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一日一练)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统考模拟试题(2)新版 人教版
人教版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夏季会考一模考试试题 新人教版

2019学年学业水平测试模拟题语文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50分)一、(6分,每小题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审美活动中,感知是出发点,理解是认识性因素,感知在生理上,理解在逻辑程序中都是常数,正是想象才使它们成了变数。
想象大概是审美中的关键,正是它使感知超出自身,正是它使理解不走向概念,正是它使情感能构造另一个多样化的幻想世界。
动物没有想象,只有人能想象。
想象从一开始便贯穿在感知里。
想象把某些经验的(或体验的)东西提出来进行回忆、联想、类比、期待,把脑中一些模模糊糊的东西明确下来。
想象是既与个别事物有关联的,又具有主动支配性和综合统一性的感性活动。
正因为想象极为丰富和复杂,不为概念性的认识所规范,所以想象才多义而宽泛。
想象又常常与情感、欲望等本能相联系,受后者支配,具有无意识的意向性。
在审美欣赏中,对内在意义的理解,不是靠概念而正是靠想象来联系的。
高尔基的《海燕》没有明确的讲革命,却给人以革命的启示。
这是通过想象,即由想象来负载审美理解。
想象在心理学中一般分为再现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
想象还包括联想,联想分为接近联想、类比联想等等。
接近联想如由齐白石画的《岁朝图》(爆竹)而感到春节的气氛,类比联想如用花比美人、用暴雨比革命等等。
此外,无意识中的变形、浓缩、重叠、不遵守同一律(是A又是非A)等种种非理性的想象,在现代文艺中也广泛流行。
艺术作品之所以必须具有“空白点”、之所以具有朦胧性、不确定性,便正是为了给想象以抒发活动的天地。
如果没有这种活动,这个美感也就建立不起来。
想象的这种广阔性使艺术与生活的对应关系变得十分复杂和深刻。
古典主义的三一律和模拟论美学早已被弃若敝屣,主观心理的时空和主体感受的真实占领了现代艺术的中心。
中国传统文艺则在实用理性精神的理解因素的渗入、支配下,“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相当重视想象的自由活动;中国戏曲中著名的各种虚拟程式;古典诗句中非常宽广的时空范围;不需要布景灯光,舞台上可以出现白天黑夜;不需要焦点透视,画面上可以展现万壑千山。
【人教版】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模拟试题(含解析)

2019学年下学期高二期末模拟试卷语文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但这个成就的取得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②从文学史上说,西方很早就出现了史诗,而中国却没有史诗。
既然是诗的国度,为什么没有史诗呢? 是不是缺少史诗的素材呢?不是。
《诗经》的《大雅》中就有反映周民族历史的诗歌,《生民》《公刘》《大明》等记载了周民族源起、发展的重要事件。
但它们是祭歌,属于赞美歌的性质,叙事、描写只是粗陈梗概。
如周武王伐殷攻取天下,其中战争场面在史诗中正是可以写得有声有色的,但在《大明》中只用了短短的十四句就结束了。
这就是说,中国虽有史诗的素材,但它们却只构成了诗歌的背景,真正写出来的是抒情的赞歌。
这表明中国的诗歌从一开始就走上了一条抒情的道路,而不是叙事的道路。
③同样的缘故,中国的戏剧也产生得很晚,西方在古希腊时代就出现了戏剧,而中国直到元代才出现。
其实,戏剧的素材很早就有,只是没有发展成戏剧,如《楚辞》中的《九歌》是富有神话性的祭神乐歌,《湘君》《湘夫人》就是两幕歌舞场面,暗含着湘君、湘夫人悲欢离合的一段过程。
这两首诗都用抒情的笔法,成为《九歌》中最富于抒情性的作品。
那么,有神话,有故事,有表演,为什么没有发展为戏剧呢?欧洲的戏剧就是从酒神节的赞歌中逐渐发展成为戏剧的,而《九歌》却将可以写成戏剧的素材写成了抒情的诗章。
这同样是因为中国诗歌一开始就走上了抒情的道路。
④就文学史而言,这的确是很大的损失,并且没有含有神话的悲剧和史诗,古代神话保留下来的自然也就较少。
付出了这么大的代价,得到是什么呢?那就是以十五国风为代表的抒情传统。
⑤中囯长篇叙事诗因此也出现得很晚,而且数量不多。
即便有一些叙事诗,篇幅也不算长。
西方的叙事诗动辄千行、几卷,而在中国,《长恨歌》就算是长的了,也不过一百二十行而已。
