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阿荣微课教学设计之虚实结合
虚实结合胡阿荣

——关键词:联想
3、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借助想像出来的虚无境界以反映现 实。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
——关键词:想象
诗歌里的虚与实在表达上的作用:
“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 渗透、互相转化,以达到虚实结合,虚
实相生的境界;从而超越现实,大大地 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 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 们的审美趣味,凸显主题。
4、指出诗中所蕴含的诗人情感。
(如闲适,愉悦,乐观,郁闷,烦恼,愁苦等)
注:答出两种手法以上,取其答得较好的一种给分。要点 完整,可得满分;但错别字较多,有明显语病的,扣 1分。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唐)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 还应说着远行人。 问题: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
结论:虚实结合,有时是因为表情达意 的委婉,能让情感的表达更加含蓄和深 沉,从而突出中心。
总结:鉴赏虚实相生四步走
1、明确说出表现手法是虚实相生。 2、虚、实在诗歌中的具体体现。
(要求:结合关键词句描述)
3、虚实相生所达到的表达效果。
(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有时则是相 辅相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有时是因为表情达意的委婉, 能让情感的表达更加含蓄和深沉,从而突出中心)
• 答案:
本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第一步) 诗中的前两句是实写,诗人客居驿站思念家人;后 两句是虚写,诗人想象家人夜深不眠,想念“我” 这个远行之人。(第二步) 通过实写客居思亲和虚拟家人思念远行之人的情状, 两者相辅相成,(第三步) 借助想象运用以虚写实的手法来表达诗人深切思念 亲人的情怀。(第四步)
勤问我归何处”等句;
实写的是人间疾苦。李清照南渡后,失去了无忧无虑
虚实结合 教案

虚实结合教案教案标题:虚实结合教案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虚实结合的概念;2.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判断能力;3. 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教学重点:1. 理解虚实结合的定义和意义;2. 学会运用虚实结合的方法进行实践操作;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虚实结合的概念;2. 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3. 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实物材料、实验器材等;2. 学生准备:笔记本、铅笔、尺子等。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思考虚实结合的概念。
2.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相关知识,如实物与图像的关系等。
Step 2: 理解与探究(15分钟)1. 教师通过PPT或板书,简要介绍虚实结合的定义和意义。
2. 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探究虚实结合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场景,并列举几个例子。
Step 3: 实践操作(2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如使用实验器材进行实验、制作模型等。
2. 学生根据实践操作的结果,总结虚实结合的作用和优势,并进行展示。
Step 4: 总结与评价(10分钟)1. 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总结,回答以下问题:你在实践操作中遇到了哪些问题?虚实结合对解决问题有何帮助?2.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建议。
Step 5: 拓展练习(10分钟)1. 学生进行拓展练习,如设计一个虚实结合的实践项目、撰写实践报告等。
2. 教师对学生的拓展练习进行评价,并提供指导和建议。
Step 6: 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虚实结合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2.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回答以下问题:你对虚实结合有了更深的理解吗?你在实践操作中有何收获?教学延伸:1. 学生可在日常生活中继续观察和应用虚实结合的方法;2. 学生可进行更复杂的实践操作,如进行科学实验、设计创意作品等。
小学语文课程教案写作技巧之虚实结合

