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光和《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绪论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复习提纲

自然地理一.绪论1.地理学定义: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即只研究地球表层这一部分人类环境。
2.自然环境的定义:自然环境是围绕人类周围的自然因素的总和,由地球表层中的有机的和无机的,静态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物质和能量组成,包括水,矿物等。
3.自然环境的范围:一为天然环境或原生自然环境,即为人类影响较轻微,自然面貌为发生明显变化的自然地理环境。
二为人为环境或次生自然环境,即为经过人类直接影响和长期作用后,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地区。
4.自然环境的特点:二.地球1.太阳系中各行星绕太阳运动的共同特点i.偏心率很小,几乎接近于圆ii.各轨道面近似在一个平面上iii.自西向东公转,大多数自转这也是自西向东(除金星,天王)iv.除天王星大多数赤道面对轨道面倾斜较小。
v.大多数卫星公转与母星方向相同2.太阳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i.太阳辐射为地球提供能量和动力来源;ii.太阳活动引起的辐射变化导致地球某些物理性质的变化,如极光,磁暴。
iii.太阳对地球的引力可以加强或减弱地球的潮汐现象。
3.地球的形状及其地理意义:i.地球的形状指的是大地水准面的形状;ii.当太阳光线照射到地球扁球状的地球表面时,同一时刻同纬度地区的太阳高度角不同,呈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太阳高度角大,单位面积获得的太阳辐射能就高,反之则小。
因此,地球表面的增温程度也是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引起地表热量分布的不平平衡。
这种不平衡对死囚气候及自然环境中的一切过程产生极大影响,从而造成地球上热量的带状分布和所有与地表状况相关的气候,植被和土壤等自然现象的地带性分布。
4.地球自转地理意义:5.造成昼夜更替,并使地球上的各种过程具有昼夜节奏;i.使同一时刻不同经度地区具有不同的地方时;ii.产生地砖偏向力,使北半球所有运动的物体发生向右偏转,南半球则相反;iii.月球与太阳的引力,使地球发生弹性形变,在洋面上变现为潮汐;iv.地球整体的自转运动与它的局部运动,如地壳运动,海水运动等有密切关系。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绪论一、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分科(一)地理学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科学。
地理学的“三分法”——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理学的“三层次”——统一、综合、部门地理学的“三重性”——理论地理学、应用地理学、区域地理学(二)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动态及其地域分异规律。
(三)自然地理学的分科综合自然地理学、部门自然地理学二、自然地理学的任务三、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四、本书的内容和结构第一章地球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第二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四节地理坐标第五节地球的圈层结构第六节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教学重点认识地球的宇宙环境及其形状、大小、圈层结构及表面形态结构特征,掌握地球运动规律及其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地球运动规律及其地理意义。
教学活动实习与实验:在野外或者实验室认识地球的宇宙环境及其形状、大小、圈层结构、表面形态结构特征以及地球运动规律。
检索分析:在图书馆文献信息系统或者网络上,检索“地球运动”、“地球圈层结构”,分题名检索和关键词检索,看有哪些图书、论文和网站与之有关,并了解该领域的新进展。
参考文献1. Arthur N Strahler, Pysical Geography, John Wiley & Sons, 4th. Ed 1975.2. 王维.地球的形状——人类对它认识的历史.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3. J.H.塔齐. 地球的构造圈.北京:地质出版社,1984.4. 弗兰克.普内斯等.地球.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一、宇宙和天体二、太阳和太阳系9大行星、50个卫星、50万个小行星、少数彗星三、地球在天体中的位置第二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一、地球的形状及其地理意义旋转椭球体黄赤交角太阳高度角自然现象的地带性分布二、地球的大小及其地理意义地球的巨大质量,使它能够保持一个具有一定质量和厚度的大气圈,拥有海洋和河湖,拥有生命……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一、地球的运动(一)地球自转的规律性(二)地球公转的规律性二、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首先,地球自转决定了昼夜更替,使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转(北半球右偏而南半球左偏),并使地球上同一时刻、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而且由于月球和太阳的引力差使地球体发生弹性形变——潮汐作用,地球的整体自转运动同它的局部运动(地壳运动、海水运动、大气运动等)密切相关。
15489 赵德芳主讲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地球部分)考研考点精讲及复习思路

3 . 论述:
上海师大: 从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论述地球自然环境优越性的基本原因 迄今为止, 只发现地球上有生命, 试从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运动及自身行星物理性质说明这种 优越环境产生的机制 华中师大: 地球在宇宙中不是孤立的, 他与其他天体都有联系, 为是么说地球与太阳的关系最为密切?
