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杆、锚索、土钉的区别
教你区分土钉、锚杆、锚管、锚索

教你区分土钉、锚杆、锚管、锚索锚杆:将拉力传至稳定岩土层的构件.当采用钢绞线或高强钢丝束作杆体材料时,也可称为锚索.——《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锚索:当锚杆杆体采用高强钢绞线制作的时候可称之为锚索土层锚杆:锚固于土层中的锚杆.——《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由设置于钻孔内、端部伸入稳定土层中的钢筋或钢绞线与孔内注浆体组成的受拉杆体.——《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岩石锚杆:锚固于岩层内的锚杆.——《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系统锚杆:为保证边坡整体稳定,在坡体上按一定格式设置的锚杆群.——《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为使围岩整体稳定,在隧洞周边上按一定格式布置的锚杆群.——《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50086-2001锚固:利用锚定在洞室围岩或岩体边坡中的锚杆来加固岩体的工程措施.《岩土工程基本术语标准》GB/T50279-98锚杆挡墙:用水泥砂浆把钢杆或多股钢丝索等锚固在岩土中作为抗拉构件以保持墙身稳定,支挡土体的挡墙.《岩土工程基本术语标准》GB/T50279-98土钉墙:采用土钉加固的基坑侧壁土体与护面组成的支护结构.——《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土钉:是一种基于新奥隧道法原理,在天然边坡或开挖形成的边坡、基坑原位岩土体中近于水平设置加筋杆件并沿坡面设置混凝土面层,使整体土工系统的力学性能得以改善从而提高边坡、基坑稳定性的原位加筋技术.——《岩土工程治理手册》林宗元注编,2005年10月第1版土钉可被视为小尺寸的被动式锚杆(部份类似于全长粘结型锚杆),分为钻孔注浆钉与击入钉两种,土钉材料为角钢、圆钢、钢筋或钢管.——《岩土锚固技术手册》闫莫明、徐祯祥、苏自约主编.其后二个参与了《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50086-2001的编写.锚管:当土钉杆体采用钢花管(就是钢管上面钻出几个注浆孔)的时候可称之为锚管.土钉与锚杆不同之处有:1、受力机理1)土钉是被动受力,即土体发生一定变形后,土钉才受力,从而阻止土体的继续变形;2)锚杆是主动受力,即通过对锚杆时间预应力,在基坑未开挖前就限制土体发生过大变形;2、受力范围1)土钉是全长受力,不过受力方向分为两部分,潜在滑裂面把土钉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受力方向指向潜在滑裂面方向,后半部分受力方向背向潜在滑裂面方向;2)锚杆则是前半部分为自由端,后半部分为受力段,所以有时候在锚杆的前半部分不充填砂浆.以上说法说的是非预应力锚杆与预应力锚杆(索)的区别.3.二者的本质区别在于工作机理的不同土钉是一种土体加筋技术,以密集排列的加筋体作为土体补强手段,提高被加固土体的强度与自稳能力;锚杆是一种锚固技术,通过拉力杆将表层不稳定岩土体的荷载传递至岩土体深部稳定位置,从而实现被加固岩土体的稳定.当土体发生一定变形后,土钉随着这个变形而提供抗力,这时受力特性和锚杆一样.只是它是全长受力.滑烈面所分成的两断受力方向是一样的,均为指向坡内.而锚杆在预应力的作用下,主动受力,始终是对坡体提供指向坡内的抗力,随着预应力的损失和坡体变形的停止,退化为土钉.因为有些地方的理解不同,土钉墙的土钉如果命名为“土钉”,按预算定额单价是很低很低的,所以我和一些同行趋向于把它命名为非预应力土层锚杆.这也是一个不得不注意的问题.。
