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测试卷(含答案)

合集下载

天津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

天津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

天津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自诩.(xǔ) 鞭挞.(tà) 锲.而不舍(qiè)B.教诲.(huǐ) 肆虐.(nüè) 废寝.忘食(qǐn)C.迂.回(yū) 花蕾.(lěi) 跌宕.起伏(dàn)D.咀嚼.(jiáo) 诧.异(chà) 有的放矢.(shǐ)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覆盖寒暄毋庸置疑B.默契诡计一筹莫展C.国粹细腻销声匿迹D.真缔压榨秋毫无范3.下列词语中,有错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信息技术革命方兴未艾,个人信息的适度收集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必然前提。

B.古诗词以其无限的魅力穿越时空,培养、影响、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

C.经典作品的艺术高度,不是源于思想内涵、故事情节,更有赖于精湛的技艺。

D.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循环利用为核心,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

4.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文化江南,重重似画,曲曲如屏,品之如醉,探之弥深,令人目不暇接,____。

千百年来,在自然与____的频繁互动中炼就的江南范儿,以其独有的风韵,活跃在文坛艺林,凝结于风土民俗,____进人们的生活和记忆之中。

A.流连忘返人性描摹B.乐不思蜀人文描摹C.流连忘返人文镌刻D.乐不思蜀人性镌刻5.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清明踏青、端午划龙舟、重阳登高都是中国节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B.课文《劝学》出自《荀子》一书,该书全部为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子自著。

C.与律诗相比,词的声韵、句式、节奏等有着更多的变化,更为自由灵活。

D.《站在地球边上放号》是郭沫若的诗纂《女神》中富有代表性的一首诗。

6.下列说法中与材料观点无关的一项是()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

高一语文考试卷的答案及答案

高一语文考试卷的答案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瞒天过海(mān)贾府(fǔ)轻歌曼舞(màn)B. 落落大方(dà)息息相关(xī)满载而归(zài)C. 摇头晃脑(huàng)惊弓之鸟(gōng)恍然大悟(huǎng)D. 风驰电掣(chè)振聋发聩(kuì)震耳欲聋(lóng)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B. 他的成绩之所以能够取得优异,是因为他每天都坚持刻苦学习。

C. 我觉得这部电影非常好看,尤其是男主角的表演。

D. 为了保护环境,我们应该尽量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

3.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原名曹沾。

B. 《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共有108位。

C. 《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师傅是唐僧。

D.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刘备的军师。

4. 下列词语中,不属于成语的一项是:A. 一马当先B. 胸有成竹C. 一丝不苟D. 一箭双雕5. 下列诗句中,用词不当的一项是:A. 青山绿水间,白鹭上青天。

B.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C.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D.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6. 《离骚》中,屈原以“______”比喻自己的忧国忧民之心。

7. “______,______。

”出自《论语》,表达了孔子的教育思想。

8. 《背影》中,作者用“______”形容父亲背影的苍老。

9. 《荷塘月色》中,作者用“______”形容荷塘的美景。

10.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中,孙悟空用“______”比喻自己的本领。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1. 简述《荷塘月色》中,作者如何通过景物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答案:在《荷塘月色》中,作者通过描绘荷塘月色的美景,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等,营造出一种宁静、优雅的氛围。

高一语文测试题及答案

高一语文测试题及答案

高一语文测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吾谁与归(归依)B. 吾日三省吾身(反省)C. 温故而知新(旧的知识)D. 学而时习之(时常)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受益匪浅。

B. 他不仅学习好,而且品德高尚。

C.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我读了三遍还没有读完。

D. 我们一定要防止类似事件不再发生。

3. 下列各句中,使用“之”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 之乎者也B. 之子于归C. 之死靡它D. 之乎者也4.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他像一只猛虎一样勇敢。

