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纪录片《中国通史》解说词-第13集孔子

合集下载

央视纪录片《中国通史》解说词 第13集孔子讲课讲稿

央视纪录片《中国通史》解说词 第13集孔子讲课讲稿

第13集:孔子安怀堂山东曲阜孔府童声颂读: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清晨,朗朗的读书声从这里传出,学生们朗读的是《论语》,《论语》虽然只有11705个字,却被称为中国第一书,它不仅影响了中国历史,也影响了世界,还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传说。

《论语》是一部散发着世界文化名人孔子生命体温的经典,浓缩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以及孔子弟子思想的精华,堪称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元典之一。

杨朝明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杨:《论语》里面,这个做人的道理,这个处事的智慧,它已经沉淀为我们中华民族共同的一种心理,动成了我们一种生命底色。

钱逊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钱:在这以前,是一种以这个天命为主的这个思想,然后出现的变化,而孔子他的价值,《论语》里面这个思想价值,就是他开始建立了一个完全立足于人的,人文主义的思想体系,所以从那以后,从孔子以后,中国文化走了一个新的一条道路。

夫子洞山东曲阜尼山尼山山东曲阜公元前551年,一个婴儿降生在这个黑暗狭小的山洞中,因为生下来头顶的中间是凹下去的,和尼丘山很相似,这个孩子被取名为丘,因为在家里排行第二,所以字仲尼,后世因为要避他的名讳,把尼丘山改名为尼山。

万仞宫墙山东曲阜因为他,山东曲阜成为朝圣之地,他就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

孔子出生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先祖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的宋湣公,宋是商朝末代君王纣的庶兄微子启的封国,公元前710年,在国内权力斗争中失势的孔氏一族逃到了鲁国。

鲁源村山东曲阜相传,今天山东曲阜东南,尼山附近的鲁源村,是春秋时期鲁国陬(zōu)邑的所在地,村中现在还存有一块纪念孔子的石碑,是康有为在1924年所立。

叔梁纥塑像尼山孔庙颜徵在牌位尼山孔庙启圣门尼山孔庙启圣王殿尼山孔庙孔子的父亲叔梁纥身为鲁国陬邑的邑宰,在年近古稀的时候娶了孔子的母亲颜徵在,在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便去世了,孔子跟随母亲搬到国都曲阜阙里居住,在这里,孔子度过了他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复习人物专题:孔子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复习人物专题:孔子

【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人物专题】中国文化的代表性人物——孔子人物导入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同时也承认杰出人物对于历史发展的促进作用。

天津师范大学的张伟指出,所谓的杰出人物,是指那些能够反映时代要求,代表先进的阶级、阶层或者社会集团的利益,对历史发展起进步作用的领袖人物、政治家,思想家,科学家及艺术家等等。

杰出人物能够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作为实现一定的历史任务的核心,对于历史发展具有重要贡献。

但同时,杰出人物也会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比如其所属阶级、所受教育,尤其是其所属的特定时代背景。

评价历史人物,需要秉承客观公正的态度,从正反两面去评价,既不掩盖其功绩,也不忽视其错误。

生活在春秋末期的孔子,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代表性人物,他所创立的学说后来成为官方思想,对中国乃至周边国家产生了持久的影响。

姓名孔丘性别男字仲尼朝代春秋职业思想家、教育家籍贯鲁国陬邑别称孔夫子、至圣先师学派儒家生卒前551—前479 官职鲁国司寇生平简介(1)公元前551年,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

他从小学习礼乐,后收徒讲学,成为知名学者。

孔子周游列国,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但不为各国采纳。

晚年回到家乡,主要从事教育,整理编订文化典籍。

(2)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他提出“仁者爱人”,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孔子在政治上推崇西周的制度,主张以德治国,反对苛政。

(3)孔子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

他在教学中,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

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

(4)孔子在晚年精心整理古代重要的文献资料,对传承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和学术思想作出巨大贡献。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主要成就创立儒家学派,对中国文化产生巨大影响相关《论语》著述个人名言(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中国通史》央视纪录片100集全(高清)

