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斯纳概念转变模型

合集下载

概念心理学知识

概念心理学知识

1、对于概念的理解:(1)概念具有静态和动态两个层面。

静态方面它是一种言语信息,是知识结构中的一种陈述性知识或语义性知识,可以把它理解为对一种事实意义的描述。

作为动态层面则是一种程序性知识或智慧技能,是人类思维的一种基本形式,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而形成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反映,并能对是否属于该类事物的事例做出判别。

(2)概念结构又称概念的内部组织,即构成概念的因素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

目前关于概念结构最有影响力的理论有两个:特征说和原型说。

A、特征说以伯恩为代表,认为概念是由事物的定义特征和联合这些特征的规则两方面因素组成,概念规则有肯定、否定,合取、析取,关系等B、原型说提出的代表人物是罗施,认为概念是由原型和类别成员代表性的程度两个因素组成。

(3)概念系统指概念由于不同抽象程度和概念之间的关系而组成一个系统。

A、由垂直维度排列的对事物抽象程度不同而形成的不同层次概念分为总括层次、基本层次、类属层次。

B、概念系统有以下特点:一是意识处在基本层次上的概念具有更多的共同属性,其概念结点更容易被激活。

二是当基本层次上的某一概念结点被激活后,首先会在水平方向上进行扩散,然后才向上属和下属概念的结点扩散;三是与基本层次上某一概念结点直接相联系的下属概念的相似性最大。

(4)概念发展有四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一是对新接触事物的接纳;二是对概念有关原理的理解深化;三是对概念内在结构关系的理解。

四是在概念理解的基础上解决问题。

2、概念的分类:(1)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

加涅提出。

具体概念是指可以通过观察一类事物的特征直接获得的概念。

抽象概念是不能通过观察直接获得,而必须通过下定义方式获得的概念(2)日常概念和科学概念。

维果斯基提出。

日常概念是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个体经验的积累而获得的概念。

这类概念的内涵通常只反映了事物的非本质属性或部分本质属性。

科学概念是在获取有关概念内涵的条件下掌握的概念,是人类思维活动和长期实践的结果,因此基本能够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3)难定义概念和易定义概念。

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

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

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Posner)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

新课程教学呼唤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走向研究者、反思者,也就要求新时期的教师不仅专业学识要较为丰富,而且还善于对教学问题进行研究和反思。

那么,什么是教学反思?什么是物理教学反思?物理教学反思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必要性?我们物理教师又如何进行教学反思?试做些初步探讨。

所谓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行为,是教师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证的过程。

而高中物理教学反思就是一种以追求物理教学实践合理性为目的,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发现、思考、解决问题,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证的过程。

一、教学反思的必要性1、教学反思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新课程是以新课程标准和教材为外在表现形式,以课堂教学改革为核心,以教师角色和师生关系的重构为手段,涵盖学校生活各方面的一次整体性变革,这种变革使得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变得更加复杂,不确定因素更多,在这充满变数的课程背景下,物理教学又是一种创造性的教学实践,需要不断的教学反思,才能够适应新一轮教学改革的新要求,需要教师在“灵魂深处闹革命”。

可以说新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教学活动的反思质量。

2、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和自我发展的需要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物理教师的成长过程离不开教学反思这一重要环节。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经验反思”。

教师的专业成长的关键在于用心去达成。

加强教学反思,有助于物理教师的教学活动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3、教学反思是获得课堂教学实践性知识的需要如何灵活驾驭复杂的课堂教学,这类知识无法通过他人的给予获得。

只有通过教师亲身教学实践活动的体验,通过行动中的反思和训练才能获得。

新教材大大增加了物理教师实践创新的空间,同时也增加了课堂教学的不确定和不可预测的因素,需要教师在实践的情境中不断体验、反思和感悟,才能灵活应对课堂教学的复杂情境,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策略。

论波斯纳的效用最大化观

论波斯纳的效用最大化观

论波斯纳的效用最大化观提要理查德·A·波斯纳是20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最为杰出的经济分析法学家之一。

他将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与法学理论和法律制度的有关实质性知识结合起来,为经济分析法学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本文拟从效用最大化的概念出发,探求我国法制进程中对于波斯纳效用最大化的运用概况,并就效用最大化本土化问题提出一些观点。

关键词:科斯那;经济分析法学;效用最大化波斯纳是美国20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最杰出的法律经济学家之一,是经济分析法学说的集大成者。

