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高一语文测试卷(含答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一次月考测试卷(带答案)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一次月考测试卷(带答案)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一次月考测试卷(带答案)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①“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

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

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②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的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

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

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他们,才能留住乡愁。

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

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③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

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

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

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

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

④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带答案解析)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带答案解析)

15
课前•自主梳理
课堂•整体自探
课后•评价作业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三单元
C.名字:名,一般是婴儿出生后由父亲命名;字,成年举行加冠仪式 时,由来宾中的尊长代取字,它与名有一定的联系。如陶潜,字渊明。
D.田园诗: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多以农村景物和农民、牧人、渔夫 等的生活为题材。东晋谢灵运是田园诗的开创者,他恬淡悠远的诗风对唐代 田园诗人有着深远影响。
3.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A.误落尘网中 B.开荒南野际 C.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D.狗吠深巷中 答案 C
解析 C 项是宾语前置句,其他三项是省略句,省略了介词“于”。
课前•自主梳理
课堂•整体自探
课后•评价作业
答案
解析14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三单元
4.有关古代文化(文学)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短歌行:行,古诗的一种体裁。常见的古体诗的体裁还有歌、吟、 引、曲等。 B.青衿:青色交领的长衫,周代学子之服,后因以称读书人。曹操《短 歌行》中“青青子衿”指代有学识的人。
亭记》中则以“

”两句,描写禽鸟之
乐的情状。
(2)《归园田居(其一)》中“

”两
句描写了绿树成荫的清幽环境,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17
课前•自主梳理
课堂•整体自探
课后•评价作业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三单元
(3)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


两句,借鸟写出早春的生机;《归园田居(其一)》中“


两句,用远镜头描绘出村庄的平静、朦胧、安详。
⑭(远处的村庄屋舍依稀可见,村落上方飘荡着袅袅炊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⑮(顶端,上端)。 户庭无尘杂,虚.室.⑯(空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测试卷(附答案)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测试卷(附答案)

课堂•素养落实
课后•评价作业
答案4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二单元
解析 恪尽职守:指谨慎认真地做好本职工作。忠于职守:指忠诚地对 待自己的职业岗位,尽力地遵守自己的职业本分。持之以恒:长久地坚持下 去。锲而不舍:比喻有恒心,有毅力。栩栩如生:形容画作、雕塑中的艺术 形象等生动逼真,就像活的一样。呼之欲出:形容画像非常逼真,也形容文 学作品的人物描写十分生动。也指某事即将揭晓或出现。精益求精:比喻已 经很好了,还要求更好。精雕细琢:比喻做事情精益求精。
课堂•素养落实
课后•评价作业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二单元
C.古工匠、文人们对极致做事之执着,都体现出了古人精益求精的精 神追求。
D.古工匠、文人们对极致做事之执着,都体现出了人们精益求精的精 神追求和职业精神。
答案 C 解析 A.无主语,去掉“由于”。B.偷换主语,把“精益求精”前的 “人们”改为“古人”。D.重复累赘,去掉“职业精神”。
奇迹:任何污损严重、破烂不堪的旧书,只要经过他的手即光复如新,就像
施了魔法。
在日本,类似冈野信雄这样的工匠灿若繁星。竹艺、金属网编、蓝染、
铁器等,许多行业都存在一批对自己的工作有着近乎神经质般追求的匠人。
他们对自己的产品几近苛刻,对自己的手艺充满骄傲甚至自负,对自己的工
作从无厌倦并永远追求尽善尽美。如果任凭质量不好的产品流通到市面上,
课前•情境学习
课堂•素养落实
课后•评价作业
答案11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二单元
2.[对文本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评价]文章说“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 质”,什么是“工匠精神”?请简要概括。
答:
答案 工匠精神就是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讲究 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极致、力求完美。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同步训练:第二单元测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同步训练:第二单元测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

2016-2017学年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测试题(含答案解析)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失败的英雄荆轲一生只干了一件事,就是行刺当时秦国的最高统治者秦王赢政。

