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性发热
中医药治疗癌性发热的经验体会

中医药 治 疗 癌 性 发 热 的经验 体 会
李 勇 刘 柏 陈志 坚 张力 文 孙 良生 徐 凯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广东省 中医院)肿瘤科 广东广州 510000
摘要 目的 总 结 中 医药治 疗癌 性发 热 的 的经验 体会 方法 回顾 分析 临床 治 疗 病例诊 治 方法 与 治疗效 果 。结 果 中医治 疗癌 性发 热疗 效显 著 。 结论 运 用 中 医辩证 治 疗癌 性发 热 ,较 西 医治疗 副作 用 小 ,有 较 大优 势 。 关 键 词 中 医 药 癌 性 发 热 辩 证 治 疗 中图分类号 :R2 5 5.1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07-1 245(2008)21-009 5-03
2.1.2 阴虚 型 阴虚发热 多见于恶性肿瘤 晚期 ,阴虚液少 ,阴不制 阳 而发热 。 证见发 热缠 绵不 断 , 以低 热多见 ,午 后 至夜 间加 重 ,手足 心热 ,伴有 口干咽燥 ,烦渴欲饮 , 骨蒸 盗汗 ,痰少质 粘 ,尿 少色黄 ,舌质 红或有裂纹 ,
95
国 际 医 药 TU)
2 辨证论治及典型病例 2.1 虚 证 2.1.1 气虚型
恶性肿瘤晚期 ,多出现气虚发热 ,证见身热 ,热 势或 高或 低 ,时 高时低 , 多于劳 累后发 作 明显 ,伴 头晕 倦怠 、气 短懒 言 ,食少便 溏 ,甚N ,5悸 , 自汗 出 ,易 感 冒,舌 淡胖 ,边有 深 齿 印 ,脉 沉细 无 力 。 遵 金代李果 的补 中益气汤之义 ,气虚发热是 由于劳倦 太过 等原因损伤脾 胃,致使清阳不升 ,浊阴不降 ,谷 气 留而不行 ,清 阳陷于 下焦 ,郁而 化热所 产 生的 内 热 。 方 用 补 中 益 气 汤 , 甘 温 除 热 , 疗 效 良好 。
蒿芩清胆汤治疗癌性发热验案一例

蒿芩清胆汤治疗癌性发热验案一例摘要:癌性发热是肿瘤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临床多以滋阴清热、益气养阴等法治疗,笔者通过自身经验,着眼于肝,以疏肝行气治疗本病,临床疗效颇佳。
关键词:疏肝行气、癌性发热、癌毒癌性发热是指因肿瘤直接引起或因治疗肿瘤而引起的发热。
该病常发生于肿瘤中晚期,临床常表现为反复发热或定时发热,以下午及夜间发热居多,抗感染治疗往往无效或疗效不佳。
大量研究表明,其发病主要与:肿瘤侵犯中枢神经、肿瘤坏死导致坏死物质吸收、经治疗后肿瘤细胞快速溶解的同时释放出大量炎性介质等有关。
西医常采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治疗本病,但往往疗效不佳,或热退后容易再次发热。
本病属中医“内伤发热”范畴,中医采用辨证论治,通过中药调理气血阴阳,改善患者机体微环境,能起到很好的退热效果。
笔者通过自身经验,认为癌毒内存为本病发病主要原因,治疗时除着重祛除邪毒,亦着眼于肝,重视疏肝行气,临床疗效颇佳,现将验案一例分享如下:1 典型医案:患者某某,男,65岁,2020年6月因右侧大腿包块进行性增大伴疼痛,于乐山市武警医院就诊,行MRI提示:1、右侧大腿根部及盆腔右侧软组织肿块影(7.9*9.0*13.2cm)伴骨质侵犯,倾向于恶性病变,建议结合临床及进一步检查,2、右侧髂骨韧带损伤,右髋关节少量积液。
3、右侧髂血管周围及腹股沟区肿大淋巴结显示。
4、直肠周围脂肪间隙浑浊,肠壁增厚。
2020年7月患者于乐山市市中区肿瘤医院行内侧包块枪取活检术,术后病检提示:大部分为软组织,另见极少许间质内异性腺体浸润,建议行胃肠镜。
2020年7月胃肠镜下活检提示:直肠隆起结节样新生物致狭窄。
病检提示:腺癌。
明确诊断为结肠腺癌伴右大腿根部、盆腔、淋巴结、骨、肝脏转移(cTxN1M1 IV期),根据患者PS评分、体征等,同时结合患者及家属意愿,于2020年7月10日行卡培他滨单药化疗。
患者化疗前后出现夜间反复发热,体温波动在38.5℃~39℃之间,完善相关检查后,诊断为癌性发热。
基于“伏邪”辨治癌性发热的临床思考