《中国通史》央视纪录片100集全(高清)

《中国通史》央视纪录片100集全(高清)《》央视纪录片100集全(高清)《》以丰富的视听手段再现自中华文明起源到1911年时期的浩瀚历史图景,较全面地讲述中国古代历史发生、发展过程,揭示历史发展趋势及规律。

73:52:12全100集完结《2023》央视纪录片国语中字1080P高清纪录片第01集中华道路第02集中华祖先第03集农业起源第04集文明起源第05集邦国时代第06集夏王朝觅踪第07集殷商兴亡第08集商代文明第09集武王克商第10集周公摄政第11集周王室的衰落第12集春秋争霸第13集孔子第14集列国变法第15集战国七雄第16集诸子百家第17集秦国崛起第18集秦始皇统一中国第19集楚汉战争第20集郡国并行第21集文景之治第22集汉武帝第23集两汉经学第24集昭宣政治第25集王莽改制第26集光武中兴第27集丝绸之路第28集清议和党锢第29集黄巾起义第30集三国鼎立第31集诸葛亮治蜀第32集西晋统一第33集魏晋风度第34集门阀政治第35集梁武帝治国第36集孝文帝第37集北周武帝第38集陈朝兴亡第39集魏晋佛教第40集再造统一第41集炀帝功过第42集贞观之治第43集武则天第44集开天盛世第45集安史之乱第46集中晚唐的困局第47集世界都会长安第48集吐蕃兴衰第49集敦煌第50集唐朝的对外关系第51集唐代宗教第52集五代十国第53集宋太祖第54集澶渊之盟第55集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第56集王安石变法第57集靖康之乱第58集宋金和战第59集偏安东南第60集东京梦华第61集宋代新儒学第62集宋代文化第63集契丹兴起第64集西辽建国第65集完颜阿骨打第66集金朝兴亡第67集辽金文化第68集西夏兴亡第69集蒙古兴起第70集忽必烈大帝第71集两都巡幸第72集大元帝师八思巴第73集海上丝绸之路第74集马可波罗与中国第75集元顺帝第76集明太祖朱元璋第77集永乐迁都第78集郑和下西洋第79集内阁制度第80集土木堡之变第81集王阳明心学第82集海疆与互市第83集张居正第84集耶稣会士来华第85集江南市镇第86集北银资本第87集崇祯帝第88集入主中原第89集王朝的稳固第90集收复台湾第91集统一大业第92集军机处第93集摊丁入亩第94集文治与文字狱第95集被动的自强第96集鸦片战争第97集太平天国第98集甲午战争第99集维新与革命第100集帝制的终结《《》央视纪录片100集全 (高清).doc》。

中国通史古代史解说词

中国通史古代史解说词

中国通史古代史解说词
尊敬的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本次中国通史古代史的解说环节。

在这里,我们将为大家带来中国古代历史的精彩解读,让我们一同穿越时光,感受中华民族的千年辉煌。

中国古代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古代史主要分为三个时期:上古时期、中古时期和近代时期。

上古时期是从中国的传说时代开始,见证了黄帝、尧、舜等伟大的圣君统治。

这个时期的古代史如同一张神秘的画卷,充满了传说、神话和神奇的故事。

中古时期是中国历史的黄金时代。

这个时期,中国社会逐渐形成了农耕经济,中央政权也逐渐稳定。

这个时期的中国出现了许多伟大的帝王,如汉武帝、唐太宗等。

这些帝王不仅统一了中华大地,还推动了科技、文化和贸易的发展。

近代时期是中国古代史最后一个时期,也是最为动荡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中国经历了辽金、元明、清等多个朝代的更迭。

同时,西方列强的入侵也给中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中国人民在这个时期进行了艰苦的抗争,为维护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中国古代史不仅有伟大的帝王和英勇的抗争,还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和思想。

