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第一课时(议论文阅读)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第一课时(议论文阅读)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鲁迅第一课时(议论文阅读)教学设计一、学情分析议论文专题在初中语文中是重要的知识点,九年级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是比较强的,思维能力也增强了许多但还存在诸多不足:基础薄弱点很多,综合做题能力较差,学习上不善于自己纠错总结;知识面比较狭窄,知识点欠缺仍很多;学习不注重科学方法,不能及时落实复习、巩固提高;深入研究思考少,主动学习质疑少,学习被动,不爱动脑、动手。
所以在本课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多思考,并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阅读文章中去。
二、教学目标1、了解中考议论文的考点及常见题型。
2、巩固议论文的文体常识。
3、掌握议论文阅读的基本方法。
4、结合具体文章进行阅读训练,答题要规范、全面。
三、教学重点了解议论文的文体常识。
掌握议论文阅读的基本方法。
四、教学难点熟练掌握议论文阅读的基本方法并将其运用到文章阅读中去。
五、教学过程(一)文体知识回顾1、议论文的种类: 立论文和驳论文2、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3、论据的分类:事实论据、道理论据4、论证的角度和方法:角度——正面论证和反面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5、议论文的基本思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6、议论文的语言: 准确和严密(二)关于论点1、定义: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
2、句式:完整的表达作者观点和态度的陈述句。
3、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但可以有多个分论点4、怎样找到中心论点?(1)看题目你觉得下面能成为论点的是? a、羞辱是一门选修课b、宽容c、学贵质疑d、勤俭与自强e、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吗?f、谈骨气明确:1、3区分论题与论点论题——话题、问题论点——作者的观点(2)看开头我这题目,是把《礼记》里头“敬业乐群”和《老子》里头“安其居,乐其业”那两句话,断章取义造出来的。
我所说的是否与《礼记》《老子》原意相和,不必深求;但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吗》文本解读

鲁迅
文本解读
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吗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 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 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 “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 “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 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 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 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驳论
提出 观点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 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筋骨 和 脊梁
埋头苦干的人 拼命硬干的人 为民请命的人
舍身求法的人
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 “正史”, 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
论证: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 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 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 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中国人到底失去自信力了吗?
论一: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第一课时教案

18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联系时代背景,了解文章批驳的观点,准确把握作者观点。
2.整体感知作者的论证思路,并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出示课件1)鲁迅先生的文字总是充满力量,郁达夫先生在《怀鲁迅》一文中说道:“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先生的杂文,看看关于中国人自信力的问题,鲁迅先生是怎么说的!板书课题:18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出示课件2)二、知识备查,扫清障碍(一)文本知识1.作者简介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的作者是谁吗?预设:就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先生。
教师:(出示课件4)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他的作品很多,有小说集《呐喊》《彷徨》等,散文集《朝花夕拾》,诗歌集《野草》,杂文集《二心集》《而已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
2.作家作品教师:鲁迅先生的作品,除了小说外,杂文成就也很大,今天我们来看看杂文集。
预设:(出示课件5)《且介亭杂文》共分三集,是鲁迅后期杂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广泛,思想成熟,科学性、战斗性都很强。
