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开皇之治》解说词
开皇十七年

开皇十七年开皇十七年,户口滋盛,中外仓库,无不盈积。
所有赉给,不逾经费,京司帑屋既充,积于廓庑之下,高祖遂停此年正赋,以赐黎元。
——《隋书·食货志》开皇十七年,即公元597年,隋文帝杨坚因国库充盈,新上缴来的钱财布匹都已经装不下了,只能堆积在走廊上,遂下令停止征收这一年的正赋,以赏赐百姓。
历史上将这次免税誉为开皇之治走向巅峰的标志性事件之一,的确,这放在任何时候都是令人亢奋的盛举,亦为千古以来之所罕见。
当然,汉文帝时期也曾有过免税,但汉文帝的免税与隋文帝怎么比?汉文帝之所以免税,是因为汉初时国家太穷。
国家穷到什么程度呢?《汉书·食货志》上说:“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意思是皇帝出行的马车都找不到四匹颜色相同的马,而将相出行有时候还需要乘坐牛车。
为此,汉初的历代君王都不得不通过减免税收来休养生息,发展经济。
这样,经过文景之治的积累,才在武帝初年实现经济繁荣,而此时距离汉朝建立已有七十年了。
(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
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
——《汉书·食货志》)汉朝七十年才能实现的经济繁荣,隋朝十七年就完成了,这岂非经济奇迹?甚至,还不用到开皇十七年,早在开皇十二年(592年)就出现了类似的经济繁荣。
(开皇)十二年,有司上言,库藏皆满。
帝曰:“朕既薄赋于人,又大经赐用,何得尔也?”对曰:“用处常出,纳处常入。
略计每年赐用至数百万段,曾无减损。
”于是乃更辟左藏之院,构屋以受之。
下诏曰:“既富而教,方知廉耻,宁积于人,无藏府库。
河北、河东今年田租,三分减一,兵减半,功调全免。
”——《隋书·食货志》翻成白话的意思是说:开皇十二年,有主管官员上奏隋文帝,说国库已经装满了,请求另外再扩建个国库,以容纳新征收上来的赋税。
隋文帝觉得很不可思议,说:“我这些年一直在对老百姓减税,而且各方面开销支出又这么大,我都还在担心国库空虚呢,怎么可能钱财多得堆不下?”官员回答道:“国库既有日常的开销,也有日常的收入。
中国通史《开皇之治》解说词

开皇之治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被称作“某某之治”的时期其实屈指可数,而隋文帝统治的开皇年间就赢得了这么一个光荣的称号——“开皇之治”。
从这个称号我们就可以看出来,那一定是一个朝气蓬勃、充满希望的年代。
那么,在隋文帝统治时期社会状况究竟如何?隋文帝又为此做出了怎样的贡献呢?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蒙曼副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讲述《大隋风云》上部第20集“开皇之治”。
蒙曼:那我们一听“之治”,大家可能心里都有点概念了,这不是一个常用的称号,是一个光荣的称号。
你可以想“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在历史上,只有政治清明、社会安定,而且经济发展比较蓬勃的这个时代才能配得上这个称号。
那么,隋文帝有什么样的成就能够称为“开皇之治”呢?成就非常多,但是我们重点讲三方面的成就:第一经济,第二文化,第三吏治。
那我们先来看经济成就:隋文帝时期经济有什么样的成果,我们引《资治通鉴》的一段话来跟大家讲。
《资治通鉴》是这样说的:“开皇十三年,有司上言,府藏皆满,无所容,积于廊庑。
”帝曰:“朕既薄赋于民,又大经赐,何得尔也?”对曰:“入者常多于出,略计每年赐用,至数百万段,曾无减省,于是更辟左藏院,以受之。
”(《资治通鉴》卷一七八)什么意思呢?这就是说,在开皇十三年的时候,有关部门向隋文帝汇报了一个情况,说我们现在国库里已经堆满了布帛了,连走廊也堆满了,再也挤不进去了,所以请您赶紧给我们建仓库吧,否则我们没法办公了。