中国古代的文化遗产世界闻名,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等。

这些思想的传播不仅影响了中国,还深刻地影响了东亚以及世界的发展。

中国通史古代史是一部精彩纷呈的历史巨著,它见证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和不朽。

通过了解古代史,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的过去,把握中国的现在,预测中国的未来。

感谢大家的聆听,希望我们的解说能够让您对中国古代史有更深入的了解。

谢谢!。

央视巨献100集纪录片《中国通史》完整版

央视巨献100集纪录片《中国通史》完整版

央视巨献100集纪录片《中国通史》完整版你不多见的电影:《中国通史》是一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CCTV-6)共同监制的百集大型电视纪录片。

该片再现了自中华文明起源到1911年时期的浩瀚历史图景,较全面地讲述中国古代历史发生、发展过程,揭示历史发展趋势及规律。

它是中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部历史专题片,以历代治乱兴衰的历史经验教训,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以及中华文明的灿烂辉煌为主线,描摹了中国境内从远古人类起源到清朝灭亡的宏大历史场景。

历史不仅关乎历史观、知识面、谈吐气质,更关乎人生观、眼界和格局。

唐太宗言:“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欲知大道,必先知史。

读史必读中国通史。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共同监制的百集大型电视纪录片《中国通史》是中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部历史专题片。

该片再现了自中华文明起源到1911年时期的浩瀚历史图景,较全面地讲述中国古代历史发生、发展过程,揭示历史发展趋势及规律。

视频非常精彩,值得收藏起来慢慢观看。

友情提醒:1、每期电影帖底部都有三千多部可看电影的链接2、嫌画面小可以手机横着全屏最大化哈往期央视巨献100集纪录片《中国通史》1-5央视巨献100集纪录片《中国通史》6-10央视巨献100集纪录片《中国通史》11-20央视巨献100集纪录片《中国通史》21-30央视巨献100集纪录片《中国通史》31-40央视巨献100集纪录片《中国通史》41-50央视巨献100集纪录片《中国通史》51-60央视巨献100集纪录片《中国通史》61-70央视巨献100集纪录片《中国通史》71-80央视巨献100集纪录片《中国通史》81-9091康熙四十七年,也就是公元1708年,一支队伍从北京出发,踏上了遥远的行程,这是一支皇家的测绘队伍,这支队伍的任务,是要完成康熙帝提出的对中华大地千万平方公里的实地测量,并绘制出一幅幅原辽阔的国土疆域图。

中国通史纪录片解说词

中国通史纪录片解说词

中国通史纪录片解说词【序言】自从人类文明进入写作时代以来,历史一直是被记录、传承的主题。

而中国这个文明古国更是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人们对于这个古老的文化和历史也一直怀着浓厚的兴趣。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中国的历史,本次纪录片将为大家带来6000年的中国通史。

【第一部分从夏商到西周:氏族联盟时代】随着氏族联盟的形成,商周时期的中国进入了一个统一和稳定的时期,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也开始逐渐发展。

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一时期的社会制度、政治经济、文化习俗等方面,为大家揭示商周时期中国历史的真相和特色。

【第二部分从春秋到战国:分裂局面】春秋时期,诸侯国的分裂、权力斗争和文化背景成为了这个时代的主要特色。

后来的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争斗更加激烈,繁华的文化也同时出现。

我们将逐一讲述这个时期的政治、文化、哲学思想及其影响,展示中国商周末期到秦朝初期的历史脉络。

【第三部分秦汉:统一中国】秦朝的统一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汉朝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和稳定了整个国家的政治和文化局面。

我们将为大家呈现秦汉时期的重大事件和文化特色,并探讨大一统在这个时期的影响。

【第四部分魏晋南北朝:分裂再度来临】魏晋南北朝,这个时期,在秦汉以后的统一局面中,再度出现了分离和混乱。

三国时期英雄豪杰的出现、南北朝文化的异质性、佛教文化的兴起等特征都将在纪录片中展示。

【第五部分隋唐五代:盛世之兴衰沉浮】这个时期,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但是,也是一个充满内忧外患的时期。