B. 他的脸色苍白如纸。

C. 她的声音像泉水一样清脆。

D. 他的心情如同乌云密布。

5.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排比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春天来了,花儿开了,鸟儿唱了,万物复苏了。

B. 他勤奋学习,成绩优异,品德高尚,深受同学喜爱。

C. 他不仅学习好,而且品德高尚,还乐于助人。

D. 秋天的景色,金黄的麦田,丰收的喜悦,农民的笑容。

6.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反问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难道我们不应该珍惜时间吗?B. 他怎么可能不知道这件事呢?C. 你难道不认为这是正确的吗?D. 难道这不是事实吗?7.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夸张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他的心像刀割一样痛苦。

B. 他的笑声震耳欲聋。

C. 他的眼泪像断了线的珍珠一样滚落下来。

D. 他的愤怒如同火山爆发。

8.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设问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因为知识可以改变命运。

B. 他为什么能取得成功?因为他勤奋努力。

C. 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困难?我们应该勇敢地面对。

D. 他为什么总是那么乐观?因为他有一颗坚强的心。

9.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对偶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他不仅学习好,而且品德高尚。

B.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C. 他的心像刀割一样痛苦,他的眼泪像断了线的珍珠一样滚落下来。

高一语文考试题目及答案

高一语文考试题目及答案

高一语文考试题目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锲而不舍B. 栩栩如生C. 旁证博引D. 一愁莫展2.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出自哪部古代文学作品?A. 《论语》B. 《孟子》C. 《庄子》D. 《史记》3.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是:A. 他像一只小鸟,自由自在地飞翔。

B. 他跑得飞快,像一阵风。

C. 她的声音甜美,如泉水叮咚。

D. 所有选项都使用了比喻。

4. “静夜思”是哪位诗人的作品?A. 李白B. 杜甫C. 王维D. 白居易5.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他不仅学习好,而且品德高尚。

B. 他的学习成绩很好,但是品德一般。

C. 他的学习成绩很好,品德却一般。

D. 他的学习成绩和品德都一般。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6. “_________,白露为霜。

”出自《诗经》中的《蒹葭》。

7. 《岳阳楼记》的作者是_________,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

8. “_________,疑是地上霜。

”出自李白的《静夜思》。

9. “_________,春江水暖鸭先知。

”出自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

10. “_________,死亦为鬼雄。

”出自李清照的《夏日绝句》。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1. 请简述《红楼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

12. 请分析《水浒传》中宋江的形象特点。

四、阅读理解题(每题15分,共3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文言文选段略)13. 请解释文中“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意思。

14. 请分析文中作者对于“仁”与“义”的看法。

五、作文题(30分)15. 以“我眼中的春天”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答案:一、选择题1. B2. C3. D4. A5. A二、填空题6. 蒹葭苍苍7. 范仲淹8. 床前明月光9. 竹外桃花三两枝10. 生当作人杰三、简答题11. 略12. 略四、阅读理解题13. 略14. 略五、作文题15. 略请注意,以上内容为示例,具体题目和答案需要根据实际考试内容进行调整。

高中高一语文试题及答案

高中高一语文试题及答案

高中高一语文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传统文化中,书法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

书法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不仅需要技艺的磨练,更需要文化的涵养和精神的支撑。

书法艺术的实践,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体验,也是对个人品德修养的锤炼和提升。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 书法艺术是传统文化中修身养性的唯一手段。

B. 书法艺术的传承需要技艺磨练和文化涵养。

C. 书法艺术的实践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简单模仿。

D. 书法艺术的实践与个人品德修养无关。

2. 根据原文,下列不属于书法艺术传承和发展所必需的条件是(3分)A. 技艺磨练B. 文化涵养C. 精神支撑D. 政治环境3. 作者认为书法艺术实践的意义在于(3分)A. 提升艺术水平B. 体验传统文化C. 锤炼个人品德D. 传承传统技艺(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荷塘月色》(节选)朱自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

