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三国》读书笔记精选范文5篇
品三国读后感600字(精选5篇)

品三国读后感600字(精选5篇)品三国读后感600字(篇1)在这个有趣的暑假里,我做过许多有趣的事情,读一些有意义的书,比如《夏洛的网》,但我更看重这一本《三国演义》的名著了,让我看得到各种人物的性格……《三国演义》这本名著的作者是明朝的罗贯中写的,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三国演义》这一本书主要讲述:东汉末年,关中大旱,还有瘟疫,以及地震等自然灾害。
这时刘备来了,十分忧伤,担心国家,与张飞、关羽并结成了兄弟,刘备第一,关羽第二,张飞第三。
写了曹操、周瑜、董卓等人。
演绎了一场激烈的战争,还有那聪明、机智、懂得变通、夜观天象的诸葛亮的机智令人佩服。
最令我佩服的还是诸葛亮,也就是孔明,令我佩服诸葛亮的是他的智慧。
就从”草船借箭“中体会出来的。
因为周瑜十分嫉妒诸葛亮的才能,假装商议军事,周瑜问诸葛亮与曹军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孔明说弓箭最好,周瑜说:”军中正缺弓箭,麻烦先生监督制造十万支弓箭,这等是公事,还望先生不要推辞。
“因为这样才能使诸葛亮难堪,孔明答应后,并问什么时间造好,周瑜则问十天造的好吗?诸葛亮十分有把握的说,三天就行了,如果不行,甘愿受处罚。
周瑜很高兴,还用酒席招待他,孔明喝了点酒,便告辞了,孔明请鲁肃用二十只船,都用青布遮挡起来,再在船在两边扎上千余个稻草人,还有每只船要配备军士三十人。
只见雾出来了,越变越大,即使是面对面也不容易被发现,。
诸葛亮催促船快速前进,诸葛亮却喝酒取乐。
忽然开始擂鼓,曹军开始射箭,只见弓箭像雨点一般开始射,过了一会儿,孔明叫士兵把船掉头,头朝北,尾朝西,诸葛亮又命船上士兵大喊:”多谢丞相赐剑!“曹操知道后十分生气,孔明对鲁肃说:”每条船上大约有五六千支剑,不费我们江东半分的力量,就得到十万多支箭。
周瑜知道后十分惊讶,生气,和嫉妒。
从这本《三国演义》中,我看到了诸葛亮的聪明,曹操的奸诈,刘备的重情重义……品三国读后感600字(篇2)在一、二年级的时候,就常捧着厚厚的《三国演义》啃,似懂非懂地沉入惊心动魄的大战之中。
品三国读书笔记5篇

品三国读书笔记5篇----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品三国读后感1“不是英雄,不读三国。
若是英雄,怎么能不懂寂寞?”一首《曹操》掀起了三国热;随之,厦门大学的易中天教授的《品三国》也登台亮相。
三国是乱世,但乱世出英雄。
雄才大略的曹操,鞠躬尽瘁的诸葛亮,英武潇洒的周渝,坚韧不拨的刘备......演义出一部恢宏的历史画卷,而这一段段扑朔迷离的历史的背后,往往有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曹操,在人们心中是一个奸贼。
在戏剧中,他也只有一个白脸奸臣的形象,让人想起“挟天子以令诸侯”这句话。
可我读了《品三国》后明白了这不是对他公正的评价。
《品三国》说:“曹操是为奸雄!”其实做一个奸雄,是因为当时正处于乱世,是逼出来的。
而曹操又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比如:经过战争洗礼中原地区出现了“白骨蔽原野”的惨景,正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而曹操采用“屯田方针”,富民强国。
曹操还是一个大气的人,他颁布《求贤令》,主张“唯才是举”的政策:不管出身如何,生活作风有些小缺点什么的,只要有真才实学,都可以量才任用,形成了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为他今后夺取天下打下了基础。
《品三国》中易中天教授还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如庞统的死是刘备与诸葛亮合谋的,关羽的死也跟诸葛亮有莫大的关系等等,这让许多“亮迷”们十分气恼,说易中天有意抵毁诸葛亮,其实这只算学术之见,历史是客观的。
