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师大附中2012-201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合集下载

哈师大附中2012—2013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历史试题

哈师大附中2012—2013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历史试题

哈师大附中2012—2013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共36小题,每小题1.5分,共54分)1.马克思在一封信中写道:“世界历史也就带着很神秘的性质了,倘若…偶然性‟是不起作用的……但是加速和推迟就非常有赖于这样的…偶然性‟,其中包括着那些一开始就站在运动前头的人物的性格的…偶然情况‟”。

对其所述的历史偶然性的解读正确的是A.个人性格鲜明体现历史的偶然性B.偶然性是历史发展中的决定因素C.偶然性可以彻底改变历史的进程D.偶然事件增强了历史的神秘性质2.贾谊在其《治安策》中宣称:“天下之势,方病大肿。

一胫之大几如腰,一指之大几如股,平居不可曲信(伸)一二指搐,身虑亡聊。

失今不治,必为痼疾,后虽有扁鹊,不能为已。

”其旨在告诫西汉统治者应A.大力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B.注意防治结合,消灭传染病源C.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D.严惩官吏腐败,加强专制主义3.右图是1930年在甘肃北部居延汉代烽燧遗址中出土的汉代木简。

它记录了这座烽燧所拥有的兵器及其他驻屯军用品数目,其中有东汉和帝“永元”的纪年。

对上述信息的解读准确的是①活字印刷术由此问世②东汉与匈奴战事频繁③其上文字应该是小篆④木简是重要文字载体A. ①②B. ②③C. ②④D. ③④4.《唐律疏议》卷一“十恶”条一曰谋反(谓谋危社稷);二曰谋大逆(谓谋毁宗庙、山陵及宫阙);三曰谋叛(谓谋背国从伪)……“诸谋反及大逆者皆斩”。

这表明中国封建时代法律的本质特征是A.维护专制统治B.严惩违法行为C.维护国家利益D.法律至高无上5.钱乘旦《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中评价到:“它的丰富性与普遍性使中国统治者与士大夫相信儒家学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

中国既是天下中心,并有着辉煌的、无与伦比的历史与成就。

那么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

”由此可见作者认为理学A.排斥儒学以外的一切思想B.博大精深但有一定封闭性C.概括了世间所有自然规律D.内容庞杂、探索世界本原6.明朝初年,在交易时,“百文以上用钞(纸币),百文以下用钱(铜钱),法之至善也”,但行之未久,“钞法日废”;宣德时,“户部言民间交易,惟用金银,钞滞不行”;至嘉靖时,“钞久不行,钱亦大壅。

黑龙江省哈师大附中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人民版

黑龙江省哈师大附中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人民版

哈师大附中高一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地理:1—15题,46、47题;政治:16—30题,48、49题;历史:31—45题,50题)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每小题2分,共45小题90分)31.《左传》记载:西周“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这里“封建”的含义是A.封建制度 B.封邦建国C.王位世袭制 D.封建生产关系32.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A.宗法制 B.郡县制 C.君主专制 D.中央集权33.“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三省六部34.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

文中的两个“制”分别是指A.分封制和郡县制 B.宗法制和郡县制C.分封制和中央集权制 D.宗法制和中央集权制35.汉武帝为加强对地方官僚的监察、控制而采取的措施是A.实行察举制 B.设置刺史C.取消诸侯国 D.设按察史36.唐代确立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均号称宰相,共同承担政务,其主要目的是A.提高行政效率 B.强化君主集权C.分割宰相权力 D.利于集思广益37.赵匡胤曾拥立后汉大将郭威为周太祖,周恭宗时已官至殿前都点检、宋州节度使。

恭宗年幼,赵匡胤在部将的拥立下建立宋朝取代后周。

宋太祖赵匡胤为避免重蹈后汉、后周覆辙,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首要措施是A. 收精兵B. 削实权C. 制钱谷D. 兴科举38.右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39.加强对官吏的监察是实现吏治清明的重要措施。

历史上,下列机构或官职具有监察职能的是①御史大夫②通判③御史台④军机处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40.关于明代内阁,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 明太祖废丞相,建立内阁制B. 内阁地位和权势有过提高C. 内阁成为统率六部百司的机构D. 司礼监最终取代了内阁41.清初设置的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A.纵论军务,谋划战事 B.辅佐皇帝,参与决策C.陪读陪写,赋诗作画 D.跪受笔录,上传下达42.两汉时期,丞相觐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