隋文帝一听很震惊,说连国库都有满的时候啊?我还不知道呢。
接着就赶紧问,我跟老百姓收的税也不多啊,我一直认为自己是轻徭薄赋啊。
而且这几年整天打仗,没少花钱啊!我害怕国库空了呢,怎么你倒说满了呢?这官员就说了,这几年您是消费来着,没少花钱,每年花出去的都有几百万匹布。
我们知道当时的流通货币就是布。
可是,您收进来的更多啊!每次您这几百万布要赏赐出去的时候,我们从来没打折扣,可是布帛仍然堆满了院子。
隋文帝一听这才相信,国家真是有钱了。
《中国通史·古代史》解说词

《中国通史.古代史》解说词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一条历史的长河蜿蜒流淌,它记录了我们的祖先在古代时期的生活、斗争和创造。
今天,我们将一起追溯这条河流的源头,探寻古代中国的历史。
遥远的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这片土地上辛勤劳作,繁衍生息。
他们使用粗糙的石器工具,狩猎、采集果实,开始种植庄稼,逐渐形成了原始的农业社会。
这个时期,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密切,祖先们对自然界充满敬畏,产生了原始的宗教和神话。
随着时间的推移,进入奴隶社会,中国大地上出现了最早的国家——夏、商、周。
这些国家规模小、统治力量薄弱,但却是华夏民族形成的重要基础。
在奴隶社会中,奴隶是主要的生产力量,他们被迫在艰苦的条件下劳动,创造出了著名的青铜文化。
进入封建社会后,中国历史迎来了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强大的秦朝,从此结束了诸侯割据的局面。
秦始皇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统一了文字、度量衡和货币,修筑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他的统一措施不仅方便了当时的百姓生活,还为后世中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秦朝虽然强大,但它的统治过于严苛,激起了人民的反抗。
在秦朝灭亡后,汉朝取而代之。
汉朝重视农业发展,兴修水利、鼓励垦荒,使农业生产得到极大的提高。
同时,汉朝还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确立了儒家思想在中国的统治地位。
在汉朝的统治下,中国的经济达到了巅峰,文化艺术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汉朝逐渐走向衰落。
随后的一段时间里,中国陷入了长期的分裂和动荡中。
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三国时期的曹操、刘备、孙权等英雄人物为了统一天下而展开激烈的斗争。
在这个时期,战争频繁发生,人民饱受苦难。
在历经长期的分裂和动荡后,中国历史终于迎来了又一次统一。
隋朝的建立结束了南北朝长达300多年的分裂状态,统一了全中国。
隋朝进行了许多重要的改革,例如创立了科举制度、开凿了大运河等。
这些措施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和促进了经济发展。
随后的唐朝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
中国通史42集主要内容

中国通史42集主要内容一、秦朝(公元前221年 - 公元前207年)1.统一六国•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集中的封建中央帝国。
•实行郡县制,推行匈奴征战,修筑万里长城,制定度量衡标准。
2.焚书坑儒•秦始皇采取了焚书坑儒的措施,严厉镇压知识分子,封禁私学,修建阅兵马台,推广法家思想。
3.南巡发掘兵马俑•秦始皇南巡时发掘了兵马俑,体现了秦朝严密的军事组织和将领崇拜的特点。
