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必修2全册导学案
2018_2019版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大江东去第11课鸿门宴学案语文版必修2

第11课鸿门宴学习目标 1.了解司马迁与《史记》,了解“鸿门宴”的时代背景。
2.积累课文中出现的活用词、古今异义词及其他重点文言字词,能够翻译重点语句。
3.学习作者通过个性化的语言、行动来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美姬.( ) (2)鲰.生( )(3)飨.士卒( ) (4)按剑而跽.( )(5)樊哙.( ) (6)卮.酒( )(7)瞋.目( ) (8)目眦.尽裂( )(9)玉玦.( ) (10)参乘.( )(11)切而啗.之( ) (12)不胜杯杓.( )(13)刀俎.( ) (14)彘.肩( )(15)戮.力而攻秦( ) (16)欲王.关中( )答案(1)jī(2)zōu(3)xiǎnɡ(4)jì(5)kuài(6)zhī(7)chēn(8)zì(9)jué(10)shènɡ(11)dàn(12)sháo(13)zǔ(14)zhì(15)lù(16)wànɡ二、识记文中基础知识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1)旦日..飨士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沛公居山东..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皆为.龙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谁为.大王为.此计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君安.与项伯有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孰与..君少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公为.我献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度我至军中,公乃.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明天,第二天(2)指崤山以东,即函谷关以东地区(3)动词,是(4)动词,去(5)介词,替;动词,献出 (6)怎么;形容词用作名词,交情 (7)表示比较,就两项的高下进行询问 (8)替 (9)才2.写出下列通假字及意义(1)距关,毋内诸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要项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令将军与臣有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因击沛公于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秋豪不敢有所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距”通“拒”,据守;“内”通“纳”,使进入,允许进入 (2)“要”通“邀”,邀请 (3)“倍”通“背”,违背 (4)“蚤”通“早”,早些 (5)“卻”通“隙”,嫌隙,隔阂(6)“坐”通“座”,座位 (7)“豪”通“毫”,毫毛3.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1)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人教版高中语文全套教案导学案必修2全册导学案(114页)

第一单元学习目标与方法以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为坐标,根据“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这个能力目标确定本单元的学习目标。
1、展开想象的翅膀,力求身临其境体会作品描述的美景,感受作者心灵的搏动。
2、练习运用圈点、批注法鉴赏文章中的精彩语句,学习做一点圈点批注,写下心得。
3、对那些美妙的段落,反复朗读,熟读成诵,逐步增强对写景状物散文的鉴赏能力。
4、在阅读鉴赏感中,加强积累整合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写景状物的相关知识,能够仿照本单元自己喜欢的写作形式,书写自己的感受。
1.荷塘月色一学习目标1、揣摩优美的艺术语言,赏析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2、理清作品的事物线索和感情线索;结合优美的景物描写,具体分析比喻、通感的修辞效果。
3、理解作者“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和他追求自由的精神二预习方案方法指导1、在默读领会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了解文意,把握文章关键词句。
(一)基本任务1、背景介绍《荷塘月色》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写于1927年7月。
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清华园西院。
文章里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
这一年中国接连发生了“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大屠杀,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
朱自清处于苦闷彷徨中。
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一法”(《忆佩弦》)。
但是他毕竟是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
在《一封信》中他表白说:“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象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象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
……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
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
”《荷塘月色》就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2、相关知识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秋实。
2018_2019版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精魂动天第3课居里夫人传节选课件语文版必修2

2.辨词填空 (1)诞辰·诞生 诞辰:生日(多用于所尊敬的人)。诞生:(人)出生。 ①在纪念鲁迅先生一百年_诞__辰__文艺座谈会上,许多鲁迅研究专家纷纷 发表了自己的独特感受。 ②经过航天专家几年的艰辛研究,新的太空研究计划终于_诞__生__了。
一、音正形准
1.给下列加颜色的字注音
(1)单音字
①愤懑( mèn ) ②惊悸( jì ) ③觐见( jìn ) ④箴言( zhēn) ⑤清癯( qú )
⑥荣誉( yù ) ⑦偏僻( pì ) ⑧存镭( léi ) ⑨打搅( jiǎo ) ⑩诞辰( dàn )
