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央视纪录片《中国通史》解说词第16集诸子百家
易中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cctv百家讲坛全六部共36集)

易中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cctv百家讲坛全六部共36集)一.百家讲坛《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第一部实话孔子》(共6集)夫子何人类型:历史/史说天下|名家大师|名人|人文|2008百家讲坛百家讲坛介绍:本期节目由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讲述了儒家创始人孔子的出身、为人、治学及处世态度,由此使观众认识孔子是何许人。
(百家讲坛2008年第287期)实话孔子之学而优则仕类型:历史/史说天下|名家大师|名人|人文|2008百家讲坛百家讲坛介绍:本期节目中,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讲解了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第一部)实话孔子之学而优则仕,从中评价孔子思想的伟大价值,并分析了培养一个优秀的领导的重要意义等。
(百家讲坛2008-10-..君子固穷类型:历史/史说天下|名家大师|名人|人文|2008百家讲坛百家讲坛介绍: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向我们讲解先秦时期孔子的君子做官之道,孔子周游各国宣传自己思想的经过,以及孔子的政治思想。
(百家讲坛2008-10-18 16:23:10)头号教书匠类型:历史/史说天下|名家大师|名人|人文|2008百家讲坛百家讲坛介绍:本期节目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讲述孔子,有人问孔子为什么不参与政治,孔子说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把这样一种道德风气推广到政治上去那就是参与政治。
实际上孔子从来没有离开过政治,他不做官了,..谁是好学生类型:历史/史说天下|名家大师|名人|人文|2008百家讲坛百家讲坛介绍:在孔子三千弟子中,孔子喜欢什么样的学生。
在孔门之中,孔子和学生除了师生关系之外,还会给人留下什么感觉。
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为您讲述系列节目《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第一部——实话孔子之谁..伤心事与玩笑话类型:历史/史说天下|名家大师|名人|人文|2008百家讲坛百家讲坛介绍:本期介绍了孔子是最守礼的一个人,他一辈子维护的就是礼,他一举一动都不越礼的雷池一步。
甚至在对自己后事的安排上,他也遵守礼的约束。
但同时孔子又是一个性情中人,经历人生的悲欢离合,他从..二.百家讲坛《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第二部儒墨之争》(共6集)儒与侠类型:文化/名家大师|国学|人文|2008百家讲坛百家讲坛介绍:本期易中天教授为观众讲述墨子是批儒第一人,儒与墨之间的争辩。
央视纪录片《中国通史》解说词 第16集诸子百家知识分享

央视纪录片《中国通史》解说词第16集诸子百家第16集:诸子百家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有一个时期至关重要,公元前500年左右,东方西方,群星璀璨,孔子、释迦牟尼、苏格拉底均在这个时期诞生,中国、印度、希腊,三大古典文化中心最终形成,其所产生的文化,至今仍深深影响着人类的思想与生活。
这个时代,是人的发现和觉醒的时代,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称其为轴心时代。
中国的哲学时代就是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墨子、荀子、韩非子等一大批思想家蓬勃而出。