波斯纳作为经济分析法学最杰出的代表,其经典著作《法律的经济分析》是迄今为止最为全面和深刻的经济分析法学著作。

这本书的主题就是法律制度中的许多原则和制度最好被理解和解释为促进资源有效率地配置。

经济分析法学“是将经济学的理论和经验主义方法全面运用于法律制度的分析,包括侵权法、契约法、赔偿法和财产权法等普通法领域;惩罚的理论和实践;民事、刑事和行政程序;立法和管制的理论和实践;法律实施和司法管理;宪法、初民法、海事法、家庭法和法理学。

”一、法律效用的最大化效用最大化理论是波斯纳经济分析法学的核心理论,也是其作为法官和学者所追求的法律价值。

波斯纳一生著述不断,其理论也在实践中趋于完备,特别是他从效用的纬度进行阐释法律的经济学进路这一思想,始终贯穿于其法律理念之中。

笔者也深受波斯纳效用最大化理论的影响,希望通过剖析波斯纳的效用最大化理论,能进一步理解经济分析方法对法律发展的推动作用。

效用最大化是经济学的一项基本原理。

(一)效用的含义。

首先,波斯纳认为“效用”具有两个截然不同的含义。

在经济学中“它通常用来指区别于某一特定物的预期成本或收益的价值。

其次,效用在哲学基础上“是由功利主义哲学家所使用的(大致地)含有幸福意义的效用。

”波斯纳在对效用进行分析的时候,更为关注效用的伦理层面。

对他说,效用包含着幸福、快乐和满足。

从另一方面来看,波斯纳在追求法律的效用最大化时,不仅考虑从经济学的角度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也从社会政策的宏观角度,强调达到社会的和谐与制度的完善。

2015年考研心理学真题:简答及论述题

2015年考研心理学真题:简答及论述题

简答题 76、简述晶体智⼒和流体智⼒的含义,并简要说明其发展趋势。

77、什么是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简要⽐较⼆者的异同。

78、什么是概念转变?根据波斯纳(GJ. Posener)的观点,影响概念转变的基本条件有哪些? 79、简述⼀篇⼼理研究报告的主要组成部分。

80、简述⼼理旋转现象及其实验逻辑。

论述题 81、五因素模型(⼤五⼈格理论)是当代重要的⼈格理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五因素模型属于哪种类型的⼈格理论? (2)简要概述五因素模型的形成过程; (3)说明五因素模型的具体内容; (4)下图是⼀项关于五因素模型的纵向研究结果,试分析改图并据此说明⼈格的稳定性与可变性。

82、鲍姆瑞德(D.Baumirind)通过追踪研究发现,不同⽗母教养⽅式与⼉童青少年发展之间存在联系。

如下表:教养⽅式结果⼉童时期青少年时期权威型较⾼的认知和社会能⼒较⾼的⾃尊,较好的社会技能,较强的道德,亲社会关注和较⾼的学业成就。

专断型⼀般的认知和社会能⼒⼀般的学业表现和社会技能,⽐纵容型教养⽅式下的青少年更为顺从。

纵容型较低的认知和社会能⼒较低的⾃我控制能⼒和学业成就,⽐权威型和专断型教养⽅式下的青少年更容易出现社会⾏为为题。

(1)结合鲍姆瑞德的观点,阐述不同⽗母教养⽅式的特点及其对⼉童青少年⼼理发展的影响。

(2)⽤亲⼦相互作⽤模型对⽗母教养⽅式与⼉童青少年发展之间的关系重新进⾏解释。

并分析其与鲍姆瑞德观点之间的差异。

83、某测验共有6个题⽬,50名被试在该测试各个题⽬上得分的⽅差是0.75、0.81、0.79、0.83、0.85、0.77。

测试总分的⽅差是16.00。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计算该测验的α系数 ; (2)某被试的测验总分为65,估计其真分数95%的置信区间; (3)如果要提⾼该测验的信度,可采⽤那些⽅法。

⼼理学简单题 1、简述晶体智⼒和流体智⼒的含义,并简要说明其发展趋势。

2、什么是社会助长与社会多惰化?简要说明其异同。

认知心理学期末考试考点总结

认知心理学期末考试考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1、认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可称作信息加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运用信息加工观点来研究认知活动,其研究范围主要包括感知觉、注意、表象、学习记忆、思维和言语等心理过程或认知过程,以及儿童的认知发展和人工智能(计算机模拟)。

所谓信息加工观点就是将人脑与计算机进行类比,将人脑看作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

2、Newell 和 Simon 认为,包括人和计算机在内,信息加工系统都是由感受器、效应器、记忆和加工器组成的,其一般结构如图所示:3、唐德斯减法反应时的实验逻辑及应用①实验逻辑:如果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特定的心理过程,且除此之外二者在其他方面均相同,那么这两种反应时之差即为此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问。

