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画诗赏析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备考之题画诗鉴赏+课件26张

(2)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
题李世南画扇①
意趣,你觉得这首诗哪些描写表现了画面 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蔡肇②
答:①水潺潺声水②秋风瑟瑟寺庙传来钟声。
秋风瑟瑟细吹林。 这样写的好处是:
逢人抱瓮知村近③,
①动静结合,声响反衬环境的幽静,变得有 声有色;②诗人通过想象(虚写),拓展了
鉴赏策略
题画诗最重要的在于诗与画的结合,一些诗是从画面本 身入手,着重写画的精妙和灵韵,鉴赏这些诗首先要将 原画还原,然后说出这首诗运用的手法,最后再写出作 者的思想感情。
鉴赏关键: ①还原画面:描绘画面,体会意境,概括特点。 ②手法:联想想象、化静为动,虚实结合(亦真亦幻)、正侧 面结合(环境烘托、观者感受)、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③表达什么思想感情:对画作的喜爱、对高超画技的赞叹、借 画言志抒情等
[注]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
蔡肇② 野水潺潺平落涧,
水。②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 (今属江苏)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 舍人等职。③瓮:这里指水瓮。④坞:
秋风瑟瑟细吹林。 地势周围高而中央的地方。这里指山坞。
逢人抱瓮③知村近, 隔坞④闻钟觉寺深。
(1)请简单描绘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 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特征。 (3分)
梁间燕雀休惊怕,亦未抟空上九天。 此抨击现实中人的不辨真伪。
D.“抟空”即盘旋于高空,“抟空九天”让读者想起
赞画之神妙。鹰生漠北,故云幽朔。 庄子的“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贪愁有二义,贪其能飞,又愁其飞 2.侧面表现姜楚公所画之鹰生动逼真是本诗一大特点,请结
去。后之画师,不是无心学,但不
合诗句进行分析(6分) 明确:
经典的题画古诗赏析大全

经典的题画古诗赏析大全【篇一】经典的题画古诗赏析金陵图朝代:唐朝|作者:韦庄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
赏析韦庄这首《金陵图》载于《全唐诗》卷六九七。
下面是中华诗词学会理事、广东中华诗词学会名誉会长刘逸生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之作,诗人看了六幅描写南朝史事的彩绘,有感于心,挥笔题下了这首诗。
画家是什么人,已不可考。
他画的是南朝六代(东吴、东晋、宋、齐、梁、陈)的故事,因为六代均建都于金陵。
这位画家并没有为南朝统治者粉饰升平,而是写出它的凄凉衰败。
他在画面绘出许多老木寒云,绘出危城破堞,使人看到三百年间的金陵,并非什么郁郁葱葱的帝王之州,倒是使人产生伤感的古城。
这真是不同于一般的历史组画。
比韦庄略早些时的诗人高蟾写过一首《金陵晚望》:“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结尾两句,感慨深沉。
高蟾预感到唐王朝危机四伏,无可挽回地正在走向总崩溃的末日,他为此感到苦恼,而又无能为力。
他把这种潜在的危机归结为“一片伤心”;而这“一片伤心”,在一般画家笔下是无法表达出来的。
韦庄显然是读过高蟾这首《金陵晚望》的。
当他看了这六幅南朝故事的彩绘之后,高蟾“一片伤心画不成”的诗句,似乎又从记忆中浮现。
韦庄想:真个是画不成么?这六幅南朝故事,不是已把“一片伤心”画出来了吗!于是他就提起笔来,好像针对高蟾反驳道:“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
”为什么就画不成社会的“一片伤心”呢?只是因为一般的画家只想迎合世人的庸俗心理,专去画些粉饰升平的东西,而不愿意反映社会的真实面貌罢了。
诗人在否定了“伤心画不成”的说法后,举出了一个出色的例证来:“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
”意思是说:请看这幅《金陵图》吧,画面上古木枯凋,寒云笼罩,一片凄清荒凉。
南朝六个小朝廷,哪一个不是昏庸无道,最后向敌人投降而结束了它们的短命历史的?这就是三百年间金陵惨淡现实的真实写照。
题画诗鉴赏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C真题)研 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习于简淡中见新 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 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 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 感受。 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 价?(6分) 答:
1.答案 C 本题考查古代诗歌鉴赏评真 习题价研的相关 知识,主要考查艺术风格、构思、诗句内容及意 蕴等方面的鉴赏能力,体现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 的学科素养,陶冶审美情操。 C项,“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 ”错误,诗句“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是把画 作比喻成一扇窗,诗人通过这幅画可以领略到大 自然的辽阔。
阅读思路
真题研 习
译文 满眼都是浩浩荡荡的山水, 苍苍茫茫的是哪一个郡的山。 一向都是万里无边的意境, 今却画在尺幅不大的一窗间。 树木映照在夕阳的余晖中, 孤零零的云朵还没有落下去。 这幅画中含有不寻常诗句, 吟咏不断也体会不出其意境。
起笔两句,就使画中山水呼之欲出,跃然纸上。真题尤研妙在以“ 满眼”强调水之浩浩荡荡,用“何郡”把对画习中山的赞叹隐 在一片疑问之中。起笔十字,独造其妙,化实为虚,意境全出 ,比正面、直接地说画山似真山要委婉有味得多。三、四句 承接一、二句意脉,作一小结:万里的山水,万里的意境,竟 被作者凝固在一幅画间,令人萌生赞叹之心。五、六句写画 中之树、云,物与心互相感发,景物中含有作者浓浓的主观 情感。末两句进行一种总结式的感叹,“此中有佳句,吟断 不相关”颇有“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之风,同时也是 对深一层意境的开拓。全诗写景兼抒情,通篇未用一典,却
高三语文 古代诗歌鉴赏之题画诗