二、汉朝(公元前202年 - 220年)1.西汉刘邦•刘邦消灭了秦朝,建立了西汉朝代,实行郡县制度,兴修水利,推动农业发展,开展对外贸易。
2.王莽篡权•王莽篡权后建立了新朝,推行改革政策,但因政策过激,引发了地方割据和农民起义。
3.东汉光武帝•光武帝刘秀恢复了汉朝,推行黄老思想,实行缓和政策,开拓西部疆域,充实国力。
4.三国鼎立•包括魏、蜀、吴三国的形成与对峙,孔明与曹操的巅峰对决,出色的将领和谋士纷纷涌现。
三、魏晋南北朝(220年 - 589年)1.三国到晋朝•三国并立后,晋朝经历了八王之乱,晋武帝隐退江山,开始了晋的南北分裂时期。
2.南北朝时期•北朝称代,南朝分为刘宋、南齐、梁、陈等多个朝代,南北朝为中古历史发展奠定了基础。
3.兰陵王•北魏时期的兰陵王元恭,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化名人,他的诗词和音乐创作影响了后世。
4.北朝佛教繁荣•北朝时期佛教的发展达到了巅峰,盛极一时,大量的佛教名山、寺庙在这个时期建立。
四、隋朝(581年 - 618年)1.推翻南北朝•隋文帝杨坚自南北朝混乱中崛起,统一全国,恢复了大一统中央集权的政权。
2.大运河修建•隋朝修建的大运河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人工运河,促进了经济交流和文化传播。
3.开皇之治•隋文帝统治时期,实行改革政策,加强中央集权,修建宫殿,改革便民政策,整顿幕僚体制。
4.打败突厥•隋炀帝杨广镇压了突厥,巩固了对边疆的控制,推行律令制度,推进吏治改革。
五、唐朝(618年 - 907年)1.隋末唐初•唐朝的建立是通过冯唐诸将联合起来推翻隋朝,异军突起,建立了辉煌的王朝。
第1课 从开皇之治到贞观之治

春秋时期 ), 战国时期 十六国政权
新 秦、汉(西汉——东汉)、三国、两晋(西晋、东晋)、
南朝(宋 东魏 北朝
齐
梁 北齐
陈)
西魏
北周
第六学习主题: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第1课
从“开皇之治” 到“贞观之治”
一、隋朝统一中国与“开皇之治”
1、隋朝的建立
建立时间:581年 建立者: 都城:
隋炀帝的统治:
1、使隋朝走向“极盛”;
2、使隋朝走向灭亡: 农民起义爆发
隋炀帝巡游所乘龙凤舟模型
公元618年
隋炀帝在江都 被部下杀死
李渊称帝建立
唐朝
唐高祖李渊(618—626年在位)
山西太原晋祠
山西太原晋祠,始建于北魏之前。据说 是为纪念周武王次子叔虞而建造的。617年, 李渊父子在晋阳起兵反隋,据说,李渊和次 子李世民起兵前,曾去晋祠祈祷过。
秦琼 (?—638年)
唐初将领。字叔宝,隋末从张须陀镇压农民起义,后归 瓦岗军。李密败,不久归唐,为马军总管,从征宋金刚、王 世充,镇压窦建德、刘黑闼等起义军。唐太宗时,官至左武 卫大将军。
程咬金(?—665年)
唐初大将。后改名知节。隋末从李密参加瓦岗军,任内军骠骑。李 密败,后归唐,任寿命王府左三统军,从李世民镇压窦建德起义军,击 败王世充;历任泸州都督、左领军大将军等职,封卢国公。
含嘉仓粮窖示意图
粮窖口大 底小,顶部 园锥形,涂 以厚厚的黄 泥,严封粮 窖。
二、隋朝的灭亡
604年七月, 隋文帝病危,杨 广派人入宫将父 亲文帝杀死,又 假称文帝诏赐兄 杨勇死,缢杀之; 遂即位,为隋炀 帝。
隋炀帝(杨广)
涿郡
永 济 渠 通
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编辑

历史七年级下学期复习提纲一、从“开皇之治”到“贞观之治”一、开皇之治(隋)1、隋的建立与统一:⑴建立:时间--581年,建立者--北周外戚杨坚建立,定都--长安。
(北朝结束439--581),年号—开皇⑵统一:时间--589年,隋灭陈朝,结束分裂局面,统一南北。
(南朝结束)2、开皇之治:⑴原因:①改革政权机构,选拔人才;②大力发展农业,减轻赋税徭役;③倡导节俭。
⑵开皇之治:开皇年间,隋文帝勤勉治国,锐意革新,形成国家富庶、社会繁荣的盛世局面,史称“开皇之治”。