在战国时代,被称为诸子百家的各个学派、各种思想交错碰撞,即彼此批评博弈,又相互吸收交融,形成了为后世所称到的百家争鸣,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写下了最为灿烂的篇章。
这里是山东省邹城市的孟庙,庙宇里正在进行的是成年加冠礼,在集体叩首之后,老者主持加冠仪式,少年加冠之后便正式成年,千百年来,殿堂里的亚圣孟子注目着无数后辈少年加冠成年,孟子是孔子的弟子子思的再传弟子,对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推崇备至,孟子遗憾自己不能亲自倾听孔子的教诲,只能成为私淑弟子,但孟子却坚定地视自己为孔子的直接继承人。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孟子发展了孔子关于仁的学说,人之初,性本善,中国古代的启蒙教材《三字经》开头的这句话,就是孟子思想的基础。
孟祥居老人是孟子的74代孙,也是中华孟氏宗亲会的名誉会长。
孟祥居: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来讲都是善良的,他认为就是说老百姓就能享受到帝王的仁义和慈爱,他才能真心实意地拥护你,才能爱戴你,你的江山才能够坐的稳,所以说得人心者得天下。
这里是位于河南开封的游梁祠,2014年夏季,河南孟氏宗亲会在这里举行了一场规模不大的祭祀仪式,仪式里有一项告祖的内容,孟氏后人准备重修游梁祠。
和孔子一样,孟子也带着他的弟子们周游列国,宣传他的仁政主张,但和孔子困厄陈蔡惶惶如丧家之犬不同,孟子在各国都受到了统治者的厚待,享有丰厚的待遇。
当年,孟子生平出游第一事就是游梁说惠王,在魏国国都大梁,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段对话流传至今。
中国通史纪录片解说词

中国通史纪录片解说词【序言】自从人类文明进入写作时代以来,历史一直是被记录、传承的主题。
而中国这个文明古国更是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人们对于这个古老的文化和历史也一直怀着浓厚的兴趣。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中国的历史,本次纪录片将为大家带来6000年的中国通史。
【第一部分从夏商到西周:氏族联盟时代】随着氏族联盟的形成,商周时期的中国进入了一个统一和稳定的时期,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也开始逐渐发展。
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一时期的社会制度、政治经济、文化习俗等方面,为大家揭示商周时期中国历史的真相和特色。
【第二部分从春秋到战国:分裂局面】春秋时期,诸侯国的分裂、权力斗争和文化背景成为了这个时代的主要特色。
后来的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争斗更加激烈,繁华的文化也同时出现。
我们将逐一讲述这个时期的政治、文化、哲学思想及其影响,展示中国商周末期到秦朝初期的历史脉络。
【第三部分秦汉:统一中国】秦朝的统一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汉朝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和稳定了整个国家的政治和文化局面。
我们将为大家呈现秦汉时期的重大事件和文化特色,并探讨大一统在这个时期的影响。
【第四部分魏晋南北朝:分裂再度来临】魏晋南北朝,这个时期,在秦汉以后的统一局面中,再度出现了分离和混乱。
三国时期英雄豪杰的出现、南北朝文化的异质性、佛教文化的兴起等特征都将在纪录片中展示。
【第五部分隋唐五代:盛世之兴衰沉浮】这个时期,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但是,也是一个充满内忧外患的时期。
我们将为大家揭示隋唐五代时期的政治、文化、经济和科技特色,并展示唐朝盛世的兴衰沉浮,让大家更全面地了解这个时期的历史。
【第六部分宋元明清:文化的继承与创新】这个时期,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和科学技术有了新的发展和突破,成为了中国文化和科学技术的黄金时期。
