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档】奉陪郑驸马韦曲阅读理解答案word版本 (3页)
杜甫《奉陪郑驸马韦曲》阅读答案及解析

杜甫《奉陪郑驸马韦曲》阅读答案及解析【阅读理解题目】:奉陪郑驸马韦曲杜甫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
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
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释:[1]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
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
[2]禁:消瘦。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的首句和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两处“无赖”都传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B.三四句意谓韦曲的满眼春色,让自感老去的诗人也觉得应借酒释怀,消受春光。
C.五六句通过“石角钩衣”、“藤梢刺眼”的细致描写,状写韦曲春去夏来的美景。
D.此诗运用了“反言”,如“恼煞人”,实际是爱煞人,正话反说,有相反相成之趣。
②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之感。
下列诗句寓有兴亡之感的两项是(4分)A.杜甫诗中韦曲花,至今无赖尚家家。
(唐·罗隐《寄南城韦逸人》)B.当年燕子知何址,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
(宋·张炎《高阳台》)C.莫夸韦曲花无赖,独擅终南雨后青。
(元·虞集《题南野亭》)D.花气上林春浩渺,酒香韦曲晚氤氲。
(明·胡应麟《寄朱可大进士》)E.韦曲杜陵文物尽,眼中多少可儿坟。
(清(此当作明,出题人有误)·王象巽《游曲江》)③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
”结合这一注解,谈谈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参考答案】:①答案:C解析:本诗所写明显是春日景色,并非夏日。
②答案:BE解析:兴亡盛衰之感往往是通过描绘眼前的物是人非而起,“当年燕子知何处”和“韦曲杜陵文物尽”均是在感慨当初繁华如今已经不再,因此答案容易获得,余下三句均为袭用杜甫原句进行单纯的景物描写。
③答案:要点一:借向往隐居生活,表达对韦曲春景的喜爱。
(或:因韦曲春色美景而生隐居山林之情)要点二:隐含求仕未果的复杂心情。
解析:参照注释和典故本身,知人论世,即可得到答案,注意要先理解诗句本身的意思再分析,归隐之怀在表面,厌倦功名之心则为根本。
2014年高考语文试题--古诗阅读题(含答案)

2014年高考语文试题--古诗阅读题(新课标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阮郎归无名氏①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
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
讳愁无奈眉②。
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③。
[注]①作者一作秦观。
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
③劫:围棋术语。
8.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
(5分)【试题答案】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
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
【试题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结构作用【试题解析】词的上阕主要在写景,描写的是凄凉的景象场面:丝丝细雨被和暖的春风吹送着,飘洒在繁花落尽的树枝上。
满地落花被雨水浇湿,再也飞舞不起来了。
池塘里碧绿的水面上随风荡起微微的波纹。
雨晴了,一轮斜阳依旧出现在西方的天空上。
在“哀”的暮春景色中,抒发的是一种“哀”情,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9.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
(6分)【试题答案】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思绪纷乱、无法排遣的愁情。
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动作来表现的。
回身整理残棋并想续下,借以转移愁情,可又因心事重重,以致犹豫不决,落子迟缓。
【试题考点】分析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试题解析】下阕写当主人公在百无聊赖中卷起珠帘,恰恰看到燕子成双成对地飞来飞去。
这更加勾起了女主人公的一怀愁绪。
这种愁绪实在难以排遣,满心想加以掩饰,无奈却在紧蹙的双眉中显露出来。
于是只好强打精神,翻身起来,继续下那盘没有下完的棋。
岂料应劫之际,她竟然举棋不定,沉吟半晌,难以落子。
最后两句借续下残棋的动作来表达自己难以排遣的愁情。
【诗歌赏析】“春风”二句起调低沉,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
春风吹雨已自凄凉,而花枝已凋残矣,风雨仍依旧吹打不舍,景象更为惨淡。
“落花无可飞”,写残红满地,沾泥不起,比雨绕残枝,又进一层,表面上写景,实际上渗透着悲伤情绪。
古典诗歌鉴赏之《奉陪郑驸马韦曲》(附:作者简介、注释、解析、赏析、兴亡盛衰诗句)