⑪时髦(máo ) ⑫一隅( yú ) ⑬荆棘( jí )
(2)授予·给予 授予:给予(勋章、奖状、学位、荣誉等)。给予:给。“给予”的使用 范围比“授予”广。 ①基于他在抗震救灾中的突出表现,北川市政府_授__予__他“模范市民” 的奖章。 ②当学生出现情绪波动时,老师应_给__予__学生亲切的关怀。
三、名言警句 居里夫人名言
(1)人类需要善于实践的人,这种人能由他们的工作取得最大利益;但是 人类也需要梦想者,这种人醉心于一种事业的大公无私的发展,因而不 能注意自身的物质利益。 (2)人类看不见的世界,并不是空想的幻影,而是被科学的光辉照射的实 际存在。尊贵的是科学的力量。 (3)我丝毫不为自己的生活简陋而难过。使我感到难过的是一天太短了, 而且流逝得如此之快。
二、背景展示 在今天的世界上,不知道居里夫人的恐怕不多。居里夫人,作为一位杰出的女 科学家,曾在仅隔8年的时间内就分别摘取了两门不同学科的最高科学桂冠— —诺贝尔物理学奖与诺贝尔化学奖,并且一生中获得了难以计数的其他科学殊 荣,可谓是智慧超群、硕果累累。《居里夫人传》是居里夫人的小女儿艾 芙·居里在母亲去世3年后写成的。该传记详细地叙述了居里夫人的一生,也介 绍了其丈夫皮埃尔·居里的事迹,并着重描写了居里夫妇的工作精神和处事态 度;并描写出了居里夫人坚定、刚毅、顽强、谦虚、视金钱如粪土的可贵精神。 书中引用了居里夫妇的许多信札和日记,书的最后还附录了居里夫人一生所得 奖金、奖章的情况以及她所得的名誉头衔、居里夫人年表,是一本很详实的个 人记录。全书文字生动流畅,一出版就深受读者欢迎,被译成27种文字在世界 上发行。
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二7.1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课后作业布置

7.1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一、选择题知识点一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1.“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这句话说明我国( )①各民族的独特文化都得到尊重②当前已不存在民族问题③各民族发展的不平衡已经消除④各民族是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关系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解析我国坚持民族平等的原则,就要尊重民族差异,尊重各民族独特的文化,①正确;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我国各族人民都成为国家的主人,已形成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国不存在民族问题,②错误,④正确;由于受自然历史等条件影响,各民族发展仍不平衡,③错误。
答案 C2.我国每个民族都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自治县县长全部由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公民担任。
这体现了我国处理民族关系中的________基本原则。
( )A.民族平等B.民主选举C.各民族共同繁荣D.民族团结解析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少数民族公民享有政治等方面的平等权利,体现了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民族平等的原则。
B不属于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C、D不符合题意。
答案 A3.近年来,中央在加快推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大力推进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
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因为( )①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相互离不开②民族的团结、民族的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唯一标志③民族的团结、民族的凝聚力,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国家统一的基础④民族的团结、民族的凝聚力,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物质保证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民族的团结、民族的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②错误。
民族的团结、民族的凝聚力,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④错误。
①③是对题干的正确回答。
答案 B4.“一支桨中止了和另一支桨的协作,这只船便只能在湖中绕圈子,而不能直达彼岸。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05课滕王阁序(第2课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

第 05 课 滕王阁序(第 2 课时)1.阅读课文第 2、3 段,给下列加线的字注音。
(1)潦水尽而寒潭清( )(2)俨骖騑于上路( )( )()(3)鹤汀凫渚( )( )( )(4)穷岛屿之萦回( )(5)披绣闼,俯雕甍( )( )(6)川泽纡其骇瞩( ) ( )(7)闾阎扑地( )( )(8)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 ) ( )(9)云销雨霁( )(10)落霞与孤鹜齐飞( )(11)响穷彭蠡之滨( )(12)声断衡阳之浦( )2.阅读课文第 2、3 段,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意思。
(1)序属三秋(__________)(2)潦水尽①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②(①__________。
②形容词用作动词,__________。
)(3)俨①骖騑②于上路(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4)得天人之旧馆(__________)(5)上出重霄(名词作状语,__________)(6)下临无地(名词作状语,__________)(7)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__________)(8)披绣闼(__________)( 9 ) 山 原 旷 ① 其 盈 视 ② , 川 泽 纡 ③ 其 骇 ④ 瞩 ( ① __________ 。
② __________ 。
③__________。
④动词的使动用法,__________。
)(10)舸舰弥津(__________)(11)云销①雨霁②,彩③彻区④明(①通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③ 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
) (12)响穷彭蠡之滨(__________) 3.阅读课文第 2、3 段,翻译下面的句子并体会句式特点。
(1)俨骖騑于上路。