锚杆支护与土钉支护的区别doc资料

锚杆支护与土钉支护的区别锚杆支护与土钉支护的区别锚杆作为深入地层的受拉构件,它一端与工程构筑物连接,另一端深入地层中,整根锚杆分为自由段和锚固段,自由段是指将锚杆头处的拉力传至锚固体的区域,其功能是对锚杆施加预应力;锚固段是指水泥浆体将预应力筋与土层粘结的区域,其功能是将锚固体与土层的粘结摩擦作用增大,增加锚固体的承压作用,将自由段的拉力传至土体深处。
1锚杆:是一种设置于钻孔内,端部伸入稳定土层中的钢筋或钢绞线与孔内注浆体组成的受拉杆体,它一端与工程构筑物相连,另一端锚入土层中,通常对其施加预应力,以承受由土压力、水压力、或风荷载等所产生的拉力,用以维护构筑物的稳定.一般由锚头段和锚固段三部分组成,其中锚固段用水泥浆或水泥砂浆将杆体与土体粘结在一起形成锚杆的锚固体.根据土体类型、工程特性与使用要求,土层锚杆锚固体结构可设计为圆形、端部扩大头型或连续球体型3类。
2土钉:用来加固或同时锚固现场原位土体的细长杆件。
通常采取土中钻孔、置入变形钢筋即带肋钢筋并沿孔全长注浆的方法做成。
土钉依靠与土体之间的界面粘结力或摩擦力,在土体发生变形条件下被动受力,并主要承受拉力作用。
土钉也可用钢管、角钢等作为钉体,采用直接击入的方法置入土中。
土钉墙支护适用于下列土体:可塑、硬塑或坚硬的黏性土,胶结或弱胶结(包括毛细水黏结)的粉土、砂土或角砾,填土、风化岩层等1、锚杆支护式是主动支护,土钉、锚喷支护是被动支护2、土钉一般不施加预应力、锚杆施加预应力3、土钉应力沿全长都变化,锚杆应力在自由段上相同.锚杆:将拉力传至稳定岩土层的构件。
当采用钢绞线或高强钢丝束作杆体材料时,也可称为锚索。
土层锚杆:锚固于土层中的锚杆。
由设置于钻孔内、端部伸入稳定土层中的钢筋或钢绞线与孔内注浆体组成的受拉杆体。
岩石锚杆:锚固于岩层内的锚杆。
系统锚杆:为保证边坡整体稳定,在坡体上按一定格式设置的锚杆群。
为使围岩整体稳定,在隧洞周边上按一定格式布置的锚杆群。
土钉和锚杆到底有什么不同?

土钉和锚杆到底有什么不同?土钉和锚杆到底有什么不同?土钉与锚杆从表面上看有类似之处,但二者有着不同的工作机理。
锚杆沿全长分为自由段和锚固段,在挡土结构中,锚杆作为桩、墙等挡土构件的支点,将作用于桩、墙上的侧向土压力通过自由段、锚固段传递到深部土体上。
除锚固段外,锚杆在自由段长度上收到同样大小的拉力;但是土钉所受的拉力沿其整个长度都是变化的,一般是中间大,两头小,土钉支护中的喷混凝土层面不属于主要挡土部件,在土体自重作用下,它的主要作用只是稳定开挖面上的局部土体,防止其崩落和收到侵蚀。
土钉支护是以土钉和它周围加固了的土体一起作为挡土结构,类似重力式挡土墙。
另外,锚杆一般都在设置时预加拉应力,给土体以主动约束;而土钉一般不加预应力的,土钉只有在土体发生变形以后才能使它被动受力,土钉对土体的约束需要以土体的变形作为补偿,所以不能认为土钉那样的筋体具有约束机制。
其次,锚杆的设置数量通常有限,而土钉则排列较密,在施工精度和质量要求上都没有锚杆那样严格。
当然锚杆中也有不加预应力并沿通长注浆和土体粘结的特例,在特定的布置情况下,也就过渡到土钉上了。
简单总结,锚杆和土钉的区别:1:受力机理不同:a:土钉是被动受力,即土体发生一定变形后,土钉才受力,从而阻止土体继续变形。
b:锚杆是主动受力,即通过对锚杆施加预应力,在基坑未开挖前就限制土体发生过大变形。
2:受力范围不同:a:土钉全长受力,不过受力方向分为两部分,潜在滑移面把土钉分成两部分。
b:锚杆前半部分为自由端,后半部分为受力段二者的本质区别在于工作机理的不同:土钉是一种土体加筋技术,以密集排列的加筋体作为土体补强手段,提高被加固土体的强度和自稳能力。
而锚杆是一种锚固技术。
支护检测——锚杆(索)和土钉检测

