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_2018学年高一语文每日一题第6周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含解析
【答案】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期中考试语文答案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答案1.C(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A.“必然要在横向借鉴与纵向继承中作出取舍。
”理解有误,原文内容为“作为繁荣文学的手段,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内或强调横向借鉴,或注重纵向继承,或兼而有之,都是必要的。
”繁荣文学的手段有三种,可以兼而有之,并非一定要在借鉴与继承中作出非此即彼的取舍。
B.原文内容:“一味强调时代精神的“淡化”,鼓吹文学‘面向自我,背对现实’,与现实生活‘保持距离’;用现代主义文学模式来度量社会主义的文学,认为文学的崇高感和英雄主义已不复存在。
”强加因果,强调表现自我与否认文学的崇高感与英雄主义是并列关系,非因果关系。
D.原文内容“文学的纵向继承,使文学的视野扩大到了文学历史的深层结构里去,使文学在反映现实生活时有了更充分的历史纵深感。
”有了更充分的历史纵深感并不同于彻底解决难题,同时,缺乏历史纵深感是否为难题,于文无据。
)2.C(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文章并未对新时期文学的本质作充分的论述。
)3.B(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根据原文论断,“借鉴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技巧与手法”应得出“使我国文学传统表现手法有了很大的突破,为新内容的表现开拓了新的领域”,无法得出“开拓出我国文学内容新领域”的结论。
)4.BE(B“无师自通”缺少文本依据,“超越师傅”“最吃香”并不仅仅因为“雕刻技艺”。
E文章没有运用“悬念、伏笔”。
)(答对1项2分,共4分)5.①随着现代建筑技术的发展,“他”的传统木匠手艺渐渐失了用武之地;②“他”对木匠手艺的敬重和痴迷得不到人们的理解和尊重。
(每点2分,大意对即可。
共4分)6.①“活着的手艺”指木匠的手艺能够化腐朽为神奇,使死去的树木以另一种形式“活着”。
②世上的手艺都有着自己的尊严和生命,我们必须像敬重生命一样敬重“活着的手艺”。
③承载着传统文化的古老手艺不会因为时代的发展而失去生存的空间,它还会永远地“活着”。
2018年全国卷Ⅰ语文试题解析

高中学习交流群:9854211/9850646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答案】1.D 2.A 3.B【解析】这篇文章属于文化类论述文,考点包括理解(B)和分析综合(C)两个层级,考查考生的理解词句、筛选整合、理解运用论证方法的能力。
要提高这类题目的正答率,不仅要读懂所给的材料,还到文中找到与选项有关联的文字,然后看一看文中的信息与选项是否一致,或者选项的内容与文章的信息是否一致,或者由文中的信息能否得出选项中的结论。
1.此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
D项混淆是非。
“脱离了既有思想演进的过程”错误,原文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而且结合“照着讲的意义,在于为后继的思想提供理论之源”可知,“新子学”是通过“照着讲”得到“理论之源”的。
2.此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查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A项“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错误。
根据原文信息“‘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可知,文章并不是要突出“新子学”与历史上诸子之学的差异,没有涉及正反对比论述。
3.此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然后筛选出每一段的关键句,尤其是首尾段中心句,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最后将选项信息归位,与原文比对理解,找出答案。
A项“在历史上是互相隔膜的”曲解文意,根据原文“‘照着讲’与‘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从现实的过程看,‘照着讲’‘接着讲’总是相互渗入”可知二者并不是互相隔膜的。
2018年4月12日 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试题

