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三国人物:诸葛亮的四大错误
功盖三分国的诸葛亮人生十大致命败笔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功盖三分国的诸葛亮人生十大致命败笔
导语:诸葛亮人生十大致命败笔:在三国中虽然刘备是唯一白手起家的,但占有人各的刘备文武将领均是一流的,特别是神机妙算诸葛亮先生,上知天文下
诸葛亮人生十大致命败笔:在三国中虽然刘备是唯一白手起家的,但占有人各的刘备文武将领均是一流的,特别是神机妙算诸葛亮先生,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甚至能预测到未来的事情,可就是这么一个集团,为何会成为三国中第一个倒下的呢?笔者看来,这离不开诸葛亮人生中这十人致使的败笔。
刘备死后,诸葛亮不挖掘,吸收,培养新的人才。
原来的老后,造成人才青黄不接,“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可悲局面,驾驶了蜀国的灭亡。
二:压抑,打击原有优秀人才。
刘备死后,很多优秀人才得不到重用。
如赵云老死赎中。
而很多虚有其表的得到重用。
三:处理内部矛盾不恰当。
对内部将士之间的矛盾,诸葛亮采用两边安抚的方法。
刘备在世时,封关羽,赵云,张飞,马超,黄忠为五虎大将,时关羽不受。
诸葛亮让费诗拍关羽的马屁,令关羽更加骄横,为失荆州埋下祸根。
对魏延和杨仪的矛盾,同样采用两边安抚的方法,使两人矛盾无法根除,为魏延造反埋下祸根。
四:架空刘禅。
刘备死后,由于刘禅年幼,由诸葛亮执政。
当刘禅长大成人后,诸葛亮理应把大权移交给刘禅。
但诸葛亮没有这样干,而是把军政大权进一步控制在自己的手中。
更派人监视后主的一举一动。
令刘禅敢怒
生活常识分享。
蜀国因诸葛亮用人思想有误而亡

蜀国因诸葛亮用人思想有误而亡□吉云光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这几日再看《三国演义》,感慨颇多。
其中,《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诸葛亮,长期以来被人们作为智慧的化身,留下了非常多的经典故事,如“草船借箭”、气周渝”、“舌战群儒”等等,同时联系现代人才管理的一些思想发现,诸葛亮在用人思想方面的失误是造成蜀国灭亡的重要原因。
他的这些失误的用人思想对今天的现代各个企业,尤其是对我们传统企业以及其他组织中一些思想保守的决策者在人才管理思想方面有很好的警示作用。
、诸葛亮以亲疏远近喜好用人诸葛亮一生征战无数,可谓战绩卓著。
他通晓兵法之道,经常用兵如神,但在人才的使用上的一些做法值得大家深思。
俗话说“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诸葛先生有时用人也疑人。
如在使用魏延的问题上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魏延曾反刘表而欲亲刘备,而后几经转辗,终投于刘备帐下,可诸葛亮认为魏延天生有“反骨”,处处防他,最后诸葛亮去世时还特意用计杀了魏延。
一个人的好恶比之于事业的成功,通常明智的领导人总会摒弃个人恩怨,而有效地追求事业。
诸葛亮在使用魏延的问题上存在一定的偏见,这与他当时所处的历史时期有一定的关系。
其实,一个人有缺点并不可怕,重要的是如何要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尽量发扬“用其长,避其短”的用人之道,我们且看下面几个用人的经典案例:美国南北战争时期,林肯的“无缺点”的将军总是败在南方“有缺点”的将军手下,南军首领李将军手下的每一位将领,几乎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严重缺点。
但是李将军认为,这些缺点不碍大局,而他们每个人也都各有所长,李将军所用的正是他们的特长,使这些特长变得有效。
我们来看看拿破仑是如何用人的。
茹当,先于拿破仑而成为革命军将领,曾反对过拿破仑。
但拿破仑摒弃前嫌将其收于麾下,命其指挥意大利的法军。
卡尔诺,曾竭力反对拿破仑当“第一执政官”和皇帝。
不过,几年后他又愿为帝国效力时,拿破仑仍重任其总督,“百日”时期任其为内务大臣。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用人治军的失误及启示

杂于利害——《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用人治军的失误及启示摘要:杂于利害的谋略思想,在实际应用中就是全面地、辩证地分析利、害两个方面的问题,要避免思维上的片面性,只考虑到有利的一面而忽视有害的一面,事情就不能顺利解决,只考虑到有害的一面而看不到有利的一面就会畏首畏尾不敢向前。