支护检测——锚杆(索)和土钉检测摘要:随着地下空间的施工难度加大和支护工程质量的严格控制,对其施工质量检验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基坑及边坡支护工程中,由于锚杆设置灵活、施工方便、成本低、可靠性高,大量的锚杆或其他构件与支护结构组合而成,本文探讨了以广东省检测标准的为主的支护锚杆及土钉常用的几种检测方法,分析了检测过程中的要点和存在的问题,保证和提高了锚杆、土钉检测的准确性。
关键词:支护锚杆(索)、土钉检测1.基本概念根据JGJ120-2012《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第2.1.14条术语:锚杆是一端由杆体(钢绞线、预应力螺纹钢筋、普通钢筋或钢管)、灌浆固结体、锚杆和套管组成,锚固件,与支承结构件相连,另一端锚固于稳定岩土中的一种受力构件,在使用钢绞线的情况下,又称锚索;第2.1.18条:土钉是将土体埋入土中,通过灌浆而形成的一种具有承受拉力与剪力的杆件,比如用钢筋桩身和灌浆加固体构成的钢筋土钉,将其打入土中。
不同之处在于:①锚杆由锚具和套管组成,而土钉只是在桩身四周灌浆,二者的差别在于有没有“锚”;②锚杆主要承受拉力作用,土钉主要承受拉力和剪力作用。
所以土钉比起锚杆来说,其抗拔力设计值往往较小。
1.锚杆检测锚杆检测是对锚杆承载力、锚杆锚固质量和锚杆变形状态的测试和试验,包括施工前为设计和施工提供依据的基本试验、蠕变试验和施工后为工程竣工验收提供依据的验收试验、锁定力试验。
2.1基本试验在工程锚杆正式开工之前,对锚杆的极限抗拔承载能力进行研究,为了选择和确定锚杆的设计参数及施工技术。
2.2蠕变试验在软土中放置的锚杆,在承受较大的载荷时,会发生较大的蠕变,为了解软土中锚杆的工作性能,国内外相关规范均对其进行了规范;国内锚杆规定,凡塑指数在17以上的土壤中、极度风化的泥质岩层中、在节理裂隙发育并充满粘土的岩层中的锚杆,必须进行蠕变实验。
2.3锁定力试验锚杆锁定力是锚杆材料、加工和施工安装质量的综合反映,是锚杆质量检测的一项基本内容。
土层锚杆和土钉墙区别

1)、锚杆安装后一般要施加预应力,主动约束挡土结构的变位;土钉一般不施加预应力,须借助土体产生小量变位,而使土钉受力后工作,故两者受力状态不同,结构上的要求自然也不同。
2)、锚杆只在锚固长度内受力,而自由端只起传力作用;土钉全长受力,故两者在杆件长度方向上的应力分布不同。
1、应用适用性
拉锚式围护结构:由维护结构体系和锚固体系组成;围护结构采用钢筋混凝土排桩墙和地下连续墙;锚固体系分为分为锚杆式和地面拉锚式。需要地基土能提供锚杆较大的锚固力,适用于砂土地基或粘土地基;软粘土很少使用。
土钉墙:通过在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边坡中设置土钉,形成加筋土重力式挡墙起到挡土作用;围护基坑深度一般不超过18m,使用期限不超过18个月。适用于地下水位以上或人工降水后的粘性土、粉土、杂填土及非松散砂土、卵石土等,不适用于淤泥杂土及未经降水处理地下水位以下的土层地基中的基坑围护。
3)、锚杆密度小,每个杆件都是重要的受力部位;土钉密度大,靠土钉的相互作用形成复合整体作用,其中个别土钉发生破坏或不起作用,对整个结构影响不大。
4)、锚杆挡墙或锚杆被拉的挡土结构受力较大,要求锚头特别牢固;土钉面板基本不受力,其锚头用一小块钢板同杆件连接即可。
5)、锚杆一般较长,直径较大,所需的各种机具也一般较大;土钉长度一般短(3~12m),直径较小,所需的机具均较灵便。
锚杆、锚索、土钉的区别

一、几个概念:锚杆:将拉力传至稳定岩土层的构件。
