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纪录片《中国通史》解说词第06集夏王朝觅踪

合集下载

央视纪录片《中国通史》解说词 第06集夏王朝觅踪

央视纪录片《中国通史》解说词 第06集夏王朝觅踪

第06集:夏王朝觅踪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既传承着龙山时代诸邦国都邑创造的早期文明,又作为上古夏商周三代的开始,为华夏文明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然而,它又是一个传说中的王朝,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成熟的文字尚未产生,关于它所有的历史即便最权威的传世古文献也都是后世根据口耳相传记载下来。

怀疑夏王朝的存在成为不可避免的事情,并一度困扰着史学界,直到考古工作的成果不断涌现,夏王朝的庐山真面目才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禹王庙河南省禹州市位于河南省禹州市区的一条古老的街道,几千年来一直供奉着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而关于他的各种传说至今流传在禹州的大街小巷,他的精神也被人们世代传颂。

教之忠禹州市文化局前局长教:这一处建筑啊,是我们禹州市作为一个夏代早期都城传流下来的一处,涉及大禹治水的一处神话传说遗迹。

在禹州当地,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远古时期禹州一带洪水泛滥,皆因水中的一种怪兽蛟龙作祟,蛟龙在水中兴风作浪,鼓动水势,冲垮人们所筑的堤防,淹没土地和村庄,致使无数百姓家破人亡流离失所,而后大禹在众神的帮助下,将九条蛟龙一一制服,并把其中的一条禁锢在这口八角井中,从此,人们把这口井称为禹王锁蛟井,并在井上塑像立庙,以此世代感谢禹王的恩德。

教之忠禹州市文化局前局长教:虽然这个它有许多东西是神话传说的东西,但伟大的这个这是我们中华民族为怀念大禹治水这个英雄之举,所以演变出来这么一个神话传说,它就说明了将这个位置这个锁蛟,它就是大禹曾经在这里指挥治水的一个象征物,一个标志物。

那是一个洪水肆虐的远古时代,河流泛滥,大浪滔天,使无数生灵涂炭,即便所有的人齐心协力,洪水仍然长期肆虐,治水成为最重要的事情,它关系着人类的生死存亡。

据《史记·夏本纪》记载,在尧时代,大禹的父亲鲧也是一位治水能手,尧将治理洪水的任务交给了鲧,可惜鲧没能完成使命,最终因失职被杀。

到了舜时代,治理洪水的艰巨任务转而落到了禹的身上,禹汲取了父亲失败的经验与教训,改变了治水的方法,经过十几年艰难的努力,终于治理了洪水,直到现在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仍为大家津津乐道,在世人的眼中,大禹功不可没,利泽万世。

央视巨献100集纪录片《中国通史》完整版

央视巨献100集纪录片《中国通史》完整版

央视巨献100集纪录片《中国通史》完整版你不多见的电影:《中国通史》是一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CCTV-6)共同监制的百集大型电视纪录片。

该片再现了自中华文明起源到1911年时期的浩瀚历史图景,较全面地讲述中国古代历史发生、发展过程,揭示历史发展趋势及规律。

它是中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部历史专题片,以历代治乱兴衰的历史经验教训,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以及中华文明的灿烂辉煌为主线,描摹了中国境内从远古人类起源到清朝灭亡的宏大历史场景。

历史不仅关乎历史观、知识面、谈吐气质,更关乎人生观、眼界和格局。

唐太宗言:“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欲知大道,必先知史。

读史必读中国通史。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共同监制的百集大型电视纪录片《中国通史》是中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部历史专题片。

该片再现了自中华文明起源到1911年时期的浩瀚历史图景,较全面地讲述中国古代历史发生、发展过程,揭示历史发展趋势及规律。

视频非常精彩,值得收藏起来慢慢观看。

友情提醒:1、每期电影帖底部都有三千多部可看电影的链接2、嫌画面小可以手机横着全屏最大化哈往期央视巨献100集纪录片《中国通史》1-5央视巨献100集纪录片《中国通史》6-10央视巨献100集纪录片《中国通史》11-20央视巨献100集纪录片《中国通史》21-30央视巨献100集纪录片《中国通史》31-40央视巨献100集纪录片《中国通史》41-50央视巨献100集纪录片《中国通史》51-60央视巨献100集纪录片《中国通史》61-70央视巨献100集纪录片《中国通史》71-80央视巨献100集纪录片《中国通史》81-9091康熙四十七年,也就是公元1708年,一支队伍从北京出发,踏上了遥远的行程,这是一支皇家的测绘队伍,这支队伍的任务,是要完成康熙帝提出的对中华大地千万平方公里的实地测量,并绘制出一幅幅原辽阔的国土疆域图。