这件事最终以失败告终,但是,人们却一直把荆轲看作是一个英雄。

司马迁在《史记•刺客列传》里描写了五个刺客:曹沫、专诸、聂政、豫让和荆轲。

比较一下这五个人的功绩,荆轲是刺杀最没有成效的一个:刺秦完全以失败告终,不但一无所获,而且损失惨重,除了自己被杀外,还搭上秦武阳、樊於期的性命,失去了燕国督亢地区的地图,使燕遭秦的报复。

但是,荆轲却成为这五名刺客中名气最大的一个。

在《刺客列传》中,描写荆轲的文字最长,他一个人的篇幅超过了其他四个人的总和。

并且司马迁在描写荆轲时,笔墨饱含感情,整个刺秦过程慷慨悲壮、惊心动魄,从而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么,司马迁又为什么要对荆轲如此偏重呢?因为荆轲比其他四个刺客高出一筹,而那又是因为秦王比其他刺客要谋刺的对象高出一筹。

况且,这个秦王后来横扫六国,统一天下,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君王。

两千年来,人们为荆轲失败扼腕叹息,纷纷分析其失败原因。

有人认为是荆轲进咸阳宫失去了帮手;有人认为荆轲剑术不精,武功欠佳,没有刺杀到秦王;还有人认为荆轲有贪生心理,没有在“图穷匕见”的第一瞬间向秦王下手,他想抓活的,给自己生还的希望。

说荆轲有贪生心理我不敢认同,说他想生擒秦王倒可能是事实。

人们对“荆轲刺秦”一直有一个误会,以为荆轲来到咸阳宫的目的就是为了杀死秦王。

其实燕太子丹派荆轲到秦国,第一目的是想效仿曹沫挟持齐桓公的事件,荆轲最好也能挟持住秦王,逼他归还侵略燕国的土地;若不行,再刺杀秦王。

但最终两个目的都没达到。

世人对荆轲的失败耿耿于怀,是因为潜意识里希望他刺秦成功。

然而,假如荆轲真刺死了秦王——那时候赢政还只是一个诸侯国的国君而已,还没有变成后来的秦始皇,那么,荆轲的名声也就与《刺客列传》里其他的刺客一样了,而不会脱颖而出。

山西省太原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阶段性测评(期中)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山西省太原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阶段性测评(期中)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1.C (A述故事2“具体阐释了其对后世作品的影响”错,文章具体释子《左传》叙事艺术的形成缘由) 32021-2022 年第一学期高一班级阶段性测评(期中) 语文试卷(考试时间:上午 8:00——10:00)本试卷为闭卷答题,答题时间 120 分钟,满分 100 分。

注:将选择题的答案依题号填到下面答题栏内。

一、现代文阅读(20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左传》的叙事艺术 童庆炳任何大事都发生在肯定的时问和空间里面。

这是一般常识。

但在文学叙事中,就消灭了两个时间:一个是原本 故事发生的时间,一个是讲故事人讲的时间。

原本故事发生的时问就是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可以称为“故事时间”; 讲故事人的时间,可以依据讲故事人的需要,把时间打乱,把后面发生的事情放到前面讲,或把前面发生的事情放 到后面讲,这就是所谓的“文本时间”。