古典诗歌鉴赏之《奉陪郑驸马韦曲》(杜甫)试题、答案(附:作者简介、注释、解析、赏析、兴亡盛衰诗句)【亮点提示】本诗歌艺术上的最大特色:反言(反语)2014年北京高考古典诗歌试题阅读下面诗歌,完1~3题。
奉陪郑驸马韦曲杜甫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
绿尊虽尽日,白发好禁春。
石角钩衣破,藤枝刺眼新。
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韦曲,在京城三十里,贵家园亭、侯王别墅,多在于此,乃行乐之胜地。
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
1.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的首句和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两处“无赖”都传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B.三四句意谓韦曲的满眼春色,让自感老去的诗人也觉得应借酒释怀,消受春光。
C.五六句通过“石角钩衣”、“藤梢刺眼”的细致描写,状写韦曲春去夏来的美景。
D.此诗运用了“反言”,如“恼煞人”,实际是爱煞人,正话反说,有相反相成之趣。
2. 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之感。
下列诗句寓有兴亡之感的两项是(4分)A.杜甫诗中韦曲花,至今无赖尚家家。
(唐·罗隐《寄南城韦逸人》)B.当年燕子知何址,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
(宋·张炎《高阳台》)C.莫夸韦曲花无赖,独擅终南雨后青。
(元·虞集《题南野亭》)D.花气上林春浩渺,酒香韦曲晚氤氲。
(明·胡应麟《寄朱可大进士》)E.韦曲杜陵文物尽,眼中多少可儿坟。
(清(此当作明,出题人有误)·王象巽《游曲江》)3.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
”结合这一注解,谈谈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注释:【1】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
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
【2】禁:消受。
1.【答案】C(3分)【解析】“白发好禁春”意思是满头白发的自己也正好消受春天的美景,可见诗歌写的是春天的美景,不是春去夏来。
2.【答案】B、E(4分)【解析】兴亡盛衰之感往往是通过描绘眼前的物是人非而起,“当年燕子知何处”和“韦曲杜陵文物尽”均是在感慨当初的繁华如今已经不再,都表达了兴亡之叹,因此答案容易获得,余下三句均为袭用杜甫原句进行单纯的景物描写。
2014各省高考诗歌鉴赏(含答案)

2014各省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含答案)一、新课标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阮郎归无名氏①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
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
讳愁无奈眉②。
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③。
[注]①作者一作秦观。
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
③劫:围棋术语。
8.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
(5分)9.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
(6分)二、新课标卷2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含山店梦觉作 [唐]韦庄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宿渔家 [宋]郭震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注] 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人(今陕西西安东南)人。
曾流离吴越等地。
②郭震:字希声,成都人。
生卒年生平不详。
8.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
(5分)9.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6分)三、北京卷阅读下面诗歌,完成①—③题。
奉陪郑驸马韦曲【1】杜甫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
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
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释:【1】韦曲:唐代长安游赏胜地,杜甫作此诗时,久住于长安而未得一官。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的首句和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两处“无赖”都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B.三四句意谓韦曲的满园春色,让自感老去的诗人也觉得应该尽情饮酒。
C.五六句通过“石角钩衣”、“藤梢刺眼”的细节极力状写韦曲的夏日景色。
D.此诗运用了“反言”,如“恼煞人”,实际是对“爱煞人”的反说,有曲折之妙。
(2)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盛衰之感,下列诗句中寓有相同情感的两句是(4分)A.杜甫诗中韦曲花,至今无赖尚豪家。
——唐·罗隐《寄南城韦逸人》B.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
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