在军事行动中,往往有利的行动中包含着危险的一面,因此不能因为危险就停止行动,在人才的使用中,有的人善于伪装,使人们只看到他好的一面,而有的人虽然有缺点,但他主要方面是可取的,对这样的人,不能只看到其缺点而不予重用。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失误就在于军事行动中,使用人才时,往往缺乏杂于利害的考虑。
关键词:杂于利害;《三国演义》;诸葛亮;用人治军;失误;启示《孙子兵法·九篇》中说:“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
”意思是说智慧的将帅考虑问题,一定要考虑到利害两个方面。
杂于利害的谋略思想,在实际应用中就是全面地、辩证地分析利、害两个方面的问题,要避免思维上的片面性,只考虑到有利的一面而忽视有害的一面,事情就不能顺利解决,只考虑到有害的一面而看不到有利的一面就会畏首畏尾不敢向前。
在军事行动中,往往有利的行动中包含着危险的一面,因此不能因为危险就停止行动,在人才的使用中,有的人善于伪装,使人们只看到他好的一面,而有的人虽然有缺点,但他主要方面是可取的,对这样的人,我们不能只看到其缺点而不予重用。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是“智绝”和“忠贞”的典型,作者对他的“智”、“忠”的刻画达到了现代人不可企及的艺术高度。
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殚精竭虑,披肝沥胆,是一个光辉而成功的典型,是我们民族精神生活中产生广泛和深刻影响的人物。
当我们用现代人的身份重新阅读《三国演义》这部经典名著时,我们的眼光应透过笼罩在诸葛亮头上的层层光环,捕捉、认识、审是、思考他作为一个“人”的不可避免的缺点与失误。
这不是在吹毛求疵,而是一个研究者理应做到的。
具体地讲,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失误是在军事行动中,在使用人才时,往往缺乏杂于利害的考虑:不听从魏延兵出斜谷的建议是过多地考虑了害而忽视利;事必躬亲,勤于政事,就眼前来说对国家有利,但不利于人才的选拔,不利于国家的长远利益;使用马谡、杨仪是只看到了二人好的一面却没有看到二人不足的一面;不敢重用魏延是只看到魏延的骄傲,而未看到他的大将之才;选拔姜维作他的接人,是只看到了他的军事才能,而忽视了他的政治素质,忽视了他在政治斗争中的应变能力。
诸葛最大错不是错用马谡魏延,重要错用是姜维!

诸葛最大错不是错用马谡魏延,重要错用是姜维!一生中每个人都会有看走眼的时候,认为可以重用的人,最终破坏了自己的计划,这种情况确实很正常,即使聪明的诸葛亮也有用过错误的人。
说到诸葛亮用错的人物,大家第一反应可能是马谡。
由于他的性格过于骄傲和自大,所以将街亭丢失了。
第一次北伐被迫撤回原路,这确实让人不甘心。
还有一个很聪明的人,他的战略计划很精通,但是他从来没有得到诸葛亮的真诚对待。
一直对他保持警惕。
他就是魏延。
但是,这两个人并不是诸葛亮犯的最大错误。
任何熟悉诸葛亮的人都知道,他有一个特别信任的人,并将自己的全部知识传授给他。
毫无保留,只是希望他死后可以接任职务。
这个幸运的人是姜维。
姜维本来不是蜀地的人。
他曾经是魏国的将军,但遭到主帅质疑,并选择放弃了他。
无奈之下,姜维别无选择,只能投降蜀国。
毕竟,只有活着的时候,他才有机会与家人团聚。
深沉的乡愁促使姜维尽快做出北伐的决心。
姜维虽然有一定才能,但只限于打仗,在处理重大国家大事和长远规划上没有远见。
就北伐而言,很显然,蜀国的实力不足,对北方的地形也知道得甚少。
姜维仍然选择硬来。
失败了,还要卷土重来,来回九次之多。
所有士兵对北伐失去了信心,许多人失去了亲人。
人们在哀悼。
不仅如此,北伐战争多次对蜀国的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大笔资金和粮食的投入,使蜀国的经济发展进入瓶颈期,经济持续下降,极大地影响了人民的生活。
姜维北伐还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那就是他的战术选择过于保守,不愿意走两边的路,只想埋伏在中间的山谷以求安全,完全没有考虑留下退路。
最令人苦恼的是,姜维因为嫉妒刘婵过于宠黄皓,还私下给黄皓下绊子,使两者之间形同敌人。
当姜维向朝廷求助时,黄皓为了报复他,以致于姜维无法及时获得救援,北伐计划最后还是失败了。
可以看出,姜维在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实在很差,大的作战计划也是一团糟!。
易中天:诸葛亮把蜀国治理的最好却最先灭亡!主要犯了3点错误!

