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师教学用书3桃花心木

合集下载

六年级下册语文《桃花心木》教案(通用14篇)

六年级下册语文《桃花心木》教案(通用14篇)

六年级下册语文《桃花心木》教案(通用14篇)六年级下册语文《桃花心木》篇1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预习课文,学会本课13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

能够正确读写“碧绿、郑重、允许、仿佛、厨房、刺猬、畜生、胯下”等词语。

2.通读课文,从总体上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及文章的思路。

3.学习描写闰土外貌的部分。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谈话有这样一位少年,他和我们的年纪相仿,不仅健康、天真、活泼,而且勇敢、聪明、有本领、见识广。

大家想不想认识他,了解他呢?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闰土”是谁,他和“我”是什么关系?3.快速默读课文,找出依据。

(“我”是少爷,闰土是给我家做工的忙月的儿子。

他们是主人和仆人的关系。

)二、预习课文1.小组学习,读准生字的字音,说说书写时应该特别注意的地方;理解词语;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默读课文,想想“我”和闰土是怎样认识的?他们之间发生了哪些事情?把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画下来。

三、检查预习情况1.开火车式朗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字音。

2.利用检查学习情况(1)生字中的特殊部首:拜(手)(2)正音(3)与生字有关的多音字、同音字、形近字组词,巩固生字的音形义。

3.质疑(可简单写副板书,便于在下面的学习中反馈)四、学习描写闰土外貌的内容1.过渡语:一般情况下,我们认识、了解一个人的时候,首先认识和了解这个人的什么呢?(要想认识一个人,先要看他的外貌。

)2.闰土长什么样呢?速读课文,画出有关句子。

3.读“他正在厨房里……用圈子将他套住了”一句板书:紫色的圆脸头戴小毡帽颈套银项圈4.谁来说说闰土的外貌有什么特点?(1)学生不知从哪说起时,可引导学生做一个小练习:拿铅笔将“圆脸”的“圆”、“小毡帽”的“小”和“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一句话轻轻划掉,然后看看他是谁,与他相对照,少年闰土有什么样的特点。

对比之后,我们知道闰土是一个年少而又天真活泼的孩子。

(2)再仔细读读描写闰土外貌的句子,看闰土还有什么特点。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桃花心木》教案3篇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桃花心木》教案3篇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桃花心木》教案3篇Teaching plan of lesson 3 "peach blossom heart wood" in Chine se lesson 3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桃花心木》教案3篇前言: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桃花心木》教案2、篇章2:桃花心木文档(通用版)3、篇章3:桃花心木样本通用版篇章1: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桃花心木》教案一、教学目标(一)、认知目标: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二)、情感目标:通过对具体语言材料的阅读赏析,理解含义较为深刻的句子,感悟到作者借种树喻育人,懂得人应经得起生活的考验,学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不能养成依赖的心理。

(三)能力目标1、入情入境的读好文章,增强朗读功底,理解感悟能力。

2、多角度,多层次的挖掘教材潜在的因素,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推想课文中有关词语的意思,感受其表达效果。

理解含义较为深刻的句子,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紧扣课文主题,让学生在分析中感悟,以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另外注重抓住课文的训练点,给学生更多的语言表达训练机会。

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对具体语言材料的阅读赏析,理解含义较为深刻的句子,感悟到作者借种树喻育人,懂得人应经得起生活的考验,学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不能养成依赖的心理。

语文六年级下册第3课桃花心木说课稿

语文六年级下册第3课桃花心木说课稿

语文六年级下册第3课《桃花心木》说课稿1一、教学内容的分析《桃花心木》是教科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第十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作者是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

文章写了一个种树人让“树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和道理,说明了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生活考验,克服依赖性,对人的成长有重要的意义。

这篇散文文质兼美、隽永耐读。

借种树喻育人,道理深入浅出。

使文章立意更深远、表情达意更含蓄。

文章还采用悬疑法,以作者眼中种树人种种奇怪的行为为线索,层层设疑,引起读者的好奇,引人入胜,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根据教材特点、依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认知能力,按照新课程标准精神,从三个维度确立以下学习目标: 1.知识教学点: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下面词语“插秧、枯萎、锻炼、勃勃生机、莫名其妙。

” 2.能力训练点: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抄写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3.德育渗透点:使学生感悟到作者接种树喻育人,懂得人应经得起生活的考验,学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不能养成依赖的心理。