我们将全面讲述这个时期的文化、艺术、政治和科技,以及这个时期的历史影响和意义。
【结语】6000年的中国通史,是历史上唯一的一个物质和精神相统一的时期,也是中华文化的辉煌发展史。
央视巨献100集纪录片《中国通史》1-5

央视巨献100集纪录片《中国通史》1-5你不多见的电影:《中国通史》是一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CCTV-6)共同监制的百集大型电视纪录片。
该片再现了自中华文明起源到1911年时期的浩瀚历史图景,较全面地讲述中国古代历史发生、发展过程,揭示历史发展趋势及规律。
它是中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部历史专题片,以历代治乱兴衰的历史经验教训,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以及中华文明的灿烂辉煌为主线,描摹了中国境内从远古人类起源到清朝灭亡的宏大历史场景。
历史不仅关乎历史观、知识面、谈吐气质,更关乎人生观、眼界和格局。
唐太宗言:“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欲知大道,必先知史。
读史必读中国通史。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共同监制的百集大型电视纪录片《中国通史》是中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部历史专题片。
该片再现了自中华文明起源到1911年时期的浩瀚历史图景,较全面地讲述中国古代历史发生、发展过程,揭示历史发展趋势及规律。
视频非常精彩,值得收藏起来慢慢观看。
友情提醒:1、每期电影帖底部都有三千多部可看电影的链接2、嫌画面小可以手机横着全屏最大化哈导演:赵良总目录第01集:中华道路第02集:中华先祖第03集:农业起源第04集:文明起源第05集:邦国时代第06集:夏王朝觅踪第07集:殷商兴亡第08集:商代文明第09集:武王克商第10集:周公摄政第11集:周王室的衰落第12集:春秋争霸第13集:孔子第14集:列国变法第15集:战国七雄第16集:诸子百家第17集:秦国崛起第18集:秦始皇统一中国第19集:楚汉战争第20集:郡国并行第21集:文景之治第22集:汉武帝第23集:两汉经学第24集:昭宣政治第25集:王莽改制第26集:光武中兴第27集:丝绸之路第28集:清议与党锢第29集:中国通史黄巾起义第30集:三国鼎立第31集:诸葛亮治蜀第32集:西晋统一第33集:魏晋风度第34集:门阀政治第35集:梁武帝治国第36集:北魏孝文帝改革第37集:北周武帝第38集:陈朝兴亡第39集:魏晋佛教第40集:再造统一第41集:炀帝功过第42集:贞观之治第43集:武则天第44集:开元盛世第45集:安史之乱第46集:中晚唐第47集:世界都会长安第48集:吐蕃兴衰第49集:敦煌第50集:唐朝第51集:唐代第52集:五代十国第53集:宋太祖第54集:澶渊之盟第55集: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第56集:王安石变法第57集:靖康之难第58集:宋金和战第59集:偏安东南第60集:东京梦华第61集:宋代新儒学第62集:宋代文化第63集:契丹兴起第64集:西辽建国第65集:完颜阿骨打第66集:金朝兴亡第67集:辽金文化第68集:西夏兴亡第69集:蒙古兴起第70集:忽必烈大帝第71集:两都巡幸第72集:大元帝师八思巴第73集:海上丝绸之路第74集:马可波罗与中国第75集:元顺帝第76集:明太祖朱元璋第77集:永乐迁都第78集:郑和下西洋第79集:内阁制度第80集:土木堡之变第81集:王阳明心学第82集:海疆互市第83集:张居正改革第84集:耶稣会士来华第85集:江南市镇第86集:江南以后第87集:崇祯帝明末第88集:入主中原第89集:王朝的稳固第90集:收复台湾第91集:统一大业第92集:军机处第93集:摊丁入亩第94集:文治与文字狱第95集:被动的自强第96集:鸦片战争第97集:太平天国第98集:甲午战争第99集:维新与革命第100集:帝制的终结01上下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间,人类星球的北纬30度上下,东方、西方群星璀璨,老子、孔子、释迦牟尼、亚里士多德、孟子、庄子、黑子这些伟大的思想家或联袂登场,或接踵而出,在西方,这个时代称为轴心时代;在东方称之为百家争鸣。
