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帝王都秘而不宣的治人之术
韩非子的驭人之术

韩非子的驭人之术
韩非子的驭人之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深藏不露,密不可测。
韩非子强调君主应该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意图,使得下属难以洞察君主的内心和意图。
通过保持神秘感和敬畏感,君主能够让下属更加谨慎和忠诚。
2. 掌握“二柄”。
韩非子认为君主应该善于运用权力和奖赏,即“二柄”。
通过掌握赏罚的权力,君主可以控制和引导下属的行为。
3. 知人善任。
韩非子强调君主应该了解和善用人才,根据个人的能力和特长来安排职位,使得每个人都能发挥出自己的优势。
4. 虚实结合。
韩非子认为君主应该善于识破虚实,看清人世间的真相。
通过掌握真实情况和下属的动态,君主可以更好地应对各种情况。
5. 无为而治。
韩非子主张君主应该尽量少干预下属的工作,让下属有更多的发挥空间。
通过无为而治,君主可以更好地让下属展现自己的才能和能力。
总之,韩非子的驭人之术是一种权谋之术,强调君主应该善于运用权力和奖赏,了解和善用人才,同时保持神秘感和敬畏感,让下属更加忠诚和谨慎。
这些策略不仅在古代具有重要意义,在现代社会也有着一定的实用价值。
现代私塾先生揭示古代隐秘帝王术

现代私塾先生揭示古代隐秘帝王术第一:控制一切消息。
严格审核消息,不让不利于帝王帝国的任何消息流通散布。
对于散布流通不利于帝王帝国的消息的人实施严酷惩罚。
第二:让帝王在暗处,让反叛分子在明处。
这是核心思维,但是操作上极具隐蔽性,不让任何人觉察出来。
也就是说要让帝王成为受众的依赖,让帝王扮演超具神仙的角色,让帝王高于一切,大于一切,一切都是帝王受赐,一切都是帝王所造,所拥有,这样就培养了诸多的打手,而这些打手本身就是帝王的受害者,受到了将要已经受到帝王的迫害打压。
也就是培养很多类似机器人的自动打手,不用帝王本人,就能直接自动对接上,自动维护保护帝王。
也就是说让帝王成为子民生命的一部分,保护帝王就是保护子民自己。
第三:营造一种恐怖场,这种恐怖场利于控制人的言行,控制不让任何不利于帝王帝国的人、组织的存在。
第四:也就是要消除任何危害帝王权威的人、组织。
因此诋毁污蔑其他帝王,同时期帝王变得非常必要了。
而要达到如此效果,就一定要控制消息的流通。
要培养一种狭隘的思维,狭隘激进的思维,因此这要从娃娃抓起,从全面抓起,塑造立体的宣传模式,从天上到地上,以直到地下,全面铺开。
让这样狭隘极端的思维为核心的内容反复滚动重复,知道子民的梦中也出现这样的内容,说出的梦话也是这样的话。
第五:纯洁队伍,不断地清除异己,打击任何不一样的思想,打击任意不同的声音,消除任意反对的力量,不管他是如何的善良,如何的有功劳,如何有辉煌的过去,一切都是为了维护帝王,为了维护的利益,一切理论、道理、做法、手段都是可以采用的,无所不用其极。
不管任何天理良心,一切都是为了维护帝王而存在。
第六:手法隐蔽,为了达到洗脑的目的,任何改头换面的名字、名词都能用上。
为了打击反对力量,要给予反对力量以最邪恶的罪名,最极端的措施,而且要让更多的自动打手出手帮助,发动更多的人参与进来,特别是无脑族的出现更是有利于帝王的长久。
第七:拉拢精英,打击不服从者。
拉拢精英,可以给予帝王以良好形象,同时强取豪夺他们的财产才能,为帝王所用。
古代帝王顶级驭人术!人生至少读一遍,让你轻松驾驭人性

