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 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点(中外历史纲要上)

3、江南开发(经济发展与区域开发)
考点梳理
1、江南开发的原因: ①劳动力、技术:北民南迁带来了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充实了劳动力资源; ②自然条件:江南自然条件优越,具备良好的开发基础。 ③社会环境: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安定; ④政策:南方统治者鼓励开垦荒田; ⑤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
2、表现: ①农 业: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农业技术得到改进。 ②手工业:南方手工业快速进步,缫丝、织布、制瓷、冶铸等方面都有显著发展。 ③商 业: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商业的交流和城市的繁荣。(出现草市)。 3、影响: ①促进了民族融合;②促进江南开发与经济发展,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③促进了南方科技(如数学)和 文学艺术(如田园诗、书法)的发展;④山区开发,破坏植被,造成水土流失,带来一定环境问题。
宰相会议召开的地方叫政事堂, 后来改称中书门下。提高了行政 效率,三省出现一体化趋势。
280 317
十六国 376
东晋
前秦 439 北魏
西魏 北周
宋 —— 齐 —— 梁 —— 陈
420
589
隋 朝
220—589(共370年)
1、政治:政权更迭;南北对峙;专制皇权衰落、士族门阀政治(九品中正制); 2、经济:北方战乱,经济破坏;南方相对稳定,江南开发(使得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隋唐的统一奠定了 经济基础); 庄园经济、寺庙经济盛行; 3、民族:北方民族内迁,中原汉族南迁,民族交融加强(华夏认同加强,为隋唐统一思想奠基); 4、文化:三教并行;科技领先。
2.西汉时,江南地区还处于地广人稀、农业落后的状况。东汉时,江南地区的水稻亩产量从西汉时的四石
提高到约六石。据考古资料显示,湖南、江西等地出土了大量东汉时期的陶罐陶仓等物品。江南郡县明显增
2019_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5课三国两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精梳理·通时空观念一、三国与西晋1.三国对峙局面形成2.西晋统一:263年,曹魏司马昭灭蜀;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08晋,史称西晋;□09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二、东晋与南朝1.东晋(1)东晋建立:□01317年,司马睿重建晋朝,定都□02建康,史称东晋。
(2)士族制度:自三国以来,一些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特权,这个特殊阶层,称为“士族”。
东晋时,士族把持朝政。
他们争权夺利,崇尚玄学,不思进取,势力逐渐衰落。
2.南朝□03420年,出身低级士族的武将刘裕,篡夺东晋皇位,国号□04宋。
此后170年间,南方先后经历了□05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合称“南朝”。
吴、东晋和南朝均定都□06建康,又统称为“六朝”。
3.江南经济的开发(1)原因:北方人民为避战祸和民族压迫大批南迁,带来先进□07生产技术和□08劳动力。
(2)表现:农业:土地大量□09开垦,□10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
□11手工业:纺织、陶瓷、矿冶、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
商业:城市增加,□12番禺成为主要贸易港口。
(3)影响: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与汉族逐渐交融;南方经济逐渐赶上北方。
[金版微点拨]【思考探究1】 读教材P26三国鼎立形势图,说一说魏、蜀、吴三国政权的相对位置,并概括此图反映出的本时期的阶段特征。
金版点拨:①位置:略。
②阶段特征:中原政权与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并立;中国开发区域向边疆扩展。
【名词解释】 八王之乱晋武帝为削弱士族对朝政的干预,大封宗藩,并赋予政治、经济、军事大权,形成地方割据力量;继任的小皇帝懦弱无能,直接导致叛乱的发生;西晋统治者对少数民族残酷压迫,导致叛乱力量的迅速壮大,最终匈奴灭掉西晋,中国进入十六国时期。
“八王之乱”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皇族内乱之一,长达16年的叛乱,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中国延续了近三百年的动乱。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1.城市的发展见证历史的变迁。
下列古代城市中,作为当时王朝的都城,见证了公元589年中国重归统一的是( )A.余杭B.长安C.涿郡D.江都解析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
589年完成了统一,因此,答案为B。
答案 B2.“炀帝此举,为其国促数年之祚(国运),而为后世开万世之利,可谓不仁而有功者矣。
” “炀帝此举”是指( )A.建立隋朝B.统一全国C.开通大运河D.迁都洛阳解析隋炀帝开通大运河时,劳役繁重,可谓“不仁”;但大运河沟通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为后世开万世之利”,可谓“有功”。
故选C。
答案 C3.了解历史时序,初步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
与下图中①对应的朝代是( )A.汉朝B.唐朝C.明朝D.清朝解析618年,李渊代隋称帝,定都长安,建立唐朝,直到公元907年唐朝灭亡。
其他三项与题干时间不符,故选B。
答案 B4.他统治时期,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虚心纳谏,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他是( )A.汉武帝B.唐太宗C.唐玄宗D.隋炀帝解析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因此,答案为B。
答案 B5.《旧唐书》称,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意为诛杀公卿,独断专权);小明却说:“对人民来说,武则天不算是坏皇帝。
”小明之所以能得出此结论,主要是因为武则天( )A.废唐称帝,改国号为周B.在位期间出现了“开元盛世”的局面C.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D.发展农业生产,推动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解析评价古代帝王是不是好皇帝的标准主要是看其统治时期有没有促进国家经济发展。
因此,小明得出该结论的主要依据是武则天在位期间发展农业生产,推动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