本节常见题型及思路
㊀3
木组行星: 木星、 土星、 天王星、 海王星, 体积大, 平均密度小, 自转速度快, 卫星数多。 ( 四) 日地距离及其地理意义 地球距离太阳约 1 . 5ˑ 1 0 8 k m 。这样的距离不近也不远, 因而地球表面接受的太阳辐射比较适 中, 使地表的平均温度高于水的冰点、 低于水的沸点, 大部分水以液态存在, 为生命的孕育创造了 条件。 如果日地距离缩短 5 %, 地表温度就会过高, 从而影响生物的遗传, 且地表不会有液态水。如果地 球离太阳再远 1 %, 地表温度就会偏低, 水就会彻底冻结, 生命的化学过程就无法进行。
本节常见题型及思路
本节常见题型以简答、 分析考题为主, 简答主要掌握地球形状和大小的自然地理意义这一个重要的理论知识点。 本节的复习思路在于掌握地球形状和大小的自然地理意义这一个重要的理论知识点, 同时注意和地球运动的地 理意义结合出题。
㊀8
伍光和《 自然地理学》 地球概论部分考点精讲及复习思路
第三节 ㊀ 地球的运动
㊀㊀㊀ 地球的扁率: α= a-b a
半长轴( m ) 海福得( 1 9 2 4 ) 克拉索夫斯基( 1 9 4 0 ) 第1 5届国际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协会( 1 9 7 1 ) 6 , 3 7 8 , 3 8 8 6 , 3 7 8 , 2 4 5 6 , 3 7 8 , 1 6 0 半短轴( m ) 6 , 3 5 6 , 9 1 2 8 6 3 6 , 3 5 6 , 7 5 5 6 , 3 5 6 , 扁率 1 / 2 9 7 . 0 1 / 2 9 8 . 3 1 / 2 9 8 . 2 5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绪 论)【圣才出品】

绪论一、名词解释1.地理学答: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即只研究地球表层这一部分的人类环境。
地理学可分为三个主要组织水平和相应学科:①研究整个地理环境综合特征的,称为综合地理学;②分别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为综合自然地理学、综合经济地理学和综合人文地理学;③分别研究上述三种环境中各要素的学科统称部门地理学,例如部门自然地理学、部门经济地理学和部门人文地理学。
2.综合自然地理学答:综合自然地理学是以各部门自然地理学为基础,综合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及各部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阐明这个环境整体的结构特点、形成机制、地域差异和发展规律的学科。
3.自然环境答:自然环境由地球表层中无机和有机的、静态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量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
自然环境根据其受人类社会干扰的程度不同,又可分为两部分:①天然环境或原生自然环境,即那些只受人类间接或轻微影响,而原有自然面貌未发生明显变化的自然地理环境。
如极地、高山、大荒漠、大沼泽、热带雨林、某些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较少的海域等。
②人为环境或次生自然环境,即那些经受人类直接影响和长期作用之后,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地区。
人为环境的成因及其形式的多样性,决定于人类干扰的方式和强度,而其本身的演变和作用过程仍然受制于自然规律。
因此,无论是人为环境还是天然环境都属于自然地理环境。
4.经济环境答:经济环境是指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经人类利用改造后形成的生产力地域综合体,包括工业、农业、交通、城镇居民点等各种生产力实体的地域配置条件和结构状态。
生产力实体具有二重性,从自然属性来评价,这种地域特征属于人为环境;从技术经济角度考察,这种地域则属于经济环境或经济地理环境。
二、简答题1.什么是地理环境?答:地理环境是以人类社会为主体的地球表层环境。
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是由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相互重叠、相互联系所构成的整体。
自然地理学_伍光和_考研复习资料

绪论1、地理学: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科学。
即只研究地球表层这一部分的人类环境。
所谓地球表层是指海陆表面上下具有一定厚度范围,而不包括地球高空和内部的地球表层。
2、地理环境和人类环境概念、区别地理环境是指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密切相关的地球表层环境。