而易教授却有着一种敢于打破延续已久的观念,敢于创新的精神,所以,我们既要向历史人物学习,也不仿学学在我们身边的像易中天这样的人!品三国读后感2最近,由于厦门大学的易中天老师又推出了一部名为《品三国》的大作,使原本就火爆的图书市场变得异常火爆。
三国中各国的领军人物分别为:孙权(东吴),刘备(西蜀),曹操(北魏)。
在我们班,也有这三位豪杰的后裔,虽然姓没改变,可当年三位豪杰的气概却早已荡然无存,下面就看一下本人(孙权后裔)所测得遗传基因遗留统计吧!曹操后裔(曹明泽)遗传基因总数:88%三国中的曹操一直被视为英雄的象征,就连著名歌手林俊杰也为此唱过《曹操》一曲。
《品三国》读书笔记精选范文5篇

《品三国》读书笔记精选范文5篇易中天教授的《品三国》这部书,从魏武挥鞭到孙刘联盟,从三国鼎立到重归统一,把三国历史的发展过程展现得淋漓尽致。
那么关于品三国读书笔记怎么去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品三国读书笔记范文5篇,希望可以分享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过去,我对三国的历史一无所知,在读完了《品三国》之后,对于三国历史的发展趋势也有了必须的了解。
比如,三国是一段什么样的历史?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段历史?我们应当如何评价这段历史当中的那些主要人物?在《品三国》的开场白《大江东去》中易中天教授提出了一个观点,他说实际上许多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都有三面形象,即“历史形象、文学形象、民间形象”。
所谓“历史形象”就是正史上记载的形象。
但“历史形象”不代表“历史真相”。
每一段历史都有它的真相,但要弄清楚却相当困难,因为历史离我们太遥远了。
“文学形象”即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例如《三国演义》。
还有一种是老百姓主张的形象,我们称为“民间形象”。
对于同一个历史人物,也许在不一样人的心目中也会有不一样的民间形象。
例如一部历史剧拍出来以后,对于扮演某个历史人物的演员,不一样的人有不一样的看法。
有的人说那个演员扮演得十分好,有的人却说扮演得一点也不像。
那你又凭什么判定呢?你明白真正的历史人物是什么样貌吗?在我看来,一个人确定一个演员扮演的历史人物的好坏,在于他平时对那个历史人物的了解,他了解那个历史人物的性格、气质,再结合演员的相貌来断定他像不像是具有那种性格和气质的人。
可是我坚持“人不可貌相”这个原则,所以我不大爱评价历史剧中的人物。
回过头来看三国历史。
三国时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它有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也有一些引人入胜的故事,是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
实际上,“三国时代”是很短暂的,从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到公元280年东吴灭亡,天下统一于晋,其间仅有短短六十年时间。
人们讲述“三国历史”通常是从“三国时代”之前的很长一段历史说起。
《品三国》读后感(通用5篇)

《品三国》读后感《品三国》读后感(通用5篇)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
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品三国》读后感(通用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品三国》读后感1昨天夜里,我在床上,我翻过了《品三国》的最后一页,之后带着满足的微笑合上了这本书。
《品三国》为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所着。
