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绪论(二)

合集下载

自然辩证法概论

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一讲:绪论§1.1 自然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一、自然辩证法的性质内容与范围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人与社会关系,自然辩证法研究人与自然界关系。

1.定义: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研究对象: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界和改造自然界的一般方法;科技发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

3.研究内容:自然观:系统自然观、生态自然观。

方法论:科学方法论、技术方法论。

科技观:科技的性质和发展规律、科学技术与社会等。

4.学科性质: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联结马哲普遍原理和科学技术具体学科的纽带。

自然科学技术←→自然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哲学§1.2 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发展一、前史1.古希腊自然观:直观性,思辩性,猜测性。

(1)爱奥尼亚学派;(2)亚里士多德目的论自然观(质料因、动力因、目的因)。

2.近代机械自然观: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

二、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传播1.机械自然观的破产(“六大突破”):“星云假说”、地质“渐变论”(赖尔,对立于居维叶的“突变论”)、细胞理论、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尿素的人工合成。

2.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发展:(1)创立:创始人:马克思与恩格斯,标志: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产生原因:自然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理论斗争的需要。

(2)发展:研究的领域和对象拓宽,研究内容得到全面丰富和发展。

①、汤浅光朝:“科学中心转移”: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美国;②、1956年,C.P斯诺:《两种文化与科学革命》;③、贝塔朗菲。

§1.3自然辩证法的教育功能一、拓展知识面,培养创新精神:①、完善知识结构;②、学习科研方法;③、发展理论思维。

二、加强责任感,形成优良品德:①、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②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科研道德。

三、培养人文精神,提高文化素质。

林木育种学:绪论

林木育种学:绪论

5、 多数为异花授粉树种, 遗传基础广泛和稳定
主要造林树种多属 于异花授粉树种;
自花授粉或近亲繁 殖会引起衰退,要 采用异花授粉植物 育种方式。
6、 在多数情况下,选育和繁殖遗传基础 广泛的林木品种或使用混合品种是适宜的
林木育种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 在林木育种中应充分利用它的有利的一面,
5、科学地制定育种计划
根据树种特性、育种目标、资源、人力、物力 和财力状况等,对育种计划的各个组成部分做 出最有效、最合理的安排,以便取得最佳的改 良效果。
既要考虑当前的需要,又要满足将来的需求; 各种育种方式、方法应当协调配合,相互衔接, 形成系统,以便最有效、最充分地利用树种资 源和种内遗传变异。
母树林 种子园 采穗圃
6、基因资源的收集与保存
原地保存
异地保存
离体保存
将种质资源在原生地进行保存。又称就地保存。 将种质资源迁移出原生地栽培保存。又称迁地保存。 将种质资源的种子、花粉及根、穗条、芽等繁殖材料,离开母体进行贮藏。
四、林木育种的特点
从树木的生物学特性和林业经营条件考虑,林 木育种主要有六大特点:
4、 优良性状可以通过 无性繁殖方法得到保存和利用
许多树木能进行无性繁殖,进行无性系育种,有 性与无性相结合,是有效的林木育种方式。
育种过程中,从自然群体中选出来的个体,可用 无性繁殖方法进行无性系选育,或繁殖由其他育 种方法所提供的材料,实现无性系造林,以达到 缩短育种周期,简化育种程序,提高育种效果的 目的。
优树:指在相同立地条件下的同龄林分中,生长、 干形、材性、抗逆性等性状特别优异的单株。
7.育种
以遗传学理论为基础,为改良生物的遗传特性,培育 优良品种所做的工作。