古代帝王顶级驭人术!人生至少读一遍,让你轻松驾驭人性最近庆余年真的非常火,估计我的粉丝们没有没看过庆余年的吧?老顾我本来以为这庆余年是个喜剧,但人家明明是权谋剧!里面的范闲和范思哲就是我的快乐源泉!我更关注里面的庆帝!他就是背后的一双大手!用一个又一个计谋,让范闲掌管内库大权,从范闲一开始来到京都,他就已经算计好了一起玩,一环套一换,为的就是自己的统治!而手下的人,也都死心塌地,陈道明的演技真的很好,只要站在那里,那气场就吓退一群大臣!古代帝王的驭人术是真的厉害!据说,古代帝王里,朱元璋的驭人术排在第一位其一:人尽其才,很多有能力的人都为他所用,并用得恰到好处。
其二:党派林立:很多帝王都玩过这一招,朱元璋玩的最炉火纯青,利用党派斗争来除掉一些势力,废弃丞相制就是利用的这种办法。
排在第二位的就是刘邦文不能文,武不能武,彻头彻尾的一个街头小痞子。
但是就这样的一个小混混,打败了“文武双全”的项羽。
刘邦之所以能够打败项羽,凭的就是驭人之术。
张良、萧何、韩信等一大批能人,都甘心为刘邦打江山。
巧了,陈道明老师也演过刘邦!还有一位嘉靖皇帝朱厚熜朱厚熜不能算是最英明的皇帝,但绝对算得上中国历史上最聪明的皇帝之一,少年得志的他实行了一系列轰轰烈烈的中兴改革。
著名演员陈宝国曾说过:“这个皇帝很有意思,他不穿龙袍,不上朝,但朝中所有的事情都知道,还牢牢把握着军权和兵权;我在戏里几乎没坐过龙椅,跟《汉武大帝》太不一样,这个皇帝很另类。
”嘉靖皇帝30年不上朝,却将天下之事知道的一清二楚,将百官牢牢握在手中,并且还能让各种势力互相平衡。
艾森豪威尔说过:“你不能靠拍人家头而领导别人,那是侵犯,而不是领导力”。
作为古代帝王,皇帝要能纵览全局,还要平衡利益,还得让大臣们服服帖帖,死心塌地!王阳明也曾经被宦官刘瑾折磨过,自己去了龙场顿悟,没想到,这不是王阳明的死结,反倒是让王阳明转折点!之后的王阳明终于悟出了王阳明心学!而他的心学,就是靠内心和智慧,让自己生存下来!再比如康熙和雍正,当时年羹尧杀了孙嘉诚后,雍正迅速的让其岳钟琪取而代之,等到年羹尧从蒙古王爷处返回军帐的时候,一切都已经物是人非。
什么是帝王之术?三句话概括“帝王之术”的根本!

什么是帝王之术?三句话概括“帝王之术”的根本!本文导读:现如今人们肯定听说过帝王之术,现如今看来这样的话是对古代帝王说的,在古代封建王朝时期,皇帝要维护一个王朝的发展和稳定,由此就出现了帝王之术。
时至今日,人们对古代的帝王之术仍然是存在争议的,到底什么是帝王之术呢?这个问题恐怕一时半会儿没有人能够回答清楚。
帝王之术在现如今看来,可能是属于哲学的范畴,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根本用不到。
大多数老板或者领导是会用到帝王之术的。
其实帝王之术一般指人君南面术,什么是“人君南面术”那?简单说就是治国之道、帝王学、统御天下之术。
历朝历代的皇帝都是懂得帝王之术的,一般的情况下,一个王朝的太子就会在老师的教导下去学习一些古籍知识,在学习的时候,老师就会将这些历史讲解为帝王之术,以便日后的运用。
拿汉高祖刘邦来说,根据《史记·高祖本纪》记载,根本上的帝王之术无非就是善于发现和利用人才。
怎么这样说呢?看看史记中的记载:“夫运筹策于帏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从这样的记载来看,刘邦是很懂得自己的缺点的,接下来记载了关键。
“三人者,皆人杰也。
吾能用之,此吾所以有天下也。
”这句话就说明了一切,懂得运用三人,才是刘邦能够得到天下道根本原因。
现如今看来,汉朝距今已经过去了上千年的时间,汉朝之后的历朝历代中,每个开国皇帝都是懂得运用人才的。
换句话说,古代的帝王之术就是统御天下之术,在这样的情况下想要发现人才和利用人才是非常重要的。
其实古代的帝王之术从根本上可以看成是用人之道。
在三国时期编著的《人物志》中,作者刘劭写了如何发现和利用人才。
不过要是细说帝王之术,那么这个范围涵盖的就太广泛了。
