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论资料---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论析_闵绪国20130329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论文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论文

浅析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摘要:幸福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包容范围甚广、变化性极强的范畴。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多维度的幸福观。

需要是追求幸福的驱动力,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统一是幸福的主要内容,劳动和创造是幸福的源泉,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的有机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核心,奉献是追求幸福的终极归宿。

关键字: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时代价值;快乐幸福观;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多维度的幸福观。

需要是追求幸福的驱动力,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统一是幸福的主要内容,劳动和创造是幸福的源泉,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的有机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核心,奉献是追求幸福的终极归宿。

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的人们,具有不同的幸福观。

一、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科学内涵1.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统一马克思认为:幸福在本质上是物质和精神相统一的。

人不仅有社会性,也有精神性。

马克思主义充分肯定人的需要,不仅仅是指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自然需要,还包括满足人们社会生活以及精神生活的社会需要和精神需要。

人的自然需要主要指人的生理需要,如吃、穿、住等;人的社会需要包括人的政治的、经济发展的需要等;再有一点就是人的理想,理想作为人的需要,也是精神生活的核心。

一个没有理想的人就等于是废物,理想和目标越崇高,精神领域就会越宽广。

如果一个社会只有丰富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很贫乏,那么,这个社会就会因为无法满足人们的社会需求和精神需求而难以维持和巩固。

2.享受与劳动的统一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从事生产劳动,人们通过劳动体现人的社会性。

劳动是人的根本的生存方式,劳动过程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实现、展开的过程。

人是自由自觉的劳动者,从事自由自觉的劳动是人的最本质的需要。

人的需要不仅指向能够满足其需要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条件,而且指向生产这些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劳动本身。

人的需要的满足,只能通过劳动改变世界以适应自身的需要,劳动是幸福的源泉。

人们不仅通过劳动创造适合需要的对象物,从而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且通过劳动产生新的需要,引起新的需求,创造新的幸福。

论马克思幸福观及其新时代意义

论马克思幸福观及其新时代意义

论马克思幸福观及其新时代意义1. 引言1.1 马克思幸福观的提出马克思幸福观的提出是在19世纪初期,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探讨社会发展的规律和人类历史的进程时,逐渐形成的。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首次提出了幸福的概念,并认为幸福是通过消除剥削和不平等,实现人的自由和平等来实现的。

马克思认为,幸福是人类自由自主的生活状态,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实现的。

在《共产党宣言》中,他进一步阐述了幸福与共产主义的关系,认为只有在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人们才能真正享受到幸福。

马克思提出的幸福观强调了人的主体性和个体自由,强调了社会发展的人本导向。

马克思幸福观的提出,对当代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提醒我们要在发展中关注人的主体价值,并努力创造更加平等和自由的社会环境,为每个个体实现幸福创造条件。

1.2 幸福观的演变幸福观的演变是一个历史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变化而不断演进。

在马克思之前,幸福往往被理解为个体在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中的满足感。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人类最终目标,是通过理性和德行实现的完美境界。

而在基督教的传统观念中,幸福往往与救赎、信仰和灵魂的安宁联系在一起。

随着近代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的兴起,幸福观发生了深刻变化。

19世纪的德国哲学家费希特将幸福视为个体对自己本质的认识和实现,同时强调社会的整体幸福是由每个个体的幸福组成的。

在这一时期,幸福观开始与社会正义、自由平等联系在一起。

随着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和全球化的加剧,幸福观又面临新的挑战和变革。

社会的竞争压力和物质欲望的膨胀使人们对幸福的追求变得更加复杂和多元化。

在当代社会,幸福不再仅仅局限于个体的物质满足和精神愉悦,还涉及到环境保护、社会公平、人际关系等方方面面的因素。

幸福观的演变反映了社会的变革和人们对幸福理念的重新思考,也为我们重新审视马克思的幸福观提供了新的视角。

1.3 新时代下的幸福观在新时代下的幸福观,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人们对幸福的定义和追求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论马克思幸福观及其新时代意义