故本题答案为D。
答案 D6.“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具丰实。
”(杜甫:《忆昔》)对此诗评述较为恰当的是( )A.客观真实,无需考证B.文学家言,尚待求证C.背离实际,不足为信D.溢美之辞,不足为信答案 B7.某班举办主题为“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图片展。
2019-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历史纲要导引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学科素养对接知识点一三国与西晋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2.西晋建立266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
3.五族内迁(1)自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
(2)到西晋,内迁的民族主要有匈奴、羯、氐、羌,还有活动在长城边缘的鲜卑。
[学习聚焦]东汉灭亡后出现三国鼎立局面,随后是西晋的短暂统一。
[特别提醒](1)魏国的建立者不是曹操,所以曹操不属于三国时期,而是生活在东汉末年。
(2)北方少数民族内迁促进了民族交融。
知识点二东晋与南朝1.东晋的建立和“士族”的形成(1)317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2)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
(3)逃到南方的几家北方高门士族先后执掌朝政,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
2.南朝的政权更替(1)420年,出身低级士族的武将刘裕篡夺皇位,国号宋。
(2)此后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4个王朝,合称“南朝”。
4个王朝均定都建康。
3.江南的开发(1)江南开发的原因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和民族压迫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
(2)江南开发的表现①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
②手工业方面,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的进步。
③商业以长江沿岸最为活跃,番禺则是主要的外贸港口。
④在江南开发的过程中,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也逐步与汉族相交融。
[学习聚焦]在东晋和南朝相继统治下,南方经济有了明显发展。
[特别提醒]江南地区开发的主要原因是大量北方人口迁往江南,为江南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技术。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知识体系-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魏晋至隋唐时期(220—907年)是民族交融、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时期。
政治 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北方战乱,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方民族交融;隋唐时期国家统一局面形成,政治制度不断发展,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度不断完备,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逐渐成熟;唐朝安史之乱后政局动荡,唐后期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经济封建经济由遭到破坏到繁荣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隋唐时期,经济政策调整,农耕经济繁荣发展,对外交往空前繁荣思想文化封建思想文化繁荣发展,兼容并蓄。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独尊地位受到佛教、道教冲击;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特立独行的士人推动了书法、绘画、文学等艺术的发展;隋唐时期,科举制度扩大了知识分子队伍,推动了文学艺术的进步民族关系 民族交融不断加强。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的一次民族大交融时期,少数民族内迁和北民南迁;隋唐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大大加快,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发展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程标准】1.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2.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和区域开发的新成就。
【时空坐标】【知识梳理】 一、三国与西晋 1.三国国家 建立者 都城 起止时间 魏 曹丕 洛阳 220-265 蜀刘备 成都 221-263 吴孙权建业222-2802.西晋的短暂统一(1)建立: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
(2)统一: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3)八王之乱与五胡内迁 1)八王之乱①根源:西晋建立之初,分封宗室子弟为王者27人,以郡为国,王国各自成立国军。
②影响:北方地区破坏惨重,激化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自此中国进入长期政权分立的时期。
2)五胡内迁①原因:三国至西晋中原内乱,人口锐减,统治阶级为补充兵源及劳动力,强迫西、北边陲的少数民族内迁中原;少数民族本身为推动自身经济发展而内迁;中原内乱,军事力量薄弱。
高中历史--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教学课件及相关试题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时空坐标阶段特征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交融的基础上,隋唐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继续发展,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1.民族交融: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相互交往,出现民族交融局面;隋朝时期结束分裂,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2.区域开发:北民南迁,六朝对江南地区的大力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隋唐时期,由于生产关系的调整,经济繁荣,江南得到进一步开发。