一般来说,中国古代叙事文学顺时序的演进多,而逆时序的演进少。

《左传》中倒叙、插叙也有,但不是很多, “几大战役”的描写莫不按自然时间演进。

可能受中国叙事文学的开篇《左传》影响,像后来的《史记》《三国演 义》《水浒传》等莫不如此。

为何《左传》和中国古代叙事文学多按自然时间顺叙呢?这主要是中国古代“尚农”, 是一种农业文明。

农业文明看重耕田种地,而耕田种地当然要对四时的更替特殊敏感。

由于春夏秋冬四时的变化直 接影响农业的生产。

守时、顺时,是中国古人根深蒂固的观念,所谓“不误农时”。

就是对于那些在精神领域活动 的人来说,也明白“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的道理。

这种从农业文明所滋长出来的文化观念, 都不能不影响叙事文学对于大事演进时间的把握与运用。

即从守时到顺时,折射到文学叙事上则是更重视顺叙,认 为顺叙最为自然,也最能为大家所接受。

《左传》和其后中国古代叙事文学即使有倒叙的逆时间演进,也与西方神话、小说的那种倒叙的功能有所不同。

高一语文(必修一)测试卷【附答案】

高一语文(必修一)测试卷【附答案】

高一语文(必修一)测试卷一、语言基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1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A.寥廓.(kuò)彷.徨(páng)长篙.(hāo)共.其乏困(gòng)B.瓦菲.(fēi)督亢.(háng)间.道(jiān)挥斥方遒.(qiú)C.青荇.(xìng)寡.人(guǎ)创.伤(chuāng)人为刀俎.(zǔ)D.峥.嵘(zhēng)彳.亍(chì)箕.踞(jī)夜缒.而出(zuì)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A.百舸挣流颓圮摇曳瑕不掩瑜B.浪遏飞舟勠没笙箫杞人忧天C. 一去不返苍芒斑澜意气风发D. 劳苦功高火钵戍守天伦叙乐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与《公羊传》《榖梁传》都是为解释《春秋》而作,所以它们被称为“春秋三传”。

B.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烛之武退秦师》中,晋侯、秦伯、郑伯皆是用爵称。

C.《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

由西汉刘向整理编写,共33卷,分为十二策。

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

D.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徽、羽、变宫、变徽七音。

变徽是徽的变调,声调激愤;羽,声调悲凉。

4.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3分)A.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B.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C.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D.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

5.下列各句中,对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以乱易.整,不武易:替代B.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谢:道谢C.持千金之资币.物币:礼品D.因人之力而敝.之敝:损害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乃.令秦武阳为副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轲B. 又欲肆其.西封吾其.还也C.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D.夫晋,何厌之.有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7.下列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3分)例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A.是寡人之过也B.父母宗族,皆为戮没C.群臣侍殿上者D.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二.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10分)8.(1)她是有,,。

北京市第四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北京市第四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北京市第四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一、基础知识(1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 分)A.酩.酊míng 牛虻.méng 嘀.咕dí刚劲.jìnB.挟.持xié枸.杞gǒu 倾轧.yà瓜蔓.wànC.混淆.xiáo叶.韵xié遂.心suí模.样móD.酗.酒xù扒.窃bā亚.洲yǎ弄.堂lòng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2 分)A.搽.粉chá拂.袖fú誊.印téng 浩浩汤.汤shāngB.澎湃.pài 凫.水fú髀.骨bì 金蝉脱壳.qiàoC.簸.箕bò滂.沱páng 挨.打āi 风雨如晦.huìD.恫吓.hè笤.帚tiáo雪霰.xiàn 战乱频仍.réng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 分)A.振耳欲聋小恩小惠涵洞幅射B.姗姗来迟歌舞声平摩挲霄夜C.契而不舍工于心计肆业恳托D.前仆后继无坚不摧部署帐篷4.下列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项是(2 分)A.破釜沉舟合盘托出珠联璧合穷兵渎武B.按步就班当仁不让呕心沥血不径而走C.首曲一指群贤必至谈笑风声反弋一击D.铤而走险鞭辟入理竭泽而鱼如雷贯耳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2 分)A.除夕将至,小明终于买到回家的车票了,虽然是站票,但聊胜于无....。

B.这些珍贵的测绘资料在普通人眼里不名一文....,不过是论斤卖的废纸。

C.运动会上,我们班取得了总分第一的好成绩,同学们纷纷弹冠相庆....。

D.小李犯的错误不足为训....,不用过多批评,提醒他下次注意细节即可。

高一语文上册期末测试卷含答案

高一语文上册期末测试卷含答案

高一语文上册期末测试卷含答案【导语】202X年高一语文上册期末测试卷含答案由无忧空啊网整理并分享,欢迎老师同学们浏览。

如果对你有帮助,请连续支持作者,并提出您的宝贵建议,作者会尽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最实用的文章!一、古诗文浏览文言文浏览(28分)(一)浏览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庾信字子山,南阳新野人。

