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的鉴别诊断
超声在黄疸中的鉴别诊断价值_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超声在黄疸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 引言1.1 概述黄疸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皮肤和黏膜出现黄色。
它可以由多种病因引起,包括肝胆系统疾病、溶血、内科全身性疾病等。
对于黄疸的准确诊断和明确其原因非常关键,因为不同类型的黄疸需要采取不同的治疗策略。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通过对超声技术在黄疸中的鉴别诊断应用进行综述和解释。
首先介绍黄疸的定义和常见病因,并详细阐述超声技术在鉴别诊断中的重要作用。
接下来,分别描述了各类黄疸在超声图像上的特征表现和解释,并探讨了一些罕见类型黄疸的超声特征。
在临床应用方面,本文将探讨超声技术在新生儿黄疸中的前景及局限性,提供超声诊断策略建议和注意事项,并讨论其他可能影响超声鉴别诊断结果的因素。
最后,在结论与展望部分,总结了本文的主要内容并对未来相关研究进行了展望。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概述超声技术在黄疸中的鉴别诊断价值。
通过探讨黄疸的定义、常见病因以及超声技术在鉴别诊断中的应用,能够帮助医务人员更准确地诊断黄疸,并选择适当的治疗策略。
此外,通过对各类黄疸在超声图像上的特征表现解释,可以提高医务人员对不同黄疸类型的认知和辨别能力。
最后,本文还将探讨超声技术在新生儿黄疸中应用前景及局限性,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意见和决策支持。
以上是我撰写的“1. 引言”部分内容,请核对确认。
超声在黄疸中的鉴别诊断价值2. 超声在黄疸中的鉴别诊断价值2.1 黄疸的定义和病因黄疸是一种临床表现为皮肤和黏膜发生黄色变化的症状,由于胆红素在体内积聚导致。
其发生原因通常可以分为两类:肝内和肝外因素。
肝内因素主要包括肝细胞损伤、胆道梗阻和肝内胆汁淤积等;而肝外因素则包括溶血性贫血、药物引起的胆汁淤积以及遗传性疾病等。
2.2 超声技术在黄疸鉴别诊断中的应用超声技术已经成为一种常用而有效的非侵入性检查手段,可用于评估胆囊、胆道系统和腹部器官结构,并对黄疸进行鉴别诊断。
通过超声扫描可以观察到黄疸引起的器官异常变化,如胆囊扩张、胆管梗阻等。
高胆红素血症(黄疸)的鉴别诊断

给你一个土点的方法:永远不会忘记••直”字组词——直接(直结)-一-结合胆红素.(经肝脏作用 后的了)患者曾于20年前感染病毒性肝炎,曾行过短期正规治疗。
后间断服药两次。
服药间隔 时间较长。
最近偶感右上腹隐疼。
久坐后右季肋区感钝疼。
休息后缓解。
于近日查肝功提示: 总胆红素37.7 (<20) H间接胆红素29.8 (2-17) H直接胆红素7.90 (1-7) H总蛋白83.2 白蛋白51.4 球蛋白31.8 白球比1.62 谷丙 38.6 (<40)谷草 27.8 (<38)谷丙/谷草0. 72緘性确酸酶73. 4 (<115)胆碱脂酶 8631 (5000-12500)r-谷氨酰氨转肽酶19.5 (0-40)以上肝功能结果中升高的值的临床意义是什么?对于这类长期慢性乙肝患者的治疗是什么?日 常生活中注意什么?各位给予相关解释及帮助!红细胞由血红蛋白和亚铁血红素构成,前者在肝、脾脏被分解为珠蛋白、铁、胆绿索•,胆绿素还 原成间接胆红素(即非结合胆红素因此,红细胞受破坏溶血时,出现间接型髙胆红素血症),间 接胆红素在肝脏与葡萄糖醛酸结合成直接胆红素(即结合胆红素)。
后者能经肾排出,前者不能。