3.制度创新:魏晋南北朝时期三省制雏形出现,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正式确立并得到发展;选官制度由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赋税制度由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租调制发展到唐朝的租庸调制,唐朝中后期的两税法标志着我国古代赋税制度的重大转折。
4.文化交流: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和道教迅速传播,冲击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出现三教合一趋势;适应统一国家的时代需要,唐朝儒学复兴运动兴起。
科技成就领先世界,文学艺术辉煌灿烂,对外文化交流频繁,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课程标准热词聚焦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民族交融(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三国归晋及西晋的灭亡;东晋南朝的政治和经济;十六国与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2)隋朝和唐朝前期的统治:隋朝的政治、经济;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唐朝的民族政策(3)唐朝后期的统治:安史之乱、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黄巢起义;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知识排查一、三国与西晋1.三国鼎立(1)政权建立:220年,称帝,定都,国号魏。
刘备仍用汉的国号,定都,史称蜀汉。
定都建业,国号吴。
(2)三国相争:国国力较强,在三国鼎立局面中略占上风。
蜀、吴两国则加强了对的治理。
2.西晋统治(1)建立和统一:263年,曹魏权臣司马昭发兵灭蜀。
266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西晋。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

材料二 何晏、王弼,祖述玄宗(道教),递相夸尚,景附草靡,皆 以农(神农)、黄(黄帝)之化,在乎己身,周、孔之业,弃之度外。
——颜之推《颜氏家训》 材料三 服冕之家,流品之人,视寒素之子,轻若仆隶,易如草芥, 曾不以之为伍。
——李昉等《文苑英华》 材料四 梁朝全盛之时,贵游子弟,多无学术……无不熏衣剃面, 傅粉施朱,驾长檐车,跟高齿屐……
域的新成就。
的意义,培育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时空坐标·历史脉络】
知识归纳 | 识记理解
三国与西晋
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魏国的建立 __2_2_0_年,曹丕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东汉灭亡 蜀国的建立 刘备称帝,定都 __成__都___,国号汉,史称蜀汉 吴国的建立 __孙__权___称帝,定都建业,国号吴
主观因素:自身的腐朽。
【要点总结】 士族制度的特点、形成和衰落原因 (1)特点。
政治上 经济上 社会生活上 文化上
按门第高低享受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 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 雄厚的庄园经济 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 崇尚清谈,占据高级文官职位
(2)形成原因。
历史根源 经济原因
④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交融。 ⑤一些统治者采取了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安抚流民、兴修水利 等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
(2)影响。 ①对经济布局的影响: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南北差距日益缩小, 南北经济联系不断加强,共同促进了我国古代经济的发展。 ②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推动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 通和运输有了很大的改善,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元明清时期工商业 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 ③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人口南迁有利于经济重心由北向南的转移, 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促使了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南方人口迅速 膨胀,导致我国南方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加。
2019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5.唐朝武则天崇佛,唐武宗灭佛,秦朝焚书坑儒,汉朝独尊儒术。这 四个实例从本质上说明了( )
A.思想服务于政治的需要 B.君主专制制度的形成 C.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 D.天人感应学说的影响
答案 A
解析 不同历史时期的皇帝实行不同的思想政策,本质上都是为了统治 的需要,故A项正确。
答案
解析
6.李白以仙人自诩,诗作往往飘飘欲仙,人称诗仙;杜甫的政治抱负 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人称诗圣;王维的诗清冷幽邃,远离尘 世,人称诗佛。这一文化现象表明当时( )
答案
解析
18. 如图是青海都兰县唐代吐蕃贵族墓葬中出土的纹锦。图案中,驾车 出行的太阳神题材来自欧洲,驾车的有翼神马源自希腊神话,联珠纹是波斯 的特征,太阳神的手印和坐姿是弥勒菩萨的形象,织入的汉字“吉”和织造 技术来自中原。该文物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
A.青海是当时欧亚经济文化中心 B.中国丝织技术已传往世界各地 C.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D.欧亚各地区宗教文化不断融合 答案 C
A.王羲之 B.颜真卿 C.柳公权 D.顾恺之 答案 A
答案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姨母帖》是王羲之的作品,故选A项。颜真 卿、柳公权楷书著名,顾恺之是画家,故排除B、C、D三项。
解析
9.下图是唐朝书法家颜真卿44岁时书写的《多宝塔碑》,是颜书中留 传下来最早的楷书作品。对其评价最为贴切的是( )
解析
19.隋唐时期,波斯人创立的祆教、摩尼教,阿拉伯人创立的伊斯兰 教、景教(基督教的一个派别)传入中国,在西域胡人中广泛流传。这一现象 ()