2018年4月12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高考频度:★★★☆☆┇难易程度:★★★★☆【2017年高考课标全国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天嚣赵长天风,像浪一样,梗着头向钢架房冲撞。
钢架房,便发疟疾般地一阵阵战栗、摇晃,像是随时都要散架。
渴!难忍难挨的渴,使人的思想退化得十分简单、十分原始。
欲望,分解成最简单的元素:水!只要有一杯水,哪怕半杯,不,一口也好哇!空气失去了气体的性质,像液体,厚重而凝滞。
粉尘,被风化成的极细极小的砂粒,从昏天黑地的旷野钻入小屋,在人的五脏六腑间自由巡游。
它无情地和人体争夺着仅有的一点水分。
他躺着,喉头有梗阻感,他怀疑粉尘已经在食道结成硬块,会不会引起别的疾病,比如矽肺?但他懒得想下去。
疾病的威胁,似乎已退得十分遥远。
他闭上眼,调整头部姿势,让左耳朵不受任何阻碍,他左耳听力比右耳强。
风声,丝毫没有减弱的趋势。
他仍然充满希望地倾听。
基地首长一定牵挂着这支小试验队,但无能为力。
远隔一百公里,运水车不能出动,直升机无法起飞,在狂虐的大自然面前,人暂时还只能居于屈从的地位。
他不想再费劲去听了。
目前最明智的,也许就是进入半昏迷状态,减少消耗,最大限度地保存体力。
于是,这间屋子,便沉入无生命状态……忽然,处于混沌状态的他,像被雷电击中,浑身一震。
一种声音!他转过头,他相信左耳的听觉,没错,滤去风声、沙声、钢架呻吟声、铁皮震颤声,还有一种虽然微弱,却执着,并带节奏的敲击声。
“有人敲门!”他喊起来。
遭雷击了,都遭雷击了,一个个全从床上跳起,跌跌撞撞,竟全扑到门口。
真真切切,有人敲门。
谁?当然不可能是运水车,运水车会揿喇叭。
微弱的敲门声已经明白无误地告诉大家:不是来救他们的天神,而是需要他们援救的弱者。
人的生命力,也许是最尖端的科研项目,远比上天的导弹玄秘。
如果破门而入的是一队救援大军,屋里这几个人准兴奋得瘫倒在地。
而此刻,个个都像喝足了人参汤。
“桌子上有资料没有?当心被风卷出去!”“门别开得太大!”“找根棍子撑住!”每个人都找到了合适的位置,摆好了下死力的姿势。
基于初中学生语文核心能力提升与学法指导的思考

对语文六大核心能力的分解与教学抓点(续)
五、语言文字运用与写作——E
必考(一):单项应用 ——(1)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正确使用词语(包 括熟语); (3)辨析并修改病句 ※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 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4)扩展语句,压缩语段; (5)选 用、仿用、变换句式; (6)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 ※常见修辞方法:比喻、 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7)语言表达简明、连 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必考(二):写作(综合应用)—— 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 作文考 试的要求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 1.基础等级: (1)符合题意; (2)符合文体要求; (3)感情真挚,思想健 康 ;(4)内容充实,中心明确 ;(5)语言通顺,结构完整 ;(6)标点正确, 不写错别字(注:每一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 2.发展等级 :(1)深刻 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 具有启发作用; (2)丰富 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3 )有文采 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4)有 创新 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
课程的两大性质、三维目标在具体 的教学中如何做到有机统一?
1.课程的两大性质(工具性、人文性)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如何做到有机统一?
(1)工具性——指向语文能力;
人文性——指向德行(情感、态度、价值观)。
(2)人文性实现的路径——浸润、熏陶、渐染。
(3)人文性,蕴涵于工具性之中。
2.三维目标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如何做到有机统一?