写作这些杂文时,鲁迅住在上海四川北路山阴路亭子间。
这地方是当时帝国主义越出租界范围用以修筑马路的区域,叫做“半租界”。
于是鲁迅就取“租”字的右半边而成“且”,取“界”字的下半部而成“介”,再与“亭子间”的“亭”字,合成“且介亭”这个名称,意即“半租界的亭子间”。
这不仅点明了这些文章的写作时间和地点,也暗示出写作这类文章时的社会环境。
3.背景资料教师:了解本文的背景资料,有助于我们理解这篇驳论文。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篇驳论文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
预设:(出示课件6、7)“国联”即“国际联盟”的简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与1920年成立的国际政府间组织。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第一课时(议论文阅读)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鲁迅第一课时(议论文阅读)教学设计一、学情分析议论文专题在初中语文中是重要的知识点,九年级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是比较强的,思维能力也增强了许多但还存在诸多不足:基础薄弱点很多,综合做题能力较差,学习上不善于自己纠错总结;知识面比较狭窄,知识点欠缺仍很多;学习不注重科学方法,不能及时落实复习、巩固提高;深入研究思考少,主动学习质疑少,学习被动,不爱动脑、动手。
所以在本课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多思考,并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阅读文章中去。
二、教学目标1、了解中考议论文的考点及常见题型。
2、巩固议论文的文体常识。
3、掌握议论文阅读的基本方法。
4、结合具体文章进行阅读训练,答题要规范、全面。
三、教学重点了解议论文的文体常识。
掌握议论文阅读的基本方法。
四、教学难点熟练掌握议论文阅读的基本方法并将其运用到文章阅读中去。
五、教学过程(一)文体知识回顾1、议论文的种类: 立论文和驳论文2、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3、论据的分类:事实论据、道理论据4、论证的角度和方法:角度——正面论证和反面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5、议论文的基本思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6、议论文的语言: 准确和严密(二)关于论点1、定义: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
2、句式:完整的表达作者观点和态度的陈述句。
3、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但可以有多个分论点4、怎样找到中心论点?(1)看题目你觉得下面能成为论点的是? a、羞辱是一门选修课b、宽容c、学贵质疑d、勤俭与自强e、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吗?f、谈骨气明确:1、3区分论题与论点论题——话题、问题论点——作者的观点(2)看开头我这题目,是把《礼记》里头“敬业乐群”和《老子》里头“安其居,乐其业”那两句话,断章取义造出来的。
我所说的是否与《礼记》《老子》原意相和,不必深求;但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第一课时)

预习检测
搽(chá)
玄虚(xuán)
省悟(xǐng) 自欺欺人
渺茫(miǎo) 脊梁( jǐ )
诓骗( kuāng ) 怀古伤今
搽: 用粉末、油类等涂 玄虚: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 醒悟: 醒悟 自欺欺人:用自己都难以置信的话或手法来
欺骗别人。
渺茫: 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 脊梁:原指脊背,后比喻作支撑的人或物体。 诓骗: 说谎话骗人。 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感伤现在。
15、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迅
1997年7月1日,香港 在沦亡百年之后于回到祖 国的怀抱
一九九七年六月三十日午夜,英国旗徐徐降下
1999年12月20日, 中国政府对 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澳门儿童手拿区旗与 国旗,迎接回归 中国国旗在会场扬起来
2001年7月13日, 萨马兰奇在莫斯科宣布 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 会主办权。
采取不抵抗政策。
2、悲观失望的情绪笼罩国统区 源自层。3、中共领导工农红军开始二万 五千里长征,播撒抗日火种。
鲁迅像
鲁迅像(青年时期)
鲁迅像(1930)
鲁迅像(1933)
鲁迅像(1936)
全家福(1933)
知人论世 ——鲁迅
鲁迅,原名 周樟寿 ,后改名为 周树人 ,字 豫才,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 学家。短篇小说集《呐喊》、《故乡》 、《彷徨》;小说集《故事新编》,杂 文集《坟》《热风》《华盖集》《而已 集》《二心集》《且介亭杂文》《且介 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 外集》《集外集拾遗》等,散文诗集《 野草》,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 又名《旧事重提》等专辑。
上海市民在南京东路步行街欢庆申博成功。
2003年,从春到夏,突如其来的非典疫 情迅速蔓延到全国大部分省、自治区、直辖 市。全党全国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 领导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防治非典斗 争取得阶段性重大胜利。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第一课时

1、朗读课文,注意正音。
脊梁( ) 诓骗( ) 搽 ( ) 前仆( )后继
2、提问:文章提出哪些批 驳的靶子的?
总自夸地大物博; 敌
只希望着国联
论
一味求神拜佛
据
‖
敌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论
点
3.提问:文章如何批驳对方 的错误观点的?