古代的帝王之术在各门类学问或轻或重、或多或少都涉及到。
不过在这之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帝王运用人才的技术。
假如当时的刘邦没有运用好萧何、张良和韩信,那么他肯定建立不了汉朝。
中国古代帝王的权谋之术

帝王夺取天下好比摘人参果,你想吃,他想吃,大家都想吃,于是大家都想方设法捷足先登,争取优先权。
得了天下,做了皇上,就好比人参果到口。
可是这果子不仅可口、长寿,而且今生今世吃也吃不完,它可供子嗣世代享受,以至无穷。
如此说来,人生易老而人参果不老,打天下的帝王君主不可能长命不衰,那么这使帝王享用不尽的王位就得传给后代儿孙。
可古代帝王妻妾成群,儿孙也就多,而王位只有一个,到底传给谁,这一点不同帝王各有标准,但最要紧的,一是要传给自己最喜欢的、自己认为最可靠的人,二是要传给有能力保住这位子的人。
为此,帝王们为这传位问题同样需要运筹算计。
d人世间有各色人等,而各色人等又各有各的才干。
才能分为多种,或有文韬,或有武略,然而作为政治家,特别是作为皇位继承人,那选择的标准恐怕主要是政才。
比如魏武帝曹操,起初最爱小儿子曹冲。
这曹冲也确实聪颖早慧,他7岁用船称象,语惊四座。
9岁时巧用计谋,救了御马官一条性命,也史上留名。
可惜神童早逝,这使父亲曹操大伤其心。
曹冲死后,魏武帝曾一度把立嗣之心转移到文才颇盛的曹植身上。
可这曹植终因缺乏“深自砥砺”的工夫和“矫情自饰”的韬略,眼瞅着这太子宝座被哥哥曹丕不费吹灰之力给抢走了。
想来以曹操的聪明和机诈,不会识不破曹丕在自己面前玩弄的小小把戏,但曹操心里十分清楚,曹植虽然文才过人,可他的桀骜不驯和潇洒倜傥绝对守不住那众人觊觎的王位。
曹操从自己一生的政治经验中得出一个结论,要想稳坐天下,必不可少的就是乔装打扮自己,要比别人做事更隐蔽,更多几个心眼,这是曹操对儿子的政才要求。
而曹丕就具备这样的条件。
后世许多文人墨客常对曹操不立曹植大发感慨,殊不知曹操掌握的是政治家标准,在这个问题上他不需要文人的理解。
古代帝王的十大驭人术

古代帝王的十大驭人术帝王掌管天下需要各方面力量的支持。
在这诸多力量中,中央执行机关里的行政长官,特别是那些资深且有能力者,更常常成为帝王要优先考虑的对象。
既要调动他们的忠诚心和积极性,又予以适当限制和合理控制,这是再理想不过的。
因为没有这些人的工作,帝王将一事无成。
如果使用不当、控制不严,帝王也会大权旁落。
究竟如何驭臣,这其中不仅多有花样,而且也颇具难度。
1.自树威信做了皇帝的人并不一定是最有威信的人,而一旦身为国主,树立威信又是绝对必要的。
比如秦始皇在统一天下、位至至尊以后曾经多次到全国各地巡游,每到一地,他都要刻石立碑,碑文写的无非是他身为皇帝的功劳和辛苦。
这样一而再、再而三,不厌其烦地自我标榜,其目的无非是要建立自己的威信,在百官和百姓中确立自己不同于他之外任何人的特殊地位,秦始皇的这一举动,在其驾驭臣下方面确实起到了预期的作用。
灭秦建汉的汉高祖刘邦也深知自树威信的重要性,有两件事很能说明他对这一问题的敏感和自觉。
其一,刘邦在平定天下以后,有一次在洛阳南宫摆酒设宴,问群臣项羽之所以失天下、自己之所以得天下的原因,群臣各有所答,但都不中肯綮。
刘邦自己总结说:“在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方面,我比不上张良;在管理国家行政事务、安抚百姓、给前方战士提供足够给养方面,我比不上萧何;而在率领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取方面,我更比不上韩信。
张良、萧何、韩信三人,都是杰出的人,我能任用他们,这是我获得天下的重要原因。
