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检测试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检测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检测试题及答案

【导语】进⼊⾼中后,很多新⽣有这样的⼼理落差,⽐⾃⼰成绩优秀的⼤有⼈在,很少有⼈注意到⾃⼰的存在,⼼理因此失衡,这是正常⼼理,但是应尽快进⼊学习状态。

⽆忧考⾼⼀频道为正在努⼒学习的你整理了《⼈教版⾼⼀历史必修⼀检测试题及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篇⼀】 ⼀、选择题(本⼤题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 1.《中国⼤百科全书》中说:这种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中凭借⾎缘关系对族⼈进⾏管辖和处置的制度”。

这种制度是()A.分封制B.宗法制C.郡县制D.世袭制 解析:B宗法制是⼀种按照⾎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的政治制度,故B项正确。

2.“秦廷有集议之制……君⾂集议,犹与春秋列国贵族世卿之世略似……亦⾮⼀君权专制独伸之象。

”材料认为秦朝集议制度() A.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益 B.承继先秦的分封制度 C.有效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盾 D.强化君主个⼈* 解析:A从“君⾂集议……亦⾮⼀君权专制独伸之象”可知秦朝集议制度不是君主*,⽽是有利于皇帝决策时吸取他⼈意见,故A 项正确。

3.⽐较下列甲、⼄两图,由甲图到⼄图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中央官吏⽇益增多B.以分权实现集权C.尚书省权⼒D.太尉权⼒分到兵部 解析:B甲图反映的是秦汉的三公九卿制,⼄图反映的是隋唐的三省六部制,三公九卿制下,丞相权⼒很⼤,威胁皇权;⽽三省六部制下三省长官均为丞相,三省之间相互制约,相权⼀分为三,从⽽保障了皇权的独尊,故B项正确。

4.《儒林外史》中有⼀则故事,讲到屡试不中的穷书⽣范进,得知中举后,竟⾼兴得发了疯。

这反映出作者认为科举制() A.扼杀⼈才和压抑⼈性 B.选拔⼈才注重德才兼备 C.体现社会公平和正义 D.考试程序繁杂试题艰涩 解析:A材料“得知中举后,竟⾼兴得发了疯”,表明科举制使⼠⼈的⼼理发⽣扭曲,⼈性得不到应有的伸张,故A项正确。

5.中英《南京条约》第⼗⼀款规定:“英国驻中国之总管⼤员,与中国⼤⾂,⽆论京内京外者,⽂书来往,⽤‘照会’字样。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测试题附答案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测试题附答案

高三复习必修一综合测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周代宗法制情形可从古代经典中约略窥见,如《仪礼·丧服·传》:“大宗者尊之统也,大宗者收族(按,指团结族人)者也,不可以绝”,“异居而同财,有馀则归之宗,不足则资之宗”;又如《礼记·曲礼》:“支子不祭,祭必告于宗子”。

材料主要表明周代早期()A.血缘凝聚力受到地缘成分的影响而崩解B.宗法制的特色是父系与嫡长子继承制C.政治、经济与社会生活受宗法力量支配D.丧服制度和行为规范弱化了血缘认同2.周礼规定了贵族饮宴列鼎的数量:王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士三鼎。

这说明西周礼乐制的实质是()A.用于处理阶级关系的原则规范B.维护贵族生活享受的制度C.宗法制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反映D.维护等级差别的工具3.“从这个条约的签订,就开始改变了明清以来朝贡贸易、或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等中国与外国人之间经商的习惯和组织,开始了新的贸易制度。

一夜之间,过去原本举足轻重的行商遭到削弱。

”这个条约是()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4.有学者认为,太平天国本身带有浓厚的传统色彩,如王权与神权结合、用传统的国家制度建立政权、小农意识鲜明等等,它反对清政府的统治,却不能笼统称之为“反封建”。