学术探讨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 ,A pr .2023,V o l .31N o .8:田菲,E -m a i l :f t 09060805@163.c o m第一作者:屈子怡,E -m a i l :870790029@q q.c o m 基于 伏邪 辨治癌性发热的临床思考屈子怡1张雨田2,张桂星1,周盈盈1,田 菲1(1.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国家中医针灸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300381;2.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1617)ʌ摘要ɔ 癌性发热是恶性肿瘤并发症之一,具有病程较长㊁易反复发作的病理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后续治疗,目前并无针对性的治疗方法㊂癌性发热属于中医 内伤发热 范畴㊂该文从伏邪的角度分析,认为癌性发热的主要致病因素为毒㊁痰㊁瘀㊁虚,病机为邪实而正虚,以脏腑功能失衡㊁气血阴阳紊乱为本,以湿㊁痰㊁瘀㊁毒相互胶结为标,主要治法为化痰逐瘀㊁滋阴清热㊁甘温除热等㊂ʌ关键词ɔ 癌性发热;内伤发热;伏邪;化痰逐瘀;滋阴清热;甘温除热中图分类号:R 255.1 文献标识码:A D O I :10.19621/j.c n k i .11-3555/r .2023.0810癌性发热是一种因肿瘤疾病及其相关治疗而引起的发热,由非感染因素引发,临床表现主要为持续性的低热,午后开始体温渐升,至夜间或次日清晨逐渐下降,发热反复出现,但理化㊁常规检查结果多显示为正常㊂因为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癌性发热常会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后续治疗㊂中医具有辨证论治的独特优势,将其应用于癌性发热的治疗可以发挥个体差异化治疗优势㊂本文从伏邪角度探讨癌性发热的病因病机及治疗原则㊂1 癌性发热与伏邪1.1 伏邪的概念 伏邪,即伏之邪也㊂‘说文解字“言: 伏,司也㊂ 伏 ,可引申出潜藏㊁隐匿㊁匿伏之意;邪 ,指随气候之变而生的致病因素,具有一定的毒性㊂伏邪亦称为 伏气 ㊂‘中医大辞典“言: 伏邪指伏藏于体内而不立即发病的病邪㊂[1]根据现存的中医古籍文献所载,东汉㊃张仲景首倡 伏气 之论: 伏气之病,以意候之,今月之内,欲有伏气㊂假令旧有伏气,当须脉之㊂ 关于伏邪理论,历史上诸多医家各抒己见,后人据此不断丰富,提出伏邪有狭义与广义之分[2]㊂国医大师任继学根据病因将伏邪分为 杂病伏邪 与 外感伏邪 [3]㊂国医大师周仲瑛则在伏邪的基础上提出伏毒 的概念,认为凡是感邪之后,未即发病均为 伏毒 [4]㊂笔者认为,伏邪不单指某类疾病, 正盛则伏而不发,正虚则出而为病 ,正气亏虚,外邪入侵人体后藏伏于体内,逾时而发病,或引起疾病复发,此为伏邪致病的根本因素㊂邪气深伏日久,机体脏腑功能失衡等,亦可发病㊂1.2 癌性发热的病因病机 癌性发热可归属于中医 内伤发热 范畴㊂癌症患者经抗肿瘤治疗后,多见气虚血亏型癌性发热[5]㊂刘铁军教授认为肝癌发热的基本病机为阳虚,癌症病久易损耗阳气,宜用扶阳益气之法辨治[6]㊂笔者认为,肿瘤患者癌毒积聚日久,耗散人体正气,湿热㊁瘀毒结于体内郁而化热,加之放化疗㊁靶向治疗等药物或物理射线作为一种外邪侵袭机体,致使机体气血阴阳失调,郁而发热㊂癌性发热病变复杂,证类繁多,归纳起来可概括为虚实两类㊂气血阴阳亏虚为虚,气血湿郁为实㊂因虚发热者,其病机主要与阴阳失衡相关,可致阳热偏亢或阳气浮越㊂实发热者,其病机主要与湿郁㊁瘀毒阻滞相关,以致阳热有余㊂虚实多兼夹为患㊂故癌性发热的病机为邪实而正虚,属本虚而标实之证,以脏腑功能失衡㊁气血阴阳紊乱为本,以湿㊁痰㊁瘀㊁毒相互胶结为标㊂1.3 治疗癌性发热的不足及癌性发热与伏邪的关系癌性发热症状多为反复发作的持续性低热或潮热,大多在午后发热,易持续发作至夜间㊂目前,西医治疗癌性发热主要依靠非甾体抗炎药㊁糖皮质激素等药物,这些药物虽可以快速解热,但使癌症患者出现诸如肠道菌群失调㊁骨质疏松㊁电解质紊乱㊁免疫力下降等不良反应,甚至加重患者病情㊂中医治疗癌性发热主要从甘温除热 升阳散火 等方法入手[7]㊂92中国民间疗法2023年4月第31卷第8期学术探讨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A