中国通史每集内容概括

中国通史每集内容概括如下:
第一集《源远流长——史前文明与早期国家》概括:讲述了从起源到夏朝建立前各种社会文明的发展历程。
第二集《创业帝王——启的生平与夏朝的建立》概括:介绍了启这位开创了中国世袭制度的创业帝王。
第三集《青铜时代的辉煌——商周文明的发展》概括:讲述了商周时期物质文化的发展。
第四集《春秋战国——诸侯纷争与百家争鸣》概括:描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及各学派百家争鸣的现象。
第五集《大一统帝国——秦汉文明的崛起与融合》概括:讲述了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以及与外族的交流。
第六集《魏晋南北朝——民族交融与文化发展》概括:介绍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和清谈之风对文化的影响。
第七集《隋唐五代——繁荣与开放的时代》概括:讲述了隋唐五代时期科技、文化、经济、政治等多方面的发展。
第八集《宋元——疆域辽阔的王朝》概括:介绍了宋元时期疆域辽阔的王朝的建立以及对外贸易的发展。
第九集《明清——封建社会的高峰与转型》概括:讲述了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峰以及向近代的转型。
由于中国通史的集数和每集内容都不尽相同,因此以上概括仅供参考,如果您想了解更多关于中国通史的内容,建议您查阅相关视频平台或咨询专业人士。
《cctv中国通史纪录片》解说词

《cctv中国通史纪录片》解说词
《CCTV中国通史纪录片》是一部以中国历史为主题的全景式纪录片,通过全方位的角度,深入浅出地展示了中国自古以来的历史文化,从而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历史过程和文化底蕴。
在这部纪录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自古以来的历史演进,从封建社会的形成到现代中国的崛起,一步步地展现了中国人民对于国家和社会的探索和追求。
同时,这部纪录片也通过对于历史事件和文化现象的深入解析,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使观众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魅力和瑰丽。
在这部纪录片中,解说词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解说词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和生动形象的描述,向观众们介绍了中国历史的背景和发展过程,让观众们更加清晰地了解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和影响。
同时,解说词也通过深入挖掘历史文化现象的内涵和价值,让观众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文化的深度和广度,从而不断增进了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综上所述,《CCTV中国通史纪录片》不仅是一部展现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杰出作品,也是一部向全世界展示中国文化和价值观的重要窗口。
通过这部纪录片,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到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魅力和价值,同时也更加清晰地了解到中国人民对于国家和社会的追求和探索,从而更加深入地认识中国和中国人民。
- 1 -。
中国通史纪录片100集标题

