立性和艺术性奠定了基础。
二、中国纪录片的现状中国纪录片产量逐年增长,质量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中国纪录片在国内外各类电影节上屡获殊荣,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和关注。
同时,中国纪录片的题材也日益多元化,涵盖了社会问题、人物传记、自然环境等各个方面,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多种面貌和人民的生活状态。
三、中国纪录片面临的挑战尽管中国纪录片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审查制度对纪录片的创作自由性有一定限制,一些敏感话题难以得到真实呈现。
其次,市场化程度不高,导致纪录片的宣传和推广渠道相对有限。
此外,纪录片创作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也相对不足,制约了作品的质量和水平。
四、中国纪录片的未来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观众需求的不断变化,中国纪录片在未来有望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首先,政策的放宽将有助于纪录片创作的多样化和多元化。
其次,网络平台的兴起为纪录片的传播提供了更广泛的渠道,增加了观众的选择和接触机会。
此外,与其他艺术形式的交叉融合也将为纪录片的创新和发展带来新的可能性。
结论:中国纪录片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不仅在数量上有了显著增长,质量也越来越受到认可。
然而,中国纪录片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如审查制度限制和市场推广渠道不足等。
在未来,随着政策环境和观众需求的变化,中国纪录片有望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纪录片中国第一集主要内容

纪录片中国第一集主要内容12月7日,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中国》,在湖南卫视、芒果TV正式播出。
作为《中国》的首篇,第一集《春秋》通过讲述孔子的一生,展现老子与孔子“双星闪耀”的春秋时期。
影片中,崇尚礼制的孔丘(孔子)来到东周都城洛邑,向当时掌管国家档案典籍的史官李耳(老子)请教,共同探讨“礼”。
孔子期待用伦理规范、鲜明礼制拯救社会秩序,而老子主张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两人的观点虽然相去甚远,但是道家与儒家两大思想体系,以老子与孔子的会面,形成了交流与融合,流淌在我国古代传统文化血脉中,影响后世千年。
孔子在杏坛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所私学,广收门徒,有教无类。
无论出身贵贱、禀赋高下,都可以受到孔子的悉心教导。
他教“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以此作为维系社会运转的纽带;他说“仁”:核心是“爱人”,以此为做人秉持的基本道理。
孔子的“有教无类”,倡导每个人都有平等受教育的机会,打破了那个时代贵族对知识的垄断,知识的火种遍洒民间,当时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被不断扩大,“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也深深地影响着后世的教育。
“丧家之犬”这个词在历史上第一次被使用,就是形容孔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一路颠沛流离的状态。
影片中,因为被人在国君面前说了坏话,孔子和弟子在卫国只待了十个月便匆匆离去;到了宋国,宋国司马通过砍树来加害在大树下研习礼仪的孔子和弟子;到了郑国,和弟子走散的孔子被人形容为“丧家之犬”。
孔子遇到最糟糕的情况是在公元前489年,他们一行人由于一场战争,被陈、蔡两国的主事大夫围堵在荒野之中。
整整七天,没有食物,没有水,没有荫蔽,直到被围困的第七天,求救的子贡才终于带着兵马回来解围。
但即使这一路凄风苦雨,困苦、挣扎、隐忍、愤懑常常盘踞,理想主义者孔子也从未放弃过。
郑国人说孔子像“丧家之犬”时,孔子却哈哈大笑:然哉!然哉!说我像丧家之狗,那个人说得很对啊!这样积极乐观、永不言弃的精神,支撑着孔子一路风雨兼程,不畏艰难险阻地追求信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0年代之前
中国纪录片的历史是从西方国家的摄影师来中国拍新闻片开始的。
19世纪末,外国摄
影师拍摄了义和团和八国联军,同时又拍摄了纪录当时中国社会生活风貌的影片。
以后在20世纪初拍摄了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大出丧等新闻片。
1911年辛亥革命时期,除日本摄影师拍摄了《辛亥鳞爪录》外,中国摄影师朱连奎等也拍摄了反映武昌起义的《武汉战争》,
稍后一些,又拍摄了反映二次革命的《上海战争》。
1918年前后,商务印书馆拍摄了一些以时事和风景为内容的纪录短片:《欧战祝胜游行》、《第五次远东运动会》以及《南京名胜》、《西湖风景》等。