众所周知,这易中天教授曾在cctv的百家讲坛栏目上品过三国,而我也是在看了一集之后,就懒得再每天按时的一集一集的收看,便买来了书。
平心而论,作为女孩子,终究不是那么热爱历史的,而像《三国志》这些正史看起来自是没有三国演义这种野史有趣儿,所以我初时了解的曹孟德,是惨无人性的,小肚鸡肠的,忘恩负义的,风流花心的。
像杀他的大恩人许攸,还有那句超经典的“宁愿我负天下人,休让天下人负我”,还有纳张绣的婶婶为妾,逼得张绣不得不造反。
又把那些当时唾弃他是官宦家庭的所谓文人墨客封杀得一干二净。
天啊,照曹雪芹老爷爷的话说,曹操真是一无是处的,所以以前对曹操是真正的生恶痛绝。
看完品三国后,我又参考了一下三国志,才知道野史给曹操扣得大破帽子实在是有点……以前从来没有想过,曹操作为一名乱世枭雄,怎可能一无是处?若是他真的如三国里所述的那样不堪,那又怎么可能会有百十来个谋士跟着他一起共创大业?毕竟人家也需要选老板,跟着一个没有任何优点的人,又怎么可能出人头地,拯救苍生,统一大业?这些可是古代谋士们的心中大业。
由此可见,曹操并非一无是处。
之后参照很多史料,才发现,很多三国演义里所述并非实情。
首先,曹操在误杀人之后,并不是理所当然地冒出那么一句,而是挺愧疚的小声说道:宁愿我负人,勿让人负我。
而曹爷爷羊毫小笔一握,便轻而易举的把他变成了人人为之愤恨的大魔头。
其二,曹操虽然妾姬成群,却也是重感情之人。
由于夫妻口角,曹操正室定夫人回了娘家,曹操亲自去接,这对曹操而讲,实为不易。
还有他杀害许攸和那些文人,都是有原因的。
品三国读后感(精选5篇)

品三国读后感(精选5篇)品三国读后感(精选5篇)三国名著以战争为主题,反映了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塑造了一批三国英雄人物。
经过短暂的读书活动,不妨来写一篇三国读后感记录下自己的感悟。
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品三国读后感”,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品三国读后感【篇1】看着他夸夸其谈、谈笑风生,将三国乱世品得有声有色。
在他的评点下,周公瑾成了我的偶像,关二爷成了我男神。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关羽,易中天说关羽是个重情义的人,从三国的点滴中也能看出。
一是因为当关羽被俘曹营时,曹操给了关羽很多美女和财宝可是关羽始终没有下跪,但当曹操给了关羽一匹马——赤兔时,关羽跪下并道谢,曹操就很郁闷地问关羽:“你为何下跪?”关羽的理由让我捧腹大笑:“因为有了赤兔马我就能回到我哥哥(刘备)的身边了。
”他随后重重报答了曹操又回到了刘备的身边。
难道这不是重情义的表现吗?还说,关羽为何被剃头匠称为祖师爷?因为都有一把刀啊!但关羽的刀是砍头的!说到那里,易中天教授自我也忍不住笑了,鬼明白为什么民间那么多古怪的传说。
关羽也被人捧为财神,易中天先生说,有一天关羽还能称为爱神!因为有一次关羽对曹操说:“我要是帮你打败了吕布,你要把那个女的嫁给我。
”打仗前一天晚上,关羽还特地跑来跟曹操强调此事。
虽然之后曹操抢了关羽的女人,可是他也被别人抢了东西——被诸葛亮抢了空城计的“发明权”。
易中天先生结合了历史各种原因:1、诸葛在城楼上弹琴你听得一清二楚,找个人将他射下来可好?2、你不打他,;围他那么个三四天,看他想干什么不也能够吗?从各种原因分析,诸葛的空城计是假的。
而曹操的空城计是真的,那是因为有一天他自我出门收麦子,吕布突然将军队开到他的城下,曹操一急,让他的家属在城楼上站岗,吕布一看这莺歌燕舞、娇声嗲气,再看见旁边有一个幽深的小树林,想曹操这老贼肯定把军队藏在小树林里了,于是撤回了自我的军队。
而第二天来,曹操还真的把伏兵埋在了树林里!易中天先生讲得惟妙惟肖,逗得我眼泪都笑出来了。
品三国读后感

品三国读后感品三国读后感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品三国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品三国读后感1《品三国》用通俗幽默的词语,认真的历史态度,公正的对每个历史人物的解析。