对这话的解读不正确的是()A.该学者认为“反对清政府统治”不等于“反封建”B.“传统的国家制度”主要是指君主专制制度C.“小农意识鲜明”可以从《天朝田亩制度》中找到证据D.这里“封建”指的是分封制下的“封邦建国”5.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他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结构和社会结构。

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材料中三次“革命”分别对应的是()A.王位世袭制确立资产阶级共和制的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B.皇帝制度确立《临时约法》的颁布《共同纲领》的制定C.秦的统一湖北军政府的建立解放战争的胜利D.秦的统一辛亥革命新中国的成立6.1982年宪法序言中指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统一战线组织,过去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今后……将进一步发挥它的重要作用。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习题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习题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检测试题答案1.解析:A 在启夺得王位之前,中国古代采用的是禅让制,但是从启夺取王位开始,王位世袭制便取代了禅让制,故答案为A。

2.解析:B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分封制,注意抓住关键词语,如“封地”“封国”等,根据这些词语即可判断,这些姓氏与中国古代的分封制有密切联系。

3.解析:B 这段材料实际体现了寻根问祖的现象,是中国古代宗法制的影响,故答案为B。

4.解析:D 本题综合考查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这两者构成奴隶制社会政治制度的主体,维系了奴隶主的正常统治,但保证社会性质的平稳转型则说法错误。

5.解析:B “新制度”指中央集权制度。

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特征就是权力的高度集中,权力的高度集中,首先表现为皇权至上。

6.解析:B 本题考查秦朝中央官制。

太尉负责军务,但实际并未设置,故③错误。

7.解析:A 注意抓住这个变化,“封建亲戚”体现的是分封制,“裂都会而为之郡邑”体现的是郡县制,因此这个变化的过程体现了分封制的废除。

8.解析:A 注意从材料中获取关键信息,即“分天下为郡县”,据此即可判断,秦代废除了分封制,推行了郡县制。

9.解析:B 据题干信息:“县、邑、侯国”等可知西汉永始四年前后在东海郡亦有侯国存在。

故知当时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郡国并行制。

10.解析:C 做好本题关键是读懂材料意思。

意为:宋太祖认为五代时地方割据严重,民受其害,所以选择文臣做地方官。

据此,即可判断措施是C。

11.解析:D 从材料看,元朝疆域空前扩大,为了有效统治地方,元朝统治者吸取宋朝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教训,在地方设立行省,对地方实行有效管理,以加强中央集权。

12. 解析:A 该题是一道补充说明式选择题。

B、C、D三项表述的相同之误在于都带有“世袭”或“门第”。

须知科举的推行,打破的就是“世袭”“门第”的选官制度。

13.解析:D 据材料推断A、B两项属于史实,C项属于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即史论。

高一人教版必修一历史第一单元综合检测题(含解析)

高一人教版必修一历史第一单元综合检测题(含解析)

高一人教版必修一历史第一单元综合检测题(含解析)一、挑选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X•福建厦门高一期末考试)据甲骨文记载,商王“宣传‘帝’是王的祖宗神,王是‘帝’的嫡系子孙”。

这反应了商代()A.王权与神权相结合B.按血缘亲疏分配权利C.权利向皇帝高度集中D.开始确立“家天下”制度解析:选A。

材料中商王将自己说成“帝”神之后,这是为了神化王权,反应了商代将神权与王权相结合,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触及按血缘亲疏对政治权利进行分配,故B项毛病;商朝政治权利分散,皇帝称谓也不符合史实,故C项毛病;材料不能看出开始确立“家天下”制度,故D项毛病。

2.(202X•湖北荆门高一期末考试)梁启超认为:“中国历成心义的革命之一的周朝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

”周朝打破了“部落政治”的举措是()A.实行分封制 B.实行宗法制C.实行禅让制D.实行郡县制解析:选A。

部落体制下,各部落具有很大的独立性,西周大规模推行分封制,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从而“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故A项正确;宗法制是为解决贵族在权利、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而实行的制度,与材料信息无关,故B项毛病;禅让制终结于夏朝,故C项毛病;郡县制在秦统一之后才大规模推行,故D项毛病。