2.实践论———学法指导 (1)理论来源于实践; (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一切从实际出发; (4)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高一语文每日一题(第5周)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含解析)(2021学年)

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每日一题(第5周)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含解析)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每日一题(第5周)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含解析))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每日一题(第5周)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含解析)的全部内容。
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2016年高考上海卷】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湖殇熊久红①当一双脚站在干涸的湖底的时候,其实,那种心痛的感觉,就像是自己踩在了自己的骨头上。
②我说的是,在西部腹地,看着被戈壁荒漠一寸寸吞噬掉的艾比湖;我说的是,面对一片白色的盐碱,以及狂风掠过时卷起的漫漫沙尘.③对湖而言,它首先带给我们的,应该是那粼粼的波光,是鸥鸟的翔鸣,是蓝天白云的倒映,是渔歌唱晚的恬静,这些特征是湖带给我们的生活体验,也是湖应有的生命品质。
而我脚下的艾比湖,正在丧失这些青春,就像一个散失了光鲜的干瘪水果,躺成一汪奄奄一息的物证,那些越来越多从湖底裸露出来的丑陋的盐碱污泥,总是让我联想到一具行将风干的木乃伊,一个湖的木乃伊。
④青年时期的艾比湖有着1200平方公里的水面;有着几万乃至十几万只野鸭水鸟嬉戏的场面;有着浩浩荡荡芦苇环卫的辽阔水域;有着长河落日大漠孤烟的宁静旷远。
这些深深的怀念,使得我对眼前的景象,有着撕心裂肺的悲怆。
⑤在蛮荒的疆域里安插一个湖,应该是上帝对自己分配不公的一种补偿,她带给我们的是对绝望灵魂的抚慰,是对生存状态的重估,是能枕着入眠的一个梦境.而这个梦,曾经真真实实地存在过,在记忆的回望里,碧波荡漾。
精品解析:2018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语文(新课标Ⅰ卷)(解析版)

绝密★启用前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河南、河北、山西、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安徽、福建使用)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
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
“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
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等等。
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讲”接近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
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
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
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
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
2020学年高一语文每日一题第6周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含解析202010

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2017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挺拔之姿朱以撒晋人普遍有好竹之癖,打开魏晋艺术史册,一群生机勃勃我行我素的人就涌了出来,在山阴道上的竹林深处,放浪形骸,快然自足,得大自在。
这当然是我三十几岁以后才意识到的。
我和魏晋间人相近之处,就是有过比较长的山野生活,与竹相近。
常常会站在山顶,看山峦连绵起伏,竹海无际。
那时我想着自己的出路,如果能像一竿竹子这般凌空而起那就好了。
竹海里纤尘不染,枝叶让天水洗净,摇曳中偶尔闪过阳光的亮泽,它们的顶端是最先接触到每一天太阳的光芒的,不禁使我艳羡。