易中天:诸葛亮把蜀国治理的最好却最先灭亡!主要犯了3点错误!胡扯,蜀亡于魏,明明与国力有关,与战争有关,于内政有个屁关系。
魏不伐蜀,蜀会产生内乱而亡吗?说个理由听听?三国归魏国是最终归宿,魏国占据中原腹地,地大人杰,这是国家发展的基础,中原人才济济,无论是壮大发展进取,都领先,国大物丰,人杰地灵,决定了国家的前途,甚干蜀国,内陆,封闭,是典型的农业农村型结构,最致命的是人才,怎能与中原相比,东吳,有长江天险,在军事防役上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加之东吳人团结,强捍,才最后被灭,魏国的统一,在一定程度上也体验在,国土,国力,国民三大要素,治理好坏,只是时间问题。
诸葛亮抴后蜀国灭亡,是必然,首先无人才,蜀国地属内陆,人的心态,看法,作法有限,不象中原有野心,有意志,心狠手辣,有成就大业。
给你满分蜀汉灭亡不在法治,而是军事亡国(偷袭),军事战略上诸葛亮早就布局,而是后主无能撤防守军导致亡国。
马后炮呢!这B装的给你满分。
嗯,不懂,但比你透彻。
不懂,但透。
你就读过演义?演义是什么意思你懂吗?历史上的依法治国的典型。
蜀,地小人少文化落后,理论上没有取胜的可能性。
你娃在这儿议论古时的故事,门门是道,可惜没有出生在那个年代,如果能改变,三国演义中将会多一个人物,名字叫做易中天。
哈哈哈!分析得不对,感觉没什么依据。
诸葛亮在那封建王朝里,代表的一定是封建王朝的那一套。
至于过程可能有些不一样,但结果是如出一辙。
他的口号都是光复汉室。
汉室是王朝还是君主立宪制?在这样的环境里,他作为一个臣子能改变天下?公平公正、依法制国这是近代提出来的理念,么会跑到古时代的蜀国?玩的穿越吧。
诸葛权谋独揽,后继无人。
人亡政灭!诸葛亮逆时代而行,以一贫困之地而征战不息,使蜀地人民经济负担沉重,民不聊生,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死亡,他想恢复的汉室根本不是当地老百姓想要的,所以得不到地方人民和豪强的真心拥护,失败在所难免蜀国治理得非常之好?发展才是硬道理!曹操实行了屯田制,让军队开荒种田粮食自给自足。
揭开诸葛亮人生十大致命败笔

揭开诸葛亮人生十大致命败笔三国中虽然刘备是唯一白手起家的,但占有人各的刘备文武将领均是一流的,特别是神机妙算诸葛亮先生,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甚至能预测到未来的事情,可就是这么一个集团,为何会成为三国中第一个倒下的呢?笔者看来,这离不开诸葛亮人生中这十人致使的败笔。
一:不挖掘,吸收,培养新人才。
刘备死后,诸葛亮不挖掘,吸收,培养新的人才。
原来的老后,造成人才青黄不接,“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可悲局面,驾驶了蜀国的灭亡。
二:压抑,打击原有优秀人才。
刘备死后,很多优秀人才得不到重用。
如赵云老死赎中。
而很多虚有其表的得到重用。
三:处理内部矛盾不恰当。
对内部将士之间的矛盾,诸葛亮采用两边安抚的方法。
刘备在世时,封关羽,赵云,张飞,马超,黄忠为五虎大将,时关羽不受。
诸葛亮让费诗拍关羽的马屁,令关羽更加骄横,为失荆州埋下祸根。
对魏延和杨仪的矛盾,同样采用两边安抚的方法,使两人矛盾无法根除,为魏延造反埋下祸根。
四:架空刘禅。
刘备死后,由于刘禅年幼,由诸葛亮执政。
当刘禅长大成人后,诸葛亮理应把大权移交给刘禅。
但诸葛亮没有这样干,而是把军政大权进一步控制在自己的手中。
更派人监视后主的一举一动。
令刘禅敢怒不敢言,刘禅想抢回大权,但满朝都是诸葛亮的亲信,只好信任宦官黄皓,造成千古遗憾。
五:穷兵黩武,祸国殃民。
诸葛亮在执政期间,仅为完成“先主之心愿”和他自己的“隆中对”的策略而不顾国力民力,六出祁山。
由于力量相差太远,无法收复中原,反而令国家背上一个大包袱,并直接影响他的继承人姜维,令北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六:不敢直言刘备过失,不敢劝阻刘备过错。
刘备调诸葛亮入川,授意留关羽守荆州。
诸葛亮明知关羽不可当大任而不让赵云代关羽守城,对失荆州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刘备东征东吴,不敢直言利害,也不要求从军,只负责后方建设,导致刘备兵败,死于白帝城。
