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阅读训练及答案

合集下载

《郑板桥爱子之道》原文、注释、翻译、阅读训练附答案

《郑板桥爱子之道》原文、注释、翻译、阅读训练附答案

【原文选段】余五十二岁始得一子,岂有不爱之理!然爱之必以其道,虽嬉戏玩耍,务令忠厚,毋为刻急①也。

平生最不喜笼中养鸟,我图娱悦,彼在囚牢,何情何理,而必屈物之性以适吾性乎!至于发系蜻蜓,线缚螃蟹,为小儿玩具,不过一时片刻便折拉而死。

上帝②亦心心爱念,吾辈竟不能体天之心以为心,万物将何所托命乎?我不在家,儿子便是你管束。

要须长其忠厚之情,驱其残忍之性,不得以为犹子③而姑纵惜也。

家人④儿女,总是天地间一般人,当一般爱惜,不可使吾儿凌虐他。

凡鱼飧⑤果饼,宜均分散给,大家欢嬉跳跃。

若吾儿坐食好物,令家人子远立而望,不得一沾唇齿;其父母见而怜之,无可如何⑥,呼之使去,岂非割心剜肉乎! (选自清代郑燮《潍县署中与舍弟墨第二书》,有删减) 【注释】郑板桥简介①刻急:苛刻严峻。

②上帝:老天。

③犹子:兄弟之子。

④家人:仆人。

⑤飧(sūn):熟食品。

⑥无可如何:无可奈何。

【翻译】我五十二岁才有个儿子,哪有不疼爱他的道理?但是爱孩子一定得有规矩方法,即使是孩子们在一块游戏玩耍,也必须使他时刻记着对人应该忠厚,做事要稳妥,不能急躁。

我不在家,儿子就归你管教。

要紧的是必须培养他的忠诚厚道的感情,消除残酷冷漠的性情,不能认为他不是你的儿子,无法像亲生儿子一样管教而暂且纵容姑息。

家中仆人的子女,总也和我们一样是生活于天地间的人,应该同样爱护,不能让我的儿子欺负虐待他们。

凡是给孩子们鱼肉果点等,应该平均发放,使孩子们欢喜蹦跳。

假如让我的儿子坐着独吞好吃的,而叫仆人的子女远远地站着观望,想吃而不能够吃上一丁点,他们的父母看见了必然会可怜自己的孩子,但又拿不出什么办法,只得把孩子叫走,这样做岂不叫人像割心挖肉一样难受吗? 【练习】 1.解释下列句子中黑体的词。

(1)务令忠厚 (2)而必屈物之性以适吾性乎 (3)若吾儿坐食好物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其父母见而怜之,无可如何,呼之使去。

3.文中作者希望弟弟把儿子教育成怎样的人? 【参考答案】 1.(1)让、使 (2)适合 (3)吃 2.他们的父母看见了,很怜悯他们,但又无可奈何,呼叫他们让他们离开。

中考课外文言文专题(附答案)1

中考课外文言文专题(附答案)1

课外文言文专题训练(附答案)(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9-13题。

(10分)戴胄犯颜①执法上②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擢③为大理少卿。

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④,赦令自首,不肯者死。

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

胄奏:“据法应流⑤。

”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⑥大信于天下也。

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

【注释】①犯颜:冒犯君主的威严。

②上:指唐太宗。

③擢:提升。

④资荫:资即资格;荫指封建时代子孙因祖先的官爵而受到封赏。

⑤流:把犯人放逐到边远的地方服劳役。

⑥布:昭示。

9.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2分)上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A.上/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B.上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C.上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D.上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10.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2分)忿()狱()11.翻译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2分)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12.对弄虚作假者的处理,戴胄的意见与唐太宗的意见有何不同?戴胄的理由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2分)13.结合文意简要分析戴胄的品质。

(2分)9.A;10.愤恨、案件。

11.你是想只管遵守法律,而让我失信于天下吗?12.唐太宗认为之前已经宣布过:弄虚作假不自首者死。

坚持要兑现守信用。

戴胄认为应该流放。

其理由是真正的守信用应该维护国法,而不是凭君王一时的喜怒来决断事情。

13.戴胄向太宗进谏,提出不同意见,可见他是一个忠诚耿直的人,正直无畏,秉公守法,不畏权贵,据理力争。

他严格依照法律处理犯事的官员,可见他是一个忠于职守、严于执法的人。

(二)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

……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

拯曰:“第①归,杀而鬻②之。

”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二年级部编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讲解及练习题(含答案)含解析

二年级部编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讲解及练习题(含答案)含解析

二年级部编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讲解及练习题(含答案)含解析一、二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训练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郑板桥巧劝舅父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小时候住在舅父家里。