中国真正可算是长篇叙事诗的作品到了明代才有,那就是鼓词和弹词。
鼓词大多叙述历史兴亡、战争之事,弹词写爱情故事的多一些,也有写历史故事的,如《二十一史弹词》。
人教版2020-2021学年下学期高二语文期末检测卷及答案(含五套题)

密 线学校 班级 姓名 学号密 封 线 内 不 得 答 题人教版2020--2021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卷高二 语文(满分:150分 时间: 150分钟)题号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总分 得分第Ⅰ卷(选择题 共33分)一、(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今年的暑假,博物馆成了当之无愧的旅游“热点”,可博物馆里展出的“高仿品”却让不少旅客“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博物馆不展出真品的原因多种多样,有的是因为真品被外借,不得不拿仿品暂时 ;有的是因为真品品相不好,为了让大家看得更清楚,便将品相更好的仿品拿出来展览;但更多情况下,( ),毕竟真品保护起来工序复杂,用仿品替代则方便许多。
不少游客带着“朝圣”的心情来到文物面前,忽然得知文物竟是仿造的,不免一时间 。
随着公众对博物馆的需求越来越大,几乎让博物馆就是大众的“第二课堂”,学校不仅会组织学生到博物馆参观学习,不少历史爱好者也已然是博物馆的常客。
一些博物馆和文物更是晋升成了“网红”,吸引游客 前来“打卡”。
游客赶来,却只能看到一件仿品,自然心有不甘。
当下,博物馆需要重新“定位”,把真品藏着掖着已经明显挫伤了公众学习参观的兴趣,博物馆的文化教育功能也会跟着大打折扣。
博物馆要收起“高冷范”,转变得生活化些、接地气些,让文化历史因为“活”而变得“火”,更好地发挥文化教育的作用。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填补 心灰意冷 陆陆续续 不约而同 B. 补充 心灰意冷 络绎不绝 不远万里 C. 填补 兴味索然 络绎不绝 不远万里 D. 补充 兴味索然 陆陆续续 不约而同2.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不展出真品的博物馆还是出于成本考虑 B. 由于商业原因,博物馆才不展出真品 C. 出于保密考虑,博物馆才不展出真品 D. 博物馆不展出真品还是出于成本考虑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随着公众对博物馆的需求越来越大,博物馆几乎就是大众的“第二课堂”,不仅学校会组织学生到博物馆参观学习,不少历史爱好者也已然是博物馆的常客。
(暑期一日一练)2020学年高二语文6月月考试题(新版)新人教版

2019学年度下学期高二年级6月份考试语文试卷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过去总说我们的阅读量低,其实,那要看阅读什么,读书的数量确实不高,可读微信的时间和数量,恐怕在世界上都数一数二。
不妨看看四周,无时无刻不在那里看微信,可以说是任何地方的风景。
开会、上课、听讲,凡是低着头的,十有八九是在读微信;上班时间看微信,已经成了常态行为,更何况微信与工作有关的也不在少数;坐公交、乘火车,等在候车室、候机室、候诊室里,盯着微信的恐怕占大多数,幸亏飞机上不许开手机,否则,读微信的比例大概接近百分之百。
从前纸质媒体独占天下时,蹲厕所看报是一景,今天,上厕所不看微信的还剩下多少?微信的诞生,当然是好事,让阅读大大提速,看什么都变得无比便捷,可这种如潮水一般涌来的微信量也很容易令人沉迷。
须臾离不开微信,一刻不盯着微信就有如失魂落魄,这已经是很多人的生活常态;一家几口各看各的微信,还互转互动,这已经是当今家庭生活的普遍景致。
姑且不说在看微信中度过的生活究竟是好是赖,仅是把阅读都耗费在微信里,就会让原本已经少得可怜的读书时间更无一席之地。
书痴,古往今来向来都是少数,但微信痴如今正与日俱增。
阅读微信一旦成瘾,茶饭无心、睡眠不足、耽误了正事,恐怕就是病态了,不仅无益于身心健康,而且还会带来诸多副作用。
因为这种病态阅读常常是排他的、痴迷的、偏听偏信的,即便谬误就在眼前,也浑然不觉。
尽管读微信也是阅读,好微信就是好文章,好的微信公众号就是一张好报纸、一本好刊物,甚至是一部便携式的好书,可是,阅读那些转来发去的微信时你也会发现,这毕竟有别于书籍、报刊。
个人间转发的微信大多是单向的,很少能看到相左的意见,即使有,往往也难得再次转发到同一个人的手里。
(暑期一日一练)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新人教版(1)