我们将为大家揭示隋唐五代时期的政治、文化、经济和科技特色,并展示唐朝盛世的兴衰沉浮,让大家更全面地了解这个时期的历史。

【第六部分宋元明清:文化的继承与创新】这个时期,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和科学技术有了新的发展和突破,成为了中国文化和科学技术的黄金时期。

我们将全面讲述这个时期的文化、艺术、政治和科技,以及这个时期的历史影响和意义。

【结语】6000年的中国通史,是历史上唯一的一个物质和精神相统一的时期,也是中华文化的辉煌发展史。

央视巨献100集纪录片《中国通史》1-5

央视巨献100集纪录片《中国通史》1-5

央视巨献100集纪录片《中国通史》1-5你不多见的电影:《中国通史》是一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CCTV-6)共同监制的百集大型电视纪录片。

该片再现了自中华文明起源到1911年时期的浩瀚历史图景,较全面地讲述中国古代历史发生、发展过程,揭示历史发展趋势及规律。

它是中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部历史专题片,以历代治乱兴衰的历史经验教训,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以及中华文明的灿烂辉煌为主线,描摹了中国境内从远古人类起源到清朝灭亡的宏大历史场景。

历史不仅关乎历史观、知识面、谈吐气质,更关乎人生观、眼界和格局。

唐太宗言:“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欲知大道,必先知史。

读史必读中国通史。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共同监制的百集大型电视纪录片《中国通史》是中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部历史专题片。

该片再现了自中华文明起源到1911年时期的浩瀚历史图景,较全面地讲述中国古代历史发生、发展过程,揭示历史发展趋势及规律。

视频非常精彩,值得收藏起来慢慢观看。

友情提醒:1、每期电影帖底部都有三千多部可看电影的链接2、嫌画面小可以手机横着全屏最大化哈导演:赵良总目录第01集:中华道路第02集:中华先祖第03集:农业起源第04集:文明起源第05集:邦国时代第06集:夏王朝觅踪第07集:殷商兴亡第08集:商代文明第09集:武王克商第10集:周公摄政第11集:周王室的衰落第12集:春秋争霸第13集:孔子第14集:列国变法第15集:战国七雄第16集:诸子百家第17集:秦国崛起第18集:秦始皇统一中国第19集:楚汉战争第20集:郡国并行第21集:文景之治第22集:汉武帝第23集:两汉经学第24集:昭宣政治第25集:王莽改制第26集:光武中兴第27集:丝绸之路第28集:清议与党锢第29集:中国通史黄巾起义第30集:三国鼎立第31集:诸葛亮治蜀第32集:西晋统一第33集:魏晋风度第34集:门阀政治第35集:梁武帝治国第36集:北魏孝文帝改革第37集:北周武帝第38集:陈朝兴亡第39集:魏晋佛教第40集:再造统一第41集:炀帝功过第42集:贞观之治第43集:武则天第44集:开元盛世第45集:安史之乱第46集:中晚唐第47集:世界都会长安第48集:吐蕃兴衰第49集:敦煌第50集:唐朝第51集:唐代第52集:五代十国第53集:宋太祖第54集:澶渊之盟第55集: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第56集:王安石变法第57集:靖康之难第58集:宋金和战第59集:偏安东南第60集:东京梦华第61集:宋代新儒学第62集:宋代文化第63集:契丹兴起第64集:西辽建国第65集:完颜阿骨打第66集:金朝兴亡第67集:辽金文化第68集:西夏兴亡第69集:蒙古兴起第70集:忽必烈大帝第71集:两都巡幸第72集:大元帝师八思巴第73集:海上丝绸之路第74集:马可波罗与中国第75集:元顺帝第76集:明太祖朱元璋第77集:永乐迁都第78集:郑和下西洋第79集:内阁制度第80集:土木堡之变第81集:王阳明心学第82集:海疆互市第83集:张居正改革第84集:耶稣会士来华第85集:江南市镇第86集:江南以后第87集:崇祯帝明末第88集:入主中原第89集:王朝的稳固第90集:收复台湾第91集:统一大业第92集:军机处第93集:摊丁入亩第94集:文治与文字狱第95集:被动的自强第96集:鸦片战争第97集:太平天国第98集:甲午战争第99集:维新与革命第100集:帝制的终结01上下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间,人类星球的北纬30度上下,东方、西方群星璀璨,老子、孔子、释迦牟尼、亚里士多德、孟子、庄子、黑子这些伟大的思想家或联袂登场,或接踵而出,在西方,这个时代称为轴心时代;在东方称之为百家争鸣。