它包括人类社会及其周围的各种地理事物,具有独特的地理结构和形式。
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地理)环境、社会文化环境。
自然环境:由地球表层中无机和有机的,静态和动态的自然界中各种物质和能量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又可分为天然环境(原生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次生自然环境)。
经济环境:指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经人类利用改造后形成的生产力地域综合体,包括工业,农业,交通,城镇居民点等各种生产力实体的地域配置条件和结构状态。
社会文化环境:人口、社会、国家、民族、民俗、语言、文化等地域分布特征和组成结构,还涉及各种人群对周围事物的心理感应和相应的社会行为。
人类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天然和人工改造过的各种自然因素的综合体。
(在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提出)。
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由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人工环境)组成。
3、地理学的“三分法”、“三层次”和“三重性”划分的涵义“三分法”: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三层次”:统一地理学、综合地理学、部门地理学“三重性”:理论地理学研究,对基本的原理和方法论进行重点阐述;应用地理学研究;区域地理学研究,即对特定区域进行具体描述。
4、自然地理学的分科及依据:按照“层次性”观点,自然地理学分科涉及两个层次:综合自然地理学(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
以各部门自然地理学为基础,主要研究研究自然地理整体特征及各部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阐明这个环境整体的结构特征、形成机制、地域差异和发展规律。
部门自然地理学(sectorial physical geography)。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考研复习

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绪论地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三类。
自然地理环境:由地球表层中无机的和有机的、静态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量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
“三分法”: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三层次”:统一地理学、综合地理学、部门地理学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天然自然地理环境,人为自然地理环境。
部门自然地理学包括气候学、地貌学、水文地理学、土壤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动物地理学等。
自然地理要素:气候、水文、地貌、土壤、植被和动物界。
第一章地球彗星:彗核、彗发、彗云和彗尾。
日食: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三者恰好在一条直线上,月影落在地表,月影中的人看到太阳部分或全部被月光遮住。
月食:地位于月和太之间,三者恰好或接近一条直线,地影落在月球上,处于地影区的人们看到月亮全部或部分失去光辉。
太阳活动:太阳大气受到太阳磁场和稠密气体对流区扰动的影响而处于剧烈运动当中。
主要标志:太阳黑子太阳结构:1. 内部气体:核反应区、对流区、辐射区。
2. 外部气体:光球、色球、日冕。
类地行星:【体积小,密度大】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类木行星:【体积大,密度小】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太阳系中行星及其卫星绕太阳的运动的共同特征;1. 所有行星的轨道偏心率都很小,几乎都接近圆形;2. 各行星轨道面都近似地位于一个平面上,对地球轨道面即黄道面的倾斜也都不大;3. 所有的行星都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除金星和天王星外,其余行星自转方向也自西向东,即与公转方向相同;4. 除天王星外,其余行星的赤道面对轨道面的倾斜都比较小;5. 绝大多数卫星的轨道都近似圆形,其轨道面与母星赤道面也较接近;6. 绝大多数卫星,包括土星环在内,公转方向均与母星公转方向相同。