简单赏析: 结合苏轼说过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即这
幅画包含着丰富的诗意,只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从而 表达对画家画的高度赞美之情。许道宁,北宋画家。 生卒年不详,活跃于北宋中期(约公元970年-1052年 )。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多写林木、野水、秋江 、雪景、寒林、渔浦等,并点缀行旅、野渡、捕鱼等 人物,行笔简快,峰峦峭拔,林木劲硬。有《秋江渔 艇图》、《关山密雪图》、《秋山萧寺图》传世。
题许道宁画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C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
于简淡中见新奇。(评价诗歌)
B. 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
上大部分的篇幅。(描写画面)
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 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①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②野次:郊野。③棰:鞭子。
(1)这首类 所谓化静为动就是运用联想将画面上静止的景物人物写活写动, 画中景物、人物如在读者眼前,即使没见过画的人也能想象得到 画面的图景,甚至是如果去掉诗歌的题目会让读者觉得这不是一 首题画而是一首写景诗。如2006年全国卷Ⅰ的诗歌鉴赏题:
题竹石牧牛 (黄庭坚 )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 王安石对惠崇的画很是推崇,在观赏其弟王纯甫收藏的惠崇山 水画卷后,深得诗的启迪,特地写下这首诗。这首诗表达了作 者对惠崇艺术成就的欣赏,以及对惠崇的赞叹之情。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这首咏画诗中,作者对画家惠崇进行了高度评价,并流
古代题画诗

古代题画诗一、原文:《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二、衍生注释:“洗砚池”:相传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临池学书,频洗笔砚,池水竟为之黝黑。
这里是借用典故。
“淡墨痕”指那朵朵盛开的梅花,是用淡淡的墨迹点化成的。
“清气”既指梅花的清香之气,也暗喻诗人自身的高洁品格。
“满乾坤”就是充满天地之间。
三、赏析:主题方面,这首诗看似是在描写梅花,实则以梅自喻。
情感上,表达了诗人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表现手法上,诗人借物抒情。
首先勾勒出梅花的淡雅形态,长在洗砚池边的梅花带着淡淡的墨色痕迹开花了,这独特的意象构造很新颖。
而后句直抒胸臆,不想要他人夸赞颜色娇艳,只求那高雅的清香之气能够弥漫在天地之间。
诗人通过赞美梅花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在表达自己鄙视流俗、贞洁自守的高尚品格。
四、作者介绍:这首诗的作者是王冕。
他出身贫寒,幼年替人放牛,自学成才。
他性格孤傲,鄙视权贵,诗作多同情人民苦难、谴责豪门权贵、轻视功名利禄。
王冕善画梅,所以写起梅花诗来也是得心应手,借梅花表意抒怀。
五、运用片段:1. 在书画展览会上,有很多画家展出了自己的花鸟画作品。
有一幅不是色彩艳丽的画,它只是用淡墨勾勒出梅花的枝干花朵。
看到这幅画的时候,你就可以说:“这让我想起王冕的《墨梅》中的‘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这画家也是像王冕一样,追求一种高雅的格调,不在乎那表面的艳丽之色呢。
”2. 在语文课堂上,老师让大家分享一个关于品格高洁的诗句。
你就可以站起来说:“我觉得王冕的《墨梅》很合适呢,就像我们在生活中,不应该只是追求别人的夸奖,而应该像墨梅一样‘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大家要是都有这种心态,那社会风气得多好。
”3. 一群文人墨客在园林中赏梅,可这梅花开得并不繁密,而且颜色淡淡的。
这时候就有人说这梅看起来不够惊艳。
你就可以说:“你们可别这么看这梅。
杜甫《画鹰》古诗赏析