3、灭亡:618年,隋炀帝(因残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二、贞观之治(唐)1、建立:618年,李渊和儿子李世民在太原起兵反隋进入长安,建立唐朝,626年,李世民继位,年号贞观.,李世民就是唐太宗。
2、唐朝开国:李渊(高祖);奠基:李世民(太宗);发展:武则天;全盛:李隆基(玄宗)。
3、隋朝与秦朝的相似之处有哪些?(1)建立背景:都是结束了长期分裂局面,实现了国家的统一;(2) 存在时间:都很短暂,二世而亡; (3) 灭亡原因:都因为统治者的暴政,被农民起义推翻; (4) )历史地位:都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4、贞观之治:措施①选用良吏,如任用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和魏征等。
在三省六部中任要职;②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允许农民缴纳一定的实物代替劳役;③简法轻刑,修订法律制定《贞观律》;④重视教育,大力培养人才⑤恩威并施,改善民族关系,如用和亲、封赏笼络顺从的少数民族贵族;被称为天可汗结果:唐太宗贞观年间,出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社会稳定,国力强盛的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二、走向全盛的唐朝一、女皇武则天:690年武则天称帝,改国号周,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统治期间社会经济文化继续向前发展。
统治措施①打击皇室和贵族集团②招揽人才,提拔了姚崇、宋王景等有才干的人;③组织编写农书,指导农业生产;④鼓励兴修水利、栽桑养蚕;⑤减免赋税徭役。
中国通史纪录片解说词

中国通史纪录片解说词【序言】自从人类文明进入写作时代以来,历史一直是被记录、传承的主题。
而中国这个文明古国更是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人们对于这个古老的文化和历史也一直怀着浓厚的兴趣。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中国的历史,本次纪录片将为大家带来6000年的中国通史。
【第一部分从夏商到西周:氏族联盟时代】随着氏族联盟的形成,商周时期的中国进入了一个统一和稳定的时期,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也开始逐渐发展。
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一时期的社会制度、政治经济、文化习俗等方面,为大家揭示商周时期中国历史的真相和特色。
【第二部分从春秋到战国:分裂局面】春秋时期,诸侯国的分裂、权力斗争和文化背景成为了这个时代的主要特色。
后来的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争斗更加激烈,繁华的文化也同时出现。
我们将逐一讲述这个时期的政治、文化、哲学思想及其影响,展示中国商周末期到秦朝初期的历史脉络。
【第三部分秦汉:统一中国】秦朝的统一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汉朝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和稳定了整个国家的政治和文化局面。
我们将为大家呈现秦汉时期的重大事件和文化特色,并探讨大一统在这个时期的影响。
【第四部分魏晋南北朝:分裂再度来临】魏晋南北朝,这个时期,在秦汉以后的统一局面中,再度出现了分离和混乱。
三国时期英雄豪杰的出现、南北朝文化的异质性、佛教文化的兴起等特征都将在纪录片中展示。
【第五部分隋唐五代:盛世之兴衰沉浮】这个时期,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但是,也是一个充满内忧外患的时期。
我们将为大家揭示隋唐五代时期的政治、文化、经济和科技特色,并展示唐朝盛世的兴衰沉浮,让大家更全面地了解这个时期的历史。