②应用(经典实验):库珀、谢帕德的表象心理旋转实验;波斯纳证明短时记忆包括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的实验;科拉克、蔡斯的句子-图画匹配实验;4、斯腾伯格加法反应时的实验逻辑及应用:①含义:完成—项作业所需的时间是这一系列信息加工阶段分别需要的时间的总和。

②前提条件:人的信息加工过程是由一系列有先后顺序的加工阶段组成的。

③实验目的:加因素法实验所侧重的不是区分出每个阶段的加工时间,而是证实不同加工阶段的存在,并辨认它们各自的前后顺序。

④实验逻辑:若两个因素有交互作用,则它们是作用于同一加工阶段的;若两个因素之间没有交互作用,即相互独立,则它们作用于不同的加工阶段。

⑤应用:斯腾伯格的短时记忆信息提取实验,证明了短时记忆提取过程中,有四个独立因素:即测试项目的质量(刺激编码阶段)、识记项目的数量(顺序比较阶段)、反应类型(决策阶段)、每个反应类型的相对频率(反应组织阶段)。

5、“开窗”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能够比较直接的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而且也能比较明显的看出,这些加工阶段就好像打开窗户一览无遗了,所以称为开窗实验应用汉密尔顿和霍克基的字母转换实验,证明了字母转换作业分为三个阶段,即编码阶段、转换阶段和存储阶段;6、1967年,奈瑟尔出版《认知心理学》一书,标志着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诞生。

资料-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资料-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1.1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Product Life Cycle Theory)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弗农(Raymond Vernon)于1966年在他的《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一文中首先提出。

他认为,在产品的整个生命期间,生产所需要的要素是会发生变化的,因此在新产品的生产中可以观察到一个周期,即产品创新阶段、产品成熟阶段和产品标准化阶段构成的产品生命周期。

弗农认为,之所以产生这种周期,是因为各国技术进步的贡献不同。

可以说,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在波斯纳的技术差距论的基础之上产生的。

弗农在他早先作为一名文官时对企业-国家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在他研究多国公司时又回到了这个论题上。

这个主题在他后来在肯尼迪管理学院时的研究工作中甚至占有更突出的地位,在这方面,他集中地研究了国有企业,以及在70年代中期及以后的能源危机的背景下政府与私营企业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学说宣称:国家被资本家利用来促进他们的阶级利益。

弗农的分析提供一个对国家的作用不那么教条的观点:增加它们的目标,甚至“市场经济”的国家也在不断地加强利用国营和私有企业作为国家政策和工具。

【选自《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四卷,1996年版,第870-871页。

】一、技术差距论技术差距论(Technological Gap Theory)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M.A.Posner)于1961年在他的《国际贸易与技术变化》一文中提出。

这一理论以不同国家之间技术差距的存在,作为对贸易发生原因的解释。

波斯纳在描述技术差距时,提出了模仿时滞的概念。

波斯纳把产品创新到模仿生产的时间称为模仿时滞。

模仿时滞分为三类,一类是需求时滞,指新产品出口到其他国家,一时因消费者尚未注意或不了解,而不能取代原有的老产品所需的时间差;另一类称为反应时滞,指一个国家在新产品进口后,需求逐渐增加,使进口国的生产商感到不能再按照旧的方法生产老产品,因此要进行调整来生产新产品,但这中间需要有一段时间,即为反应时滞;第三类是掌握时滞,即仿制国家从开始生产到达先前国同一技术水平,国内生产扩大,进口变为零的时间间隔。

中南大学《教育心理学》课程作业(在线作业)三及参考答案

中南大学《教育心理学》课程作业(在线作业)三及参考答案

(一) 单选题1.操作技能按照操作的连续性的不同分为()。

(A) 精细技能和大肌肉技能(B) 连贯技能和不连贯技能(C) 封闭技能和开放性技能(D) 器械型技能和开放型技能参考答案:(B)2.下列对技能描述正确的是()。

(A) 技能就是活动程序(B) 技能就是潜能(C) 技能是通过练习能提高的(D) 技能一下子就能学会参考答案:(C)3.对事物进行判断和决策之前,将自己处在他人位置,考虑他人的心理反应,理解他人的态度和情感的能力是()。

