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史研究如何与时俱进
中国近代史上一起值得总结借鉴的重大事件(修定稿)

中国近代史上一起值得总结借鉴的重大事件——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修订版)鲵影萍踪写于2012-8-27导语与太平天国运动有关的史料可谓汗牛充栋,但我们在研究这段历史时就会发现很多比它史料少得多的历史事件都有定论,而对于有关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却反倒存在诸多争议。
简又文先生认为,以破坏性及毁灭力论,太平天国运动,仅亚于现今日本侵略之一役耳。
而罗尔纲先生却热情讴歌了太平天国运动的革命精神。
简、罗二士,两位同是清代同治时期太平天国史的研究专家,同样有着极高的史学造诣,然而他们二人得出的观点和研究的成果却是如此的迥然不同。
相关的史料并非不够丰富,真实的答案永远只有一个。
那么,事实的真相是怎样的呢?他们的分歧又是因何产生的呢?当然,我们在从事历史研究的整个过程中,首先要摒弃其自己的主观意识和政治观点,而应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史学原则去分析判断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如西汉史学家司马迁那样秉笔直书,不以权势高下、功过成败论英雄。
功过是非皆以是否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是否以维护国家民族利益和民众福祉为宗旨作为审视评判的根据。
由是,我在近期又重温了范文斓的《中国近代史》,尤其是关于太平天国运动这一断代史上的研究成果是不容忽视的,这与黄炎培讲如何跳出历史周期律和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有殊途同归的借鉴作用,他们研究历史的目的都是希望中共在得到天下以后,能找到一条新路,跳出兴亡周期律的支配,避免历史上“人亡政息”的覆辙,保持政权,用好政权。
一,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失败原因;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农民运动,其规模之大,影响之深,超过了以前任何一次农民运动。
可是这场曾经咤叱风云的运动从洪秀全金田率众揭竿起事开始,到占领南京建立“天朝”政权,其间仅仅只维持了11年的时间就彻底覆灭了,这引起后世无尽的深思。
究其失败的原因,在主、观因素上,即内部原因和外部条件上所构成倾覆灭亡的总根源上去进行深层次剖析,从而找出失败的所在原因。
太平天国的政治理念与实践

太平天国的政治理念与实践太平天国是19世纪中国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农民起义。
其间,太平天国领导人曾提出多种政治理念和实践,旨在推翻清朝政权,建立一个更加民主、平等的社会。
一、太平天国的政治理念1. 天命思想太平天国起义领袖洪秀全的宗教观点对其政治理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认为上帝在他的灵魂中呼唤他成为中国的救世主,并在圣经的启示下宣布了天命。
太平天国领袖和士兵们相信自己是上帝选拔的骑士,他们代表正义和公正,与清朝政府作战,代表了神的力量。
2. 平等思想太平天国领导人以平等和公正的原则来反对清朝的不平等和强制政策。
在太平天国领土上,将废除世袭官职、土地私有制和税收,并鼓励男女平等。
他们还提出要充分利用社区协作和互助,以使社区和人民走向全面的平等和自由。
3. 改革思想太平天国倡导的政治改革是建立在宗教和平等原则的基础上的。
他们对朝廷的贿选、征兵、移民政策、码头税等提出批评。
他们认为,这些政策是不公平和不透明的,损害了广大中国人民的利益。
太平天国还主张进行审判和惩罚腐败和不负责任的官员,并支持知识分子为新政府提供专业知识。
二、太平天国的政治实践1. 内部政治太平天国内部是一个极其有序的社区,遵循严格的规则和制度。
其计划了立法和法律的程序,设立三权分立,即行政、立法和司法权,以确保政治稳定和公正性。
2. 经济制度太平天国推崇社区共有制的经济制度,以代替私有制。
他们主张将耕地公有化,废除租赁制度,并支持种植稻谷、红薯和其他主食作物。
太平天国还计划组织农民来进行较大规模的农业生产合作,以从中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
3. 教育体制太平天国推崇教育的重要性。
他们主张普及教育,并为精英提供更高的教育。
太平天国教育体制的主要目标是培养愿意为社会前进做出崇高贡献的人才。
太平天国设立了许多师范学校,帮助农民接受教育,并真正理解他们的天命。
4. 民间组织太平天国建立了大量的民间组织,有信徒、斩头人组、兵工队、民间法庭等等。
这些组织帮助维持社会的基本秩序,同时为太平天国新政府提供服务。
太平天国史研究之我见

内容提要太平天国运动提出了与历次农民战争不同的施政纲领,初步担负起近代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主张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这些历史功绩是无法否定的,具有十分明显的进步意义。
太平天国运动作为一次农民战争,也带有农民阶级本身的弱点,最后失败也是正常的。
史学工作者的任务是以科学的态度去研究其成功的经验及失败的教训。
我们本着百家争鸣的方针,进行探讨与争鸣,也是非常重要的,但不是要把它骂倒骂臭,太平天国是骂不倒的。
太平天国史的厄运在一个学术讨论会上,一位朋友听到社会上有些人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议论后对我说:“看来太平天国不行了。
”我说:“太平天国作为一次运动,早在一百多年前就不行了。
但太平天国运动作为一个近代史上的历史事件,它却是永远存在的,至于学界对这一历史事件的褒贬,那不过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已。
”当然,我明白这里说的“太平天国不行了”是指对这场运动的评价。
确实,一段时间以来,社会上有一部分人对太平天国运动大有骂倒之势。
