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ABS控制器设计-任务书
广东省创新杯说课大赛汽修类一等奖作品:“ABS故障诊断与排除”学习任务书

“ABS综合故障诊断与排除”学习任务书
任务一:7S管理规范的执行(5分钟)
任务要求:
1.列队、喊口号
2.对学习场地、车辆进行清洁
任务二:明确工作任务(10分钟)
任务要求:
1.能体验车辆故障现象并能加以描述
2.能正确运用诊断仪器进行实车故障码的读取
任务三:维修方案的制定(15分钟)
任务要求:
1.通过运用仿真软件、互联网、维修查询资料、掌握ABS系统理论知识2.小组讨论合作制定ABS故障诊断流程
任务四:维修方案的决策(10分钟)
任务要求:
1.各小组能陈述、展示小组维修方案,决策优化方案
任务五:任务的实施与监控(35分钟)
任务要求:
1. 学生分别扮演维修工、评分员安全员、质检员进行任务实施,并进行角色轮换,实施过程中注意安全。
任务六:评价(10分钟)
任务要求:
1.能进行自我总评和小组互评
2.教师进行点评
任务七:反馈(5分钟)
任务要求:
1.填写评测试卷和上交学生工作页和学习互评表。
汽车ABS课程设计

汽车ABS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ABS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及其在汽车安全中的重要性。
2. 学生能掌握ABS系统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3. 学生能了解我国关于汽车ABS技术的现行标准及发展情况。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ABS知识,分析汽车在不同行驶状态下的制动效果。
2. 学生能通过实例,判断ABS系统的工作状态,并提出相应的维护与检修建议。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汽车安全技术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汽车科技的热情。
2. 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使其认识到ABS技术在汽车行驶安全中的重要作用。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其在实际操作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汽车工程学科,针对高年级学生,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知识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
学生特点分析:高年级学生对汽车专业知识有一定基础,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
教学要求:1. 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课程的实用性。
2. 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
3. 注重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其在实际操作中的应变能力。
二、教学内容1. ABS基本概念:介绍ABS的定义、作用及其在汽车安全技术中的地位。
教材章节:第二章 汽车制动系统2. ABS工作原理:详细讲解ABS系统的工作原理,包括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组成部分的功能。
教材章节:第二章 汽车制动系统3. ABS系统结构:介绍ABS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教材章节:第二章 汽车制动系统4. ABS制动效果分析:分析汽车在不同行驶状态下ABS的制动效果,如直线行驶、转弯等。
教材章节:第三章 汽车行驶稳定性控制5. ABS系统维护与检修:讲解ABS系统的日常维护方法、常见故障及检修流程。
教材章节:第四章 汽车制动系统检修6. 我国ABS技术标准与发展:介绍我国关于ABS技术的现行标准、发展趋势及政策法规。
汽车ABS“防抱死”系统设计