祖易,父肩吾,并《南史》有传。

信幼而俊迈,聪敏绝伦,博览群书,尤善《年龄左氏传》。

身长八尺,腰带十围,容止颓然,有过人者。

父肩吾,梁武帝时,为梁太子中庶子,掌管记。

东海徐摛为右卫率。

摛子陵及信并为抄撰学士。

父子东宫出入禁闼恩礼莫与比隆既文并绮艳故世号为徐庾体焉当时落后,竞相模范,每有一文,都下莫不传诵。

累迁通直散骑常侍,聘于东魏,文章词令,盛为邺下所称。

还为东宫学士,领建康令。

侯景作乱,梁简文帝命信率宫中文武千余人营于朱雀航。

及景至,信以众先退。

台城陷后,信奔于江陵。

梁元帝承制,除御史中丞。

及即位,转右卫将军,封武康县侯,加散骑侍郎,聘于西魏。

属大军南讨,遂留长安。

江陵平,累迁仪同三司。

周孝闵帝践阼,封临清县子,除司水下大夫。

出为弘农郡守。

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宪中大夫,进爵义城县侯。

俄拜洛州刺史。

信为政简静,吏人安之。

时陈氏与周通好,南北流寓之士,各许还其旧国。

陈氏乃请王褒及信等十数人。

武帝唯放王克、殷不害等,信及褒并惜而不遣。

寻征为司宗中大夫。

明帝、武帝并雅好文学,信特蒙恩礼。

至于赵、滕诸王,周旋款至,有若布衣之交。

群公碑志多相托焉。

唯王褒颇与信埒①,自余文人,莫有逮者。

信虽位望通显,常作乡关之思,乃作《哀江南赋》以致其意。

大象初,以疾去职。

隋开皇元年,卒。

有文集二十卷。

文帝悼之,赠本官,加荆、雍二州刺史。

(节选自《北史•文苑传》)【注释】①埒(liè):同等。

1、下列选项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父子东宫/出入禁闼/恩礼莫与比隆/既文并绮艳/故世号为徐/庾体焉B.父子东宫出入/禁闼恩礼/莫与比隆/既文/绮艳/故世号为徐庾体焉C.父子东宫/出入/禁闼恩礼莫与比隆/既文并绮艳/故世号为/徐庾体焉D 父子东宫出入/禁闼恩礼/莫与比隆/文并绮艳/故世号为徐/庾体焉2.、下列选项中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调动官职的词语有迁、转、徙、调、移、擢等B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追尊某祖某宗的名号,称庙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阳一中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学段考试语文试题一.基础题(共26分)(一)选择题(18分)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走进来一位短小精悍....、浓眉阔脸的人,身着青色短衫,步履稳健。

大家都把目光转向了他。

B.如果不是沉迷网络,他也不会走到今天这一步。

那段峥嵘岁月....,至今让他不堪回首。

C.谁知,王远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金剑虚晃一枪,掉头向周艳儿劈去。

D.现在的骗术五花八门,就算练就了孙悟空般的火眼金睛,也防不胜防,当图.穷匕见...的时候,我们只剩下后悔了。

2.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金庸的表哥是徐志摩,堂哥叫穆旦。

徐志摩和穆旦都是近代赫赫有名的诗人。

B.科学家研制出的新型传感摄象机,可以探测到是否受测人在说谎。

C.一到会场我就看到无数面彩旗和一片兴奋的歌声。

D.为了避免这类恶性交通事故的不再发生,市交通局对广大的驾驶员进行了一次安全教育。

3.下列有关文学和文化常识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3分)A. 子:古代对男子尊称;竖子: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

B. 《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纪传体史书。

C. 古时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其中变徵之声,声调悲凉。

D. 参乘,亦作“骖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乘:四匹马拉的车。

4.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与“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中的“以”相同的一项是(3分)A.以其无礼于晋B.焉用亡郑以陪邻C.使工以药淬之D.具告以事A.是寡人之过.也过:过错B.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谢:道歉C.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发:发现D.乃引其匕首提.秦王提:掷击6.对“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这一句翻译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A.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宾客,都拿着白色的衣帽送给他。

B.太子和宾客中知道这件事的人,都拿着白色的衣帽送给他。

C. 太子和宾客中知道这件事的人,都穿着白衣服戴着白帽子来送他。

D. 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宾客,都穿着白衣服戴着白帽子来送他。

(二)默写题(8分,每句1分)7.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8. ,,万类霜天竞自由。