2019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高二语文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先秦儒家已形成比较立体、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
这种思想首先体现为“乐”。
孔子非常擅长在观察自然现象时对自身社会经验进行审视和升华,自然之道和其处世之道在某个合适的时间节点产生共鸣,从而引发孔子深层的思考,其生态情怀也在类似的体悟中逐渐浓厚。
认知自然、体验自然、进而体悟人生哲理,让孔子得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这样的结论。
由“乐”而生“畏”。
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在孔子看来,四季的轮回、万物的生长都有其运行轨迹和规律,这种力量非人力所能干涉,孔子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也在这种感慨中毕现。
荀子则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既然这种“常”的力量如此强大,非人力所能改变,聪明的做法就是顺应这种力量并对之合理利用,即荀子所讲的“制天命而用之”。
那么,该如何“制”呢?荀子较为强调见微知著、因循借力、顺时守天、因地制宜。
这种总结比起孔子体验式思维多了些理性,已试图对联系自然与人类社会的“道”进行理性阐释和总结。
在此基础上,“推人及物”的思想就产生了。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孟子生态道德的基础,“不忍心”推广于自然万物就成了推人及物的生态道德。
如果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是简单适用于人类社会的推恩思维,是简单的换位思考、推己及人,那么,孟子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则已拓展为推人及物了。
荀子也说:“物也者,大共名也……推而别之,别则有别,至于无别然后至。
”他认为自然万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共性,有同质性;同时,根据某种特质,又可在共性的基础上区分差异,剥离出异质性。
这种异质性基础上的同质性是推人及物的逻辑基石。
在生态实践中,先秦儒者非常强调“时禁”与适度消费。
孟子和荀子都注意到“时禁”的良好效益,可保证后续消费的“不可胜食”“不可胜用”。
(暑假一日一练)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人教新目标版

广东省深圳市耀华实验学校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本试卷共4页,22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检查试卷与答题卷是否整洁无缺损,用黑色字迹签字笔在答题卷指定位置填写自己的班级、姓名、学号和座位号。
2.选择题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卷上对应的题目序号后,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不按要求填涂的,答案无效。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请注意每题答题空间,预先合理安排;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卷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大国气质指的是一个大国基于其文化传统和长期的行为特征而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个性、风范和气度。
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他的气质是怎样的呢?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着深厚的历史底蕴。
在世界上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中国是所有国家中有最长的连续历史的国家。
而且,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与其他文明有很大的不同,这就是: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就是一场不曾停息的长跑;而其他的文明,有的消失了,比较好的也只是接力赛。