理由概括起来大约有这么几条:一曰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有功,因为太平天国运动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二曰太平天国破坏中国传统文化,任意烧毁经书;三曰太平天国的拜上帝教是邪教。
我把这些贬评说成是太平天国的厄运,是因为这些贬评来势很猛,各行各业的人都有,有学者、教授,也有从事文化事业的工作者,也有党政机关干部,文章发表不少,但很少有过争论。
讲的是否事实,是否客观,也很少有人去问个究竟。
有些历史研究者虽然有不同意见,但以为对方不是搞专业历史研究的,因而又常常不屑一顾。
其实,对一个历史问题,突然多头并发来阐述一种观点,就不是一个简单认识问题,而是一种思潮了,它的出现必有其社会和历史的原因。
思想界和学术界本着“百家争鸣”的方针,进行一些探讨,必要时澄清一些问题,也是一种社会责任,听之任之的态度总是不可取的。
其实,在对太平天国的贬评中,有许多观点还是可以作具体分析的。
如关于破坏生产力的发展的说法就有欠客观。
太平天国通史读后感

太平天国通史读后感《以太平天国通史》是一部详尽的描述中国太平天国历史的著作,通过对太平天国的起源、发展、衰亡等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使读者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这段历史。
在阅读完这部书之后,我对太平天国这段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首先,通过阅读《以太平天国通史》,我对太平天国的起源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太平天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大的农民起义运动,它的兴起与当时社会的种种矛盾有着密切的联系。
书中详细描述了洪秀全等人在受到西方侵略和国内政治腐败的影响下,发动了这场农民起义。
这场起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腐败和落后,也揭示了晚清政府的腐败和无能。
其次,通过阅读《以太平天国通史》,我对太平天国的发展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书中详细描述了太平天国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发展状况,以及太平天国内部的矛盾和斗争。
太平天国在一定程度上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政权,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废除科举、平均分配土地等,这些措施对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由于太平天国内部的腐败和对外战争的失败,最终导致了太平天国的覆灭。
最后,通过阅读《以太平天国通史》,我对太平天国的衰亡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书中详细描述了太平天国内部的腐败和对外战争的失败,以及晚清政府和西方列强的联合镇压,最终导致了太平天国的覆灭。
太平天国的失败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问题,也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腐败和落后。
通过阅读《以太平天国通史》,我对中国近代史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太平天国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大的农民起义运动,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太平天国的历史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中国社会的种种问题,也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轨迹。
希望通过对《以太平天国通史》的阅读,能够使更多的人对中国近代史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太平天国史研究的新篇章 ——《太平天国史学述论》读后

太平天国史研究的新篇章——《太平天国史学述论》读后摘要:吴善中教授等人撰写的《太平天国史学述论》,该书是一部翔实厚重之作,其主要体现在内容丰富、结构严谨;客观公正、有理有据等方面。
该书出版的意义在于进一步推动新时期太平天国史研究向新的高峰迈进;进一步明确太平天国史研究的新方向;同时是扬州大学淮扬文化研究中心最新研究成果的体现。
至于该书的缺陷,则瑕不掩瑜,笔者殷殷期望作者在以后的再版修订中能够作进一步的开拓与完善。
关键词:太平天国史;史学述论;太平天国太平天国是近代中国三大革命高潮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天平天国史研究取得丰硕的成果,成为史学研究的“五朵金花”之一。
改革开放后,随着区域经济史、社会经济史等诸多交叉学科的兴起,学界的研究重心渐趋转移,传统的太平天国史研究虽风光不再,但是研究从未停滞。
进入新时期,为了回顾与反思太平天国史学发展的历程及其经验教训,吴善中教授等人编撰了《太平天国史学述论》。
该书按照传统的史学史的基本的写作理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关太平天国研究作专题性或阶段性的评述。
通读全书笔者收获颇多,在此不揣浅陋,兹撰此文,将一些感想写出来与读者分享,不足之处,望其能够多多批评指正。
一、《太平天国史学述论》是一部翔实厚重之作《太平天国史学述论》一书之所以被称为翔实厚重之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内容丰富,结构严谨。
全书共计34万余字,除“前言”、“后记”之外共分为六章。