黑龙江省哈师大附中2013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

黑龙江省哈师大附中2013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

黑龙江省哈师大附中2013届高三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时间:90分钟分数: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1.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相继修建大型水利工程,如西门豹渠、郑国渠等,主要是为了()A.防治洪涝灾害B.运送军粮C.加强中央集权D.发展小农经济2.据统计,从秦末到近代两千年间,中国有记载的较大自然灾害共有5150次。

正因为灾害频发,古代统治者很早就意识到,政府的救灾能力事关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是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保证。

统治者重视救灾与下列哪一思想最为相关()A.墨子“兼爱”思想B.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C.孟子“性善论” D.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3.《汉书》载:“中朝,内朝也。

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

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

”汉武帝实行这一制度的目的是()A.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加强君主的权力C.提高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D.加强对中央官员的监督4.西汉宣帝五凤四年,“耿寿昌请于边郡皆筑仓,谷贱时增价而籴,贵时减价而粜,名曰‘常平仓’”。

下列史实与“常平仓”思想一致的是()A.汉武帝的盐铁官营政策B.明清王朝的海禁政策C.苏联农业集体化.美国罗斯福新政中的《农业调整法》5.有人认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经济长期破坏,政局动荡不安,长期分裂割据,人心涣散,实是我国历史上的黑暗时代,应当完全否定。

”这种观点主要忽视了()A.民族融合的作用B.君主专制逐步加强C.江南经济的发展D.分裂中孕育的统一6.《百家姓》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排序。

宋代为:赵钱孙李、周吴郑王……。

明代为:朱奉天运、富有万方……。

这种排列主要体现了A.等级森严B.中央集权C.皇权独尊D.文化专制7.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从诗、词转变到散曲、小说。

这反映了()A.自然经济缓慢解体B.城市经济逐渐繁荣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D.儒家地位逐步提高8.中国服饰在不同历史时期特征各异,如商的“威严庄重”,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汉的“凝重”,六朝的“清瘦”,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元的“粗壮豪放”,明的“敦厚繁丽”,清的“纤巧”。

黑龙江省哈师大附中201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黑龙江省哈师大附中201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黑龙江省哈师大附中201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一、单项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1.1.《左传•昭公七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

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

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

上述材料反映西周社会结构的基本特点是()A.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B.嫡长子拥有继承特权C.严格的等级关系D.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紧密结合2.司马迁《史记》中载:“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五十摄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尧崩,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

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

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

”这段内容应出自《史记》()A.《货殖列传》B.《五帝本纪》C.《虞舜世家》D.《封禅书第六》3.《礼记·礼运》“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

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

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

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这主要说明()A.国家机器已经建立B.等级制度产生C.世袭制取代禅让制的原因D.儒家思想已成为治国理念4.公元前544 年“齐相庆封有罪,自齐来奔吴。

吴予庆封朱方之县,以为奉邑,以女妻之,富于在齐。

”材料说明()A.春秋时期诸候兼并战争的惨烈B.战国时期地方实行封国和郡县两种管理C.行省长官总揽大权与中央分庭抗礼D.战国时期已出现相权威胁皇权的事实5.尹湾六号墓一号木牍正面:(第1行)县、邑、侯国卅八:县十八,侯国十八,邑二。

其廿四有堠。

由此可判断此墓的时代是()A.西周B.西汉C.西晋D.元朝6.“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

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所以行省()A.比宋朝管理更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相当于西汉刺史的职权范围C.相当于封国国君有世袭权与终身权D.会造成地方权力过重威胁中央7.北美的启蒙思想家潘恩在《常识》中强调:“在宇宙万物的体系中,人类本来是平等的……可是,还有一种不能用真正自然的或宗教的理由来解释的更大的差别,那就是把人们分成“国王”和“臣民”的差别”。

黑龙江省哈大附中2009-201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黑龙江省哈大附中2009-201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哈师大附中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测试(时间60分钟总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共35题,每题2分,共70分)1.中国古代分封制最早出现在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秦朝2.周礼规定了贵族宴饮列鼎的数量,王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士三鼎,这种规定直接体现出分封制的特点是A.等级森严 B.财产平等 C.家庭和谐 D.皇权至上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

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

这里第一次“革命”是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B.建立了三权分立的民主政体C.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民主主义国家 D.制定完备的选拔官吏制度4.赢政时“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这突出体现了秦朝A.君主专制制度确立 B.浓厚的部族色彩C.秦始皇非常勤政 D.严格的等级制5.服饰是一个时代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具体体现。