3.(2015•浙江学考)周灭商后,以崭新的政治风格实行统治,“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

”形成这种政治风格的制度基础主要是()A.宗法制 B.分封制C.郡县制 D.察举制解析:选A。

材料“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体现天子为诸侯之君主。

由此判定这种政治风格的制度为分封制,而分封制是以宗法制为基础,故A项正确。

4.(202X•湖北黄石有色一中高一月考)《史记•秦始皇本纪》说:“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

”这段话表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点是()A.朝议裁决 B.集权独断C.世袭传承 D.政务繁忙解析:选B。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期末复习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期末复习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期末复习测试题(含答案)一、单选题1. 1842年《南京条约》规定: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缴关税由中英双方协定;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进一步明确规定:关税按货价计算,每百两仅征银两五钱;1861年清政府领布《通商各口统共章程》,规定各国商人与英高享有同等关税特权。

这表明中国A.关税主权遭到了严重破坏国B.完全沦为半殖民地社会C.清政府主动开放进程加快D.取得关税“最惠国待遇”2.七届二中全会召开的地点是A.瑞金B.延安C.北平D.西柏坡3.历史学家李学勒在解释某一制度时说:“它是中国早期阶段社会中政权结构的一种表现形式,一种由部落联盟转变来的‘邦联’‘联邦’式的松散的国家结构形式。

”该制度应为A.宗法制B.分封制C.礼乐制D.世袭制4.1912年《申报》载:“虽然今日之共和,第有其表面已。

人民既乏国民之常识,而于风俗习惯尤未改革。

”“就大多数国民之心理观之,则共和政体之发生,乃依据于事实,而非根本于原理。

”上述材料表明A.1912年中国普通民众对民主共和认识不深B.中华民国的成立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根本变化C.中华民国的成立得到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D.民主共和政体的建立是思想文化发展的必然5.对联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学艺术形式,其内容的演化也折射出历史的沧桑巨变。

下列对联,反映了我国20世纪80年代历史现象的是A.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B.新长征起步春光明媚,现代化开端金鼓欢腾C.深翻土地亩产万斤粮,土法上马日产千吨钢D.港澳回归扬眉吐气,申奥成功万众欢呼6.古代,在众人议事的地方竖一块被称为诽木或谤木的木头,木头上面放一块横板,横板上用来书写诸如:对某人有意见,国家应该如何治理?这样做的目的是A.分割权力B.出台法律C.选拔人才D.监督政府7.十月革命的胜利,改变了当时的国际格局,这主要是指A.俄国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B.建成了社会主义国家C.打破了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D.形成了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8.“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 高一历史第一单元检测题(附答案)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 高一历史第一单元检测题(附答案)

高一历史第一学期第一单元检测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2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2010年央视春晚成龙深情演唱《国家》,歌曲将国的强大与家的祥和完美呈现,诠释了国与家的血脉相连,让亿万中国人在感动之余也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古代把“国”与“家”结合起来的制度是(A.王位继承制 B. 宗法制 C. 分封制 D.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2. 史学家张萌麟先生在《中国史纲》中写道:“武王所肇创、周公所奠定的‘封建帝国’,维持了约莫七百年。

”与这里的“封建帝国”直接相关的政治制度是()A、父系家长制B、禅让制C、分封制D、皇帝制度3. 《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可见同姓亲族是西周分封的主体。

这些同姓亲族受封时,周王会给予他们()A.封号和耕牛 B.土地和耕牛 C.土地和人口 D.人口和铁犁4.春秋时期,由“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这种现象主要反映了()A.周天子失去军事力量 B.周天子将权力下放到诸侯国C.周天子失去天下共主地位 D.诸侯国帮助周天子巩固地位5.史载周公制礼作乐,以宗法维系封建制度的运作。