该书详细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学界有关太平天国研究的主要层面,包括经济、外交、军事、宗教、典章制度、人物等各个方面。
作者匠心独运的在书中采用了“章节体”和“纪传体”相结合的体裁,对上述主要层面按照专题或阶段,进行一一评述。
内容翔实、框架严谨、思路清晰,实现了内容与结构完美的结合。
具体而言,第一章作者主要介绍了“太平天国印书、文书的搜集与整理”,作者在书中指出印书和文书是研究太平天国史最基本的史料,历来受到学者的高度重视。
太平天国史读后感

太平天国史读后感《以太平天国史》是一部描写中国近代史上重要事件的历史著作,作者以客观的视角对太平天国运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通过阅读这部著作,我对太平天国运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些重要事件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这部著作首先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让我对当时的社会环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清朝末年,中国社会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人民的生活遭受着很大的压力,而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
作者通过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描述,让我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那个时代的人民生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过程进行描述时,作者不仅对太平天国的兴起和发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还对太平天国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描述,我对太平天国运动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作者还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原因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让我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些重要事件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通过阅读《以太平天国史》,我不仅对太平天国运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些重要事件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通过对太平天国运动的研究和分析,我对中国近代史的发展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同时,通过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过程和失败原因的分析,我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对中国社会的未来发展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以太平天国史》,我对太平天国运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些重要事件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这部著作不仅让我对太平天国运动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让我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通过对太平天国运动的研究和分析,我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对中国社会的未来发展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与近代化探索

《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与近代化探索《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与近代化探索》在中国近代历史的长河中,太平天国运动无疑是一场波澜壮阔且影响深远的重大事件。
它不仅是一场农民阶级对封建统治的抗争,也在一定程度上与近代化的探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太平天国运动兴起于 19 世纪中叶,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困境之中。
外国列强的侵略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得中国的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破坏;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沉重的赋税,让广大农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在这样的背景下,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应运而生。
太平天国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性的思想和政策,虽然这些思想和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和局限性,但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近代化的初步探索。