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

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

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

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全册检测试题(有答案)(高一)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全册检测试题(有答案)(高一)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全册检测试题(有答案)(高一)必修一检测试题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在中国所有艺术门类中,诗歌和书法最为源远流长,历时悠久。

它们同在唐代达到了无可比拟的高峰。

正如工艺和赋之于汉,雕塑、骈体之于六朝,绘画、词曲之于宋元,戏曲、小说之于明清一样,它们都分别是一代艺术精神的集中点。

与唐诗一样,唐代书法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过程。

初唐的书法,由于皇室宫延的大力提倡,其风度体貌如同从齐梁宫体摆脱出来的诗歌一样,以一种欣欣向荣的新姿态展现出来。

王羲之的真实面目究竟如何,兰亭真伪应是怎样,仍然可以作进一步的探究。

但兰亭在唐初如此名高和风行,像冯、虞、褚的众多摹本,像陆柬之的文赋效颦,似有更多的理由把传世兰亭作为初唐美学风貌的造型代表,正如把刘希夷、张若虚作为初唐诗的代表一样。

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陆柬之和多种兰亭摹本,确是这一时期书法美的典型。

那么轻盈华美、婀娜多姿,或娟婵春媚、云雾轻茏,或高谢风尘、精神洒落。

走向盛唐就不同了。

孙过庭《书谱》中虽仍遵初唐传统,扬右军而抑大令,但他提出“质以代兴,妍因俗易”,“驰骛沿革,物理常然”,以历史变化观点,强调“达其情性,形其哀乐”,明确把书法作为抒情达性的艺术手段,自觉强调书法作为表情艺术的特征,并将这一点提到与诗歌并行,与自然同美的理论高度:“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

就像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以巨大的历史责任感,召唤着盛唐诗歌到来一样,孙过庭这一抒情哲理的提出,也预示盛唐书法中浪漫主义高峰的到来。

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草书和狂草,如李白诗的无拘无束而皆中绳墨一样,它们流走快速,连字连笔,一派飞动,“迅疾骇人”,把悲欢情感极为痛快淋漓地倾注在笔墨之间。

并非偶然,“诗仙”李白与“草圣”张旭齐名。

韩愈说:“往时张旭善草书……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

观于物……天地万物之变,……一表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

高一语文测试题及答案

高一语文测试题及答案

高一语文测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恣睢(zì suī)绯红(fēi hóng)蹊跷(qī qiāo)B. 恣睢(zì suī)绯红(fēi hóng)蹊跷(qī qiào)C. 恣睢(zì suī)绯红(fēi hóng)蹊跷(qī qiāo)D. 恣睢(zì suī)绯红(fēi hóng)蹊跷(qī qiào)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认识到了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B. 为了避免不再发生类似事故,公司加强了安全教育。

C. 他虽然年轻,但是工作经验丰富,能力出众。

D. 由于他的努力,使得项目提前完成了。

3.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他虽然成绩优异,但总是不骄不躁,真是栩栩如生。

B. 面对困难,他总是迎难而上,真是锲而不舍。

C. 他做事总是虎头蛇尾,真是始乱终弃。

D. 他虽然才华横溢,但总是目空一切,真是孤芳自赏。

4.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他问我:“你明天有空吗?一起去看电影。

”B. 他问我:“你明天有空吗,一起去看电影?”C. 他问我:“你明天有空吗?一起去看电影?”D. 他问我:“你明天有空吗,一起去看电影。

”5. 下列句子中,修辞手法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他像一只受伤的野兽,蜷缩在角落里。

B. 他像一只受伤的野兽蜷缩在角落里。

C. 他蜷缩在角落里,像一只受伤的野兽。

D. 他蜷缩在角落里,受伤的野兽一样。

二、阅读理解(共4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岳阳楼记》范仲淹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高一语文卷子试题电子版及答案