论马克思幸福观及其新时代意义

论马克思幸福观及其新时代意义
马克思主义是一门关于人类解放和幸福的哲学,马克思幸福观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在马克思看来,真正的幸福是通过人类自我解放来实现的,而人类自我解放的条件则是通过社会主义到共产主义的社会转型来实现的。

马克思幸福观的核心是以人的自由解放和自主发展为前提条件。

个人的自由解放意味着摆脱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中的束缚,让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和权利去追求自己的幸福。

这种自由解放的第一步是消除剥削制度,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公平和正义。

同时,个人的自主发展也需要适当的社会支持,包括受教育的机会、公平的就业政策等等。

只有在这样的支持下,每个人才能有机会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特点是其强调社会价值观的重要性。

马克思认为,人类的价值是通过社会关系来实现的,而不是通过个人行为。

这意味着,个人的幸福和价值是在一个更广泛的社会背景下实现的,不仅仅是在个人内部。

这种社会价值观需要促进团结、人类解放和社会正义,为社会提供更加平等和公正的机会和资源。

在今天的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和马克思幸福观都具有广泛的实践意义。

随着中国日益成为世界新型大国,其实践需要领导层、社会全体人民更加注重社会价值观和个人自由解放。

个人自由以创造出更多有创新的思想,而创新思想则能够带来更加公正和平等的社会。

在中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和马克思幸福观都具有重要意义。

特别是在贫困地区,需要更加注重社会正义、平等和人类解放,才能真正解决贫困问题并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论文:马克思的幸福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论文:马克思的幸福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论文:马克思的幸福观【中文摘要】幸福是什么和如何获得幸福的问题是古今中外理论家不懈求索的重大课题,也是现实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要面对和思考的重大现实问题,作为一位立足真实历史发展和现实社会生活的思想家和革命者,马克思从青少年时代就确立了为人类的共同幸福而不断求索和工作不息的人生定位。

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就是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内在动力,为社会历史发展和个人未来生活提供道路指引的科学理论,所以也可以定位为探索和实现人类幸福的理论,这一理论的确立标志着马克思幸福观的确立。

马克思在1848年欧洲革命失败后再次从政治经济学批判入手对现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庞大复杂有机体进行深入研究,暴露了资产阶级如何剥削无产阶级的秘密,展示了资本逻辑成为社会运行的主导逻辑之后造成的社会生活的普遍“物化”和“异化”现象,并点明了欧洲资本主义的灭亡是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自我否定,消灭资本主义的现实社会实践就是实现自身幸福的必然道路,但是,共产主义作为一种终极可能只有在自身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创新才能达到全人类的幸福。