欧洲文明的发展就像是接力赛,第一棒是希腊文明,第二棒是罗马文明,第三棒是中世纪基督教文明,接着是近现代欧洲文明。
可以说,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的历史底蕴之深厚,是其他大国不能比拟的。
这也使中国的大国气质更稳定、更具有持续性。
中国的大国气质包含着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特点。
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极其丰富,中国哲学非常关注变易发展、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物极必反、整体联系、生化日新等问题。
中庸是中国传统中最典型的思维方式。
“中庸”最早是孔子在《论语》中提出来的范畴。
《论语》中说:“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它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执两用中,不走极端;二是无过无不及,避免偏执,追求平和;三是得时勿失,时不我待,追求时中;四是允执其中,保持平衡;五是有原则地折衷。
人教版2020-2021学年下学期高二语文期末检测卷及答案

密 线学校 班级 姓名 学号密 封 线 内 不 得 答 题人教版2020--2021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卷高二 语文(满分:150分 时间: 150分钟)题号一 二 三 四 总分 得分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刚柔并济是正道:老子的“柔实力”叶自成老子的“柔弱胜刚强”及从中延伸的“柔实力”,是老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历史上“柔实力”有丰富的实践。
柔弱与刚强,亦如一阴一阳,一正一奇,形成了治理国家的两个方面,刚柔并济是正道。
“柔实力”可以为今天国家治理和天下治理提供有益的思想基因。
老子思想中的“柔弱”大体上有五种用法:一、以“柔弱”指身体力量、实力、硬实力的弱小,如“将欲弱之,必固强之”之“弱”,这里说的刚强胜柔弱,即力量大的一方战胜力量弱小的一方。
这是通常的规律。
二、以“柔弱”指精气神的生理心理状态,此时的“柔弱”意为意志的柔韧、精气神的充足,如“弱其志,强其骨”。
三、以“柔弱”指大道的体用关系,如“弱者道之用”,讲的是大道为体,柔弱为用,是一种哲学上的体用概念,与力量大小无关。
四、以“柔弱”来论述其对立面坚强,论述柔弱与坚强的关系,所谓“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是指人从出生到死亡的发展过程,要经历从柔弱到坚强的变化。
老子这里所讲的柔弱与刚强的关系,是警示人们,柔弱者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生命体变成坚强者时,就要开始走向反面了。
第五种用法,使用的次数最多,内涵也特别丰富,就是“柔弱胜刚强”。
这里的柔弱胜刚强,显然不能直接理解为力量弱小的战胜力量强大的,因为这违反了常识。
这里的柔弱者并非指力量柔弱、弱小,而是指力量的柔性使用,即“柔和谦顺”。
老子论述的“柔弱胜刚强”,可以从以下两种情况来理解:一是,力量弱小的一方,在面对强大的敌人时,凭借柔力量的优势,以弱胜强,以柔克刚,取得胜利;这里的柔弱胜刚强,准确地说是善于柔性使用力量的一方,战胜力量强大的一方;或者说善于柔性使用力量的一方,战胜力量与自己相当,但却刚性使用力量的一方。
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第二学期期末模拟试卷及答案(十二)

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第二学期期末模拟试卷及答案(十二)一、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1.下列词语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和加点的字的读音A.精粹挥豪泼墨编纂.(cuán)斐.(fěi)然成章B.防犯家长里短苍劲.(jìn)乳臭.(xiù)未干C.袒护明察暗访湖泊.(pō)奴颜婢.(bì)膝D.费时精减节约绮.(yǐ)丽返璞(pú)归真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在校级篮球联赛中,两支球队原定于月底进行比赛,因场地问题无法按时进行,最终这场比赛无疾而终....。