(状语后置句。
“俨骖騑”的状语“于上路”后置。
“于”是状 语后置的标志)(2)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省略句、状语后置句。
“唱”后省略介词“于”, “唱”的状语“(于)晚”后置;“响穷”后省略介词“于”,“响穷”的状语“(于) 彭蠡之滨”后置。
人教版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二同步练习:第三单元测评.doc

人教版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二同步练习:第三单元测评一、选择题1. 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①本届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日本细胞自噬研究者大隅良典。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所长张宏表示,这并不意外,因为在整个细胞自噬研究领域无出其右。
②长沙梅溪湖步行桥自建成以来便饱受争议,有人认为它类似中国结的形态、夸张的构造、太过艳丽的色彩着实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③外强中干的传奇球星凯文·加内特日前宣布退役,这就意味着以后观众只能在TD北岸花园球馆大屏幕上观看他曾经打球的画面。
④今年的秋日晴空一碧如洗,高悬的艳阳将未经弱化的光线直接照在人的手臂上,仿佛根根钢针在扎,这完全没有七月流火的意思。
⑤社会的发展让信息获取越来越简便,这的确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但与此同时,也让心怀不轨的人如虎添翼。
⑥追求完美艺术、复兴绝迹800年珍品汝瓷的部分烧制技艺,古稀匠人朱立文已然成为传奇,但他不敝帚自珍,希望将一手技艺传于他人。
A . ①②④B . ②③⑤C . ②⑤⑥D . ①④⑤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 滴滴与优步中国火速合并,加上网约车新政的出台,使滴滴面临着巨大的转型考验,因此谣言应声而起,滴滴出行公关部人士对此迅速给予了回应。
B . “野长城被抹平”事件之所以发生,是由于当地在设计、监理、施工等方面都存在问题,同时上级文物部门也存在后续监管不力之失。
C . 《三体》被不少学者、媒体人乃至创业者、企业家热捧的原因,是它打破了严肃文学与通俗文学的界限,其中呈现的“中华形象”和宏大视野使它走出了纯文学的局限空间造成的。
D . 有关法律界人士表示,债务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且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或明显缺乏清偿能力的,法院可以认定其符合破产的原因。
3.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A . 母校百年校庆之际,张教授的拙作《互联网时代的共享文化》在国际上获大奖,可喜可贺。
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二城市与城市化第三节学案含答案

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为新课标选修Ⅱ-4内容)第三节城市化情景激趣课标内容要求核心素养对接知识体系导引目前,许多大城市居住困难,交通拥堵,受教育费用高,就医困难,环境质量恶化,居民幸福感下降。
这些被称为“城市病”。
其“病因”是城市发展过快,城市规模过大,城市规划不合理。
世界城市化过程有何特点?解决“城市病”的“药方”是什么?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城镇化的利弊。
1.运用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2.运用资料,说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什么是城市化|知识清单|阅读教材P31~P32上部图文内容,完成下列问题:1.城市化含义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2.城市化标志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它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3.城市化动力机制含义表现拉力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交通便捷等推力促使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自然灾害等4.城市化意义(1)带来聚落形态的变化。
(2)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变化。
(3)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进步的表现。
微讨论经济越发达城市化水平越高吗?提示(1)经济越发达,城市化水平越高,只能说是一般规律,但不能说是绝对规律。
(2)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就不遵循这种规律。
(3)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了本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工业化水平,南美洲这种状况最为突出。
另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则表现为城市化进程显著落后于相应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进程,如印度、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等国。
|案例分析|2017年12月21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
会议上中央对城市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发展,有了新的认识和要求。
目前,我国已进入城市型社会,城市已经名副其实地成为创造国家财富的主力军。
从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到2014年末,我国城市化率从17.9%提升到54.7%,城市数量从193个增长到653个,城市人口已经超过农村,并且今后每年城镇化率仍会以1%的速度增长。
2018-2019学年新高一开学第一周 语文 第2课诗两首《雨巷》(第二课时)课件

他这时候所写的《雨巷》等诗中便自然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
2.失恋的痛苦
在爱情上,戴望舒第一次的恋爱在1927年,他 爱恋着好友施蜇存的妹妹施绛年,后来两人订婚, 终因她的变心而解除婚约,戴望舒十分痛苦。
诗中“雨巷”“我”“丁香一样的姑娘”各象征着什么?
象征:象征手法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 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 思想和情感。
主题探讨 联系诗人的经历和写作背景,展开联想,诗中的“雨巷……丁 香般的姑娘”和“我”让你联想到了什么?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 到底是什么?