马克思的幸福观不是简单地从当下社会生活中抽取某些内容并加以虚构和美化而搭建的私人幸福梦想,也不是对终极幸福生活状态的简单想象和描述,更不...【英文摘要】What is happiness and how to obtain happiness are not only the topics which the theorists unremittinglyexplore since the ancient time, but also the major realistic problems that every one should faces up and considers in real life. As a thinker and revolutionist who take historic development and real social life as the basis, Marx was determined to constantly devote to common happiness of human beings and work with unfailing assiduity from the youth. Historical Materialism established by Marx and Engel rev...【关键词】幸福劳动异化资本共产主义【英文关键词】happiness labor alienation capital communism 【目录】马克思的幸福观摘要5-7Abstract7-8前言11-14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11-12二、本文的研究方法12三本文的篇章结构12-14第一章马克思幸福观的历史发展14-35 1.1 马克思幸福观的萌芽14-19 1.1.1 中学毕业论文——马克思关于幸福的宣言书14-16 1.1.2 《博士论文》——马克思幸福思想的哲学入口16-19 1.2 马克思幸福观的成熟19-29 1.2.1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幸福观的雏形19-22 1.2.2 《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幸福观的确立22-26 1.2.3 《共产党宣言》——马克思幸福观的现实道路26-29 1.3 马克思幸福观的深化——《资本论》和《哥达纲领批判》29-35 1.3.1 资本主义社会现状的不幸福——“商品拜物教”和社会关系的物化30-31 1.3.2 无产阶级追求幸福的现实道路——资本的自我否定31-32 1.3.3 无产阶级幸福的科学预见——《哥达纲领批判》32-35第二章马克思幸福观的逻辑结构35-51 2.1 马克思幸福观基本概念35-43 2.1.1 追求幸福的感性活动——劳动35-37 2.1.2 现代社会的抽象总体——商品和资本37-39 2.1.3 现代社会不幸福的根源——异化和物化39-41 2.1.4 人类幸福的终极可能——共产主义41-43 2.2 马克思幸福观的基本特征43-51 2.2.1 个人与社会相结合的幸福观43-45 2.2.2 社会与自然相统一的幸福观45-47 2.2.3 立足当下现实与追求终极目标相结合的幸福观47-49 2.2.4 物质解放与意识形态解放相融合的幸福观49-51第三章马克思的幸福观与西方当代社会思潮的交融与交锋51-69 3.1 马克思的幸福观与消费社会理论52-56 3.1.1 消费概念的嬗变与消费社会理论的形成52-54 3.1.2 马克思的消费理论与消费社会理论的区别54-55 3.1.3 消费社会视野下的人生幸福问题55-56 3.2 马克思的幸福观与风险社会理论56-61 3.2.1 风险社会的概念内涵56-58 3.2.2 风险社会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发展58-60 3.2.3 风险社会与当代人的幸福60-61 3.3 马克思的幸福观与新帝国主义理论61-69 3.3.1 新帝国主义理论的出场61-65 3.3.2 新帝国主义理论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联系与区别65-67 3.3.3 新帝国主义视域下的人类幸福67-69结语69-70参考文献70-74致谢74-75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75。

马克思主义观论幸福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观论幸福是什么?

幸福是什么现在流行的最多的是这句话: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猫吃鱼,狗吃肉,奥特曼打败小怪兽。

由此可以看出,对于不同的个体而言幸福是不一样的,而我觉得幸福是一个千奇百怪的东西——它可以是一个目标,也可以是自身价值的实现,还可以是一种心里感觉等等,书上给幸福下这样一个定义:心理欲望得到满足时的状态,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对生活的满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乐趣并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续久远的愉快心情。

这样的例子有很多。

晨起一声满怀深情的问候,午间一会酣甜的小憩,余晖一杯温适的香茗:忙碌时一份心底的动力,奔波时一种内在的力量,疲倦时一个展心的微笑,困倦时一张舒适的温床......幸福是如此简单却又奢侈的东西。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幸福,都可以制造幸福,因为幸福是一个无关乎金钱、权势的东西。

以前我认为享受当下的生活,努力把握生活中的细节就是幸福,然而在看完国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先驱者Karl Heinrich Marx关于幸福的论点后,我对幸福的理解又多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常言道: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莫雷特。

下面我就说说我理解的马克思的幸福论。

幸福的本质是两个统一。

一、物质需要与精神世界的统一。

这里的物质需要不是单纯的指金钱越多越好,幸福不与金钱成正比,当然也不成反比。

这里的物质需求指的是我们所需要的必须的生活物质,无论你是腰缠万贯还是一贫如洗只要能自得其乐就是幸福。

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古代有一位国王看到一个乞丐正在大街上晒太阳,便动了恻隐之心。

他对乞丐说:“我可以帮助你吗?”乞丐冷冷地告诉国王:“可以,请你马上走开,因为你挡住了我的阳光!”国王也许本来想通过施舍,给这个乞丐一点物质帮助或者一份差事来使他过的更好一些,而乞丐却对无忧无虑、无所牵挂地享受阳光温暖的日子心满意足,他也许会认为他是世界上最为快活的人了,他甚至比国王还幸福。