央视纪录片《中国通史》解说词 第13集孔子

央视纪录片《中国通史》解说词 第13集孔子

第13集:孔子安怀堂山东曲阜孔府童声颂读: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清晨,朗朗的读书声从这里传出,学生们朗读的是《论语》,《论语》虽然只有11705个字,却被称为中国第一书,它不仅影响了中国历史,也影响了世界,还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传说。

《论语》是一部散发着世界文化名人孔子生命体温的经典,浓缩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以及孔子弟子思想的精华,堪称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元典之一。

杨朝明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杨:《论语》里面,这个做人的道理,这个处事的智慧,它已经沉淀为我们中华民族共同的一种心理,动成了我们一种生命底色。

钱逊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钱:在这以前,是一种以这个天命为主的这个思想,然后出现的变化,而孔子他的价值,《论语》里面这个思想价值,就是他开始建立了一个完全立足于人的,人文主义的思想体系,所以从那以后,从孔子以后,中国文化走了一个新的一条道路。

夫子洞山东曲阜尼山尼山山东曲阜公元前551年,一个婴儿降生在这个黑暗狭小的山洞中,因为生下来头顶的中间是凹下去的,和尼丘山很相似,这个孩子被取名为丘,因为在家里排行第二,所以字仲尼,后世因为要避他的名讳,把尼丘山改名为尼山。

万仞宫墙山东曲阜因为他,山东曲阜成为朝圣之地,他就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

孔子出生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先祖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的宋湣公,宋是商朝末代君王纣的庶兄微子启的封国,公元前710年,在国内权力斗争中失势的孔氏一族逃到了鲁国。

鲁源村山东曲阜相传,今天山东曲阜东南,尼山附近的鲁源村,是春秋时期鲁国陬(zōu)邑的所在地,村中现在还存有一块纪念孔子的石碑,是康有为在1924年所立。

叔梁纥塑像尼山孔庙颜徵在牌位尼山孔庙启圣门尼山孔庙启圣王殿尼山孔庙孔子的父亲叔梁纥身为鲁国陬邑的邑宰,在年近古稀的时候娶了孔子的母亲颜徵在,在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便去世了,孔子跟随母亲搬到国都曲阜阙里居住,在这里,孔子度过了他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集:孔子安怀堂山东曲阜孔府童声颂读: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清晨,朗朗的读书声从这里传出,学生们朗读的是《论语》,《论语》虽然只有11705个字,却被称为中国第一书,它不仅影响了中国历史,也影响了世界,还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传说。

《论语》是一部散发着世界文化名人孔子生命体温的经典,浓缩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以及孔子弟子思想的精华,堪称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元典之一。

杨朝明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杨:《论语》里面,这个做人的道理,这个处事的智慧,它已经沉淀为我们中华民族共同的一种心理,动成了我们一种生命底色。

钱逊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钱:在这以前,是一种以这个天命为主的这个思想,然后出现的变化,而孔子他的价值,《论语》里面这个思想价值,就是他开始建立了一个完全立足于人的,人文主义的思想体系,所以从那以后,从孔子以后,中国文化走了一个新的一条道路。