p r.2023,V o l.31N o.8笔者认为,正虚乃癌性发热之根本,为外邪的侵犯和伏邪的潜匿蛰伏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体内藏伏之癌毒是引起癌性发热的重要因素㊂癌症患者素体正气亏虚,体内癌肿聚积,产生各种病理产物,加之手术㊁放化疗等又会进一步加重正虚,与体内伏邪胶结缠绵,导致气不行㊁血不通,久则积郁于五脏六腑,郁而化热㊂因此,治疗癌性发热只局限于扶正㊁清热㊁散火不免偏颇,治病必求于本,要注重祛除伏邪㊂伏邪具有隐匿㊁多变㊁缠绵等病理特点,潜藏于人体内,不仅会使疾病发作,亦会导致病程进展,迁延难愈[8]㊂正所谓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伏邪新书“云: 正气内伤,邪气内陷,暂时假愈,后仍复作者,亦谓之曰伏邪㊂ 邪伏于正虚之处,导致病情反复㊂姚德蛟教授认为,癌性发热与伏邪密切相关,癌性发热以正气亏虚为前提,因痰㊁湿㊁瘀㊁毒等伏邪蓄积体内,伺机而发;其发生㊁发展㊁转归与伏邪之感邪㊁邪伏㊁发病相似[9]㊂笔者认为,伏邪致病的 缠绵难愈 邪气伏藏,伺机而动 易变生顽疾㊁坏证 特点与癌性发热相一致,故可从伏邪立论探讨癌性发热㊂程海波等[10]认为,癌毒具有顽固和隐匿致病特性,癌毒蕴藏于体内,缠绵难愈,即便治疗后症状较前改善,一旦不继续治疗很快会再度发展㊂发病伊始,癌症患者症状轻微,癌毒常隐匿伏藏,不易被发现,常使诊疗发生延误㊂这些同时也符合 伏邪 特点㊂2癌性发热的治则治法癌性发热多因癌毒日久耗亏正气,邪伏于内导致发热,属于标实本虚之证,近代医者对癌性发热的相关病因病机多有探讨,提出了多种治疗思路,笔者将其大致归纳为化痰逐瘀㊁滋阴清热㊁甘温除热等治则治法㊂2.1化痰逐瘀癌毒阻碍脏腑的正常生理功能,引起机体代谢紊乱㊁气机循行不畅,故而津液㊁血气停聚产生痰瘀,最终郁而化热㊂通过对病因针对性治疗,可以取得显著疗效㊂李倩[11]发现,化痰逐瘀法可以有效缓解癌性发热的症状㊂王新亭等[12]发现扶正化痰㊁祛瘀解毒方可以有效抑制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I L)-6表达,减轻患者癌性发热症状㊂有研究发现T N F能够诱导机体分泌I L-1㊁I L-8等炎症因子,而这些因子可作为内源性致热原,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而引起发热[13]㊂2.2甘温除热‘脾胃论“云: 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㊂ 癌肿日久导致体内元气消耗,元气不足则火旺,火旺则发热㊂中医认为,脾胃虚弱,则湿浊内生㊂患者脾胃功能易受癌毒影响, 清阳不升,浊阴不降 ,湿阻中焦郁久化热,热蒸肺系,肺主皮毛,故有皮肤蒸热㊁体温升高的症状㊂湿邪困脾,导致中焦无力运化水谷,肺布散无源,造成五脏更虚,故邪热更甚㊂癌性发热患者在临床上表现为热势缠绵,病程绵延㊂于红伟等[14]将癌性发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吲哚美辛栓纳肛治疗,观察组给予吲哚美辛栓纳肛配合口服归芪退热汤治疗,结果发现,观察组有更好的退热效果㊂梁丽萍等[15]发现在使用补中益气汤后,气虚发热模型大鼠的发热症状明显缓解,血清中的红细胞㊁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均较用药前明显恢复,免疫球蛋白(I g)M㊁I g G浓度亦升高㊂2.3滋阴清热法癌肿属于消耗性疾病,癌毒久居,耗损人体津液,津液亏虚则水不制火,故而发热㊂‘证治汇补“云: 内伤真阴,阴血既伤,阳气独盛,发热不止,向晚更甚㊂ 因此,滋阴是治疗的关键,阴阳平和则发热症状自消[16]㊂刘强等[17]将100例癌性发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给予对照组口服乙酰氨基酚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接受口服加味青蒿鳖甲汤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临床疗效㊁患者生活质量更好㊂3验案举隅患者,男,77岁,2020年10月20日初诊㊂主诉:间断发热3周㊂患者于2020年6月4日行 