这就反映了一个问题,物质的匮乏并不会影响我们对幸福的感悟,刘禹锡的《陋室铭》这样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浅析马克思主义幸福观

浅析马克思主义幸福观

【 要】 摘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建构于哲 学和经济学的理论及 契合 于社会发展与追求个人全 面 自由的 价值观 当中的, 其理论特 色和价值 对我们【 当前深刻认识幸福具有重要的现 实意义。 文章 旨在阐释马克 思主
义幸福观 的科学 内涵及理论 来源的基础上 , 深入探讨其理论价值 , 以更好地指导我们 的实践。 【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幸福观 价值 发展
大 的需要 、 欲望 、 目的的满足和实现 以及生存和发 切, 这才是最幸福的。” 当然幸福也是相对的, 在追 展, 所表现 出的客观的、 必然 的、 不以人 的意志为转 求 自己幸福的同时, 也要抵制住 自己内心的消极 因
移的心理体验。然而, 在幸福其客观元素中, 人生的 素, 即与 自己的弱点 、 不文 明的欲望等等作斗争。
【 中图分类
A1 8
【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
1 158 (0 0— 090 6 —0X 21) 04 — 7 14 4
作 为人类 的“ 年思想 家 ” 马克 思对 于人类 人人都在想得到它 , 千 , 但是 , 却谁也 不能对 自己所决
文 明的进 步显然具有不可估量 的作 用 。 随着现代 定追求或选择的东西 , 说得清楚明白, 条理一贯。 [ ” 1 1 性 困境的 日益凸显 , 马克思主义的幸 福观及其原则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 , 人的需要及其满足问题是人类
与现实意义 , 旨在更好地理解 和把握 马克思主义的
幸福观 , 以此来指导我们的实践 。

幸福 的“ 快乐心理体验 ” 素是幸福 的主观形 元 式, 即幸福的主观因素。 原因之一是心理 、 意识是由 认知 、 感情 、 意志构成 的 , 而心理体验也就是感情 ,

浅析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当代价值论文

浅析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当代价值论文

浅析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当代价值论文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指人们对幸福的根本看法。

幸福是指人们在创造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条件的实践中,由于目标和理想的实现而感到精神上的满足。

幸福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反映。

由于人们的生活价值目标不同,人们的幸福观也就不同。

尤其是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幸福观。

以下是店铺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浅析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当代价值相关论文。

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浅析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当代价值全文如下:【摘要】幸福是人生价值的最终体现,是人类千百年来永恒不变的追求。

马克思的幸福观是一种健康科学的幸福观,它指引人类不光要追求物质幸福,还要追求精神幸福。

马克思的幸福观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幸福观,它对社会发展起重大作用,马克思的幸福观结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际,进一步指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使马克思的幸福观理论在新时代、新背景下发挥更大更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马克思;幸福观;当代价值一、幸福及幸福观追求和拥有幸福是人类社会发展永恒的主题。

当今社会,幸福对于人们来说,更多的是感官上的需要与满足。

于是,人们深思,幸福到底是什么?关于幸福,有没有明确的定义,这些都是在探讨幸福观时存在的问题,幸福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抽象意义上的心理的愉悦、精神的舒适,是一种自身需要被满足时的感受。

马克思曾说过:“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

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生活。

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

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①幸福观的概念很复杂,它是人们对于幸福的整体感知的观念,由于个体不同,所以幸福观也不尽相同,有的幸福观易实现,个人就比较容易获得幸福,反正则相反。

二、马克思主义幸福观马克思认为,幸福是在一定的经济历史条件下,主体在社会生活实践中,通过创造性的生产劳动,使人类主体的欲望、需要以及目的得到满足,并且可以使人类获得美好生活发展的快乐心理体验。