夫子洞山东曲阜尼山尼山山东曲阜公元前551年,一个婴儿降生在这个黑暗狭小的山洞中,因为生下来头顶的中间是凹下去的,和尼丘山很相似,这个孩子被取名为丘,因为在家里排行第二,所以字仲尼,后世因为要避他的名讳,把尼丘山改名为尼山。

万仞宫墙山东曲阜因为他,山东曲阜成为朝圣之地,他就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

孔子出生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先祖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的宋湣公,宋是商朝末代君王纣的庶兄微子启的封国,公元前710年,在国内权力斗争中失势的孔氏一族逃到了鲁国。

鲁源村山东曲阜相传,今天山东曲阜东南,尼山附近的鲁源村,是春秋时期鲁国陬(zōu)邑的所在地,村中现在还存有一块纪念孔子的石碑,是康有为在1924年所立。

叔梁纥塑像尼山孔庙颜徵在牌位尼山孔庙启圣门尼山孔庙启圣王殿尼山孔庙孔子的父亲叔梁纥身为鲁国陬邑的邑宰,在年近古稀的时候娶了孔子的母亲颜徵在,在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便去世了,孔子跟随母亲搬到国都曲阜阙里居住,在这里,孔子度过了他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

杨朝明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杨:因此啊可以想象,那么孔子那么这个小时候啊,这个在他这个母亲的带领下这个成长的这种环境,所以呢这个孤儿寡母啊这个应该说是这个非常艰难的。

一次吴国的太宰问孔子的学生子贡说,你的先生是圣人吧,他怎么有那么多技能啊?孔子听说了以后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春秋时期,像种地一类的体力劳动,都是普通平民与奴婢才做的事情,被贵族们看不起,称为鄙事,孔子说自己年轻的时候生活贫贱,干过这些粗重的活,所以才掌握了许多这方面的技能,正因为如此,孔子也亲身体验了下层民众的疾苦,了解了他们的诉求。

入平仲学《孔子圣迹图》(明)敬入公门《孔子圣迹图》(明)学琴师襄《孔子圣迹图》(明)观乡人射《孔子圣迹图》(明)晏婴沮封《孔子圣迹图》(明)退修诗书《孔子圣迹图》(明)四子侍坐《孔子圣迹图》(明)访乐苌弘《孔子圣迹图》(明)过庭诗礼《孔子圣迹图》(明)儒服儒行《孔子圣迹图》(明)在母亲的淳淳教导下,孔子从小勤奋好学,在童年做游戏时,就常设俎豆,设礼容,学习礼仪,孔子十五岁起便立志要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当时贵族子弟学习的主要内容是礼、乐、射、御、书、数这六项被称为“六艺”的技能,礼,就是各种仪节、规程,包括行为容止,乐是与礼相关的音乐、舞蹈,射就是射箭,御是驾车,书是书写,数是计算,包括卜筮,“六艺”是贵族仕进所必须掌握的技能,这里面孔子最重视也最精通的是礼。

骆承烈曲阜师范大学教授骆:周礼三百种,仪礼三千种,主要是五种,吉、凶、军、嘉、宾,吉礼,就是说像成人礼啊,过年过节啊,凶,就是丧礼,死了人的礼节,军,军礼就是打仗以前来誓师,打仗后来献囚,歌颂胜利,吉、凶、军,嘉什么?嘉就是婚礼,宾啊,诸侯之间朝聘,诸侯向天子(觐)见,他(天子)个别见你乡见,很多人见叫朝,这五种礼里头,每一个又分很多很多,所以号称周礼三百,仪礼三千,孔子就提倡这个礼。

鲁国故城遗址山东曲阜周公庙尼山孔庙周公塑像山东曲阜周公庙孔子生于斯,长于斯的鲁国,是周公旦的封国。

周公摄政期间,创立了以宗法为基,礼制为体,德治为核心的西周文明,周公子孙世世代代传承与践行西周文明,不仅使鲁国成为西周文明的东方中心和春秋时期保存周礼最多的诸侯国,而且培育了以崇伦理,尊传统,古朴、持重、醇厚为地域特色的鲁文化。