腹腔镜辅助右半结肠癌根治术+淋巴结清扫术+肠吻合术+肠松解复位术 ㊂术后病理检查显示:距离升结肠断端19c m 处存在溃疡型肿物(2.2c mˑ2.0c mˑ0.6c m);腺癌,部分为中分化乳头状腺癌(约60%),部分为黏液腺癌(约40%),癌组织大部分侵及深肌层,局部累及浆膜层,脉管内偶见;免疫组化检查显示:C E A(+)㊁C K7(-)㊁C K20(+)㊁C-e r b B-2(-)㊁K i-67(+)约60%,M L H1 (+)㊁M S H2(+)㊁M S H6(+)㊁P M S2(+),提示为微卫星稳定型;病理检查显示:近端肠黏膜慢性炎症伴多灶性糜烂及浅溃疡;远端黏膜慢性炎症;慢性闭塞性阑尾炎;网膜组织未见癌累及;肠系膜淋巴结未见癌转移(0/18)㊂患者先后于6月28日㊁7月20日㊁8月11日㊁9月4日㊁9月24日行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X L O X E)化疗方案化疗5个周期㊂03中国民间疗法2023年4月第31卷第8期学术探讨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A p r.2023,V o l.31N o.8患者2020年9月因 发热 就诊于当地医院,接受抗感染㊁非甾体抗炎药及糖皮质激素等对症治疗后,发热仍未得到有效控制㊂刻下症:神清,精神弱,间断发热,最高体温38.4ħ,乏力,偶有恶心呕吐,无腹痛㊁腹泻,无便血,无发热,偶有胸闷憋气,无咳嗽咳痰,食欲食量减退,寐可,便溏,小便可,舌红,苔黄腻,脉细数㊂2020年10月20日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2.88ˑ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50.8%,血小板压积<0.05n g/m L㊂西医诊断:结肠恶性肿瘤㊂中医诊断:肠癌,证属湿热蕴结证㊂治以清热化湿,辟秽化浊㊂予以达原饮加减口服治疗㊂处方:槟榔30g,北柴胡20g,青蒿15g(后下),厚朴15g,草果15g,地骨皮15g,生地黄20g,知母10g,白芍15g,黄芩片12g,甘草片6g㊂每日1剂,水煎取汁250m L,分两次口服㊂治疗14d㊂2020年11月6日二诊:患者诉身热症状较前好转,未发生恶心㊁呕吐,仍觉乏力㊁纳差,舌暗,苔白腻,脉细弱㊂在初诊方中加莱菔子㊁焦麦芽㊁焦山楂㊁麸炒白术各15g,当归㊁太子参各20g㊂继服14剂㊂2020年12月3日三诊:患者诉发热症状痊愈,食欲较前好转,二便调,舌淡红,苔薄,有裂纹,脉细㊂二诊方中减去青蒿㊁地骨皮㊁知母,继服14剂㊂1个月后电话随访未复发㊂按语:患者素体虚弱,癌病日久,脾胃受损,脾运化不利,湿滞痰阻,湿性黏滞,日久化热,而邪热又易灼炼津液为痰,痰火互结,气血阻滞,运行失畅化为瘀毒,故痰㊁热㊁瘀㊁毒合而为病㊂本案经辨证为湿热蕴结证,当治以清热化湿㊁辟秽化浊,予以达原饮加减治疗㊂笔者认为恶性肿瘤久居人体,癌毒内蓄日久,耗伤人体正气,使诸邪伏藏,呈现全身属虚㊁局部属实的病理状态,癌性发热就是在整体正气亏虚的基础上,因局部癌毒即伏邪积聚日久而出现的发热,因此需要透邪外出㊂透邪法在于推动气血运行畅达,从而使病邪由内及外出表,怫郁之邪热得以顺利从里向外而转化,因此透达伏邪是治疗的关键要义㊂4小结癌性发热是肿瘤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病情多反复迁延缠绵㊂本研究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观念指导下,借助伏邪理论理解癌性发热的病因病机,在固护正气之余,注重祛邪,标本兼顾,为临床治疗癌性发热提供一定思路㊂参考文献[1]李经纬.中医大辞典[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635.[2]康姣姣,方朝义,刘童童,等.基于伏邪理论探讨癌性发热的辨证论治[J].河北中医药学报,2019,34(4):7-9,14. [3]马晶,王健,兰天野,等.任继学从伏邪与脑髓理论论治出血性中风经验探析[J].吉林中医药,2021,41(12): 1571-1574.[4]叶吉晃.周仲瑛教授 伏毒 学说初探[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6,4(10):4-7.