当采用钢绞线或高强钢丝束作杆体材料时,也可称为锚索。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土层锚杆:锚固于土层中的锚杆。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由设置于钻孔内、端部伸入稳定土层中的钢筋或钢绞线与孔内注浆体组成的受拉杆体。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99岩石锚杆:锚固于岩层内的锚杆。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系统锚杆:为保证边坡整体稳定,在坡体上按一定格式设置的锚杆群。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为使围岩整体稳定,在隧洞周边上按一定格式布置的锚杆群。
——《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50086-2001锚固:利用锚定在洞室围岩或岩体边坡中的锚杆来加固岩体的工程措施。
《岩土工程基本术语标准》GB/T 50279-98锚杆挡墙:用水泥砂浆把钢杆或多股钢丝索等锚固在岩土中作为抗拉构件以保持墙身稳定,支挡土体的挡墙。
《岩土工程基本术语标准》GB/T 50279-98土钉墙:采用土钉加固的基坑侧壁土体与护面组成的支护结构。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99土钉:是一种基于新奥隧道法原理,在天然边坡或开挖形成的边坡、基坑原位岩土体中近于水平设置加筋杆件并沿坡面设置混凝土面层,使整体土工系统的力学性能得以改善从而提高边坡、基坑稳定性的原位加筋技术。
——《岩土工程治理手册》林宗元注编,2005年10月第1版土钉可被视为小尺寸的被动式锚杆(部份类似于全长粘结型锚杆),分为钻孔注浆钉与击入钉两种,土钉材料为角钢、圆钢、钢筋或钢管。
——《岩土锚固技术手册》闫莫明、徐祯祥、苏自约主编。
其后二个参与了《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50086-2001的编写。
二、区别:土钉与锚杆不同之处有:一、受力机理1)土钉是被动受力,即土体发生一定变形后,土钉才受力,从而阻止土体的继续变形;2)锚杆是主动受力,即通过对锚杆时间预应力,在基坑未开挖前就限制土体发生过大变形;二、受力范围1)土钉是全长受力,不过受力方向分为两部分,潜在滑裂面把土钉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受力方向指向潜在滑裂面方向,后半部分受力方向背向潜在滑裂面方向;2)锚杆则是前半部分为自由端,后半部分为受力段,所以有时候在锚杆的前半部分不充填砂浆。
土钉与锚杆的区别

1.构造(1)锚杆的构造要求1)锚杆的锚固体应设置在地层的稳定区域内,且上覆土层厚度不宜小于4.0 m;2)锚杆的自由段长度不宜小于5m 并应超过潜在滑裂面1.5m;3)土层锚杆锚固段长度不宜小于4m;4)锚杆上下排垂直间距不宜小于2.0 m,水平间距不宜小于1.5m;5)锚杆倾角宜为15°~25°,且不应大于45°;6)沿锚杆轴线方向每隔1.5~2.0 m 宜设置一个定位支架;7)锚杆锚固体宜采用水泥浆或水泥砂浆,其强度等级不宜低于M10。
(2)土钉墙的构造要求土钉墙墙面坡度不宜大于1:0.1;土钉的长度为开挖深度的0.5~1.2 倍,间距宜为1~ 2m,与水平面夹角宜为5°~20°;土钉钢筋宜采用HRB 335、HRB 400 级钢筋,钢筋直径宜为16~32mm,钻孔直径宜为70~120mm;土钉必须和面层有效连接,应设置承压板或加强钢筋等构造措施,承压板或加强钢筋应与土钉螺栓连接或钢筋焊接;喷射混凝土面层宜配置钢筋网,钢筋直径宜为6~10mm,间距宜为150~300mm,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20,面层厚度不宜小于80mm,钢筋网片搭接长度应大于300mm;当地下水位高于基坑底面时,应采取降水措施或截水措施,坡顶应采用砂浆或混凝土护面,其宽度应不小于 800mm,并高于地面,以防止地表水灌入基坑,坡脚应设排水沟和集水坑,坡面可根据具体情况设置泄水管。