有百世不迁的大宗,有五世则迁的小宗。

如以周封伯禽于鲁国,鲁国内部又再度分封若干小国为例,以下有关封建与宗法关系的说明,何者最为适当?()A.周天子为鲁国大宗,鲁国内部再分封诸国也以周天子为大宗B.鲁国国君是鲁国内部诸国的大宗,周天子则为其小宗C.周天子是包括鲁国在内各封国的大宗,鲁国国君则是鲁国内部诸国的大宗D.周天子为一族,鲁伯禽另为一族,在宗法上,二者并无关系6.《三字经》写到:“同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周朝最长久的制度保障是()①分封制②宗法制③礼乐制度④中央集权制度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7.“德高三皇,功过五帝”、“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反映了()的来历A. 上古天神名号B. 上古部落和部落联盟首领称呼C. 先秦王朝统治者称呼D. 我国最高封建统治者称谓8. 右图是秦朝政府的基本组织模式。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阶段质量检测卷: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阶段质量检测卷: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阶段质量检测卷: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选择题1. 《孟子》一书中记载黄河洪水多次泛滥殃及多个诸侯国。

从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分析,解决的根本之道在于( )C . 统一中原,由中央政府治理D . 诸侯国各自为政,加强治理2. “皇帝召见军机大臣,不许太监在侧,也不准王公及部院大臣擅入军机处,军机大臣不得擅自结交外任官员。

”这说明军机处( )A . 组织严密有利于政令执行B . 为君权附庸无行政决策权C . 职官干练提高了行政效率D . 权力巨大凌驾于六部之上3.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生过多次重大变革。

创立省制,使省成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划是在( ) A . 秦朝B . 汉朝C . 唐朝D . 元朝4. 在秦代,官僚这种政治角色是从分封制下君主的家臣演变而来的,同时设置官府中掌管薄书案牍的吏胥,辅助官员履行政务。

这表明秦代( )A . 已出现了完整的官僚体系B . 平民政治已取代贵族政治C . 官僚政治的模式已经形成D . 中央文官的地位较为突出5. 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着“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和冲突。

以下各个朝代采取的措施中,不能起到有利于这一矛盾解决的是( )A . 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任尚书令、侍中等B . 元代设置中书省,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C . 宋代设置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D . 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6. 学者林甘泉发现古籍中没有秦朝授予某人“太尉”之职的记载,他认为:“应当相信,秦代官制是有‘太尉’一职的,并因此而达到削弱丞相军权的目的……但实际上太尉一职并未委派给任何人。

”这说明( ) A . 秦设“太尉”官职只是后人的猜测B . 秦朝为提高行政效率废除“太尉”C . “太尉”设与不授服务于皇权需要D . 秦统一六国后已无设“太尉”必要7.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皆称诸侯曰友邦君,是君臣之争亦未定也……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班级_______________ 座号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

人教版历史高一上学期试题与参考答案(2024年)

人教版历史高一上学期试题与参考答案(2024年)

2024年人教版历史高一上学期自测试题(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我国古代农业技术发展标志的是:A. 水利灌溉技术的进步B. 耕牛的使用C. 铁犁牛耕的出现D. 精耕细作技术的推广2、关于“百家争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派纷纷涌现,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B. 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的解放,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C. 百家争鸣中,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D. 百家争鸣为秦朝统一思想奠定了基础3、题干:以下关于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历程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逐渐推广,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B、汉武帝时期,推广“代田法”,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粮食产量。

C、唐代实行均田制,使土地兼并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D、宋元时期,水稻种植技术得到提高,出现“占城稻”。

4、题干:以下关于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描述,正确的是:A、春秋战国时期,手工业技术停滞不前,无法满足社会需求。