1、 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增高:常见于溶血性贫血、血型不合输血、恶性疟疾、新生儿黄疸等。
2、 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増高:肝及肝外阻塞性黄疸、胰头癌、毛细胆管型肝炎及其他胆汁瘀 滞综合征等。
3、 三者均增髙:急性黄疸型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变、中毒性肝炎等。
血中胆红素有3种:未结合胆红素(UC 、结合胆红索9CB)和6-胆红素。
成人每日平均产生2 50、350吨胆红索,其中约75%来自衰老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的分解,另25%主要来自骨髓未成熟 红细胞的分解及其他非血红蛋白的血红素分解产物。
UCB 不溶于水,在血中与蛋白质结合不通过 肾小球滤膜。
UCB 入肝后在葡萄糖醛酸转移酶作用下形成胆红素葡萄糖醛酸,即为CB 。
一表看懂三种黄疸的鉴别诊断

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胆汁淤积性黄疸
病史有溶血因素可查,有类似发
作史肝炎或肝硬化病史结石者反复腹痛伴黄疸,
肿瘤者常伴消瘦
症状与体征贫血、血红蛋白尿、脾肿大肝区胀痛或不适,消化
道症状明显,肝脾肿大黄疸波动或进行性加重,胆囊肿大,皮肤瘙痒
胆红素测定UCB↑UCB↑CB↑CB↑
CB/TB 《20% 》30% 》60%
尿胆红素(-)(+)(++)
尿胆原增加轻度增加减少或消失
ALT、AST 正常明显增高可增高
ALP 正常可增高明显增高
其他溶血的实验室表现,如网织
红细胞增加
肝功能检查异常影像学发现胆道梗阻病变
三种黄疸的鉴别诊断。
黄疸的鉴别诊断

案例三:肝细胞性黄疸的鉴别诊断
总结词
肝细胞性黄疸是由于肝细胞损伤导致胆红素代谢障碍 ,需要与溶血性黄疸、胆汁淤积性黄疸等相鉴别。
详细描述
肝细胞性黄疸是由于肝细胞损伤导致胆红素代谢障碍, 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尿色深黄等症状。需要与溶血 性黄疸、胆汁淤积性黄疸等进行鉴别。溶血性黄疸常见 于新生儿溶血、蚕豆病等疾病,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 ,伴有贫血、肝脾肿大等症状;胆汁淤积性黄疸常见于 胆结石、肝炎等疾病,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伴有右 上腹疼痛、食欲不振等症状。
案例二:梗阻性黄疸的鉴别诊断
要点一
总结词
要点二
详细描述
梗阻性黄疸是由于胆道梗阻导致胆汁排泄障碍,需要与肝 细胞性黄疸、溶血性黄疸等相鉴别。
梗阻性黄疸是由于胆道梗阻导致胆汁排泄障碍,表现为皮 肤、巩膜黄染,尿色深黄等症状。需要与肝细胞性黄疸、 溶血性黄疸等进行鉴别。肝细胞性黄疸常见于肝炎、肝硬 化等疾病,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尿色深黄等症状,同 时伴有肝功能异常;溶血性黄疸常见于新生儿溶血、蚕豆 病等疾病,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伴有贫血、肝脾肿大 等症状。
总结词
血常规检查是鉴别黄疸的常用手段,通 过检测血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 板等指标,有助于判断黄疸的病因和病 情严重程度。
VS
详细描述
血常规检查可以了解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 和形态,以及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和功 能,从而判断是否存在溶血性黄疸或感染 性黄疸。