2.施工工艺1.土层锚杆施工工艺流程:土方开挖→修整边壁→测量、放线→钻机就位→接钻杆→校正孔位→调整角度→打开水源→钻孔(接钻杆)→钻至设计深度→冲洗→插锚杆→压力灌浆养护→裸露主筋除锈→上横梁(或预应力锚件)→焊锚具→张拉(仅限于预应力锚杆)→锚头(锚具)锁定。
土层锚杆干作业施工程序与水作业钻进法基本相同,只是钻孔时不用水冲泥渣成孔,而是将土体顺钻杆排出孔外而成孔。
2.土钉墙支护工艺流程如下:开挖工作面→修整边坡并埋设喷射混凝土厚度控制标志→喷射第一层混凝土→钻孔安设土钉、注浆、安设连接件→绑扎钢筋网→喷射第二层混凝土→设置坡顶、坡面和坡脚的排水系统3.施工方法1锚杆:是一种设置于钻孔内,端部伸入稳定土层中的钢筋或钢绞线与孔内注浆体组成的受拉杆体,它一端与工程构筑物相连,另一端锚入土层中,通常对其施加预应力,以承受由土压力、水压力、或风荷载等所产生的拉力,用以维护构筑物的稳定.一般由锚头段和锚固段三部分组成,其中锚固段用水泥浆或水泥砂浆将杆体与土体粘结在一起形成锚杆的锚固体.根据土体类型、工程特性与使用要求,土层锚杆锚固体结构可设计为圆形、端部扩大头型或连续球体型3类。
锚杆与土钉墙

1锚杆:是一种设置于钻孔内,端部伸入稳定土层中的钢筋或钢绞线与孔内注浆体组成的受拉杆体,它一端与工程构筑物相连,另一端锚入土层中,通常对其施加预应力,以承受由土压力、水压力、或风荷载等所产生的拉力,用以维护构筑物的稳定.一般由锚头段和锚固段三部分组成,其中锚固段用水泥浆或水泥砂浆将杆体与土体粘结在一起形成锚杆的锚固体.根据土体类型、工程特性与使用要求,土层锚杆锚固体结构可设计为圆形、端部扩大头型或连续球体型3类。
2土钉:用来加固或同时锚固现场原位土体的细长杆件。
通常采取土中钻孔、置入变形钢筋即带肋钢筋并沿孔全长注浆的方法做成。
土钉依靠与土体之间的界面粘结力或摩擦力,在土体发生变形条件下被动受力,并主要承受拉力作用。
土钉也可用钢管、角钢等作为钉体,采用直接击入的方法置入土中。
土钉墙支护适用于下列土体:可塑、硬塑或坚硬的黏性土,胶结或弱胶结(包括毛细水黏结)的粉土、砂土或角砾,填土、风化岩层等。
1、锚杆支护式是主动支护,土钉、锚喷支护是被动支护;2、土钉一般不施加预应力、锚杆施加预应力;3、土钉应力沿全长都变化,锚杆应力在自由段上相同.锚杆:将拉力传至稳定岩土层的构件。
当采用钢绞线或高强钢丝束作杆体材料时,也可称为锚索。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 土层锚杆:锚固于土层中的锚杆。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 由设置于钻孔内、端部伸入稳定土层中的钢筋或钢绞线与孔内注浆体组成的受拉杆体。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99岩石锚杆:锚固于岩层内的锚杆。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 系统锚杆:为保证边坡整体稳定,在坡体上按一定格式设置的锚杆群。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为使围岩整体稳定,在隧洞周边上按一定格式布置的锚杆群。
——《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50086-2001锚固:利用锚定在洞室围岩或岩体边坡中的锚杆来加固岩体的工程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几个概念:锚杆:将拉力传至稳定岩土层的构件。