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试卷高二年级语文班级 姓名 学号 成绩I 卷(50分)一、 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 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若:……的样子 B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爽:差错、过失 C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渐:浸湿 D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回心转意2. 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肇:开始 B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淹:久留 C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章:纹彩 D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惩:因受创而戒止3. 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 .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故:仍旧 B .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适:刚刚 C .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 否:坏运气 D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谢:告诉、告知4. 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回:回转 B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济:开创 C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形胜:地理形势优越 D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工:工巧5.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 .愆.(qiān )期 卜筮.(shì) 渐.(jiàn )染 妆奁.(liàn ) B .伶俜.(pīng ) 公姥.(mǔ) 参.(shēn )商 长篙.(gāo ) C .间.(jiàn )或 小觑.(qù) 敌忾.(kài ) 托庇.(bì) D .凌侮.(w ǔ) 口讷.(nè) 虫豸.(zhì) 火钵.(bō) 6. 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恩格斯的《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在马克思“经济基础是决定性因素”观点的基础上,更具体地论述了经济关系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纠正了当时青年对马克思观点的误解。
2017年10月16日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四-试题君之每日一题君2018年上学期高考语文期中复习 含解析 精品

2017年10月16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四)1.【2014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目。
奉陪郑驸马韦曲【1】杜甫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
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2】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
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释:【1】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
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
【2】禁:消受。
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
”结合这一注解,说说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要点一借向往隐居生活,表达对韦曲春景的喜爱。
(或:因韦曲春色美景而生隐居山林之情。
)要点二隐含求仕未果的复杂心情。
2.【2012年高考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望江南【宋】李纲江上雪,独立钓渔翁。
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①空。
图画若为工。
云水暮,归去远烟中。
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
欢笑有儿童。
(选自《御选历代诗余》卷二十五) 【注】①玉花:喻雪花。
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联系诗句简要谈谈。
下阕表现了诗人对渔翁简朴而自在生活的倾慕之情。
“云水暮,归去远烟中”渲染环境的高远空旷,暗示渔翁生活的闲适自在;“茅舍竹篱依小屿”描写渔翁生活的简朴与环境的清幽;“缩鳊圆鲫入轻笼”流露出渔翁生活的自得之情;“欢笑有儿童”凸现了渔翁生活的温馨和欢乐。
名师点睛1.看提示,定基调。
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等,常常会为我们理解诗词情感指明方向。
2.抓意象,挖内涵。
意象是情感的载体。
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
如优美闲适、色彩明丽、壮观奇伟、气势雄浑的意象体现的往往是快乐喜悦的情感;而冷清凄凉、色彩暗淡、低沉萧瑟的意象体现的往往是伤感悲哀的情感。
3.品词句,悟感情。
作者在诗歌中往往会用一两个词语或句子来点明诗歌的感情,抓住了这样的关键词,也就能够快速地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4.明手法,巧作答。
情感的表达离不开表达技巧这座桥梁,因此在分析诗歌情感时,不能孤立起来,一要通过具体的语句来思考,二要结合表达技巧来思考。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四)-学易试题君之每日一题君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1
高考频度:★★★★★ ┇ 难易程度:★★★★☆
1.【2014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目。
奉陪郑驸马韦曲
【1】 杜 甫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
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2】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
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释:【1】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
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
【2
】禁:消受。
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
”结合这一注解,说说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要点一 借向往隐居生活,表达对韦曲春景的喜爱。
(或:因韦曲春色美景而生隐居山林之情。
)
要点二 隐含求仕未果的复杂心情。
2.
【2012年高考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望江南
【宋】李纲
江上雪,独立钓渔翁。
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①
空。
图画若为工。
云水暮,归去远烟中。
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
欢笑有儿童。
(选自《御选历代诗余》卷二十五)
【注】①玉花:喻雪花。
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联系诗句简要谈谈。
下阕表现了诗人对渔翁简朴而自在生活的倾慕之情。
“云水暮,归去远烟中”渲染环境的高远
空旷,暗示渔翁生活的闲适自在;“茅舍竹篱依小屿”描写渔翁生活的简朴与环境的清幽;“缩鳊圆鲫入轻笼”流露出渔翁生活的自得之情;“欢笑有儿童”凸现了渔翁生活的温馨和欢乐。
诗歌鉴赏之评价作者的思想情感以及观点态度 (