尿常规检查
总结词
尿常规检查是鉴别黄疸的辅助手段,通过检 测尿液中的成分,有助于判断黄疸的病因和 病情严重程度。
CHAPTER 05
鉴别诊断案例
案例一:新生儿黄疸的鉴别诊断
总结词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常见的症状,需要与溶血性黄 疸、母乳性黄疸、感染性黄疸等相鉴别。
黄疸的鉴别诊断PPT课件

目录
• 黄疸的基本知识 • 黄疸的鉴别诊断方法 • 黄疸的鉴别诊断流程 • 黄疸的预防和治疗 • 黄疸的病例分析
01
黄疸的基本知导致血液中胆红素浓度升高,引起皮肤、巩膜和黏膜发黄 的症状。黄疸可根据病因分为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梗阻性黄疸和先天性黄疸。
总结词
溶血性黄疸是由于红细胞大量破 坏导致的黄疸,通常表现为皮肤 和巩膜明显黄染,伴有贫血、发
热等症状。
诊断方法
通过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尿 常规、肝功能等,结合临床表现, 如黄疸迅速加重、贫血、发热等 症状,可初步诊断为溶血性黄疸。
治疗方案
治疗原则是去除病因、控制溶血 发作、对症治疗。治疗方法包括
黄疸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 总结词:黄疸的病因包括溶血性疾病、肝炎、胆道梗阻、先天性胆道异常等。发病机制涉及胆红素生成过多、 肝脏处理胆红素能力下降、胆道排泄胆红素障碍等因素。
• 详细描述:黄疸的病因多种多样,其中最常见的是溶血性疾病,如新生儿溶血、蚕豆病等,这些疾病导致红细胞大量破坏,产生大量胆红素。此外,肝炎、肝硬化等肝病也会引起黄疸, 主要是由于肝脏处理胆红素的能力下降所致。胆道梗阻和先天性胆道异常也是常见的病因,这些疾病导致胆红素排泄障碍,使胆红素在体内积聚。发病机制方面,黄疸的形成涉及多个 环节,包括胆红素生成过多、肝脏处理胆红素能力下降、胆道排泄胆红素障碍等。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导致血液中胆红素浓度升高,引发黄疸。
鉴别
溶血性黄疸常伴有贫血和肝脾肿大,而其他类型的黄疸一般不会出现这些症状。
肝细胞性黄疸的诊断与鉴别
诊断
肝细胞性黄疸多由肝炎、肝硬化、肝癌等疾病引起,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伴 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症状。
黄疸的鉴别诊断

项目
溶血性
肝细胞性
胆汁淤积性
● 肝炎病毒标记物常(+) ● 异型输血、恶性疟疾等
部位:在巩膜最易观察到,但皮肤、舌系带亦可。
ALP
正常
增高
明显增高
● 血清转氨酶可↑↑
● 肝活检示肝损伤 ● 胆管内因素:如结石
● 珠蛋白异常 ● 尿Bili(+)、尿胆原↑
尿胆原
增加
轻度增加
减少或消失
特征
病因
★ 肝细胞性黄疸
网状内皮系统
无效的 血红素形成 (旁路)
胆红素生成较多
图 正常胆红素代谢
衰老的红细胞的 分解代谢80 %
肝脏
肝内血红素 组织血红素
转运胆红素能力不足 胆红素+血浆白蛋白------血液内
重吸收后 肠 90% 肝
循
肠肝循环增加
环
10%
肾脏
尿:尿胆原 门V (0-4毫克/日)
胆红素+Y、Z蛋白 光
结合作用
面 肝功能不足 内
结合胆红素
质 网
------肝细胞
毛细胆管
葡萄糖醛酸
结合胆红素 90%
细菌作用
----肠腔 0-葡萄糖结合物
尿胆原80% 排 0-木糖结合物
出 粪:尿胆原(40-280毫克/
黄疸的分类
按病因发病学
溶血性黄疸 肝细胞性黄疸 阻塞性黄疸 肝内胆汁淤积
