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报告:关于促进农民增收的调查和思考

合集下载

农民增收情况调研报告

农民增收情况调研报告

农民增收情况调研报告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报告与我们愈发关系密切,要注意报告在写作时具有一定的格式。

一听到写报告就拖延症懒癌齐复发?以下是作者帮大家整理的农民增收情况调研报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农民增收情况调研报告1当前农村工作的重点是解决“三农”问题,其核心是农民增收问题。

农民增收问题解决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我县农业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 %,还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县,近几年,通过认真落实贯彻中共中央、市县有关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方针政策,鼓励和发展农业产业化,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就农村土地流转和农民增收来讲,出现了土地流转难、农民收入的增长幅度小,增收难度加大等问题,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5%左右,严重制约了全县经济的整体发展。

为此,按照县委、县府的安排,县人大组织了两个调研小组,采取以座谈会和实地走访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对我县的农村土地流转和农民增收情况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调研,现将调研结果汇报如下:一、我县农村土地流转和农民增收的现状(一)农村土地流转现状1、土地流转的基本情况我县现有24个镇乡(街道办事处)、50个社区居委、20xx个村民小组。

农地67万亩,人均农地面积亩,经过几年的大胆尝试,土地流转的范围更大,形式更加多样化。

目前全县土地流转的面积有万亩,占农地总面积的 %,土地流转方式以转包和出租为主,转让、互换、土地入股为辅。

转包面积有万亩,占流转面积的 %;出租面积万亩,占流转面积的10 %;转让面积20xx亩,互换2600亩, 土地入股、转让、互换这三种形式共占流转面积的%。

农户自发流转和村组织流转是我县土地流转的主要做法。

土地流转的方向主要有五个:一是流向外来耕作户;二是流向专业承包户;三是流向农业企业;四是流向一般农户;五是流向其他单位。

2、土地流转的特点(1)、坚持农户自愿、协商、有偿原则。

全县流转的万亩农地中,农户自愿流转的占98%。

关于农民增收调研报告

关于农民增收调研报告

关于农民增收调研报告农民增收调研报告一、背景和目的农村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农民是农村的主要人口群体。

农民增收是农村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因此,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当前农民增收的状况和问题,为进一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

二、调研方法和样本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法,调研样本包括农民、农村合作社和相关农村经济组织等。

三、调研结果1. 农民增收形势根据调研结果显示,大部分农民的收入增长缓慢,增收形势不容乐观。

农村经济广泛依赖于种植和养殖业,但近年来由于市场竞争激烈,价格波动大,农产品销售难等问题,导致农民增收困难增加。

2. 农民增收问题和原因调研发现,农民增收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农产品销售渠道有限,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相对较低,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环节薄弱,农村金融服务不健全,农业政策支持不到位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主要原因是农村经济结构转型不平衡,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完善。

3. 农民增收的机遇和挑战调研显示,农村经济转型升级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为农民增收提供了新的机遇。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为农产品销售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然而,农村人口流失、农业环境污染等问题也给农民增收带来了挑战。

四、政策建议基于上述调研结果,我们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 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入,改善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

2. 提高农民的生产技术水平,培训农民的技术能力。

3. 加强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环节的支持,拓宽农民的销售渠道。

4. 加大农村金融服务的支持力度,提供贷款和保险等金融服务。

5. 完善农业政策,出台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促进农民增收。

以上是本次农民增收调研的主要内容和结论,希望能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建议。

农民增收问题的调查报告范文

农民增收问题的调查报告范文

农民增收问题的调查报告范文农民增收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党和国家关注的重点。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农民增收问题的调查报告范文,欢迎阅读。

农民增收问题的调查报告范文篇1农民增收问题是“三农”问题的聚焦与核心。

解决我县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问题,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我县农村工作,促进农业发展和维护农村稳定必须抓紧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