中国通史解说词第76-80合集(缺77.78.80)

中国通史解说词第76-80合集(缺77.78.80)

中国通史解说词第76-80合集76明太祖朱元璋 (1)77永乐迁都 (10)78郑和下西洋 (10)79内阁制度 (10)80土木堡之变 (21)76明太祖朱元璋元朝末年,地主豪强大肆兼并土地,加以官吏贪污,天灾瘟疫,上百万人沦为流民,,到处哀鸿遍野,尸骸枕藉,元朝社会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

元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五月,走投无路的流民,头包红布,扛起锄头、竹竿、长枪、板斧,杀向腐朽残暴的元朝政府。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红巾军起义。

红旗漫卷,吼声动地,千万条红巾变成愤怒的烈火,在中原大地熊熊燃烧,成燎原之势。

在这些呐喊的人群中谁将脱颖而出,谁将成为旧时代的终结者和一个新王朝的创建者呢。

这就是安徽省凤阳县太平乡,今天,一户村民家里为孩子过满月,四邻乡亲们都要过来喝喜酒。

喜宴上的凤阳花鼓是不可或缺的,没有人统计过,千百年来这里有多少个孩子降生。

但显然有一个人的出生会被经常提起,特别是在为孩子过满月的喜宴上。

距今六百多年前的公元1328年九月,在太平乡一个叫孤庄村的村子里,传说一个农妇做了一个梦,她梦见一位道人让自己吃了一粒闪闪发亮的药丸,此日早晨,农妇嘴里依然源源不断的飘出缕缕奇香。

当天农妇产下一个男婴,这个婴儿就是朱元璋。

跟中国历代许多帝王的奇幻出身一样,朱元璋的降生充满吉祥的意味,他的到来,似乎要给这片苦难的土地以无限希望。

然而,多年以后,这里却唱出这样一段传遍全国的花鼓戏: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元璋,十年倒有九年荒。

似乎真的印证了花鼓戏中所唱的十年九荒,朱元璋从出生开始就不断饱尝人世间的种种苦难,朱元璋一家原本是为官府服役的淘金户,后来成为给地主种地的佃农,生活贫困,遇到荒年,常以野菜为食,然而这样的日子也难以为继。

就在朱元璋17岁的那一年,一场巨大的灾难突然降临。

公元1344年,淮河流域遭遇百年未遇的旱灾,大地裂缝,庄稼几乎颗粒无收,祸不单行,蝗灾和瘟疫接踵而来。

朱元璋祖祖辈辈生活的太平乡,一天死掉几十个人。

央视纪录片《中国通史》解说词第集夏王朝觅踪

央视纪录片《中国通史》解说词第集夏王朝觅踪

第06集:夏王朝觅踪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既传承着龙山时代诸邦国都邑创造的早期文明,又作为上古夏商周三代的开始,为华夏文明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然而,它又是一个传说中的王朝,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成熟的文字尚未产生,关于它所有的历史即便最权威的传世古文献也都是后世根据口耳相传记载下来。

怀疑夏王朝的存在成为不可避免的事情,并一度困扰着史学界,直到考古工作的成果不断涌现,夏王朝的庐山真面目才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禹王庙河南省禹州市位于河南省禹州市区的一条古老的街道,几千年来一直供奉着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而关于他的各种传说至今流传在禹州的大街小巷,他的精神也被人们世代传颂。

教之忠禹州市文化局前局长教:这一处建筑啊,是我们禹州市作为一个夏代早期都城传流下来的一处,涉及大禹治水的一处神话传说遗迹。

在禹州当地,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远古时期禹州一带洪水泛滥,皆因水中的一种怪兽蛟龙作祟,蛟龙在水中兴风作浪,鼓动水势,冲垮人们所筑的堤防,淹没土地和村庄,致使无数百姓家破人亡流离失所,而后大禹在众神的帮助下,将九条蛟龙一一制服,并把其中的一条禁锢在这口八角井中,从此,人们把这口井称为禹王锁蛟井,并在井上塑像立庙,以此世代感谢禹王的恩德。