使我明白了真正历史上的三国,也使我对三国中的历史人物有了新的了解。
首先是曹操,在看之前曹操给我的印象就是一个冷酷奸诈的历史形象,当然也是受了小说的原因,看了之后使我对真正历史上的曹操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当然曹操最让我佩服得是他的用人才能,放眼当今社会的大小企业,在用人方面是一个很重要的一关,这就是为什么人力资源是那么的重要,如果一个企业不会用人的话,那么这个企业将是一个失败走向灭亡的企业,同时也在告诉我们什么是人才如何去发掘人才,保证人才能够为我所用,能够死心塌地的为企业着想,曹操的前期为什么会那么快的迅速壮大,就是因为曹操能够发现人才,并尊重人才,能够让这些人发挥他们的才能,给他们施展自己才华的平台,能够采纳好的建议为自己所用,而且赏罚分明,这些成就了曹操身边不缺少有才干的谋士为他出谋划策,并死心塌地的跟随曹操,一个企业是一样的,靠什么壮大,靠的人,说白了企业是办事的不是办人的,如果一个企业不能够做到人才为我所用,不能够吸引人才,留不住人才那么这个企业将是一个失败的企业,刘备为了诸葛亮这样小他十岁的人才,能够屈身三顾茅庐,可见无论是在什么时代人才是多么的重要,一个真正的人才可以使企业迅速的发展并壮大起来,一个企业如果想做到这几点那么就要在文化上制度上管理上表现出整体的形象,首先一点就是要让员工信服,靠什么让员工信服,不只是单靠的工资,最重要的是企业的信誉和企业的发展潜力,有没有自己真正的一套企业文化,有没有好的管理制度,要做到人为我所用,就首先要管好人,要让员工信服,要让员工真正的看到企业的发展潜力,而不是意味的说意味的唱高调子,这样只能是一时的效果,但带来的后果是十分的严重的,因为直接影响了企业在员工心目的形象,企业靠什么传播,靠什么吸引人才,靠的是实力以及信誉,如果你在员工的心中就把这两样给毁了,还谈什么企业文化,还谈什么发展,一切都是空的,通过读《品三国》一书,使我明白了什么是“用人之道”!也使我明白曹操为什么能够一步步的走向强大!还有一个人使我很欣赏的,那就是诸葛亮,诸葛亮是一个军事家,政治家,也是一个杰出的外交家,但我欣赏诸葛亮的外交才能,策划才能,就拿赤壁之战来说,曹操大军就要灭刘备,刘备无处可去,只能联合孙权共同抗曹,但是刘备刚被曹操打败,首先气质上就低人一等,诸葛亮作为刘备最器重的人才,自荐去东吴联合孙权共同抗曹,也使诸葛亮初出茅庐为刘备作的第一件大事,可以说是做的相当漂亮,充分的展示了诸葛亮外交才能以及策划能力,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其中鲁肃,周瑜,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当然也有曹操本身的失误,但诸葛亮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到了,而且做得很漂亮,干脆利落,这是我十分欣赏也是十分值得我去学习的。
易中天《品三国》读书笔记

易中天《品三国》读书笔记易中天《品三国》读书笔记(精选18篇)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书笔记吧。
到底应如何写读书笔记呢?以下是本店铺整理的易中天《品三国》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易中天《品三国》读书笔记 1“不是英雄,不读三国。
若是英雄,怎么能不懂寂寞?”一首《曹操》掀起了三国热;随之,厦门大学的易中天教授的《品三国》也登台亮相。
三国是乱世,但乱世出英雄。
雄才大略的曹操,鞠躬尽瘁的诸葛亮,英武潇洒的周渝,坚韧不拨的刘备……演义出一部恢宏的历史画卷,而这一段段扑朔迷离的历史的背后,往往有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曹操,在人们心中是一个奸贼。
在戏剧中,他也只有一个白脸奸臣的形象,让人想起“挟天子以令诸侯”这句话。
可我读了《品三国》后明白了这不是对他公正的评价。
《品三国》说:“曹操是为奸雄!”其实做一个奸雄,是因为当时正处于乱世,是逼出来的。
