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不同结果不同
好的行为做出恶的结果例子

好的行为做出恶的结果例子1、在美国阿拉斯加涅利英自然保护区,老百姓为了保护鹿而把狼消灭了,鹿没有了天敌,终日无忧无虑地饱食于林中。
十几年后,鹿群由四千只发展到四万只,但鹿的体态蠢笨,没有了昔日的灵秀,植物也因鹿群迅速繁殖而被啃食、践踏得凋零了。
鹿由于缺乏充足的食物以及安逸少动所带来的体质衰弱而大批死亡。
2、古时候有个人,希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的快点,天天到田边去看。
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也没有长高。
他就在田边焦急的转来转去,自言自语的说:“我得想个办法帮他们长。
“一天,他终于想到了办法,就急忙跑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
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精疲力尽。
当他回到家里时,一边喘气一边对儿子说:“可把我累坏了,力气没白费,禾苗都长了一大截。
”他的儿子不明白是怎么回事,跑到田里一看,发现禾苗都枯死了。
3、龙爪槐是常见的园林植物,而它的嫩枝、花茎上常常可见到大量的蚜虫.蚜虫是一类机会主义的昆虫,喜欢在植物幼嫩部位上取食。
如果植物的状况发生变化,蚜虫便为长出翅膀飞离,寻找新的合适的植物或部位。
因此,它通常不会在槐树的老叶上出现,而树的营养或生长主要依靠这些叶子。
这些当年生长、下垂过度的枝条,在冬季被园林工人修剪掉。
因此,蚜虫的取食不会对槐树的生长造成任何不良影响。
相反,蚜虫的取食抑制了嫩枝的生长,使树木生长更健壮,同时也减少了冬季修剪的工作量。
另外,这些蚜虫可以培育很多天敌昆虫。
增加生物多样性和稳定性。
如果我们不允许这些蚜虫的存在,采取喷洒化学农药的防治措施,结果更糟。
喷药并不能把所有的蚜虫杀死,可是很容易把蚜虫的天敌杀死。
天敌大量减少,蚜虫的发展更为顺利.蚜虫分泌的蜜露(实际上为蚜虫的排泄物)本可由蚂蚁处理,但杀虫剂把蚂蚁也杀死了,蜜露只有滴在下面的枝叶或地面上。
由于蜜露营养丰富,最后会长出黑乎乎的霉菌(长在植物上的称为煤污病),植物或环境更为脏乱。
4、疯牛病1986年10月25日,位于英国东南部的一个风光绮丽的小镇——阿福什德镇发现了第一头患疯牛病的牛。
行为不同_结果不同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行为不同,结果不同教案蓬莱市村里集中学刘少丽学习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行为与后果的一致性,有什么样的行为,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后果。
2、能力目标:能够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努力避免带来消极后果的不良行为。
3、知识目标:懂得不同行为会带来不同结果。
教学重点:不同行为有不同结果。
教学难点:不同行为有不同结果。
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设置情景,引导学生在感受情景,分析问题过程中学习知识。
2、小组合作探究法:设置问题,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一、播放视频,导入新课师:2012年有一位司机,他被网友们誉为“最美司机”。
他在行车过程中被一块大铁块击中,刺破肝脏,但他强忍剧痛,用惊人的毅力用1分16秒缓缓靠边停车,用自己的行为确保了24名乘客的安全。
(学生若知道,可由学生介绍事迹,学生不知则由教师介绍)播放视频(设计意图:通过视频渲染气氛,增强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培养学生的亲社会行为)师:吴斌是伟大的,他用自己的行为带来了一个圆满的结果,我们设想一下,如果吴斌当时紧急刹车结果会怎样?生回答,师归纳导入:行为不同,结果不同。
二、合作探究,感悟生活教师与学生对吴斌事迹展开交流师:吴斌不幸去世了,但他的精神却感动了无数人。
他的行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社会的各行各业掀起了学习吴斌的热潮。
师引导学生分析吴斌行为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影响。
有的同学认为:吴斌的行为轰轰烈烈,只有这样的行为才会有影响,我们生活中的小事并不会影响到他人。
针对学生的这种想法展开课堂调查:1、你吃过口香糖吗?你是如何处理吃过的口香糖?2、你认为这种行为会给他人带来影响吗?针对调查结果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细小的行为也会产生后果。
行为不同 结果不同 导学案案

行为不同结果不同导学案学习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明确在社会生活中,不同行为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因而指导学生要规范和约束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