肝内胆管阻塞 肝外胆管阻塞
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
● 病毒性肝炎 ● 中毒性肝损伤 ● 肝硬化 ● 急性脂肪肝
血液 结合胆红素
非结合胆红素
网状内皮系统 红细胞 血红蛋白
非结合胆红素
结合胆红素积聚 胆道系统阻塞水平
黄疸的诊断

整理ppt
1
发病机理
一、胆红素的来源: 已知胆红素由血红蛋白中血 红素(heme)转化而来,正常人每日生成胆红素 约250~350mg,其中80%~85%来自循环中衰 老红细胞。红细胞平均寿命120天,每日约有1% 衰老红细胞在网状内皮系统(脾脏、骨髓、肝脏) 内被裂解,释出血红蛋白(每日4~6g)。血红蛋 白中血红素经血红素加氧酶作用转变为胆绿素, 胆绿素再由胆绿素还原酶催化成胆红素。一克血 红蛋白能生成34mg胆红素,余下小部份(15~ 20%)胆红素并非来自衰老红细胞,故称旁路性 胆红素;来源有二,一为骨髓,另一为肝脏。
整理ppt
19
8.血清酶学检查
血甭酶活力(简称血酶)测定对黄疸的病 因诊断可有一定帮助。临床上常用的血酶 有两大类:①反映肝细胞损害的酶类,主 要丙氨酸氨基移换酶(ALT),及门冬近酸 氨基移换酶(AST)等,②反映胆道病变的 酶类,如碱性磷酸酶(ALP)和γ-谷氨酰转 肽酶(GGT)。
整理ppt
整理ppt
22
(二)免疫学检查
1.免疫球蛋白:慢性活动性肝炎时IgG明显 增高,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时IgM显著上升。 肝外梗阻时,免疫球蛋白则为正常。
整理ppt
23
2.甲胎蛋白(AFP):正常成人血中AFP含 量极微(<20ng/ml)。
整理ppt
24
3.自身抗体测定 :免疫荧光试验测定黄疸 病例线粒体抗体的阳性率不一,原发性胆 汁性肝硬化约为95%,慢性活动性肝炎为 30%,而长期肝外梗阻者偶呈阳性。(< 5%)。整理ppt Nhomakorabea4
发病机理
四、胆红素的结合:非结合胆红素在肝细 胞内质网内,经醛糖酸移换酶的作用与葡 萄糖醛糖酸结合而成结合胆红素。
黄疸的鉴别诊断与诊断思路

黄疸的鉴别诊断与诊断思路1.病史采集(1)年龄与性别:婴儿期黄疸常见于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如新生儿肝炎和先天性胆管闭锁),两者的鉴别见表4;儿童期至30岁以前,是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年龄;30~50岁男性是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的高发人群;50岁以上是肿瘤高发期,男性胰头癌较多见,女性胆管癌较常见。
(2)黄疸特征:①了解皮肤、黏膜发黄与饮食的关系,以便与高胡萝卜素血症等进行鉴别;②黄疸起病情况:如起病急或缓,是否有多人同时发病。
同时多人发病常见于病毒性肝炎;③了解黄疸持续的时间与波动情况,有利于梗阻性黄疸与肝细胞性黄疸的鉴别诊断;④黄疸对全身状况的影响:肝细胞性黄疸的程度与肝功能损害程度呈正相关;先天性胆红素代谢障碍者一般情况良好。
(3)伴随症状:①黄疸伴发热:常见于病毒性肝炎、肝脓肿、急性溶血性疾病、大叶性肺炎等。
病毒性肝炎、急性溶血性疾病可先有发热后出现黄疸;②黄疸伴上腹剧烈疼痛:多见于胆道结石、肝脓肿、胆道蛔虫病;右上腹剧痛、寒战高热、黄疸为夏科三联征,提示有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持续性右上腹钝痛或胀痛可见于病毒性肝炎、肝脓肿或原发性肝癌;③黄疸伴肝大:肝脏轻度至中度肿大、质地软或中等硬度、表面光滑,常见于病毒性肝炎、急性胆道感染、胆道阻塞,而肝脏明显肿大、质地硬、表面不平,则更多见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④黄疸伴胆囊肿大:提示胆总管阻塞,常见于胰头癌、壶腹癌或胆总管癌等;⑤黄疸伴腹水:多见于重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肝癌等。