B.一时间,许多国人把健康类的图书中的某些观点视为金科玉律....,大有不按照此法去做就有被健康抛弃的危险。
C.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表示,规范旅游培训市场势在必行,行业龙头企业主抓社会培训工作责无旁贷....。
D.当今一些人或唯物质利益马首是瞻....,或把实用主义奉为准则,或以及时行乐为目标,丧失了人生应有的境界。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部分省市普遍遭遇的用工荒,根本的原因是工人的工资和付出不成正比,导致工人不愿到生活成本高的城市务工而造成的。
B.针对当今社会上频发的拐卖儿童现象,全国妇联发表声明,呼吁广大群众增强反拐意识并积极提供被拐卖儿童的有关线索。
C.在地震发生后,日本反核游行已举行数次,3月20日的涩谷游行参加人数接近2000人,日本警视厅出动上百名警察维持。
D.圆明园遗址不是一般意义的旅游景点,它是严肃神圣的地方,是人们接受教育和熏陶,瞻仰历史,感受人类智慧和文明的场所。
4.对下面文学常识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是由战国时期思想家孟轲及其弟子编成的,它具有浓厚的雄辩色彩,善于用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说理。
B.《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汉乐府民歌中最长的一首叙事诗,它与南北朝时北方的民歌《木兰诗》并称为“乐府双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统考模拟试题(2)本试卷共3页,满分16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语言运用(共15分,每题3分)1.在下面一段文字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又至重阳节,敬老院再度受到社会的关注,有些老人一天有好几拨“接待任务”,一天要被洗好几次脚,这让他们。
重阳前后“突击敬老”,一哄而上之后的一哄而散,带给老人的心理可想而知。
关爱老人,需要节日前后的参与,更需要的用心坚持。
A.不胜其烦落差细水长流 B.不厌其烦落差滴水穿石C.不胜其烦失落细水长流 D.不厌其烦失落滴水穿石2.下列各项诗句中所写景物表述所属的季节与其他选项不同的是(3分)()A.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B.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C.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D.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3.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3分)()A.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B.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C.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D.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4.下列各项诗句中所用典故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A.“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中刘禹锡借过去栖息在东晋时开国元勋王导和指挥淝水之战的谢安家的旧燕,如今飞入寻常百姓家,表现如今乌衣巷的繁华。
B.“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中孟浩然想到自己仍为“布衣”,无所作为,死后难免湮没无闻,自伤不能如羊公那样与江山同不朽,因之就不免“读罢泪沾襟”了。
C.“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中上句诗人赵嘏用西晋张翰事,表示故园之情和退隐之思;下句用春秋钟仪事,痛言自己欲归而不得的苦闷和归隐之不宜迟。
D.“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中辛弃疾以廉颇自比,一是表白决心,二是显示能力,三是抒写忧虑。