9.《荆轲刺秦王》中,荆轲“为变徵之声”的时候,宾客的表现是;“为慷慨羽声”的时候,宾客的表现是,。

10.《鸿门宴》中,对于“遣将守关”的原因,刘邦和樊哙都说是。

二、古诗文阅读(共27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19分.)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

常居代雁门,备.匈奴。

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

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

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

”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

如是数岁,亦不亡失。

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

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

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

岁余,匈奴每来,出战。

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

复请李牧。

牧杜门不出,固称疾。

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

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

”王许之。

李牧至,如故令。

匈奴数岁无所得。

终以为怯。

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

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

大纵畜牧,人民满野。

匈奴小入,佯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

单于闻之,大率众入。

李牧多为奇阵,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馀万骑。

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

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

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

赵王乃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李牧。

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

废司马尚。

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葱虏赵王迁及齐将颜聚遂灭赵。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常居代雁门,备.匈奴备:防备B. 悉.勒习战悉:全部、都C. 日击数牛飨.士飨:犒劳D. 赵王让.李牧让:指使1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葱虏赵王/迁及齐将颜聚/遂灭赵B. 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葱/虏赵王/迁及齐将颜聚/遂灭赵C. 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葱/虏赵王迁及齐将颜聚/遂灭赵D. 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葱/虏赵王迁及齐将颜聚/遂灭赵1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李牧对待匈奴进犯的态度是防守不战,并“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

’”原因是他明白攻打匈奴时机尚未成熟,不能够作无谓的牺牲,另一方面是为了消磨匈奴的斗志。

B.“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以及“赵王乃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李牧。

李牧不受命”这些事例充分表面了李牧坚持固执的一面。

C.李牧复职后,依照王令施行严守政策。

匈奴仍认为他是胆怯,后他一战大败匈奴,使其后十余年匈奴不敢接近赵国的边境的城池。

D.李牧不仅能守,而且善战。

大战匈奴,他采取了一系列的准备措施,以充实强化自己,引诱麻痹敌人,最后战术得当,击败了入侵者。

1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0分,每句5分)(1)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

译文:(2)牧杜门不出,固称疾。

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

译文:(二)阅读下面唐诗,完成15-16题。

(8分)落日怅望马戴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15.对这首诗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3分)A. 诗人抓住了秋天日落这一刹那的景物特点,写出了自己此时此刻微妙复杂的思想活动。

B. “千里片时间”,写出云、鸟的飞行之速,与下文自己久留不得门还形成对比。

C. “孤云”“归鸟”“微阳”“秋山”营造了秋日傍晚的萧瑟与清冷,寄托着作者的伤感之情。

D. 这首诗有景有情,景与情高度统一,融合为一体。

语言典雅含蓄,概括力强。

16. 本诗以“落日怅望”为题,从全诗内容看,作者惆怅的原因是什么?(5分)三、现代文阅读(共25分)(一)文学作品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谎言相裕亭盐河北岸,有一小村,依河而居。