山野稼穑,先是基于温饱的认识——每一竿竹都可以构成生存的支架,把一个个家庭托住,不至于坠入饥寒之中。
而每一枚笋,春日之笋也罢,冬日之笋也罢,对于一位腹内空洞的人而言,简单地烹调之后,无异于美味了。
那些没有成为餐桌美味者,不舍昼夜继续伸长,令人仰望。
那些被山农认为是成熟了的竹子,在叮叮咚咚的刀斧声中倒下,削去枝叶,顺着规划好的坡道滑下,被长长的平板车载着,进入再加工的程序。
和竹子一样,人也是善于生存的植物,贫瘠清苦中也会挣扎着生长。
我注意到一些竹子的确没有长好,是吃力地拱出石块的,此后也就一直不能顺畅,总是被压制着扭曲着,不禁让人生出怜悯。
只是我一直认为它会更具备倔强的美感,它的根后来制成了一个老者形象的工艺品,比其他的更有铁枝虬干的峥嵘了。
待到我在鹤峰原度假,已经到了闲适的年龄了。
风随夕阳西下而愈加强劲,一些植物已在形态上仓皇失措,叶片翻飞如鸟兽惊散。
竹林在随风俯仰中显示了一种从容,在徐徐的摇曳里,山野之风的张狂之力往往被斯文地化解开来。
在魏晋的文字中有不少“徐徐”的记录,“徐徐”看起来只是肢体上的动作,实则是内心的从容优雅。
内心慢了,整个人的举止也就慢了,斯文了,有风度了。
竹被称为四君子之一,它在四君子中是最为清俊的,风来了,风过了,余韵袅袅。
竹子从笋尖出土就开始了笔直向上的里程,追慕光明,从而略去了许多天下扰攘。
2017_2018学年高一语文每日一题第6周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含解析20171012155

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2015年高考某某卷】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雪天X抗抗①每年下第一场雪的日子,我总会想起多年前,一个雪天的经历。
②那些日子我始终被一件事情恼着。
烦恼的起因似乎是一些闲言碎语。
当事情渐渐平息下来时,我偶尔听说某某人在其中做了手脚,心里顿时对此人充满了恼恨。
我发誓要当面去质问她,为什么要这样伤害我。
③不久,我出差去某地,恰要路过那人所在的城市。
我向朋友要来了她的地址,决定在那个城市作短暂的停留,突然出现在她家门口,义正词严地指责、声讨她,然后同她拜拜,乘坐下一班火车拂袖而去。
④从清晨开始,天空就阴沉沉的。
火车意外晚点,到达那个城市已是傍晚时分。
当我走出车站时,发现空中已飘起了雪花。
雪来得很猛,雪烟横飞,急速而强劲。
四周的街道和房屋笼罩在一片暗淡迷茫的雪色中。
我按着地址打听路线,完全陌生的街名和异样的口音,令我不知自己置身何处,我有些发懵,但我只能继续往前走,去寻找那个记录在怨恨的纸条上的地址。
⑤雪下得越来越大,风也越发凛冽,雪片像是无数只海鸥扇动着白色的翅膀,围绕着我扑腾旋转。
密集的雪沫子刮得我睁不开眼。
四下皆白,分不清天上地下。
我只是混混沌沌跌跌撞撞地朝前走着。
没有伞,头巾早已湿了,肩上的背包也渐渐沉重,额头上被热气融化的雪水,顺着面颊流淌下来……⑥那条胡同怎么还没有出现呢?街上几乎已没有行人,就连可以问路的人也没有。
我在风雪中既寻不见街牌也看不见门牌,自己一定是迷路了。
我饥饿、疲惫、寒冷、烦躁,心中被积淤已久的怒气鼓胀得几乎快要炸裂。
⑦就在这个时候,我看见了街边上一间简陋的平房窗口,泻出一线微弱的灯光。
我涨红着愤怒而疲倦的脸,敲响了那家人的房门。
门开了,灯光的暗影中,站着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妇。
她正在和面做饭,于是将两只手甩了甩,又合拢着搓了又搓,才接过我那X写着地址的纸条。
她眯着眼将那纸条在灯下看了看,又低头仔细打量着我。
她用一只手在那面团上拍了拍,问:“你不是这地方人吧?”我点点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2017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挺拔之姿朱以撒晋人普遍有好竹之癖,打开魏晋艺术史册,一群生机勃勃我行我素的人就涌了出来,在山阴道上的竹林深处,放浪形骸,快然自足,得大自在。
这当然是我三十几岁以后才意识到的。
我和魏晋间人相近之处,就是有过比较长的山野生活,与竹相近。
常常会站在山顶,看山峦连绵起伏,竹海无际。
那时我想着自己的出路,如果能像一竿竹子这般凌空而起那就好了。
竹海里纤尘不染,枝叶让天水洗净,摇曳中偶尔闪过阳光的亮泽,它们的顶端是最先接触到每一天太阳的光芒的,不禁使我艳羡。
山野稼穑,先是基于温饱的认识——每一竿竹都可以构成生存的支架,把一个个家庭托住,不至于坠入饥寒之中。
而每一枚笋,春日之笋也罢,冬日之笋也罢,对于一位腹内空洞的人而言,简单地烹调之后,无异于美味了。
那些没有成为餐桌美味者,不舍昼夜继续伸长,令人仰望。
那些被山农认为是成熟了的竹子,在叮叮咚咚的刀斧声中倒下,削去枝叶,顺着规划好的坡道滑下,被长长的平板车载着,进入再加工的程序。
和竹子一样,人也是善于生存的植物,贫瘠清苦中也会挣扎着生长。
我注意到一些竹子的确没有长好,是吃力地拱出石块的,此后也就一直不能顺畅,总是被压制着扭曲着,不禁让人生出怜悯。
只是我一直认为它会更具备倔强的美感,它的根后来制成了一个老者形象的工艺品,比其他的更有铁枝虬干的峥嵘了。
待到我在鹤峰原度假,已经到了闲适的年龄了。