在政治方面,太平天国试图构建一个全新的政权架构。
它主张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建立一个“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这种平等、公正的政治理念,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封建等级制度的束缚,为后来的政治改革提供了一些启示。
太平天国还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这是一个以土地分配为核心的社会改革方案。
其目的是实现土地的平均分配,让农民拥有自己的土地,从而摆脱封建地主的剥削。
这一制度反映了农民阶级对土地的渴望和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批判。
然而,由于其过于理想化和缺乏实际操作性,最终未能有效实施。
但它却开启了对土地制度改革的思考,为后来的土地革命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在经济方面,太平天国实行了一些鼓励工商业发展的政策。
例如,设立“诸匠营”和“百工衙”,组织手工业者进行生产,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
同时,太平天国还试图打破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鼓励商业活动,这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是一种具有前瞻性的尝试。
在文化教育方面,太平天国也进行了一定的改革。
它反对儒家的封建礼教,倡导男女平等,主张妇女也有接受教育和参与政治的权利。
这在当时男尊女卑的社会中是一种巨大的突破,为妇女解放运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太平天国史读后感

太平天国史读后感首先,《太平天国史》让我对太平天国的起源和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书中详细介绍了太平天国的创立者洪秀全的生平和思想。
洪秀全是一个出身贫寒的村民,但他凭借着卓越的才智和敏锐的政治洞察力,成功地发动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农民起义。
他提出了平等、公正和反腐败的理念,吸引了大量群众的支持,最终建立了太平天国这个政权。
其次,《太平天国史》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过程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书中对太平天国政权的组织结构、行政制度、军事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介绍。
通过对该运动的详细描述,我能够更加清楚地了解太平天国的繁荣和衰落过程。
太平天国政权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土地改革、减轻赋税等一系列民生政策,也对中国的社会体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然而,由于太平天国内部权力斗争和外部压力的加大,最终导致其失败和覆灭。
再次,《太平天国史》揭示了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书中指出,太平天国内部的权力斗争、贪腐现象以及军事发展不够成熟,是导致太平天国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太平天国政权采用的是类似封建制度的组织结构,这使得其内部的血脉关系和权力争夺成为其重大弊端。
另外,太平天国在军事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指挥不统一、装备不足等,这导致其在抗击清朝军队的战争中处于劣势。
最后,《太平天国史》深入分析了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社会和历史的深远影响。
太平天国运动不仅在农民阶级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太平天国强调平等与公正的思想,为中国近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同时,这场起义也揭示了中国社会问题的严重性,为中国社会的变革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总之,《太平天国史》是一本具有很高研究价值的书籍。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起源、发展和失败原因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同时,我也认识到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社会和历史产生的深远影响。
这本书不仅帮助我深入了解了太平天国运动,还开阔了我的历史视野,对于研究中国近代史有着很大的参考价值。
我相信,通过更多的研究和探索,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地认识和理解太平天国运动这一段重要的历史事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平天国史研究如何与时俱进作者:方之光文章来源:中华文史网点击数:606 更新时间:2007年11月07日2001年5月,在南京举行了纪念太平天国起义150周年暨罗尔纲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
针对电视剧《太平天国》放映后,社会上出现的全面否定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观点,不少学者进行了有理有据的批评。