而曹操又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比如:经过战争洗礼中原地区出现了“白骨蔽原野”的惨景,正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而曹操采用“屯田方针”,富民强国。
曹操还是一个大气的人,他颁布《求贤令》,主张“唯才是举”的政策:不管出身如何,生活作风有些小缺点什么的,只要有真才实学,都可以量才任用,形成了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为他今后夺取天下打下了基础。
《品三国》中易中天教授还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如庞统的死是刘备与诸葛亮合谋的,关羽的死也跟诸葛亮有莫大的关系等等,这让许多“亮迷”们十分气恼,说易中天有意抵毁诸葛亮,其实这只算学术之见,历史是客观的。
而易教授却有着一种敢于打破延续已久的观念,敢于创新的精神,所以,我们既要向历史人物学习,也不仿学学在我们身边的像易中天这样的人!易中天《品三国》读书笔记 2今天,我们先从一句话开始:“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这是许劭对曹操的评价,可是曹操到底为什么能有这么高的评价呢?读完《品三国》我终于有了答案。
品三国的读后感(精彩8篇)

品三国的读后感(精彩8篇)品三国读后感篇一暑假里我读了易中天先生所著的《品三国》,感想颇多。
这本书很吸引人,它的独到之处是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性。
我很欣赏这本书,它以《三国志》等正史为蓝本,而不是完全考虑小说《三国演义》的故事情节。
它使我更深入地了解了许多三国历史人物,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比如说曹操,他在人们心中是个大奸臣,篡位夺权,可那是他的儿子曹丕干的。
曹操屠过城,也用五色棒打死了许多欺负老百姓的权贵。
易中天老师给他的评价是一个奸雄,我觉得易中天老师的评价很客观。
可易中天老师对诸葛亮的评价我就不完全同意了。
易中天老师说他是一位很出色的外交家、政治家和发明家,并没有说他是军事家,我怀疑易中天老师是不是搞错了。
通过阅读《品三国》一书,我才知道原来《三国演义》里的很多故事都不真实,但我也很钦佩罗贯中,能写出那么好看的篇章。
易中天老师说火烧博望坡,空城计都是不真实的,但火烧新野是刘备的杰作。
诸葛亮最大的贡献是说服孙权,联吴抗曹。
诸葛亮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他还是杰出的发明家。
他潜心钻研,发明了连发的弩。
不过我最佩服诸葛亮的是他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看完这本书后,我更深地了解了这两位三国历史人物。
此外,我还更深入地了解了另一位很有名的大人物,他就是关羽。
关羽是一员虎将,可是他把荆州给丢了。
这个原因,通过易中天老师的分析,令我大吃一惊。
原来关羽也有缺点。
我以前一直认为关羽是位十全十美的英雄人物。
关羽在孙权进攻合肥的时候,为了争得功名,擅自做主,进攻樊城,虽然水淹七军,可过于轻敌,没想到,东吴吕蒙白衣渡江,巧夺荆州。
最后,关羽兵败麦城,走投无路,关羽连同他儿子一起被孙权所杀。
分析关羽这个悲剧人物失败的原因,易中天老师认为关羽这个人一是很骄傲,二是对部下太严,三是他太轻敌,做事疏忽大意。
他在离开荆州攻打樊城之前对自己的一个部下竟然这样说,看我回来怎么收拾你!部下噤若寒蝉,敌人一来能不投降吗?关羽为什么能当荆州守将呢?因为整个蜀军就他一人会训练水军,而且他文武双全,工作能力强,加之刘备过于信任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三国》读书笔记精选范文5篇易中天教授的《品三国》这部书,从魏武挥鞭到孙刘联盟,从三国鼎立到重归统一,把三国历史的发展过程展现得淋漓尽致。