绪论2-第一讲-健康人生-从心开始课件

绪论2-第一讲-健康人生-从心开始课件
本章重点:
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大学生心理影响因素
尽管大学生中存在这些心理障碍问题, 但其中只有极少部分接受了心理咨询方面 的专业性帮助。
而且前来求助的学生不少是因为心理 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其正常学习、生活与工 作,有的来咨询时技术需要服药或住院了。
何谓健康(即常态)心理呢?心理学家将其总结如下:
心灵是在我们个体生而即有的本能取向的基础上,经由成长中的个体 社会化逐渐形成的关于信仰和操守的精神体系。它存在于我们的精神世界, 不为外人所知,甚至我们自己都未必清晰地觉察到。
心灵以某种价值、理念为指导,并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活动指南, 懂得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内心主宰。
有心灵的人才谈得上人生价值,能够赋予短暂人生以永恒的意义。 心灵有寄托,人生有定力
2.现代健康观念
二维健康观
世界卫生组织(WHO) 1978年 国际初级卫生保健大会 《阿拉木图宣言》:
“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且是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社会适应 良好的总称。”
健康——躯体健康(physical health)、心理健康(psychological health)、社会适应良好(good social adaptation )和道德健康 (ethical health)。
流,敞开心扉;真诚,溶化壁垒。心理访谈,健康人生,从‘心’
开始。”
本讲主题
◇《中国人心理健康量表》 ◇ 心理健康观 ◇ 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 维护心理健康的策略
一、中国人心理健康量表
说明:每个题目后都有五个等级供你选择,分别按照程度 的高低用1、2、3、4、5来表示:1——无 2——偶尔 3——有时 4——经常 5——总是
掌握卫生保健知识(知),树立健康信念(信),自愿采纳有利于身 心健康的心理行为和生活方式(行)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表现为:知是基 础,信是动力,行是目标。

第1讲(绪论)

第1讲(绪论)

二、中考化学考什么
1.中考化学命题的基本思路: 重视基础,关注探究,联系实际,促进发展。
2.近年化学中考主要题型:
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实验探究、化学 计算)
近年化学中考的考查方向:
1、注重对化学核心概念的考查,重点考查身边的化 学物质; 2、注重考查生活及社会实践中的具体问题,考查同 学们对基本概念原理的理解及运用这些概念和原理在 实际情景中分析、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注重考查同学们的信息处理、分析和加工能力;
我国人民的贡献
1、公元前1700年(商代)开始冶炼青铜 2、春秋战国时期懂得冶铁炼钢 3、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中有两项与化学有关 (火药、造纸术)
蜡 染 屏 风 酿 酒 拓 片 彩 陶 盆
青铜剑
(三)现代化学:合成新分子阶段 从20世纪下半叶起,化学的主要任务不再是 发现新元素,而是合成新分子。在本世纪人们已 不满足于合成新分子,而是把分子扩展组装成分 子材料、分子器件、分子机器,例如分子开关、 分子磁体、分子电路,分子计算机等。
(三)教材在整体设计上,内容呈现顺序由浅 入深阶梯式上升,难点相对弱化且合理分散。教材 编写认真研究了同学们的心理,利用一些可视性强 的材料、插图和实验激发同学们的兴趣,以降解难 点,突出重点。新教材中插图很多,如每一单元首 页都有一幅彩图,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觉;但也有 一些插图给人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如水污染、空 气污染等;还有些插图能直观的反映出一些抽象的 反应过程或微粒的运动,如上册“过氧化氢分解” 示意图、“品红在水中的扩散”、“钠与氯气反应 形成氯化钠”、“干冰升华”等等。
第一讲:揭开初三化学
的神迷面纱
一、化学教材的特征 (一)人教版初三化学,分上下两册,共12单 元,单元内与单元间都彼此融合,相互关联。科 学探究精神贯穿其中,全书图文并茂,创设了多 种学习情景,许多素材取自日常生活,通过学习 相信能让同学们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体会 到化学是门应用学科。 比如:为什么火炉用扇子越扇会越旺,而蜡烛用 扇子一扇就会熄灭? 晚上,在煤炉上放一壶水真的就可以防止煤气 中毒吗?

00183自考消费经济学复习重点

00183自考消费经济学复习重点

00183消费经济学自考资料第一讲绪论消费经济学是研究消费的经济学,因此,要弄清什么是消费经济学,首先就必须弄清楚什么是消费。

我们通常所说的消费是指满足需要的行为,是人们在生产与生活中,对物质产品和劳动力的消费过程,因此,广义的消费包括两个部分,即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

(1)生产消费:生产过程发生的各种生产资料及劳动者体力、脑力的消耗,显然,生产消费属于生产行为或生产过程本身,包含在生产之中,属于中间消费。

(2)生活消费:指为满足个人或家庭的生活需要而对物质产品、精神产品及劳务的使用与消耗,由于产品经过生活消费,其使用价值就消失了,因此,他属于最终消费。

狭义的消费,指的就是生活消费。

同生产过程必须具备三个要素一样,任何消费过程也包含三个要素:消费者:即人,是消费的主体,人只有在消费中才能称之为现实的消费者。

消费对象:指被消费的物质产品、精神产品及劳务消费工具:指将消费者和消费对象结合起来的媒介物,又称之为消费手段。

消费对象和消费工具构成消费资料,是消费的客体。

消费主体对消费客体发生作用的力量或能力,也就是消费者消费各种消费资料的力量或者能力,我们称之为消费力,通俗点讲,消费力就是指居民购买各种消费品和劳务的支付能力。

因此,从这个角度讲,消费力反映了消费者需要得到满足的可能性。

消费的两重属性自然过程属性——自然属性指商品的使用价值发挥作用的行为与过程,也就是商品用来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行为和过程,自然属性所满足的是人们的生存性和功能性需要,比如人们对衣食住用行的需要,因此,消费的自然属性是生理学、营养学、商品学等学科研究的对象。