(2)三、四两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 析。(3分)
(2015四川)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 题。(8分) 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 骆宾王 返照下层岑,物外狎招寻。 兰径薰幽珮,槐庭落暗金。 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一遣樊笼累,唯馀松桂心。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向?结合 全诗简要分析。(5分)
(2015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 题。 月圆(1) 【唐】杜甫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委波金不定,照 席绮逾依。(2) 未缺(3)空山静,高悬列宿(4)稀。故园 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注】(1)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 天杜甫流寓夔州所作(2)这里指光彩更柔美。(3) 未缺指月圆,(4)列宿指群星。 (2)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 度进行赏析。
二、掌握全面、准确地把握诗的思想感情的核心 方法
小结: (1)抓住诗题 (2)抓住关键词 (3)抓住题材类型 (4)抓住景物形象特点 (5)抓住典型意象 (6)抓住注释
注释分类 介绍写作背景 介绍相关诗句
所暗示内容 暗示诗人的创作动机及本 诗的思想感情。 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
介绍作者
介绍别人评价
鉴 赏 诗 歌考 的点 思一 想 情 感
一、分清诗歌题材,把握诗歌内容和思想情感。
送别抒怀诗
山水田园诗 咏物抒怀诗
羁旅思乡诗
边塞征战诗 即景感怀诗
闺情宫怨诗
怀古咏史诗 即事抒怀诗
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除夜 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诗歌作者身处何境?表达了一种什么思想感情? 客居他乡,孤寂思乡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不知自己何时才能占据一丛竹林头戴小乌巾过着像刘岩一样的隐士生活运用典故通过对韦曲春色描写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因此产生对归隐山林的隐士生活的向往曲折含蓄地表达出对久图官场功名而不得的厌倦情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奉陪郑驸马韦曲阅读理解答案
奉陪郑驸马韦曲
杜甫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
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
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释:
【1】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
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
【2】禁:消瘦。
①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首句和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两处“无赖”都传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B.三四句意谓韦曲的满眼春色,让自感老去的诗人也觉得应借酒释怀,消受春光。
C.五六句通过“石角钩衣”、“藤梢刺眼”的细致描写,状写韦曲春去夏来的美景。
D.此诗运用了“反言”,如“恼煞人”,实际是爱煞人,正话反说,有相反相成之趣。
② 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之感。
下列诗句寓有兴亡之感的两项是(4分)
A.杜甫诗中韦曲花,至今无赖尚家家。
(唐·罗隐《寄南城韦逸人》)
B.当年燕子知何址,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
(宋·张炎《高阳台》)
C.莫夸韦曲花无赖,独擅终南雨后青。
(元·虞集《题南野亭》)
D.花气上林春浩渺,酒香韦曲晚氤氲。
(明·胡应麟《寄朱可大进士》)
E.韦曲杜陵文物尽,眼中多少可儿坟。
(清(此当作明,出题人有误)·王象巽《游曲江》)
③ 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
”结合这一注解,谈谈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
参考答案
①答案:C
解析:本诗所写明显是春日景色,并非夏日。
②答案:BE
解析:兴亡盛衰之感往往是通过描绘眼前的物是人非而起,“当年燕子知
何处”和“韦曲杜陵文物尽”均是在感慨当初繁华如今已经不再,因此答案容
易获得,余下三句均为袭用杜甫原句进行单纯的景物描写。
③答案:要点一:借向往隐居生活,表达对韦曲春景的喜爱。
(或:因韦曲春色美景而生隐居山林之情)
要点二:隐含求仕未果的复杂心情。
解析:参照注释和典故本身,知人论世,即可得到答案,注意要先理解诗
句本身的意思再分析,归隐之怀在表面,厌倦功名之心则为根本。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不知自己何时才能占据一丛竹林,头戴小乌巾,过着
像刘岩一样的隐士生活”,运用典故,通过对韦曲春色描写,表达出作者的喜
爱之情,因此产生对归隐山林的隐士生活的向往,曲折含蓄地表达出对久图官
场功名而不得的厌倦情绪。
二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诗的首句和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两处“无赖”都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B.三四句意谓韦曲的满眼春色,让自感老去的诗人也觉得应尽情饮酒。
C.五六句通过“石角钩衣”、“藤梢刺眼”的细节极力状写韦曲的夏日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