幸福论资料---如何理解幸福观怎样树立幸福观_夏春涛20130329

幸福论资料---如何理解幸福观怎样树立幸福观_夏春涛20130329

光明日报/2012年/2月/27日/第007版论苑如何理解幸福观怎样树立幸福观中国社科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副主任夏春涛第六版《辞海》关于“幸福观”是这样解释的:“人们对幸福的认识和根本态度。

人生观的组成部分。

”我个人理解,幸福观具有以下一些特性。

第一,全面性。

幸福观不是由单一要素组成,既包括物质生活层面,也包括精神生活层面,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环境等诸多要素相关。

倘若一个人很富有,但活得没有尊严、精神空虚、没有安全感,或者生活在一个严重污染的环境之中,那么幸福感就会缺失,很难说得上“幸福”。

第二,时代性或递进性。

幸福观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时代的人对幸福有不同的理解。

以前“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是幸福生活一个重要的指数,老百姓认为那就是共产主义。

改革开放以来,这一切对大多数人来说逐渐变成现实,自然就会被新的更高的目标替代。

第三,差异性与主体性。

生活、工作状态不同的人对幸福有不同的理解。

有关调查结果显示,城市规模越小,越重视“家庭和谐”;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居民更加重视“生活安全”、“社会正义”等。

在承认差异性的同时,要突出主体性,也就是最广大人民的幸福观,要归纳出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内容。

第四,政治属性和社会制度属性。

在实行剥削制度、由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中,绝大多数人憧憬幸福,但很难真正体验到幸福。

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实现国家富强、创造人民幸福生活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新时期以来,我们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拓前进,各方面建设都取得更大的成就,人民生活一天天好起来。

所以谈幸福观不能抛开政治环境,社会制度。

第五,文化属性。

幸福观是一种心灵体验或感受,是一种理念,反映了国民的生活状况和精神状态,反映了国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因而具有文化属性。

怎样树立幸福观?第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要在全社会形成共识,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GXLLZXGXLLZX GXLLZXGXLLZX GXLLZXGXLLZX GXLLZXGXLLZX GXLLZXGXLLZX GXLLZXGXLLZX GXLLZXGXLLZX GXLLZXGXLLZX GXLLZXGXLLZX幸福既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也是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

当前,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应该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以指导我们的工作生活和人生走向。

一、劳动是幸福的源泉幸福不是既定的存在,而是现实的创造。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自身幸福的创造者,劳动是幸福的源泉。

第一,劳动创造了人,创造了人类社会。

人类社会的历史,既是人类不断追求幸福的历史,也是劳动发展的历史。

劳动使人站立起来,使人独立于自然界。

同时,劳动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形成了各种社会关系,促进了社会的形成和发展。

因此,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方式和存在方式,从事自由自觉的劳动是人的本质需要,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需要。

正如马克思所言:“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

[1](P580)第二,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

人在劳动中产生,也在劳动中发展。

人不仅是劳动的主体,也是劳动的积极成果。

在劳动中,人不仅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而且不断地改造主观世界;不仅满足了自己的需要,而且产生了新的需要,产生了进一步追求幸福的动力。

正是在劳动中,人才确证了自己的本质力量,才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2](P47)。

第三,劳动超越了有限生命,使人的生命得以延伸。

诚然,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有些人的劳动成果却使其在逝去数千年后,仍为后人所铭记。

今天,我们在讨论幸福时,就不能不回溯两千年,去汲取孔子、亚里士多德等贤哲的智慧。

这是因为人具有能动性、创造性,除了现实地关切当下,也对未来满怀眷顾,能在当下创造未来,使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当然,并不是任何条件下的劳动都能产生幸福。

