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阶》设计二
《台阶》教案设计

《台阶》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台阶》的基本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色。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学会抒发自己的情感,培养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父爱的伟大,培养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
(2)认识到了解自己、认识家庭的重要性。
(3)激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台阶》的基本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色。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分析父亲形象,理解父爱的伟大。
(2)从中感悟到的人生哲理。
三、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独立思考,理解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2.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分析问题,提高合作意识。
3. 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激发学生的共鸣,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台阶》文本。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作品背景。
(2)板书课题《台阶》,引导学生关注课题。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学生提出问题,小组内讨论解决。
3. 分析讨论(1)教师引导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色。
(2)分组讨论父亲形象,感悟父爱的伟大。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家庭生活,谈谈对父爱的认识。
(2)分享自己的感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5. 总结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6.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台阶》,深入了解了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感悟到了父爱的伟大。
稳步前行,不断自我提升八年级上册《台阶》教案设计

《台阶》是八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材中一篇重要的课文,在课文中,作者从自己的身世和心路历程出发,表达出了自己对于人生追求的向往和对于人生困境的探究。
这篇教案旨在通过学生对于这篇课文的阅读与理解,促进学生们积极投身于自我提升与未来实现的探索之中。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我们希望达到以下几个目标:1、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和人生,协助学生建立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引导学生思考自身自我提升的意义与方法,帮助学生修正自己的习惯与观念,达到更好的自我管理。
3、通过深入学习这篇课文,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使学生通过阅读,虏获审美与想象之美。
二、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来引导学生思考,比如,什么是成功?成功因素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实现我们的人生目标?2、预习学生在课堂上完成课前阅读和课前回答问题。
引导学生了解故事背景和人物情感,了解文学风格和情节结构。
3、研读教师向全班介绍课文的背景,成分以及情节设计,帮助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文章。
让学生通过齐读、默读、分组朗读等方式来获得音韵、语感、语义、篇章结构并引导他们探讨文学欣赏和情境感知。
4、体验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模拟台阶,体验自己在攀爬中的感受。
这个过程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文章的情景描写,获得感性认识,还可以通过这种亲身体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领导能力等重要素质。
5、总结学生对于文章的个人认识和理解进行整理、总结,向全班展示自己的见解,并开展讨论交流。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从同侪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思考方式,提升自我认知和沟通技能。
三、教学重点阅读理解与文学鉴赏,包括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刻画和意象铺设等。
四、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将课文中的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思考和实践行动。
五、教学方法情境化体验法、合作学习法、讨论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案例剖析法等六、思考题1、你如何评价作者通过「台阶」呈现自己人生的情感历程和人生理想?2、从人物角度出发,你认为是谁让你最感动和启发?3、你如何理解「人生就是不断攀爬的台阶」这句话?4、我们可以从作者的人生经历中汲取什么启示书?七、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观察、小组交流和个人报告等方式进行评价。
《台阶》教学设计(6篇)

The world will give way to those who have goals and vision.精品模板助您成功!(页眉可删)2021年《台阶》教学设计(精选6篇)《台阶》教学设计 1一、导入新课(背景音乐《愚公移山》)透过朱自清先生饱含深意的《背影》,我们分明看到了困顿前行中的父辈的身影,今天学习的李森祥的《台阶》将以小说的视角为我们展现父辈们现实的生活画卷和深沉的精神世界。
1、揭示课题2、呈现李森祥创作谈:“《台阶》是我的第三篇文学作品。
那是1988年我在嘉兴的一个老房子里写的短篇小说,说的是一个儿子眼中的父亲。
”请学生结合课文的阅读感受说说自己的理解。
3、每篇__都有重点,有它的学习目标,请学生读两遍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感情。
2、课文复述,进一步理解父亲形象的特点。
3、理解课文围绕“台阶”组织材料,安排详略的写法。
4、培养学生热爱父亲,尊重父亲的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父亲形象的意蕴和组织材料的详略安排。
教学时间:一课时二、诵读感知,整体把握1、通过自读,检查学生的字词预习情况。
凹凼()尴尬()撬()烦躁()并解释词语。
2、学生自由速读全文,完成自学指导(一)a、这篇小说以台阶为题目,那么小说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开展小组讨论,尝试用几句话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教师提示阅读要点:(1)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2)父亲是怎么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3)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b、你能感知这篇小说的叙事视角吗?以谁为故事叙述者呢?采用第几人称呢?c、课文围绕“台阶”命题立意,怎样做到材料的详略安排?d、你认为__的关键句是哪句?说说你的看法?10分钟后,看谁能到台上准确地回答问题?3、自学指导(二)请独立自主阅读课文,同时,思考以下问题(1)为什么“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2)新台阶砌好了”,为什么父亲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了?(3)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级石板上用了那么多笔墨?(4)“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
《台阶》优秀教学设计