汽车ABS“防抱死”系统设计作者:黄薪蓉夏晖来源:《青年时代》2016年第29期摘要:本文对汽车制动“防抱死”系统(ABS)的工作过程和特点进行分析,完成了防抱死系统(ABS)控制的优化设计,达到了良好的制动效果,使汽车在行驶中更加安全和稳定。
关键词:汽车;ABS系统;设计随着现在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是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
小车的发展很快。
但是性能也是人类最担心的问题,每年大约有30万人死于车祸,其中因为制动系统故障导致的交通事故占40%。
所以汽车的制动系统在汽车中占有很重要第地位。
如何提高汽车的制动性能,提高汽车行车安全性能也是很总要的。
一、选取方案和参数控制器根据车轮转速传感器信号计算得到角减速度和角加速度比较容易,但要得到实际的滑移率,就需要用多普勒雷达或加速度传感器测定车速,这使得ABS 的结构变得复杂,成本很高。
因此,采用利用车轮转速信号和设定的一个车辆制动减速度值来计算得到参考滑移率。
门限减速度、门限加速度以及车辆制动减速度值通过试验确定.不同车型,不同的ABS一般不具有通用性。
二、控制参数的计算(一)车轮速度的求取因为数据采集的精度将极大影响控制效果。
所以提高轮速信号的采样精度就变得非常重要。
对于车速的测量,有两种方法:①直接送计算机的计数电路,从而得到轮速;有:频率法、周期法、多倍周期法、精度自适应法;②先进行A/V转换,再送计算机的周A/D转换而得到轮速。
对于轮速低频测量,周期法精度较高;对于轮速高频测量,频率法精度较高。
如果把周期法和频率法结合起来,采用轮速脉冲周期倍乘措施,可以扩展轮速测量范围,提高测量精度。
但是,由于这种方法对低频轮速脉冲信号也进行了倍乘。
所以,多倍周期法在提高高频轮速计算精度的同时,也拉长了低频轮速计算的时间间隔,从而降低了低速控制的实时性。
根据以上方法的优点和局限性,本文采用第一种方法中的精度自适应法。
多倍周期法就是把输入信号按固定的分频数进行分频,使被测周期得到倍乘。
车辆工程毕业设计2ABS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设计

1 防抱死制动系统概述1.1 ABS的功能汽车ABS在高速制动时用来防止车轮抱死,ABS是英文Anti-lock Brake Syetem的缩写,全文的意思是防抱死制动系统,简称ABS。
凡驾驶过汽车的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在积水的柏油路上或在冰雪路面紧急制动时,汽车轻者会发生侧滑,严重时会掉头、甩尾,甚至产生剧烈旋转。
制动力过大,将使车轮抱死,汽车方向失去控制后,若是弯道就有可能从路边滑出或闯入对面车道,即使不是弯道也无法躲避障碍物,产生这些危险状况的原因在于汽车的车轮在制动过程中产生抱死现象,此时,车轮相对于路面的运动不再是滚动,而是滑动,路面作用在轮胎上的侧滑摩擦力和纵向制动力变得很小,路面越滑,车轮越容易。
总之,汽车制动时车轮如果抱死将产生以下不良影响:方向失去控制,出现侧滑、甩尾,甚至翻车;制动效率下降,延长了制动距离;轮胎过度磨损,产生“小平面”,甚至爆胎。
ABS防抱死制动装置就是为了防止上述缺陷的发生而研制的装置,它有以下几点好处:增加制动稳定性,防止方向失控、侧滑和甩尾;提高制动效率,缩短制动距离(松软的沙石路面除外);减少轮胎磨损,防止爆胎。
现代轿车的ABS由输入传感器、控制电脑、输出调制器及连接线等组成。
输入传感器通常包括死个车轮的轮速信号、刹车信号,个别车型还有减速度信号、手刹车或车油面信号。
ABS的第一个优点是增加了汽车制动时候的稳定性。
汽车制动时,四个轮子上的制动力是不一样的,如果汽车的前轮抱死,驾驶员就无法控制汽车的行驶方向,这是非常危险的;倘若汽车的后轮先抱死,则会出现侧滑、甩尾,甚至使汽车整个掉头等严重事故。
ABS可以防止四个轮子制动时被完全抱死,提高了汽车行驶的稳定性。
汽车生产厂家的研究数据表明,装有ABS的车辆,可使因车论侧滑引起的事故比例下降8%左右。
ABS的第二个优点是能缩短制动距离。
这是因为在同样紧急制动的情况下,ABS可以将滑移率(汽车华东距离与行驶的比)控制在20%左右,即可获得最大的纵向制动力的结果。
ABS实训指导书讲解