中国通史纪录片100集标题纪录片|《中国通史》第1集中华道路纪录片|《中国通史》第2集中华先祖纪录片|《中国通史》第3集农业起源纪录片|《中国通史》第4集文明起源纪录片|《中国通史》第5集邦国时代纪录片|《中国通史》第6集夏王朝觅踪纪录片|《中国通史》第7集殷商兴亡纪录片|《中国通史》第8集商代文明纪录片|《中国通史》第9集武王克商纪录片|《中国通史》第10集周公摄政纪录片|《中国通史》第11集周王室的衰落纪录片|《中国通史》第12集春秋争霸纪录片|《中国通史》第13集孔子纪录片|《中国通史》第14集列国变法纪录片|《中国通史》第15集战国七雄纪录片|《中国通史》第16集诸子百家纪录片|《中国通史》第17集秦国崛起纪录片|《中国通史》第18集秦始皇统一中国纪录片|《中国通史》第19集楚汉战争纪录片|《中国通史》第20集郡国并行纪录片|《中国通史》第21集文景之治纪录片|《中国通史》第22集汉武帝纪录片|《中国通史》第23集两汉经学纪录片|《中国通史》第24集昭宣政治纪录片|《中国通史》第25集王莽改制纪录片|《中国通史》第26集光武中兴纪录片|《中国通史》第27集丝绸之路纪录片|《中国通史》第28集清议与党锢纪录片|《中国通史》第29集黄巾起义纪录片|《中国通史》第30集三国鼎立纪录片|《中国通史》第31集诸葛亮治蜀纪录片|《中国通史》第32集西晋统一纪录片|《中国通史》第33集魏晋风度纪录片|《中国通史》第34集门阀政治纪录片|《中国通史》第35集梁武帝治国纪录片|《中国通史》第36集孝文帝改革纪录片|《中国通史》第37集北周武帝纪录片|《中国通史》第38集陈朝兴亡纪录片|《中国通史》第39集魏晋佛教纪录片|《中国通史》第40集再造统一纪录片|《中国通史》第41集炀帝功过纪录片|《中国通史》第42集贞观之治纪录片|《中国通史》第43集武则天纪录片|《中国通史》第44集开天盛世纪录片|《中国通史》第45集安史之乱纪录片|《中国通史》第46集中晚唐的困局纪录片|《中国通史》第47集世界都会长安纪录片|《中国通史》第48集吐蕃兴衰纪录片|《中国通史》第49集敦煌纪录片|《中国通史》第50集唐朝的对外关系纪录片|《中国通史》第51集唐代宗教纪录片|《中国通史》第52集五代十国纪录片|《中国通史》第53集宋太祖纪录片|《中国通史》第54集澶渊之盟纪录片|《中国通史》第55集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纪录片|《中国通史》第56集王安石变法纪录片|《中国通史》第57集靖康之难纪录片|《中国通史》第58集宋金和战纪录片|《中国通史》第59集偏安东南纪录片|《中国通史》第60集东京梦华纪录片|《中国通史》第61集宋代新儒学纪录片|《中国通史》第62集宋代文化纪录片|《中国通史》第63集契丹兴起纪录片|《中国通史》第64集西辽建国纪录片|《中国通史》第65集完颜阿骨打纪录片|《中国通史》第66集宋代新儒学纪录片|《中国通史》第67集辽金文化纪录片|《中国通史》第68集西夏兴亡纪录片|《中国通史》第69集蒙古兴起纪录片|《中国通史》第70集忽必烈大帝纪录片|《中国通史》第71集两都巡幸纪录片|《中国通史》第72集大元帝师八思巴纪录片|《中国通史》第73集海上丝绸之路纪录片|《中国通史》第74集马可波罗与中国纪录片|《中国通史》第75集元顺帝纪录片|《中国通史》第76集明太祖朱元璋纪录片|《中国通史》第77集永乐迁都纪录片|《中国通史》第78集郑和下西洋纪录片|《中国通史》第79集内阁制度纪录片|《中国通史》第80集土木堡之变纪录片|《中国通史》第81集王阳明心学纪录片|《中国通史》第82集海疆与互市纪录片|《中国通史》第83集张居正改革纪录片|《中国通史》第84集耶稣会士来华纪录片|《中国通史》第85集江南市镇纪录片|《中国通史》第86集白银资本纪录片|《中国通史》第87集崇祯帝纪录片|《中国通史》第88集入主中原纪录片|《中国通史》第89集王朝的稳固纪录片|《中国通史》第90集收复台湾纪录片|《中国通史》第91集统一大业纪录片|《中国通史》第92集军机处纪录片|《中国通史》第93集摊丁入亩纪录片|《中国通史》第94集文治与文字狱纪录片|《中国通史》第95集被动的自强纪录片|《中国通史》第96集鸦片战争纪录片|《中国通史》第97集太平天国纪录片|《中国通史》第98集甲午战争纪录片|《中国通史》第99集维新与革命纪录片|《中国通史》第100集帝制的终结。
央视百集纪录片《中国通史》观看笔记(第一集)

概述:
第一集的内容是对后面九十九集内容的概括和总结,纵向从春秋时代的诸子百家开始讲起,慢慢向近代推进;横向在文化、融合、改革、交流等各个角度进行了汇总概括。