会议上我们重点讨论了“对太平天国的再认识”。
今年4月,《走向共和》电视剧放映后,又引起了一场褒贬不一的争论。
该剧把原来近代史上基本肯定的历史人物,如康有为、梁启超、翁同龢、孙中山等,弄得“蓬头垢面”;把原来基本否定的历史人物,如慈禧、李鸿章、袁世凯等,作为“政治改革家”、“悲剧英雄”予以肯定。
这是近几年来学术界“告别革命”思潮在艺术上的反映,涉及到对中国近代史再认识问题,不能不引起学术界的重视。
8月12日,《光明日报》刊登了金冲及、龚书铎、李文海所撰《中国是怎样走向共和的》一文,指出中国“走向共和是一场生死搏斗”,李鸿章、慈禧、袁世凯本质上是民族罪人,把李鸿章写成“悲剧英雄”是完全背离历史真实的。
三老的这些基本观点我是赞成的,建议与会代表看一看。
上午会上,近代史所姜涛研究员作了一个题为“对中国近代史再认识”的发言,就近代史的时限、主旋律、转折枢纽等提出了不少新的看法,很有启发。
这里,我想就新世纪太平天国史研究如何与时俱进,即新世纪如何开拓与深化太平天国史研究提出几点建议,供专家学者讨论参考。
第一、把太平天国与近代农民问题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太平天国是中国社会进入近代初期爆发的一场历时18年,转战18省的农民运动,马克思称它为“强大的革命”。
这次运动把旧式农民战争推向最高峰的同时,又揭开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和近代化的序幕。
农民阶级的革命性、开化性、理智性表现得最明显,同时农民保守性、落后性、迷信性、皇权主义等弱点也暴露得最充分,是研究近代农民的典型。
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农民,采取农村包围城市才取得胜利的。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改革开放政策,首先也是从农村联产承包制突破,然后推广到城市的。
不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中国革命是不可能取得胜利的,这已经是被历史证明的真理。
目前我们正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样需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才能取得成功。
没有农业、农村的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就没有中国的全面小康和现代化。
“三农”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经济建设中心中重中之重的问题,就是明证。
十多年前,我曾经倡议建立“农民学”新学科,研究历史、现实农民问题,为解决当代“三农”问题提供历史和现实依据。
近来有学者告诉我,现在研究农民问题已成了一门显学,老的有孙达人教授等,更可喜的是出现了以秦晖教授为代表的一批中青年学者。
遗憾的是,至今我没有看到秦教授关东地区农村调查结晶《田园诗与狂想曲》。
上世纪五十年代,研究历史上包括太平天国在内的农民战争,成为史学界“五朵金花”之一的显学,但是当时有一个明显的时代局限性,即以阶级斗争为纲式的所谓革命视角来进行研究,片面强调农民的革命性、开化性、理智性,以致发展到把农民无产阶级化和神化,这显然是错误的。
现在可否考虑从建设或近代化视角来研究太平天国。
如太平天国试图在小农基础上建立一个没有私有制、没有压迫剥削“天下为公”的“人间天国”——“大同”世界,以及这些乌托邦幻想为什么破产。
洪仁玕虽然在1859年提出中国近代化第一个政纲《资政新篇》,由于战争环境和得不到李秀成等农民领袖支持而失败。
这就可以明显看到农民的保守性、落后性、迷信性,以及开历史倒车的反动性。
总结太平天国运动“其兴也浡也,其亡也忽焉”的经验教训,特别是失败的教训,都是我们的宝贵财富。
恩格斯曾说:“伟大的阶级,正如伟大的民族一样,无论从哪方面学习都不如从自己所犯错误中学习来得快”。
把太平天国与农民问题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打破过去神化鬼化的误区,真实地还太平天国运动本来面目,这对开拓与深化太平天国史研究是有意义的。
这是我的第一点建议。
第二,从“面向世界”的新视角来重新研究太平天国史过去研究太平天国史的另一个局限性是,就中国论中国,从天国谈天国,缺乏其对立面清王朝、西方列强的研究,更缺乏从世界历史视角来研究它。
上世纪最后二十年,太平天国对立面清王朝、西方列强的研究,已经取得可喜的成果。
如朱东安研究员的《曾国藩传》、苑书义教授的《李鸿章传》等,茅家琦教授的《太平天国对外关系史》和《太平天国与列强》。
今年又启动新撰《清史》的工程。
我认为现在应当从“走向世界”,即全球化的新视角来研究太平天国史。
1979年在南京举行第一次全国太平天国史学术讨论会,1981年两广举行的太平天国起义130周年学术讨论会上,除国内专家学者几百人参加外,还有几十位外国专家学者与会。
如把忠王李秀成剑送还我国的英国专家柯文南,日本东京大学的小岛晋治等等,都发了言。
其中,德国女专家施泰格写了一篇题为《太平天国与德国农民战争》比较研究的文章,提出太平天国可与德国农民战争媲美的看法,对与会代表启发很大。
前几年我曾约请吴世民教授作德国农民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的报告,他也答应了。
后因他有病未能如愿。
我想如果从世界中世纪农民起义的角度来看太平天国运动,一定可以拓宽视野。
众所周知,马克思根据他创建的唯物史观写了《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名著,对法国农民及小农经济特点作了精辟的分析。
他形象地指出法国农民好象一袋“马铃薯”,从“他们的生活方式、利益和教育程度与其他阶级的生活方式、利益和教育程度各不相同并互相敌对,所以他们就形成一个阶级,……由于各个小农彼此间只存在有地域的联系,……使他们彼此间没有形成任何共同关系,形成任何全国性的联系,形成任何一种政治组织,所以他们就没有形成一个阶级。
……他们不能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