下图是明太祖命制并颁行全国的三种男子帽式,你从中得到的确切信息是A.朱元璋关心民众生活 B.朱元璋鼓励发展纺织业C.明朝极力加强专制皇权 D.明朝百姓服饰丰富多彩6.《全球通史》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这是指是A.周天子实行分封制 B.秦始皇设立郡县制C.汉高祖实行郡国并行制 D.汉武帝设立刺史制7.贾谊在《治安策》中建议:“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这一主张主要是针对汉代的A.王国问题 B.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民族矛盾 D.文化专制问题8.发动陈桥驿兵变的是北宋的建立者A.唐太宗 B.赵匡胤 C.朱元璋 D.努尔哈赤9.秦朝时,居“百官之首”,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的是A.丞相 B.御史大夫 C.太尉 D.刺史10.下列是秦与隋唐时的中央官制示意图,比较两图,唐朝三省的职能相当于秦朝皇帝(秦)皇帝(隋唐)太丞御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尉相史大夫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A.太尉的职能 B.丞相的职能C.御史大夫的职能 D.皇帝的权力11.两汉时,丞相谒见皇帝时,皇帝起身,赐丞相座。

黑龙江省哈师大附中2013-2014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人民版

黑龙江省哈师大附中2013-2014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人民版

哈师大附中高一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分值:100分时间:6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每小题2分,共38小题76分)1.西周实行宗法制的根本目的是A.广建诸侯藩国 B.区分血缘亲疏 C.保证法律执行 D.巩固分封秩序2.《墨子·告子》载:“诸侯朝天子曰述职。

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这段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A.春秋时期诸侯争霸B.战国时期兼并战争C.西周初分封制 D.西周末王室衰微3.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最重要的原则是A.“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B.“节用裕民……以德服人”C.“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D.“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4.西汉时,为解决王国问题,采取了与贾谊“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主X相似的措施是 A.分封同姓王 B.设置刺史 C.颁布“推恩令”D.设置中朝5.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大致经过“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三个阶段。

隋唐时期实行的选官制度与秦汉时期相比,其最大特点是A.选拔官员受到世家大族的影响B.通过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C.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选拔官员D.以品德素养为标准选拔官员6.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7.太宗在贞观年间常以品位较低的官员同三省长官共议国政,加以“参知政事”、“参预朝政”等名号,执行相职。

以后又出现“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宰相名号。

从唐太宗开始的这些做法表明A.皇帝任用宰相的X围缩小了 B.皇帝任用宰相的X围仅限于三省长官C.宰相成员增多导致皇权旁落 D.便于集思广议,又使之互相牵制8.清朝学者赵翼写诗说:“千秋疑案陈桥驿,一著黄袍便罢兵。

”该诗指的是下列哪一位皇帝A.秦始皇B.汉高祖C.宋太祖D.明太祖9.钱穆曾说:“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

黑龙江省哈六中2012-201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文科

黑龙江省哈六中2012-201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文科

哈六中2014届2012——2013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有30个选择题,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每道小题2分,共计60分。

1.“四部分类法”是我国古代的图书分类法,其四大基本部类为“经、史、子、集”,四分法发端于魏晋时期,至唐人编撰《隋书·经籍志》正式确定“经、史、子、集”的名称和顺序。

按此分类《春秋》应该归属于A.经部B.史部C.子部D.集部2.道家创始人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表明他A.强调“大一统”B.推崇法的作用C.主张顺应自然D.相信天人感应3. 韩非子认为:除国君外,无论贵贱,一律要受法的约束,“法不阿贵”。

对此理解最为准确的是A.以法治国,建立法治国家B.否定贵族特权,维护君主专制C.否定贵族特权,维护人民权利D.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4.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与法家共通的是A.天行有常B.人性本恶C.礼法并用D.民水君舟5.汉代儒学对先秦儒学的发展主要表现在①限制君主的暴政②“大一统”思想③“天人感应”学说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A. ①②B.②③C.③④D. ①④6.明朝天顺年间,山西的一个正五品官员刘翀娶了一个再婚的老婆,在重视贞节的当时是违背道德规范的,因此被人检举了,一直告到了京城。