就像第一集的题目,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证实,我们的道路来自于过去,我们的道路来自于我们的经验,我们的道路来自于我们的总结。
由于本集的所有内容均来自于后面的九十九集,本集的每一帧画面均来自于后面的九十九集,所以本集的思维导图和内容概述不作展开,所有知识点将在后面各集中做详尽的阐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6集:诸子百家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有一个时期至关重要,公元前500年左右,东方西方,群星璀璨,孔子、释迦牟尼、苏格拉底均在这个时期诞生,中国、印度、希腊,三大古典文化中心最终形成,其所产生的文化,至今仍深深影响着人类的思想与生活。
这个时代,是人的发现和觉醒的时代,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称其为轴心时代。
中国的哲学时代就是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墨子、荀子、韩非子等一大批思想家蓬勃而出。
在战国时代,被称为诸子百家的各个学派、各种思想交错碰撞,即彼此批评博弈,又相互吸收交融,形成了为后世所称到的百家争鸣,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写下了最为灿烂的篇章。
这里是山东省邹城市的孟庙,庙宇里正在进行的是成年加冠礼,在集体叩首之后,老者主持加冠仪式,少年加冠之后便正式成年,千百年来,殿堂里的亚圣孟子注目着无数后辈少年加冠成年,孟子是孔子的弟子子思的再传弟子,对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推崇备至,孟子遗憾自己不能亲自倾听孔子的教诲,只能成为私淑弟子,但孟子却坚定地视自己为孔子的直接继承人。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孟子发展了孔子关于仁的学说,人之初,性本善,中国古代的启蒙教材《三字经》开头的这句话,就是孟子思想的基础。
孟祥居老人是孟子的74代孙,也是中华孟氏宗亲会的名誉会长。
孟祥居: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来讲都是善良的,他认为就是说老百姓就能享受到帝王的仁义和慈爱,他才能真心实意地拥护你,才能爱戴你,你的江山才能够坐的稳,所以说得人心者得天下。
这里是位于河南开封的游梁祠,2014年夏季,河南孟氏宗亲会在这里举行了一场规模不大的祭祀仪式,仪式里有一项告祖的内容,孟氏后人准备重修游梁祠。
和孔子一样,孟子也带着他的弟子们周游列国,宣传他的仁政主张,但和孔子困厄陈蔡惶惶如丧家之犬不同,孟子在各国都受到了统治者的厚待,享有丰厚的待遇。
当年,孟子生平出游第一事就是游梁说惠王,在魏国国都大梁,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段对话流传至今。
国君说: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将会给我国带来什么利益呢?孟子却毫不客气的回答:王为什么一定要说利呢,只有有仁义就足够了,在儒家历史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后人尊称为亚圣的孟子第一次向一国之君阐述行仁义、兴王道,后人为此专门修建游梁祠,纪念孟子。
梁惠王虽然多次向孟子请教,但他只想通过战争使魏国扬威天下,与孟子所主张的仁政爱民,不嗜杀,省刑罚,减免赋税的思想格格不入。
因而孟子的仁政主张很难被统治者真正接受,孟子最终对梁惠王绝望了,生气地说梁惠王望之不似人君,然后离开魏国。
孟氏宗亲的祭奠过后,游梁祠重归平静,世代在这里看守的后人细心地打扫着院落,实际上,游梁祠大部分已毁,所剩殿宇也被改造成了工厂厂房,祠内仅存的两方石碑,一方为康熙二十八年,阎兴邦《重修由梁祠书院碑》,另一方为嘉庆年间之碑,碑上面的字迹剥落模糊,游梁祠的魄罗情形,仿佛就是当年盛名之下的孟子,在宣讲仁义之说时的遭遇,离开魏国后,孟子转赴齐国,他对齐国抱有很大的希望,尤其想尽快到达稷下学宫。
轴心时代的东方,有一所群贤聚集,思想之火无比璀璨的学术中心,它既是我国最早的官办大学,也是战国时期政治咨询和学术文化的交流中心。