高一语文卷子试题电子版及答案

高一语文卷子试题电子版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 箴言(zhēn)缄默(jiān)翩跹(xiān)B. 倔强(juè)恣意(zì)踌躇(chóu)C. 踯躅(zhú)缱绻(quǎn)蹉跎(cuō)D. 峥嵘(zhēng)踌躇(chú)缄默(jiān)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

B. 他不仅学习好,而且品德高尚,深受同学们的喜爱。

C. 这篇文章的论点非常明确,论据充分,结构严谨,语言流畅。

D. 为了防止这类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3.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拟人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

B. 夜深了,星星在天空中闪烁。

C. 风儿轻轻地吹过,树叶沙沙作响。

D. 秋天的果实累累,一片丰收的景象。

4.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

B. 《水浒传》是明代作家施耐庵所著,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

C. 《三国演义》是元代作家罗贯中所著,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D. 《西游记》是清代作家吴承恩所著,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5.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排比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他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成绩优异。

B. 春天的花开了,夏天的果实熟了,秋天的落叶黄了,冬天的雪花飘了。

C. 他不仅学习好,而且品德高尚,深受同学们的喜爱。

D. 这篇文章的论点非常明确,论据充分,结构严谨,语言流畅。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6. 请填写下列诗句的上句或下句:- “春眠不觉晓,____________________。

”(孟浩然《春晓》)- “会当凌绝顶,____________________。

”(杜甫《望岳》)- “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__________。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阳一中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学段考试语 文 试 题一.基础题(共26分)(一)选择题(18分)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走进来一位短小精悍....、浓眉阔脸的人,身着青色短衫,步履稳健。

大家都把目光转向了他。

B.如果不是沉迷网络,他也不会走到今天这一步。

那段峥嵘岁月....,至今让他不堪回首。

C.谁知,王远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金剑虚晃一枪,掉头向周艳儿劈去。

D.现在的骗术五花八门,就算练就了孙悟空般的火眼金睛,也防不胜防,当图.穷匕见...的时候,我们只剩下后悔了。

2.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金庸的表哥是徐志摩,堂哥叫穆旦。

徐志摩和穆旦都是近代赫赫有名的诗人。

B.科学家研制出的新型传感摄象机,可以探测到是否受测人在说谎。

C.一到会场我就看到无数面彩旗和一片兴奋的歌声。

D.为了避免这类恶性交通事故的不再发生,市交通局对广大的驾驶员进行了一次安全教育。

3.下列有关文学和文化常识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3分)A. 子:古代对男子尊称;竖子: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

B. 《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纪传体史书。

C. 古时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其中变徵之声,声调悲凉。

D. 参乘,亦作“骖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乘:四匹马拉的车。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是寡人之过.也过:过错B.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谢:道歉C.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发:发现D.乃引其匕首提.秦王提:掷击6.对“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这一句翻译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A.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宾客,都拿着白色的衣帽送给他。

B.太子和宾客中知道这件事的人,都拿着白色的衣帽送给他。

C. 太子和宾客中知道这件事的人,都穿着白衣服戴着白帽子来送他。

D. 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宾客,都穿着白衣服戴着白帽子来送他。

(二)默写题(8分,每句1分)7.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8. ,,万类霜天竞自由。

9.《荆轲刺秦王》中,荆轲“为变徵之声”的时候,宾客的表现是;“为慷慨羽声”的时候,宾客的表现是,。

10.《鸿门宴》中,对于“遣将守关”的原因,刘邦和樊哙都说是。

二、古诗文阅读(共27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19分.)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

