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鉴别诊断
黄疸的鉴别诊断

- 骨髓内血红蛋白前质 - 过氧化氢酶 - 过氧化物酶 - 细胞色素 - 肌红蛋白
精选可编辑ppt
LOGO
一、黄疸的分类
(一)根据胆红素代谢和胆汁排泄过程分类 肝前性黄疸-胆红素产生过多
主要见于溶血,还见于骨髓无效造血、旁路性高胆红素血症和巨大血 肿吸收
精选可编辑ppt
病例讨论
肝功能:ALT 226.5 U/L,AST 185.1 U/L,TBil 147.5 μmol/L,DBil 110.7 μmol/L,ALB 36.5 g/L,球蛋白( globulin,GLB)46.2 g/L,γ-谷氨酰转移酶(γglutamyltransferase,GGT)805.7 U/L,碱性磷酸酶( alkaline phosphatase,ALP)329.5 U/L,胆碱酯酶( cholinesterase,CHE)6734 U/L,总胆汁酸(total bile acid ,TBA)227 μmol/L。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 4.6 ng/ml,血清糖链抗原19-9(carbohydrate antigen, CA19-9)242 U/ml。特种蛋白:免疫球蛋白IgG 17.1 g/L,IgA 5.21 g/L,补体C3 2.03 g/L,C40.43 g/L,铜蓝蛋白0.84 g/L ,抗“O”128 IU/ml。血培养(-)。心电图、胸部X线片未见明显 异常。彩色多普勒超声示肝弥漫性病变。腹部增强CT示肝、脾肿大,胆 囊壁增厚,稍强化,无肝内、外胆管扩张,胆囊、胆管内未见异常密度影 。
黄疸的鉴别诊断
菲尔普斯
精选可编辑ppt
超声在黄疸中的鉴别诊断价值_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超声在黄疸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 引言1.1 概述黄疸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皮肤和黏膜出现黄色。
它可以由多种病因引起,包括肝胆系统疾病、溶血、内科全身性疾病等。
对于黄疸的准确诊断和明确其原因非常关键,因为不同类型的黄疸需要采取不同的治疗策略。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通过对超声技术在黄疸中的鉴别诊断应用进行综述和解释。
首先介绍黄疸的定义和常见病因,并详细阐述超声技术在鉴别诊断中的重要作用。
接下来,分别描述了各类黄疸在超声图像上的特征表现和解释,并探讨了一些罕见类型黄疸的超声特征。
在临床应用方面,本文将探讨超声技术在新生儿黄疸中的前景及局限性,提供超声诊断策略建议和注意事项,并讨论其他可能影响超声鉴别诊断结果的因素。
最后,在结论与展望部分,总结了本文的主要内容并对未来相关研究进行了展望。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概述超声技术在黄疸中的鉴别诊断价值。
通过探讨黄疸的定义、常见病因以及超声技术在鉴别诊断中的应用,能够帮助医务人员更准确地诊断黄疸,并选择适当的治疗策略。
此外,通过对各类黄疸在超声图像上的特征表现解释,可以提高医务人员对不同黄疸类型的认知和辨别能力。
最后,本文还将探讨超声技术在新生儿黄疸中应用前景及局限性,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意见和决策支持。
以上是我撰写的“1. 引言”部分内容,请核对确认。
超声在黄疸中的鉴别诊断价值2. 超声在黄疸中的鉴别诊断价值2.1 黄疸的定义和病因黄疸是一种临床表现为皮肤和黏膜发生黄色变化的症状,由于胆红素在体内积聚导致。
其发生原因通常可以分为两类:肝内和肝外因素。
肝内因素主要包括肝细胞损伤、胆道梗阻和肝内胆汁淤积等;而肝外因素则包括溶血性贫血、药物引起的胆汁淤积以及遗传性疾病等。
2.2 超声技术在黄疸鉴别诊断中的应用超声技术已经成为一种常用而有效的非侵入性检查手段,可用于评估胆囊、胆道系统和腹部器官结构,并对黄疸进行鉴别诊断。
通过超声扫描可以观察到黄疸引起的器官异常变化,如胆囊扩张、胆管梗阻等。