小学语文课程教案写作技巧之虚实结合虚实结合是小学语文课程教案写作中的重要技巧。
通过虚实结合,教师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本文将介绍虚实结合的概念和在小学语文教案写作中的应用技巧。
一、虚实结合的概念虚实结合是指教师在编写教案时,灵活运用虚构的情节和真实的素材,使教学内容更具生动性和趣味性。
通过虚实结合,教师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二、虚实结合的应用技巧1. 创设情境:在教案中引入适当的情境,让学生通过情境的描述和设想,揣摩人物的思维和情感变化,从而理解知识点。
例如,在讲述《红楼梦》中贾宝玉的情感变化时,可以设计一个虚构的故事情节,让学生通过贾宝玉与黛玉的对话,感受到他们之间的亲密关系和感情纠葛。
2. 运用对比:通过对比虚构和现实的事物或情境,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知识。
例如,在讲述《童话故事》时,可以引入一个虚构的人物,与真实的童话故事人物进行对比,让学生发现并分析故事中的不同之处,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3. 创造角色:在教案中设计一些虚构的角色,让学生通过扮演这些角色来学习知识。
例如,在教授《三字经》时,可以设计一个虚构的人物小明,让他与学生进行对话,一起朗读和理解《三字经》中的内容,增加学生的参与感和学习积极性。
4. 运用幻想:通过引入一些虚构的元素,增加教案的趣味性和想象空间。
例如,在讲述《西游记》时,可以设计一个虚构的场景,让学生想象自己是孙悟空的伙伴,一起踏上取经之旅,通过这种幻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对文学作品的深入理解。
三、虚实结合的效果通过虚实结合的教案编写,可以使语文课程更加富有情感和趣味,帮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虚实结合也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发展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批判性思维。
总之,虚实结合是小学语文课程教案写作中的一项重要技巧。
教师在编写教案时,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需求,合理运用虚实结合,以提高教学效果。
虚实结合公开课PPT学习教案

寂凄然之感;后两句虚写,想象故乡亲人思念着 千里之外的我。 ③虚实相生,以虚写实,把深挚的思乡情思抒写的 更加婉曲含蓄。
第13页/共15页
本节回顾
•如何判断诗歌中的虚与实; •明确虚实关系及作用; •规范答题步骤。
•作业 :《面对面》 P169 第2、11题
虚实结合公开课
会计学
1
烟 霞 锁 其 腰 , 则 高 矣 。
山 欲 高 , 尽 出 之 则 不 高 ;
第1页/共15页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 --------虚实结合
一、学习目标
1、辨别虚实结合的写景手法 2、掌握虚实结合手法的分析技
巧 3、归纳总结清晰规范的答题思
路。 二、重点:答第2页题/共1步5页 骤 难点:虚写
念去去千时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⑥、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第5页/共15页
诗歌中的“虚”表现为:
①幻想:神仙鬼怪的虚幻世界和梦境。 ②想象:未来之景之境。 ③回忆:已逝之景之境。 (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 ④联想:从对方的角度写。(由此及彼)
第6页/共15页
秋夜寄邱员外
中存在的,是通过诗人主观想象得到的
部分。
第4页/共15页
找出下列诗词中的虚和实:
①、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 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②、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③、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④、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⑤、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
例1 望江南 (南唐)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 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初中虚实结合教案

初中虚实结合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虚实结合的写作技巧及其在写作中的重要性。
2. 学会运用虚实结合的方法进行写作,提高写作效果。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
教学重点:1. 虚实结合写作技巧的定义和运用。
2. 如何通过虚实结合提高写作质量。
教学难点:1. 如何在实际写作中灵活运用虚实结合。
2. 创新思维和想象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1. 相关素材和案例。
2. 写作实践的场地和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在平时的写作中,我们是否遇到过难以表达清晰或缺乏生动性的问题?2. 引出虚实结合的写作技巧,并简要介绍其含义和作用。
二、虚实结合的定义和运用(15分钟)1. 讲解虚实结合的定义:虚实结合是指在写作中,将现实生活中的事物与想象中的事物相结合,以达到丰富写作内容、提高表达效果的目的。
2. 举例说明虚实结合的运用:以一篇优秀作文为例,分析其中虚实结合的运用方法和效果。
三、如何通过虚实结合提高写作质量(1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写作中运用虚实结合?2. 讲解虚实结合的方法:a. 现实生活中的事物作为基础,在此基础上进行想象和拓展。
b. 想象中的事物作为补充,使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更加丰富和生动。
c. 虚实相互渗透,使写作内容更具逻辑性和连贯性。
3. 案例分析:以一篇学生作文为例,指导学生如何通过虚实结合提高写作质量。
四、创新思维和想象力的培养(1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写作中展现创新思维和想象力?2. 讲解培养创新思维和想象力的方法:a. 多阅读,拓宽知识面,为想象力提供素材。
b. 多进行写作实践,锻炼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力。
c. 尝试不同类型的写作,突破自己的写作舒适区。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总结虚实结合的写作技巧及其在写作中的重要性。
2. 强调创新思维和想象力在写作中的作用。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结合虚实结合的写作技巧,修改并完善自己的一篇作文。
“古诗表达技巧之虚实结合”教案