常居代雁门,备.匈奴。

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

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

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

”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

如是数岁,亦不亡失。

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

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

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

岁余,匈奴每来,出战。

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

复请李牧。

牧杜门不出,固称疾。

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

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

”王许之。

李牧至,如故令。

匈奴数岁无所得。

终以为怯。

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

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

大纵畜牧,人民满野。

匈奴小入,佯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

单于闻之,大率众入。

李牧多为奇阵,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馀万骑。

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

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

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

赵王乃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李牧。

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

废司马尚。

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葱虏赵王迁及齐将颜聚遂灭赵。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常居代雁门,备.匈奴备:防备B. 悉.勒习战悉:全部、都C. 日击数牛飨.士飨:犒劳D. 赵王让.李牧让:指使1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葱虏赵王/迁及齐将颜聚/遂灭赵B. 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葱/虏赵王/迁及齐将颜聚/遂灭赵C. 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葱/虏赵王迁及齐将颜聚/遂灭赵D. 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葱/虏赵王迁及齐将颜聚/遂灭赵1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李牧对待匈奴进犯的态度是防守不战,并“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

’”原因是他明白攻打匈奴时机尚未成熟,不能够作无谓的牺牲,另一方面是为了消磨匈奴的斗志。

B.“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以及“赵王乃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李牧。

李牧不受命”这些事例充分表面了李牧坚持固执的一面。

C.李牧复职后,依照王令施行严守政策。

匈奴仍认为他是胆怯,后他一战大败匈奴,使其后十余年匈奴不敢接近赵国的边境的城池。

D.李牧不仅能守,而且善战。

大战匈奴,他采取了一系列的准备措施,以充实强化自己,引诱麻痹敌人,最后战术得当,击败了入侵者。

1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0分,每句5分)(1)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

译文:(2)牧杜门不出,固称疾。

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

译文:(二)阅读下面唐诗,完成15-16题。

(8分)落日怅望马戴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15.对这首诗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3分)A. 诗人抓住了秋天日落这一刹那的景物特点,写出了自己此时此刻微妙复杂的思想活动。

B. “千里片时间”,写出云、鸟的飞行之速,与下文自己久留不得门还形成对比。

C. “孤云”“归鸟”“微阳”“秋山”营造了秋日傍晚的萧瑟与清冷,寄托着作者的伤感之情。

D. 这首诗有景有情,景与情高度统一,融合为一体。

语言典雅含蓄,概括力强。

16. 本诗以“落日怅望”为题,从全诗内容看,作者惆怅的原因是什么?(5分)三、现代文阅读(共25分)(一)文学作品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谎言相裕亭盐河北岸,有一小村,依河而居。