为了解农民增收情况,我们最近根据县人大会主任会议安排,围绕我县«农业法»的贯彻执行和中央1号文件的落实,结合开展千名干部下基层活动,就我县农民减负增收和农民权益保护,到漠滨、若水、黄茅、洒溪等乡镇、村组、农户进行了深入调查,先后召开座谈会8次,听取了县人大代表、乡(镇)村组干部以及村民代表的意见,收回调查问卷80份。

根据调查结果,我们认为当前农民增收少的是思路,愁的是销路,缺的是技术,盼的是服务。

一、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原因我县因自然条件、交通运输制约,加之受军事禁区影响,农村资源开发整合利用缓慢。

近年来,我县虽然在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促进农村市场繁荣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依法治农、科技兴农意识明显增强,农村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有了普遍提高,但农民增收仍较缓慢。

我县34万人口中有农业人口304800人,XX年农民人均收入为2097元,XX年农民人均收入2223元,收入仅增长5.6%,农民仍是最大的低收入群体。

根据调查,影响农民增收原因较多,在我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之一: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导致部分农民劳而无效。

在全县346个村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偏远村,人口居住分散,交通闭塞,信息不灵,这是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漠滨乡洞头塘村总人口1164人,11个组就有8个组不通公路,农产品进出全靠农民肩挑背驮,大量的竹木、柑桔等农副产品调不出,除自己消费外,多余的只好烂在家中,增产不增收,挫伤了群众种植的积极性。

该村很多农民装不起电话,接一个电话要跑5华里。

关于农民增收问题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民增收问题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民增收问题的调查报告一、调查背景和目的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农村地区的农民增收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作为中国人口中最大的群体,农民的收入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

因此,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了解当前农民增收的状况、问题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促进农民的增收。

二、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和访谈两种方法进行。

在问卷调查中,我们在乡镇和村庄的范围内随机选择了1000位农民作为样本,并针对他们的收入来源、收入水平、收入分配等问题进行了调查。

同时,我们还进行了一系列的访谈,与农民代表、农业专家和政府官员等进行深入交流,以了解更多的信息。

三、调查结果1. 农民收入来源: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包括农业生产、农村副业和务工。

其中,农业生产依旧是农民的主要经济活动,但收入增长缓慢。

农村副业和务工则成为了一些农民增加收入的主要途径。

2. 农民收入水平:调查结果显示,尽管农民的收入有所增长,但整体上仍然相对较低。

大部分农民家庭的年收入在1万元以下,远低于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

此外,不同地区和行业的农民收入差距也较大,一些贫困地区的农民收入甚至低于贫困线。

3. 农民收入分配:调查发现,当前农民收入分配不平衡的问题依然存在。

在一些地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畅,大规模农业企业垄断土地资源,导致一部分农民无法有效利用土地进行农业生产。

与此同时,农民工人数的增加也使得农村副业和务工的竞争更加激烈,一些农民仍然面临着就业和收入的困难。

四、问题和挑战根据调查结果,我们总结出以下的问题和挑战:1. 农业生产收入增长缓慢:受自然灾害、市场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农业生产收入增长缓慢,农民难以依靠传统农业增收。

2. 农村副业和务工就业压力大:尽管农村副业和务工成为了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但随着农民工人数的增加,就业竞争加剧,一些农民难以找到稳定的副业和务工机会。

3. 土地资源利用不均衡:一些地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畅,大规模农业企业垄断土地资源,一些农民无法有效利用土地进行农业生产,限制了其增收的空间。

关于农民增收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农民增收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农民增收的调查与思考关于农民增收的调查与思考促进农民增收课题组按照县委的安排,我们组织农办、农业、牧业等部门,利用近一个月的时间,深入到农村8个乡镇和县直的10个涉农部门,采取入户调查,座谈讨论,典型解剖和定量分析等方法,对我县农民增收问题进行了专题调查研究,也进行了一些理性思考。

一、农民收入的现状与潜力经过调查分析,我县的农民收入自1982年以来,大体经历了稳步增长期、快速增长期、低谷徘徊期和恢复增长期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82—1992年的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81元增加到792元,年均增加61元,为我县农民收入稳步增长阶段。