B、汉代,丝织业成为我国手工业的支柱产业。

C、唐代,瓷器制造业达到鼎盛,成为我国手工业的代表。

D、宋代,纺织业成为我国手工业的主导产业。

5、题干:以下关于新航路开辟的说法,正确的是()A. 新航路开辟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掠夺财富B. 新航路开辟的主要原因是欧洲市场对东方商品的需求C. 新航路开辟使得欧洲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D. 新航路开辟使得欧洲封建制度得以巩固6、题干:以下关于文艺复兴运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文艺复兴运动起源于意大利B. 文艺复兴运动强调人文主义C. 文艺复兴运动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D. 文艺复兴运动的核心思想是“文艺复兴”7、阅读下列材料:“凡尔赛条约”规定,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被英、法、日等国瓜分。

根据以上材料,下列哪项表述是正确的?A. 该条约保证了德国的殖民地利益B. 该条约结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C. 该条约加剧了德国的殖民统治D. 该条约导致了德国的殖民统治瓦解8、阅读下列材料:1919年,巴黎和会上签订了《凡尔赛条约》,规定德国承担发动战争的责任,并赔偿巨额战争赔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检测试题及答案导读:本文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检测试题及答案,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中国大百科全书》中说:这种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中凭借血缘关系对族人进行管辖和处置的制度”。

这种制度是()A.分封制B.宗法制C.郡县制D.世袭制解析:B宗法制是一种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的政治制度,故B项正确。

2.“秦廷有集议之制……君臣集议,犹与春秋列国贵族世卿之世略似……亦非一君权专制独伸之象。

”材料认为秦朝集议制度()A.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B.承继先秦的分封制度C.有效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D.强化君主个人独裁解析:A从“君臣集议……亦非一君权专制独伸之象”可知秦朝集议制度不是君主独裁,而是有利于皇帝决策时吸取他人意见,故A项正确。

3.比较下列甲、乙两图,由甲图到乙图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中央官吏日益增多B.以分权实现集权C.尚书省权力D.太尉权力分到兵部解析:B甲图反映的是秦汉的三公九卿制,乙图反映的是隋唐的三省六部制,三公九卿制下,丞相权力很大,威胁皇权;而三省六部制下三省长官均为丞相,三省之间相互制约,相权一分为三,从而保障了皇权的独尊,故B项正确。

4.《儒林外史》中有一则故事,讲到屡试不中的穷书生范进,得知中举后,竟高兴得发了疯。

这反映出作者认为科举制()A.扼杀人才和压抑人性B.选拔人才注重德才兼备C.体现社会公平和正义D.考试程序繁杂试题艰涩解析:A材料“得知中举后,竟高兴得发了疯”,表明科举制使士人的心理发生扭曲,人性得不到应有的伸张,故A项正确。

5.中英《南京条约》第十一款规定:“英国驻中国之总管大员,与中国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

两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

”这说明()A.英国开始干涉中国的内政B.中国的行政主权遭到破坏C.清政府失去了外交自主权D.清朝天朝上国观念被打破解析:D材料规定突出的是中英来往时人员的平等,打破了清朝的朝贡体系和天朝上国观念,故D项正确。

6.“贼做官,官做贼,清廷一片黑漆漆。

骨包皮,皮包骨,金田快有新君出。

”这一首歌谣描绘了()A.三元里抗英B.太平天国运动C.义和团运动D.辛亥革命爆发解析:B根据题目中的关键词“金田”得知描绘的是太平天国运动,故B项正确。

7.甲午中日战争后有一份《中外日报》指出:我们在以前(指洋务运动时期)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

这表明甲午中日战争()A.宣告了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破产B.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C.增强了中国人的民族危机意识D.促使知识分子关心中国的发展前途问题解析:C据材料“直截了当地讲救亡”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增强了中国人的民族危机意识,故C项正确。