(4)诊疗过程问诊:患病以来是否到过医院就诊,做过哪些检查,如血常规和末梢血涂片、尿常规、粪便检查、肝肾功能、血胆红素测定、腹部B超及CT等影像学检查等,结果如何?是否接受过任何治疗,具体治疗措施?疗效如何?(5)发病以来的一般情况如何:如饮食、尿性状及尿量、粪便颜色、睡眠情况,体重有无明显变化等。
(6)既往史:有无肝炎病毒感染及肝胆疾病史、与病毒性肝炎患者接触史、与毒物和药物接触史、不洁饮食史、饮酒史、疫水接触史及输血史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病例讨论
一、病历摘要
患者,女性,52岁,农民。因“纳差、尿黄1周,发热4 d”于2013年3月2日入 院。患者入院1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纳差、厌油,伴有上腹胀,同时尿色加深,偶有 脐周轻微阵发绞痛,未予重视。入院4d前开始出现发热,最高体温38℃,伴右侧膝 关节疼痛,无寒战,无咳嗽、鼻塞、流涕,无恶心、呕吐,无皮疹,无灰白便,无 皮肤瘙痒,自服退热止痛药两片,具体药物名称不详,仍有纳差、眼黄、尿黄、发 热,就诊于本院门诊,查肝功能异常,为进一步诊治收入院。发病前无暴饮暴食史 。
不同类型黄疸的临床特点 (二)肝细胞性黄疸
因病因不同表现各异,通常有厌食、乏力、肝区
或上腹不适、尿深、肝肿大、慢性肝病有脾肿大
或腹水
生化检查为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均增高, ALT/AST增高幅度大于ALP。病毒性肝炎可测 到血清病毒标志。
不同类型黄疸的临床特点 (三)阻塞性黄疸
病因不同表现不同,可有瘙痒、大便色浅、尿色
<5 ×
↑/正常
<5 ×
正常
> 10 ×
↓(L ↑)
胆管扩张+肿块/瘘道 正常 脾大 Briggs CD, et al. Surery, 2007, 25(2): 74-80
非 驴 非 马 示 肝 黄
溶 黄 贫 血 和 浅 黄
阻 黄 疼 痛 加 瘙 痒
肝 黄 乏 力 纳 差 现
间 胆 为 主 示 溶 黄
发病先驱症状与黄疸发生的关系,黄疸的发展和演变,粪
、尿颜色,厌食,乏力、腹痛(部位、类型和程度)以及 体重减轻等
诊断方法
体格检查
全身营养和神智状态,皮肤和巩膜黄疸深度,皮肤和粘膜
出血倾向,皮肤抓痕,淋巴结,蜘蛛痣、肝掌、男性乳房 发育,腮腺肿大、腹水、肝脾大小、质地、触痛、腹部压
痛和叩痛、胆囊肿大,腹部肿块等。
既往有皮肤湿疹病史1年,间断应用外用药治疗,具体药物名称不详。否认胆囊炎病
史。否认肝炎患者密切接触史,无手术外伤史,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无烟酒嗜 好。
病例讨论
二、病例诊治过程
1.入院后查体:P:80次/min,R:20次/min,BP:110/70 mm Hg(
1mm Hg = 0.133 kpa) ,入院当时体温不高(在家用过退热药)。神志清楚
5.21 g/L,补体C3 2.03 g/L,C40.43 g/L,铜蓝蛋白0.84 g/L
,抗“O”128 IU/ml。血培养(-)。心电图、胸部X线片未见明显 异常。彩色多普勒超声示肝弥漫性病变。腹部增强CT示肝、脾肿大,胆 囊壁增厚,稍强化,无肝内、外胆管扩张,胆囊、胆管内未见异常密度影 。
病例讨论
3. 入院后治疗:给予复方甘草酸苷、还原型谷胱甘肽、多
烯磷脂酰胆碱等保肝、退黄治疗。患者入院次日下午发热
,T:38.0~38.2 ℃,因患者入院前已发热4 d,查体 莫菲氏征(±),血常规检查提示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