《台阶》优秀教学设计《台阶》优秀教学设计范文(精选5篇)《台阶》优秀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口语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掌握小说内容的过程中分析人物的性格和品质;在写“父亲”的过程中增添写作热情、提高写作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文中“父亲”要强、谦卑的性格和勤劳的品质;感怀自己的父亲。
教学重点:在掌握小说内容的过程中分析人物的性格和品质;写自己父亲的一个侧面。
教学难点:感受文中“父亲”要强、谦卑的性格和勤劳的品质。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合作探究法、诱思探究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由刘和刚的歌曲《父亲》导入。
导语:父亲是平凡的,又是伟大的,不仅有许多的歌曲赞美他们,还有许多的文学作品也赞美他们。
当代小说家李森祥在一篇获奖小说《台阶》中塑造了一位父亲的形象,现在就让我们走进李森祥老师的小说《台阶》,一起感受一位农家父亲的内心世界。
(2)二、自主读文,整体感知。
三、合作探究。
1. 小组讨论下列问题(屏幕投影):⑴. 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从中可见“父亲”怎样的性格?⑵. 父亲是怎么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从中可见“父亲”怎样的品质?⑶. 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从中可见“父亲”怎样的性格?2. 引导回答上列问题(屏幕投影):⑴. 明确:在家乡,“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的高”。
“我”家的台阶只有三级,容易进水,也表明在家乡没有地位,被人看不起。
“父亲”渴望自己的家在乡里有地位,所以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性格:要强(有志气,有理想,有追求)。
⑵. 明确:捡砖、拾瓦、砍柴、存角票、编草鞋、踏黄泥。
性格:勤劳(吃苦耐劳)⑶. 明确:他感到不自在,不对劲。
性格:谦卑3. 小结父亲的形象:“父亲”是一位很要强、勤劳而又谦卑的父亲。
四、拓展延伸,实践演练。
过渡语:文中“父亲”是一位要强、勤劳而又谦卑的父亲,他和我们许许多多的父亲一样,向着美好的生活不断的追求着,他坚韧顽强的品质怎能不让我们感动?他怎能不使我们想起家里的父亲?现在就让我们提起笔来,也来写写我们自己的父亲吧!1.提示(屏幕投影):最难忘的是父亲的时候,他。
《台阶》的教案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台阶》优秀教案设计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9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台阶》的基本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能够分析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培养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关注,对农民辛勤劳动的赞美。
(2)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农村发展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台阶》的基本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分析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独特见解,感受作品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2)如何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培养审美情趣。
四、教学方法1. 引导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2.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共享学习成果,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教育: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受作品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过程1. 课前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台阶》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3. 合作探讨:(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共享学习成果。
4. 情感体验:(10分钟)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关注,对农民辛勤劳动的赞美。
5. 课堂小结:6. 课后作业:(1)复述课文《台阶》的故事情节,概括人物形象。
(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农村生活的看法。
六、教学反思(1课时)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提出疑问。
3. 教师针对学生的反馈,进行解答和指导。
七、课堂评价1. 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台阶》教案范文锦集五篇

Suffering is the most powerful teacher of life.精品模板助您成功!(页眉可删)《台阶》教案范文锦集五篇《台阶》教案篇1课型:新授知识目标:体会领悟父亲的情感与性格。
能力目标:让学生从__中联系实际感悟去中的真情。
教育目标:教育学生去关心父母,仔细聆听他们内心的声音。
重点难点:领悟父亲的情感与性格。
策略和方法:朗读法、导引法。
教学媒体:投影仪、录音机。
教时: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
不知道大家发觉没有,这一单元其实都是写小人物、低微身份的人的经历、感受和事情。
我这里恰巧有一篇关于卑微事物或人的论述,大家听一下。
(朗读__。
见附录。
)任何一种卑微的事物,其韧性都是最强的。
无论人、事物。
如同小草、如同蚂蚁,也如果卑微的你我他,还有“我”那平凡的父亲……二、整体感知。
1、个人的家乡都有些独特的风俗,那麽,__中一个独特的风俗或讲究是什麽?台阶高,就意味着,屋主人的地位高。
2、换句话讲,父亲为什麽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造新屋,当然是为了改善居住条件,每个建筑物都有它的人文性,所以说,父亲对台阶的要求,也就是对地位的要求。
(其实,这和第一问是一道题。
只是,大多数同学都不能很好的运用联想思维。
)这里补充一下关于马斯罗的理论:人的需要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联系__,其实父亲也是对尊重的要求。
这是其毕生的奋斗目标。
3、那麽父亲是怎样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或他都作了哪些准备工作?)每天捡砖、瓦、鹅卵石等。
往瓦罐里塞角票等。
4、但奇怪的是,造新屋的过程写的简略,可造台阶反而很详细,这是为什麽?详略是由中心而定的。
题目是“台阶”,所以主体工程可以略写,造台阶要详写。
(这个问题,好学生可以回答出来。
)5、在父亲心理,新台阶的动工,就意味着“地位的提高”,我们平时遇到父母升职等事时,都是举家欢庆的。
那麽父亲是怎样庆贺的?(放了四颗大鞭炮)6、但是,父亲在放鞭炮时,他的神情是很有意思的。
《台阶》教案设计