[5]附舰,单宇鹏,闵婕,等.补中益气汤治疗癌性发热疗效观察[J].陕西中医,2017,38(11):1503-1504.[6]林杰,邓厚波,沈东,等.刘铁军教授运用扶阳益气法治疗肝癌发热临床经验[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18,28(3): 185-187.[7]文赟,尚静,侯天将,等. 甘温除热 法论治癌性发热探讨[J].国医论坛,2016,31(6):21-23.[8]袁琳,李宁.伏邪学说溯源及后世研究现状[J].中国民间疗法,2021,29(10):16-18.[9]汪梓垚,张路,姚德蛟.姚德蛟基于伏邪理论治疗癌性发热经验[J].湖南中医杂志,2021,37(2):26-27. [10]程海波,周仲瑛.癌毒病机科学内涵的现代诠释[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37(5):637-641.[11]李倩.痰热清注射液治疗癌性发热40例[J].中国中医急症,2011,20(7):1163.[12]王新亭,陈欣菊,王莉姣,等.扶正化痰㊁祛瘀解毒方联合新癀片治疗肝癌癌性发热30例[J].中医研究,2021, 34(3):16-19.[13]王春茜,高旅,吴茵,等.基于内源性代谢产物解析桂枝汤解热作用的分子机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1,36(9): 5169-5175.[14]于红伟,乔元勋.归芪退热汤治疗气虚血亏型癌性发热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1,19(18): 87-90.[15]梁丽萍,梁一彪,李锦灵,等.补中益气汤对气虚发热大鼠体液免疫能力的影响[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7, 37(13):1224-1227.[16]施庆武,蔡云,战丽彬,等.古代文献中的阴虚治法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1,27(5):719-722. [17]刘强,李茵茵,梁秋,等.加味青蒿鳖甲汤治疗晚期肺癌癌性发热的疗效观察[J].四川中医,2018,36(2):95-97.(收稿日期:2022-02-21)13中国民间疗法2023年4月第31卷第8期。
癌性发热的中医辨治

<00 具 有统 计 学 意 义 。周 军 等 运 用 青 蒿 鳖 甲汤 剂 体 温恢复 正 常为显 效 。结果 显效 3例 , 2 .% ; .5, 占 72 有 ( 青蒿 2 g 鳖 甲 1 g 生 地 黄 2 g 知 母 1 g 牡 丹 皮 效 7例 , 6 . % ; 效 1例 , 92 ; 有 效 率 为 0, 5, 0, 2, 占 36 无 占 .% 总 1g 2 。盗 汗 较 甚 者 , 去 青 蒿 , 生 牡 蛎 、 小 麦 、 黄 9. % 。有效 病例起 效最 快者 2天 , 慢 者 5天 , 均 可 加 浮 麻 08 最 平 根 以固表 止汗 ; 阴虚 较 甚 者 , 用 沙 参 、 冬 、 竹 、 加 麦 玉 石 3 5天起 效 。 . 斛 等 以滋养 阴精 ; 眠者 , 失 加用 酸 枣仁 、 志 、 交藤 以 5 阳 明炽热 远 夜 养 心安 神 ; 虚 见倦 怠乏 力 、 晕 气短 者 , 太子 参 、 气 头 加 麦 阳明炽热 主要 包 括 了 阳 明 经 证 和 阳 明 腑 证 的发 冬 、 味 子 以益 气 养 阴 ) 疗 癌 性发 热 5 五 治 4例 。结 果 显 热 。经证 主要是 有 热 无 积 , 现 为 身 大 热 , 恶 寒 , 表 不 反 效3 0例 , 有效 1 , 效 8例 , 效率 为 8 % , 6例 无 有 5 疗效令
通讯 作者 : 侯炜 (9 4一) 男 , 16 , 甘肃天水人 , 教授 、 主任 医师 , 博士生 导 师 , 究 方 向 : 癌 、 颈 部 肿 瘤 及骨 脑转 移 的放 疗 以及 肿 瘤 的 中 医 药 研 肺 头
防 治
癌性 发 热多在 疾 病 晚 期 或 疾病 进 展 期 , 长期 的疾
W O D C NE E MED C NE S p e e . 0 2, 17, o 5 RL HI S I I e tmb r 2 1 Vo . N .