1924年前后,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孙中山十分重视纪录片的拍摄。
他以大元帅的名义下令有关方面给予电影摄影师黎民伟工作上的方便。
黎民伟这个时期
拍摄了《国民革命军海陆空大战记》等新闻片和纪录片,并在孙中山逝世后,利用已拍的材
料汇编为《勋业千秋》。
在这个时期,苏联摄影师布留姆等人也在中国拍摄了《伟大的飞行与中国国内战争》、《1927年的上海》等。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电影工作者走出摄影棚,用手提摄影机拍摄了许多具有历史价值的新闻纪录片,并从实际工作中培养起一批专业的新闻纪录电影工作者。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
会政治部所属的中国电影制片厂、国民党中央宣传委员会所属的中央电影摄影场以及西北影业公司等先后摄制了《抗战特辑》、《抗战实录》等新闻杂志片,纪录片则有《芦沟桥事变》、《空军战绩》、《松沪前线》、《湘北大捷》、《民族万岁》和《华北是我们的》等,也给中国新闻纪录电影事业带来了新的发展。
1953年7月,在北京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摄制新闻片和纪录片的专业机构----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
此外,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八一电影制片厂和其它电影厂也拍摄一定数量的纪录像片。
新闻纪录电影从业人员的数量和素质都有很大提高,并在少数民族中培养了创作
人员,摄制了大量新闻片和长短纪录片。
如《百万雄师下江南》、《新中国的诞生》、《红旗漫卷西风》、《抗美援朝》、《中国民族大团结》、《伟大的土地改革》、《早春》、《百万农奴站起来》、《黄河巨变》、《非洲之角》、《在激流中》、《征服世界最高峰》、《先驱者之歌》、《莫让年华付水流》、《我们看到的日本》等,其中有些曾在国内外获奖。
中国第一部彩色舞台纪录片是1953年拍的《梁山伯与祝英台》。
70年代以后,电视在全国迅速发展和普及,为新闻纪录电影的播映提供了更及时的手段,开拓了更广阔的领域,新闻纪
录电影除继续在影院放映外,也大量进入了电视屏幕。
在此期间,台湾国民党系统的“中制”、“台制”和民营的公司等也拍摄了一些新闻纪录像片。
较有影响的有《传统小镇一一美浓》、《国剧艺术》和《龙的传人》等。
香港的某些电影企业也拍摄过一些反映中国抗日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纪录片如《惨痛的战争》等。
90年代以后
新纪录电影是1990年代存在于体制之外的“边缘纪录片”(不包括通过国家电视台体制内运作,以栏目的形式存在,代表着一种自上而下的权力和视角的电视纪录片),是建立在对传统政论风格纪录片的一种反动而产生的新运动。
新纪录电影运动开始是以“地下”、民间的形式和往国外电影节送展的方式推动,是
通过VCD DVD酒吧放映等“自动、自由”的传播方式在民间广为开展的。
新纪录电影运动产生于1980年代末期,以散兵游勇的状态兴起或者说它的萌发完全是一种不自觉的行为,曾在昆明电视台工作过的吴文光凭着朦胧的感觉拿起了摄影机,对准
他周围的“盲流艺术家”,便有了《流浪北京》的诞生。
尤其片子的拍摄横跨了80年代末的政治事件,而格外引人注意。
同时吴文光的行为也暗示了这种独立制作人存在的可能。
段锦川的《八廓南街16号》,康健宁的《阴阳》,杨天乙的《老头》,朱传明的《北京弹匠》,雎安奇的《北京的风很大》,杜海滨的《铁路沿线》,王芬的《不快乐的不止
一个》,赵亮的《纸飞机》等等,这些纪录片在短短几年内不断涌现并在国内外名目繁多的纪录片奖项中得奖。
其中有好多制作人都是第一次拍纪录片,而且不是专门的纪录片工作者。
这些新纪录片人的出现,似乎标志着一个“业余影像时代”的到来。
和1990年代早期的“新纪录片运动”不同的是,当时的纪录片工作者,无论是吴文光、段锦川还是蒋樾等人,大都有在电视台工作的背景,他们是苦于不能在传统体制内进行真实的表达,才选择了独
立制片的道路。
而当下年轻的纪录片创作者们则多半不在专业影视从业人员之列,他们或者是还在电影学院读书的学生(如朱传明与杜海滨,拍片那时尚未毕业),或者是流浪北京
的青年,甚至是像杨天乙那样原本对影视制作一窍不通的门外汉。
他们用来创作的器材,除了雎安奇使用了16毫米摄影机和总共20分钟的过期黑白胶片,显得稍微“职业化” 一点,其他人则是靠数码DV甚至超8家用摄像机完成了自己的作品。
虽然从专业的角度而言,他们的作品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视听方面的缺陷,但这些新纪录片人却以影片内容的真实性与原创力震动了国际影坛。
这些奖项不仅仅是对这几位纪录片导演的褒奖,更重要的是,它传递了这样一种信息:一个普通人可以通过他的才华、毅力、对生活的热爱以及简陋的摄影
器材,成为一位“真正”的纪录片导演。
而且他们关注的对象大多都是日常生活中的个体,像王芬把摄影机对准了自己的父母(暂且不管这样做带来的某些伦理问题),“新纪录片运动”似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壮大,仿佛出现了一种类似于全民健身运动似的“业余影像时
代”的狂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