【第六部分宋元明清:文化的继承与创新】这个时期,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和科学技术有了新的发展和突破,成为了中国文化和科学技术的黄金时期。
我们将全面讲述这个时期的文化、艺术、政治和科技,以及这个时期的历史影响和意义。
【结语】6000年的中国通史,是历史上唯一的一个物质和精神相统一的时期,也是中华文化的辉煌发展史。
开皇之治名词解释

开皇之治名词解释
开皇之治是隋朝隋文帝杨坚在位期间的历史时期,时间为公元581 年至 605 年。
在这段时间里,隋文帝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实现了国家的长治久安。
开皇之治的特点是政治安定、社会富足、人民安居乐业。
隋文帝杨坚倡导节俭,废除了不必要的杂税,设置谷仓储存食粮,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他还在中央设置三省六部,三省长官均为宰相,互相制衡,颁布法典《开皇律》,以维持社会秩序,并首开科举制度,为知识分子参政提供一条有效的途径。
这些良好的行政制度,奠定了后来唐朝盛世的基础。
开皇之治时期,全国人口快速增长,国家累计的财富足以供应天下五、六十年之用。
历史上,开皇之治被誉为隋朝的中兴时期,对于隋朝和后来的唐朝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皇之治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被称作“某某之治”的时期其实屈指可数,而隋文帝统治的开皇年间就赢得了这么一个光荣的称号——“开皇之治”。
从这个称号我们就可以看出来,那一定是一个朝气蓬勃、充满希望的年代。
那么,在隋文帝统治时期社会状况究竟如何?隋文帝又为此做出了怎样的贡献呢?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蒙曼副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讲述《大隋风云》上部第20集“开皇之治”。
蒙曼:那我们一听“之治”,大家可能心里都有点概念了,这不是一个常用的称号,是一个光荣的称号。
你可以想“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在历史上,只有政治清明、社会安定,而且经济发展比较蓬勃的这个时代才能配得上这个称号。
那么,隋文帝有什么样的成就能够称为“开皇之治”呢?成就非常多,但是我们重点讲三方面的成就:第一经济,第二文化,第三吏治。
那我们先来看经济成就:隋文帝时期经济有什么样的成果,我们引《资治通鉴》的一段话来跟大家讲。
《资治通鉴》是这样说的:“开皇十三年,有司上言,府藏皆满,无所容,积于廊庑。
”帝曰:“朕既薄赋于民,又大经赐,何得尔也?”对曰:“入者常多于出,略计每年赐用,至数百万段,曾无减省,于是更辟左藏院,以受之。
”(《资治通鉴》卷一七八)什么意思呢?这就是说,在开皇十三年的时候,有关部门向隋文帝汇报了一个情况,说我们现在国库里已经堆满了布帛了,连走廊也堆满了,再也挤不进去了,所以请您赶紧给我们建仓库吧,否则我们没法办公了。
隋文帝一听很震惊,说连国库都有满的时候啊?我还不知道呢。
接着就赶紧问,我跟老百姓收的税也不多啊,我一直认为自己是轻徭薄赋啊。
而且这几年整天打仗,没少花钱啊!我害怕国库空了呢,怎么你倒说满了呢?这官员就说了,这几年您是消费来着,没少花钱,每年花出去的都有几百万匹布。
我们知道当时的流通货币就是布。
可是,您收进来的更多啊!每次您这几百万布要赏赐出去的时候,我们从来没打折扣,可是布帛仍然堆满了院子。
隋文帝一听这才相信,国家真是有钱了。
这当然是一个了不起的经济成就了。
可能有人就说了,历史上这样的记录不是没有过啊。
比方说汉朝,汉武帝的时候,官方记载不也是说: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史记·平准书》)我们现在有一个成语叫“陈陈相因”,不就从这来的吗?说粮食堆得都到腐烂了。
