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纪录片《中国通史》解说词 第06集夏王朝觅踪
央视纪录片《中国通史》解说词第06集夏王朝觅踪

--第06 集:夏王朝觅踪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既传承着龙山时代诸邦国都邑创造的早期文明,又作为上古夏商周三代的开始,为华夏文明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然而,它又是一个传说中的王朝,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成熟的文字尚未产生,关于它所有的历史即便最权威的传世古文献也都是后世根据口耳相传记载下来。
怀疑夏王朝的存在成为不可避免的事情,并一度困扰着史学界,直到考古工作的成果不断涌现,夏王朝的庐山真面目才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河南省禹州市禹王庙位于河南省禹州市区的一条古老的街道,几千年来一直供奉着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而关于他的各种传说至今流传在禹州的大街小巷,他的精神也被人们世代传颂。
前局长禹州市文化局教之忠教:这一处建筑啊,是我们禹州市作为一个夏代早期都城传流下来的一处,涉及大禹治水的一处神话传说遗迹。
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在禹州当地,远古时期禹州一带洪水泛滥,事,皆因水中的一种怪兽蛟龙作祟,蛟龙在水中兴风作浪,鼓动水势,冲垮人们所筑的堤防,淹没土地和村庄,而后大禹在众神的帮助下,将九条蛟龙一一制服,并致使无数百姓家破人亡流离失所,把其中的一条禁锢在这口八角井中,从此,人们把这口井称为禹王锁蛟井,并在井上塑像立庙,以此世代感谢禹王的恩德。
前局长禹州市文化局教之忠教:虽然这个它有许多东西是神话传说的东但伟大的这个这是我们中华民族为怀念西,大禹治水这个英雄之举,所以演变出来这么一个神话传它就说明了将这个位置这个锁蛟,说,它就是大禹曾经在这里指挥治水的一个象征物,一个标志物。
那是一个洪水肆虐的远古时代,河流泛滥,大浪滔天,使无数生灵涂炭,即便所有的人齐心协力,洪水仍然长期肆虐,治水成为最重要的事情,它关系着人类的生死存亡。
据《史记·夏本纪》记载,在尧时代,大禹的父亲鲧也是一位治水能手,尧将治理洪水的任务交给了鲧,可惜鲧没能完成使命,最终因失职被杀。
到了舜时代,治理洪水的艰巨任务转而落到了禹的身上,禹汲取了父亲失败的经验与教训,改变了治水的方法,经过十几年艰难的努力,终于治理了洪水,直到现在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仍为大家津津乐道,在世人的眼中,大禹功不可没,利泽万世。
央视巨献100集纪录片《中国通史》51-60

央视巨献100集纪录片《中国通史》51-60你不多见的电影:《中国通史》是一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CCTV-6)共同监制的百集大型电视纪录片。
该片再现了自中华文明起源到1911年时期的浩瀚历史图景,较全面地讲述中国古代历史发生、发展过程,揭示历史发展趋势及规律。
它是中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部历史专题片,以历代治乱兴衰的历史经验教训,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以及中华文明的灿烂辉煌为主线,描摹了中国境内从远古人类起源到清朝灭亡的宏大历史场景。
历史不仅关乎历史观、知识面、谈吐气质,更关乎人生观、眼界和格局。
唐太宗言:“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欲知大道,必先知史。
读史必读中国通史。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共同监制的百集大型电视纪录片《中国通史》是中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部历史专题片。
该片再现了自中华文明起源到1911年时期的浩瀚历史图景,较全面地讲述中国古代历史发生、发展过程,揭示历史发展趋势及规律。
视频非常精彩,值得收藏起来慢慢观看。
友情提醒:1、每期电影帖底部都有三千多部可看电影的链接2、嫌画面小可以手机横着全屏最大化哈往期央视巨献100集纪录片《中国通史》1-5央视巨献100集纪录片《中国通史》6-10央视巨献100集纪录片《中国通史》11-20央视巨献100集纪录片《中国通史》21-30央视巨献100集纪录片《中国通史》31-40央视巨献100集纪录片《中国通史》41-5051公元624年二月的一个清晨,唐都长安的国学,气氛显得庄严肃穆,一场隆重的释奠礼仪正在这里举行。