青蒿鳖甲汤加减治疗癌性发热经验总结

青蒿鳖甲汤加减治疗癌性发热经验总结青蒿鳖甲汤加减治疗癌性发热经验总结癌性发热是一种常见且复杂的临床症状,常伴随着恶性肿瘤的进展。
目前,传统中医药在治疗癌性发热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中青蒿鳖甲汤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且效果显著的治疗方法。
本文旨在总结我院在用青蒿鳖甲汤加减治疗癌性发热方面的临床经验,以期进一步促进癌性发热的有效治疗。
一、病例选择我们选择了具有典型癌性发热症状的病例进行治疗,并详细记录了病情变化、体温曲线以及治疗前后的相关指标,以便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和剖析。
二、青蒿鳖甲汤加减治疗在治疗中,我们遵循传统中医药理论,结合个体化治疗原则,对青蒿鳖甲汤进行加减。
青蒿鳖甲汤由青蒿、鳖甲、斑蝥组成,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等功效。
我们根据不同患者的病情特点,对处方进行个体化调整,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三、观察指标在治疗过程中,我们重点观察了患者的体温、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肝肾功能以及生活质量等指标。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监测和比较,我们可以评估治疗的有效性和患者的康复情况。
四、治疗效果评价我们对治疗过程中的病例进行了综合分析,发现经过青蒿鳖甲汤加减治疗后,患者的体温逐渐得到了控制,且癌性发热的持续时间明显缩短。
同时,患者的炎症指标也得到了明显改善,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
这表明,青蒿鳖甲汤加减治疗对癌性发热具有较好的疗效。
五、不良反应及处理在治疗过程中,我们注意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等。
对于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我们及时调整剂量或给予相应的对症治疗,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六、注意事项在应用青蒿鳖甲汤治疗癌性发热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要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和病史,以便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其次,应根据病情变化进行定期随访和评估,及时调整治疗措施;最后,治疗过程中要注意患者的营养支持和精神护理,以增强患者的免疫力和生活质量。
总结:青蒿鳖甲汤加减治疗癌性发热疗效显著,对恶性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经方治愈癌热验案3则

关 键 词 癌 性 发 热 经 方 验 案
中 图分 类 号 R7 05 3. 2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7 — 9 X( 0 8 1 — 0 1 0 62 3 7 2 0 )2 0 6 — 2
法。
服药 3天 后 .患者 鼻衄 消失 .恶寒 发热 明显缓 解 , 有汗 出 , 仍 二便 通利 。 进 5剂后 恶寒 发 热消 失 . 继 汗 出停 止 . 振纳增 神
案 1 某 . .9岁 。0 7年 2月 2 . 黄 男 5 20 4日初 诊
因“ 复 鼻 腔 出血 、 反 咳嗽 1 0月余 ” 收住 入 院 患 按 : 受外邪 , 凡 自表 而 人 , 先 侵 犯 太 阳 , 太 每 故 者于 20 0 6年 l 开 始 出 现鼻 塞 、 衄 、 鸣 , 面 阳病 多见 于外 感 病 的早 期 阶 段 由于 癌症 病人 多 存 2月 鼻 耳 伴 部麻 木 。 以左侧 为甚 . 当地 肿瘤 医 院确诊 为 鼻 咽癌 在 内伤 基 础 , 气 虚极 . 易 感受 外 邪 , 极 其 容 易 在 正 容 也 ( 分化 鳞 癌 ) 左上 肺 转 移 。 予 以化疗 2个 疗 程 传 变 入 里 . 现 虚 实 夹 杂 之 证 , 以在 肿 瘤 临 床 上 低 并 遂 出 所