能力:培养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明辨是非善恶、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约束自己行为的能力知识:(1)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每一种行为都会产生一定的结果,都会给自己和周围的人和事造成一定的影响。
(2)理解行为不同结果不同的道理。
学习重点:理解行为不同结果不同学习难点:生活中每一种行为都会产生一定的结果课前延伸案:搜集有关行为及其结果的事例课内探究案:(一)自主学习:新闻播报:在历经近9天的紧张救援之后,山西王家岭“3·28”矿难终于在5日清明节这天出现奇迹:继凌晨第一批幸存者9人被救出之后,随后又有多名被困工人成功升井,到当天下午两时许,已有115名被困人员在这起透水事故中升井,救援重点转向余下的39名被困人员。
而就在前一天下午举行的事故救援第8次新闻发布会上,山西省安委会办公室副主任刘政德还指出,井下情况比较复杂,“搜救难度非常大”。
当时投入事故救援人员已超过3000人。
思考:1.在3000多救援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结果如何?2.如果对事故救援不及时或救援不力,结果会怎样?3. 谈谈你听了这则新闻的感想。
(二)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探究活动一:投影材料(或看课本第89页下面的材料)1.初一学生小明经常和同学一起到社会福利院去看望孤寡老人。
2.刘刚对老师的批评采取无所谓的态度,依旧经常迟到。
3.赵新和父母商量,决定从自己的零花钱中省出一部分,帮助经济上有困难的同学。
讨论上述行为分别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对他人和自己有什么影响?探究活动二:看相关链接:(P90页)材料一:“非典时期”白衣战士勇敢抗击非典的故事。
同学们想一想,白衣战士勇敢抗击非典是一种什么样的行为?产生了什么样的后果?如果所有抗击非典的医生、护士临阵逃跑,那又会产生什么样的严重后果?材料二:初中生王晓磊,追出1公里路退还多收的4元钱的故事。
七年级第八单元第十八课行为不同结果不同

七年级第八单元第十八课《行为不同,结果不同》[字号: ] 2012-12-11 临沂册山中学王天河阅读次数:2【内容标准】1.一2.5体验行为和后果的联系,知道每个行为都会产生一定后果,人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2.二3.1理解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学会尊重他人的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
3.三2.3知道责任是产生于社会关系之中的相互承诺,理解承担责任的代价和不承担责任的后果,努力做一个负责人的公民。
【教材分析】本单元《分辨是非,对自己行为负责》是初一阶段思想品德课的总结课,第十八课教学目的是对学生进行为负责的教育。
本课分为两个层次,分别介绍了“每一种行为都会产生一种结果”和“不同行为有不同结果”,是从不同角度分析行为与结果之间的联系。
本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不同的行为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从而为下一课讲让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打下认识基础。
【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验行为和后果的一致性,有什么样的行为,必然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结果;牢固树立责任意识。
2.能力目标培养判断力和控制力,能够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努力避免不正当行为带来的消极后果。
3.知识目标知道人除了享受权利之外,还应承担义务。
明确不一样的行为会产生不一样的后果;理解行为不同结果不同的道理。
【教学重点】“行为不同结果不同”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原因分析:七年级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不是很多,且对社会中的复杂性缺乏判断能力。
因而对行为不同结果不同的理解和把握也仅限于一般的感知,缺乏理性的思考,而这部分内容理论性较强,虽然教材已经做了简化处理,但以初一学生的能力理解起来仍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不要在理论上给学生过多的解释,而应充分发挥事例的作用,要调动学生从自身经验中去感悟和体会。
【教学难点】“行为不同结果不同”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在设计本课重难点突破时,更多地采用下面的方法:第一,生活领悟法。
本课内容中的理论知识虽有一定的难度,但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我们要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学习来领会教材。
认知决定行为,行为错了结果只会事与愿违!