8.1899年,慈禧册立载漪之子溥儁为大阿哥,计划废黜光绪帝,但溥儁不获外国公使承认,慈禧被迫停止废立计划。

义和团运动中,载漪与载勋等利用义和团排外。

1901年,清政府与联军议和时,载漪被指为“首祸”要求惩办。

1902年,清政府下令将载漪、溥儁父子流放新疆。

据此可知()A.列强开始干涉中国内政B.晚清政府进一步走向沉沦C.晚清统治集团发生分裂D.义和团运动引发朝廷内争解析:B列强开始干涉中国内政开始于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与材料时间不符,A项错误;据材料“溥儁不获外国公使承认,慈禧被迫停止废立计划”“1901年,清政府与联军议和时,载漪被指为‘首祸’要求惩办。

1902年,清政府下令将载漪、溥儁父子流放新疆”可知晚清政府依附于列强进一步走向沉沦,B项正确;C、D两项材料体现不出。

9.有学者评价辛亥革命时指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把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一举推倒了,为此后的革命打开了通道。

这种不朽的业绩难道不值得我们今天给予热情的歌颂吗?”该学者认为辛亥革命()A.促进了中国民主思想的传播B.*了封建等级制度C.是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开端D.具有民主革命的一面解析:D辛亥革命*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具有民主革命的一面,故D项正确。

10.“共争青岛归来,同看国贼罢黜;欢呼学生复课,庆贺商店开门。

”这一事件()A.体现强烈的爱国精神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君主专制制度D.动摇了列强统治中国的根基解析:A从材料提供的信息看反映的事件是五四运动,结合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分析可以看出“共争青岛归来,同看国贼罢黜”彰显了中国人民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B、C两项是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D 项是国民革命的意义。

11.右图是冯玉祥在1939年所作的漫画。

画上的白话“打油”诗是:“妈妈在前爸爸在后弟弟播种哥哥打寇男女老少齐报国仇多产粮米把倭打走”。

该漫画的主旨是()A.嘲讽日寇对华侵略B.鼓励发展农村经济C.号召百姓积极抗日D.赞扬国共合作抗日解析:C该漫画的主旨并不在于嘲讽日本的侵略,而在于号召百姓积极抗日,故A项错误,C项正确;鼓励发展农村经济的目的是抗日,故B 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国共合作,故D项错误。

12.如图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年代尺。

适合填入图中空白处的是()A.开天辟地B.握手言和C.分道扬镳D.走向成熟解析:D1935年召开遵义会议,中国*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妥善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矛盾和分歧,是中国*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故D项正确。

13.该电报(如下)发于哪场战争中()粟张,并告华东局,陈邓,中原局:齐辰电悉。

应极力争取在徐州附近歼灭敌人主力,勿使南窜。

华东、华北、中原三方面应用全力保证我军的供应。

军委佳亥(9日21—23时)A.淞沪会战B.徐州会战C.淮海战役D.渡江战役解析:C根据材料可知参战军队为华东解放军、中原解放军,指挥者为粟裕、陈毅、*等,材料又涉及徐州,可知该战役是淮海战役,故C 项正确。

14.下面两张历史照片反映的史实共同说明()A.中美、中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B.中国睦邻友好政策取得重大成果C.世界政治格局发生根本性变化D.西方对中国的外交孤立政策破产解析:D中美建交于1979年,A项错误;美国非中国邻国,B项错误;20世纪70年代世界格局未发生根本性变化,C项错误;图片信息共同说明西方对中国的外交孤立政策破产,故D项正确。

15.《欧洲历史》说:“古代希腊的民主与今天西方代议制形式的民主不能完全相提并论。

在雅典,城邦的所有公民都有可能亲自参加选举和表决。

”这说明了()A.古希腊民主与近代西方民主是完全不同的B.雅典民主强调公民的广泛参与和直接管理C.雅典民主比西方代议制优越D.西方代议制是直接民主解析:B材料“亲自参加选举和表决”反映了雅典民主强调公民的广泛参与和直接管理,故B项正确。

16.《查士丁尼法典》序言中写道:“皇帝的威严、光荣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须用法律来巩固。