这是汉朝,另外唐玄宗的时候,在天宝年间不也是财货堆得没处堆,最后又新修了几百座仓库吗?隋文帝这个有什么特殊之处呢?确实,这样的时刻,在汉朝、唐朝都有过,但是别忘了,汉武帝是汉朝的第五代皇帝,而唐玄宗是唐朝的第七代皇帝。
汉朝和唐朝,那都是经过了(近)100年的发展才出现这样的局面。
而隋朝可是在第一代皇帝任上,仅仅用了13年的时间就出现了相似的局面,这还不是奇迹吗?这个奇迹是怎么取得的呢?怎么在短期之内聚积了这样多的财富?我觉得,主要应该归功于隋朝对人口控制能力的加强。
其实,隋朝初年的时候,贵族的势力还是非常大的,每一个贵族都有好多依附人口。
这些依附人口根部就不到政府这儿申报户籍去,也不给政府纳税。
他们就在贵族人家有一个私下的名籍,给贵族私下里交一些税就可以了。
那我们知道,这样一来,政府不是就少控制了很多纳税人吗?这是一回事,还有一回事,我们知道,隋朝的税收对象是针对成丁的男女,也就是成年男女啊。
那样好多狡猾奸诈的人就想办法。
比方说,自己明明是28岁的精壮大小伙子,一到报户口的时候,非说自己才14岁。
或者是明明是50岁什么都能干的壮年人,一报户口,说我已经83岁了。
这是什么意思啊?这在隋朝历史上有一个专有名词,就叫“诈老诈小”。
这也是逃避税收,这一下子不就又少了好多纳税人吗?那这两大社会问题,让隋朝纳税人比实际数额少很多。
怎么办呢?就在开皇年间,隋文帝推行了两项政策,这两项政策,一个叫做“输籍定样”,一个叫“大索貌阅”。
就是针对这两大社会问题的。
这两个名词很新鲜,我们一个一个解释。
什么叫“输籍定样”?所谓“输籍定样”,就是国家制定和颁布的户等划分样本。
也就是说,你家里有多少地、多少个男丁、多少头牛叫“上户”;你家里有多少地、多少个男丁、多少头牛叫“中户”;还有,你家里有多少地、多少个男丁,这一般就没有什么牛了,或者说有牛,没有男丁;或者牛也有,男丁也有,没有地,反正不一样,你就叫“下户”。
“上户”、“中户”、“下户”的划分标准在这个样本里写得清清楚楚。
那上、中、下户各自应该给国家承担的负担也写得明明白白。
任何人,你只要把自己的家庭情况和样本一对照,你就知道自己的户等所属,也知道自己应该承受的国家负担。
这还不要紧,更重要的是,整个这个划分标准,它是贯彻的上户多交、下户少交的原则,就是明确保护弱势群体。
为什么要制定这样一个标准样本呢?这其实是宰相高颎出的主意。
高颎说,之所以有那么多人愿意给大户人家当依附人口,就是不给国家当编户齐民,就是因为我们现在的赋税标准不明确。
穷人还要承担不少的负担,而富人反倒他的负担没有人们期待的那么多。
这样一来,好多人就觉得给国家干不如给大户人家干划得来。
现在我们反其道而行之,我们通过建立这样一个样本,让他们明白,如果投靠政府的话,就能享受优惠政策。
交轻税,比你投靠大户人家更加划算。
那么,不用我们强迫,甚至不用我们动员,这些依附人口就会自觉自愿,乃至自动地脱离大户的控制,到我们国家这儿申报户口来。
这样一来,国家掌握的纳税人口不就多了吗?这就是所谓的“输籍定样”。
再看“大索貌阅”。
什么是“大索貌阅”?“大索貌阅”其实就是拿着户口本核年龄,根据你的相貌来核准你的实际年龄,那就是依靠乡里基层组织搞入户调查。
根据你的体貌特征来核定你的实际年龄,如有隐瞒,严惩不贷。
那在这种情况下,你胡子拉碴的壮汉,再想冒充小正太,这个就很难做到了。
就因为这样两项政策的推行,所以隋朝隐瞒人口的现象就减少了,纳税人一下子就增加了好多。
多了多少?多了几百万啊!这样一来,仓库不就迅速地充实起来了。
这是我们说的经济成就。
因为人口控制能力的加强,导致经济实力的加强。
我们也知道,衡量一个社会的发展水平,更重要的是发展前景,不光要看经济,还要看上层建筑,也就是文化。
那隋朝的文化发展的怎么样呢?我们还是举一段史料。
《隋书·儒林传》的序言里讲:“四海九州,强学待问之士,靡不毕集焉。
负笈追师不远千里,讲诵之声道路不绝。
中州儒雅之盛,自汉魏以来,一时而已。
”什么意思呢?隋朝统一之后,四海之内的知识分子都汇聚到京师来了,而且人们为了追求学问不远万里四处求学,所以在帝国的每一条道路上都能听到朗朗的读书声。
这是汉魏以来从未有过的盛景。
这话说的一点都不夸张。