教之忠禹州市文化局前局长教:虽然这个它有许多东西是神话传说的东西,但伟大的这个这是我们中华民族为怀念大禹治水这个英雄之举,所以演变出来这么一个神话传说,它就说明了将这个位置这个锁蛟,它就是大禹曾经在这里指挥治水的一个象征物,一个标志物。

那是一个洪水肆虐的远古时代,河流泛滥,大浪滔天,使无数生灵涂炭,即便所有的人齐心协力,洪水仍然长期肆虐,治水成为最重要的事情,它关系着人类的生死存亡。

据《史记·夏本纪》记载,在尧时代,大禹的父亲鲧也是一位治水能手,尧将治理洪水的任务交给了鲧,可惜鲧没能完成使命,最终因失职被杀。

到了舜时代,治理洪水的艰巨任务转而落到了禹的身上,禹汲取了父亲失败的经验与教训,改变了治水的方法,经过十几年艰难的努力,终于治理了洪水,直到现在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仍为大家津津乐道,在世人的眼中,大禹功不可没,利泽万世。

中国通史每集内容概括

中国通史每集内容概括

中国通史每集内容概括如下:
第一集《源远流长——史前文明与早期国家》概括:讲述了从起源到夏朝建立前各种社会文明的发展历程。

第二集《创业帝王——启的生平与夏朝的建立》概括:介绍了启这位开创了中国世袭制度的创业帝王。

第三集《青铜时代的辉煌——商周文明的发展》概括:讲述了商周时期物质文化的发展。

第四集《春秋战国——诸侯纷争与百家争鸣》概括:描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及各学派百家争鸣的现象。

第五集《大一统帝国——秦汉文明的崛起与融合》概括:讲述了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以及与外族的交流。

第六集《魏晋南北朝——民族交融与文化发展》概括:介绍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和清谈之风对文化的影响。

第七集《隋唐五代——繁荣与开放的时代》概括:讲述了隋唐五代时期科技、文化、经济、政治等多方面的发展。

第八集《宋元——疆域辽阔的王朝》概括:介绍了宋元时期疆域辽阔的王朝的建立以及对外贸易的发展。

第九集《明清——封建社会的高峰与转型》概括:讲述了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峰以及向近代的转型。

由于中国通史的集数和每集内容都不尽相同,因此以上概括仅供参考,如果您想了解更多关于中国通史的内容,建议您查阅相关视频平台或咨询专业人士。

中国通史之6夏王朝觅踪

中国通史之6夏王朝觅踪

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既传承着龙山时代诸邦国都邑创造的早期文明,又作为上古夏商周三代的开始,为华夏文明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然而,它又是一个传说中的王朝,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成熟的文字尚未产生,关于他所有的历史,即使最权威的传世古文献也是后世根据口耳相传记载下来。

怀疑夏王朝的存在成为不可避免的事情,并一度困扰着史学界,直到考古的成果不断涌现,夏王朝的庐山真面目才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在禹州当地,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远古时期,禹州一带洪水泛滥,皆因水中的一种怪兽蛟龙作祟,蛟龙在水中兴风作浪,鼓动水势,冲垮人们所筑的堤防,淹没土地和村庄,致使无数百姓家破人亡,流离失所,而后大禹在众神的帮助下,将九条蛟龙一一制服并把其中的一条禁锢在这口八角井中,从此人们把这口井称为禹王锁蛟井,并在井上塑像立庙,以此世代感谢禹王的恩德。

那是一个洪水肆虐的远古时代,河流泛滥,大浪滔天,使无数生灵涂炭即便所有的人齐心协力,洪水仍然长期肆虐,治水成为最重要的事情,它关系着人类的生死存亡,据《史记夏本纪》记载,在尧时代,大禹的父亲鲧也是一位治水能手,尧将治理洪水的任务交给了鲧,可惜鲧没能完成使命,最终因失职被杀,到了舜时代,治理洪水的艰巨任务转而落到了禹的身上,禹汲取了父亲失败的经验与教训改变了治水的方法,经过十几年艰难的努力,终于治理了洪水,直到现在,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仍为大家津津乐道,在世人的眼中,大禹功不可没,利泽万世。