作者忧心自己有可能重蹈覆辙,才能无法施展,壮志不能实现。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创新表达方式至关重要。
,,,。
,,中国故事就能跨越种族文化和地域的藩篱,直抵人心。
①坚持“国际范儿”与“中国味儿”相结合②创新我们的表达③就要认真研究国外不同的受众④当中国表达不断创新⑤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⑥赢得世界的倾听A.④①⑤⑥②③ B.②①⑤③④⑥ C.②⑥③⑤④① D.④⑥⑤①②③二、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袁先生传①薛季宣袁先生,讳溉,字道洁,汝阴人也。
尝举进士,免贡,避地州西山中。
建炎初,集乡民为.保聚,与金人及群劫抗,屡克。
后移居蜀之富顺。
先生初从二程先生学,闻蜀薛先生名。
富顺邻家薛翁以卖香自给,其子晨以.香出,父则掩关待之。
子莫而.归,因不复事邻里,莫详.其趋步。
先生疑其薛先生也,具刺②谒之,薛翁慢骂不应。
先生固已疑之矣。
间日再往,又不得前,于是积日屡造其门,薛翁喜而.见之。
先生与之语,不对;再见谈古今百氏,又不得一言;三见纵论六经,薛翁才有喜色。
曰:“子学已博,然寡要.。
夫经所以载道,而言所以明道,何以多为!”先生曰:“如先生言,吾心将以会道尔。
”薛翁击节称善,因以.所学授之。
居月余,励先生出关,薛翁因亦遁去。
初,靖康后,天下兵荒甫.起,先生家为.汝阴盛族,尝有客过其舍,先生察其.状貌有异,白诸父曰:“客奸人也。
”徙家人避之。
是夜客以寇来,遂与乡社义兵斗死。
后众欲据前山为保,先生争之,不听。
独将妻子聚保山后。
已而,前山果没。
金人大至,欲以万众攻山后营。
先生坞中兵不满千,召其.众计曰:“虏则势盛,吾知数术,保以一箭破之。
”其夕,虏砦山阿,先生使数十人各执鼓燧,如四山伏,约虏军噪扰,烧山击鼓为应。
有谈经客愚甚,先生使为虏装,窃虏号入宿虏帐下,以二矢授曰:“夜中发矢而窜.。
”客如先生计。
虏营惊乱,顾见火光并起,鼓声四合,因溃自相攻杀数百人,遂不敢复至。
瓯浦薛某③曰:圣人之学不可复见,走于先生焉取焉?从问义理之辨,先生曰:“学者当自求之,他人之言善,非吾有。
”走请终身诵服斯语。
(有删改)【注】①本文是南宋哲学家薛季宣为其师袁溉所作的传记。
②刺:名帖,名片。
③薛某:“某”与下文的“走请”的“走”,均为谦辞,指作者。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莫详.其趋步详:知道B.子学已博,然寡要.要:重要C.天下兵荒甫.起甫:刚刚D.夜中发矢而窜.窜:逃跑7.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集乡民为.保聚先生家为.汝阴盛族B.其子晨以.香出因以.所学授之C.子莫而.归薛翁喜而.见之D.先生察其.状貌有异召其.众计曰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间日再往,又不得前,于是积日屡造其门。
(3分)(2)有谈经客愚甚,先生使为虏装,窃虏号入宿虏帐下。
(3分)(3)从问义理之辨,先生曰:“学者当自求之,他人之言善,非吾有。
”(4分)9. 根据第二段内容,请用三个四字短语从不同角度概括薛翁这一人物的特点。
(3分)三、诗歌鉴赏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10分)登楼杜甫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①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②。
注:①后主:刘备的儿子刘禅。
②《三国志》说诸葛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1)“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4分)(2)“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3)周珽在《唐诗选脉会通评林》中评价该诗为“酸心之语”,请结合尾联赏析。
(3分)四、名句名篇默写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8分)(1),使我不得开心颜!(2),天寒梦泽深。
(3),汉家宫阙动高秋。
(4)阁中帝子今何在,。
(5)身多疾病思田里,。
(6)欲为圣朝除弊事,。
(7),。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谁说春色不忧伤迟子建在我的故乡,十月便入冬了。