《台阶》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台阶》的基本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能够分析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环节,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文学作品,发展批判性思维。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农村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对农民命运的关怀。
(2)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民生的情怀。
(3)认识到努力奋斗的重要性,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台阶》的基本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分析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3)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课文中所表现出的农村生活和文化背景。
(2)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心理和情感变化。
(3)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进行创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和课文背景。
(2)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分组讨论,深入分析课文细节。
3. 鉴赏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学生举例说明,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4. 写作练习:(1)教师布置写作任务,要求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
(2)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四、作业布置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体会作者情感。
3. 结合课文内容,自选话题,进行写作练习。
五、教学反思2. 学生反馈学习情况,提出改进建议。
3. 根据教学反思,调整教学计划,优化教学方法。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讨论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台阶》教学设计 (2)

《台阶》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台阶》是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中的第三篇课文,是当代作家李森祥的一篇小说,小说以“台阶”为线索,用第一人称,叙述了一位“父亲”经过几十年的奋斗,终于将自己的三级台阶的房屋建成了九级台阶的新屋的故事,塑造了一位要强、勤劳又很谦卑的农村父亲形象,真实地再现了中国传统农民复杂的内心世界和坚韧顽强的人生历程。
本单元以“爱”为主题,几篇课文都在诉说对普通人、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与同情,是要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透视那个特殊年代中处在社会底层的人们的生活,启示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培养孩子们的爱心和同情心。
体现了教材编写者的人文意识和情怀,他们是想启示学生语文来源于生活,只要关注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富有一颗爱心和同情心,关注社会中容易被人忽略的人们,就有无穷写作素材,开阔学生作文取材的视野,回归写作本源。
【教学设想】《台阶》是一篇深沉地反映新旧交替时期农村生活层面的小说,真实地再现了中国农民艰难困苦的生存状态和坚韧顽强的人生历程。
文章一改往日歌颂父爱如山的传统表达视角,从儿子的视角来关注父亲内心的诉求及对尊重的渴望。
文字质朴,选材独特,折射出千千万万中国农民艰难困苦的生存状态和为改变现状而不懈努力的精神追求。
小说描绘的这种生活与学生的阅历相去甚远,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深处呢?因此,本设计以生为本,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通过导——学——析——练四个流程,引导学生质疑——释疑——探究——运用,努力构建一种动态生成的课堂。
【教学目标】1、学会用细节刻画人物的写法,分析父亲的性格,把握人物形象。