李学勤:你可以看到全世界很多地方都有类似的洪水的传说,可是,我们中国的洪水传说是不同的,因为我们的洪水传说有两点不一样,因为一般的这个外国的说法,就像基督教圣经里讲的上帝创造了人,人做了坏事,上帝发怒了就降下洪水把人都消灭了,而我们中国的传说不是这样的,我们这是一个自然灾害,虽然是规模很大的一个自然灾害,可是凭着人的主观斗争这个组织力量克服这些灾害,随着大禹治水,大禹作为一个王,他这个身先群众,这么艰苦的工作做了多少年才达到这个效果。

中国通史第60集解说词

中国通史第60集解说词

中国通史第60集解说词第60集:东京梦华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境内发现的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沉船,1987年,广州救捞局与英国海洋探测公司在阳江海域寻找东印度公司沉船时,意外地发现了这艘已经沉睡在海底800多年的宋代商船,2007年,这艘被命名为南海一号的宋代商船被整体打捞上岸,考古专家们用了七年的时间,将沉船表面的淤泥,海砂,贝壳逐层清理,最终船舱内的六万多件宋代瓷器得以重见天日,展现在世人面前,经过鉴定,这些瓷器主要有江西景德镇窑系、浙江龙泉窑系福建德化窑系、福建闽清义窑系和福建磁灶窑系等五大名窑瓷器构成,这艘装满瓷器的船主人是谁,他来自哪里,去向何方,到底经历了怎样的风浪,最终沉没海底,没有人知道。

不过在历史学家看来,这样的商船,只是宋朝时期驶向远洋的众多商船中的一艘,在当时宋朝拥有世界最先进的造船技术,可以造成用于远洋航行的木兰舟。

宋朝的海商将它们的商船开至南洋群岛,穿过马六甲海峡,驶入孟加拉湾,经印度洋进入阿拉伯海和波斯湾,在沿阿拉伯半岛进入红海,原来由阿拉伯人控制航线的印度洋,在11至13世纪时已成了大宋商船的天下。

仓观影里三光路,涨海声中万国商,这是宋朝时海外贸易兴盛繁荣的真实写照。

泉州,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州南有海浩无穷,每岁造舟通异域,宋朝时期,在这里来来往往的外国客商络绎不绝,以至于今天泉州仍有回半城,蒲半街的民谚,外国人被叫做番客,他们在这里经商、生活甚至安家落户,养育子孙,直至终老。

如今,广州、泉州、杭州等地所保留下来的大量番客墓,是他们存在过的证明。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商品经济高度繁荣的时代,宋朝军队和辽、金、蒙古等国的战事却此起彼伏,从未停止,军事上的溃败使得宋朝的政权中心一再南移,直到崖山海战直至灭亡,这样一个战事频仍,动荡不安的时代,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外国人不远万里来到宋朝经商贸易,乃至安家落户,这曾是后世人常常感到疑惑的问题,研究中国历史的外国学者普遍认为,宋代中国是中国历史的黄金时代?是中国前所未见的发展、创新和繁盛期,然而,在中国人自己书写的历史长卷中,宋朝却始终摆脱不了积贫积弱的历史印象,为什么会对宋朝有如此极端的两种评价呢?永安陵位于河南省巩义市,是、之父赵、母亲杜氏的陵墓。

中国通史每集概括内容

中国通史每集概括内容

中国通史每集概括内容
中国通史每集的内个内容会根据具体的制作方、版本和目的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中国通史每集会根据历史事件、人物和时代进行划分和叙述,以便观众了解中国古代和近现代的发展脉络。

以下是一种可能的中国通史每集内容概括:
1. 第一集:原始社会与黄河文明——讲述中国历史起源和原始社会的发展,包括古代黄河流域的文明起源和发展。

2. 第二集:夏、商、西周与春秋战国——介绍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变迁。

3. 第三集:秦、汉与三国时期——讲述秦朝、汉朝和三国时期的崛起与兴衰,并着重介绍秦始皇统一六国和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

4. 第四集:南北朝与隋唐时期——介绍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纷争和隋唐王朝的繁荣与辉煌。