一表看懂三种黄疸的鉴别诊断

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胆汁淤积性黄疸
病史有溶血因素可查,有类似发
作史肝炎或肝硬化病史结石者反复腹痛伴黄疸,
肿瘤者常伴消瘦
症状与体征贫血、血红蛋白尿、脾肿大肝区胀痛或不适,消化
道症状明显,肝脾肿大黄疸波动或进行性加重,胆囊肿大,皮肤瘙痒
胆红素测定UCB↑UCB↑CB↑CB↑
CB/TB 《20% 》30% 》60%
尿胆红素(-)(+)(++)
尿胆原增加轻度增加减少或消失
ALT、AST 正常明显增高可增高
ALP 正常可增高明显增高
其他溶血的实验室表现,如网织
红细胞增加
肝功能检查异常影像学发现胆道梗阻病变
三种黄疸的鉴别诊断。
黄疸鉴别诊断

黄疸待查首次病程录1.溶血性黄疸皮肤粘膜黄染较轻,呈浅柠檬色,皮肤无瘙痒,骨髓有增生旺盛的表现,周围血网织红细胞增多,出现有核红细胞,脾肿大,血清胆红素增高,非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尿中尿胆原增加而无尿胆红素,血清铁及尿内含铁血黄素增加,24小时粪中尿胆原排排除量增加,血清转氨酶一般不增高。
患者目前检查暂与之不符。
2.肝细胞性黄疸皮肤黏膜呈浅黄色至深金黄色,皮肤有时瘙痒,血中结合胆红素和非结合胆红素均升高,胆红素定性试验呈直接或双相加速反应,尿中胆红素阳性,尿胆原常增加,血清转氨酶明显增高。
患者目前依据不足,需进一步检查明确。
黄疸待查主治医师查房1.溶血性黄疸皮肤粘膜黄染较轻,呈浅柠檬色,皮肤无瘙痒,骨髓有增生旺盛的表现,周围血网织红细胞增多,出现有核红细胞,脾肿大,血清胆红素增高,非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尿中尿胆原增加而无尿胆红素,血清铁及尿内含铁血黄素增加,24小时粪中尿胆原排排除量增加,血清转氨酶一般不增高。
患者目前检查暂与之不符。
2.肝细胞性黄疸皮肤黏膜呈浅黄色至深金黄色,皮肤有时瘙痒,血中结合胆红素和非结合胆红素均升高,胆红素定性试验呈直接或双相加速反应,尿中胆红素阳性,尿胆原常增加,血清转氨酶明显增高。
患者目前依据不足,需进一步检查明确。
3.胆汁淤积性黄疸该病皮肤巩膜黄染明显,皮肤可呈暗黄色。
血清CB、UCB均增高,CB/TB常大于60%,血清ALT、AST升高一般不显著,ALP、γ-GT升高显著。
该患者出现黄疸前有用药史,血清ALT、AST升高显著,ALP、γ-GT中度升高,需进一步行腹部MRI、MRCP除外肝内外胆管阻塞引起的黄疸。
黄疸待查主任医生查房1.溶血性黄疸皮肤粘膜黄染较轻,呈浅柠檬色,皮肤无瘙痒,骨髓有增生旺盛的表现,周围血网织红细胞增多,出现有核红细胞,脾肿大,血清胆红素增高,非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尿中尿胆原增加而无尿胆红素,血清铁及尿内含铁血黄素增加,24小时粪中尿胆原排排除量增加,血清转氨酶一般不增高。
黄疸的鉴别诊断

案例三:肝细胞性黄疸的鉴别诊断
总结词
肝细胞性黄疸是由于肝细胞损伤导致胆红素代谢障碍 ,需要与溶血性黄疸、胆汁淤积性黄疸等相鉴别。
详细描述
肝细胞性黄疸是由于肝细胞损伤导致胆红素代谢障碍, 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尿色深黄等症状。需要与溶血 性黄疸、胆汁淤积性黄疸等进行鉴别。溶血性黄疸常见 于新生儿溶血、蚕豆病等疾病,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 ,伴有贫血、肝脾肿大等症状;胆汁淤积性黄疸常见于 胆结石、肝炎等疾病,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伴有右 上腹疼痛、食欲不振等症状。
案例二:梗阻性黄疸的鉴别诊断
要点一
总结词
要点二
详细描述
梗阻性黄疸是由于胆道梗阻导致胆汁排泄障碍,需要与肝 细胞性黄疸、溶血性黄疸等相鉴别。
梗阻性黄疸是由于胆道梗阻导致胆汁排泄障碍,表现为皮 肤、巩膜黄染,尿色深黄等症状。需要与肝细胞性黄疸、 溶血性黄疸等进行鉴别。肝细胞性黄疸常见于肝炎、肝硬 化等疾病,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尿色深黄等症状,同 时伴有肝功能异常;溶血性黄疸常见于新生儿溶血、蚕豆 病等疾病,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伴有贫血、肝脾肿大 等症状。