“古诗表达技巧之虚实结合”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根据虚实结合手法的特征找出描写虚实的部分。
2.能掌握答题模式,赏析虚实结合手法的作用。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回顾历年高考卷里考到过的虚实结合。
如2006年天津卷,2010年广东卷,2011年安徽卷,2013湖北卷,2013天津卷,2013福建卷,2015安徽卷,2005年全国Ⅱ卷,2014年课标Ⅱ卷,2015年课标Ⅰ卷。
(二)“虚实结合”考点设问方式1.举例分析本诗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
2.从虚实关系的角度鉴赏某诗/句的情感。
3.本诗用什么方法表现情感?请简要分析。
(三)找出虚实1.虚实结合的特征:实写是此时此地的,虚写是联想的想象的,是另一时空的,包括过去、未来、异地、梦境仙境。
(1)找“过去”的特征题都城南庄【唐】崔护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2)找“梦境”的特征《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南宋】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3)找“异地”的特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4)找“未来”的特征雨霖铃【宋】柳永………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2.小结1:A.现在为实,过去为虚 B.现在为实,未来为虚 C此地为实,异地为虚D现实为实,梦境为虚3.对接高考,实战演练2015年全国课标卷1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岑参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
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
②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问: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高中语文_诗歌鉴赏之虚实结合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诗歌鉴赏之虚实结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辨析并掌握诗歌鉴赏之虚实结合手法2.巩固训练,掌握赏析虚实结合手法的答题规范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是近5年高考语文的高频考点,也是我们高三一轮复习的重点和难点。
下面是同学们在课前预习学案中出现的4个问题,我来给大家解读一下。
(PPT出展示图片)一是手法判断不准确。
约有一半的同学误判手法,将题目中的“虚实结合”错误判断为“借景抒情”“对比”等等。
显然这部分同学对虚实结合这一手法的定义理解有偏差。
二是分析不规范。
在结合诗句分析手法时比较随意,不能用相关的术语精确解读手法的运用。
三、四是分条和书写的问题也是卷面印象的细节问题,当然也不能马虎大意。
那么本节课我们就借助虚实结合手法的鉴赏来解决表达技巧这一题型的答题规范问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1.辨析并掌握诗歌鉴赏之虚实结合手法2.巩固训练,掌握赏析虚实结合手法的答题规范(三)虚实结合概念的辨析1.定义(PPT、学案展示)虚实结合是古典诗歌重要的艺术手法之一。
就方法而言,详细为实,简略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
就对象而言,景为实,情为虚;眼见为实,想象为虚;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当前为实,过去和将来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虚实结合”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2.“虚”的辨析列举四首诗歌,学生找出其中“虚”诗句并说明理由,师生共同总结概括出诗歌“虚”的部分的4个分类,同时由学生补充同类别的诗句。
由教师板书四个分类内容。
PPT展示四首诗歌:⏹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如李煜《虞美人》⏹如柳永《雨霖铃》⏹如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3.课堂即时练学生小组合作判别诗歌的虚实结合手法,并在学案上分别点出虚实内容。
初中虚实结合教案模板