第三段:
就自 失信 掉其 了实 的是
早
总自夸着“地大—”信“地” 失
6、提问:文中“他信力”“自欺力” 加引号起什么作用
起讽刺否定的作用。
7、提问:“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 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 倒是一条新生路。”这里的“新生路” 指什么?
新生路指相信自己的力量,号召全 国民众团结起来抗日救亡。
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一、二题。
了解驳论文
破
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
再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加以论证。
立
批驳的方式一般有:
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中 国 人 失 掉 自 信 力 了 吗
检查预习
诓骗:哄骗。 慨叹:有所感触而叹息。 渺茫:本课是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 玄虚: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 骗手段。 为民请命:为人民保全生命或解除困苦。
“物博—”信“物”
掉 他
信
信“ 国 联 ”
力
第四段:
发
展
求神拜佛 — 自欺欺人
“ 自
欺
力
小结:课文三、四段主要运用了什”么
论证方式?
明确: 驳论证
5.提问:文中反复承认“是事 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 实”,与后文的批判有什么关 系?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证明正面论点:
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 我们有并不失 人们坚 反对剥削阶级 持抗战 劳动人民, 掉自信力的中 和外来侵略者 包括知识分 和民族 的革命志士、 国人在。 子,如毕升, 解放。 民族英雄。 李时珍
正面立论, 间接反驳敌 论点。
同情人民, 杜甫,白居 英勇献身, 易 追求真理
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 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
洛阳解放军150医院和8410生物研究所的研究报告 说:“日本利用基因技术以知名化妆品和食品为主要 的媒体来试图改变我们中国人的基因。”小小一支日 产“SK-II”口红卖价人民币3千多的,还标榜华丽— —只限出口到中国。可谁料到里面却特意藏有剧毒成 分——能使我们后代的身体免疫力不断的衰弱。至于 日本商品,你若知道索尼、三菱重工、本田等企业曾 经至现在一直是日本“自卫队”军火(包括化学武器) 的生产商的话,你难道还会为拥有日本货而自豪吗? 想想惨死在日本化学武器之下的同胞们,这根本就是 耻辱!抗战期间的一首小诗,叫做《假如我们不去打 仗》,给我感触很深:假如我们不去打仗/那么敌人 杀死了我们/还要用刺刀指着我们的骨头说/看哪,这 是奴隶!
谈感受
主设当 题计怎 班一样在 会个去和 活以爱平 动“国年 。爱?代 国课我 ”后们 为去应
中华民族 之所以能够渡 过每一个危险 时候,关键在 于我们有埋头 苦干的人,拼 命硬干的人, 为民请命的人, 舍生求法的人。 他们就是我们 民族的脊梁。
歌曲《松花江上》
共同祈祷:愿世界不再有杀戮, 让世界和平的歌声响彻寰宇。
2.巧妙修辞,增强说理。 本文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排 比、反问、仿拟等修辞方法,大 大增强了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
沈钧儒在鲁迅葬礼上说:“高尔基前几个 月死了,死后由苏联政府替他国葬。现在, 像鲁迅这样伟大的作家,我们人民群众一致 要求国葬,但政府不管。今天我们人民自己 来葬,到的都是民众自己。这个,我想鲁迅 先生一定很愿意!” 鲁迅先生葬礼的绸幛上:“民族魂”三个字。 郁达夫先生在《怀鲁迅》一文中说:“没有伟 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 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 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
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
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
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
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
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