舅父家境贫寒,常常唉声叹气。

一天,舅父看着院子里的一棵古树,忽然想到:四合院,中间一棵树,不就构成个“困”字吗?难怪家里富不起来呢!于是,舅父打算把这棵树砍掉。

这棵经历了几百年风风雨雨的古树,枝繁叶茂,郁郁葱葱,郑板桥非常喜爱它。

现在舅父讨厌这棵树,要把它砍掉,郑板桥心里很着急。

他知道舅父迷信,于是说:“舅父,这棵树不能砍,砍了要坐牢的!”舅父不信,郑板桥不慌不忙地说:“四合院,没了树,人住在里边.不就成了一个‘囚’字吗?”舅父想了想,觉得郑板桥说得对,决定不砍树了。

(1)短文中描写古树的四字词语是________和________。

第三自然段中的一对反义词是________和________。

(2)舅父认为家里富不起来的原因是什么?找出相关句子。

________从中可以体会到舅父是一个________(①细心观察;②迷信)的人。

(3)用自己的话说说郑板桥是怎样劝说舅父的。

(4)照样子,写一写。

例:四合院,中间一棵树,就成了“困”。

①三棵树在一起,就成了“________”。

②人在树下坐,就是“________”。

③田里长草,就是“________”。

【答案】(1)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喜爱;讨厌(2)舅父看着院子里的一棵古树,忽然想到:四合院中间一棵树,不就构成个“困”字吗?;②(3)四合院里没了树,人住在里面,就成了一个“囚”字,是要坐牢的。

(4)森;休;苗【解析】2.阅读理解天鹅湖要问我为什么心里美滋滋的,我告诉你啊——因为我的家乡有一个美丽的湖,名叫天鹅湖。

湖呈(chénɡ)圆形,湖水清可见底,绿得发亮。

湖水四周有茂密(mào mì)的树木。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垂柳,在微风的吹拂下,柳条迎风起舞,看得出柳姑娘的身影十分秀(xiù)美。

四年级郑板桥爱子答案

四年级郑板桥爱子答案

四年级郑板桥爱子答案【篇一:四年级语文阅读试卷】语文学科四年级竞赛试卷一、课内阅读(一)猫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很乖。

它会找个暖和的地方成天睡大觉,无忧无虑,什么事与不过问。

可是,它决定要出去玩玩,就会出走一天一夜,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

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可是,它听到老鼠的一点响动,又是多么尽职。

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或者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它还会丰富多腔的叫唤,长短不一,粗细各异,变化多端。

在不叫得时候,它还会咕噜咕噜地给自己解闷。

这可都凭它的高兴。

她若是不高兴啊,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也一声不出。

它什么都怕,总是藏起来。

可是他又那么凶猛,不要说见着小虫和老鼠,就是遇上蛇也敢斗一斗。

1、用2、“屏息凝视”的含义是什么?突出了什么?3、《猫》的作者是著名作家(),他笔下的猫性格有些(),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既(),又();二是既()又();三是既()又()。

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猫的()之情。

(二)爬山虎的脚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

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

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技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

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

它紧贴在墙上。

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

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08 文言文专题(知识点思维导图+习题训练)-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冲刺专题系列02(解析版)

08 文言文专题(知识点思维导图+习题训练)-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冲刺专题系列02(解析版)

08 文言文专题(知识点思维导图+习题训练)曾国藩①家书【甲】纪鸿②吾儿: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

余服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习气,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极俭也可,略丰也可,太丰则吾不敢也。

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

尔年尚幼,切不可贪受奢华,不可惯习懒惰。

【乙】温甫③六弟:尔三月之信,所定功课太多,多则必不能专,万万不可。

尔既看《史记》,则断不可看他书。

功课无一定呆法,但须专耳。

余从前教诸弟,常限以功课,近觉限人以课程,往往强人以所难,苟其不愿,虽日日遵照限程,亦复无益。

【丙】诸位贤弟足下:且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

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

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注释】①曾国藩: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

②纪鸿:曾国藩次子,数学家。

③温甫:曾国华,字温甫,曾国藩胞弟。

1.对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尔既.看《史记》既:已经B.不敢稍.染官宦习气稍:稍微C.亦复无益.益:增加D.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负:背【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C.句意为:也没有益处。

益:益处;故选C。

2.下列各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凡仕宦之.家先天下之.忧而忧B.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为.人谋而不忠乎C.常限以.功课先帝不以.臣卑鄙D.但.须专耳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之:助词,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B.为:动词,成为/介词,替;C.以:介词,用/介词,表原因,因为,由于;D.但:副词,都可译为“只,只是”;故选D。

3.翻译句子。

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

八年级语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八年级语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八年级语文阅读试题及答案【篇一:60套初二语文阅读理解题目及答案】txt>八年级下语文课外阅读理解训练及答案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