因为我们知道,自从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开始,中国已经打打杀杀好几百年了。
这好几百年间,你看吧,路上走的不是军队就是难民,现在居然满街都是吟诗作赋的书生了。
这不是太平盛世的最好写照吗?那么,这样的文化成就又是怎么得到的呢?这个还得归功一个叫牛弘的人,这个人做出杰出的贡献了。
牛弘是何许人?牛弘是关陇贵族集团之中一个难得的读书人,饱读诗书,读到书呆子的程度。
何以见得?《隋书·牛弘传》记载了这么一件事:说有一次,隋文帝让牛弘去宣一道敕令,这是一道口敕,牛弘就领命而去了。
从台阶上下来,走到最后一级台阶的时候,他忽然发现,自己已经把皇帝让他宣的这个敕令给忘了。
怎么办呢?牛弘是老实人啊,没办法,赶紧回去吧。
老老实实地跟隋文帝交代,不好意思陛下,我下台阶的时候,把您让我宣的敕令给忘了。
隋文帝一听哈哈大笑,说看来啊,传话这样的小事真不该让您这大知识分子干啊!那你看,连皇帝的敕令都能忘掉,这还不是书呆子、糊涂虫吗?可是,就这么一个书呆子、糊涂虫,在大事上,可是一点都不糊涂。
就在开皇初年,百废待兴的情况下,牛弘就给隋文帝上了一份表。
他是这么说的:“昔陆贾奏汉祖云:‘天下不可马上治之,故知经邦立政在于典谟矣。
为国之本,莫此攸先。
”(《隋书·牛弘传》)什么意思?既然国家建立了,就要考虑治理问题。
怎么治理呢?先贤说得非常清楚,马上得之,不能马上治之。
要想把国家管理好,必须要学习前朝的经验教训。
那前朝的经验教训在哪呢?在书本上写着呢。
所以,如果您问我治国以什么为先的话,那我就告诉您,以读书为先。
这是一个很好的见解、很好的主意。
问题是,当时你要提倡人家读书,总得有书可读吧?而隋朝,那是历经丧乱之后啊。
根本就没有什么书可读。
隋朝的家底有多少?跟大家摆一摆。
北周一共有国家藏书一万卷,后来又灭了北齐,把北齐这点库藏又打扫了一下,加起来一万五千卷,这就是隋朝初年国家藏书的全部内容。
这作为国家藏书哪行啊?怎么办呢?这点牛弘已经想到了。
他说“礼失求诸野”,现在国家历经战乱,是没有什么藏书,可是民间,老百姓手里,藏书是不少啊。
我们可以从私人手里征集。
问题是,人人皆有私心,你国家要是不给任何好处的话,平白无故就说把您手里书给我,那谁干啊?怎么办呢?牛弘讲,要想从老百姓手里征集图书,光靠行政命令或者是宣传鼓动是不行的,国家一定要舍得花钱。
只有你把钱花到让老百姓觉得划得来的程度,他么才会心甘情愿地把书献出来。
所以说,牛弘的这个建议合起来就是这么回事,第一,治国要优先考虑发展文化,要让人读书;第二,要想增加国家藏书量,必须从老百姓手里去买。
那对于这样一个建议,隋文帝什么反应?别看我们讲过隋文帝只正经念过两年书,绝对谈不上是什么大知识分子,也没什么风雅的情趣,但是在这个问题上的表现,绝对是堪称英主。
就在国家刚刚建立、百废待兴、即将打仗,什么地方都需要钱的情况下,隋文帝慨然下诏:献书一卷,赉缣一匹。
(《隋书·牛弘传》)任何人,只要你给国家献一卷书,我就给你一匹缣。
缣是一种丝织品,我就给你一匹丝绸。
这个价钱是什么概念?我们一定得说清楚,大家才知道隋朝付出了怎样的代价。
我们都知道,隋朝税收实行租庸调制。
租是田租,庸其实是劳役,调是人民向政府提供的丝织品。
当时的农民,一年的调,就是一匹缣。
也就是说,你贡献给国家一卷图书,你一年税收的三分之一就免掉了。
这是一个不小的数字啊,更加人性化的是你把这个书献给国家,国家并不是就据为己有,而是组织人力、物力去抄你个书,抄完之后呢,你的原件是完璧归赵。
也就是说,你只要把书借给国家读几天,你的钱就来了,这样的好事谁不愿意干啊?所以老百姓是纷纷踊跃献书啊。
就这样经过隋文帝和牛弘两个杰出人物的努力,隋朝的藏书很快达到了三万多卷。
就在原来的基础之上翻一番了,这也成为隋朝推行文治的基础。
那我们也知道,一个社会真相良性发展,光有经济和文化成就还不行,还有一个指标也非常重要。
什么呢?就是吏治状况。
因为官员,他不仅仅是老百姓的管理者,是社会事业的组织者,还是国家和百姓之间的桥梁,他代表的是政府的形象。
你只有官员清正廉洁人们对政府才能有信心,国家也才能有发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