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九月二十五日教案一、教材分析这篇文章是议论文单元的第一课,采用鲁迅先生的驳论文作品,拉开了本单元探索思想上求知之路的序幕。
在篇目安排上,学生们已经接触过议论文,了解了立论文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鲁迅第一课时(议论文阅读)教学设计一、学情分析议论文专题在初中语文中是重要的知识点,九年级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是比较强的,思维能力也增强了许多但还存在诸多不足:基础薄弱点很多,综合做题能力较差,学习上不善于自己纠错总结;知识面比较狭窄,知识点欠缺仍很多;学习不注重科学方法,不能及时落实复习、巩固提高;深入研究思考少,主动学习质疑少,学习被动,不爱动脑、动手。
所以在本课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多思考,并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阅读文章中去。
二、教学目标1、了解中考议论文的考点及常见题型。
2、巩固议论文的文体常识。
3、掌握议论文阅读的基本方法。
4、结合具体文章进行阅读训练,答题要规范、全面。
三、教学重点了解议论文的文体常识。
掌握议论文阅读的基本方法。
四、教学难点熟练掌握议论文阅读的基本方法并将其运用到文章阅读中去。
五、教学过程(一)文体知识回顾1、议论文的种类: 立论文和驳论文2、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3、论据的分类:事实论据、道理论据4、论证的角度和方法:角度——正面论证和反面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5、议论文的基本思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6、议论文的语言: 准确和严密(二)关于论点1、定义: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
2、句式:完整的表达作者观点和态度的陈述句。
3、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但可以有多个分论点4、怎样找到中心论点?(1)看题目你觉得下面能成为论点的是? a、羞辱是一门选修课b、宽容c、学贵质疑d、勤俭与自强e、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吗?f、谈骨气明确:1、3区分论题与论点论题——话题、问题论点——作者的观点(2)看开头我这题目,是把《礼记》里头“敬业乐群”和《老子》里头“安其居,乐其业”那两句话,断章取义造出来的。
我所说的是否与《礼记》《老子》原意相和,不必深求;但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敬业与乐业》梁启超明确——中心论点:“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3)看结尾新评价67页人类无疑是一切动物中最善于展示自身的动物,体育场、舞台、T型台……这一切场所,都是人类展示自己身体以及姿态的地方,但你知道吗?人类最优美的姿态是读书。
——《最美的姿态》张鸣明确——中心论点:人类最优美的姿态是读书。
(4)文章对中心论点的表述不集中,需自己归纳。
晨读早练79页《假如人生没有磨难》明确——中心论点:磨难是人生最好的礼物(三)关于论据1、论据: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2、论据的种类:事实论据:指具有代表性的事例、历史事实、统计数字等。
道理论据:公认的科学原理、定律定理、格言警句、名人名言等。
3、判断什么论据,有何作用?这是……论据,在文中论证了……观点(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晨读早练81页真要做一个“敢读书,敢读自己不完全能够把握的书”的人,必须求知若渴,否则便是空话。
上世纪30年代北大有一句话:“正式生不如旁听生,旁听生不如偷听生。
”读书,若能涌现一大批“偷听生”,则善莫大焉!—《“敢读书”方有新境界》赵畅文章最后一段引用了20世纪30年代北大的一句话,有什么作用?明确——充当道理论据,有力地论证了真要做一个“敢读书,敢读自己不完全能够把握的书”的人,必须求知若渴,说服力强。
4、请概括事实论据?人物(谁)+事件+结果+论点晨读早练82页台湾作家林清玄,读高二时被记了两次大过,两次小过,留校察看。
他的学业和操行都是劣等,多数老师对他很失望,但他的国文老师王雨苍先生,却常常把他带到家里吃饭,王老师有事请假时,还让林清玄给同学们上国文课。
王老师对他说:“我教了五十年书,一眼就看出你是个能成大器的学生。
”这句欣赏的话让林清玄感动和震撼,他发奋努力,决心不负老师的厚望。
后来,林清玄成了著名的作家。
——《欣赏,一剂良药》张勇概括事实论据:明确——王雨苍老师的器重,使林清玄发奋努力,成为著名的作家。