杜甫《画鹰》古诗赏析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画鹰》是唐代诗人杜甫早年创作的一首的题画诗。
此诗通过对画鹰的描绘,抒发了作者那嫉恶如仇的激情和凌云的壮志。
画鹰素练风霜起⑴,苍鹰画作殊⑵。
㧐身思狡兔⑶,侧目似愁胡⑷。
绦镟光堪擿⑸,轩楹势可呼⑹。
何当击凡鸟⑺,毛血洒平芜⑻。
【注释】⑴素练:作画用的白绢。
风霜:指秋冬肃杀之气。
这里形容画中之鹰凶猛如挟风霜之杀气。
风:一作“如”。
⑵画作:作画,写生。
殊:特异,不同凡俗。
⑶㧐(sǒng)身:即竦身,收敛躯体准备搏击的样子。
思狡免:想捕获狡兔。
⑷侧目:斜视。
《汉书·李广传》:“侧目而视,号曰苍鹰。
”似愁胡:形容鹰的眼睛色碧而锐利。
因胡人(指西域人)碧眼,故以此为喻。
愁胡:指发愁神态的胡人。
孙楚《鹰赋》:“深目峨眉,状如愁胡。
”傅玄《猿猴赋》:“扬眉蹙额,若愁若嗔。
”⑸绦:丝绳,指系鹰用的丝绳。
镟:金属转轴,指鹰绳另一端所系的金属环。
堪擿(zhāi):可以解除。
擿:同“摘”。
⑹轩楹:堂前廊柱,指悬挂画鹰的地方。
势可呼:画中的鹰势态逼真,呼之欲飞。
⑺何当:安得,哪得。
这里有假如的意思。
击凡鸟:捕捉凡庸的鸟。
⑻平芜:草原。
【白话译文】洁白的画绢上腾起了一片风霜肃杀之气,原来是画鹰矫健不凡仿佛挟风带霜而起。
耸起身子好像是在想攫取狡猾兔子似的,苍鹰的眼睛侧目而视和猢狲的眼睛相似。
苍鹰神采飞扬可摘除系着私绳的铜环,悬挂在轩楹上的画鹰气势灵动能呼出。
何时让这样卓然不凡的苍鹰展翅搏击,将那些“凡鸟”的毛血洒落在原野上。
【创作背景】画上题诗,是中国绘画艺术特有的一种民族风格。
古代文人画家,为了阐发画意,寄托感慨,往往于作品完成以后,在画面上题诗,收到了诗情画意相得益彰的效果。
为画题诗自唐代始,但当时只是以诗赞画,真正把诗题在画上,是宋代以后的事。
不过,唐代诗人的题画诗,对后世画上题诗产生了极大影响。
其中,杜甫的题画诗数量之多与影响之大,在整个唐代没有超过他的人。
经典题画古诗赏析大全

经典题画古诗赏析大全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㧐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绦镟光堪擿,轩楹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赏析这是一首题画诗。
作者借鹰言志,通过描绘画中雄鹰的威猛姿态和飞动的神情,以及搏击的激情,“曲尽其妙”(《瀛奎律髓》),从而表现了作者青年时代昂扬奋发的心志和鄙视平庸的性情。
全诗共八句,可分三层意思:一、二两句为第一层,点明题目。
起用惊讶的口气:说是洁白的画绢上,突然腾起了一片风霜肃杀之气,这种肃杀之气,第二句随即点明:原来是矫健不凡的画鹰仿佛挟风带霜而起,极赞绘画的特殊技巧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这首诗起笔是倒插法。
杜甫《姜楚公画角鹰歌》的起笔说:“楚公画鹰鹰戴角,杀气森森到幽朔。
”先从画鹰之人所画的角鹰写起,然后描写出画面上所产生的肃杀之气,这是正起。
而此诗则先写“素练风霜起”,然后再点明“画鹰”,所以叫作倒插法。
这种手法,一起笔就有力地刻画出画鹰的气势,吸引着读者。
杜甫的题画诗善用此种手法,如《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的起笔说:“堂上不合生枫树,怪底江山起烟雾。
”《画鹘行》的起笔说:“高堂见生鹘,飒爽动秋骨。
”《奉观严郑公厅事岷山沱江画图十韵》的起笔说:“沱水临中座,岷山到北堂。
”这些起笔诗句都能起到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
中间四句为第二层,描写画面上苍鹰的神态,是正面文章。
颔联两句是说苍鹰的眼睛和猢狲的眼睛相似,耸起身子的样子,好像是在想攫取狡猾的兔子似的,从而刻画出苍鹰搏击前的动作及其心理状态,是传神之笔,把画鹰一下子写活了,宛如真鹰。
颈联两句是说系着金属圆轴的苍鹰,光彩照人,只要把丝绳解掉,即可展翅飞翔;悬挂在轩楹上的画鹰,神采飞动,气雄万夫,好像呼之即出,去追逐狡兔,从而描写出画鹰跃跃欲试的气势。
作者用真鹰来作比拟,以这两联诗句,把画鹰描写得栩栩如生。
以上这两联中,“思”与“似”、“擿”与“呼”两对词,把画鹰刻画得极为传神。
“思”写其动态,“似”写其静态,“擿”写其情态,“呼”写其神态。
题画诗的名词解释