ABS多媒体教学实训系统(桑塔纳2000Gsi)实训指导书二零一零年前言一、汽车ABS实训的目的:ABS实践教学是学习《汽车底盘控制装置》课程的一个重要环节。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互为补充,缺一不可。
本实训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汽车ABS制动技术的理论,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点,还能引导学生学习基本的实践理论,掌握基本的检测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和分析解决汽车ABS故障的常见问题的能力。
二、汽车ABS实训教学的要求:实训教学是学生在指导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独立完成所规定的实训作业内容。
要求学生以一小组为单位,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新力。
要求学生在实训中必须做到:1.在每次实训前认真复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并仔细阅读实训指导书。
2.实训中要注意安全,凡不属于本次实训内容的设备,仪器,零、部件都不允许随意操作。
实训作业中有不了解的地方应及时向指导教师提出,并及时解决。
3.本实训内容作为考核课程记入成绩中,每一项实训后必须完成一份实习报告。
三、实习报告的格式:实训名称:指导教师:实习日期:年月日系专业姓名:1、实训内容及设备;2、实训过程;3、实训结论的分析报告;4、问题及建议。
目录注意事项 (3)实训一ABS制动过程操作 (4)实训二可变路面附着系数道路仿真实训 (5)实训三ABS故障模拟 (6)实训四ABS故障码的清除 (7)实训五ABS自设故障的设置与排除 (8)注意事项1、电源使用本实训系统中,ABS工作电源采用220V交流电,电动机电源采用380V交流电。
2、制动系统的维护本实训台制动系统不提倡自行放空气或制动片调整,原因是实训台的每个车轮质量太小惯性太小,如果放空气或制动片调整,容易导致四个车轮的制动力产生差距,在真实汽车上由于惯性大,少量差距不会引起某车轮先抱死,但在该实训台上是会产生这种不良现象的。
最终导致ABS故障灯点亮,ABS的功能消失。
如果必须添加制动液,则应加注DOT4制动液,在加注制动液后,需保留较长时间在油壶中,直至油壶中的制动液没有气泡之后才能踩刹制动系统,以免空气进入制动管路。
汽车ABS控制系统设计

汽车ABS控制系统设计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简称ABS)是提高和改善汽车制动性能的重要途径,它能充分发挥轮胎与路面的潜在附着力,最大限度地改善汽车的制动性能,以满足行车安全的需要,它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目标。
虽然ABS的理论基础早已确立,但鉴于相关工业如电子技术水平的限制,使可靠性、价格效益比成为ABS发展道路上的两大障碍。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电子技术的发展,ABS可靠性得以完善,加之汽车行驶速度的提高,致使制动时车轮抱死拖滑成为行车安全的重大隐患之一,为了改善制动性能,保障行车安全,促进了ABS的使用日益广泛。
1.汽车ABS的基本组成原理分类1.1基本组成与功能汽车防抱死系统一般由车轮速度传感器、发动机速度传感器、电磁阀、计算机(电脑)和液压控制单元(液压调节器)组成。
目前,最新的ABS已发展到第5代,现今的ABS还有多方面的功能,比如:1、电子牵引系统(ETS)2、驱动防滑调整装置(ASR)3、电子稳定程序(ESP)4、辅助制动器1.2工作原理ABS是常规制动装置基础上的改进型技术。
它的工作原理是,依靠装在各车轮上高灵敏度的车轮转速传感器以及车身上的车速传感器,通过计算机控制。
紧急制动时,一旦发现某个车轮抱死,计算机立即指令压力调节器使该轮的制动分泵泄(减)压,使车轮恢复转动。
ABS的工作过程实际上是抱死-松开-抱死-松开的循环工作过程,使车辆始终处于临界抱死的间隙滚动状态,有效地克服紧急制动时的跑偏、侧滑、甩尾,防止车身失控等情况的发生。
霍尔式ABS转速传感器,能保证在很低的速度下都有很强的信号。
响应时间快。
基本原理是发生脉冲数目即时检测转速。
1.3 ABS的分类1.3.1按机械式、电子式分类,两者有以下不同1、电子式ABS是根据不同的车型所设计的,它的安装需要专业的技术,如果换装至另一辆车就必须改变它的线路设计和电瓶容量,没有通用性;机械式ABS的通用性强,只要是液压刹车装置的车辆都可使用,可以从一辆车换装到另一辆车上,而且安装只要30分钟。
ABS防抱死制动系统的课程设计