5. 第五集:五代十国与宋辽金元——讲述五代十国时期的分裂与统一,以及宋朝、辽朝、金朝和元朝的兴衰史。

6. 第六集:明朝与清朝——介绍明朝和清朝的建立与统治,包括明朝的海外航海和清朝的满族统治。

7. 第七集:近代史与近现代——讲述近代中国的历史事件,包括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和近现代社会
变革等。

总的来说,中国通史每集的内容会根据历史时期的不同进行划分和叙述,以全面展示中国古代和近现代的发展历程、社会变化、政治事件和文化成就等方面的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06 集:夏王朝觅踪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既传承着龙山时代诸邦国都邑创造的早期文明,又作为上古夏商周三代的开始,为华夏文明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然而,它又是一个传说中的王朝,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成熟的文字尚未产生,关于它所有的历史即便最权威的传世古文献也都是后世根据口耳相传记载下来。

怀疑夏王朝的存在成为不可避免的事情,并一度困扰着史学界,直到考古工作的成果不断涌现,夏王朝的庐山真面目才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禹王庙河南省禹州市位于河南省禹州市区的一条古老的街道,几千年来一直供奉着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而关于他的各种传说至今流传在禹州的大街小巷,他的精神也被人们世代传颂。

教之忠禹州市文化局前局长教:这一处建筑啊,是我们禹州市作为一个夏代早期都城传流下来的一处,涉及大禹治水的一处神话传说遗迹。

在禹州当地,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远古时期禹州一带洪水泛滥,皆因水中的一种怪兽蛟龙作祟,蛟龙在水中兴风作浪,鼓动水势,冲垮人们所筑的堤防,淹没土地和村庄,致使无数百姓家破人亡流离失所,而后大禹在众神的帮助下,将九条蛟龙一一制服,并把其中的一条禁锢在这口八角井中,从此,人们把这口井称为禹王锁蛟井,并在井上塑像立庙,以此世代感谢禹王的恩德。

教之忠禹州市文化局前局长教:虽然这个它有许多东西是神话传说的东西,但伟大的这个这是我们中华民族为怀念大禹治水这个英雄之举,所以演变出来这么一个神话传说,它就说明了将这个位置这个锁蛟,它就是大禹曾经在这里指挥治水的一个象征物,一个标志物。

那是一个洪水肆虐的远古时代,河流泛滥,大浪滔天,使无数生灵涂炭,即便所有的人齐心协力,洪水仍然长期肆虐,治水成为最重要的事情,它关系着人类的生死存亡。

据《史记·夏本纪》记载,在尧时代,大禹的父亲鲧也是一位治水能手,尧将治理洪水的任务交给了鲧,可惜鲧没能完成使命,最终因失职被杀。

到了舜时代,治理洪水的艰巨任务转而落到了禹的身上,禹汲取了父亲失败的经验与教训,改变了治水的方法,经过十几年艰难的努力,终于治理了洪水,直到现在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仍为大家津津乐道,在世人的眼中,大禹功不可没,利泽万世。

李学勤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李:你可以看到全世界,很多地方都有类似的洪水的传说,可是,我们中国的洪水传说是不同的,因为我们的洪水传说有两点不一样,因为一般的这个外国的说法,就像那个基督教圣经里讲的,那么上帝创造了人,人做了坏事上帝发怒了,就降下洪水把人都消灭了,而我们中国的传说不是这样的,我们这是一个自然灾害,虽然是规模很大的一个自然灾害,可是呢凭着人的这个主观的斗争,这个组织的力量,克服这些灾害,随着大禹治水吗,大禹治水,大禹作为一个王,他这个身先群众,这么艰苦的工作做了多少年那么才达到这个效果。

汶川县四川省阿坝自治州位于河南禹州几千公里以外的四川省汶川县,几千年来,当地的羌族百姓将大禹视为自己的祖先。

大禹铜像四川省阿坝自治州汶川县矗立于岷山之畔的大禹铜像,悬胆方口,头戴四面斜坡平天冠,束发带依稀可见,在今天汶川羌族人的生活当中,依旧保留着各式各样与大禹相关的文化习俗,而大禹精神已深深融入1羌族人们的血液当中。