这里汇聚了当时了最著名的学者,他们收徒讲学,交流论辩,各种思想交流碰撞,成为诸子百家争鸣的最重要的场所。
韩伟东:这是一个稷下学宫的一个标志碑,稷下学宫的具体的位置呢,根据史书记载,应当是在齐国都城宫城西墙的南门,它南边正好有稷山,现在都湮没在这些田地之下了。
韩伟东,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文物局局长,稷下学宫的兴衰是生活在稷山下的所有人最为感慨的。
对于稷下学宫,郭沫若曾高度评价说,这稷下之学的设置,在中国文化史上实在是有划时代的意义,发展到能够以学术思想为自由研究的对象,这是社会的进步,不用说也是促进了学术思想的进步。
周秦诸子的盛况是在这儿,形成了一个最高峰。
韩伟东:史学家都说,稷下学宫是中国最早社会科学院和官办的大学,不论是什么样的学派,只要是有能力,稷下学宫就容纳他,而且给他们提供非常优厚的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同时呢,他又提供一个非常宽松的,一个争鸣的环境,就是在这里,稷下先生们不治而议论,他们可以发表自己的政治主张,互相争鸣。
汇聚在稷下学宫的学者被后世统称为稷下学派。
事实上,稷下学宫并不存在一个单一的学派,而是包含了儒、道、法、名、兵、农、阴阳等诸家学派。
稷下学士们在稷下学宫授徒讲学,著述立说,他们相互辩论,又相互汲取,成为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标志。
到达齐国后,孟子受到很高的礼遇,他继续宣传他的仁政学说,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题,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蒋重跃:因为这个民本,把它说全了叫以民为本,统治者要以民为本,君主是民的主人,君主以民作为自己的根本。
他站在民上面,踩在民的上面才成为君的,在利益的分配,在对待国家不同人群的态度上,你要把自己放在轻的位置上,这很了不起。
在稷下学宫中,孟子和不同学派的学者展开激烈的辩论,他抨击最厉害的当属当时广为流传的一种学说,即墨家。
孟子是邹城人,墨子是滕州人,两个人的家乡离的很近,又都是师从儒家,但两者秉承的学术思想却有着本质上的不同,甚至完全对立。
这里是位于山东省滕州市的墨子纪念馆,和百家诸子的塑像不同的是,墨子的塑像极具特立独行之状,完全颠覆了学者惯常的衣冠整齐和文质彬彬。
相反,他身着布衣,肩背行囊,手执树杖,跨步向前,俨然是一位风尘仆仆的行者。
和塑像一样,墨子纪念馆也和其他纪念馆不同,这里几乎就是一座展现古代发明创造和奇思妙想的科技馆。
牛娜:墨子被誉为科圣,宋健高度评价墨子为唯物始祖科圣墨翟,在这里所看到的是抛石机,这是墨家利用了杠杆平衡原理发明的一个大型人力远射兵器,最初是用于守城,他是把石块或者是火球放入这里,它通过这样一个辘辘牵引拉下来,在通过支点的弹力把石头抛出城外,用来砸伤城外的敌人。
墨子说圆,一中同长也,就是说圆的一个中心,同长也就是半径相等,这样旋转一周就形成了一个圆,这是古代关于圆的最早的概念,相当于现在的圆规。
战国初年,楚国要攻打宋国,墨子一个人风尘仆仆赶了十天路来到楚国,劝说楚王放弃攻打宋国的计划,游说楚国国君的同时,墨子和楚王请来的能工巧匠公输班进行了一场模拟攻防战,公输班组织了九次进攻,被墨子九次击破,公输班的办法用尽了,墨子的应对方法还有余,墨子也依靠自己高超的防御术成功化解了两国的一场战争。
墨子的楚国之行,是贯彻他一如既往的兼爱、非攻主张。
蒋重跃:墨子开始学儒,学儒学了爱了,学了仁了,可是发现有问题,所以就出来了,就反对儒家这个仁,你对人类这种爱,是由血缘关系决定的,一种远近亲疏的一种态度,他认为这不行,人都是一样的吗,既然人都是一样的,爱人就应该同样的爱,我是兼爱,都一样的爱。
传说墨子曾做出一种可以在天上飞行三天三夜的木鸟,那只传说中飞在空中的木鸟让人向往,墨子的兼爱、非攻、尚贤、尚同的思想也是墨家的主要思想。
墨子对自己的学说身体力行,他生活极其简朴,和弟子们吃菜根,穿粗布短衣,为了制止兼并战争,他们奔走在各国之间。
和其他学派相比,墨子和他的弟子们可能更像一个苦行僧团体,信奉墨子学说的人称为墨者,墨者一开始就是有组织的团体,他们的最高领袖称为钜子,钜子职位由前任传给他所认可的贤者,墨子则是墨家的第一位钜子,墨者内部有严密的法规,所有的墨者都得服从钜子的命令,他们有着最坚定的意志,为了反对战争,为了使天下人都相亲相爱,可以毫不计较自己的利益,乃至生命。