总结词
血常规检查是鉴别黄疸的常用手段,通 过检测血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 板等指标,有助于判断黄疸的病因和病 情严重程度。
VS
详细描述
血常规检查可以了解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 和形态,以及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和功 能,从而判断是否存在溶血性黄疸或感染 性黄疸。
尿常规检查
总结词
尿常规检查是鉴别黄疸的辅助手段,通过检 测尿液中的成分,有助于判断黄疸的病因和 病情严重程度。
CHAPTER 05
鉴别诊断案例
案例一:新生儿黄疸的鉴别诊断
总结词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常见的症状,需要与溶血性黄 疸、母乳性黄疸、感染性黄疸等相鉴别。
黄疸的鉴别诊断PPT课件

目录
• 黄疸的基本知识 • 黄疸的鉴别诊断方法 • 黄疸的鉴别诊断流程 • 黄疸的预防和治疗 • 黄疸的病例分析
01
黄疸的基本知导致血液中胆红素浓度升高,引起皮肤、巩膜和黏膜发黄 的症状。黄疸可根据病因分为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梗阻性黄疸和先天性黄疸。
总结词
溶血性黄疸是由于红细胞大量破 坏导致的黄疸,通常表现为皮肤 和巩膜明显黄染,伴有贫血、发
热等症状。
诊断方法
通过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尿 常规、肝功能等,结合临床表现, 如黄疸迅速加重、贫血、发热等 症状,可初步诊断为溶血性黄疸。
治疗方案
治疗原则是去除病因、控制溶血 发作、对症治疗。治疗方法包括
黄疸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 总结词:黄疸的病因包括溶血性疾病、肝炎、胆道梗阻、先天性胆道异常等。发病机制涉及胆红素生成过多、 肝脏处理胆红素能力下降、胆道排泄胆红素障碍等因素。
• 详细描述:黄疸的病因多种多样,其中最常见的是溶血性疾病,如新生儿溶血、蚕豆病等,这些疾病导致红细胞大量破坏,产生大量胆红素。此外,肝炎、肝硬化等肝病也会引起黄疸, 主要是由于肝脏处理胆红素的能力下降所致。胆道梗阻和先天性胆道异常也是常见的病因,这些疾病导致胆红素排泄障碍,使胆红素在体内积聚。发病机制方面,黄疸的形成涉及多个 环节,包括胆红素生成过多、肝脏处理胆红素能力下降、胆道排泄胆红素障碍等。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导致血液中胆红素浓度升高,引发黄疸。
鉴别
溶血性黄疸常伴有贫血和肝脾肿大,而其他类型的黄疸一般不会出现这些症状。
肝细胞性黄疸的诊断与鉴别
诊断
肝细胞性黄疸多由肝炎、肝硬化、肝癌等疾病引起,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伴 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症状。
黄疸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病例三:
患者,男性,32岁。因发现HBsAg阳性10年。血清转氨酶反复升高3年多而就诊。曾服用一般保肝药物,未用干扰素等抗病毒治疗。无手术及输血史。 体检:一般情况可。无明显肝病面容,肝掌可疑,前胸部可见3个小蜘蛛痣。肝脏肋下未及,脾脏侧位肋下刚及,稍硬。无腹水及浮肿。 化验:SALT 320IU/L,SAST 165IU/L,TBIL 23μmol/L,TP 73g/L,ALB 35g/L;HBsAg(+),HBeAg(+),anti-HBc(+),anti-HBs(-),anti-HBe(-),HBV-DNA 7×105copies/ml。 B超:肝回声较粗,血管走行不清,PVD 1.3cm,脾肋间厚4.5cm,肋下厚3.0cm,长2.1cm。 提问:诊断为何?