认知决定行为,行为错了结果只会事与愿违!很多家长会觉得孩子不爱学习、写作业磨蹭,然后就会催他、在旁边盯着他。
在孩子还比较小的时候,你催着盯着,他的作业可能会完成得更好。
孩子慢慢长大后,他就不会因为你催他而去写作业了。
但已经看到这种方式不行了,很多家长还是在这样做。
为什么呢?因为家长存在认知错误。
所有的行为背后都有相应的认知,错误的认知只会导致错误的行为。
那在孩子的学习这件事上,家长们都有哪些认知错误呢?常见的认知误区在催着、盯着孩子的学习这件事背后,家长都有哪些认知误区呢?首先就是家长觉得学习是反人性的,孩子是爱玩不爱学的,必须要盯着他才会去学习。
有些家长会觉得作业不完成,孩子可能会被老师惩罚,可能还会找家长。
其实家长也不想这样,但为了避免惩罚和老师找家长,自己不得不这样做。
还有些家长就是担心害怕,觉得孩子现在就不好好学习、作业都完不成,以后怎么跟得上?我对他也没有太高的要求,但起码也要混个大学文凭吧!很多家长会觉得这样的想法并没有什么不对,但其实都是存在问题的。
因为家长的认知存在误区,所以行为也是不对的,最后的结果也就会事倍功半、事与愿违。
那这些观点错在哪呢?首先,学习并不是反人性的,人的大脑天生就是用来学习的。
人类能够爬到食物链的顶端,靠的就是大脑的学习天性。
害怕孩子做不好被惩罚,说明家长关心的只是作业有没有完成,关注的是事情的结果,而忽略了事情的主体,忽略了要完成作业的孩子这个人。
而担心未来的家长,就是典型的固定型思维。
固定型思维的家长,会觉得孩子现在做不好、以后也做不好,会把问题灾难化,但现实并不一定是他们想象的那样。
控制孩子的代价因为存在认知上的错误,当家长看到孩子作业写不完、成绩不理想,发现事情的发展方向偏离自己的预期时,就会有很强的失控感,会变得很焦虑。
人之所以焦虑,核心的点就在于失控,而缓解焦虑的方式就是寻找掌控感。
于是家长就会去控制孩子,想把他拉回到自己预期的那条路上。
通过控制孩子,家长暂时的焦虑是缓解了,但代价是什么呢?代价是孩子失去了对自己、对学习的掌控感,于是孩子就会变得焦虑。
行为不同结果不同2

李峰和王亮在骑车回家的路上,一边走一边说笑 结果把横穿马路的 李峰和王亮在骑车回家的路上 一边走一边说笑,结果把横穿马路的 一边走一边说笑 盲人大伯撞倒在地.李峰忙下车察看 发现盲人大伯的脸擦破了, 李峰忙下车察看,发现盲人大伯的脸擦破了 盲人大伯撞倒在地 李峰忙下车察看 发现盲人大伯的脸擦破了 想马上带大伯到医院去诊治.这时 王亮对李峰悄悄的说:“他又没有 这时,王亮对李峰悄悄的说 想马上带大伯到医院去诊治 这时 王亮对李峰悄悄的说 他又没有 生命危险,别自找麻烦了 快走.”说完 拉起李峰就要走…… 别自找麻烦了,快走 说完.拉起李峰就要走 生命危险 别自找麻烦了 快走 说完 拉起李峰就要走
小刚是七年级的学生,他描述了自己走上犯罪道路睥 经历: 2003年的8月,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又碰到了二梆子,他 又一次让我和他干。具体做什么他也没有说,只是让 我将一个小纸包送到指定地点,交给指定的人,每送 一次货就给我五块钱。我考虑了一下,就答应了。纸 包中是什么,我不知道。2003年8月22日,从上午10点 开始,我便开始客户送货。他用电话帮我联系好后, 我先去某居民楼给一个人送去一包。回到他的住处后, 又给我三包白粉,当我最后一次把货送出去时,警方 当场把我抓住了。 小刚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是什么?你受到了哪些启示?