当采用钢绞线或高强钢丝束作杆体材料时,也可称为锚索。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土层锚杆:锚固于土层中的锚杆。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由设置于钻孔内、端部伸入稳定土层中的钢筋或钢绞线与孔内注浆体组成的受拉杆体。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99岩石锚杆:锚固于岩层内的锚杆。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系统锚杆:为保证边坡整体稳定,在坡体上按一定格式设置的锚杆群。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为使围岩整体稳定,在隧洞周边上按一定格式布置的锚杆群。
——《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50086-2001锚固:利用锚定在洞室围岩或岩体边坡中的锚杆来加固岩体的工程措施。
《岩土工程基本术语标准》GB/T 50279-98锚杆挡墙:用水泥砂浆把钢杆或多股钢丝索等锚固在岩土中作为抗拉构件以保持墙身稳定,支挡土体的挡墙。
《岩土工程基本术语标准》GB/T 50279-98土钉墙:采用土钉加固的基坑侧壁土体与护面组成的支护结构。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99土钉:是一种基于新奥隧道法原理,在天然边坡或开挖形成的边坡、基坑原位岩土体中近于水平设置加筋杆件并沿坡面设置混凝土面层,使整体土工系统的力学性能得以改善从而提高边坡、基坑稳定性的原位加筋技术。
——《岩土工程治理手册》林宗元注编,2005年10月第1版土钉可被视为小尺寸的被动式锚杆(部份类似于全长粘结型锚杆),分为钻孔注浆钉与击入钉两种,土钉材料为角钢、圆钢、钢筋或钢管。
——《岩土锚固技术手册》闫莫明、徐祯祥、苏自约主编。
其后二个参与了《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50086-2001的编写。
二、区别:土钉与锚杆不同之处有:一、受力机理1)土钉是被动受力,即土体发生一定变形后,土钉才受力,从而阻止土体的继续变形;2)锚杆是主动受力,即通过对锚杆时间预应力,在基坑未开挖前就限制土体发生过大变形;二、受力范围1)土钉是全长受力,不过受力方向分为两部分,潜在滑裂面把土钉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受力方向指向潜在滑裂面方向,后半部分受力方向背向潜在滑裂面方向;2)锚杆则是前半部分为自由端,后半部分为受力段,所以有时候在锚杆的前半部分不充填砂浆。
以上说法说的是非预应力锚杆与预应力锚杆(索)的区别。
这个问题论坛里面已经讨论过好多次了,早已经有了明确的结论。
二者的本质区别在于工作机理的不同:土钉是一种土体加筋技术,以密集排列的加筋体作为土体补强手段,提高被加固土体的强度与自稳能力;锚杆是一种锚固技术,通过拉力杆将表层不稳定岩土体的荷载传递至岩土体深部稳定位置,从而实现被加固岩土体的稳定。
欢迎大家一起讨论!!当土体发生一定变形后,土钉随着这个变形而提供抗力,这时受力特性和锚杆一样。
只是它是全长受力。
滑烈面所分成的两断受力方向是一样的,均为指向坡内。
而锚杆在预应力的作用下,主动受力,始终是对坡体提供指向坡内的抗力,随着预应力的损失和坡体变形的停止,退化为土钉。
因为有些地方的理解不同,土钉墙的土钉如果命名为“土钉”,按预算定额单价是很低很低的,所以我和一些同行趋向于把它命名为非预应力土层锚杆。
这也是一个不得不注意的问题。