几十户人家,却散落在一条两里多长的古河套里。

远看,乌蒙蒙一片,恰如零零散散的旧船被遗弃到河岸边。

走到跟前,透过河堤上茂密的竹柳,才可辨出一家一户错落有致的小院及房屋间的石巷黛瓦。

此村,名曰犯庄。

乍一听,此处是出土匪、罪犯的地方。

其实不然。

日伪时期,那里曾上演过一场貌似影视剧里才有的故事。

有两个偷偷摸进村里的小鬼子,被村里的男人打死,扔到村外的芦苇荡里。

驻扎在盐河口的小鬼子追查下来,把全村的成年男子集中到盐河边的小码头上,架起机枪,限定时间,逼他们交出“凶犯”。

否则,将统统杀死。

关键时刻,村里的陈铁匠站了出来。

陈铁匠说,小鬼子是他杀死的。

日本兵中,一个留着八字胡的小队长,看到陈铁匠站出来,嘲讽般地独自鼓起掌来。

随后,那家伙满脸狐疑地走到陈铁匠跟前,指着地上的两具尸体,变换着指间的数字,问他:“你的,一个人,杀死他们两个?”陈铁匠脖子一挺,说:“是。

”小鬼子“呦西”一声,随之,目光转向旁边陈铁匠的儿子,怒吼一声:“你的,不明白吗?”小鬼子不相信陈铁匠一个人,能杀死他们两个日本兵。

当即,陈铁匠的儿子也被拉出队列。

在处置了铁匠父子后,小鬼子们仍不肯罢休。

他们把村里的男人押上河边巡逻舰。

说是要带他们到“据点”内继续盘查。

其实,是强征他们到山东招远金矿做劳役。

不久,他们当中有人写信回来。

小村里,许多妇人听说那户人家有信来,都纷纷跑去看。

信中提到几户人家的男人,在半道上逃跑,或是在开采金矿时不守纪律,被日本人给杀了。

那几户死去男人的人家,先是有妇人滚在床上或地上哭。

随之,就有人帮着焚烧火纸。

另有妇人们帮着收拾庭院,支起灵棚,支起锅灶,办一桌酒菜,来祭奠那家死去的男人。

此时,陈铁匠家的女人,一定会在这些妇人当中。

因为,当初她家男人与儿子被日本人杀死后,村里的妇人们,就是这样帮她的。

但是,此番铁匠家的女人,在帮衬那户家人料理后事时,如坐针毡!她从那户人家的哭声里,隐隐约约地感觉到人家的冤屈与愤懑。

“死鬼呀,你死得好冤!你跟着人家白白送死呀。

”盐河边的女人,哭亡夫时,都是那样称其“死鬼”。

人家哭她家的死鬼死得冤,白白地跟着去送死!这说明什么?说明她家男人是不该那样死的。

究其原因,自然就落到铁匠父子的头上了。

整个村庄的男人被日本人掠去做劳役,都与她家的男人打死鬼子有关。

所以,铁匠家的女人在那户人家做事时,半天不说一句话。

村子里的女人,表面上看不出她们是怎样恨铁匠家的男人和女人。

但是,那些女人的心里,或多或少地还是会怨恨铁匠父子招惹祸端,给大家带来麻烦。

以至于,性格刻薄的女人,在街面上与铁匠家的女人走个对面,都不搭理她。

这样一来,村子里再传来哪家男人死去的噩耗,她干脆缩在家里,不想去做帮手了。

再后来,她悄无声息地带着孩子,隐居娘家。

解放后,陈铁匠的后人想为他们因打死鬼子而惨遭日寇杀害的先祖树碑立传。

他们找到盐区地方政府。

编写盐区地方志的同志告诉他们,当年死在芦苇荡里的那两个“鬼子”,是被日本人打死的两个穿着日本军服的盐工,并不是真的日本兵。

他们之所以要自编自导那样一场惨剧,是为了向金矿输送劳工。

这就是说,铁匠父子打死鬼子之说,是子虚乌有的事。

不过,地方政府还是追认陈铁匠父子为革命烈士。

为了一众村民,不惜牺牲自己的人,不是烈士,又是什么呢?(有删改)1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头形象地描绘了盐河自然古朴的风景,有着浓郁的地域特色,介绍了文中人物生活的环境,增强了小说的审美色彩。

B.日本小队长“嘲讽般地独自鼓起掌来”,这一细节暗示了这是日本侵略者自编自导的一场惨剧,揭示了侵略者阴险、卑劣的心理。

C.小说通过人们对铁匠和铁匠家女人的不同态度的对比。

以及事情的真相和铁匠父子被追认革命烈士的结果的对比,揭示了深刻的主题。

D.小说情节设计巧妙,在层层铺垫的基础上,结尾干净利落地交代了事情真相,不仅产生了出人意料的效果,而且使人物形象熠熠生辉。

18.小说的标题“谎言”具有怎样的含义?以此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5分)19.本文除了写陈铁匠一家,还写了盐河边的女人们。

请结合作品,谈一谈作者为什么要写盐河边的女人们。

(6分)(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一代演员”于是之我记得十年前的一天,于夫人李曼宜大姐突然打来电话,告知老于病危。

我立即赶到医院,与李大姐一起商量善后。

我提了个建议:在送遗体火化前,先将灵车开到首都剧场门前停留五分钟,让老于与他心爱的剧场告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