3、青少年之所以要明辨是非善恶,这是 因为( ) ①人们在生活中会遇到一些复杂的社会现 象,并需要作出各种选择。②只有明辨是 非善恶,才能把握好自己生活的方向,实 现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③只有明辨是非 善恶,才能少走弯路,减少挫折。 ④青少年辨别是非能力不强,容易误入歧 途,受到伤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自学提纲: 自学提纲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86_88,并思考下列问题 并思考下列问题: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 并思考下列问题 1.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是什么 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是什么? 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是什么 2.你认为雷锋、任长霞、徐洪刚判断是非的标准是什么? 你认为雷锋、任长霞、徐洪刚判断是非的标准是什么? 你认为雷锋 3.明确了判断标准,如何对是非善恶做出正确的判断? 明确了判断标准,如何对是非善恶做出正确的判断? 明确了判断标准 4.要对是非善恶作出正确的判断 除了明确判断标准 具备辨 要对是非善恶作出正确的判断,除了明确判断标准 要对是非善恶作出正确的判断 除了明确判断标准,具备辨 别能力外,还需要什么 别能力外 还需要什么? 还需要什么
行为犯与结果犯有什么不同

⾏为犯与结果犯有什么不同随着我国司法体系的不断完善,法律对各⽅⾯进⾏了更细微地规定,⽐如犯⼈可分为⾏为犯与结果犯,对此,有⼈会问,⾏为犯与结果犯之间有什么不同?下⾯就由店铺的⼩编⽤相关的法律知识为您解答,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为犯与结果犯有什么不同结果犯是指不仅要实施具体犯罪构成客观要件的⾏为,⽽且必须发⽣法定的犯罪结果才构成既遂的犯罪。
在结果犯中,⾏为⼈着⼿实施该具体犯罪构成要件客观⽅⾯的⾏为后,只有导致了该罪构成要件客观⽅⾯的法定结果才能构成犯罪既遂,如果由于其意志以外的原因未发⽣该犯罪结果的,不构成犯罪既遂。
以故意杀⼈罪为例,⾏为⼈对被害⼈着⼿实施杀害⾏为后,只有导致被害⼈死亡的,才能构成犯罪既遂,如果由于其意志以外的原因未造成被害⼈死亡的,只能成⽴犯罪未遂。
⾏为犯与结果犯的区别以构成要件是否要求侵害具体对象为标准,要求具体侵害对象的是结果犯,不要求具体侵害对象的是⾏为犯。
⾏为犯与结果犯的区别以成⽴既遂是否要求发⽣结果为标准,以发⽣结果为既遂条件的称为结果犯,不以发⽣结果为既遂的犯罪称为⾏为犯。
什么是⾏为犯⾏为犯是指以法定的犯罪⾏为的完成作为犯罪既遂标准的犯罪。
⾏为犯不要求造成物质性的和有形的犯罪结果,⽽是以⾏为的完成为标志,但这些⾏为并⾮⼀着⼿即告完成,⽽是有⼀个实⾏的过程,要达到⼀定程度。
在⾏为犯中,⾏为⼈着⼿实施该具体犯罪构成要件客观⽅⾯的⾏为后,只有达到⼀定的程度才能构成犯罪既遂,如果由于其意志以外的原因⽽未这种程度的,不构成犯罪既遂。
如脱逃罪以⾏为⼈达到脱离监禁羁押的状态和程度为犯罪既遂的标志,偷越国(边)境罪以⾏为⼈达到越过边境线的程度为犯罪既遂的标志。
以上所提及的都是有关⾏为犯与结果犯的法律知识,或许⽣活中的我们并不知道犯⼈居然可以这么区分,但是经过上⾯的介绍,相信您会发现⾃⼰长了很多知识。
如果您还遇到什么较为复杂的法律问题,我们店铺会为您提供法律咨询服务,欢迎来咨询。
陵县一中附中预习

同学们:
总结:每一种行为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和结果。
想想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什么行为?()
对自己产生了什么后果?()
对他人产生了什么后果?()
我的困惑
陵县一中附中初一政治“自学点拨,当堂达标”高效课堂达标测试
班级:姓名:
课题
行为不同结果不同
主备人
阮洪杰
时间
2013.5.15
A.达标题(3分钟)
1.当遇到以下情形时,中学生应该怎样做?请联系所学知识,各拟一句警示语。
B超越题(6分钟)
一天,青海总队第五支队战士张磊收到河南省汤阴县某个“中心”寄来的关于该中心举办首届“2000年幸运读者”有奖活动的说明和一张无偿赠送的彩票,刮开兑奖区,上面写着中了“二等奖”,对照说明竟是一台多功能家庭电脑。面对如此丰厚的奖品,张磊心想,花100多块钱买台电脑,不要太可惜了。于是,他按活动说明上的要求,给该中心汇去了129.8元的奖品邮资费,然而,他等了一个多月,连电脑的影子也没见到。
陵县一中附中初一政治“自学点拨,当堂达标”高效课堂预习提纲
班级:姓名:
Hale Waihona Puke 课题行为不同结果不同主备人
李宝庆
时间
2013.5.15
自学指导,检查点拨(8分钟)
一、各抒己见(以下行为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及影响。)
1.初一学生小明经常和同学一起到社会福利院去看望孤寡老人。
孤寡老人:
福利院工作人员:
2、刘刚对老师的批评采取无所谓的态度,依旧经常迟到。
张磊可能采取什么行为?他采取的行为会有什么结果?
学后反思
(1)小强跟同学闹矛盾,好友小刚说:“敢欺负小强,走,咱们去揍他!”