地球的形状及其地理意义地球的形状就是指大地水准面的形状;地球形状的地理意义:形状效应。
当太阳平行光线照射到扁球状的地球表面时,同一时刻不同纬度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就不同,总体上是从南北回归线向两极递减。
伍光和[重点]自然地理学1
![伍光和[重点]自然地理学1](https://img.taocdn.com/s3/m/e7754eb52e3f5727a4e96239.png)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自然地理学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其研究的空间范围既不是地球固体部分的最内部,也不是地球气体部分的最外层,而是接近地球固、液体表面,各圈层相互作用的、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地球表层(上至大气圈对流层顶部,下至沉积岩底部)。
绪论一、“地球表层”特征●地球表层是物质三态存在和相互转化的场所●地球表层是内外力相互作用的场所●地球表层是有机界和无机界相互转化的场所●地球表层是人类的生存环境●地球表层是循环发展的动态系统(包括地质大循环、水循环、大气循环、生物循环)二、地理环境地理环境是指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密切相关的地球表层环境.它包括人类社会及其周围的各种地理事物,具有独特的地理结构和形式。
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地理)环境、社会文化环境1. 自然环境是由地球表层中无机和有机的、静态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量所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
自然环境根据其受人类社会干扰的程度不同,又可分为两部分:●天然环境(原生自然环境)●人为环境(次生自然环境)●天然环境(原生自然环境),即指那些只受人类间接的或轻微影响的,而原有自然面貌基本上未发生明显变化的自然地理环境。
●人为环境(次生自然环境),即指那些自然条件经受人类直接影响和长期作用之后,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地区。
2. 经济环境是经济活动的环境,包括自然资源、自然条件,产业结构及与经济有关的技术条件等。
它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由人类社会形成的一种地理环境。
它主要指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经人类利用改造后形成的生产力的地域综合体,包括工业、农业、交通和城镇居民点等各种生产力实体的地域配置条件和结构状态。
3. 社会文化环境是社会活动、文化活动的环境,包括人口、社会、国家、民族、民俗、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地域分布特征和组成结构,还涉及社会上各种人群对周围事物的心理感应和相应的社会行为。
社会文化环境是人类社会本身所构成的一种地理环境。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笔记

因历年真题中并未出现绪论部分的内容,所以本笔记不做总结,以节省考生复习时间。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宇宙和天体宇宙是一个巨大无比的物质世界,其中包括着无数的天体和极其广阔的空间。
现代人类理解的宇宙是大约发生于100亿年前的大爆炸所形成的,范围相当于13亿光年的巨大空间。
随着人类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已知宇宙的范围必将逐渐扩大。
(1)宇宙的组成宇宙中的天体可分为:恒星、行星、卫星、流星、彗星、星云等恒星:质量很大且能发光,肉眼能见看到。
99%以上都是恒星。
一切恒星都在不停运动行星:不发光,质量小于恒星,绕太阳系运动卫星:质量比行星更小,绕行星或矮行星运动,并随着行星绕恒星运动流星:在行星际空间运行,当接近地球,受引力作用时,可以改变轨道甚至陨落彗星:一种很小的。
但具有特殊外表和轨道的天体。
星云:一种云雾状的天体(2)光年人们把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94605xl08km),即一个光年,作为量度天体距离的单位。
2.太阳和太阳系(1)太阳①太阳是银河系中众多恒星中的一颗,并以250km/ s的速度绕银心运动。