马克思把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劳动称为“异化劳动”。

这种“异化劳动”作为一种外在的异己力量,使劳动与享受相分离,不仅不是幸福的源泉,反而成为压迫劳动者的手段。

“因此,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

[2](P43)劳动异化的关键原因,就在于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分离。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论析闵绪国摘要:幸福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也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认为,劳动是幸福的源泉,道德是幸福的前提,幸福是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的结合,是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

这种科学的幸福观,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内容,为我们追求幸福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幸福;幸福观中图分类号:D6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409(2010)02-0060-04的确立和不断完善,为人们实现幸福开辟了广阔前景。

我们要“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通过自己的劳动去创造幸福。

正如雷锋所言:“人生在世,只有勤劳,发奋图强,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为人类的解放事业———共产主义贡献自己的一切,这才是最幸福的。

”[3](P242)二、道德是幸福的前提“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2](P56)道德作为调节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作为人的主体性追求,对幸福的实现无疑会发挥重要作用。

第一,把握人生方向。

道德是人类把握世界的特殊方式。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将人类把握世界的方式分为:科学精神的方式、艺术精神的方式、宗教精神的方式和实践精神的方式。

道德以实践精神来把握世界。

它以善恶评价为主要手段,以应当与不应当为尺度,告诉人们什么样的人生最理想,什么样的品质最高尚,应该如何完善人格和提升人生境界,从而使人生更充实、更圆满、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第二,协调人际关系,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道德是一种重要的调节手段,它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内心信念来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协调各种社会关系。

一个道德的人,是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人,能获得他人和社会更多的赞誉和支持,这有助于获得幸福;反之,一个不道德的人,势必人人唾骂、处处碰壁、事事难成,难以获得幸福。

第三,合理控制欲望。

适度的欲望有利于幸福的实现,因为欲望是一种重要的驱动力。

但是,过多、过强的欲望会阻碍幸福的实现,甚至导致不幸。

马克思主义承认欲望存在的客观性,但更强调人的社会性,主张把欲望控制在合理、适度的范围内———“吃、喝、生殖等等,固然也是真正的人的机能。

但是,如果加以抽象,使这些机能脱离人的其他活动领域并成为最后的和唯一的终极目的,那它们就是动物的机能。

”[2](P44)道德是对人的尊严、理性和本质的确认,是合理控制欲望的重要手段。

人们为了有尊严地生活,会自觉地接受道德规范的约束,将自己的欲望控制在许可的范围内。

第四,提供精神动力。

道德作为实践精神,具有鲜明的理想性,体现着主体对“应当”的追求。

它立足于现实,展示完美的理想人格,激励人们为此而努力奋斗;它褒扬真善美、贬抑假恶丑,激发人们道德上的认同感、成就感和尊严感,促使人们“知善从善”、“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从而不断自我完善。

道德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应然状态,体现了人对自身完整性的追求,是人生幸福的必要条件。

同时,高尚的道德给人以深刻而持久的满足,本身也是一种幸福。

因此,追求幸福应当与完善道德结合起来,以高尚的道德实现幸福人生。

当然,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是有阶级性的。

我们所强调的是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道德。

这种道德符合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有利于最大多数人实现幸福。

三、幸福是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的结合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两大形式。

马克思主义认为,真正的幸福是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的结合。

幸福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

首先,抛开生存条件谈幸福是不现实的。

很难想象一个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终日处于死亡威胁中的人,会感到幸福。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

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

”[2](P78~79)其次,物质需要的满足程度,影响精神需要的满足。

正如马克思所说:“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

[4](P126)再次,物质需要的尽可能满足,是实现幸福的重要条件。

我们不能说物质条件优越,就一定幸福;物质条件不优越,就一定不幸福。

但是,缺乏必要的物质条件,确实难以获得幸福。

对一个科学家而言,在科学研究中有重大突破,可能是他最大的幸福。

但是,如果他连基本的实验设备都没有,幸福从何而来?因此,我们要反对那种轻视、甚至否定物质需要的幸福观。

凡是正GXLLZXGXLLZX GXLLZXGXLLZX GXLLZXGXLLZX GXLLZXGXLLZX GXLLZXGXLLZX GXLLZXGXLLZX GXLLZXGXLLZX GXLLZXGXLLZX GXLLZXGXLLZX当的、合理的物质需要,都应得到尊重。