诗人借“丁香一样的姑娘”表达一种追求美好理想的愿望, 以及理想幻灭后的空虚和伤感,从而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 失望,也是当时不满现实又找不到出路的知识分子共同的复杂内 心世界的表露。
1.前途的迷惘
背景 简 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
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热的高潮
坠入了黑暗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
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雨巷》就
文学常识: (1)现代派诗歌:现代派诗歌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受到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启发
和影响,又承接了20年代中国象征诗派的某些艺术追求。追求诗歌创作的朦胧美,以奇 特观念和繁复的意象来结构诗的内涵。现代派诗人往往以其特有的青春病态的心灵,咏 叹着浊世的哀音,表达着对社会的不满和抗争,也流露出对人生深深的寂寞和惆怅。
戴望舒(1905-1950),笔名戴梦鸥、江恩、艾昂甫, 浙江杭州人。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1924年考入上海大学 文学系,1925年转入震旦大学法文班,1928年发表成名作 《雨巷》,1932年参加施蛰存主编《现代》杂志的创作, 并成为30年代“现代派”诗人群体的领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学习目标与方法以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为坐标,根据‚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这个学科能力目标确定本单元的学习目标。
1、展开想象的翅膀,力求身临其境体会作品描述的美景,感受作者心灵的搏动。
2、练习运用圈点、批注法鉴赏文章中的精彩语句,学习做一点圈点批注,写下心得。
3、对那些美妙的段落,反复朗读,熟读成诵,逐步增强对写景状物散文的鉴赏能力。
4、在阅读鉴赏感中,加强积累整合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写景状物的相关知识,能够仿照本单元自己喜欢的写作形式,书写自己的感受。
1.荷塘月色一学习目标1、揣摩优美的艺术语言,赏析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2、理清作品的事物线索和感情线索;结合优美的景物描写,具体分析比喻、通感的修辞效果。
3、理解作者‚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和他追求自由的精神二预习方案方法指导1、在默读领会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了解文意,把握文章关键词句。
(一)基本任务1、背景介绍《荷塘月色》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写于1927年7月。
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清华园西院。
文章里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
这一年中国接连发生了‚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大屠杀,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
朱自清处于苦闷彷徨中。
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一法‛(《忆佩弦》)。
但是他毕竟是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
在《一封信》中他表白说:‚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象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象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
……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
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
‛《荷塘月色》就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2、相关知识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
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
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
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任教。
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
1924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作家。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
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3、字词积累读音:蓊蓊(wěng)点缀(zhuì)踱步(duï)袅娜(niǎo)霎时(shà)弥望(mí)斑驳(bān bï)渺茫(miǎo)倩影(qiàn)和谐(xiã)琐屑(xiâ)词义:幽僻:幽深僻静。
受用:享受。
弥望:满眼。
弥,满。
袅娜:柔美的样子。
凝碧:青翠欲滴的样子。
脉脉: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表达情意。
文中形容水没有声音、好像深含感情的样子。
田田: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
古乐府《江南曲》中有‚莲叶何田田‛之句。
蓊蓊郁郁:树木茂盛的样子。
倩影:美丽的影子。
倩,美丽。
一例:一律,一概。
丰姿:风度、仪态,一般指美好的姿态。
也写作‚风姿‛。
敛裾;提一提衣裳。
裾,衣襟。
(二)挑战任务1、篇末注明创作时间是‚1927年7月‛,地点是‚北京清华大学‛,那么当时的社会环境怎样?作者的精神状态如何?2、自读课文,尽量与作者的心灵贴近,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用舒缓的语调朗读并思考:文章可分为几部分?三自主学习方案(一)方法导引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了解文意。
2、明确文眼,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读语言,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悟旨晓情。
(二)重点指津1、在《荷塘月色》一文中,作者是如何描写月下荷塘的?2、《荷塘月色》这篇文章在结构上有何特色?3、课文中哪些语句是直接表现作者的感情的?这种感情有没有发展变化?它与作品的景物描写是怎样交织、融合在一起的?4、《荷塘月色》如何表达出朱自清的思想矛盾?5、举例分析本文用词的准确性、形象性。
(三)难点解读1、‚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
‛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深层含义?2、如何理解作者引用《西洲曲》?3、《荷塘月色》最后一句‚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
‛据蝉喜热的生活习性,蝉在清凉的夜晚是很少叫的,此处是否是朱先生的杜撰呢?(四)思维点击1、本文的艺术特点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是我国现代文学中的散文名篇。
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写景物,‚处处景语,处处情语‛,塑造了如诗如画般的意境。