这样,无论在战时或平时,总是可以将国家治理得很好。

”这句话表明()A.罗马法可以消除罗马社会矛盾B.罗马法是皇帝制定法律的依据C.罗马法对近代欧洲法制影响深远D.法律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之一解析:D材料强调了法律的重要作用:治理国家、巩固统治,D项正确。

A项不正确,罗马法可以缓和社会矛盾,而不是消除;B项错在“”;C项说法正确,但与题干无关。

17.《欧洲文明扩张史》中说:“从欧洲的总体看,甚至到19世纪下半叶仍远不能说从大西洋到乌拉尔的欧洲都实现了英法式的近代民主。

而且民主的体制与民主的精神并不完全是一回事:有了议会制,是说有了民主的形式,不等于说有了民主的内容。

”最能印证材料观点的是()A.1689年《权利法案》B.1787年美国宪法C.1875年法国宪法D.1871年德国宪法解析:D该题实际考查到19世纪下半叶有民主的形式,而无民主的内容的国家。

依据所学可知,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皇帝拥有绝对权力,虽然有议会,但是议会的权力很小,D项正确。

18.19世纪上半期,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等社会改造方案纷纷提出。

这反映了()A.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B.民族主义思潮兴起C.工业革命加剧了社会分化D.资本主义走向衰落解析:C19世纪以来,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西欧社会贫富分化明显,一些思想家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不是一个公正、合理的社会。

他们纷纷提出改造社会的方案,社会上先后出现了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思潮。

19.巴黎公社会议决定,在市政厅开设公共食堂。

公社委员因时间紧张或公务缠身;就在食堂自己掏钱买定价份饭吃。

饭菜的价格和花样都是有规定的,午餐标准1.5法郎,晚餐2法郎,每人只准喝半瓶劣质葡萄酒。

就是这样一个公共食堂,也严禁公社委员们的家属使用。

材料主要反映了()A.公社因财政紧张提倡节俭B.公社的公共食堂管理规范C.巴黎公社倡导公仆意识D.公社实行平均主义原则解析:C材料中没有涉及公社财政状况,故A项错误;公共食堂的管理规范是材料反映的现象,但非问题的本质,故B项错误;材料“因时间紧张或公务缠身”“自己掏钱买定价份饭吃”“严禁公社委员们的家属使用”,说明巴黎公社倡导公仆意识,故C项正确;食堂的饭菜需要委员们自己掏钱,未体现平均主义原则,故D项错误。

20.就当时布尔什维克党内部的分歧,莫洛托夫说:“当他们所说的社会主义革命是将来的事情时,列宁回答说:不,现在就应当准备社会主义革命。

”当时“分歧”主要是围绕()A.“四月提纲”中的主张B.《和平法令》中的规定C.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决定D.《土地法令》中的规定解析:A根据材料可知当时布尔什维克党内部存在的分歧在于当时是否需要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提出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A项正确。

21.下表是某国际组织资料,该国际组织是()成立时间1949年组织宗旨成员国在集体防务和维持和平与安全方面共同努力,通过政治和军事手段,促进欧洲——大西洋地区的民主、法治和福利,保卫成员国的自由与安全总部驻地布鲁塞尔A.北约B.华约C.欧共体D.不结盟运动解析:A根据题目该组织成员国是为了促进欧洲——大西洋地区的民主、法治和福利,可知其成员国为西欧国家和美国,并且其总部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成立的时间是1949年,可以判断该组织是北约,故A项正确。

22.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由盟友成为对手;到了80年代之后又谋求合作。

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世界多极化的发展B.经济全球化的推动C.两国意识形态的矛盾D.两国国家利益的需要解析:D美苏间合作也好对立也罢,都是出于自身利益而作的政策调整,国家利益是外交的根本出发点,故D项正确。

2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谈到:“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厮杀后,昔日称雄于世界的欧洲列强均已沦为二等国家、三等国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