2、学习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3、学习本文围绕“台阶”组织材料表现主题的方法。
4、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父亲的深厚情感。
【重点难点】1.文中围绕中心选材,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2.父亲形象的理解,字里行间的深厚情感。
【教法学法】情境创设、朗读法、点拨法、品鉴法、合作探究法、圈画批注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学习作家李准说:“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
感悟提升——回味台阶,理解父亲
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你获得哪些信息?
-15-
教师寄语
尽管岁月抹去了父亲脸上一向挂着的 笑容,累弯了一向挺直的腰杆,迫使父亲 低下了倔强的头颅。但是梦想赋予了他健 壮的步伐,追求引领他走向光明大道,成 功则证明了他的真实与壮美。诚然,过程 里难免会有坎坷与荆棘,成长中难免会有 辛酸与泪水,但是人的一生,也正是有了 梦想,有了追求,有了目标,才更加有意 义。
-10-
探究标题
台 阶
父亲? 新屋?
-11-
品味结尾
怎么了呢,父亲老了。
怎么了呢
父亲老了
怎么了呢
父亲老了
-12-
பைடு நூலகம்
助读材料四:
关于小说的结尾,当初我的确没有把它当 作悲剧来处理。在中国乡村,一个父亲的使 命也就那么多,或造一间屋,或为子女成家 立业,然后他就迅速地衰老,并且再也不被 人关注,我只是为他们的最终命运而惋惜, 这几乎是乡村农民最为真实的一个结尾。
-3-
整体感知——踏上台阶,认识父亲
读课文,说故事 模仿《狼》的结构,先叙述故事, 再做简要的评述。
用一句话概括这个故事
-4-
整体感知——踏上台阶,认识父亲
读课文,谈父亲 父亲的脚 父亲的头、头发 父亲的胸、背 父亲的脸 父亲的目光
-5-
研读赏析——凝望台阶,感悟父亲
你怎样来评价父亲
可以用这样的句式说: 我的 父亲。文章这样写道……
——李森祥给编者尤志心的信
-13-
助读材料五:
这最后似乎是不经意的一声感叹,其实是作者最无奈最沉重 的一句呻吟。是的,父亲老了,这里的“老”,不仅仅是指父亲 年事已高身体受伤无法再操持农活,更是儿子感受到父亲心灵世 界的“老化”——父亲不但失去了健康的身体,也同时失去了奋 斗目标。身体的老朽固然已经可悲,追求的丧失更让人迷惘。但 儿子之痛还更在于他几乎是眼睁睁地看着父亲为了造屋而耗尽了 一生的精力,他在父亲身体和心灵都迅速衰老的残酷现实面前无 能为力。一个句号,悲凉地道出了中国农民再勤劳善良也无法彻 底改变命运得到幸福的残酷现实。小说中的父亲是如此,无数中 国农民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特级教师王君:《台阶》的结尾是败笔吗?
-8-
拓展延伸——回望台阶,品味写法
这是一篇小说,但是作者在用散文的
笔法给我们叙述故事。请同学们说说看,
你从这篇文章中发现了什么特点呢?
(可以是遣词造句的精妙;也可以是谋篇布局的精 巧,着眼于全篇可以,关注于一词一句也可以……)
-9-
拓展延伸——回望台阶,品味写法
精致的细节描写
示例:然而父亲的精力却很旺盛,脸上总 是挂着笑容,在屋场上从这头走到那头, 给这个递一支烟,又为那个送一杯茶。 作用:用“走”“递”“送”等动词,细 节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父亲建筑一个 高台阶的理想即将实现时的兴奋,也表现 了父亲对农民兄弟劳动的尊重。
-16-
布置作业
这篇小说写作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 如果今天作者再来写的话,这个故事又 将如何结尾呢?
这篇文章的美点很多。比如说简约的开 头,比如说不经意的过渡,比如说精巧的人 物内心独白,等等都值得我们玩味。希望同 学们能细细地体味,从文学中关注人生,把 我们的眼光更多地深入到我们的社会,触及 我们的心灵。
-7-
助读材料三:
父亲的一生是典型的中国农民奋斗不止的一 生,他的生命是卑微的,但绝不是失败的。以父 亲为代表的这些一无所有但依旧艰苦创业的草根 阶层,正是中国的筋骨和脊梁,中华民族也正是 在这样的坚韧的精神的支撑下才繁衍不息的。父 亲就算有些“可悲”,但他的伟大也远远超越了 他的可悲。
——特级教师王君:《台阶》的结尾是败笔吗?
8
台 阶
-2-
助读材料一:
李森祥: 衢州人,作家。1986年发表处女作《半个月亮爬
上来》。《小学老师》被《小说月报》选载,获1991
年第四届百花奖、1990—1992浙江省优秀文学奖。 电 视连续剧《天下粮仓》的编剧之一,历史剧《卧薪尝
胆》的编剧。李森祥的小说以农村、军营两大生活为
主要题材,塑造出一系列生动的普通人尤其是农民的 质朴形象。
-6-
助读材料二:
“父亲”的形象,在那个年代里,在我生活过的乡村里, 几乎到处可见。他们除了有一双永远也不干净的脚以外,还 应该有一双不能碰棉絮的手(他们开裂着沟纹的手一旦碰棉 絮,会将好好的棉絮粘扯得一塌糊涂)
——李森祥给编者尤志心的信
父亲有那么多的美德,父亲又是可悲的可怜的, 但我要说父亲是伟大的。你同意我的这个观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