结 , 便短 少 , 质 紫 暗 、 薄 黄 , 象 浮数 。 小 舌 苔 脉 辨证 属 又 逢 放 疗 , 伤 肤 表 , 首 营卫 受 扰 , 邪 相 争 , 既 有 与 故
方 中生 熟地 、 山萸 肉 、 丝 子 、 旱 莲 、 贞 子 、 菟 墨 女 白芍 5 参 考文献
1 实 北京 中 等补 益肝 肾 , 平衡 机 体 免疫 功能 , 节 内分 泌[5 制 『1 程 泾. 用 中西 医结 合 不 孕 不 育诊 疗 学. : 国 中 医药 调 57 1; 1 出 版 社 . 0 0: 9 20 6 香 附 、 金 疏理 肝 气 , 有 抗 菌抗 炎 , 善 内分 泌 功 郁 具 改 1 妇 第 北 人 能作 用[1 鸡血 藤 、 芎 、 芍 行气 养 血 , 51 1; 1 川 赤 活血 化瘀 , 『 丁 曼琳 . 产 科 疾 病 诊 断 与 鉴 别 诊 断 . 2版 . 京 : 民 2
晚期癌症患者发烧是怎么回事

癌症起病隐匿,早期症状不明显,很多患者在确诊时已是晚期。
一旦癌症到了晚期,往往意味着病情加重,患者症状表现也越来越多,而发烧是比较常见的一种,会影响到患者生存质量,甚至威胁到生命安全,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那晚期癌症患者发烧是怎么回事呢?癌症晚期患者发烧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患者通过放化疗等治疗手段时,大量的癌细胞被杀死,坏死的组织被吸收会发热;癌症晚期患者由于癌肿的侵害、治疗损伤的影响,免疫力有所下降,容易并发感染,从而引起发烧。
癌症晚期癌性发热,一般体温不会超过38.5℃,持续时间较短,应多饮水、多休息,适当补充营养,可以通过物理方式降温,也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退烧的药物。
对于感染引起的发烧,持续时间一般较长,会给患者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认为自己已经病入膏肓,还会使患者出现头晕、乏力、食欲减退等症状,也加大了肿瘤的消耗,使患者更加虚弱,应及时控制感染,给予抗生素的治疗,缓解发烧的情况。
癌症晚期患者症状表现较多,只有积极进行抗肿瘤的治疗,控制病情发展,才能从根本上缓解症状,提高生存质量。
目前越来越多的患者选择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法治疗癌症,如选择放化疗的癌症晚期患者,辅助中医药的治疗有助于减轻毒副作用,增强患者的免疫功能,提高患者的耐受程度,增强放化疗的敏感性,提高治疗效果,使治疗顺利完成。
另外对于不能或者不愿放化疗的患者,也可以考虑中医保守治疗,通过扶正祛邪等中药,调节患者机体内的环境,恢复气血、阴阳、脏腑的平衡,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和抵抗力,调动患者的自主抗癌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病情发展,抑制扩散转移,从而达到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对于癌症患者来说,在确诊病情后要及时将中医纳入治疗方案中,维护身体的元气,增强抵抗力,才有助于控制肿瘤的生长,预防病情的恶化,作为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院长、希福抗癌团队首席专家、百年袁氏中医世家传人、《袁氏医方》继承人、三联平衡理论创始人、中华中医药学会肿瘤学会全国委员,袁希福在12岁时,就在祖父指导下开始熟读《药性总论》、《本草备要》、《汤头歌诀》等中医名著。
肿瘤患者发热辩治

肿瘤患者发热辩治发热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黄金昶一、化疗引起发热【病因】化疗药直接引起发热的机会相当多见,平阳霉素及博莱霉素是最常见引起发热的化疗药物,导管介入治疗引起发热也多有发生,有时可高达40℃。
阿糖胞苷、氮烯咪胺、培普利欧霉素、更生霉素、L-门冬酰胺酶、雄激素等有时也会引起低热。
肿瘤坏死物吸收入血可导致发热。
有些发热可能与释放内源性致热源有关。