他们的代表一定要同时是他们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是不受限制的政府权力,这种权力保护他们不受其他阶级侵犯,并从上面赐给他们雨水和阳光。
所以,归根到底,小农的政治影响表现为行政权力支配社会。
”马克思又说“波拿巴王朝所代表的不是革命的农民,而是保守的农民,……不是农民的开化,而是农民的迷信;不是农民的理智,而是农民的偏见;不是农民的未来,而是农民的过去;不是农民的现代塞文,而是农民的现代万第”(《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693-694页)。
恩格斯写了《德国农民战争》一书,对其领导人闵采尔作了高度评价:“正如闵采尔的宗教接近无神论一样,他的政治纲领也接近于共产主义。
”“闵采尔所了解的天国不是别的,只不过是没有阶级差别,没有私有财产,没有高高在上和社会成员作对的国家政权的一种社会。
所有当时政权,只要不依附和不加入革命的,都应该推翻,一切工作一切财产都要共同分配,最完全的平等必须实现。
”这就是“千载太平之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七卷,第414页)。
列宁指出农民既是劳动者又是小私有者的两重性阶级。
从劳动者一面看,他们必然要产生消灭私有制、压迫剥削的思想,农民“倾向社会主义,宁愿工人阶级专政,而不愿资产阶级专政”;从小私有者一面看,他们又“倾向于资产阶级,倾向于自由贸易,倾向于资本主义”(《列宁选集》第三卷,第875页)。
斯大林指出农民是皇权主义者,他们反对坏皇帝,拥护好皇帝。
马克思经典作家上述对农民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对我们研究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具有指导意义。
国外专家学者对太平天国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对研究太平天国也具有借鉴意义。
美国学者菲利普·A·库思在《剑桥中国晚清史》第六章《太平军叛乱》中,认为太平天国“在许多方面是中国前近代史与近代史之间的转折期”。
“恰恰是太平军的这些缺陷(指太平军拜上帝教的排他性,妨碍了它与友军合作和“摒弃传统的社会价值准则和制度”)向人们显示了它的伟大历史意义。
太平军比同时代任何其它叛乱都更加专心致志地直接对付他们的时代危机,并提出了解决危机的具体办法。
太平天国关于新的所有制、新的地方控制结构以及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崭新关系的见解,就是针对清帝国后期那些令人瞩目的问题作出来的真正反应。
由于太平军的这一特有的现象以及太平军产生的背景,要把十九世纪的中国社会只归之王朝衰亡这一习见的类型,恐怕是很困难的吧”(《剑桥中国晚清史》上,第287、343-344页)。
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一书中,认定太平天国是转型时期的农民战争,“洪杨诸贤,都只是具有‘改朝’之才,而缺乏‘换制’之识”(《晚清七十年》页77)。
“洪秀全这一干人是受了‘西学东渐’的影响,以有神的西学传统来向无神的东学传统挑战。
洪杨一伙实在是我国历史上,第二次社会转型期中的第一批从事转型的先驱”(《晚清七十年》页104)。
他认为太平天国是两千年来,中国社会第二次转型的中的第一阶段,是“中西转型,社会改制的最早尝试”。
对太平天国政权的性质,唐教授认为“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实行社会主义,同吃同住同劳动,最进步的平民政权。
但是它却保留了‘朕即国家’,君贵民轻的最反动的政治哲学”(《晚清七十年》第120页)。
我希望年青史学工作者能写出世界中世纪农民起义与中国农民起义进行比较研究的论著来,更希望能写出像恩格斯《德国农民战争》那样的太平天国农民战争论著来。
以前,从中国看中国,就天国论天国;现在又从全球看中国,从世界历史看太平天国,这就可以供我们从世界历史的视角更正确全面认识太平天国在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这是我的又一个建议。
第三,从空想社会主义新视角来研究太平天国运动邓小平理论要解决的主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离不开空想社会主义。
众所周知,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重要思想来源之一。
法国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形成有很大影响,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
三年前,中央电视台要做“四百年来的社会主义”节目,在南京采访了我。
当时我说了三点。
一是中国空想社会主义可以追溯到《礼记?礼运篇》中,“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为大同。
”这段话,比西方空想社会主义要早1800年;二是马克思称太平天国等农民起义要求“消灭私有制,重新分配财富”为“中国的社会主义”;三是近代中国,从太平天国要在小生产基础上建立理想大同世界起,中经康有为的《大同书》,至孙中山把自己的民生主义视作洪秀全均产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也称为社会主义,直至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和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即“一个公有制为主体,一个共同富裕”(《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11页)。
可见中国社会主义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思想主要来源除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之外,也包含了中国传统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