读者如临其境,感受着作者的感情并引起深深的思考。
赏析本文的景物描写,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1)抓住景物的特征写景。
‚荷塘月色‛是人们熟悉的景物,而作者笔下的‚荷塘月色‛却写出了仅有的‚这一个‛,造出了鲜明、逼真的境界,其原因之一即是抓准了特征。
(2)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文中极少直接抒情的句子,却处处是情,景物描写已臻化境。
应反复阅读、朗读,细加品味。
(3)安排顺序,合理自然。
在写景顺序上,本文大体上属于‚定点观察‛,在局部上又灵活变化。
如第四段即有‚从上到下‛‚从远到近‛‚从静态到动态‛三种顺序。
这种灵活、自然的安排,使人有‚浑然不觉,浸染其中‛的感觉。
2、《荷塘月色》中的语言特点朱自清的语言风格独特,大量使用现代口语词汇,朴素自然,给人以亲切感;又适当融合文言词句,使文字更加洗练;叠词叠字的运用,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
‚风华从朴素中来,腴厚从平淡中来‛是他语言风格的精确概括。
他散文中的语言没有刻意雕琢的词句,写得平淡、朴素,而平凡的字句在他的笔下却仿佛突然有了生命一般,让人感到新奇,不禁惊叹!在口语基础上刻意出新,毫无雕饰之感。
在遣词用字上更有如神之笔,点活了月光和雾气的‚泻‛与‚浮‛二字;把量词活用为形容词的‚一丝‛、‚一带‛、‚一道‛、‚一两点‛等,都生动地起了丰富、润饰、强化形象的作用。
叠词的运用,更是朱先生的擅长,例如,以‚田田‛形容荷叶的密度,以‚层层‛刻画它的深度,用‚曲曲折折‛表示荷塘的广度,用‚蓊蓊郁郁‛极写树木的繁茂,都产生了鲜明的实观效应,读起来节奏明朗、韵律协调。
四反思与测评能级一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小煤屑.路()蓊蓊.郁郁()独处.的妙处.()()袅娜..()脉脉.的流水()倩.影()2、选出没有错别字的一项()A.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
B.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C.树缝里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彩的,是瞌睡人的眼。
D.这令我到底掂着江南了。
3、选出对下列加点词语解说有误的一项()A.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
‚似乎‛有不确定之意,表明采莲的历史久远,但何时开始不十分确定。
B.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
‚蓊蓊郁郁‛是后置定语,突出了树的茂盛,也更加突出荷塘的幽僻。
C.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总‛表明在这样的日子里月光就会另有一番样子。
D.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
‚大意‛在这里是大概的轮廓的意思,可见当时的朦胧静谧。
4、下列四个句子都用了‚像‛字,其中不表示比喻的是()A.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B.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
C.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D.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的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5、从下面句子中找出一句在修辞特点上和‚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一句相同的句子()A.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B.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
C.这个亭踞在突出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
D.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6、下面默写正确的一项是()A.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有了一道宛然凝碧的波痕。
B.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有袅娜地开着的。
C.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D.树色一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英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
7、《荷塘月色》的结尾,作者突然把笔锋一转,联想梁元帝《采莲赋》和江南采莲旧俗,对此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借‚惦记江南‛抒发‚今非昔比‛的感慨,暗寓对现实的不满。
B.对江南的惦念,更足以表现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C.惦记江南,意在摆脱不平静的心境,借以超脱现实生活的重压。
D.丰富月下荷塘画面的意境,进一步反衬现实生活给人带来的不快。
8、对下列语句的分析,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A.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这句话含蓄表达了作者内心的苦闷,心绪的烦乱;这也正是作者夜深人静出游荷塘的缘由。
B.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在行文上,这是一个过渡句,提挈下文重笔写荷塘月色;在感情上起了变化,作者没有陷入哀愁的泥淖,他要追寻美来自慰,反映了不满现实而又幻想超脱现实的心态。
C.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这句话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准确形象,但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作者并不割爱此句,是因为作者心中有难以排除的哀愁、烦怨。
D.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
这句话在结构上照应前边‚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一句;在感情上,照应前边‚心里颇不宁静‛的心绪。
9、《荷塘月色》的中心思想有以下几种说法,请选出正确的一种()A.通过对荷塘月色的细腻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作者对自然美的深切感受,抒发了对荷塘月色的朦胧美的感受。
B.通过对荷塘月色的细腻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清醒的认识和强烈的愤慨,借讴歌荷塘月色的自然美,抒发了作者对推翻旧制度、开创新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C.通过对荷塘月色的细腻描写,反映了作者对现实不满以及向往中国古代六朝时的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D.通过对荷塘月色的细腻的描写,反映出作者对现实的不满以及他苦闷彷徨的心境,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找精神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理。
能级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的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的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