初中虚实结合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并能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2.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二、教学内容1. 虚实结合的定义和作用2. 虚实结合的写作技巧3. 实例分析与练习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引出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虚实结合(15分钟)教师详细讲解虚实结合的定义、作用和写作技巧。
虚实结合是指在写作中,将真实的事物与虚构的事物相结合,以达到丰富表现效果的写作手法。
虚实结合的作用是使文章更具想象力、生动性和感染力。
虚实结合的写作技巧包括:(1)巧妙设置悬念,使读者产生好奇心。
(2)合理运用想象和联想,丰富文章内容。
(3)虚实相间,主次分明,使文章结构清晰。
3. 实例分析(20分钟)教师展示几篇虚实结合的优秀作文,引导学生分析其写作手法和技巧。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虚实结合的写作要点。
4. 学生练习(25分钟)教师给出一个主题,要求学生运用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进行练习。
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5. 作品展示与评价(10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教师总结点评。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虚实结合写作教学的效果。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的虚实结合写作技巧。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虚实结合的作文。
3. 收集虚实结合的优秀作文,进行阅读和分析。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教师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掌握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同时,教师应不断调整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造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说: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回忆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指“荠麦青青”,写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结论:虚实结合,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
示例二:找出本词的虚实结合手法(温馨提示:注意上下阙的红字表达的内容)
踏莎行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虚和实的关系(二)
解说:上阙是实景,通过“候馆”“征辔”等词指出“行人”远行,通过初春景象反衬他的离愁别绪。下阙是虚景。通过设想“行人”的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4、指出诗中所蕴含的诗人情感。(如闲适,愉悦,乐观,郁闷,烦恼,凄苦等)
注:答出两种手法以上,取其答得较好的一种给分。要点完整,可得满分;但错别字较多,有明显语病的,扣1分。
例:《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唐)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问题: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
(注:这是李清照南渡后写的一首词)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三)
解说:虚景是指对天帝的想像,如“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等句;实写的是人间疾苦。李清照南渡后,失去了无忧无虑的生活,飘泊天涯,备受排挤与打击,她描述对仙界的向往,其实正是对黑暗现实的极度不满。
结论:虚实结合,有时是因为表情达意的委婉,能让情感的表达更加含蓄和深沉,从而突出中心。
(三)虚实结合(虚实相生)产生三种关系:
示例一:找出下面这首词中最明显的虚实相生处
扬州慢
姜夔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2、鉴赏方法:鉴赏虚实结合四步走
1、明确说出表现手法是虚实结合。
2、虚、实在诗歌中的具体体现。(要求:结合关键词句描述)
3、虚实结合所达到的表达效果。
(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有时则是相辅相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有时是因为表情达意的委婉,能让情感的表达更加含蓄和深沉,从而突出中心)
教学设计
内容
教学目的
通过本节微课的学习,让更多的学生能掌握诗歌鉴赏之虚实结合及其解题技巧。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虚实结合,掌握其规范答题的解题步骤。
教学过程
一、讲解概念
(一)诗歌中的“虚”与“实”
诗歌中的“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像、实事、实境。可以通过各种感官捕捉到的部分。(眼前之景、所做之事、所处之境、抒情之人)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实写赤壁险峻的形势。《夜雨寄北》中“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是实写了诗人独自一人在巴山的孤寂。
微课教学设计模板
授课教师姓名
胡阿荣
微课名称
诗歌鉴赏之虚实结合
知识点来源
□学科:语文□年级:高二□教材版本:粤教版
□所属章节:专项复习
录制工具和方法
录屏软件内录
设计思路
从学生本学期多次答题情况来看,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都比较低,究其原因一是多数学生不理解诗歌鉴赏中的表现手法,二是学生答题不规范。但实际上,只要理解诗歌鉴赏中的表现手法,按照解题步骤规范答题,是可以提高答题分值的。通过本节微课的学习,让更多的学生能掌握诗歌鉴赏之虚实结合及其解题技巧。
诗歌的“虚”,是指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一般说来,“虚”的表现形式有以下三类:
1、回忆的往昔之境。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例如“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2、设想的未来或对方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或设想对方的情景,它表现的情感一直延伸到未来,或者假托他人而实写自己。前者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后者如“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末解忆长安。”
结论:虚实结合,有时则是相辅相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
示例三:指出下面这首词中的虚与实(温馨提示:1、注意标题2、注意注释)
渔家傲·记梦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①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②去。
①谩有:空有②三山:相传是神仙所居的三座山
3、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借想像出来的虚无境界以反应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二)诗歌里的虚与实在表达上的作用:
“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转化,以达到虚实结合,虚实相生的境界;从而超越现实,大大地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凸显主题。
答案:
本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第一步)
诗中的前两句是实写,诗人客居驿站思念家人;后两句是虚写,诗人想象家人夜深不眠,想念“我”这个远行之人。(第二步)
通过实写客居思亲和虚拟家人思念远行之人的情状,两者相辅相成,(第三步)
借助想象运用以虚写实的手法来表达诗人深切思念亲人的情怀。(第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