内源性致热源在被激活以前,以无活性的状态存在于白细胞及某些肿瘤细胞内,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如注射化疗药物或发生感染时,这些物质被迅速激活,变成有活性的内源性致热源进入血液中,刺激下丘脑合成前列腺素E,作为中枢传导介质而引起发热。
短期内大量致热源释放入血,则可能引起高热;少量的致热源缓慢入血,则可能引起慢性低热。
【临床表现】平阳霉素的发热常在注射后1小时左右发生,3~4小时消退。
博莱霉素多在3~4小时后发热,持续几小时后自然消退。
平阳霉素可引起38.7%的患者发热。
培普利欧霉素多在用药后4~5小时发热,一般热度不高,据397例患者分析,有发热、不舒服感者97例,占24.4%。
单纯化疗药物引起的发热与常见药物热不同,一般出现较早,不伴有皮疹及淋巴结肿大等症状。
化疗药物引起的发热一般很少有明显中毒现象。
发热常突然发生,突然停止,实验室检查多无阳性发现。
引起高热的发生率以平阳霉素及导管介入治疗最为多见,患者常有面色潮红,结膜充血,全身酸困等症状,体质较好的患者多可耐受。
导管介入化疗常引起发热,这种发热常在38℃以上,持续数天后缓慢下降,伴有乏力,面色潮红,结膜充血等。
发热的原因可能与肿瘤局部集中高浓度化疗药引起肿瘤组织大量坏死脱落造成的全身反应有关。
【治疗】(一)西医治疗1.解热镇痛药常见有消炎痛、布洛芬、炎痛静、阿斯匹林等。
解热镇痛药的应用常给患者带来多汗的症状,对于平时体质虚弱的患者、血浆离子渗透压及胶体渗透压偏低的患者常引起大汗淋漓,应注意防止虚脱及电解质紊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癌性发热是指癌症患者在排除感染、抗生素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出现的直接与癌症有关的非感染性发热和患者在肿瘤发展过程中因治疗而引起的发热。
发病病因
现代医学认为癌性发热与以下因素有关:
1、恶性肿瘤生长迅速,组织相对缺血缺氧而坏死;
2、或由于治疗引起肿瘤细胞大量破坏,释放肿瘤坏死因子(TNF),导致机体发热;
3、恶性肿瘤细胞本身可能产生内源性致热原,如肿瘤内白细胞浸润引起炎症反应、恶性肿瘤细胞
内释放抗原物质引起免疫反应而发热;
4、肿瘤细胞能分泌一些活性物质,如类癌产生5-羟色胺、嗜铬细胞瘤产生儿茶酚胺、肝癌细胞
产生甲胎蛋白,以及许多肿瘤细胞能产生异位激素等,都对机体产生各种不同的反应,其中有些物质可引起发热;
5、在肿瘤治疗中放疗、化疗,应用干扰素、白介素Ⅱ、肿瘤坏死因子、集落刺激因子、肿瘤疫苗
等制剂也可引起发热。
祖国医学认为癌性发热是癌症的一种常见症状,属于“内伤发热”的范畴,因癌症患者病程多迁延日久、正气不足、阴血耗损、阳气虚衰,而致湿热蕴遏、瘀血内结、痰浊郁伏、情志郁久不畅或因放疗、化疗损伤等均可导致机体阴阳气血耗损,或阴阳气血逆乱而成为内伤发热;
如张介宾《景岳全书杂病谟》中记载“至若内生之热,则有因饮食而致者,有因劳倦而致者,有因酒色而致者,有因七情而致者,有因药饵而致者,有因过暖而致者,虽其所因不同,在内者但当察脏腑之阴阳”。
癌性发热的病因病机纷繁复杂,但总而言之不外由于人体脏腑功能衰退、气血阴阳不足,加之以外邪乘虚而入,可见实证、虚证、虚实夹杂证三类。
[1]
检查化验癌症发热即使高热有时也无特别异常的化验检查结果,发热持续时间较长。
发热时轻时重,每天至少有一次超过37.8℃,持续时间可达数周以上,伴有感染时可出现连续高热,感染消除后仍会持续发热。
[2]
鉴别诊断
一、是癌症发热,即使高热,有时也无特别的化验检查结果,而大多数疾病的发热均伴有白细胞
升高和血沉加快。
二、是癌症发热不会觉得冷,而会觉得很热。
体温一般在37.5-38摄氏度之间。
三、是癌症发热时应用抗生素和抗过敏药物无明显作用,但应用抗癌药物后可退烧。
四、是在不少时候,癌症发热常为首发症状,其后才出现肿瘤增大。
因此,如果持续一段时间不
退烧,应及时到医院诊断鉴别,找出真正的病因。
癌症发热即使高热有时也无特别异常的化验检查结果,发热持续时间较长。
发热时轻时重,每天至少有一次超过37.8℃,持续时间可达数周以上,伴有感染时可出现连续高热,感染消除后仍会持续发热。
[3]
相关疾病
肺癌。
[4]
预防保健
癌症发热时,应用抗生素和抗过敏药物无明显作用,但应用药物如甲氧奈丙酸(萘普生)等后,可使发热(尤其是高热)减退。
治疗癌性发热只有根据肿瘤患者体质的强弱,肿瘤的病理状况,发热热型等辨证分型论治,才能取到较好的效果。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