②太阳是一个炽热的发光球,它的内部不断进行着巨大的热核反应。
太阳表面温度高达6000K,中心温度更高达1500X104K。
③质量很大的太阳,以其巨大的引力维持着一个天体系统绕着它运动。
这个天体系统就是太阳系,而太阳位于太阳系的中心。
(2)行星行星是绕太阳系运动、自身不发光却能反射阳光的天体。
太阳系有8大行星,即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其中前四个属于类地行星,后四个为类木行星。
①水星a.水星赤道半径2440km,密度5.43g/cm3,质量仅为地球的5.53%,平均公转速度约为48km/s,是公转速度最快的行星。
b.水星空气极稀薄,主要由氢(42%)、钠(42%)和氧(15%)组成。
c.昼夜温差极大,白昼可达427°C,而夜晚可降至-173°C,是太阳系中温差最大的行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绪论一、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分科(一)地理学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科学。
? ? 地理学的“三分法”——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 ? 地理学的“三层次”——统一、综合、部门? ? 地理学的“三重性”——理论地理学、应用地理学、区域地理学(二)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 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动态及其地域分异规律。
(三)自然地理学的分科? ? 综合自然地理学、部门自然地理学二、自然地理学的任务三、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四、本书的内容和结构? ?第一章地球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第二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四节地理坐标第五节地球的圈层结构第六节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教学重点??认识地球的宇宙环境及其形状、大小、圈层结构及表面形态结构特征,掌握地球运动规律及其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地球运动规律及其地理意义。
教学活动??实习与实验:在野外或者实验室认识地球的宇宙环境及其形状、大小、圈层结构、表面形态结构特征以及地球运动规律。
检索分析:在图书馆文献信息系统或者网络上,检索“地球运动”、“地球圈层结构”,分题名检索和关键词检索,看有哪些图书、论文和网站与之有关,并了解该领域的新进展。
参考文献1. Arthur N Strahler, Pysical Geography, John Wiley & Sons, 4th. Ed 1975.2. 王维.地球的形状——人类对它认识的历史.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3. J.H.塔齐. 地球的构造圈.北京:地质出版社,1984.4. 弗兰克.普内斯等.地球.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一、宇宙和天体二、太阳和太阳系? ? 9大行星、50个卫星、50万个小行星、少数彗星三、地球在天体中的位置第二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一、地球的形状及其地理意义旋转椭球体??黄赤交角??太阳高度角??自然现象的地带性分布二、地球的大小及其地理意义? ? 地球的巨大质量,使它能够保持一个具有一定质量和厚度的大气圈,拥有海洋和河湖,拥有生命……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一、地球的运动(一)地球自转的规律性(二)地球公转的规律性二、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首先,地球自转决定了昼夜更替,使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转(北半球右偏而南半球左偏),并使地球上同一时刻、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而且由于月球和太阳的引力差使地球体发生弹性形变——潮汐作用,地球的整体自转运动同它的局部运动(地壳运动、海水运动、大气运动等)密切相关。