A.体现了隋唐社会的开放 B.表明佛教、道教的衰落 C.成为中华文明先进性的表征 D.反映了儒学与外来文化冲突
答案 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课程标准课标解读
课标导
航1.了解隋唐时期封建
社会的高度繁荣。
2.认识隋唐时期的制
度创新、民族交融和区
域开发的新成就。
1.从“时空观念”角度认识隋唐至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权
更替及统治。
2.搜集部分唐诗,从“史料实证”和“唯物史观”角度认
识隋唐盛世局面的表现及出现原因。
3.结合唐朝的民族政策,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少数民
族在边疆开发中的作用。
隋朝兴亡
1.建立
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隋,定都长安。
2.统一
589年,隋灭陈,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
3.建设顺应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1)兴建仓库:在长安、洛阳两都和地方广设。
东都:洛阳;西都:长安
(2)兴建洛阳城。
(3)开通大运河:对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隋炀帝开凿,以洛阳为中心,沟通五大水系。
4.灭亡
(1)原因:隋炀帝大兴土木,穷奢极欲,三次大举征伐高丽,导致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
残暴统治,劳民伤财
(2)概况: 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今江苏扬州统一、短命的王朝:秦、隋
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1.唐朝的建立和统一
(1)建立: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
(2)统一:派兵消灭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2.政治统治
(1)唐太宗①措施:吸取隋亡教训,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
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房玄龄、杜如晦魏征进谏200多次②结果:国家出现了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2)武则天郭沫若称赞:“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废唐称帝,改国号为周。
当权期间,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3)唐玄宗①措施: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改革兵制。
②结果:将唐朝统治推向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3.民族关系开明的民族政策。
(1)与突厥①贞观初年,唐军反击东突厥,击败并俘获东突厥可汗,东突厥汗国灭亡。
②草原各族共同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
③唐高宗联合回纥灭西突厥。
④为加强对西域的管理,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
(2)与吐蕃①通过和亲,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促进了汉藏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
②9世纪中期,吐蕃与唐会盟,民族纷争基本停止。
(3)与靺鞨:唐玄宗封靺鞨族粟末部的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4.辽阔疆域
(1)表现:东到大海,西达咸海,东北至外兴安岭、库页岛一带,南及南海,疆域空前辽阔。
南海诸岛及相关领域纳入中国的版图。
(2)原因:除了中央封建王朝的强大和开明外,周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对祖国边疆的开发作出了积极贡献。
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1.安史之乱
(1)原因①唐玄宗统治后期,沉于享乐,怠于政事,朝廷趋于腐败。
②在边境重地增置军镇,加强边防。
伴随军镇长官节度使兵力的
原为军事统领,后成为地方最高军政长官。
扩大,国家出现外重内轻的局面。
(2)过程:755年,身兼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趁机在范阳起兵,发动叛乱,历时八年,后被唐平定。
今河北、山西、辽宁地区
(3)影响①许多将领拥兵自重,独立性强,中央集权被削弱。
②边防空虚,唐朝由盛转衰。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杜甫《无家别》③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严重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
2.黄巢起义
(1)背景:唐朝后期,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进一步削弱了唐朝的统治。
(2)概况:875年爆发,横扫大半个中国,一度攻占长安。
(3)影响:沉重打击了唐朝的统治。
3.五代十国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1)唐朝灭亡:907年,朱温废唐称帝,国号梁,史称后梁。
(2)五代:指黄河流域先后出现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
(3)十国:指南方各地先后出现的吴越、南唐等9个政权和山西的北汉。
,
阅读教材·想一想
1.阅读教材P32“学思之窗”:结合皮日休的诗,说说你是如何看待隋炀帝的。
提示:修建大运河,贯通南北,利于南北交流,但滥用民力,出现暴政,导致隋朝灭亡。
2.阅读教材P35“思考点”:隋唐盛世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国家统一;统治者励精图治;人民群众的辛勤努力;制度创新,影响后世。
3.阅读教材P36“史料阅读”:根据史料说明唐朝时期的藩镇有何危害?
提示:拥有强悍的武装,独霸一方,很多藩镇虽受朝廷控制,但内部兵变时有发生,最终导
致了唐朝的灭亡。
发掘教材·读一读
1.阅读“敦煌莫高窟壁画里的唐朝曲辕犁”(见教材P33)
信息解读:唐代曲辕犁在甘肃敦煌莫高窟壁画中出现,说明该项农业生产技术已经在西北地
区出现。
2.阅读“《职贡图》”(见教材P34)
信息解读:上图表明唐朝时期的中外交流和民族交往频繁;反映了中外交往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3.阅读“唐蕃会盟碑”(见教材P34)
信息解读:会盟碑是唐蕃之间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也反映了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具有重要史料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