正如恩格斯所言:“追求幸福的欲望只有极微小的一部分可以靠观念上的权利来满足,绝大部分却要靠物质的手段来实现”。

[1](P239)马克思主义肯定物质幸福,同时又强调精神幸福。

人不仅是自然存在物,更是社会存在物。

“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

”[2](P46)人与动物的一个显著区别就在于:人的生命具有高于生命本身的目的意义。

他从未停止过对自身存在价值和意义的探求,他渴望不断地超越自然属性的束缚,追求精神世界的充实和理想境界的实现。

[5]实际上,因物质需要的满足而产生的愉悦感,是人与动物所共有的,但精神幸福则为人类所独享;而且,物质幸福是初级的、短暂的,精神幸福才是深刻的、持久的。

现代心理学、社会学研究表明,物质因素对幸福的作用,也受边际递减规律的影响。

当个人拥有的物质财富达到一定水平时,更多的物质财富并不必然带来更多的幸福,相反,自由和真情之类的精神需求会比以前更加突出。

[6]这表明,物质需要的满足是实现幸福的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在不断超越的幸福追求中,物质幸福仅是低层次的幸福;当物质生活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人们更加注重精神上的幸福。

因此,我们应当追求一种建立在一定物质基础之上,又超越物欲的持久的精神幸福。

这种精神幸福,理所当然地包括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追求。

因为追求远大理想是精神需要的核心。

四、幸福是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马克思恩格斯以前的思想家,往往看不到人的社会性,把人仅仅看作个体,甚至“把‘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个人对立起来”[4](P122)。

这不仅不利于个人幸福的实现,也不利于社会的发展进步。

马克思主义强调,幸福是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

这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与以往幸福观的显著区别。

个人是社会存在物。

社会关系作为人的本质存在和实现形式,包含着人的存在和发展所需要的一切社会条件。

任何人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都必然要与他人和社会发生联系。

即便是最孤立的个人活动,也不能脱离社会关系,不能脱离为其创造条件的社会文化背景。

荒岛上的鲁滨逊能够生存下来,并重返人类社会,这也得益于他此前的社会文化积淀。

马克思对此作了深刻的说明:“个人是社会存在物。

因此,他的生命表现,即使不采取共同的、同其他人一起完成的生命表现这种直接形式,也是社会生活的表现和确证。

”[4](P122~123)今天,随着社会发展,分工越来越精细,生产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个人幸福的实现,也就越来越依赖于社会的进步和共同体的发展。

[7]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人幸福不仅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实现,而且,只有为社会谋求幸福,才是最高意义的幸福。

个人需要、目标的满足与实现,只是一般意义上的幸福;为整个社会、整个人类谋求幸福,才是幸福的最高境界,才是无产阶级的幸福,才是共产党人的幸福。

在我们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无数优秀的共产党人就体现出了这种崇高的幸福观。

他们为了人民的幸福,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乃至生命。

方志敏烈士写道:“为着阶级和民族的解放,为着党的事业的成功,我毫不希罕那华丽的大厦,却宁愿居住在卑陋潮湿的茅棚;不希罕美味的西餐大菜,宁愿吞嚼刺口的苞粟和菜根;不希罕舒服柔软的钢丝床,宁愿睡在猪栏狗窠似的住所!……我能舍弃一切,但是不能舍弃党,舍弃阶级,舍弃革命事业。

”[3](P250)这种共产党人的幸福观远远超越了狭隘的个人幸福。

五、追求幸福人生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我们追求幸福人生的科学理论指南。

那么,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才能实现真正的幸福人生呢?1.不断提高道德修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