彩色多普勒超声示胆囊壁厚,考虑不能除外胆系感染,给
予甲磺酸左氧氟沙星抗感染治疗5 d,发热未改善,每日 下午发热,最高体温38.5~38.9 ℃,持续4 h体温可自
深。
肝生化检查以ALP、5’-核苷酸酶、Y-GT增高
为特点,ALT/AST轻中度增高,尿胆红素阳性 ,粪内尿胆原减少。
常见黄疸病因的鉴别诊断
胆管结石 癌肿 药物所致胆汁淤积 急性病毒性肝炎
病史
疼痛 体重减轻 皮肤瘙痒
消化不良,胆绞痛
绞痛(上腹到腹部) 亦可无痛 轻度± ± 50-150 + >3 ×
cholinesterase,CHE)6734 U/L,总胆汁酸(total bile acid
,TBA)227 μmol/L。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 4.6 ng/ml,血清糖链抗原19-9(carbohydrate antigen, CA19-9)242 U/ml。特种蛋白:免疫球蛋白IgG 17.1 g/L,IgA
肝性黄疸-肝细胞对胆红素摄取、结合和排泄障碍
主要见于肝实质性病变,如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药物或乙醇引起的 肝病,先天性遗传性肝病等
肝后性或阻塞性黄疸-胆汁淤积
a.小胆管病变: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b.肝内胆管阻塞:结石、肿瘤、寄生虫、免疫性(原发性硬化性胆管 炎)、先天性肝内胆管囊性扩张 c.肝外胆管阻塞:结石、壶腹周围癌(胰腺癌、总胆管癌、壶腹癌) 和胆囊癌
直 胆 为 主 示 阻 黄
间 胆 贫 血 柠 檬 黄
直 胆 色 识 素 黄 特 魔 占 强
三、诊断方法 仍以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必需的实验室
检查为基础,进行分析推敲,作出进一步
的检查
诊断方法
病史
年龄、性别、接触史、服药史、职业史、家族史,过去类
似发病史,饮食史(生食贝壳类、海鲜、河鲜、烧烤、火 锅等)、外出史和饮酒史等
素原0.3 ng/ml。PTA 95.7%。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
丁型肝炎病毒、戊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EB病毒、巨细胞病毒抗体-IgM (-)。自身抗体(-),ENA谱(-)。结核抗体(-)。血沉79 mm/60 min。异型淋巴细胞7%。
病例讨论
肝功能:ALT 226.5 U/L,AST 185.1 U/L,TBil 147.5 μmol/L,DBil 110.7 μmol/L,ALB 36.5 g/L,球蛋白( globulin,GLB)46.2 g/L,γ-谷氨酰转移酶(γglutamyltransferase,GGT)805.7 U/L,碱性磷酸酶( alkaline phosphatase,ALP)329.5 U/L,胆碱酯酶(
葡萄糖醛酸 +
胆红素
结合胆红素
conjugated bilirubin
肝脏是摄取、处理和排泄胆红素的重要器官
LOGO
胆红素在肠管中的变化
胆红素-白蛋白
×
结合胆红素
胆素原
尿胆原
粪胆原
LOGO
胆红素的正常来源
• 每日生成胆红素约200~250mg • 80%~90%:衰老红细胞在单核巨噬细胞系统
被破坏而来
行下降,遂于3月7日将抗菌药物升级为哌拉西林舒巴坦钠
,同时保肝治疗(药物同前)。
病例讨论