社会过程属性——社会属性是指消费不是孤立的单个人的行为,而总是在一定生产关系之月下,在人们相互的经济关系中进行的社会行为与过程。

消费的社会属性,具体表现在一下三个方面:消费主体的社会性:消费主体不是孤立的,抽象的个人,而是处在某种关系中的人,人的社会性决定了消费的社会性。

消费观念的社会性:不同的社会条件和社会关系制约着不同的消费观念,不同的群体、阶层和名族经常有不同的消费观念。

《中国文学批评史》讲稿(第一讲)

《中国文学批评史》讲稿(第一讲)

《中国文学批评史》讲稿第一讲、绪论第一部分: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之成立1906年,章太炎(1869-1936)在日本东京讲授《文心雕龙》1913-1918年,黄侃(1886-1935)首先在北京大学开设《文心雕龙》课1923年,范文澜(1893-1969)在南开大学开设《文心雕龙》课1934年秋,陈子展(1898-1990)在复旦大学开设“中国文学批评史”1958年,高教部批准成立复旦大学中文系中国文学研究室,主任郭绍虞(1893-1984),主要从事文学批评史研究。

郭绍虞从同济大学调入,刘大杰(1904─1977)从暨南大学调入,朱东润(1896-1988)从沪江大学调入,兼之已有的陈子展、赵景深(1902—1985)、王运熙,共同构成复旦文学批评史的中坚。

中宣部周扬(1908-1989)在《文艺报》1958年第17期发表《建立中国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和批评》,第一次公开批评了对苏联文艺及理论的崇拜,倡议建设有民族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强调要继承借鉴民族的文学遗产,以便在自己民族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去吸收世界文化的精华。

1959年,周扬提出建立马列文艺理论,指示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各编一套批评史与文论选,开展竞赛。

周扬亲自分派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三卷,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2年),刘大杰主编《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卷,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4年,先秦至隋唐五代,王运熙执笔,刘大杰修改润色)。

这两种高校统编教材,确立了复旦大学在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的核心地位。

1962年,复旦大学中文系以这套三卷本的《中国历代文论选》为教材,在高年级开设了“中国文学批评史”专门课程,这在新中国的高校文科教学中是首创之举。

也是从这一年起,复旦大学中国文学批评史专业开始招收研究生,郭绍虞先生、朱东润先生、刘大杰先生都挂牌招生。

1979年,《中国历代文论选》作了较大的修订增补,主要是增加了小说、戏剧、民歌等方面的理论和近代部分的文学理论,这大大补充了原书范围、结构上的不足,原先的三卷本也因此扩为四卷本。

(一)什么是哲学

(一)什么是哲学

总结
基 础
→科 学
∕∣ \
自 社思 然 会维 科 科科 学 学学
(二)哲学基本问题 —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1、是一切哲学家在表明对世界的 看法时,无法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2、是解决其他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 为 什
3、是划分哲学派别的标准 4、也是实际工作中的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思维和存在
思维和存在
何者为第一性 是否有同一性
(世界是什么) (世界能否认识)


唯唯 物心 主主 义义







(三)哲学基本派别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 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大 派{
辨证唯物主义
{ 别
主观唯心主义(感觉、心)
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上帝、天)
第一阶段
古代朴素 唯物主义
万物始基
水 火 空气
水木金 火土
第二阶段
近 代 形 而 唯上 物学 主 义
原子 是 宇宙之砖
第三阶段
辩 证 唯 物 主 义
主 观
存在就是

被感知



心外无物
客 观 唯 心 主 义
理在事先 富贵在天
世界是 由上帝 创造的
客观精神 产生万物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一讲 绪 论
一、哲 学
(一)什么是哲学
字面含义 科学含义
philosophy