他们以自苦为极,严格服从纪律,人人皆可赴汤蹈火,死不旋踵,这也是他们之所以在乱世中受到尊崇的原因。
然而,在儒者眼中,墨家完全排斥礼乐的做法无疑是极端的。
张庆军:从他制度严密或者纪律严明这方面来说,对他推行他的学说有益,但是后人包括一些道教,在汉末黄巾起义,学习了墨家一些组织形式,或者我们现在说叫地下组织,因为他好多制度和当政者和统治者理念和制度都是不一样,所以说,后人甚至有人说,墨子是黑社会老大,这个我只能说很遗憾,他们没有学到墨子兼爱的思想的核心。
孟子出生比墨子晚,没有见过墨子,但他对墨子及墨家学说非常了解,他抨击墨家兼爱思想,认为不重视礼,不分亲疏贵贱的兼爱是糊涂的。
在诸子百家当中,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无疑是最讲究中庸之道德,他们不走极端,讲究仁义礼乐,追求天下和谐的秩序,怀有救济苍生的远大理想。
然而,在春秋战国礼崩乐坏,战争频仍的时代,孟子和孔子一样虽然周游列国,不惮艰险以弘扬儒家,但终究不能为用,晚年时也选择了教学著书之路。
这是一幅明朝张辉路所绘的《老子骑牛图》,图中老子坐于青牛之上,手持《道德经》卷,正抬眼注视着一只飞蝠,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庄子》一书中的曾记载了孔子向老子问学的故事,孔子说老子像神龙一样深不可测。
传说老子看到周道衰微,骑着一头青牛西出函谷关,汉朝人刘向在《列仙传》中这样写道,老子西游,关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也。
老子骑牛,紫气东来,这是后人为老子附会的,神仙一般的描述,而且,因为画里的老子的坐骑不是马,而是牛,据说也有特指。
马所代表的乾卦所生发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和孜孜不倦的入世进取的儒家特点,而牛所代表的坤卦所生发的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精神,则合乎道家创始人老子的思想主旨。
西出函谷关的老子被关尹喜拦住,非要他写点什么才放他走,结果老子留下一篇五千字的文章出关而去,这篇文章就是《老子》,又称《道德经》,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了三位老子,他们时代不同,国籍不同,可见司马迁已经搞不清到底哪一个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学术上的疑古思潮盛行,老子的存在受到了很多人的怀疑,《老子》一书也被盖上了许多晚出的标记,引起了学者的质疑。
道家的创始人老子,究竟是否真有其人,问题的解答需要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1993年,在湖北荆门市郭店村的楚国墓葬中,出土了一批书写于战国中期的竹简,其中就有《老子》的片段。
郭店楚简当时是发现了800多支,实际上有字检只有730支,《道德经》当中的一些基本的内容,在甲乙丙当中都有体现,应该说这个是真实地,能够说老子这不存在,存不存在的问题,有没有的问题,应该说怎么把老子更进一步的深入研究的问题。
《毛子》历来被视为难读之书,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书中提出了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道,就是一个生成万物,又不能明明白白说清楚的道,所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德本质是无为而无不为。
为此,老子主张顺应自然之势,放弃争斗,回归自然,是道家学者共同的理论基础。
庄子将这种思想发扬得更加绮丽多彩,庄子与老子齐名,世称老庄,庄子是孟子同时代的人,但与孟子的积极入世相比,庄子的思想完全是出世的,他是道家思想的代表。
炎炎夏日,童子的抵树根而眠,庄周坦胸仰卧石塌,鼾声醉人,其上一对蝴蝶翩然而乐,这是元代刘贯道所作的著名的《庄周梦蝶图》,图中描述的是《庄子齐物论》中记载的一个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