那么关于品三国读书笔记怎么去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品三国读书笔记范文5篇,希望可以分享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过去,我对三国的历史一无所知,在读完了《品三国》之后,对于三国历史的发展趋势也有了必须的了解。
比如,三国是一段什么样的历史?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段历史?我们应当如何评价这段历史当中的那些主要人物?在《品三国》的开场白《大江东去》中易中天教授提出了一个观点,他说实际上许多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都有三面形象,即“历史形象、文学形象、民间形象”。
所谓“历史形象”就是正史上记载的形象。
但“历史形象”不代表“历史真相”。
每一段历史都有它的真相,但要弄清楚却相当困难,因为历史离我们太遥远了。
“文学形象”即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例如《三国演义》。
还有一种是老百姓主张的形象,我们称为“民间形象”。
对于同一个历史人物,也许在不一样人的心目中也会有不一样的民间形象。
例如一部历史剧拍出来以后,对于扮演某个历史人物的演员,不一样的人有不一样的看法。
有的人说那个演员扮演得十分好,有的人却说扮演得一点也不像。
那你又凭什么判定呢?你明白真正的历史人物是什么样貌吗?在我看来,一个人确定一个演员扮演的历史人物的好坏,在于他平时对那个历史人物的了解,他了解那个历史人物的性格、气质,再结合演员的相貌来断定他像不像是具有那种性格和气质的人。
可是我坚持“人不可貌相”这个原则,所以我不大爱评价历史剧中的人物。
回过头来看三国历史。
三国时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它有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也有一些引人入胜的故事,是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
实际上,“三国时代”是很短暂的,从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到公元280年东吴灭亡,天下统一于晋,其间仅有短短六十年时间。
人们讲述“三国历史”通常是从“三国时代”之前的很长一段历史说起。
“三国历史”中的很多主要人物有许多都不属于“三国时代”,例如曹操、关羽、张飞、周瑜,还有鲁肃等,他们都属于东汉末年;而真正属于“三国时代”的就仅有诸葛亮、刘备、孙权、曹丕等。
而刘备却在“三国时代”初期就去世了。
易中天教授的《品三国》这部书,从魏武挥鞭到孙刘联盟,从三国鼎立到重归统一,把三国历史的发展过程展现得淋漓尽致。
说到三国,人们都会想到里面的一些主要人物,其中最具代表的有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
说到曹操,大家再熟悉可是,他是三国历史中首当其冲的人物。
然而在当今社会,他是三国史上骂名最多的人,有人甚至说他是“奸贼”。
然而真正了解他的人又有多少呢?在《魏武挥鞭》中,易中天先生专讲曹操,曹操的故事差不多占了整部书的四分之一,可见曹操在三国历史中的份量。
大多数的人不喜欢曹操,是因为他们只看到曹操不好的一面,这些都是民间形象。
大多数人看来,曹操在《三国演义》中的形象也不太好,就好像《三国演义》是专贬曹操的。
其实《三国演义》也不完全是贬曹操,里面也有褒扬他的成分。
这是文学形象。
而要深入研究一个历史人物应当看他的历史形象。
历史上的曹操,他的性格却最让人琢磨不透。
他曾被许劭评价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他不是“奸贼”,而是“奸雄”。
他年轻的时候还是挺效忠大汉王朝的,正当东汉末年,汉室倾颓,百姓民不聊生的时候,他“奉天子以令不臣”。
曹操对自我手下的功臣也很忠心,这也是他在与袁绍的“官渡之战”中取得胜利的原因。
只可是之后随着政治力量的强大,他的野心也大了起来,甚至想统一天下就有之后的“挟天子以令诸侯”。