智慧

聪明 聪慧
哲学—— 使人聪明 的学问
第一讲 绪 论

认知心理学重点整理

认知心理学重点整理

认知⼼理学重点整理第⼀讲绪论⼀、什么是认知⼼理学认知⼼理学也叫认识⼼理学,它的研究对象是⼈类的认知。

现代认知⼼理学的含义:*认知⼼理学有⼴义和狭义两种。

*⼴义的认知⼼理学包括结构主义⼼理学、⼼理主义和信息加⼯⼼理学。

*狭义的认知⼼理学指信息加⼯⼼理学。

信息加⼯⼼理学将⼈脑和计算机进⾏类⽐,将⼈脑看作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系统。

但这种类⽐之设计软件,⽽不涉及硬件。

(⽤信息加⼯的观点研究认知的加⼯过程,实质主张研究认知活动本⾝的过程)⼆、认知⼼理学的研究⽅法(其实都是抽象推理)(⼀)减法反应时实验该实验⽅法最初由荷兰⽣理学家唐德斯(Donders,1968)提出。

实验设计为:给被试先后安排两种不同的反应时作业,其中⼀种作业包含有另⼀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信息加⼯过程。

然后测定两种作业各⾃所使⽤的反应时,两个反应时之差便是某该信息加⼯过程所耗费的时间。

*A活动——RT1:(识别)时间*C活动—— RT2:(识别+辨别)时间*B活动—— RT3:(识别+辨别+选择)时间*RT2 -RT1= :(辨别)时间*RT3-RT2= (选择)时间(⼆)相加因素试验斯腾伯格:认为完成⼀个作业所需要的时间的是⼀系列信息加⼯阶段分别需要的时间的总和,相加实验法的基本逻辑: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互相制约的,即⼀个因素的效应可以改变另⼀因素的效应,那么这两个因素只作⽤于同⼀个信息加⼯阶段;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的,即可以相加,那么这两个因素各⾃作⽤于不同的加⼯阶段。

(三)“开窗”技术“开窗”实验的⽬的是采开“开窗”技术,将⼤脑进⾏信息加⼯过程及其所使⽤时间直接地测量出来。

使⽤研究者可以清楚感知该过程。

经典实验:字母转换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脑在进⾏字母转换加⼯时,通常经历三个加⼯阶段:*对于任何形式的反应时实验,都要求被试在保证反应正确的前提下尽快做出反应。

*反应时实验中普遍存在的速度-正确率权衡问题。

它表明被试在此类实验中,可有不同的速度-正确率权衡标准来指导⾃⼰的反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都医学院教案
课课程名称
计算机在科研中的应用及实例分析
教学层次
全校各专业
教材名称
自编
出版社
自编
章节名称
第一讲绪论(二)
课型
理论
教学时数
3
教学要求
1.熟悉关系数据库的基本形式和性质、范式;
2.熟悉常见的几种关系数据库名称;据模式
新课过渡
关系数据库是目前最常用的数据库形式,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详细的了解
教材、黑板、幻灯
参考
资料
计算机应用基础
课后
小结
通过本次课的学习,学生对数据库及数据库的建立有了初步的认识,能举出一些常用的数据录入软件。
授课教师
陈卫中
职称
助教
授课时间(次数)
第2次
教研室主任(签名)2007年月日
教学主要内容
教学方法
时间分配
一、复习、引入
二、关系数据库的定义和形式
三、关系数据库的模型术语、数据库术语、二维表格术语的联系
四、关系数据库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1.关系
2.元组
3.属性
4.键
五、关系数据库的性质和范式
1.第一二三范式
2.基本要求
六、数据库定义的基本常识
变量、字段、列
观察对象、记录、行
文本数据的处理
30分
30分
5分
5分
教学
难点
及解
决方

1.关系数据模型的特点;
2.数据录入过程中的一般常识;
3.数据录入过程中的特殊问题。
举例详解提问诱导思考课后小结时加以强调安排练习并通过批改、评讲以督促学生掌握。
与其他学科交叉或结合内容
计算机应用基础




中文
英文
中文
英文
课后
练习
新课
预习
对EXCEL的认识


录入麻烦
核查不便
统计分析困扰
变量名的定义英文字母,避免使用汉语
七、数据录入过程中需要主要的一些特殊问题
逻辑查错能力
自动跳转功能(滤过性问题)
双输核查功能
数据库兼容性
自动填充功能
数据库容量
简便易学
八、常见数据录入软件简介及本课程主要讲述的软件
六、总结
举例。见PPT
举例
图解
10分
10分
20分
30分
20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