”刘邦这番话既直言不讳,又入情入理。
你与其说他是在讨论汉得天下的原因,不如说是为了自树个人威信。
特别是他巧妙地运用欲扬先抑法,先谦虚地称赞张、何、韩三人,然后话锋一转,那意思是说,他们三个“人杰”都愿意为我所用,那么我的高人一筹不是不言自明的吗?另一件事是,刘邦在得了天下以后,大臣们整天大吃大喝,这些人大多缺乏文化教养,完全不懂礼仪,喝醉酒就吵吵嚷嚷,甚至舞刀动枪,这使刘邦很不开心。
这时有个精明的儒生名叫叔孙通的看出了刘邦的心事,就建议刘邦制定礼仪。
《三略》的谋略价值及原文、译文(下):国学谋略,永久收藏

《三略》的谋略价值及原文、译文(下):国学谋略,永久收藏《三略》原称《黄石公三略》,是中国古代的一部著名兵书,与《六韬》齐名。
此书侧重于从政治策略上阐明治国用兵的道理,不同于其他兵书。
它是一部糅合了诸子各家的某些思想,专论战略的兵书。
南宋晁公武称其:“论用兵机之妙、严明之决,军可以死易生,国可以存易亡。
”北宋神宗元丰年间被当时武学必读书《武经七书》编入。
《三略》的谋略价值《三略》问世之后,受到社会的普遍重视。
光武帝诏书中引用《三略》内容,说明《三略》在东汉初年已经广为流传。
东汉末年陈琳在《武军赋》中已经将《三略》与《孙子》、《吴子》、《六韬》相提并论。
唐朝初年魏征将《三略》内容收入《群书治要》,做为帝王治国安邦的参考。
宋代元丰年间,《三略》被列为“武经”之一,从此取得了兵学经典的地位。
历代学者为它作注和阐说的也很多。
据统计,从南北朝时期开始,经唐宋到清末,为该书作注、解说的就多达60多家。
对于《三略》的价值,许多学者也做出了很高的评价。
南宋著名学者晁公武说,《三略》其书,“论用兵机权之妙,严明之决,军可以生易死,国可以存易亡”;《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三略》说:“其大旨出于黄老,务在沈几观变,先立于不败,以求敌人可胜,操术颇巧,兵家或往往用之。
”这些评语,都准确地指出了《三略》的军事学术价值和谋略实用价值。
这也正是《三略》之所以为历代众多政治家、军事家所高度推重的原因所在。
由于揭示出了治国方略、用兵韬略的一些普遍规律,《三略》不仅在国内受到推崇,在国外也产生了相当影响。
唐朝年间,《三略》传入日本。
日本的战国时代,《三略》与《六韬》一起被定为武校的主要教科书,并产生了林道春的《黄石公三略评判》、《三略讲义私考》,山冢义炬的《三略备考》,山鹿高祐的《三略要证》,喜多村政方的《三略便义》等。
同时,《三略》在朝鲜等国家也得到了广泛传播。
所有这些,都证明了《三略》的不朽价值。
就商战而言,《三略》最具有启发意义的,是八个字:“为国之道,恃贤与民。
历代帝王的驭民术

历代帝王的驭民术嘿,咱今天就来聊聊历代帝王的驭民术。
你想啊,那些个帝王,高高在上的,手底下那么多人,得想办法管着呀。
这就有了各种驭民术。
先说这愚民政策吧。
就好比以前我老家有个大地主。
这地主呢,不想让底下的农民知道太多事儿,怕他们有了想法不好管。
就故意不让他们读书识字,整天就只让他们种地干活。
还跟他们说,你们就好好种地,别的事儿别瞎操心,有我在呢,你们就有饭吃。
这农民们啥也不懂,就只能乖乖听地主的话。
帝王们也差不多,不想让老百姓太聪明,怕他们造反呢。
还有弱民之术。
就是让老百姓没那么大的力气反抗。
就像有个村里的恶霸,专门欺负那些穷人家。
把人家的好东西都抢走,让人家穷得叮当响。
老百姓没吃没喝的,哪还有力气反抗他呀。
帝王们也是,收很高的税,让老百姓日子过得紧紧巴巴的。
还不让他们有兵器,怕他们拿起来造反。
疲民之术也厉害着呢。
让老百姓整天忙得团团转,没工夫想别的事儿。
我记得有一次去一个工地干活,那老板可狠了,给的活特别多,从早干到晚,累得要死。