警示语:
(2)朋友聚会时,有人递给你一根掺有毒品的香烟:“试试吧,真刺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为不同 结果不同
观看视频
议行为
说结果
1.骑车上学,遇到红灯,此时路上没有人,也 没有警察„„ 2.在校园里,发现地上有垃圾„„ 3.当老师误解我的时候„„ 4.在上学的路上,遇到农民工问路„„ 5.看到有人破坏公用电话亭„„ 6.游览岱庙时,发现有人在岱庙墙上刻字„„ 讨论:面对这些情景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做? 并说说这样做的后果
二、材料分析
2006年11月14日,某团组织昼间飞行,李剑英驾驶某 型战斗机在返场着陆下滑中遭遇鸽群撞机,导致发动机空 中停车。李剑英向飞行指挥员报告跳伞后,看到飞机下方、 两侧密集的村庄(着陆下滑线和两侧680米范围内,分布 着7个自然村,814户村民;有一处高速公路收费站和一 个砖瓦厂),毅然放弃跳伞,极力控制飞机状态实施迫降, 由于受到高出地面3.5米的水渠护坡阻挡,迫降不成功而 壮烈牺牲。李剑英同志用鲜血和生命实践了“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诠释了共产党员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真 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了重大贡献。 (1)在危急时刻,李剑英是怎样做的?产生了什么后果
思考问题
• 巴士司机吴斌在自己生命的最后时 刻采取了一系列保障安全的行为。 • 思考: • 1、吴斌的这些行为,产生了什么 结果? • 2、如果吴斌不采取这些行为,会 有什么结果?
合理设想
请大家设想:司马光不砸缸有什么后果?
• 设想一:如果等其他小伙伴喊来大人,可 能会产生怎样的后果? • 设想二:如果司马光不讲究方法,而是鲁 莽的冲上去可能会产生怎样的结果? • 设想三:如果司马光慌乱中找到一根竹竿, 又可能会产生怎样的结果?
一、单选题
1、关于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 ①一种行为不一定会产生一定的结果。 ②一种行为一定会产生一定的结果。 ③结果的不同是由行为不同引起的。 ④积极的行为会产生消极结果。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2、在行为与结果的关系中,结果之所以不同,往往是与 行为者的如下几方面有关( ) ①动机 ②目的 ③手段 ④程度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讲行为
说结果
——
魅力演讲
• 话题自选。 • 联系自己的一种行为,说说这种行为产生 的结果。 • 时间5分钟。
场景(1)一天下午,北京市海淀区某中学中学生刘浩正在家 中写作业,忽然楼道里传来邻居的尖叫声。刘浩意识到邻居 家可能出事了。他打开房门,看到邻居家门开着,往里一瞧, 只见一个男青年正拿着一把尖刀逼着邻居家的阿姨。见此情 景,刘浩快速跑到楼下,大声喊道:“快抓坏人!”男青年 企图夺门而逃,但被赶来的群众制服,扭送到派出所。 场景(2)14岁的方斌对“110”报警电话感到好奇,为了验证 警察接警后到现场的速度,他就在马路旁的公共投币电话亭 拨打报警电话,一会儿编造某家被盗,一会又编造某处有人 包被抢。警察赶到现场发现并无此事,防斌却躲在暗处发笑。 方斌再次拨打报警电话时,接警的同志在电话里对他发出了 警告,但方斌我行我素,不思悔改,继续拨打“110”。当方 斌第九次拨打报警电话时,被公安机关抓获,受到法律的制 裁。
请评析以上情景中的行为,这些 行为和后果之间是什么关系?
面对歹徒,刘浩同学毫不畏惧、机智勇敢, 保护了他人生命和财产的安全,使犯罪分子受到 了惩罚,他的行为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称赞。
方斌为图一时之快,谎报警情的错误行为, 既违背了道德,又违背了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 有关规定,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演行为
同学们: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 获?你还有哪些新的想法呢?
行为
结果 一定 结果
不同 结果
每一种 行为
不同 行为
教师寄语
• 行为决定习惯 • 习惯决定性格 • 性格决定命运
• • • • • •
说结果
——行为剧场
题目:剐蹭宝马汽车之后„„ 剐蹭宝马汽车之后,徐砺寒没有选择逃走, 时间: 2012年11月2日下午。 而是在原处等待了近半小时后,并留下了 一张附有联系方式的纸条。这股“正能量” 地点:上学的路上 被网友拍下来上传微博,很快就传遍了全 人物:扬州大学附属中学学生徐砺寒 国,网友们称徐砺寒为“最诚实的中学 事பைடு நூலகம்:骑着自行车上学,途中不小心剐蹭 生”,并表示要向他学习。 了停在路边的宝马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