释奠,本来朝廷祭祀先圣孔子的大典,但这次仪式却显得非同寻常,因为参加这次礼仪的,不仅有当朝一代大儒国子博士徐文远与太学博士陆德明,唐高祖还特意邀请了佛教界和道教界的代表人物:长安圣光寺沙门慧乘和普光寺沙门道岳,清虚观道士刘进喜和李仲卿。
期间,刘进喜、徐文远和慧乘三位大师相继升座讲经,之后相互辩难,气氛极为热烈。
纪录片《中国通史》第6集《夏王朝觅踪》学习笔记

纪录片《中国通史》第6集《夏王朝觅踪》学习笔记★本集讲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夏。
夏王朝(公元前2070年—1600年)起于禹,禹传启建立夏朝,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建都阳城,夏朝灭于桀,历经17位君王。
★全集内容从中国古老的传说“大禹治水”引入。
★和大禹相关的四个tips:1.河南禹州为纪念大禹治水修建了禹王庙;2.四川汶川羌族将大禹视为祖先,其舞蹈中有“禹步”;3.大禹陵坐落在浙江绍兴会稽山;4.“大禹治水”最早记录出现于《尚书》。
★寻觅夏王朝足迹的三个遗址:1.二里头遗址(河南省偃师市二里头村)发现于1959年,是夏王朝中晚期的都城。
遗址中的宫殿基座是中国目前被确认的最早宫城建筑。
出土陶器数量巨大,陶器上的刻符可能是比甲骨文更早的文字。
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自治区荔波县的水族文字为破译这些刻符提供启发,水族文字被称为水书,水书上发现了与夏陶上相同的文字。
2.新砦(zhài)遗址(河南省新密市)新砦时期文化处于公元前1750-1850年,可能是比二里头文化早100多年的遗迹和遗物,是夏启—少康所处的时代。
太康失国,东夷(后羿是东夷族首领)从泰康手中夺权。
后羿代夏,后羿射的不是太阳,而是少康。
少康中兴,相传后羿的丞相寒浞杀后羿继位,泰康的侄孙少康灭寒浞。
遗憾的是二里头遗址和新砦遗址都没有任何实物能够证明夏朝最初的发源地所在,没有大禹建都的实物证明。
3.王城岗遗址(河南省登封告成镇王城岗)早于新砦遗址,最初挖掘面积1万多平方米,规模太小不可能是夏都。
2002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启动后,王城岗遗址再次被发掘,小城西北发现30多万平方米的大城,碳十四测定晚于小城,年代正好与夏代始年相符,怀疑是禹都阳城所在地,小城则可能是大禹之父鯀所筑的城址。
★备注:碳14测年,即用碳同位素来鉴定古物的年份。
《中国通史》央视纪录片100集全(高清)

《中国通史》央视纪录片100集全(高清)《》央视纪录片100集全(高清)《》以丰富的视听手段再现自中华文明起源到1911年时期的浩瀚历史图景,较全面地讲述中国古代历史发生、发展过程,揭示历史发展趋势及规律。
73:52:12全100集完结《2023》央视纪录片国语中字1080P高清纪录片第01集中华道路第02集中华祖先第03集农业起源第04集文明起源第05集邦国时代第06集夏王朝觅踪第07集殷商兴亡第08集商代文明第09集武王克商第10集周公摄政第11集周王室的衰落第12集春秋争霸第13集孔子第14集列国变法第15集战国七雄第16集诸子百家第17集秦国崛起第18集秦始皇统一中国第19集楚汉战争第20集郡国并行第21集文景之治第22集汉武帝第23集两汉经学第24集昭宣政治第25集王莽改制第26集光武中兴第27集丝绸之路第28集清议和党锢第29集黄巾起义第30集三国鼎立第31集诸葛亮治蜀第32集西晋统一第33集魏晋风度第34集门阀政治第35集梁武帝治国第36集孝文帝第37集北周武帝第38集陈朝兴亡第39集魏晋佛教第40集再造统一第41集炀帝功过第42集贞观之治第43集武则天第44集开天盛世第45集安史之乱第46集中晚唐的困局第47集世界都会长安第48集吐蕃兴衰第49集敦煌第50集唐朝的对外关系第51集唐代宗教第52集五代十国第53集宋太祖第54集澶渊之盟第55集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第56集王安石变法第57集靖康之乱第58集宋金和战第59集偏安东南第60集东京梦华第61集宋代新儒学第62集宋代文化第63集契丹兴起第64集西辽建国第65集完颜阿骨打第66集金朝兴亡第67集辽金文化第68集西夏兴亡第69集蒙古兴起第70集忽必烈大帝第71集两都巡幸第72集大元帝师八思巴第73集海上丝绸之路第74集马可波罗与中国第75集元顺帝第76集明太祖朱元璋第77集永乐迁都第78集郑和下西洋第79集内阁制度第80集土木堡之变第81集王阳明心学第82集海疆与互市第83集张居正第84集耶稣会士来华第85集江南市镇第86集北银资本第87集崇祯帝第88集入主中原第89集王朝的稳固第90集收复台湾第91集统一大业第92集军机处第93集摊丁入亩第94集文治与文字狱第95集被动的自强第96集鸦片战争第97集太平天国第98集甲午战争第99集维新与革命第100集帝制的终结《《》央视纪录片100集全 (高清).doc》。