生命中不能承受的痛生命中有许多不能承受的痛,那是人生不想直接面对的现实。

当那一刻来临的时候,刻,心头漾起的,就是那不能承受的痛。

对他则更是顶礼膜拜。

要把我的信念,把我的 !生命之花重新在他身上绽放。

心脏中一下手装上了四个支架的他,良好的体质和坚韧不拔的男子汉气质。

然而在潜意识里,我认为这一奇迹的.出现,还缘于爸爸在身处临界的那一刻,读懂了女儿通过手掌传递给他的语言。

那是用血缘凝结而成的语言,那是用亲情浇灌而成的语言。

从手心向他传递过去的那生生不息的气息里,爸爸读懂了我向他表达的情感,感受到我们对他的需要和依恋,感受到我们对他深深的爱。

他用顽强的毅力挣脱了病魔,回到了我们身边。

第1页共 107 页八年级下语文课外阅读理解2慢慢从惊恐中恢复过来的我们,逐渐变得又只记得从父母那里去吸取我们所需要的东西了。

而父母,则更慷慨地给我们提供着源源不尽的食物、关怀和照顾。

只是,我们也多少发觉了一些变化,每次到家,总见爸爸在忙着,忙着种花,忙着写稿,忙着练字,忙着裱自己觉得比较满意的作品,说是要给自己的同学每人一张以作纪念,还指给我看哪些是给哥哥的,哪些是给弟弟的,哪些又是给我的??而最可能的解决方案是再次进行心脏搭桥手术。

正成为我们自己。

1?概括全文内容回答。

(4分)答2;第二方面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3.爸读过手掌传递给他的语言”,女儿“语言”的具体含义是。

(3分) 4?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比较下面两段文字,按要求作答。

二年级(部编语文)二年级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含解析

二年级(部编语文)二年级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含解析

(部编语文)二年级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含解析一、二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训练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郑板桥巧劝舅父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小时候住在舅父家里。

舅父家境贫寒,常常唉声叹气。

一天,舅父看着院子里的一棵古树,忽然想到:四合院,中间一棵树,不就构成个“困”字吗?难怪家里富不起来呢!于是,舅父打算把这棵树砍掉。

这棵经历了几百年风风雨雨的古树,枝繁叶茂,郁郁葱葱,郑板桥非常喜爱它。

现在舅父讨厌这棵树,要把它砍掉,郑板桥心里很着急。

他知道舅父迷信,于是说:“舅父,这棵树不能砍,砍了要坐牢的!”舅父不信,郑板桥不慌不忙地说:“四合院,没了树,人住在里边.不就成了一个‘囚’字吗?”舅父想了想,觉得郑板桥说得对,决定不砍树了。

(1)短文中描写古树的四字词语是________和________。

第三自然段中的一对反义词是________和________。

(2)舅父认为家里富不起来的原因是什么?找出相关句子。

________从中可以体会到舅父是一个________(①细心观察;②迷信)的人。

(3)用自己的话说说郑板桥是怎样劝说舅父的。

(4)照样子,写一写。

例:四合院,中间一棵树,就成了“困”。

①三棵树在一起,就成了“________”。

②人在树下坐,就是“________”。

③田里长草,就是“________”。

【答案】(1)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喜爱;讨厌(2)舅父看着院子里的一棵古树,忽然想到:四合院中间一棵树,不就构成个“困”字吗?;②(3)四合院里没了树,人住在里面,就成了一个“囚”字,是要坐牢的。

(4)森;休;苗【解析】2.我会读一读,做一做。

奶奶的绒线帽每到冬天,奶奶总要戴那顶灰色的线线帽去街上。

可今天,她却只围了一条长围巾。

她说:“绒线帽破了个洞,补一补才能戴。

”我看看绒线帽,想了想,跑回屋里,从箱子里翻出了一副小时候的棉手套,拼下上面那朵小红花放在小洞上比了比,正合适!我用线仔细地补好,放在奶奶的床上。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附答案:郑板桥知潍县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附答案:郑板桥知潍县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附答案——郑板桥知潍县郑板桥,乾隆间知①山东潍县。