大成殿山东曲阜孔庙春秋时期,周礼已在许多诸侯国日趋式微,而在鲁国仍盛行不衰,公元前540年,晋国朝宣子出使鲁国,亲目所睹便情不自禁地发出“周礼尽在鲁矣”的感叹。

问礼老聃《孔子圣迹图》(明)孔府山东曲阜孔庙得天独厚的条件使得孔子得以遍览鲁国所藏周礼的典籍文物,孔子还到东周向当时的周之守藏史老子问礼,孔子沐浴在鲁文化的春风化雨之中,汲取营养、陶冶性情,孔子就是在鲁国这样一个社会与文化环境里,逐渐由一个从小饱尝生活艰辛的少年,成长为一个仰慕三代、坚守周礼、关心民瘼、有志问政的知识青年,孔子踌躇满志地步入社会,打算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而一试身手。

骆承烈曲阜师范大学教授骆:孔子呢,他一生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就是要恢复社会的正常秩序,所以他就提出来礼,这礼本来就是一种向祖先供奉的这么一个物品,后来变成人际之间交往的物品,后来就变成一个意识形态的东西了,就是人们之间的礼貌、礼节。

《论语》中记述了孔子对日常生活礼仪的要求,红色、紫色的布不用来作内衣、便服,夏天在室内穿单衣,出门则一定要套上外衣,加工食物要讲究,越精细越好,不吃切割得不合规定的食物。

颜庙山东曲阜复圣殿山东曲阜颜庙公元前481年,孔子最器重的弟子颜渊去世了,孔子很伤心,但是当颜渊的父亲颜路请求孔子把车子卖了,给颜渊买一副椁的时候,孔子却不同意,他回答说,自己的儿子孔鲤死的时候也没有卖掉自己的车子置办椁,因为自己做过鲁国的下大夫,按照礼制必须坐车,不能步行,孔子的这些行为在当时和现在看来都显得迂腐刻板而不近人情,事实上,他从不刻板地遵循礼制,和这些表面的形式相比,孔子更看重行礼时内心的真诚,他说,礼,过于奢侈不如从简,丧礼,大肆置办不如本身的哀伤过度。

骆承烈曲阜师范大学教授骆:有的人说孔子顽固,现在社会变了(还)用旧礼,不是那样,孔子曾经说了,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你说礼啊礼啊,难道就是献个玉献个帛吗?主要是(表示)对你敬奉那个人的恭敬,乐啊乐啊,难道就是撞钟敲鼓吗?不是,通过这个撞钟敲鼓呢来完成这个礼的这个制度。

圣迹殿山东曲阜孔庙其实孔子不仅是周礼“明贵贱,辨等列”的坚决维护者,他对周礼也进行了改造和发展,孔子打破“礼不下庶人”的局限,主张对所有人都要齐之以礼,强调“仁”是礼的核心,克己复礼为仁,要求仁者爱人。

钱逊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钱:孔子把治国平天下,解决当时的天下大乱的情况,把希望寄托在哪里呢?他寄托在提高人的素质。

杨朝明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杨:孔子曾经说啊,他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人如果没有遵守“礼”的那种自觉,那种素养,那么礼乐秩序怎么办呢。

骆承烈曲阜师范大学教授骆:一个人闹不起来,两个人之间就存在人际之间关系了,人际之间关系怎么办呢?就用“仁”来解决。

孔子非常重视人,关心人,一次,鲁国的马厩着火了,孔子听说后赶紧问伤着人没有,却不问马的事,孔子很看重爱人的仁,齐国的管仲享用了起越自己身份的礼仪,被孔子看成是不知礼的人,但是管仲辅佐齐桓公建立霸政,尊王攘夷,维护了华夏诸侯国的稳定,维护了普通民众的安定,所以孔子认可他,称如其仁如其仁,在孔子看来,如果不能心怀仁爱,以亲亲为出发点,扩而大之去爱人,即泛爱众,爱作为社会人群泛称的人,就违背了仁,也就无从谈礼了。