中国通史纪录片前30集概括

《中国通史》观看笔记1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中国通史》这本书就详细地记载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历史。
公元前23世纪,中原地区发生了水灾,帝尧派鲧去治水。
鲧死后,他的儿子禹——即大禹成功地治好了水,还教会了百姓种植庄稼,深得民心。
后来,禹又和其他几个夏后氏的族人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朝代——夏朝。
由此可以发现,中华人民在很早的时候就会抗洪救灾,种植庄稼,还有了统一中国的野心。
这一点,我引以为傲!中国的历史就这样浩浩荡荡的`开始了,皇帝换了一个又一个,大臣换了一批又一批。
中国历史就在这腥风血雨,强盛辉煌中不断成长:夏朝商朝,东周西周,春秋战国,楚汉秦朝,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西夏,元明清民国。
其中,王道霸业和文治武功等荣华记录令我骄傲振奋;阴霾败落和悲凉杀戳等残酷烙印让我汗颜痛惜。
就这样中国王朝在历史的检验下变得更加繁荣昌盛!到了民国晚期,中国人民终于忍受不了其他国家的压迫和羞辱,总算停止了内斗,开始一致对外。
《中国通史》这本书详细的解读了中国历史的点点滴滴,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必须看这本书,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看完《中国通史》,我认识了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治水有功,拯救黎民,开创夏朝,统一中国,是夏后氏族人的骄傲;战功赫赫的骠骑将军霍去病,英勇善战,以一抵百,杀敌无数,立下赫赫战功,打得匈奴闻风丧胆,解除了北部边境的威胁;直言敢谏的魏征,他不畏强权,敢于当众挑战权威,是唐朝贞观年间难能可贵的一个好官……这些英雄是中华人民的骄傲!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不畏强权,敢于挑战权威,为国牺牲,报效国家,为民造福,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让中国变得更加繁荣昌盛!《中国通史》这本书是由历史上最精彩的故事编成的,虽然不是面面俱到,但也详细的记录了中国的历史,值得中国人一看!《中国通史》观看笔记2利用了假期的时间,我阅读了《中国通史》这本书记载了从史前前史到战争前的清朝。
记载了中华民族的在中国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生息、繁衍、创造、探索的历程。
中国通史解说词第76-80合集(缺77.78.80)

中国通史解说词第76-80合集76明太祖朱元璋 (1)77永乐迁都 (10)78郑和下西洋 (10)79内阁制度 (10)80土木堡之变 (21)76明太祖朱元璋元朝末年,地主豪强大肆兼并土地,加以官吏贪污,天灾瘟疫,上百万人沦为流民,,到处哀鸿遍野,尸骸枕藉,元朝社会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
元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五月,走投无路的流民,头包红布,扛起锄头、竹竿、长枪、板斧,杀向腐朽残暴的元朝政府。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红巾军起义。
红旗漫卷,吼声动地,千万条红巾变成愤怒的烈火,在中原大地熊熊燃烧,成燎原之势。
在这些呐喊的人群中谁将脱颖而出,谁将成为旧时代的终结者和一个新王朝的创建者呢。
这就是安徽省凤阳县太平乡,今天,一户村民家里为孩子过满月,四邻乡亲们都要过来喝喜酒。
喜宴上的凤阳花鼓是不可或缺的,没有人统计过,千百年来这里有多少个孩子降生。
但显然有一个人的出生会被经常提起,特别是在为孩子过满月的喜宴上。
距今六百多年前的公元1328年九月,在太平乡一个叫孤庄村的村子里,传说一个农妇做了一个梦,她梦见一位道人让自己吃了一粒闪闪发亮的药丸,此日早晨,农妇嘴里依然源源不断的飘出缕缕奇香。
当天农妇产下一个男婴,这个婴儿就是朱元璋。