帝王们就像那个老板,让老百姓不是去修城墙就是去挖运河,或者去打仗。
老百姓累得不行,哪还有心思造反呀。
辱民之术呢,就是让老百姓觉得自己特别低贱。
就像学校里有个坏老师,整天骂学生,让学生觉得自己啥也不是。
帝王们也会用各种办法让老百姓觉得自己很低微,在他们面前得跪着趴着,一点尊严都没有。
不过呢,也有帝王会用恩威并施的办法。
就是有时候给点好处,有时候又吓唬吓唬。
就像我家隔壁的大叔,对他儿子,有时候给买个玩具,有时候又骂两句。
帝王们也会给老百姓点甜头,比如减免点税啊,或者赏点东西啥的。
但要是老百姓不听话,那就收拾他们。
反正啊,历代帝王的驭民术五花八门的。
都是为了让自己的江山坐得稳当。
咱现在可好了,没有这些乱七八糟的驭民术,大家都平等自由,多幸福啊。
嘿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代帝王都秘而不宣的治人之术
真正实用而可靠的管理艺术,从古至今都是领导者秘而不宣的“商业机密”。
现在很多企业之所以规模都很小,其中一个关键原因就是老板(或者创业者)不懂“治人之术”,因为他们不能够有效地“制人”,所以就不能够放心大胆地“用人”。
诸葛亮受刘备托孤重任,希望把“阿斗”刘禅培养成有能力“恢复中原”的“合伙人”,于是他不得不破例将口口相传的“治人之术”以文字的形式写出来,供其反复研习。
诸葛亮认为要管理好国家这类巨型组织,必须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
1.狠抓组织风气
诸葛亮指出:“治人之道,谓道之风化,陈示所以也。
”就是说,管理的规律和诀窍,就在于能够在整个组织内部营造一种积极正面的风气,让大家知道怎样做事情才是组织所鼓励和支持的。
这里的“风气”其实就是团队组织的价值取向,价值取向越明确,那么其成员就越团结,越不容易勾心斗角自私自利。
接着诸葛亮举例说明这一点的重要性,他指出:“是以尧舜之君,远夷贡献,桀纣之君,诸夏背叛,非天移动其人,是乃上化使然也。
”就是说,尧舜之所以成为英明的领导人,能够让边远的外族归顺投靠,就是因为深谙此道;桀纣之所以成为昏庸
的亡国之君,甚至连同宗同族的华夏群众都背叛他们,就是因为他们不能遏制不正之风,并非是上天改变了其下属的心意。
2.理顺“因果”关系
既然在组织内部营造一种积极正面的风气那么重要,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诸葛亮提示要“陈之以德义而民与行,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就是说领导者要向下属清晰明确的展示自己的态度,让下属知道他们自己做出的每一个行为都会得到组织的“回报”。
其实人脑和电脑一样,都是根据一定的“程序”而运行的。
高明的领导者善于察觉这种暗藏的“程序”并根据自己的需求加以“改写”,这样就能够把一时的赏罚,变成长久的“因果”关系。
3.及时去除“杂质”
任何组织或企业都是存在“害群之马”的,如果放任他们继续存在,势必会“一颗耗子屎,坏了一锅粥”。
诸葛亮对此也是深有体会的,他总结道:“故治人犹如养苗,先去其秽”。
就是说,经营团队的活动和管理园林非常相像,为了使树木长的更好,对其及时“裁减”非常重要。
当然具体的手段因人而异,有些人只需要口头批评教育,有些人就必须要立即开除。
虽然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但是创业的本质仍然没有改变,依然是建立一种“以自己为核心,以经济利益为纽带”的人际关系。
而“治人之术”就是建立这种关系的基石,创业者不能不对此详加揣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