同时,地球运动时,它的自转轴倾斜于其公转轨道面(黄赤交角),这影响着太阳辐射能在地面上的分布和变化,从而决定了地球上有四季的递变和五带的区分;其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周期,提供了两个时间的自然单位——日和年,认识和利用它们的周期性规律,人们创造了历法制度和计时制度。
第四节地理坐标一、纬线与纬度二、经线与经度第五节地球的圈层构造一、地球的圈层分化二、地球的内部构造地壳、地幔、地核三、地球的外部构造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第六节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一、海陆分布二、海陆起伏曲线三、岛屿四、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一)地球表面是太阳辐射和太阳能转化的主要场所。
(二)地球表面是固态、液态和气态物质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两相或三相界面。
(三)地球表面具有独特的物质现象,如生物、风化壳、土壤层、粘土矿物、沉积岩以及各种地貌形态。
(四)地球表层具有复杂的、高速度和高强度的物质、能量交换、转化和循环过程。
(五)地球表层存在着复杂的强烈的内部分异过程。
(六)地球表层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环境。
第二章地壳第一节地壳的组成物质第二节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第三节大地构造学说第四节火山与地震第五节地壳的演变教学重点??认识地壳的物质组成及其演变,掌握构造运动、地质构造、大地构造学说以及地震、火山的概念和理论。
教学难点??构造运动、地质构造、大地构造学说以及地震、火山的概念和理论。
教学活动??实习与实验:在野外或者实验室、地质博物馆认识构造运动、地质构造以及地震、火山。
检索分析:在图书馆文献信息系统或者网络上,检索“地壳”、“构造运动“火山”、“地震”,分题名检索和关键词检索,看有哪些图书、论文和网站与之有关,并了解该领域的新进展。
参考文献1. 夏邦栋等. 地质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2.J.H.塔齐. 地球的构造圈.北京:地质出版社,1984.3. 傅承义.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北京:科学出版社,1974.4. 周廷儒. 故地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第一节地壳的组成物质一、化学成分与矿物(一)化学成分??克拉克值? ? 在已知的108种化学元素中,自然界存在92种,并有300余种同位素。
(二)矿物是单个元素或若干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理化性质的化合物,它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元。
(三)主要造岩矿物与常见矿物? ? 岩石是造岩矿物按照一定的结构集合而成的地质体,按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二、岩浆岩? ? 岩浆岩是上地幔的高温熔融岩浆沿岩石圈破裂带上升侵入地壳甚至喷出地表形成的岩石。
(一)岩浆岩的矿物组成硅酸盐、金属硫化物、氧化物、挥发物。
(二)岩浆岩的产状、结构和构造1. 产状2. 结构:玻璃质结构、隐晶质结构、显晶质结构、斑状结构 3. 构造:块状构造、斑杂构造、流纹构造、气孔构造、杏仁状构造(三)岩浆岩的主要类型1. 按化学成分与矿物组成: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岩、酸性岩2. 按结构、构造与产状:深成岩、浅成岩、喷出岩3. 综合分类:三、沉积岩? ? 沉积岩是由成层堆积于陆地或海洋中的碎屑、胶体和有机物质等疏松沉积物固结而成的岩石。
(一)沉积岩的基本特征? ?沉积岩具有层理,富含次生矿物、有机质和生物化石,有碎屑结构或非碎屑结构之分,具有印模(波痕、雨痕、干裂、槽模、沟模等)、缝合线或结核等原生构造特征。
(二)沉积岩的主要类型1. 碎屑岩类2. 粘土岩类3. 生物化学岩类四、变质岩(一)变质作用与变质岩固态原岩因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而导致矿物成分、化学结构与构造的变化统称为变质作用,其形成的岩石即为变质岩。
(二)变质作用类型与常见变质岩1. 动力变质作用? ? 构造运动引起的定向压力使原岩碎裂、变形及一定程度的重结晶,称为动力变质作用。
代表性岩石:构造角砾岩、碎裂岩、糜棱岩 2. 接触热变质作用? ? 发生于侵入体与围岩接触带,围岩受热后矿物发生重结晶、脱水、脱碳、形成变晶结构结构与新矿物。
? ? 代表性岩石:斑点板岩、角岩、大理岩、石英岩 3. 接触交代变质作用? ? 发生于侵入体与围岩接触带,高温下岩浆分泌的挥发性物质与热液通过围岩的交代作用使后者化学成分发生变化形成新矿物。