就这么一件小事,就引得明英宗亲自干预,下令将刘翀逮捕来京城,下狱审讯,最后将刘翀削职为民。

这里的“道德规范”应是A.民族气节B.宋明理学C.克己复礼D.依法治国7.王守仁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守仁这样说的依据是A.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B.天下惟理C.天下惟器D.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8.长期以来,儒学是一种士大夫之学。

明代思想家李贽则提出要正视“世间惟下下人最多”的现实,强调“我为天下人说,不为上上人说”。

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哈师大附中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第一部分选择题(共48分)1.关于夏朝,先秦文献多次言及“夏”“有夏”;20世纪50年代以来,学者们开展了一系列考古实践,以探索“夏墟”的存在。

这反映了A.先秦文献的可靠性 B.出土古文字材料的关键性C.考古发掘的重要性 D.文献与实物互补的必要性2.“爵”通常被认为是饮酒器(图1),也是饮酒礼上尊卑关系的象征,进而被用来代表品位序列。

大约从西周到春秋,“五等爵”制渐趋成熟。

这反映了图1 爵A.冶炼技术的提高 B.铸造工艺的完善C.等级制度的发展 D.宗法体系的崩溃3.《论语·子罕》有曰:“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这反映了孔子A.具有尊卑等级的观念 B.拥有博爱节俭的美德C.秉持不偏不倚的态度 D.达到清静无为的境界4.图2为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地区出土的东汉墓壁画(局部),描绘了农业生产的场景。

据此可推知,东汉时期该地区图2A.存在大量戍边军民 B.生计方式受中原影响C.耕作方式日益完善 D.农耕经济占优势地位5.《汉书·食货志》载:“民三年耕,则馀一年之畜。

衣食足而知荣辱,廉让生而争讼息,故三载考绩。

”这反映了官员考核的主要依据是 A.德政教化的成效 B.断狱决疑的能力C.博闻辩智的才情 D.慎独律己的修养6.东汉永建二年(127年)汉顺帝征召知名隐士樊英,但樊英称病推辞。

于是,皇帝下诏“切责郡县”,地方官府遂用公车将樊英送至东城。

该责问方式体现了A.君权削弱 B.中央集权 C.吏治腐败 D.豪强崛起7.三国时期,孙吴立国江东59年,前后四帝共有18个年号,如黄龙、赤乌、神风、天册、天玺、天纪等,而曹魏和蜀汉此类符瑞年号较少。

据此可知,孙吴政权A.推崇天人感应思想 B.权力更迭导致年号更换频繁C.借助年号宣扬正统 D.大力削弱儒家思想主导地位8.《隋书·地理志》载,屈原以五月望日赴汨罗,士人追到洞庭不见,乃歌曰:“何由得渡湖!”因尔鼓棹争归,竞会亭上,习以相传,为竞渡之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龙江省哈师大附中2012-201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一、单项选择题。

(每小题2分,共30小题,合计60分)1.中国有一个“烽火戏诸侯,一笑失天下”的典故,说的是周幽王为了博得女子褒姒一笑,无故点燃烽火台狼烟,引得四面八方诸侯来救驾,最后真的敌人来进攻却无人救驾而亡国。

诸侯王之所以看见狼烟就来救驾,是因为A.西周实行内外服制,诸侯王要保护周王安危B.西周实行分封制,诸侯王承担这项军事义务C.西周实行宗法制,大宗地位高于小宗D.西周实行郡县制,地方要保护中央的安全2.右图是秦始皇,他头上戴的叫冕,前后垂挂的玉串称旒;穿的衣服称衮服,有12种图案;这种服饰只有他和继承他地位的子孙可以穿着。

这突出说明A.秦朝服饰丰富B.秦朝注重礼仪C.皇权至高无上D.他对服饰很讲究3.唐朝时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之间分工明确,办事效率高。

如果当时要制定税收政策,程序应该是A.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吏部B.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户部C.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工部D.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户部4.清代官方著作《历代职官表》说:“内阁职司票拟,其官创自明初,原不过如知制诰之翰林,并非古宰相之职”这里说的内阁的职权是A.帮助皇帝批复大臣奏章B.用朱笔批示裁定大臣的奏章C.承担实际行政职责D.可以制定法律,拥有立法权5.马克思说“不同的公社在各自的自然环境中,找到不同的生产资料和不同的生活资料。

因此他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产品,也就各不相同。

”这说明自然环境对文明的形成产生重大的影响。

下列不属于...自然环境对古希腊影响的是A.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发达B.城邦是古希腊的一种国家形态C.航海业和海军对古希腊人有重要意义D.小国寡民,实行公民政治6.古希腊城邦雅典是民主政治的发源地,它的管理事务性官员多数由抽签产生。