这一阶段农民增收主要得益于土地承包到户的农村改革政策,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第二阶段是1993—1996年的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939元增加到2677元,年均增加579元,为我县农民收入快速增长阶段。

这一阶段农民增收主要得益于农副产品产量的迅速增加和价格的大幅上涨。

第三阶段是1997—2000年的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379元下降到1993元,为我县农民收入低谷徘徊阶段。

农民收入的降低主要是受到连续干旱和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的影响。

第四阶段是2001—2004年的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480元增加到4000元,年均增加506元,为我县农民收入恢复增长阶段。

特别是2004年,中央出台了促进农民增收的一号文件,落实了“一免三补”等惠民政策,加上较好的气候条件,我县的农民收入又进入了新的增长阶段。

从农民收入结构上看,1982年人均收入181元,其中:种植业167元,占92%;畜牧业2元,占1%,二、三产业12元,占7%。

2003年人均收入3472元,其中种植业1042元,占30%;畜牧业1215元,占35%;二、三产业1215元,占35%。

分析上述农民收入结构的变化,1982年至2003年,人均收入增加3291元,年均增加156元。

有关农民收入的调研报告5篇

有关农民收入的调研报告5篇

有关农民收入的调研报告5篇有关农民收入的调研报告(篇1)农民增收难,是农业内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现实反映,农民收入来源日趋多元化的背景下,促进农民增收必须有新思路,在发展模式上要有新的突破。

本文结合贫困山区的实际,分析阻碍农民收入增长的各种因素;就我县新形势下如何开展扶贫工作,促进贫困地区农民增收,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

一、现状我县既是国家扶贫攻坚重点县,也是新一轮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更是省移民大县。

(一)从贫困人口的数量、分布情况看。

全县有贫困人口12.7万人,占全市贫困人口28.5%,占全县总人口19%; 65%分布在全县135个扶贫开发重点村,35%分散在全县资源贫乏(人均耕地不足0.5亩),交通落后、信息闭塞等基础设施落后的边远山区和少数民族散居地。

(二)从收入结构情况看。

年,全县农民人均收入1474元(和全省比相差1680元)。

其中:第一产业收入1297元,占87.5%,第二、三产业收入177元,占12.5%;年,全县人均收入1595元,(和全省相比差1672元)。

其中:第一产业收入1325元,占83.8%,第二、三产业收入270元,占17.2%。

(三)从脱贫、返贫情况看。

年,全县脱贫人口1万人,其中:51个“整村推进”村占45%,相对贫困人口占70%,绝对贫困人口占30%;返贫人口1万人,返贫率高达1.94%,其中:库区移民占30%,资源贫乏、交通落后地区占45.4%,其它因灾返贫占24.6%。

年,全县脱贫人口7000人,其中:51个“整村推进”村占48%,相对贫困人口占69.5%,绝对贫困人口占30.5%;返贫人口8000人,返贫率1.5%,其中:库区移民占32.4%,资源贫乏、交通落后地区占42.5%,其它因灾返贫占25.1%。

二、原因及其分析帮助农民快速增产增收,是我县“十二五”期间的重大课题。

经过调查,我们了解到,当前我县在促进农民增收工作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是相当突出的。

农民增收调研报告

农民增收调研报告

农民增收调研报告农民增收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方法为了解决农村农民增收问题,我们对某县农民增收情况进行了调研。

本次调研的目的是了解农民增收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调研方法主要包括实地访谈、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

二、调研结果1. 农民收入状况根据调研数据显示,该县农民的平均年收入为8000元,相对较低,存在着较大的增收空间。

其中,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农田种植和畜牧养殖,但由于技术和市场问题,收入并不高。

2. 增收问题调研发现,农民增收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技术问题:农民的种植和养殖技术相对陈旧,难以适应市场需求。