跟中国历代许多帝王的奇幻出身一样,朱元璋的降生充满吉祥的意味,他的到来,似乎要给这片苦难的土地以无限希望。
然而,多年以后,这里却唱出这样一段传遍全国的花鼓戏: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元璋,十年倒有九年荒。
似乎真的印证了花鼓戏中所唱的十年九荒,朱元璋从出生开始就不断饱尝人世间的种种苦难,朱元璋一家原本是为官府服役的淘金户,后来成为给地主种地的佃农,生活贫困,遇到荒年,常以野菜为食,然而这样的日子也难以为继。
就在朱元璋17岁的那一年,一场巨大的灾难突然降临。
公元1344年,淮河流域遭遇百年未遇的旱灾,大地裂缝,庄稼几乎颗粒无收,祸不单行,蝗灾和瘟疫接踵而来。
朱元璋祖祖辈辈生活的太平乡,一天死掉几十个人。
中国通史第六集观后感汉朝的兴起与文化繁荣

中国通史第六集观后感汉朝的兴起与文化繁荣中国通史第六集观后感——汉朝的兴起与文化繁荣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座巅峰,它的兴起和文化繁荣令人叹为观止。
通过观看《中国通史》第六集,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汉朝的伟大和其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汉朝的兴起是在历史的大背景下发生的。
在秦朝统一六国之后,始皇帝的暴政导致了民不聊生,社会动荡不安。
然而,汉高祖刘邦的崛起,一方面是秦朝统治的失败导致了统治危机,另一方面则是地方势力的崛起与战争局势的变化。
刘邦能够联合各方力量,成功推翻秦朝统治,建立汉朝,这背后离不开他的智谋和政治手腕。
在汉朝建立之后,刘邦为了巩固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明智的政策。
他主张“仁义之治”,实行了让民众过上好日子的措施,减轻了赋税负担,疏导河道,改善农田灌溉,使灾荒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同时,他也重视教育,推行儒家思想,培养了一大批有才华的文人。
这些政策的实施,为汉朝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汉朝的兴盛不仅体现在政治经济方面,更是在文化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这一时期出现了一系列的文化繁荣现象,如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
其中最著名的是汉赋和史书的发展。
通过观看《中国通史》第六集,我对汉赋的艺术魅力有了更深的了解。
汉赋是一种富有感染力和艺术性的文学形式,它通过华丽的文字和情感的表达,深深打动了我。
而有关史书的介绍,让我了解到汉朝对历史的重视和对于积累历史经验的重要性。
与此同时,汉朝还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
著名的张衡和马钧等科学家,为中国古代科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的研究和发明,例如地震仪、浑天仪等,不仅在当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对后世的科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朝的文化繁荣不仅仅是内部的,还在外交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
汉朝与西域、朝鲜半岛等周边国家保持了良好的关系,并通过丝绸之路与西方各国进行贸易交流。
这一时期的外交政策有效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为繁荣的国家之一。
总之,观看《中国通史》第六集,我深深感受到了汉朝的兴起和文化繁荣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性。
中国通史每集内容概括

中国通史每集内容概括如下:
第一集《源远流长——史前文明与早期国家》概括:讲述了从起源到夏朝建立前各种社会文明的发展历程。
第二集《创业帝王——启的生平与夏朝的建立》概括:介绍了启这位开创了中国世袭制度的创业帝王。
第三集《青铜时代的辉煌——商周文明的发展》概括:讲述了商周时期物质文化的发展。
第四集《春秋战国——诸侯纷争与百家争鸣》概括:描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及各学派百家争鸣的现象。
第五集《大一统帝国——秦汉文明的崛起与融合》概括:讲述了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以及与外族的交流。