从而论证了懂得欣赏,具有无穷的力量,甚至会使一个人的命运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的观点。
5、根据论点补写论据。
晨读早练83页《人生求“刻”》请为本文补充一个事实论据?明确——中心论点:知刻、能刻、会刻,人生才有精彩事实论据:头悬梁锥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偷光等。
(四)关于论证1、论证: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2、论证方法:例证法 (也叫举例论证)引证法 (也叫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法 (也叫正反论证)喻证法 (也叫比喻论证)3、答题格式:使用××论证的方法+论证了××观点+效果(1)举例论证: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列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2)道理论证:格式: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了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3)比喻论证:格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4)对比论证: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最美的姿态》张鸣①阅读与不阅读,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或人生方式。
一面草长莺飞,繁花似錦,一面必定是一望无际的、令人窒息的荒凉和寂寥。
②一种人认为:人既然作为人,存在着就必须阅读。
肉体的滋长、强壮与满足只需五谷与酒肉,但五谷与酒肉所饲养的只是一具没有灵魂、可以行走、可以叫嚣的躯体。
人应该是一种追求精神并从精神上获得偷悦的动物,这种动物是需要通过修炼的,而修炼的重要方式之一便是阅读。
③另一种人,即使书籍堆成山耸立在他们面前,他们也不可能思考一下这些书与他们自己的人生与生活有何关系。
吸引这些人的只是物质与金钱,再有便是各种各样的“娱乐”。
④人这一辈子,无论怎样辛劳、勤勉,实际上只能在极小的范围内经历生活,经历人生。
由于如此,人认知世界,十有八九是盲人摸象,很难有对世界的完整把握,而图书呈现了人类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不同经验。
一个识字人,只需有书在手,坐在家中,或案前,或榻上,或瓜棚豆架之下,便可走出生活圈栏,进入一个无边的疆域。
明明是身居斗室,却从别人的文字里看到了沙漠驼影、雪山马迹、深宫秘事、坊间趣闻……读书渐久,经验渐丰,你会发现,读书使人的心灵宛如秋天雨+的池塘,逐渐充盈。
⑤读书人的高贵气质是由连绵不断的阅读潜移默化养就的。
有些人,就造物主创造的毛坯而言,也许是没有魅力的,甚至是有缺陷不完美的。
然而,读书生涯使他们由内到外获得了新生。
虽然还是从前的身材与面孔,却有了一种比身材、面孔高贵得多的叫“气质”的东西。
一些以读书为生的先生,当他们安坐在藤椅里向你平易近人地叙事或论理,当他们站在讲台上条分缕析地讲述他们的发现,当他们在餐桌上很随意地诙谐了一下时,你会觉得这些先生真是很有神采。
此时,你就会真正领略“书卷气”的迷人之处。
⑥人类无疑是一切动物中最善于展示自身的动物,体育场、舞台、T型台……这一切场所,都是人类展示自己身体以及姿态的地方,但你知道吗?人类最优美的姿态是读书。
找出文章的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明确——①对比论证,如文章①-③段,通过对比突出论证了阅读与不阅读区别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或人生方式这一观点。
②比喻论证,如第④段中“读书使人的心灵宛如秋天雨中的池塘,逐渐充盈”,形象生动地揭示了读书给人的心灵带来的巨大影响。
③举例论证,如第⑤段举了一些以读书为生的先生的例子,有力地论证了读书人的高贵气质是由连绵不断的阅读潜移默化养就的。
4、论证思路晨读早练 83页此外,刻,还是一种沉醉沉酣。
罗素说:“伟大的事业根源于坚韧不断的工作,以全部精神去从事,不避艰苦。
”作家于生活,就要像铁凝说的“深深地弯下腰去”,以宽广的胸怀营养灵魂、体贴生活,才有深刻的感受力,才有生活底蕴,才有血性文章。
戏曲家就要如醉如痴,如裴艳玲说的“戏是我的天、戏是我的命、戏是我的魂、戏是我的根”,揉进去不分你我,才有德艺双馨,才有永世流芳。
刻,是踏实的极致,是追求的至境,来不得半点虚假和偷懒,来不得半点马虎与取巧。
——《人生求“刻”》王晓河简要分析本段的论证思路?明确——先提出本段的分论点“刻,还是一种沉醉沉酣”,然后用罗素、铁凝、裴艳玲的名言做道理论据加以有力论证,最后得出“刻,是踏实的极致,是追求的至境,来不得半点虚假和偷懒,来不得半点马虎与取巧”的结论六、作业布置预习课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回答课后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