此外,缺乏先进的农业科技支持也限制了农民的增收能力。

(2)市场问题:农产品价格波动大,市场信息不对称,农民无法准确预测市场走向。

此外,也存在农产品销售渠道不畅等问题。

(3)资金问题:农民缺乏资金支持,限制了他们的发展。

尤其对于一些发展规模化农业生产的农户来说,资金需求更为迫切。

3. 解决方案针对农民增收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技术支持:加强农业技术培训,为农民提供先进的种植和养殖技术,并开展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引进新技术和设备,帮助农民提高产量和质量。

(2)市场开拓:建立完善的农产品销售体系,加强农产品价格监测和信息发布,帮助农民把握市场动态,同时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3)金融支持:设立农业发展基金,为农民提供低利贷款,帮助他们扩大规模、购买先进设备和材料,促进农业发展。

三、结论和建议通过对某县农民增收情况的调研,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结论:该县农民的年收入相对较低,但存在较大的增收空间。

增收问题主要包括技术问题、市场问题和资金问题。

建议:加强农民的技术培训和技术支持,提高产量和质量;建立完善的农产品销售体系,帮助农民把握市场机会;设立农业发展基金,给予农民低利贷款支持。

本次调研只代表了某县农民的增收情况,仅供参考,并不能代表全国范围内的情况。

农民增收调查报告

农民增收调查报告

农民增收调查报告农民增收调查报告「篇一」关于农民增收情况的调查报告确保农民增收,是事关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根本性问题。

一是我市农民收入呈现恢复性增长近年来,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农民收入呈现恢复性增长。

20xx、20xx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2225元、2393元,较上年增长3.4%、7.6%。

我们的主要措施是:一是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靠发展优势经济促进农民增收。

建设五大生产基地。

抓住国家和省实施“大豆振兴计划”机遇,建设百万亩高油大豆生产基地,20xx年播种高油大豆146万亩;引进马铃薯精深加工企业,建设百万亩马铃薯生产基地,播种马铃薯45万亩;推进农牧结合扩大饲料作物种植,建设百万亩饲料牧草生产基地,播种饲料牧草32.6万亩;依托现有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百万亩经济作物生产基地,经济作物总播种面积47.1万亩;结合退耕还林,建设百万亩柞桑蚕生产基地,放养柞蚕732把,栽桑树700亩。

大力发展绿色、特色农业。

充分利用我市资源富集和生态环境优势,建设绿色农业生产基地11个,种植绿色食品面积125万亩,11个产品获得a级绿色食品,2个产品获得欧盟有机食品认证,产量达12万吨。

积极发展外向型农业。

与俄在林业、畜牧、水产、农机、农科研等多个领域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引进农业先进生产技术和优良品种30多项。

建立了中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在俄建设境外综合开发区。

农副产品出口发展到10大类100多个品种。

二是加快龙头企业建设,靠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农民增收。

明确农业产业化发展思路。

以龙头企业为重点,以提高农业竞争力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突出发展主导产业,围绕麦、豆、薯、菜、麻、糖、肉、乳、山、药等十大主导产业和5个成长性较强的产业,构建龙头企业群体、扩大基地生产规模、推进产业化发展。

加快龙头企业建设。

全市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29家,带动基地面积137万亩。

实施品牌战略,重点培育“玉铃”牌马铃薯、“双河”牌极小粒豆、“驿站”牌马肉干等6个具有较大市场影响的农产品品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调研报告:关于促进农民增收的调查和思考
农民增收难,城乡差距大,是当前国民经济发展长期积累的结构性和体制性矛盾的集中体现。

促进农民增收,是目前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更是摆在当前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个无法回避并且亟待解决的课题。

今年上半年,调研组对全市农民增收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感到破解农民增收难题,必须从农业内部、农村内部和农村外部三个层面上寻求治本之策,找到突破点。

具体地说,要着重在以下五个方面狠下功夫:
一、加快农业结构调整,靠提高农业效益促增收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农产品告别了长期短缺,但又出现了一些新问题:一些大宗农产品供过于求,尤其是低质农产品大量积压,农民增产不增收。