第六集《魏晋南北朝——民族交融与文化发展》概括:介绍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和清谈之风对文化的影响。
第七集《隋唐五代——繁荣与开放的时代》概括:讲述了隋唐五代时期科技、文化、经济、政治等多方面的发展。
第八集《宋元——疆域辽阔的王朝》概括:介绍了宋元时期疆域辽阔的王朝的建立以及对外贸易的发展。
第九集《明清——封建社会的高峰与转型》概括:讲述了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峰以及向近代的转型。
由于中国通史的集数和每集内容都不尽相同,因此以上概括仅供参考,如果您想了解更多关于中国通史的内容,建议您查阅相关视频平台或咨询专业人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06集:夏王朝觅踪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既传承着龙山时代诸邦国都邑创造的早期文明,又作为上古夏商周三代的开始,为华夏文明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然而,它又是一个传说中的王朝,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成熟的文字尚未产生,关于它所有的历史即便最权威的传世古文献也都是后世根据口耳相传记载下来。
怀疑夏王朝的存在成为不可避免的事情,并一度困扰着史学界,直到考古工作的成果不断涌现,夏王朝的庐山真面目才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禹王庙河南省禹州市位于河南省禹州市区的一条古老的街道,几千年来一直供奉着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而关于他的各种传说至今流传在禹州的大街小巷,他的精神也被人们世代传颂。
教之忠禹州市文化局前局长教:这一处建筑啊,是我们禹州市作为一个夏代早期都城传流下来的一处,涉及大禹治水的一处神话传说遗迹。
在禹州当地,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远古时期禹州一带洪水泛滥,皆因水中的一种怪兽蛟龙作祟,蛟龙在水中兴风作浪,鼓动水势,冲垮人们所筑的堤防,淹没土地和村庄,致使无数百姓家破人亡流离失所,而后大禹在众神的帮助下,将九条蛟龙一一制服,并把其中的一条禁锢在这口八角井中,从此,人们把这口井称为禹王锁蛟井,并在井上塑像立庙,以此世代感谢禹王的恩德。
教之忠禹州市文化局前局长教:虽然这个它有许多东西是神话传说的东西,但伟大的这个这是我们中华民族为怀念大禹治水这个英雄之举,所以演变出来这么一个神话传说,它就说明了将这个位置这个锁蛟,它就是大禹曾经在这里指挥治水的一个象征物,一个标志物。
那是一个洪水肆虐的远古时代,河流泛滥,大浪滔天,使无数生灵涂炭,即便所有的人齐心协力,洪水仍然长期肆虐,治水成为最重要的事情,它关系着人类的生死存亡。
据《史记·夏本纪》记载,在尧时代,大禹的父亲鲧也是一位治水能手,尧将治理洪水的任务交给了鲧,可惜鲧没能完成使命,最终因失职被杀。
到了舜时代,治理洪水的艰巨任务转而落到了禹的身上,禹汲取了父亲失败的经验与教训,改变了治水的方法,经过十几年艰难的努力,终于治理了洪水,直到现在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仍为大家津津乐道,在世人的眼中,大禹功不可没,利泽万世。
李学勤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李:你可以看到全世界,很多地方都有类似的洪水的传说,可是,我们中国的洪水传说是不同的,因为我们的洪水传说有两点不一样,因为一般的这个外国的说法,就像那个基督教圣经里讲的,那么上帝创造了人,人做了坏事上帝发怒了,就降下洪水把人都消灭了,而我们中国的传说不是这样的,我们这是一个自然灾害,虽然是规模很大的一个自然灾害,可是呢凭着人的这个主观的斗争,这个组织的力量,克服这些灾害,随着大禹治水吗,大禹治水,大禹作为一个王,他这个身先群众,这么艰苦的工作做了多少年那么才达到这个效果。
汶川县四川省阿坝自治州位于河南禹州几千公里以外的四川省汶川县,几千年来,当地的羌族百姓将大禹视为自己的祖先。
大禹铜像四川省阿坝自治州汶川县矗立于岷山之畔的大禹铜像,悬胆方口,头戴四面斜坡平天冠,束发带依稀可见,在今天汶川羌族人的生活当中,依旧保留着各式各样与大禹相关的文化习俗,而大禹精神已深深融入羌族人们的血液当中。