毕业设计(论文)(说明书)题目:ABS防抱死制动系统的设计姓名:编号:年月日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姓名专业任务下达日期年月日设计(论文)开始日期年月日设计(论文)完成日期年月日设计(论文)题目: ABS防抱死制动系统的设计A·编制设计B·设计专题(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系(部)主任年月日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记录专业,学生于年月日进行了毕业设计(论文)答辩。
设计题目:专题(论文)题目:指导老师:答辩委员会根据学生提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材料,根据学生答辩情况,经答辩委员会讨论评定,给予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成绩为。
答辩委员会人,出席人答辩委员会主任(签字):答辩委员会副主任(签字):答辩委员会委员:,,,,,,毕业设计(论文)评语第页共页学生姓名:专业年级毕业设计(论文)题目:ABS防抱死制动系统的设计评阅人:指导教师:(签字)年月日成绩:系(科)主任:(签字)年月日毕业设计(论文)及答辩评语:摘要ABS系统可以显著提高或改善汽车紧急制动时的操控性和稳定性,缩短了制动距离,是一种新型的汽车电子控制产品,并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本文以轿车为研究对象,展开对汽车ABS的研究。
主要完成了以下的工作通过对单个车轮时的受力分析确定了影响车轮附着系数的主要因素;通过比较电磁感应式轮速传感器和霍尔效应传感器的性能优缺点,采用并设计了霍尔效应式轮速传感器;通过对控制结构的分析设计了以INTEL公司生产的80C196KC单片机为核心的实时控制系统,包括信号输入电路、驱动电路等硬件部分;经比较各种控制方案,确定了“逻辑门限制法”作为控制方案,并选用加速度和滑移率的组合作为控制参数。
采用事件门限来计算车轮的转速。
本文通过学习比较根据所学只是设计了ABS控制系统。
从理论上实现了ABS的控制功能,完成了设计要求。
在设计过程中对汽车制动理论和制动装置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扩大了自己的知识面,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abs系统课程设计

abs系统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ABS系统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工作原理和功能;2. 学生能够描述ABS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并解释各部分的作用;3. 学生能够了解ABS系统在日常驾驶中的重要性,认识到其安全价值。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识别ABS系统的工作状态;2. 学生能够通过实例,判断ABS系统在紧急制动时的作用及效果;3. 学生能够掌握正确的驾驶操作技巧,充分利用ABS系统提高行车安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汽车安全设备的兴趣,提高对汽车科技的认知和尊重;2. 学生树立安全意识,养成良好的驾驶习惯,珍爱生命;3. 学生通过学习ABS系统,增强对科学技术的信心,培养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
课程性质:本课程属于汽车工程学科,以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高年级阶段,具备一定的汽车基础知识,对汽车新技术有一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要求: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运用生动案例和实际操作,提高学生对ABS系统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培养,使其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学习成果,为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明确方向。
二、教学内容1. ABS系统基础知识:- ABS系统定义及发展历程;- ABS系统的工作原理;- ABS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功能。
2. ABS系统的作用及价值:- ABS系统在行车安全中的作用;- ABS系统在日常驾驶中的重要性;- ABS系统对降低交通事故率的影响。
3. ABS系统的使用与维护:- 正确使用ABS系统的操作技巧;- ABS系统常见故障及其排除方法;- ABS系统的维护与检查。
4. 实践操作与案例分析:- 实际操作ABS系统,观察其工作状态;- 分析典型案例,了解ABS系统在紧急制动时的表现;- 讨论如何在实际驾驶中充分利用ABS系统提高行车安全。
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1. 第1课时:ABS系统基础知识及作用;2. 第2课时:ABS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功能;3. 第3课时:ABS系统的使用与维护;4. 第4课时:实践操作与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