4.美育渗透点:使学生感受到人生之美在于能经得起生活的考验,在于学会自立、自强。

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是种树人的话和“我”从中感悟到的育人的道理。

育人的道理是文章的写作意图,因此是学生学习的重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不容易认识到生活的磨难在人成长过程中的意义,难以深刻感悟到育人的道理,因此这又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本课的另一个重点是,让学生在阅读中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独立思考、发表个人见解,这是本组的重点训练项目。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们提出“启迪发现,引导探究”的教学方法。

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桃花心木(3)_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桃花心木(3)_人教新课标

3桃花心木教课目1.会写本 6 个生字,抄录自己有启的句。

2.有感情地朗文,理解文内容。

3.抓住要点句段,系生活,悟文章含的道理。

4.领会借物人的写作方法。

教课重点种人的和“我”从中感悟到的育人的道理。

领会到作者介种的、道理和方法是一个比,其目的是了明育人之道。

教课程一、展现,目定向1、文入:出示片,同学用一个来形容片上的大。

(高大挺秀、亭亭玉立、笔挺秀美⋯⋯)它是如何从一棵小苗成参天大的呢?我就跟从台湾今世名家林清玄一同来学《桃花心木》。

下,同学都了文,哪位同学能告老,桃花心木是一种什么啊?(生回答),你是通什么方法认识的呢?(料,上网收集)。

2、要想读透课文,离不开词语的支持,下边老师就来检查一下你们对字词的掌握状况。

枯败插秧锻炼优雅平白无故平白无故勃勃活力意味深长要点重申“锻”的书写3、同学们的词语关闯的特别顺利,此刻老师急迫的想知道,你们对课文的内容掌握的如何了,请同学们迅速阅读课文,谈谈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记述了种树人给桃花心木浇水没有规律的事)二、自主研究,知能整合1、那么,在这些桃花心木仍是小树苗的时候,这位种树人是怎样培养它们的呢?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读课文,画出相关句段。

2、读着读着,你们有什么发现吗?这个高个子种树人种桃花心木和我们往常栽花有什么不同样呢?(生回答四点奇异之处)过渡:1、假如这个种树人就生活在你的身旁,你发现他是这样种树的,你对他的表现会有什么见解或疑问?(学生自由发布见解)2、作者和你们同样,他也是生活中的居心人,当他发现高个子种树人种树有很多奇异的表现时,心中产生了很多疑问,并且也一股脑儿地向种树人倒了出来。

三、合作相助,商讨释疑1、看作者向种树人提出疑问时,种树人是怎么回答的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诵课文,把他的话找出来。

你能不可以用一句话给我们介绍一下,这样种树的原由终究是什么呢?2、小组内议论沟通3、小组报告:出示:句 1:种树是百年的基业,树木自己要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3桃花心木_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3桃花心木_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3桃花心木_人教新课标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学习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3.品读,感悟体验。

重点难点抓住重点段、联系生活实际,领会文章包蕴的道理。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出示长大成材的桃花心木的图片。

同学们,你们认识这种树吗?谁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

教师及时补充介绍:桃花心木,常绿乔木,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树高可达20多米;它是世界名贵木材之一,色泽漂亮,能抗虫咬,适合制作车、船、家具,用作绿化环境也专门好,它的种子榨出的油还能供工业使用。

2.出示“仅及膝盖”的桃花心木树苗。

这株小树苗你们认识吗?谁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

3.将两幅图片放在一起,你们会产生如何样的疑问呢?(生:这么幼小的树苗,看似弱不禁风,是如何样长成如此高大、优美、笔直的参天大树的呢?)4.是啊,仅及膝盖的树苗是如何样长成参天大树的呢?这节课,我们跟随台湾闻名作家林清玄一起走进《桃花心木》,去查找答案。

(教师板书:桃花心木)二、指导自学。

1.初读课文。

(1)要求(投影打出):①学习生字新词——先画出,后自学。

②整体感知——想想:本文写了一些什么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可分为几部分?③质疑问难——画出不明白得的问题,提出不明白得的问题。