风随夕阳西下而愈加强劲,一些植物已在形态上仓皇失措,叶片翻飞如鸟兽惊散。
竹林在随风俯仰中显示了一种从容,在徐徐的摇曳里,山野之风的张狂之力往往被斯文地化解开来。
在魏晋的文字中有不少“徐徐”的记录,“徐徐”看起来只是肢体上的动作,实则是内心的从容优雅。
内心慢了,整个人的举止也就慢了,斯文了,有风度了。
竹被称为四君子之一,它在四君子中是最为清俊的,风来了,风过了,余韵袅袅。
竹子从笋尖出土就开始了笔直向上的里程,追慕光明,从而略去了许多天下扰攘。
竹子作为人格气节的象征是有道理的。
屈原的《离骚》充满了香草的芳香,可惜,他写的都是湘沅泽畔之物。
他一定离竹林很远吧,要不,他一定会以孤竹自况,向楚怀王表示自己砥节立行的井渫之洁和安穷乐志卓然自异于俗常的格调——以竹子作为喻体,会胜过那些优柔的香草,也会使屈原风骨遒劲,不至于最终绝望而自沉汨罗。
当然,竹子在我眼中也有一些孤高兀傲的意象。
争相轩邈,思逐风云,都像梁山好汉单干时那般独标奇崛。
相比于王维在夜间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长啸,弄得一片喧哗,我则以为竹下独坐静听风来会更与竹默契。
李白就是这般静静地坐在敬亭山上的。
竹是清肃之物,郑板桥曾在《兰竹石图》上题写了“各适其天,各全其性”,认为它是循自然之道的。
如果它是一个人,一定是心怀素淡,性喜萧散,有一些不可犯之色。
每一个人的内心都会有一个位置来安放一竿竹子,或者一片竹林。
所谓风骨,就是内在的支撑。
一个人爱竹,在他笔下会有哪一些流露呢,真要用两个字说道,那就是“清”和“简”了。
庾子山《小园赋》中有不少数字,不过最让人欣赏的是“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读到此处,清出来了,简也出来了。
在魏晋这样一个尚竹时代,竹是环境的背景,也是心境的背景,如果观察他们的雅集轨迹,竹林七贤、金谷宴集、兰亭修禊,都是在茂林修竹间,在这里挥麈清谈、稽古观心,是很有一些清简之趣的,像王羲之的《大道帖》、王献之的《鸭头丸帖》、王珣的《伯远帖》,都那么小,一张便笺般大小,清简出风尘,三笔两笔,精气神都聚于此了。
在笔墨清简的背后是唯美的人格——一个人可以奇点、怪点,也可以不循常轨剑走偏锋,却不可落入尘俗的泥淖里。
想想当年的阮籍,以青眼、白眼待人,相比于今人内怀奔竞之心,好冠盖征逐之交,那时节的人在处理人的关系上显然清简得多。
我是在农耕兄弟的老房舍里大量的竹器中看到竹子之力的,力透到寻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紧紧地箍住了一家人的生活、一个村子的生活,不使失散。
渐渐地,在竹林环绕中的人们也有了坚韧和忍耐。
实在的劳作泥泥水水寒暑无间,使人长于自守,默然无语。
而另一面又使我察觉到民风的强悍,只是平素在体内蓄积着,不使外泄。
所不同的是农耕者远没有竹子的挺拔俊秀,少年时过早地负重,后来再也长不高了。
尽管我离开那里很久了,我还是固执地认为他们就是一片会行走的竹子。
回到城里看到的更多是与园林建筑相匹配的纤纤细竹,优雅而有骨感。
进入古色古香的庭院,玩味钟鼎彝器、瓦甓青花,又翻动图籍残纸。
忽然有一缕淡淡的流逝感浮了上来——日子是越发小巧婉约起来了。
算算此时,是农历的六月七月之交,时晴时雨,山野在潮湿中,无数的竹鞭在奋力吮吸,竹节争先向上,风雅鼓荡,场面奇崛,整座山岭充盈着大气与生机,让热烈的阳光照彻。
(选自《散文选刊》,有删节)(1)文章写出了竹子的哪些精神气质?(2)你最欣赏其中哪种精神气质?结合生活经验谈谈你的体会。
(80字左右)【参考答案】(1)坚韧忍耐、从容优雅、孤高兀傲、风骨高洁、清简、争先向上等。
(2)考生可以任取一点自由发挥。
【试题分析】价值观,所以答题内容一定要积极乐观向上。
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作答这类试题,需要从这样几个角度入手:1.整体阅读、科学分析,从宏观上进行艺术感受与把握。
2.了解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内涵。
3.注意标题和体裁。
要分析文章的标题,因为标题是对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同时注意文体的特征。
4.抓关键性的语句。
作品中主要人物的语言、行动以及作者评述、诠释的一些关键语句最能说明问题,帮助考生把握探究的方向。
其中最主要的是抓“文眼”,文章中一些内涵丰富的语句,如意蕴丰富的哲理句、韵味深长的语义双关句、生动可感的修辞句、观点鲜明的议论抒情句以及在结构上起重要作用的句子都值得关注。
5.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及作家的相关情况。
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它的产生总要受到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作家的写作动机、人生态度、秉性气质、写作经验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所以知人论世可认为我们找出许多重要的信息。