易中天教授对他的评价是:可爱的奸雄。
再说诸葛亮。
古今中外,赞扬诸葛亮的人不计其数。
在《三国演义》中,他的形象更是受人们的崇拜,人们对他的评价是“足智多谋,神机妙算”,这说明诸葛亮的文学形象和民间形象都很好。
关于诸葛亮著名的典故也很多,但大多数都来自《三国演义》,而《三国演义》是小说,不是正史,所以也有很多是靠不住的。
例如“空城计”,这是《三国演义》中家喻户晓的典故,这个故事在《三国志》中也提到过,但之后在裴松之作注的时候被驳回。
其证据是:诸葛亮屯兵阳平的时候,司马懿官局荆州都督,根本不在平阳战场。
所以“空城计”是靠不住的。
在《品三国》上部的最终,易中天教授写了一篇附录叫《心平气和说空城》,专门对“空城计”做了探讨,发表了他独特的见解。
而易中天先生认为,诸葛亮的政治才能值得肯定,而军事才能却是值得怀疑的。
例如赤壁之战,这是三国史上的一次最大战役,它改变了三国的历史,了解三国的人都明白。
而从文学典故中看来,这场战争的胜利主要归功于诸葛亮的“借东风”,然而杜牧在《赤壁》这首诗中却说道:“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索十二乔”,“借东风”的实际上是周瑜,不是诸葛亮。
而诸葛亮在赤壁之战期间的主要功绩,是促成了孙刘联盟;他对刘备集团的主要贡献是确立了联吴抗曹、三分天下的政治策略。
这些都是政治功劳,所以易中天先生认为,诸葛亮是杰出的政治家与外交家,未必是杰出的军事家。
所以文学形象往往大多来自民间形象,而深入研究历史,注重的应当是历史形象,将历史“还原”。
历史有三种形象,也有三种读法。
一种是站在古人的立场上看历史,这叫“历史意见”;一种是站在今日的立场上看历史,这叫“时代意见”;还有一种是站在个人的立场看历史,这叫“个人意见”。
在《品三国》中,易中天教授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性;站在平民立场,运用三维结构讲述三国故事。
通常说“读史使人明智”,因为历史是一面镜子,它能够展望未来,也能够从不一样的角度折射出不一样的人性。
在三国历史中,从天下大乱到诸侯割据,从三国鼎立到重归统一,不一样的人有着不一样的命运。
有时人算不如天算,事态往往不向人们预料中的发展。
正如《三国演义》中说的“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原本联合抗曹的孙刘联盟,由于争夺荆州而彻底瓦解,反目成仇,最终导致刘备克死永安,就有了“永安托孤”。
刘备克死永安之后,继位的刘禅昏庸无能,蜀汉的政权只能由诸葛亮管理。
然而,由于士族阶级的压迫,作为三国当中治理得最好的蜀汉却最先灭亡。
再加上诸葛亮壮志未酬身先死,实在让人痛惜。
所以有时候历史上的一些伟大人物是很孤独的,诸葛亮同样如此。
就连崇拜、缅怀他的人,也只是不忘他主张的“兴复汉室”,耿耿于怀他的“出师未捷”,而真正意义上的“依法治国”则少有人提起。
又比如曹操,大多数的人只记住了他的“奸”,但又有多少人记住过他对大汉王朝的“忠”呢?他不也曾发出过“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慨吗?他的“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不也反映了他远大的政治抱负吗?三国故事中的许多人物也是值得大家学习的。
比如孙权,十八岁继承父兄的家业,有最初被人们瞧不起,变为深得人心,最终靠自我打拼出一番天下。
又如诸葛亮,我们应当学习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以及他卓越的政治远见。
又如曹操,尽管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不太好,但他年轻的时候依法执政,为国尽忠职守。
曹操的谦虚也是值得大家学习的,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军事上,他总是失败之后检讨自我,成功之后奖励功臣。
所以他才能战胜袁绍,许多袁绍的谋士之后都投奔曹操,例如许攸。
其实三国是很短暂的,它实质上是从东汉到晋的一个过渡时期。