(2)过程:①默读课文。

②小组合作学习。

要求学生不但答出自学结果,还要介绍自学方法。

③各小组简要汇报自学情形。

(3)点拨、指导参考:①生字“秧”“萎”要把握音、形、义,其他生字字义要明白得,把握音、形即可。

从镇定容——不慌不忙;文雅悠闲——优美文雅、自由悠闲,舒舒服服的模样。

说明生长起来的桃花心木由于能够在树苗时就舍命扎根,确定找到水源,因此现在长得专门好。

自学方法:查字典、词典,联系上下文明白得。

②本文写的是一个人种桃花心木树苗的故事。

文章是按情况的进展顺序写的,可按发生、进展、结果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10自然段):写租种“我”乡下老家屋旁的空地,种桃花心木树苗的人,他治理苗木的方法让“我”感到惊奇。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3.课《桃花心木》教学设计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3.课《桃花心木》教学设计
3、组内筛选出要探究的问题并交流
一、情景导入,筛选问题
1、认识桃花心木图片
2、揭示课题
3、筛选岀要探究的问题
预设(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种树
人的那些做法令作者感到奇怪
第一版块 问题质疑
【5分钟】
二、自主学习、问题探究
1、自由朗读课文
2、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3、小白板板书准备展示交流
二、提出建议,导学交流
三、矫正点拨,激励表扬
1、指导交流
2、指导有感情朗读句子
3、组织交流
4、及时评价,激励表扬
第三版块 解疑分享
【13分钟】
四、巩固提升,拓展深化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这种写法
四、引发思考,拓展小结
1、作者林清玄只是在与桃化心 木这种植物吗?
2、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借物喻人 的文章?《落花生》《白杨》
第四版块 思维拓展
1、出示学路建议一
2、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
第二版块 问题探究【10分钟】三、汇报展示,分享成果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交流汇报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矫正点拨,激励表扬
1、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
2、组织交流
3、及时评价,激励表扬
第三版块 解疑分享
【8分钟】
四、巩固提升,拓展深化
1、画岀种树人做法令作者感到奇怪的语句。2、多读几遍画
课题:
3、桃花心木
备课教师龙忠福 课时数:2
教学
目标
A级(基础标)
1、细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B级(导学标)1、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
2、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从而感受育人、做人的真谛。
C级(拓展标)1、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3 桃花心木_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3 桃花心木_人教新课标

3桃花心木“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

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

《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

“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

“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

“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

“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

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

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

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学习目标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

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

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

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

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

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

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

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小学语文人教六年级下册(2023年修订)第一组-3桃花心木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人教六年级下册(2023年修订)第一组-3桃花心木教学设计

3.《桃花心木》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桃花心木》是台湾作家林清玄的一篇散文。

这篇文章语言朴实流畅、寓意深刻。

作者借树苗的生长,来比喻人的成长,写一个种树人让“树木自己要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说明了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生活考验、克服依赖性对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作者在描写和叙述中转承自然流畅,由作者的疑问引出种树人的一番话,使作者受到启示,感悟到人生的道理。

《桃花心木》所在第一单元的主题是“人生感悟”,这一单元要求学生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以“在把握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为训练重点。

考虑到六年级下学期学生的学情,本课设计力求引导学生运用已学方法练习概括,品析关键词句,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含义以及行文的妙处,研读作者如何将“树”和“人”联系起来,达到借事喻理的表达效果。

对“试着在习作中运用作者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本课设计将其放在第二课时解决。

二、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读课文,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句段。

2.学会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种树人的话和“我”从中感悟到的育人道理,并得到个人的启迪。

3.体会“借事喻理”的写作方法,并尝试用这种方法表达自己的生活感受。

三、教学准备1.根据需要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按统一的预习要求预习课文。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引导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

1.看老师写课题:桃花心木。

齐读课题。

2.学生自由读课文,看看课文向我们介绍了些什么?3.学生整体感知,交流阅读收获,引导概括全文。

【设计意图:利用抓要点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二)相机切入,弄清种树人“不确定”的做法。

1.种树人的哪些行为让“我”感到奇怪?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内容,画出有关的语句。

2.学生交流相关语句,教师出示:奇怪的是,他来得并没有规律,有时隔三天,有时隔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师教学用书3桃花心木一教材解读1.课文简说。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是我国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的一篇散文。

这篇文章语言朴实流畅寓意深刻。

作者借树苗的生长,来比喻人的成长,写一个种树人让“树木自己要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说明了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生活考验克服依赖性对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文章从描写桃花心木的形状很特别开始,引出桃花心木树苗和种树人,再写作者观察种树人种树的奇怪现象,最后写作者与种树人的谈论。

种树人的话,使作者受到感动,明白了“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的道理,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作者在描写和叙述中转承自然流畅,由作者的疑问引出种树人的一番话,使作者受到启示,感悟到人生的道理。

编选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二是体会课文是怎样借物喻人,从中感悟人生的道理;三是初步感悟文章的语言特点。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种树人的话和“我”从中感悟到的育人的道理。

体会到作者介绍种树的经验道理和方法仅是一个比喻,其目的是为了说明育人之道。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奇怪的是,他来得并没有规律,有时隔三天,有时隔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