值岁连歉,板桥乃大兴工役,招远近饥民,修城凿池,以工代赈.,复.劝邑.中大户,开厂煮粥,轮饲之。

尽封积粟之家,责其平粜②,有讼.事,则右窭子而左富商③。

监生④以事上谒.,辄坐大堂,召之入,瞋目..?”..大骂曰:“驼钱骡⑤有何陈乞或命皂卒⑥脱其帽,足踏之,或摔⑦头黥面⑧,逐之出。

一时豪富咸惮之,而贫民赖.以存活者则无算⑨。

(选自《板桥全集》)[注释]①知:掌管。

②平粜(tiào):平价出卖粮食。

③右窭(jù)子而左富商:保护贫苦人而压抑豪富人。

④监生:此指儒生。

⑤驼钱骡:只看重钱财的畜牲。

这是骂人的话。

⑥皂卒:穿黑衣的官府差役。

⑦摔(zu6):揪住。

⑧黥(qíng)面:本是古代的一种刑罚,用刀刻额颊,再涂上墨。

此指用墨笔在监生脸上乱涂。

⑨无算:无数。

[文化常识]城与池。

城与池是古代都市的防御工事。

为了防止入侵者,都市的四周要筑起高高的城墙。

明清以前,城墙大多仅用泥土夯实,成下宽上窄的梯形状。

明朝起,外墙砌砖。

城头上盖有小楼,可瞭望亦可射击。

筑城要用大量泥土,于是城墙下成了宽阔的天然护城河,这叫“池”。

池上有浮桥。

入侵者想攻入市内,首先要越过“池”,这是不容易的事;过了池再想爬上几丈高的城墙,则更难。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赈②复③邑④讼⑤谒⑥瞋目⑦陈⑧乞2.选择:“贫民赖以存活者”中的“赖”,解释为 (A)依靠;(B)懒惰;(C)因此;(D)幸而。

3.翻译:①值岁连歉 ;②一时豪富咸惮之4.理解:郑板桥为什么要对“监生”如此责骂与侮辱?郑板桥知潍县1.①救济②又③县④诉讼、告状⑤拜见⑥瞪大眼睛⑦述说⑧请求2.(A) 3.①正逢连年欠收;②一时间豪强富贵人都怕郑板桥。

4.因为“监生”拜见他,目的是为豪富说情。

译文:郑板桥,乾隆年间担任山东潍县知县。

正逢连年受灾歉收,郑板桥开展积极的抗灾救灾,招募远近受灾的饥民,修整受损房屋开凿河道,以饥民工作代替对他们的救赈,又劝说城里的富裕人家,打开粮仓煮粥救济饥民,使饥民轮流得以饮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郑板桥是清朝的一位书画家。

小时候,他聪明好学,但家里很穷,夜里读书没钱买灯油,他经常到附近一个古庙里,借着佛灯读书。

后来中了进士,当了县令。

郑板桥一生最杰出的成就,是在诗书画方面独树一帜,号称“诗书画三绝”。

他的诗大都来自现实,来自生活,言之有物,读起来妙趣横生。

他写的字大大小小,歪歪斜斜,如乱石铺路,但是给人以一种特殊的美感,自成一家,这就是他的“板桥体”。

如今还有不少人在模仿他的书法呢!
郑板桥的画也闻名于世。

他特别喜欢画兰、竹、石。

他认为兰花四时不谢,竹子百年长青,石头万古不移,是值得歌颂的。

郑板桥在淮县当县令时,因那里闹灾荒,他私自开仓救济老百姓而被罢官。

从此,他回到家乡以卖画为生。

可他有个怪脾气,一些财主、官吏依仗财势叫他画,他却偏不画。

郑板桥卖字画所得的钱,大多数给了穷人。

他身背一个长口袋,卖画的银子放在里面,一路散发给穷苦百姓,走到家银子也散发光了。

郑板桥活到七十三岁。

他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财富,永远值得我们怀念。

阅读后问题:
1、从短文中找出三个成语写下来。

2、联系上下文解词语。

妙趣横生——
闻名于世——
3、根据文章回答问题。

(1)郑板桥一生杰出的成就是
(2)郑板桥特别喜欢兰、竹、石的原因是什么?
(3)“板桥体”的特点是
4、简要概括郑板桥同情穷苦百姓的两件事。

第一件:
第二件:
5、文中用()给文章分成了四段。

概括段意。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参考答案】
1、独树一帜妙趣横生万古不移
2、联系上下文解词语。

妙趣横生——美妙的情趣,充分地表现出来。

闻名于世——全世界都有名。

3、根据文章回答问题。

(1)郑板桥一生杰出的成就是诗书画方面独树一帜,号称“诗书画三绝”。

(2)郑板桥特别喜欢兰、竹、石的原因是什么?
兰花四时不谢,竹子百年长青,石头万古不移,是值得歌颂的。

(3)“板桥体”的特点是:他写的字大大小小,歪歪斜斜,如乱石铺路,但是给人以一种特殊的美感,自成一家。

4、简要地概括郑板桥同情穷苦百姓的两件事。

<1>郑板桥当县令时,私自开仓济贫被罢官。

<2>郑板桥把卖字画的钱发给老百姓。

5、用()给文章分成四段。

概括段意。

第一段:郑板桥是清朝书画家,从小聪明好学,中了进士,当了县令。

第二段:郑板桥的诗书画独树一帜,号称“诗书画三绝”。

第三段:郑板桥被罢官后,用卖字画的钱救济穷人。

第四段:郑板桥一生留下了许多宝贵财富,值得我们怀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