几十户人家,却散落在一条两里多长的古河套里。

远看,乌蒙蒙一片,恰如零零散散的旧船被遗弃到河岸边。

走到跟前,透过河堤上茂密的竹柳,才可辨出一家一户错落有致的小院及房屋间的石巷黛瓦。

此村,名曰犯庄。

乍一听,此处是出土匪、罪犯的地方。

其实不然。

日伪时期,那里曾上演过一场貌似影视剧里才有的故事。

有两个偷偷摸进村里的小鬼子,被村里的男人打死,扔到村外的芦苇荡里。

驻扎在盐河口的小鬼子追查下来,把全村的成年男子集中到盐河边的小码头上,架起机枪,限定时间,逼他们交出“凶犯”。

否则,将统统杀死。

关键时刻,村里的陈铁匠站了出来。

陈铁匠说,小鬼子是他杀死的。

日本兵中,一个留着八字胡的小队长,看到陈铁匠站出来,嘲讽般地独自鼓起掌来。

随后,那家伙满脸狐疑地走到陈铁匠跟前,指着地上的两具尸体,变换着指间的数字,问他:“你的,一个人,杀死他们两个?”陈铁匠脖子一挺,说:“是。

”小鬼子“呦西”一声,随之,目光转向旁边陈铁匠的儿子,怒吼一声:“你的,不明白吗?”小鬼子不相信陈铁匠一个人,能杀死他们两个日本兵。

当即,陈铁匠的儿子也被拉出队列。

在处置了铁匠父子后,小鬼子们仍不肯罢休。

他们把村里的男人押上河边巡逻舰。

说是要带他们到“据点”内继续盘查。

其实,是强征他们到山东招远金矿做劳役。

不久,他们当中有人写信回来。

小村里,许多妇人听说那户人家有信来,都纷纷跑去看。

信中提到几户人家的男人,在半道上逃跑,或是在开采金矿时不守纪律,被日本人给杀了。

那几户死去男人的人家,先是有妇人滚在床上或地上哭。

随之,就有人帮着焚烧火纸。

另有妇人们帮着收拾庭院,支起灵棚,支起锅灶,办一桌酒菜,来祭奠那家死去的男人。

此时,陈铁匠家的女人,一定会在这些妇人当中。

因为,当初她家男人与儿子被日本人杀死后,村里的妇人们,就是这样帮她的。

但是,此番铁匠家的女人,在帮衬那户家人料理后事时,如坐针毡!她从那户人家的哭声里,隐隐约约地感觉到人家的冤屈与愤懑。

“死鬼呀,你死得好冤!你跟着人家白白送死呀。

”盐河边的女人,哭亡夫时,都是那样称其“死鬼”。

人家哭她家的死鬼死得冤,白白地跟着去送死!这说明什么?说明她家男人是不该那样死的。

究其原因,自然就落到铁匠父子的头上了。

整个村庄的男人被日本人掠去做劳役,都与她家的男人打死鬼子有关。

所以,铁匠家的女人在那户人家做事时,半天不说一句话。

村子里的女人,表面上看不出她们是怎样恨铁匠家的男人和女人。

但是,那些女人的心里,或多或少地还是会怨恨铁匠父子招惹祸端,给大家带来麻烦。

以至于,性格刻薄的女人,在街面上与铁匠家的女人走个对面,都不搭理她。

这样一来,村子里再传来哪家男人死去的噩耗,她干脆缩在家里,不想去做帮手了。

再后来,她悄无声息地带着孩子,隐居娘家。

解放后,陈铁匠的后人想为他们因打死鬼子而惨遭日寇杀害的先祖树碑立传。

他们找到盐区地方政府。

编写盐区地方志的同志告诉他们,当年死在芦苇荡里的那两个“鬼子”,是被日本人打死的两个穿着日本军服的盐工,并不是真的日本兵。

他们之所以要自编自导那样一场惨剧,是为了向金矿输送劳工。

这就是说,铁匠父子打死鬼子之说,是子虚乌有的事。

不过,地方政府还是追认陈铁匠父子为革命烈士。

为了一众村民,不惜牺牲自己的人,不是烈士,又是什么呢?(有删改)1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头形象地描绘了盐河自然古朴的风景,有着浓郁的地域特色,介绍了文中人物生活的环境,增强了小说的审美色彩。

B.日本小队长“嘲讽般地独自鼓起掌来”,这一细节暗示了这是日本侵略者自编自导的一场惨剧,揭示了侵略者阴险、卑劣的心理。

C.小说通过人们对铁匠和铁匠家女人的不同态度的对比。

以及事情的真相和铁匠父子被追认革命烈士的结果的对比,揭示了深刻的主题。

D.小说情节设计巧妙,在层层铺垫的基础上,结尾干净利落地交代了事情真相,不仅产生了出人意料的效果,而且使人物形象熠熠生辉。

18.小说的标题“谎言”具有怎样的含义?以此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5分)19.本文除了写陈铁匠一家,还写了盐河边的女人们。

请结合作品,谈一谈作者为什么要写盐河边的女人们。

(6分)(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一代演员”于是之我记得十年前的一天,于夫人李曼宜大姐突然打来电话,告知老于病危。

我立即赶到医院,与李大姐一起商量善后。

我提了个建议:在送遗体火化前,先将灵车开到首都剧场门前停留五分钟,让老于与他心爱的剧场告别。

但天佑是之,他奇迹般地逃过一劫,不过身体每况愈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