刘备说:“若法正在,安有此败?”可见对诸葛亮失望至极。
七:错误选择继承人。
诸葛亮将自己的继承人定为只懂打仗的姜维。
诸葛亮的失误

小议《三国演义》之诸葛亮的失误读了名著《三国演义》掩卷沉思,感慨万千。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一部长篇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
小说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反映了三国时代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矛盾斗争,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展现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而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在政治军事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书语言生动、场面宏大、个性鲜明。
其中书中描写的诸葛亮,聪明过人、神机妙算、天文地理无所不通,如神人一般,人称“卧龙先生”。
他火烧赤壁、草船借箭、七擒孟获、摆空城计等等这样的故事如今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心高气傲的周瑜曾嫉妒地悲叹“既生瑜,何生亮”。
老谋深算的司马懿更是多次承认:“吾不如孔明也!”甚至在诸葛亮死后,蜀军撤退,司马懿率兵追赶时,还被诸葛亮的遗像吓得狼狈而逃,落了个“死诸葛吓走活仲达”的笑柄。
让笔者不禁感叹其人其事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何其聪明过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精英人才,却因为事必躬亲、寝不安席、食不甘味、夙夜忧惧、积劳成疾,最终病故于五丈原。
他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伟大的诗人杜甫留下了“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感慨。
有道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连如此聪明的诸葛孔明也有很多失误之处。
长期寝不安席、食不甘味、事必躬亲严重透支身体,导致自己过劳而死是一重大失误。
假如诸葛亮不这么夙夜忧惧、事必躬亲,也不至于积劳成疾,五十四岁就病故于五丈原。
要是他能再多活几十年,何愁统一中原的大业不成,那么历史将要改写。
所以我认为一个连自己的身体都照顾不好的人,就是读尽兵书也枉然,更不要妄谈什么光复汉室。
不能劝降、收编敌军为我所用,壮大我军有生力量乃是又一失误。
诸葛亮南征北伐、杀人如麻,正应了那句诗“一将功成万骨枯”。
诸葛亮熟读兵书战策,用兵如神,一生指挥战斗无数,以弱胜强的案例不胜枚举。
诸葛亮一生的两大失误

诸葛亮一生的两大失策今天以个人观点谈下演义中诸葛亮一生的两大失策并澄清下其他误解。
关羽守华容道,我认为这是诸葛成功的计策而不是失误,放走曹操送了人情,也成就关羽的美名,试想若派别人杀死曹操,必然会惹怒曹操势力,以刘备当时的实力,就算曹操败成什么样也抵挡不住复仇大军,就像刘备夷陵之战,举全国之力伐吴,可想而知。
这符合诸葛一生的战略,稳中求胜。
子午谷奇袭,也是争议最大的,奇袭成功的几个条件:1“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
”即魏延的部队要在10天内经子午谷到达长安。
2、“楙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
”即夏侯楙听到魏延突然到达就弃城而逃。
3、“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即魏军弃城后没有把军粮烧毁,城中百姓能供应起魏延的部队。
4、“比东方相合聚。