这种特殊舞蹈叫做禹步,是羌族婚丧嫁娶传统中不可或缺的仪式,相传,禹步是由大禹走路的姿势演变而来,传说大禹在治水的过程中因过度操劳患上了腿疾,无法像正常人一样行走,为怀念这位伟大的祖先,羌族人将大禹行走的跛步演变出如今的禹步,以世代秉承先祖大禹的治水精神。

在每年的农历六月初六,羌族人还会在大禹祭坛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纪念先祖大禹的诞辰,传说这一天是大禹的诞辰,届时,人们会在大禹神像前踏着禹步,跳着莎朗,缅怀先祖大禹的盖世功德,世代崇祭。

今天的汶川境内依旧保存着大量关于大禹的历史遗迹,集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于一体的大禹故里,已成为华夏子孙访古探幽的圣地。

汪友伦汶川县文化馆原馆长汪:大禹的精神,他是用大公无私把中华民族凝聚到一起,就是用一个无私的这种(精神)才把各个民族凝聚到来,作为我们的祖宗我们应该,更应该发场,所以说我们要六月六的时候,在这个地方祭祀他,实际上就是要代代都不要忘记,一定要弘扬大禹的这种精神。

大禹陵浙江省绍兴市治水成功,使禹的威信空前提高,他不仅通过禅让制成为舜的继承人,更是把原本较为分散的邦国与部落联合起来,建立了一个以夏后氏为中心的邦国,让夏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王为天下共主的时代,大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相传大禹死后安葬在会稽山上,今浙江省绍兴市南,今天的会稽山仍存禹庙、禹陵、禹祠等与大禹相关的历史遗迹,从秦始皇开始,很多帝王亲临禹陵祭祀大禹。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大禹文化,无疑是中华民族精神文明宝库中永放光辉的一颗宝石,作为五帝之一的大禹,几千年以来一直都是中华儿女所崇敬的对象,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治水精神更是为后世子孙耳熟能详,大禹治水的故事尽管发生在遥远的传说时代,然而在当今的中国大地上仍有大量被认为是大禹足迹所至的地方,禹王宫、禹王庙、禹王台、禹王亭乃至禹王洞等等,各地百姓用不同的形式纪念着这位中华民族的伟大先祖,每一个中国人都为有大禹这样一位先祖而感到骄傲,大禹的精神早已深深地烙在每一代中国人的心中。

洛阳博物馆河南省洛阳市李学勤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李:大禹治水的传说,他的精神在中国的文化里面是属于核心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我们中国组成的各个民族里面都有关于大禹治水这个传说的痕迹,突出了这个大禹他作为当时群众的领袖,他的那种精神,他的精神就是德,那么这种德究竟是怎么样子的,德和民有什么关系,人民的生活怎么和领袖人物的德结合在一起,那么这个问题的话,通过这个传说有很多的看法。

虽然世代相传大禹治水的故事脍炙人口,妇孺皆知,然而这些事件发生在没有文字的时代,有学者怀疑它们只是神话传说而已,而这样的怀疑并不是空穴来风,关于大禹以及大禹治水,最早最权威的文献记载出现在《尚书》中,《尚书》是中国流传至今历史最为久远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内容出自商周史官之手,但《尚书》曾多次失传,等重新找到后便有了古今真伪的纷争。

《史记·夏本纪》中关于大禹的记载便是引自《尚书》,记载了大禹划定九州、治理山川等功绩,疑问由此而生。

《史记·夏本纪》中关于大禹的记载是否可靠,大禹治水是否真实,大禹是否真有其人,乃至于人们开始怀疑传说中大禹所奠基的夏王朝是否直正存在。

王巍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所长2王:文献记载当中呢,成书年代越早的文献,对夏代的记述是很简单的,但是成书比较晚的一些文献却反而记载的比较详尽,所以呢就提出是层累的这种历史,就是说他们认为简单来说,这个记载是不可靠的。

二里头夏都遗址河南劣偃师市二里头村由于年代久远,文献记载的真实性又无法得到考证,考古发现成为打开夏朝迷踪有效的途径,然而,将近四千年的漫长岁月,随着风雨的侵蚀,王朝的频繁更替,夏朝的遗迹早已坍塌殆尽,同样是考古研究最难以寻觅的历史谜题。