这种特殊舞蹈叫做禹步,是羌族婚丧嫁娶传统中不可或缺的仪式,相传,禹步是由大禹走路的姿势演变而来,传说大禹在治水的过程中因过度操劳患上了腿疾,无法像正常人一样行走,为怀念这位伟大的祖先,羌族人将大禹行走的跛步演变出如今的禹步,以世代秉承先祖大禹的治水精神。
在每年的农历六月初六,羌族人还会在大禹祭坛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纪念先祖大禹的诞辰,传说这一天是大禹的诞辰,届时,人们会在大禹神像前踏着禹步,跳着莎朗,缅怀先祖大禹的盖世功德,世代崇祭。
今天的汶川境内依旧保存着大量关于大禹的历史遗迹,集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于一体的大禹故里,已成为华夏子孙访古探幽的圣地。
汪友伦汶川县文化馆原馆长汪:大禹的精神,他是用大公无私把中华民族凝聚到一起,就是用一个无私的这种(精神)才把各个民族凝聚到来,作为我们的祖宗我们应该,更应该发场,所以说我们要六月六的时候,在这个地方祭祀他,实际上就是要代代都不要忘记,一定要弘扬大禹的这种精神。
大禹陵浙江省绍兴市治水成功,使禹的威信空前提高,他不仅通过禅让制成为舜的继承人,更是把原本较为分散的邦国与部落联合起来,建立了一个以夏后氏为中心的邦国,让夏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王为天下共主的时代,大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相传大禹死后安葬在会稽山上,今浙江省绍兴市南,今天的会稽山仍存禹庙、禹陵、禹祠等与大禹相关的历史遗迹,从秦始皇开始,很多帝王亲临禹陵祭祀大禹。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大禹文化,无疑是中华民族精神文明宝库中永放光辉的一颗宝石,作为五帝之一的大禹,几千年以来一直都是中华儿女所崇敬的对象,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治水精神更是为后世子孙耳熟能详,大禹治水的故事尽管发生在遥远的传说时代,然而在当今的中国大地上仍有大量被认为是大禹足迹所至的地方,禹王宫、禹王庙、禹王台、禹王亭乃至禹王洞等等,各地百姓用不同的形式纪念着这位中华民族的伟大先祖,每一个中国人都为有大禹这样一位先祖而感到骄傲,大禹的精神早已深深地烙在每一代中国人的心中。
洛阳博物馆河南省洛阳市李学勤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李:大禹治水的传说,他的精神在中国的文化里面是属于核心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我们中国组成的各个民族里面都有关于大禹治水这个传说的痕迹,突出了这个大禹他作为当时群众的领袖,他的那种精神,他的精神就是德,那么这种德究竟是怎么样子的,德和民有什么关系,人民的生活怎么和领袖人物的德结合在一起,那么这个问题的话,通过这个传说有很多的看法。
虽然世代相传大禹治水的故事脍炙人口,妇孺皆知,然而这些事件发生在没有文字的时代,有学者怀疑它们只是神话传说而已,而这样的怀疑并不是空穴来风,关于大禹以及大禹治水,最早最权威的文献记载出现在《尚书》中,《尚书》是中国流传至今历史最为久远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内容出自商周史官之手,但《尚书》曾多次失传,等重新找到后便有了古今真伪的纷争。
《史记·夏本纪》中关于大禹的记载便是引自《尚书》,记载了大禹划定九州、治理山川等功绩,疑问由此而生。
《史记·夏本纪》中关于大禹的记载是否可靠,大禹治水是否真实,大禹是否真有其人,乃至于人们开始怀疑传说中大禹所奠基的夏王朝是否直正存在。
王巍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所长王:文献记载当中呢,成书年代越早的文献,对夏代的记述是很简单的,但是成书比较晚的一些文献却反而记载的比较详尽,所以呢就提出是层累的这种历史,就是说他们认为简单来说,这个记载是不可靠的。
二里头夏都遗址河南劣偃师市二里头村由于年代久远,文献记载的真实性又无法得到考证,考古发现成为打开夏朝迷踪有效的途径,然而,将近四千年的漫长岁月,随着风雨的侵蚀,王朝的频繁更替,夏朝的遗迹早已坍塌殆尽,同样是考古研究最难以寻觅的历史谜题。
赵海涛,是现今二里头考古工作站领队,从2006年至今,他已经在这里工作了将近十年。
位于河南省偃师市郊的二里头,从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吸引了大量考古学者的注意,考古学家徐旭生经过实地考察后断言,眼前的这处遗址,在当时确为一大都会,从而拉开了从考古学上探索夏朝文化的序幕。
经过数代考古工作者的不断努力,一个沉睡数千年的夏王朝之谜,开始慢慢地浮现在世人的眼前。