(A) 同感(B) 以病人为中心(C) 移情(D) 自我参考答案:(C)4.下列属于常见的心智技能的是()。

(A) 驾驶汽车(B) 洗衣服(C) 解两步应用题(D) 听到声音参考答案:(C)5.以下哪种学习策略属于精细加工策略? ()(A) 谐音联想法(B) 分散复习(C) 多种感官参与(D) 画出系统结构图参考答案:(A)6.两种任务在学习过程、学习材料、学习目标等方面具有的共同成分越多,迁移效果越明显。

这表明何种因素起主要作用? ()(A) 相似性(B) 概括经验(C) 学习策略(D) 心向参考答案:(A)7.个人面对某种问题情境时,在规定的时间内产生观念的数量,表示的是创造性的什么特征?()(A) 独创性(B) 变通性(C) 流畅性(D) 新颖性参考答案:(C)8.熟悉了杯子是喝水用的,却看不到杯子反过来,可以作为烛台属于()。

(A) 定势(B) 功能固着(C) 缺乏生活经验(D) 粗心大意参考答案:(B)9.遗忘曲线表明遗忘的进程是()。

(A) 先快后慢(B) 先慢后快(C) 前后一样快(D) 没有规律参考答案:(A)10.学业求助属于学习策略中的()。

(A) 认知策略(B) 精细加工策略(C) 元认知策略(D) 资源管理策略参考答案:(D)11.皮亚杰对道德认知的研究方法是()。

(A) 道德两难故事(B) 守恒实验(C) 沙盘游戏(D) 对偶故事法参考答案:(D)12.“我们知晓的比我们能说出的多”讲的是什么知识? ()。

从“外铄”走向“内发”:教师专业发展的范式转换

从“外铄”走向“内发”:教师专业发展的范式转换

从“外铄”走向“内发”:教师专业发展的范式转换作者:周燕来源:《中国教师》2007年第02期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教师专业化运动在全球范围大规模兴起,并逐渐成为国际教师教育的主题。

教师专业化发展到今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现在,必须实现范式的转换从“外铄”走向“内发”。

一、从“外铄”走向“内发”: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教师专业发展动因的问题上,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即“外铄论”和“内发论”。

“外铄论”者主张教师专业发展受外部力量的控制,主张通过以知识、技术为主要内容的训练式培训来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

“内发论”者主张个体发展的动因源于内在力量,主张激发教师的自主发展意识,通过反思、对话等途径来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

实践已经向我们证明,教师专业发展必须从外部主导式培训向教师专业自主成长范式转换,即从“外铄”走向“内发”。

第一,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历程来看,从“外铄”走向“内发”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教师专业化运动已经经历了300百多年,它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组织发展”阶段和“专业发展”阶段。

在“组织发展”阶段,存在两种不同的取向:一种是谋求整个专业社会地位提升的工会主义取向,这种取向是以罢工为主要形式以谋求社会对教学专业的认可和其成员经济地位、工作条件的改善;另一种是强调教师入职的高标准的专业主义取向,这种取向则指向教学专业人员,通过制定专业标准和规范,要求专业人员改善对社会的专业服务水平。

在“专业发展”阶段,出现了教师专业发展的理智取向、实践—反思取向和生态取向。

在这一阶段,教师专业化已从对外要求转向通过自身教师素质的提高获得社会的认可。

从“组织发展”阶段到“专业发展”阶段的转变,就预示着教师专业发展从“外铄”到“内发”的范式转变。

第二,从哲学的“内外因”原理来看,从“外铄”走向“内发”亦是历史必然的选择。

在教师专业发展中,教师自身的力量应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因,具有决定作用。

教师专业发展必须从依靠外部力量转向依靠教师的自身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外,波斯纳特别强调认知冲突在念转变中的作用,认为概念转变过程起始于认知冲突。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了解更多信息,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专业人士。
波斯纳概念转变模型
波斯纳等研究者提出了概念转变的经典理论,即概念转变模型(Conceptual Change Model,CCM)。该模型认为,概念转变具备四个条件:对原有概念不满,新概念的可理解性,新概念的合理性,新概念的有效性。
1.对原有概念的不满:在波斯纳的概念转变模型中,人们往往对原有的概念感到不满或者在尝试解决问题时遇到困难,这促使他们去寻找新的概念。
2.新概念的可理解性:学习者需要真正理解新概念的真正含义,而不仅仅是字面的理解。
3.新概念的合理性:学习者需要感到新概念看起来是合理的,这意味着新概念与个体所接受的其他概念、信念是相互一致的,不存在冲突。
4.新概念的有效性:学习者还需要看到新概念对自己的价值:它能解决用其他概念难以解决的问题,并且能向个体展示出新的可能和方向,具有启发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