这说明雅典政治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人民主权,轮番而治C.独立自治,相互协商D.中央集权,专制独裁7.罗马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直至今天我们仍可以从这份宝贵的法律遗产中受益。

下列选项中不符合...这一说法的是A.陶片放逐制度B.陪审制度C.律师制度D.不告不理的审判原则8.英国著名歌剧《劳兰斯》中有段广为流传的唱词:“我时常感到可爱滑稽,人间万物是这样离奇:降临到人世间的每个活生生的男孩和女孩,要么是一个小自由党人,要么是一名‘小托利’。

”这反映英国19世纪下半叶的政治生活A.君主立宪制确立B.责任内阁制形成C.两党制盛行D.代议制完善9.某学生在学完《太平天国运动》后,做诗一首:太平不太平,权断手足情。

天国岂天国,强弩履薄冰。

其中“权断手足情”指的是A.天京变乱B.北伐西征C.金田起义D.颁布《天朝田亩制度》10.1871年德国确立君主立宪制政体,但是和英国比较,却有很多的不同,最为突出的是德皇的权利。

和英国国王作比较,德意志帝国皇帝A.国家元首B.世袭继承C.有立法权D.有权解散议会11.古代中国的进步与发达,让无数的中国人自豪地认为中国是天朝上国。

但是到了晚清,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数千年未有之强敌”,使中国人从这一迷梦中清醒的是A.雅克萨战争B.两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2.孙中山评价某一历史事件时说:“洪氏之覆亡,知有民族而不知有民权,知有君主而不知有民主。

即使成功了,也不过是历史上的又一个封建王朝而已。

”他说的是A.七国之乱B.胡惟庸案C.太平天国D.义和团运动13.秦王政登基后,设三公九卿。

三公即为丞相、御史大夫及太尉,分别为辅政,监察及治军领兵。

但秦朝并没有设置太尉的具体人选,也就是形同虚设。

这表明A.秦朝没有合适的人选B.皇帝权力得到加强C.群臣反对设置太尉D.太尉的官职不重要14.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选官制度,把读书、应考、做官三件事紧密联系在一起,致使天下读书人怀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梦想,奋力苦读。

对此下列表述最准确的是A.科举制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的机会。

B.科举考试受到全国人民的欢迎C.科举考试提高了官僚队伍的文化素质D.科举考试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15.公元前4世纪的雅典,是一个语惊四座的大演说家辈出的国家,最伟大的两位是伊索克拉底和德谟斯提尼。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辩论是雅典实行民主政治的重要措施B.雅典人崇拜博学善辩的学者C.雅典的民众法庭高度发达D.雅典人民都能参与政治16.1832年,英国的议会进行改革,新兴的工业城市取得了较多的席位,工业资产阶级得到了选举权。

这主要是因为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B.君主立宪制的确立C.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D.两党制的不断发展17.美国的总统和英国的首相都是政府的首脑,但二者又有很大的区别。

对此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美国总统是国家元首,英国首相不是B.美国总统对选民负责,首相不是C.美国总统是国家权利的中心,英国首相不是D.美国总统由人民直接选举产生,英国首相不是18.《红楼梦》第五十三回中描述:“上面正居中悬着宁荣二祖遗像……两边还有几轴列祖遗影……凡从文旁之名者,贾敬为首;下则从玉者,贾珍为首;再下从草头者,贾蓉为首;左昭右穆,男东女西。

俟贾母拈香下拜,众人方一齐跪下。

” 若给这一章回加题目,应为A. “庆寿辰宁府排家宴”B.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C. “宁国府除夕祭宗祠”D. “寿怡红群芳开夜宴”19.宋太祖从地方军队中挑选精壮士兵编入禁军主要是为了A.加强中央集权B.消灭割据政权C.防御辽兵进攻D.节省军费开支20.有学者认为,我国古代有“用一个客观的考试标准,来不断的挑选社会上的优秀分子,使之参预国家政治”的制度。