仔细看看各类规范是怎么说的:1锚杆:是一种设置于钻孔内,端部伸入稳定土层中的钢筋或钢绞线与孔内注浆体组成的受拉杆体,它一端与工程构筑物相连,另一端锚入土层中,通常对其施加预应力,以承受由土压力、水压力、或风荷载等所产生的拉力,用以维护构筑物的稳定.一般由锚头段和锚固段三部分组成,其中锚固段用水泥浆或水泥砂浆将杆体与土体粘结在一起形成锚杆的锚固体.根据土体类型、工程特性与使用要求,土层锚杆锚固体结构可设计为圆形、端部扩大头型或连续球体型3类。
2土钉:用来加固或同时锚固现场原位土体的细长杆件。
通常采取土中钻孔、置入变形钢筋即带肋钢筋并沿孔全长注浆的方法做成。
土钉依靠与土体之间的界面粘结力或摩擦力,在土体发生变形条件下被动受力,并主要承受拉力作用。
土钉也可用钢管、角钢等作为钉体,采用直接击入的方法置入土中。
土钉墙支护适用于下列土体:可塑、硬塑或坚硬的黏性土,胶结或弱胶结(包括毛细水黏结)的粉土、砂土或角砾,填土、风化岩层等。
1、锚杆支护式是主动支护,土钉、锚喷支护是被动支护;2、土钉一般不施加预应力、锚杆施加预应力;3、土钉应力沿全长都变化,锚杆应力在自由段上相同.锚杆:将拉力传至稳定岩土层的构件。
当采用钢绞线或高强钢丝束作杆体材料时,也可称为锚索。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土层锚杆:锚固于土层中的锚杆。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由设置于钻孔内、端部伸入稳定土层中的钢筋或钢绞线与孔内注浆体组成的受拉杆体。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99岩石锚杆:锚固于岩层内的锚杆。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系统锚杆:为保证边坡整体稳定,在坡体上按一定格式设置的锚杆群。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为使围岩整体稳定,在隧洞周边上按一定格式布置的锚杆群。
——《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50086-2001锚固:利用锚定在洞室围岩或岩体边坡中的锚杆来加固岩体的工程措施。
《岩土工程基本术语标准》gb/t 50279-98锚杆挡墙:用水泥砂浆把钢杆或多股钢丝索等锚固在岩土中作为抗拉构件以保持墙身稳定,支挡土体的挡墙。
《岩土工程基本术语标准》gb/t 50279-98土钉墙:采用土钉加固的基坑侧壁土体与护面组成的支护结构。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99土钉:是一种基于新奥隧道法原理,在天然边坡或开挖形成的边坡、基坑原位岩土体中近于水平设置加筋杆件并沿坡面设置混凝土面层,使整体土工系统的力学性能得以改善从而提高边坡、基坑稳定性的原位加筋技术。
——《岩土工程治理手册》林宗元注编,2005年10月第1版土钉可被视为小尺寸的被动式锚杆[部份类似于全长粘结型锚杆],分为钻孔注浆钉与击入钉两种,土钉材料为角钢、圆钢、钢筋或钢管。
——《岩土锚固技术手册》闫莫明、徐祯祥、苏自约主编。
其后二个参与了《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50086-2001的编写。
文字越多,搞得越复杂。
能用一个判据来区分这两个名词么?哪怕是几个判据组成的判定体系也行啊。
我先试着列几个:(A)是否加预应力?yes-->锚杆;no-->土钉。
(单凭这个判断语句似乎不行。
“规范”也仅仅是说,锚杆“一般”“通常”加,土钉“一般”“通常”不加。
)(B)是否有专门的锚固机构?yes-->锚杆;no-->土钉。
(单凭这个判断语句似乎也不行。
土钉锚固段的注浆算不算锚固机构呢?)(C)是否通长注浆?yes-->土钉;no-->锚杆。