杨朝明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杨:这个“仁”的本意其实就是修身,就是修己,就是反省自身,那么人只有反省自身,才能自觉的按照该做的去做,所以孔子有一句话,他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他说仁爱的人,就是我们这个做人的人,只要是我们作为一个人,就应当有爱心,那么有爱心的表现就是亲亲,亲亲就是孝亲,就是孝敬父母。

孔子将夏商周三代理想化,痛感今不如昔,认为三代以前是一个行大道,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从夏代开始,大道隐设,进入了一个天下为家的社会,以夏禹、商汤、周文王、武王、成王和周公为代表的君子,以礼规范出一个井然有序的安定社会,这个社会可以称为小康社会。

棂星门山东尼山孔庙在孔子看来,现在所能恢复的只有小康社会,大同社会已经过去,然而在孔子生活的春秋晚期,随着礼制的荒废,这样的小康社会也消逝殆尽了。

杨朝明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所以孔子希望重整礼乐秩序,那么这种礼乐秩序显然这个从夏商周以来,特别是文武周公,那么这是中国的礼乐社会。

大成殿山东曲阜孔庙周公创立的周礼是维护西周社会等级秩序与政治格局的规范,已越来越不能适应春秋后期的社会状况了,进入春秋后期,不仅周天子衰落,诸侯争霸也进入了尾声,齐桓公、晋文公等实力强大的诸侯曾先后担当霸主,号令诸侯,周王只是听从他们摆布的名义上的共主。

随着争霸战争的进行,各国的卿大夫逐渐掌握了国政,国君又成为卿大夫手中的傀儡。

随着卿大夫的兴起,原来只负责卿大夫家事的家臣们也开始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呼风唤雨。

礼崩乐坏,瓦釜雷鸣,鲁、晋、齐等诸侯国都卷入了私室向公室夺权的斗争大潮。

春秋后期,鲁国的政治大权落在季孙、叔孙、孟孙氏,号称“三桓”的三个贵族家族手中,国政把持在“三桓”中实力最大的季氏手中,晋国的国政为范、中行(hang)、知、赵、魏、韩六卿家族所把持,晋君已然被架空,六大家族之间争权夺利,互相倾轧,齐国的国政落入卿大夫陈氏的手中,其他各诸侯国国政也沦入卿大夫手中。

公元前517年,鲁昭公企图除掉权臣季平子,反而被季氏驱逐,他不断请求齐国和晋国的支持,希望回到国内,但始终未能如愿,七年后,鲁昭公客死他乡,他的太子也没能继承君位。

阳虎春秋时期鲁国政治家公元前504年,季氏的家主季桓子被家宰阳虎挟持,鲁政落到阳虎手中长达三年之久。

按照周礼,卿大夫家里只能享用十六人表演的乐舞,而鲁国的执政卿季孙氏在他的家里表演天子才能享用的六十四人乐舞,孔子对此十分气愤,他说,这样的事都能容忍的话,还有什么是不能忍受的。

天子衰微,诸侯失位,带来的是传统周礼的荒废、陵替。

泰山问政《孔子圣迹图》(明)这是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孔子和弟子在泰山边上遇到了一位在坟前哭得很伤心的妇女,孔子让弟子去问她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女子回答说,先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咬死了,我的丈夫也被老虎咬死了,现在我的儿子又被老虎咬死了,孔子问她,那你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女子回答说,这里没有苛政,孔子对弟子们说,你们记住了,苛政比老虎还要凶猛,孔子痛恨猛于虎的苛政,痛恨对于周礼的破坏、僭越,痛恨由种种争权夺利带来的战乱、苛暴,他认为正是礼制败坏,上下侵凌造成了当时这种黑暗混乱的局面。

棂星门山东曲阜周公庙在严厉抨击礼崩乐坏、瓦釜雷鸣的同时,孔子对周公和西周社会制度推崇备至,他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