此期间患者黄疸稍有消退,体温高峰下降至38.0~38.4 ℃,发 热持续时间也缩短,每日2 h左右,腹部体征好转,压痛减轻, 莫菲氏征(-),但GGT、ALP仍进行性升高(GGT 1337.3 U/L、ALP 830.1 U/L)。3月11日复查血常规:WBC较前 升高(8.95 × 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稍有下降(71.2% ),嗜酸性粒细胞比例5.3%,轻度贫血(Hb 107 g/L), RBC 370 × 109/L。CRP升高(68.3 mg/L)。肝功能提 示胆红素明显消退,但转氨酶有所升高(ALT 303.2 U/L,
,皮肤、巩膜中度黄染,腹部、右前臂及左侧小腿皮肤可见散在红色斑丘疹,压之 退色,伴有脱屑,疹间皮肤正常(皮肤科会诊考虑为湿疹),肝掌(-)、蜘蛛痣 (-),心肺无异常,腹部平软,剑突下轻压痛,莫菲氏征(±),肝脾肋下未触
及,肝区叩痛(±),移动性浊音(-),扑翼征(-)。
2. 实验室及辅助检查结果:血常规:WBC 7.8 × 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 77.31%,嗜酸性粒细胞比例2.1%,RBC 4.18 × 1012/L,Hb 130 g/L, PLT 257 × 109/L。尿胆原(3+)。C反应蛋白(CRP)29.12 mg/L。降钙
二、不同类型黄疸的临床特点 (一)溶血性黄疸
乏力、皮肤黏膜苍白、脾肿大
血液检查可有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降低,网织红细
胞明显增加;骨髓检查红细胞系增生;肝生化检
查间接胆红素轻、中度升高,直接胆红素正常。
在代偿性轻度贫血,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可正常, 但网织红细胞增高。 新生儿或婴儿溶血性疾病,胆红素常显著增高
黄疸的分类
(二)根据临床发生概率分类 1.最常见病因:病毒性肝炎、胆道结石、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炎、 药物性肝病和壶腹周围癌 2.常见病因:慢性肝炎、酒精性肝病、手术后黄疸 、败血症、溶血性疾病和原发性肝癌。 3.较少见病因: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自身免疫性 肝炎、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Wilson病、转移性 肝癌、胆道寄生虫、淋巴瘤、先天性胆红素代谢 病以及静脉内高营养。
无
上腹到腹部(持续) 亦可无痛 明显 + 稳定上升>200 >3×
药物史(常≥半年)
无 轻度± + 可变 早期(-) >3×
输血史、药瘾、 接触史
右上腹不适 或无不适 轻度± 一过性
实验室检查
血清TB 尿胆元 ALP 可变 早期(-)后期 (+) < 3×
AST
WBC B超
<5 ×
↑/正常(N ↑ ) 胆管结石+胆管扩张
• 10%~20%:其他物质(“旁路性”胆红素, shunt bilirubin)
- 骨髓内血红蛋白前质
- 过氧化氢酶 - 过氧化物酶 - 细胞色素 - 肌红蛋白
LOGO
一、黄疸的分类
(一)根据胆红素代谢和胆汁排泄过程分类
肝前性黄疸-胆红素产生过多
主要见于溶血,还见于骨髓无效造血、旁路性高胆红素血症和巨大血 肿吸收
诊断方法
实验室检查
基本检查:血常规、血小板、尿常规加尿胆原定性,粪常
规加隐血,血清总胆红素和结合胆红素、ALT/AST、 ALP、白蛋白、免疫球蛋白G、A、M以及凝血酶时间(
IRN)。
诊断方法
进一步检查
1.考虑病毒性肝炎时测血清病毒标志
2.考虑肝癌时查甲胎蛋白 3.考虑胆道结石或壶腹周围癌时作超声波、CT检查 4.如疑为胆道或胰腺疾病引起阻塞性黄疸,进一步可作 MRCP或ERCP 5.以为自身免疫性肝炎时测抗核抗体(ANA)、抗线粒体 抗体(AMA)、抗平滑肌抗体(SMA)等抗体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