? ? 代表性岩石:矽卡岩 4. 区域变质作用? ? 区域性构造运动导致的深广范围的变质作用。
? ? 代表性岩石: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变粒岩、麻粒岩5. 混合岩化作用(超变质作用)? ? 区域变质与岩浆作用间的一种过渡性地质作用。
? ? 代表性岩石:混合花岗岩第二节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一、构造运动的特点与基本方式? ? 构造运动主要是地球内动力引起的使地壳发生变位与变形的机械运动,经常涉及更深的构造圈。
? ? (一)构造运动的一般特点构造运动特点:普遍性、永恒性、方向性、非均速性、幅度与规模差异性等(二)构造运动的基本方式1. 水平运动地壳或岩石圈块体沿大地水准面切线方向的运动 2. 垂直运动地壳或岩石圈块体垂直于大地水准面切线方向的升降运动二、构造运动与岩相、建造和地层接触关系(一)岩相? ? 海相(深海相、浅海相)、陆相(河流相、湖泊相、沼泽相、滨海相)、过渡相(二)沉积建造? ???沉积建造是彼此有共生关系的地层(岩相)组合或岩性大致相同的沉积物组合。
1. 地槽型建造??主要由海相地层组成的、厚度很大,无沉积间断或仅有极短间断、产生于强裂构造下降区,岩浆岩与火山碎屑岩分布较广。
2. 地台型建造??以陆相碎屑沉积为主,厚度不大,未受强烈构造变动,地壳升降幅度均较小的地台上的建造,岩浆岩分布较少。
3. 过渡型建造??兼有地槽型与地台型建造特征但以碎屑岩占优势,陆相沉积与泻湖相沉积分布广泛。
(三)地层的接触关系 1. 整合相邻新老地层产状一致且相互平行,时代连续,无沉积间断。
2. 假整合又称平行不整合,相邻地层产状平行但时代不连续。
3. 不整合又称角度不整合,相邻地层产状既不一致,时代也不连续,有地层缺失。
4. 侵入接触侵入体边缘有捕虏体,接触带界面不规则,围岩有变质现象。
5. 侵入体的沉积接触后期沉积岩覆于前期侵入体所形成的剥蚀面之上。
二、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岩层或岩体经构造运动而发生的变形与变位。
(一)水平构造??丹霞地貌(二)倾斜构造??单面山(三)褶皱构造??背斜、向斜(四)断裂构造??节理、断层第三节大地构造学说一、板块构造学说(一)大陆漂移学说(二)海底扩张学说(三)板块构造学说板块边界:扩张型、俯冲型、转换断层型六大板块:欧亚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澳洲板块、南极板块二、槽台说与地洼说槽台说认为:地壳运动主要受垂直运动控制,其驱动力为地球物质的重力分异作用,其构造单元分为活动的地槽区和稳定的地台区。
? ?地洼说认为:地壳发展过程中,活动区(地槽)和稳定区(地台)可以相互转化。
三、地质力学学说? ?地质力学学说认为:全球地质构造的展布具有一定的方向和方位,即纬向构造体系、经向构造体系和扭动构造体系。
? ? 第四节火山与地震一、火山(一)火山的类型与分布1. 火山类型2. 火山分布(二)火山地貌二、地震第五节地壳的演变一、地质年代(一)相对地质年代? ? 依据地层下老上新的沉积顺序,地层剖面中的整合与不整合关系,标准古生物化石与生物群体进行对比,确定某个地层或事件的相对年代的方法。
(二)绝对地质年代通过矿物或岩石的放射性同位素的测定,依据放射性同位素蜕变规律计算其距今年代的方法。
二、地壳演化简史第三章大气和气候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第二节大气水分和降水第三节大气运动和天气系统第四节气候的形成第五节气候变化教学重点??认识大气的的组成、特性及其运动,掌握气候的形成和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气候的形成和变化规律教学活动??实习与实验:在野外或者实验室认识大气的组成及气候变化规律。
检索分析:在图书馆文献信息系统或者网络上,检索“大气”、“气候”,分题名检索和关键词检索,看有哪些图书、论文和网站与之有关,并了解该领域的新进展。
主要参考书1. 周淑贞主编.气象与气候学(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2. 潘守义等.现代气候学原理.北京:气象出版社,1994.3. 王绍武.气候系统引论.北京:气象出版社,1994.4. 张家诚著.气候与人类.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5. 谭冠日.气候变化与社会经济.北京:气象出版社,1992.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一、大气的成分? ? 大气由干洁空气、水汽、悬浮尘粒或杂质组成,在近地表85km以下,其成分可分为两类,定常成分(氮、氧、氩和微量惰性气体氖、氪、氙、氦等)和可变成分(水汽、二氧化碳、臭氧、一氧化碳、甲烷、硫化氢、二氧化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