雪花是冬季的徽标,它一旦镶嵌在大地上,意味其强悍的统治开始了。
虽说年分四季,但由于南北不同和季节差异,四季的长度是不相等的,有的春短,有的秋长。
而我们那儿,最长的季节是冬天。
它裹挟着寒风,一吹就是半年,把人吹得脸颊通红,口唇干裂。
人们在呼号的风中得大声说话,不然对方听不清。
你走在户外,男人的髭须和女人的刘海,都被它染白了。
所以北国人在冬天,更接近童话世界的人,他们中谁没扮过白须神翁和白毛仙姑呢?被寒流折磨久了,被炉火烤得力气弱——被冬日单一蔬菜弄得食欲寡淡的人,谁不盼着春天呢?春天的到来是最铺张的。
三月中旬吧,就有它隐约的气息了。
连续几个晴天后,正午时屋檐会传来滴答滴答的水声,那是春天的第一声呼吸,屋顶的积雪开始融化了。
人们看见活生生的水滴,眼里泛着喜悦的光影。
但别高兴得太早,春天伸了一下舌头,扮个鬼脸,就不见了。
寒流的长鞭子又甩了出来,鞭打得人还不能脱下冬衣。
人们眼巴巴地看着屋檐滴水时凝结的冰溜儿,就像望着脆弱的琴弦,不敢把动人的旋律弹奏。
到了四月初,屋顶的积雪全然融化了,家家的白屋顶露出了本色,红瓦的现出热烈的红色,青瓦的现出深沉的钢青色,这时春天的脚步真的近了。
雪花隐遁,天空由灰白变成淡蓝,太阳苍白的面庞有了暖色,河岸柳树泛红,林中向阳山坡的达子香花,羞答答地打骨朵了,人们饲养的家禽,开始在冬窝里频频伸展翅膀,想啄春天的第一口湿泥,做自己的口红。
这时的春天怎么说呢,是婚日的盛装的新娘,呼之欲出了!到了五月,春天波涛汹涌地来了,所有的生命都荡漾在它明媚的波涛里!地上的草,林中的树,园田的菜圃,呈现着一派娇嫩的绿;山间原野的花儿,姹紫嫣红,争奇斗艳,蓝的如宝石,红的如玛瑙,白的如珍珠,金黄的如琥珀。
这时窗缝的封条撕下来了,门上用于抵御寒风的棉毡也取下来了,人们换下棉衣棉裤,家禽们又可以寻觅园田肥美的虫子,作为它们的小点心了!但这样的春色,也许过于寻常,并没有烙印在我心灵深处。
我对最美春色的记忆,居然与伤痛联系在一起。
那年5月3日,爱人在归乡途中车祸罹难,我赶回故乡奔丧。
料理完丧事,回到塔河,正是新绿满枝的时候。
姐姐见我很少出门,有一天领着孩子,拉着我去堤坝走走。
太阳已经很暖了,可走在土路上,我却觉得脊背发凉。
堤坝是我和爱人常去的地方,我们曾在河边打水漂,采野花,看两岸的山影、庄稼和牛羊。
我走下堤坝,看到几棵嫩绿的柳蒿芽,随手采了,那是我和爱人喜欢吃的野菜,把它用开水焯了,蘸酱吃鲜美无比。
我采了柳蒿芽,又看见了野花,白的,粉红的,淡蓝的,星星似的眨眼。
我没有采花,因为以往采回的野花,会放到床头桌上,照亮两个人的梦境。
想着爱人与这样的春色永别了,想着再无人为我采撷这大好春色,伴我入梦,我忍不住落泪了。
我怕姐姐看见,便朝茂密的柳树丛走去。
泪眼中的春色飞旋起来,像一朵一朵的云,在人间与天堂之间绽放,那么迷离,那么凄美!四野寂静,我听见了自己的心跳声。
我最爱的词人辛弃疾,曾写过“春风不染白髭须”的名句。
是啊,春风染绿了山,染红了花,染蓝了天,染白了云,可它不能把我们的白须白发染黑,不能让岁月之河倒流。
但春风能染红双唇,让它在夜深时隔着时空,轻唤你曾爱过的人。
(选自2016年4月1日《文汇报》,有删改)12.本文写春色,却从冬天写起,这有什么作用?(4分)13.为什么说春天的到来是“最铺张”的?结合二、三两段简要概括。
(6分)14.最后一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4分)15.结合全文,探究文章标题“谁说春色不忧伤”的妙处。
(6分)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8题。
延续诗词的文脉胡妍妍中国传统文化特别强调“通”和“化”。
中华民族文脉绵延,我们于其中可以感受到一种历史的辩证。
反叛的、变革的、创新的一派,实际上并未脱离传统的静水流深的给养,反过来,它的反叛、变革与创新又被巨大的传统所吸纳、包容,成为传统的新质。
一部中华诗词史,几乎就是这样不断裹挟着前进的历史,千江有水千江月,它不因变迁而耗损,却能从一切创造性的变革中增益光辉。
这样的一条诗词文脉,对用汉语写作的人来说,是迟早要回溯、迟早要用最大功力打进去再打出来的历史存在;对普通人来说,却是悄然涵养一生,“日用而不自知”的文化场。
文学艺术从来不只是外在的技能训练和知识赋予,人们读诗、谈诗、教孩子背诗,并不只是为了寻章摘句、舞文弄墨,很多时候是在借诗词出入经史、概括情事、教化人伦。
从少年的“为赋新词强说愁”到暮年的“却道天凉好个秋”,古典诗词曾经内化于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生命状态之中,随人生境遇而远近隐显,有时像是亲切、顺手的乡物家什....,张口即来,有时又像是一个隐秘而顽固的文化磁场....——多少人在游山玩水的时候,被残破斑驳的碑刻中一句清雅隽蔚的诗文击中,甚至唤起了对从未经历过的历史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