6.根据个人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解读文本。
当因个人的生活经验不足无法准确把握文本时,可以通过已学过的文章、间接掌握的人生经验,通过联想和想象帮助准确探究。
7.注意分析方法。
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要全面、深刻,避免以偏概全;要辩证统一;要叙议结合,有理有据;要充分具体、有深度,不可含糊笼统。
8.注意思维的整合。
探究的过程是一个思维整合的过程,要将作品的思想内容,作品的形象分析,作品的结构、语言、表现手法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整合起来揣摩;否则,就有可能造成失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青岛的树苏雪林近处万瓦鳞鳞,金碧辉煌,远处紫山拥抱,碧水萦回。
青岛是个美丽的仙岛,也是我国黄海上的一座雄关,百余年前被德国人强行割据,十余年前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行将失败之际,又被日本人趁机攫作囊中物,现在才回归我国版图。
只愿这一颗莹洁的明珠,永远镶嵌在我们可爱的中华王冠上,放射万道光芒,照射着永不扬波的东海,辉映着五千年文明的光华!青岛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树多。
到处是树。
密密层层的,铺天盖地的树,叫你眼睛里所见的无非是苍翠欲滴的树色,鼻子里所闻的无非是芳醇欲醉的叶香,肌肤所感受的无非是清凉如水的爽意。
从高处一看,整个青岛像是一片汪洋绿海,各种建筑物则像是那露出水面的岛屿之属。
我们中国人说绿色可以养目;英国十八世纪也有个文人写了一篇文章,他说道:别的颜色对我们视神经的刺激或失之过强,或失之过弱,唯有青绿之色最为适宜,造物主便选择了这个颜色赐给我们,所以我们的世界,青绿成为主要的部分。
这道理也许是对的吧。
我最爱的自然物是树木,不是一株两株的,而是森然成林的。
不过诞生于这现代社会,受了诗书的陶冶和各种物质文明的熏染,我的蛮性已被过滤得所余无几了。
因此那充满毒蛇猛兽的赤道森林,我不敢领教;连绵千里、黑暗不见天日的非洲某些地区的森林,我也思而生畏。
我只欢喜都市或乡村人工培植的茂密森林,像从前欧洲和今日青岛所见的,便感满足。
不过像巴黎的卢森堡、里昂的金头公园,虽万树如云,绿荫成幄,我可不大中意,因为游人太多,缺乏静谧之趣。
你的心灵不能和自然深深契合,虽置身了无纤尘的水精之域,仍不啻驰逐于软红十丈的通衢,还有何乐趣之足道?我毕生不能忘记的是十年前在里昂中法学校附近菩提树林的散步。
那里有好几片菩提树的林子,树身大皆合抱,而润滑如玉,看在眼里令人极感怡悦。
仰望顶上叶影,一派浓绿,杂以嫩青、浅碧、鹅黄,更抹着一层石绿,色调之富,只有对颜色有敏感力的画家才能辨认。
怪不得法国有些画家写生野外之际,每一类油彩要带上五六种,譬如蓝色,自深蓝、靛蓝、宝蓝、澄蓝直到浅蓝,像绣线坊肆的货样按层次排列下来。
这样才可用一支画笔摄取湖光的滉漾、树影的参差,捕捉朝晖夕阳、风晨月夕光线的变幻。
大自然的“美”是无尽藏的,我们想替她写照也该准备充分的色彩才行。
散步倦了,不妨就着那软绵绵的草地坐下来,将身子倚在树上。
白色细碎的花朵,挟着清香,簌簌地自枝间坠下,落在你的头发上、衣襟上。
仲夏的风编织着树影、花香与芳草的气息,把你的灵魂轻轻送入梦境,带你入于沉思之域,教你体味宇宙的奥妙和人生的庄严,于是你的思绪更似一缕篆烟,袅然上升而游于无垠之境。
回到祖国,我常感觉心灵枯燥,就因为郊野到处童山濯濯,城市更湫隘污秽,即使有几株树,也是枯黄凋萎,了无生趣,所以我曾在《鸽儿的通信》里大发“故国乔木”之叹声。
记得我初到青岛时,曾对我们的居停主人周先生说:“青岛,果然不愧这一个‘青’字,从前国人之所以名之为青,想必是因为这里的树多。
”“您错了。
”周先生笑着说,“这地方如真算个岛,则从前当呼之为‘赤岛’——青岛之东,有一个真正的小岛,其名为赤——而不能名之为青。
因为它在德国人割据以前,原也是个不毛之地。
从前的青岛,都是乱石荒山,不宜种树。
德国人用了无数吨炸药、无数人工,轰去了乱石,从别处运来数百万吨的泥土,又研究出与本地气候最相宜的洋槐,种下数十万株。
土壤变化以后,别的树木也宜于生长,青岛才真的变成青岛了。
”别人在不能种树的石山上,蛮种出树来,我们有无限肥沃的土地,却任其荒废,这是哪里说起的话!(选自《苏雪林散文选集》,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文章开头交代了青岛的地理位置,回顾了青岛屈辱的历史,更展现了其悠久而辉煌的文明。
B.作者把青岛比作“一片汪洋绿海”,而“各种建筑物则像是那露出水面的岛屿之属”,这样写形象地表现出了青岛树多而密的特点。
C.作者描写的主要对象是青岛的树,中间却花了不少笔墨写里昂中法学校附近的菩提树林,这一设计是作者的匠心所在。
D.“回到祖国,我常感觉心灵枯燥”,是因为“我”对祖国落后的现状不满,回国前的希望与回国后的失望形成强烈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