东汉末年,士族地主阶级一向谋略发展成为帝国的统治阶级,但最终没有实现。
天下最终统一于晋,而晋也是地地道道的士族地主政权。
所以三国历史实质上是士族地主阶级谋略成为统治阶级却又被另外一股力量索阻挡的历史。
而曹操、刘备、孙权都是阻挡潮流的力量,然而最终被晋统一。
魏、蜀、吴三国在本质上都是“非士族政权”,他们与士族阶级有矛盾,有斗争。
斗争的结果是曹魏放弃、孙吴妥协、蜀汉坚持,然而最终相继灭亡。
易中天先生说:“历史是能够酿酒的。
”但历史也有可能酿成醋,而酿成的酒也是有甜的、苦的,甚至还有药酒。
关键在于酝酿的过程。
通读历史,不仅仅要了解历史事件,更应当从已了解到的历史事件中总结经验,去体会人性的另一面。
《品三国》读完了,也明白了三国是一段怎样的历史。
一切都成为了过去,但过去的却能成为对未来最好的鉴证。
历史是漫长的,还有许多历史的真相我们无从探索。
我们应当做的是对我们已探索、了解到的历史,以史为鉴,经过了解历史,明确人生理念,加强自身修养,从前人的失败命运中总结经验。
最早接触四大名著时,对《三国演义》并不感兴趣,觉得一群男人追逐权势,尔虞我诈,战火四起,不及《红楼梦》的婉约缠绵,也没有《西游记》的光怪陆离。
几年前偶然听到过一次易中天先生在央视《百家讲坛》节目主讲的汉代风云人物系列讲座,才开始觉得之前自我的想法是那样的浅显幼稚。
几年之后,借着这次机会,再次深入全面的阅读一下《品三国》,依然是感触良多。
那是一个群雄逐鹿的时代,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
那里以往走过一批个性张扬的英雄豪杰。
在没落的东汉末年,三国就这样悄然的登上了历史舞台。
说它是一段历史,说它是一段演义,还是一幕精彩的话剧。
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短短的百年,三国为历史的画卷增添了绚烂的一笔。
易先生的《品三国》独辟蹊径,妙说历史,巧妙地运用通俗的语言,趣味地还原了历史的本来面目。
平常的一段历史从在他笔下俨然活灵活现一般,象评书一样绘声绘色,又象电影剪辑精练流畅。
忽然一下爱上了这段荡气回肠的历史。
《三国演义》毕竟是在几百年之后的角度上用文学的方法来描述那段历史。
然而文学形象毕竟替代不了真实的那段历史。
《品三国》一书中,易教师以近代视角,以故事说历史,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性。
让我明白到底应当怎样去看待三国,去正确认识三国人物。
翻开尘封的历史书籍,看那些名垂青史的历史人物。
他们的成功与失败,归根到底是他们做人上,品性上的成功与失败。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可是经过三国里面人物的斗争,我们能够发现,分析战争还是政治上的胜利与失败,总归是领导者做人的成败。
胜败岂无凭?事实上早在斗争的一开始就已经有做人上的优势与缺点决定了。
这一点已经不再仅仅局限在三国里面,滚滚长江东逝水,历史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昔日的盛衰,也不仅仅是鲜活的历史人物,而是让我们明白,要以史为鉴,为自我在前进的道路上铺就基石。
命运为你安排了起点,行程则就要自我掌舵。
黯淡了刀光剑影,惯看秋月春风。
多少英雄豪杰,繁华盛衰,都已经随滚滚江水奔流入海。
古今多少事,都已付笑谈中。
学习三国,学习历史,让它为自我在走向成功的道路上指明方向。
锻炼磨练自我,一步步实现自我的目标!三国是一个风云变幻,沧海横流,英雄辈出,令人神往的时代,不知多少盖世的英雄在那里大显身手,叱咤风云,正可谓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那里有天下纷争,群雄并起;有英雄豪杰,君主谋士;有文韬武略,气贯长虹;有儿女情长,肝胆相照。
三国给一代又一代人以英雄的豪迈,每当我们看到赵云单骑救主,诸葛亮火攻赤壁,张飞在长坂坡那声惊天一吼,在我们内心升腾的是无限的敬佩与正义感,我们从三国中看到了战争,看到了侠客,看到了谋士,我们成醉于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