赵海涛,是现今二里头考古工作站领队,从2006 年至今,他已经在这里工作了将近十年。

位于河南省偃师市郊的二里头,从上个世纪 50 年代以来,吸引了大量考古学者的注意,考古学家徐旭生经过实地考察后断言,眼前的这处遗址,在当时确为一大都会,从而拉开了从考古学上探索夏朝文化的序幕。

经过数代考古工作者的不断努力,一个沉睡数千年的夏王朝之谜,开始慢慢地浮现在世人的眼前。

王巍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所长王:二里头遗址规模比较大,1959 年发现以来,我们研究所马上组队开始发掘,应该到 2014 年是五十五周年,最重要的是它跟文献记载的夏族活动的中心区域是吻合的,就位于洛阳的这个盆地,所以呢我们考古学界吧,基本上认定它应该是夏代后期的都城。

二里头夏都遗址河南省偃师市二里头村二里头遗址总面积将近九平方千米,进入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二里头遗址的发掘面积进一步扩大,成果层出不穷,2004 年,考古学家在原有的 2 号宫殿基址下面,发掘出了一座时代更早,规模更大,结构更为复杂的大型建筑基址,这也将中国宫城最早年代提前了一百多年,二里头遗址所发现的宫殿基座,是中国目前被确认的最早宫城建筑,经测量得出,夯土基质约合土立方为两万立方米,合计挖土运土夯筑等工序,依据当时所用的木石工具,总用工不下 8 万,整个宫殿的主体工程建造落成最少需要三至四年时间,非帝王谁又能建造出如此宏大的宫殿,考古学家根据遗址出土的文物特征判断,它应是一处夏代的都城遗址。

方正规矩的宫城和具有中轴线规划的建筑基址群,开辟了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制度的先河。

无论是在西安的汉唐都城宫殿遗址,还是迄今保留最为完整的北京故宫,我们都能发现它们与二里头相似的宫殿建筑机制,二里头宫殿无疑是它们的祖先,其基因一脉相承,正是它们影响着每一代中国人对建筑的审美与要求。

赵春青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员赵:为什么说它是夏王朝的一个都城,这个呢是看一个从遗址的本身它的规模,比如这个遗址有四平方公里大小,这个规模很大,第二个呢还发现了一些重要的遗迹现象,比如说宫城,比如说宫殿,这一系列重要的发现呢都说明它绝对不会是一个普通的遗址,而是一个都城性的一个遗址。

二里头夏都遗址河南省偃师市二里头村进入冬季,二里头考古工作者正在将这一年所发掘的文物整理备案,对于考古工作者来说,这里的每一件文物都承载着夏朝先民生活与文化的基因和密码。

中国社科院二里头考古工作站河南省偃师市二里头村赵海涛中国社科院考古所二里头工作队副队长赵:这里边是一些陶制的网坠,有这种椭圆形中间有孔的,还有这种长方体,这个网坠发现的也比较多,当时渔猎占有很大的比重,还有这种可能是一个陶刀,陶镰或者是,可能像是一个陶镰。

王巍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所长3王:我们可以看到二里头这个时期,夏代后期,农业有显著的发展,这个农作物的种类不仅有粟和黍,而且还有稻,然后还这个有数量比较少的小麦乃至大豆,所以五谷在夏代已经形成了,而且它的农业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有一些人可以脱离农业去从事手工业的制作,然后去从事管理。

二里头考古工作站中存放的数以千计的夏代手工业器物,正是这些器物成为解开夏朝社会分工的重要证据。

在考古学工作者们眼中,这些古老的器物似乎能够讲述夏代的生活生产情况,随着夏代国家机制的产生,中央与地方政权的建立,与之前的尧舜禹时期相比,夏朝的社会资源和社会劳动力更加集中,农业的发展,金属冶炼技术的出现,专门从事生产工具制造的手工业逐渐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身怀技艺的女匠男工,或是纺织,或是制陶冶金,这些出土的手工业制品,其做工之精致,造型之精美,让后世的人们为之惊叹不已,夕阳笼罩下的二里头,历史的悠远与厚重,在这片其貌不扬的土地上体现的淋漓尽致,虽已经历了数千年的风风雨雨,今天我们依旧能感受到各行各业能工巧匠们在此挥汗如雨的场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