(单凭这个判断语句似乎还不行。
“规范”也仅仅是说,锚杆“一般”“通常”不通长注,土钉“一般”“通常”通长注。
)(D)是否用在土体中?yes-->土钉;no-->锚杆。
(似乎仍然不行。
规范、手册中可都没有这么说过,不就有有土层锚杆一说么?)……你认可哪个判据呢?或者说还有什么其他判据或者判法呢?欢迎补充。
(A)是否加预应力?yes-->锚杆;no-->土钉。
目前土钉往往施加部分预应力,军工标准上就提倡施加。
所以,施加预应力不一定是锚杆,但锚杆还没有不施加预应力的。
(B)是否有专门的锚固机构?yes-->锚杆;no-->土钉。
没有锚固机构当然无法施加预应力。
(C)是否通长注浆?yes-->土钉;no-->锚杆。
现在不管是锚杆还是土钉,一般都是“全长”注浆,但全长注浆与是否有自由段没有关系。
(D)是否用在土体中?yes-->土钉;no-->锚杆。
土体中用叫“土钉”,岩体中用叫“岩钉”,但一般不这样叫,因“岩”和“土”本来就没有本质的差别。
锚杆当然有“土层锚杆”和“岩石锚杆”。
边坡支护一般用钢绞线代替钢筋,应该叫预应力锚索。
土钉实际上是一种挡墙的形式,加密土体后提高了土体自身的强度。
锚杆则相当于是外部施加的荷载。
土钉和锚杆在做法上有很大不同的:土钉一般间距为1.0——1.6m。
长度则为边坡或基坑高度的1.1-1.3倍。
锚杆一般间距为2.5——3m。
且设有立柱,压顶梁等,长度则为锚固段大于等于3m。
目前确实有很多人将二者混淆,方案评审中比比皆是,包括一些院校的老师都这样!但这些规范上都有规定的,不能胡乱来,自造术语是不行的,什么“土钉锚杆”、“非预应力土钉”等都是自己杜撰的。
而“锚管”、“复合土钉墙”、“自钻式锚杆”等这些术语却是规范的。
我倒觉得有人把土钉叫做“非预应力土层锚杆”并无什么不妥,没有与任何规范中任何一条相抵触。
(1)土钉也必须穿过潜在滑裂面,锚到稳定土体中,有锚固作用。
虽无专门的锚固机构,但注浆就起着锚固作用,正如《建筑基坑支护规程》中土钉的抗拉承载力计算所体现的。
不能说埋了药包就叫锚杆,没埋药包就叫土钉。
(2)土钉有“加固”、“补强”作用,或者说“加筋”效应。
但是,这个观点目前还停留在概念化层面,表现仅有土钉间距的经验性条文。
“加固”的什么?哪本规范用加固的c、φ进行土钉计算了?人们看到的,倒是都算了锚固力。
锚杆和土钉受力不同,一般情况下,运用土钉的边坡变形都比用锚杆的大,锚杆可以限制变形,运用锚杆构造上也有限制,比如1.5倍基坑深度,间距一般为2。
5m。
在武汉可以设计为1.5m,感觉土钉相当于加筋,增强土钉长度范围内土体的整体性。
锚杆不一定是主动受力吧?预应力才是主动受力吧,非预应力应该是被动受力。
如果没有加预应力的话就应该是被动的,个人理解。
土锚在基坑用的多,锚杆和锚索在边坡的防护中用的多。
施加预应力的是锚索,有几股钢绞线组成;岩质边坡中很多锚杆是不加预应力的,我觉得跟土钉没什么区别,很多计算软件中也没用区分开。
以规范说的为标准土钉可被视为小尺寸的被动锚杆(全长粘结型)所以可以说土钉属于锚杆的一种都是通过杆件的拉力加强土体的整体稳定性。
两者的区别:(1)土钉是采用密集的短锚杆,计算体系类似重力式挡墙;(2)锚杆是和土体分开的,只计算锚固力;(3)土钉做内部检算时要选择合理的设置间距时也要计算土钉的抗拔,这时计算破裂面为控制;锚杆的计算画面以滑动面为控制。
土钉与锚杆的机理是不同的,土钉是通过增加土体自身稳定性进行支护的,在土体不发生变形的情况下土钉是不受力的。
锚杆是通过锚杆的拉力是来保持土体的稳定,是主动受力,也看可以提前施加预应力,土钉是不可以的。
既然要从是否施加预应力来区分,能不能这样理解呢?土钉就是单纯抵抗滑动面上的剪切力,而锚杆通过增加接触面压力增大对剪切的抵抗作用,就像简单的接触面有摩擦力时小木块的滑动,一个是自重,一个是自重加垂直于接触面的外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