这句话写种树人的奇怪做法。

有两点奇怪:一是来的时间不确定,隔三差五,或十几天来一次;二是浇水的量也不确定,时多时少。

这句话为后文作者探明原因作了铺垫。

②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理解这句话首先要弄清楚“不确定”的意思,可先让学生结合课文前面种树人给树浇水没有规律来理解,明白这里的“不确定”是指生活中不可预料的一些坎坷曲折磨难。

只有经得起生活中风风雨雨的考验,才能成为坚强的人有作为的人。

③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

因为种树人来的目的就是让树木适应环境,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经得起风吹雨打的锻炼,学会自己在土地里找水源,深深扎根,茁壮生长。

如种树人所愿,现在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说明他种树成功了。

(2)对词语的理解。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其中的道理。

文中指桃花心木的枯萎使人不明白原因。

从从容容:非常镇定,不慌不忙的样子。

文中用来形容种树人对树苗的生长了解非常清楚,对树苗的枯萎一点儿也不惊讶和慌张。

语重心长:言辞诚恳,情意深长。

文中用来形容种树人的说话,表现出对人的真诚恳切和情意深长。

二教学目标1.会写本课6个生字,抄写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建议1.可以从以前学过的林清玄的《和时间赛跑》《鞋匠的儿子》导入,让学生回忆这些课文的写法有什么特点。

2.在阅读中,要引导学生首先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表达顺序。

可让学生默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如,种树人哪些做法令作者感到奇怪?种树人为什么这样做?桃花心木给了作者什么启示?围绕这些问题学习理解具体语句,对种树人的做法令作者感到奇怪的描写和作者听了种树人语重心长的话受到感动的部分,进行深入的理解。

在理解的基础上讨论交流,探究种树人奇怪做法的原因。

在探究中使学生逐步体会其中的道理,受到启示,获得人生感悟。

3.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可让学生先自读,勾画出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并反复研读,仔细体会,然后小组交流或全班交流,尤其重点体会课文以“桃花心木”为题,不是单纯地写树木,而是借树木的生长,来比喻人的成长。

如,下面这些语句,“奇怪的是,他来得并没有规律,有时隔三天,有时隔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

”“更奇怪的是,桃花心木苗有时莫名其妙地枯萎了。

所以,他来的时候总会带几株树苗来补种。

”“但是,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的树,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

”“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对这些含义深刻的句子,要联系上下文,前后贯通地反复研读。

在理解的基础上,讨论交流,让学生逐步清晰地认识到桃花心木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长成了百年大树,显示出勃勃生机;人在不确定中生活,经历风雨和磨难,就能成为意志坚强有所作为的人。

树似人,人如树,树与人的形象叠印在一起,以此体会到文章在表达上借物喻人的方法。

4.朗读指导应注重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文章以“我”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奇怪—越来越奇怪—更奇怪—非常感动,可以此为线索进行朗读指导。

重点朗读作者看到种树人的做法感到奇怪时的所想,听了种树人的一番话时的所感,指导学生边读边揣摩“我”的心理活动和变化。

对种树人说的话,指导学生抓住关联词语,体会种树人不确定地给树浇水的原因,从正反两方面来理解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看法,加深对课文主旨的感悟。

5.字词教学应注意联系字义记忆字形。

在字词教学中要提醒学生注意一些生字的字形,在理解字义的基础上加深记忆。

如,“萎”字上面是草字头,中间的“禾”最后一笔是捺。

“锻”是金字旁,中间部分最后一笔是“提”,不是“横”。

四教学案例片段:品读重点句段,领悟课文主旨师:当“我”忍不住把心中的种种疑问提出来以后,种树人有什么表现?生:他先笑着说,然后又语重心长地说。

师:好!请在“笑”“语重心长”这两个词下面打上着重号。

他笑着说的什么话?语重心长说的什么话?请同学们一起读读种树人说的话。

师: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有这种情感变化呢?生:我觉得种树人先“笑了”,是因为他觉得我提的问题很幼稚。

后来变得“语重心长”,是因为他觉得他这样种树有深刻的道理。

师:理解得好。

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话,注意体会种树人的心情。

(生齐读种树人说的两段话。

)师:听了种树人的话,作者受到了什么启示呢?用课文中的语句说一说。

生:“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努力生长。

”生:人在不确定中生活,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生:在不确定中生活,能深化对环境的感受与对情感的体验,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受到的启示以及你的感受?生:我觉得作者受到的启示是,人和树一样,都要学会在不确定中生活。