王巍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所长王:二里头遗址规模比较大,1959年发现以来,我们研究所马上组队开始发掘,应该到2014年是五十五周年,最重要的是它跟文献记载的夏族活动的中心区域是吻合的,就位于洛阳的这个盆地,所以呢我们考古学界吧,基本上认定它应该是夏代后期的都城。
二里头夏都遗址河南省偃师市二里头村二里头遗址总面积将近九平方千米,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二里头遗址的发掘面积进一步扩大,成果层出不穷,2004年,考古学家在原有的2号宫殿基址下面,发掘出了一座时代更早,规模更大,结构更为复杂的大型建筑基址,这也将中国宫城最早年代提前了一百多年,二里头遗址所发现的宫殿基座,是中国目前被确认的最早宫城建筑,经测量得出,夯土基质约合土立方为两万立方米,合计挖土运土夯筑等工序,依据当时所用的木石工具,总用工不下8万,整个宫殿的主体工程建造落成最少需要三至四年时间,非帝王谁又能建造出如此宏大的宫殿,考古学家根据遗址出土的文物特征判断,它应是一处夏代的都城遗址。
方正规矩的宫城和具有中轴线规划的建筑基址群,开辟了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制度的先河。
无论是在西安的汉唐都城宫殿遗址,还是迄今保留最为完整的北京故宫,我们都能发现它们与二里头相似的宫殿建筑机制,二里头宫殿无疑是它们的祖先,其基因一脉相承,正是它们影响着每一代中国人对建筑的审美与要求。
赵春青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员赵:为什么说它是夏王朝的一个都城,这个呢是看一个从遗址的本身它的规模,比如这个遗址有四平方公里大小,这个规模很大,第二个呢还发现了一些重要的遗迹现象,比如说宫城,比如说宫殿,这一系列重要的发现呢都说明它绝对不会是一个普通的遗址,而是一个都城性的一个遗址。
二里头夏都遗址河南省偃师市二里头村进入冬季,二里头考古工作者正在将这一年所发掘的文物整理备案,对于考古工作者来说,这里的每一件文物都承载着夏朝先民生活与文化的基因和密码。
中国社科院二里头考古工作站河南省偃师市二里头村赵海涛中国社科院考古所二里头工作队副队长赵:这里边是一些陶制的网坠,有这种椭圆形中间有孔的,还有这种长方体,这个网坠发现的也比较多,当时渔猎占有很大的比重,还有这种可能是一个陶刀,陶镰或者是,可能像是一个陶镰。
王巍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所长王:我们可以看到二里头这个时期,夏代后期,农业有显著的发展,这个农作物的种类不仅有粟和黍,而且还有稻,然后还这个有数量比较少的小麦乃至大豆,所以五谷在夏代已经形成了,而且它的农业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有一些人可以脱离农业去从事手工业的制作,然后去从事管理。
二里头考古工作站中存放的数以千计的夏代手工业器物,正是这些器物成为解开夏朝社会分工的重要证据。
在考古学工作者们眼中,这些古老的器物似乎能够讲述夏代的生活生产情况,随着夏代国家机制的产生,中央与地方政权的建立,与之前的尧舜禹时期相比,夏朝的社会资源和社会劳动力更加集中,农业的发展,金属冶炼技术的出现,专门从事生产工具制造的手工业逐渐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身怀技艺的女匠男工,或是纺织,或是制陶冶金,这些出土的手工业制品,其做工之精致,造型之精美,让后世的人们为之惊叹不已,夕阳笼罩下的二里头,历史的悠远与厚重,在这片其貌不扬的土地上体现的淋漓尽致,虽已经历了数千年的风风雨雨,今天我们依旧能感受到各行各业能工巧匠们在此挥汗如雨的场景。
在二里头出土的众多文物当中,陶器的数量最为庞大,更让考古工作者惊喜的是在部分陶器上发现的刻符,它们形态各异,频繁地出现在各式的陶器上端,不禁让考古学家对中国古文字产生了更新的探索之路,文字对于人类的意义非同寻常,它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是人类由蒙昧走向文明的分水岭,无论是考古专家,古文字专家,还是历史学者,人们对文字的起源的探索从未停止,很多年以来人们一直认为中国最早的文字是商代的甲骨文,然而,眼前这些陶器上的刻符显然比甲骨文更加古老,很多学者认为,二里头遗址所出土的这些刻符,很可能是比甲骨文更早的中国文字,与后来的商代甲骨文也有着极大的渊源关系,由于陶文仅仅是以单个的形式出现在夏陶之上,以至于人们无法清晰地理解它的意思,对于夏朝是否已经出现了中国早期文字,专家们也只都是见仁见智,无法给出肯定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