该制度始于A.秦汉时期B.魏晋南北朝时期C.隋唐时期D.明清时期21.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至今仍是西方精神文明的家园,从人类政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看,他们为人类的社会进步提供了A. 人文主义和中央集权B. 商业文明和冒险精神C. 哲学思辩和逻辑推理D. 民主政治和法制保障22.1789年到1875年近一百年的曲折奋斗历程使法国最终确立了A.君主立宪政体B.三权分立共和制政体C.议会共和制政体D.现代专制政体23.迪特尔·拉夫在《德意志史》中记载:“1888年即位的新皇威廉二世说:‘我认识到我身负严峻的任务,来拯救王位摆脱首相的巨大阴影……我把他打翻在地’” 1890年,俾斯麦被迫辞职。

由此,我们可推断德意志的政体是A.半专制的君主立宪制B.典型的君主专制C.法律至上的君主立宪制D.成熟的议会共和制24. 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

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

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之一是A.中央日益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C.皇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削弱D.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25.在英国的一次会议上,国王面色严肃地当众宣布:“我以我自己以及我妻子的名义宣布我们将衷心接受这个宣言……我们以英国议会制定的法律作为治理这个国家的准则……”。

说完,国王戴上王冠。

“这个宣言”是指A.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B.《德意志帝国宪法》C.《1787年宪法》D.1689年《权利法案》26.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任何一州都不得“缔结任何条约,参加任何同盟或邦联”;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对进出口货物征收任何进口税或关税”;“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在和平时期保持军队或战舰。

不得与他州或外国缔结协定或盟约。

”这些规定体现的原则是A.共和制B.联邦制C.分权制D.总统制27.“两个魔鬼胜过一个圣人”是一句英国格言,典型地说明了民主宪政的特点,政治就是与魔鬼结盟,但立宪政治中与魔鬼结盟则是化敌为友、宪政就是让两个魔鬼友好相处又相互制约,把作恶减少到最低的程度。

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关键与核心是A.全体公民的参与程度B.权力的制约与监督28.“一个对政治毫无兴趣的男人,我们不说他是那种只扫自家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人,而干脆把他当作废人”。

这是古希腊雅典政治家伯利克里的名言。

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是A. 雅典没有不参政的男人B. 雅典民主政治维护全雅典人利益C. 他鼓励公民积极参政D. 雅典民主政治是大多数人的民主29. 鸦片战争爆发前夕,一位英国殖民者说:“这是把我们将来和这个帝国的商务安放在稳固而广阔的基础之上的最有希望的机会。

”此观点也体现了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A.对华鸦片贸易合法化B.扭转对华贸易逆差C.打开与中国进行贸易的大门D.获得倾销商品的市场30.太平天国十分强调“正名”。

《幼学诗》以朝廷、君道、臣道、家道、父道、母道、子道、媳道……为题,规定了每个人的行为准则和伦理规范。

如“朝廷”诗即云:“天朝严肃地,咫尺凛天威,生杀由天子,诸官莫得违。

”《天父诗》则云:“只有媳错无爷错,只有婶错无哥错。

只有人错无天错,只有臣错无主错。

”上述材料表明A.太平天国并未显现出相比清朝统治者的进步性B.太平天国不可能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C.太平天国有机糅合了儒家大同思想和基督教教义D.受时代的局限,太平天国未提出科学的革命理论二、材料解析题(31题26分,32题14分,共40分)31. (26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议会之选举应是自由的。

材料二请回答:(1)材料一颁布的目的是什么?由此英国确立的政治体制是什么?该政体特征是什么?(6分)(2)材料二反映的是美国1787年宪法的内容。

该宪法确立的政治体制是什么?请结合图示简述美国国家权力的分配情况(14分)(3)根据以上材料,简要说出英美两国在政权建设上的相同点。

(6分)32.(14分)“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在政治制度创新方面多有建树,而且其体系之完备,经验之丰富,影响之深远都是世界上其他民族不可比拟的。

阅读材料。

材料一图一图二图三材料二(秦朝初年)“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史记》材料三(明太祖)“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明史》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图一、图二、图三所反映的政治制度盛行的朝代(6分)(2)材料二中的“上”是指谁?他在地方上推行的行政制度是什么?(4分)(3)概括指出材料三所反映的现象,解决了什么问题。

(4分)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

(每小题2分,共30小题,合计60分)1—5 BCDAA 6—10 BACAD11—15 BCBAA 16—20 CDCAC21—25 DCACD 26—30 BBCDA二、材料解析题(31题26分,32题14分,共40分)31.(1)限制国王权利;君主立宪政体;以代议制为基础以责任内阁制为核心的君主立宪制(6分)(2)总统制共和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