从种树人的话中,我们可以知道树木遇到的不确定主要是老天不会按时下雨,还可能遇到狂风暴雨。

我们人也会遇到很多不确定,比如,生病了,下岗了,或者遇到其他灾难。

师:是啊,人和树一样,常常是在“不确定中”生活。

生:作者受到的启示还有: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

比如,我爸爸已经换了三次工作,他告诉我,这一辈子再换什么工作,他都能很快适应了。

我觉得这就是在不确定中生活,让我爸爸经受住生活的考验。

师:所以我们要像你爸爸一样,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不确定”。

作者受到的启发还有什么呢?大家再深入地想想。

生:我觉得作者还感受到了有一颗“独立自主的心”非常重要。

就像种树人说的,树木要能在不确定中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才能长成百年大树。

人也一样,如果长期依赖自己的爸爸妈妈,像温室里的花朵一样,长大了就很难有出息。

师:联系课文,你体会到了独立自主的重要。

师:同学们,联系生活实际想想,我们的生活中可能有哪些不确定因素?面对这些不确定,我们应该怎样锻炼自己“独立自主的心”?请大家把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写下来。

(生写话。

)师:谁来读读自己写的话?生:我从小到大都生活在爸爸妈妈身边,得到了他们无微不至的照顾。

可是一个周末,爸爸妈妈同时出差了,让我自己在家照顾好自己。

我吃了两顿方便面,觉得腻了,就跑到婆婆家,让婆婆教我做蛋炒饭和下挂面。

后来,我还学会了炒几样菜呢。

现在我不但不怕爸爸妈妈出差,有时候还主动帮助妈妈炒菜呢。

师:这就是在生活的不确定中锻炼了你独立自主的心,深化了你对环境的感受和对父母情感的体验。

还有谁能交流自己写的想法?生:我想到了我们的学习。

我们从幼儿园到大学,可能要二十多岁才毕业。

要更换好几个学校,可是有的同学学习总是需要老师或家长督促才肯完成作业,一旦离开家长,或者换了学校和老师,学习就容易退步。

像这样的同学就需要管好自己,培养自己独立自主的心。

师:看来“在不确定中生活”“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也给了你很深的启发。

我们再一起朗读课文这两句话吧。

五相关链接1.林清玄当代作家,台湾高雄人,1953年生,毕业于台湾世界新闻专科学校。

曾任台湾《中国时报》海外版记者《工商时报》经济记者《时报杂志》主编等职。

1973年开始散文创作,主要作品有散文集《莲花开落》《冷月钟笛》《温一壶月光下的酒》《鸳鸯香炉》《金色印象》等。

1979年起连续7次获台湾《中国时报》文学奖。

2.桃花心木常绿乔木。

树皮淡红色。

鳞片状剥落。

羽状复叶,小叶4~6对,卵形或卵状披针形,两侧不等。

春夏开花,圆锥花序,花白色。

蒴果大,卵形,木质,五瓣裂。

原产南美洲,中国南部有栽培。

木材色泽美丽,能抗虫蚀,适于制作车船家具等,为世界名贵木材之一。

3.林清玄作品一篇心田上的百合花在一个偏僻遥远的山谷,有一个高达数千尺的断崖。

不知道什么时候,断崖边上长出了一株小小的百合。

百合刚刚诞生的时候,长得和杂草一模一样。

但是,它心里知道自己并不是一株野草。

它的内心深处,有一个纯洁的念头:“我是一株百合,不是一株野草。

唯一能证明我是百合的方法,就是开出美丽的花朵。

”有了这个念头,百合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直直地挺着胸膛。

终于,在一个春天的清晨,百合的顶部结出了第一个花苞。

百合心里很高兴,附近的杂草却很不屑,它们在私下嘲笑着百合:“这家伙明明是一株草,偏偏说自己是一株花。

我看它顶上结的不是花苞,而是头脑长瘤了。

”公开场合,它们则讥讽百合:“你不要做梦了,即使你真的会开花,在这荒郊野外,你的价值还不是跟我们一样!”百合说:“我要开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美丽的花;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使命;我要开花,是由于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在野草的鄙夷下,野百合努力地释放着自身的能量。

有一天,它终于开花了。

它以自己灵性的洁白和秀挺的风姿,成为断崖上最美丽的花。

这时候,野草再也不敢嘲笑它了。

百合花一朵两朵地盛开着,花朵上每天都有晶莹的水珠,野草们以为那是昨夜的露水,只有百合自己知道,那是极深沉的欢喜所结的泪滴。

年年春天,野百合努力地开花结籽。

它的种子随着风,落在山谷和悬崖上,到处都开满洁白的野百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