题画诗的名词解释画诗,一种古老而优雅的艺术形式,旨在通过绘画与诗歌的结合,传达出艺术家对于自然景物和情感世界的独特感悟。
作为宋代文人雅士们崇尚的艺术形式之一,画诗集绘画的艺术魅力与诗歌的情感表达于一体,融合了诗情画意,犹如一幅以文字和线条为媒介的亚克力画。
首先,画诗有别于其他艺术形式,其独特之处在于合二为一的创作过程。
作家们往往先以素描或写实的方式描绘出自然景物的细节和特征,透过绘画来实现对自然界的观察与记录。
而后,艺术家会在作品的边缘或背后书写所看到或所感受到的诗句,使诗和画相互补充,从而使作品更加富有内涵和艺术魅力。
其次,题画诗的创作既注重画面的细腻描绘,又追求情感与意境的相融相通。
画家们通过饱含生活情感的诗句,与画面中的场景相映成趣。
例如,一幅山水画中山峰的高耸,溪流的潺潺,画家会运用韵律感强的古典诗句来勾勒出山水的恢弘与壮美,如“高山流水感幽情,笔墨添香意深情。
”这样的描写不仅表现出画家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也将画面的感觉和观者的情感紧密相连。
同时,题画诗也要求画家与诗人的细腻感悟满足于同一作品中。
画家要用绘画技巧来传达自己对自然景物的欣赏与体验,而诗人则要借由抒发情感的文字来表达对画面的心灵共鸣。
如有人以画笔勾勒出了一只蜻蜓恣意盘旋于湖面上方的情景,诗人就会在作品的边缘写道:“蜻蜓自舞孤高顾,舞动飞旋成一曲。
”这样的诗句既与画面相呼应,又增添了对蜻蜓活力的描绘。
除了情感表达,题画诗还强调诗画双美的独具魅力。
绘画和诗歌是各自独立的艺术形式,而在一张画纸上面两者的结合则带来全新的视觉和触觉享受。
画家通过色彩和构图表现出自己对世界的理解和观点,而诗人通过文字表达出对画面的理解和解读。
这样的联结使观赏者可以同时领略到两种艺术形式的美感,让人倍感愉悦。
在当代,题画诗的传统仍在流传,并且不断与现代元素融合,逐渐演变成一种新的创作方式。
现代艺术家将绘画与诗歌相结合,创作出别具一格的作品,通过对社会现象和人文背景的细致观察与反思,赋予作品更深层次的内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画诗赏析
作者:宏壮图
来源:《云南农业》 2020年第2期
宏壮图
布谷鸣叫催春起,农夫备耕忙修犁。
清泉长流震彝寨,松涛林间响声急。
黑狗摇尾宾客到,黄牛过桥田野诗。
扶贫精准进家门,致富再添新主意。
这首清新的田园诗共七言八句,描绘了春天来到云岭大地的美好景象,展示新农村、新气象、新变化的诗意主题。
首联两句写春天将至,准备春耕,第一句用拟人法歌颂春天,经过严冬长夜睡眠之后,布
谷鸟的叫声把“春天”催醒了,第二句写了农村的男劳力早早准备春耕,给耕牛催膘,忙碌修
理农具。
律诗的写作格律要求很严,除了二、四、六、八句做到了押韵、韵母相同外,中间四句要求两句两句成联,讲究对偶、对仗,不仅上下句词性相对相同,而且要做到仄声起平声落。
前
联两句,“清泉”对“松涛”,名词对名词,“震”对“响”,动词对动词,“彝寨”在“寨”字是仄声字,“声急”的“急”字是平声落韵,做到平仄相对。
后面两句“黑”对“黄”形容词,“狗”对“牛”名词,“摇尾”对“过桥”,动宾词组,“宾客”对“田野”名词,“到”是仄声字,“诗”是平声字,做到仄起平落,符合联句的平仄要求。
最末两句是尾联,第七句写扶贫干部深入千家万户,走进农家门,促膝谈心的具体行动,
第八句写党的富民政策,虽然脱贫了,还要增添好的办法和新的项目致富。
起、犁、急、诗、意,全诗押“i”韵,读起来音调和谐优美,全诗歌颂了新中国成立70 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
大以来新农村的新变化和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