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
”即曹魏20天内无法组织援军赶赴长安夺回城池,丞相大军20天自斜谷打到长安。
这4个条件是否能够成立,成立可能性有多大呢?也有人把夷陵之战也怪罪于诸葛,这就冤了,刘备出兵前诸葛和赵云等都极力劝阻,无奈君是君,臣是臣,刘备当时伐吴的决心已定。
我认为诸葛亮的第一次重大失误是留关羽守荆州,虽刘备派关平来召诸葛入川,暗指留关羽守荆州,在当时能担当此重任的声望和官职都要大,符合条件的只有关,张二将,我想张飞诸葛是不会考虑的,而赵云当时官职也没达到要求。
留关羽守荆州时,诸葛就心里不安,如果当时封关羽为荆州太守,封赵云为大将军守荆州,带关羽入川那问题就解决了。
诸葛亮的第二大失误是派马谡守街亭。
诸葛亮出祁山,乘司马懿被革职魏国无军师之机,连获大胜。
不料曹睿诏司马懿官复原职,司马懿更有将功感恩之意,以孟达谋反为由,一举攻下新城,孟达被杀。
新城沦陷,街亭危在旦夕。
诸葛亮深知街亭虽小,但属蜀国咽喉之路。
司马懿出关,必夺街亭,若街亭失守,危及蜀大军存亡,派谁镇守街亭事关大局。
马谡请战,诸葛亮曾想到先帝托孤之时的告诫:“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三国人物:诸葛亮的四大错误
作者:嵇汝广
来源:《南方》2008年第09期
《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是神化了的诸葛亮。
正史上的诸葛亮的确了不起,但也是一个会犯错误的人。
可以说诸葛亮的一系列错误最终导致了蜀国的灭亡。
诸葛亮的错误一是战略错误,不应该固执地攻打魏国,以卵击石。
从地理上看蜀国的重心在四川,拥有天险,自古道“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蜀国的防卫是天然的,蜀国可以利用这种优势发展自己,壮大自己。
说实话,三国里无论是从地盘还是从实力上看蜀国都是最弱的。
彝陵之战,蜀国受到的打击几乎是毁灭的,蜀国不仅彻底丢掉了再次拥有荆州的可能性,而且内部还存在不安定的因素,云贵之地失去控制。
毕竟魏国和吴国的联盟是暂时的。
可以这么说,蜀国要攻击最强的魏国无疑是以卵击石。
诸葛亮历次从祁山进攻历次遭到失败,皆不是偶然的。
毕竟曹操留给后人的是一个武装好了的强大的帝国。
而且每次进攻之后,蜀国都会大伤元气,徒自消耗国力。
这也是蜀国迅速衰落的原因。
诸葛亮的错误二是压制人才,压制魏延,使魏延的才能受到限制。
刘备为自己的帝国储蓄了许多优秀的人才。
五虎上将个个都是绝世的将军。
魏延是蜀国将军中地位仅次于五虎上将的,而且刘备活着的时候非常看重魏延,曾经是任命他作汉中的一把手。
建兴六年,诸葛亮出军祁山,固执地违背众议不用魏延等人,改用马谡做先锋最终导致惨败。
魏延的才华遭到埋没是十分可惜的,魏延绝对是一个帅才。
历史对魏延的评价是不公平的,那是因为诸葛亮被神化了,魏延成为这个神化的牺牲品。
诸葛亮的错误三是用人唯亲。
马谡是诸葛亮的参军,诸葛亮也非常器重他。
然而诸葛亮在用人上却比刘备差之太远,刘备死的时候一再嘱咐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但是诸葛亮不以为然。
最终证明马谡只是另一个纸上谈兵的赵括。
诸葛亮死的时候就是蜀国彻底衰落的开始。
以杨仪的资历和战功是根本无法控制当时蜀国的大局的。
最终,魏延作了这次分裂的替死鬼。
魏延之死对蜀国百害而无一利。
试问当时谁可以引领汉中?而且这次事变之后杨仪因为没有得到丞相的位置骄纵滋事最终以自杀的方式结束自己。
这些都是诸葛亮的错误所造成的后果。
诸葛亮的错误四是战术死板,不采用魏延的计策。
几出祁山屡次失败,但诸葛亮还是如此的执着。
古语云“穷则变,变则通,万变不离其宗”。
魏延每次跟谁诸葛亮出军的时候,都想效仿韩信自己带一支军队与诸葛亮异道会与潼关,但是诸葛亮坚决不采纳这一建议。
从军事上看,当你一如既往的采用一种策略的时候,你的对手也就不再害怕,而且防御的方法也非常的简单。
用兵如神的诸葛亮根本不存在。
在军事上诸葛亮很一般。
有时候他的用兵还不如五虎上将。
诸葛亮唯一的长处就是谨慎细致,但是作为大将者却未必要事无巨细。
诸葛亮是人,是一个很简单的人。
只有《三国演义》里才会有那种神话般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