(二)伴随症状
#2022
6.尿黄颜色改变
4.皮肤瘙痒
5.体重改变
阻塞性黄疸常有明显的皮肤瘙痒,且持续时间较长;肝细胞性黄疸也可有轻度瘙痒;溶血性黄疸则无瘙痒。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演示发布的良好效果,请言简意赅地阐述您的观点。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演示发布的良好效果,请言简意赅地阐述您的观点。
黄疸的定义
黄疸的病因
#2022
阻塞性黄疸
单击此处可添加副标题
胆红素代谢功能缺陷疾病 先天性胆红素代谢功能缺陷 Gilbert综合症 Dubin-Johnson综合症 Rotor综合症 Grigler-Najjar综合症 获得性胆红素代谢功能缺陷疾病 肝炎后间接胆红素过高血症
(五)胆囊肿大
(六)其他 1.淋巴结肿大 当黄疸伴发时可考虑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和病毒性肝炎。左锁骨上淋巴结肿大提示消化道癌转移。 2.腹水 见于晚期肝硬化、肝癌、肝静脉阻塞等 3.腹壁静脉曲张 主要见于肝硬化 4.蜘蛛痣 见于肝硬化,急慢性肝炎,但不见于阻塞黄疸。 5.男性乳房发育、杵状指 多见于肝硬化 6.心动过缓 可见于阻塞性黄疸 7.多发性静脉栓塞 应考虑胰腺癌 8.颈静脉怒张、心包炎 提示充血性肝肿大
《诊断学》 第十六节 黄疸

第十六节黄疸黄疸(jaundice)是由于血清中胆红素升高致使皮肤、黏膜和巩膜发黄的症状和体征。
正常血清总胆红素为1.7~17.1μmo1/L(0.1~1mg/dl)。
胆红素在17.1~34.2μmo1/L (1~2mg/dl),临床不易察觉,称为隐性黄疸,超过34.2 μmol/L(2mg/dl)时出现临床可见黄疸。
引起黄疸的疾病很多,发生机制各异,全面理解胆红素代谢过程对黄疸的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胆红素的正常代谢】正常红细胞的平均寿命约为120天,血循环中衰老的红细胞经单核一巨噬细胞破坏,降解为血红蛋白,血红蛋白在组织蛋白酶的作用下形成血红素和珠蛋白,血红素在催化酶的作用下转变为胆绿素,后者再经还原酶还原为胆红素。
正常人每日由红细胞破坏生成的血红蛋白约7.5g,生成胆红素4275μmo1(250mg),占总胆红素的80%~85%。
另外171~513μmo1(10~30mg)的胆红素来源于骨髓幼稚红细胞的血红蛋白和肝内含有亚铁血红素的蛋白质(如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及细胞色素氧化酶与肌红蛋白等),这些胆红素称为旁路胆红素(bypass bilirubin),约占总胆红素的15%~20%。
上述形成的胆红素称为游离胆红素或非结合胆红素(unconjugated bilirubin,UCB),与血清清蛋白结合而输送,不溶于水,不能从肾小球滤出,故尿液中不出现非结合胆红素。
非结合胆红素通过血循环运输至肝后,与清蛋白分离并经DiSSe间隙被肝细胞所摄取,在肝细胞内和Y、Z两种载体蛋白结合,并被运输至肝细胞光面内质网的微粒体部分,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催化作用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形成胆红素葡萄糖醛酸酯或称结合胆红素(conjLtgated bmrubin,CB)。
结合胆红素为水溶性,可通过肾小球滤过从尿中排出。
结合胆红素从肝细胞经胆管排人肠道后,在回肠末端及结肠经细菌酶的分解与还原作用,形成尿胆原(总量为68~473μmo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