随着城镇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加工企业对原料农产品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

在这种大背景下,要想实现农民增产又增收的目标,就必须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农业,靠农业内部挖潜增效促增收。

一是调整优化品种结构,大力发展优质高效产品。

粮食作物重点发展优质稻和杂交玉米。

蔬菜重点发展精细蔬菜、反季节蔬菜和大棚蔬菜。

水果主要发展名特优水果。

生猪主要推广三元杂交猪和黑猪、香猪新品种。

牛重点抓好安格斯牛与本地黄牛的杂交及胚胎分割移植技术的推广。

二是调整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大力发展高效农业。

农业内部优化种植业和养殖业的比例关系,适当压缩种植业比重,扩大养殖业比重。

养殖业主要是进一步扩大生猪产量和发展草食动物,大力发展特色养殖。

种植业重点发展中药材、名特水果、无公害蔬菜等高效经济作物。

三是实施“科技兴农”战略,以农业科技创新推动农业结构调整。

抓好农产品检验检测、农产品质量标准、农业信息网络三大体系建设。

进一步扩大种子工程、禽畜良种工程的实施规模,加快品种更新换代步伐,提高全市农产品和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

积极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鼓励支持科技人员到农业生产第一线开展技术承包,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典型示范和科技服务。

完善农业科技推广机制,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利用率。

二、改进生产方式,靠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增收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虽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决了农民温饱问题。

但从生产方式角度来说,划小了核算单位,缩小了生产规模,使农户成为独立的生产经营者,从而造成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新情况。

分散经营的小生产面临着许多困难:一是小农户主体分散,势单力薄,经济实力脆弱,无力抵御因市场竞争、需求变化带来的市场风险。

二是难以对市场行情及时、全面、准确地把握,以及对未来变化情况进行科学预测,农民不知道“究竟种什么赚钱”,在生产上往往“一窝蜂”,造成同上同下,大起大落。

三是分散农户的组织化程度低,商品交换、交易方式陈旧落后,流通费用高,往往是低价卖出农产品,高价买进生产资料,利益大量流失,经济效益低。

加上近年来小农户进一步增加,户均人均占有土地面积进一步减少,农民因经营方式改变带来的效率和效益已被规模日益变小所产生的负面效应所抵
销。

因此,改进农村生产方式刻不容缓。

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经营不受部门、地区和所有制的限制,把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连成一体,能够有效解决千家万户的农民进入市场、运用现代科技、扩大经营规模和提高农业效益等问题。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我市农民增收的必然选择。

一是大力培育主导产业。

全市重点抓好“优质米、草食动物、中药材、楠竹、名特优水果”五大新兴支柱产业的培育,使之尽快上规模、上档次、出效益。

二是发展壮大龙头企业。

继续筛选一些规模大、前景好、带动力强的加工或流通企业作为重点扶持对象,不断扩大全市400多家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规模。

以涟源天华牧业公司、新化金牛角农业科技公司为龙头,搞好草食动物开发和肉牛加工生产线建设。

以回春堂制药厂、天健产品公司、星剑制药厂为龙头,搞好中药材开发。

以金峰米业公司、优农中心大米厂为龙头,搞好优质米开发。

以丰华实业有限公司、新星竹木制品有限公司为龙头,搞好楠竹产业开发。

以名特种苗基地为龙头,搞好名特优水果开发。

三是搞活农产品流通。

开辟农产品流通“绿色通道”,大力发展和扶持农民经纪人、农产品营销大户等市场中介组织,鼓励农村能人创办流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完善乡镇集贸市场建设,促使乡镇集贸市场与区域性农贸市场逐步联网,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市场体系。

大力发展网上农业、信息农业、订单农业,使农民能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寻找客户,开拓市场,在搞活流通中增收。

三、千方百计减少农业人口,靠发展非农产业促增收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减员增效,只有减少农业人口才能使农民致富。

农民增收要跳出农村、农业的圈子,开辟新的增收渠道,把发展非农产业作为主攻方向来抓。

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