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与巴金的文章简介分析
《四位先生》写作背景简介

《四位先生》写作背景简介老舍的散文《四位先生》,载一九四二年六月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日《新民报晚刊》,几十年过去,四位先生的鲜明个性,仍生动活泼的跃然纸上。
风趣幽默的描述,三言两语的勾勒,让人读了禁不住嘴角一直是向上翘起的。
文中没有华丽的修饰,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只是简短篇幅的描绘出几位先生生活中的一些俗事,却又节奏明快,笔笔传神,让人不得不佩服老舍先生的笔触细腻。
历史上的四位先生,也着实是老舍的四位友人,都是兴趣相投的作家学者。
1、吴组缃先生的猪(1)文中形象:文友中最为阔绰,养了一口价值600元的小花猪。
特别热爱小花猪,会因小花猪而影响心情。
(2)个人简介:吴组缃(1908-1994),二十世纪著名作家,原名吴祖襄,字仲华,安徽泾县人。
他写的小说、散文大多取材于家乡。
著有《一千八百担》,《鸭嘴涝》,《天下太平》,《樊家铺》等。
2.马宗融文中形象:没有时间观念,无论约他开会,还是吃饭,他总迟到一个多钟头;很喜欢和人交谈,跟谁都谈得来;喜欢参与到各种事情中,因此经常误了时间。
个人简介:马宗融(1890年-1949年)教授、文学翻译家。
回族,四川成都市人。
早年留学日本,于1919年留学法国里昂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
1931年“九·一八事件”后回国,先后在上海复旦大学、广西大学任教。
译有俄国屠格涅夫的《春潮》等。
马宗融亦是著名文学家巴金的好友,巴金先生著有《怀念马宗融大哥》一文。
3.姚蓬子先生的砚台(1)文中形象:生活俭朴,工作勤奋,笔耕不辍。
用着一方“无法形容的石砚”,经常办事办到天亮。
(2)个人简介:姚蓬子(1906年~1969年),原名方仁,字裸人,后改名杉尊,笔名丁爱、小莹、姚梦生、梦业、慕容梓,诸暨姚公埠人。
著有《银铃》、《蓬子诗钞》、《剪影集》等。
4、何容先生的戒烟(1)文中形象:决心戒烟,却因各种缘由一次次失败。
因此作者调侃道“不知戒了多少次烟了,而指头上始终是黄的。
第十一二章 老舍 巴金

老舍作品的“京味” 三 老舍作品的“京味”与幽默
独特的文体风格: 独特的文体风格: “北 京味儿” 幽默风” 京味儿”、“幽默风”, 北京话为基础的俗白、 北京话为基础的俗白、 凝练、纯净的语言。 凝练、纯净的语言。 老舍是“京味小说” 老舍是“京味小说”的源 头。标志着我国现代小 主要是长篇小说) 说(主要是长篇小说)在民 族化与个性化的追求中 已经取得重要的突破。 已经取得重要的突破。
1、借热情大胆、倔强叛逆的觉慧歌颂青年一 借热情大胆、 代的叛逆精神,充分体现了“不顾忌、不害怕、 代的叛逆精神,充分体现了“不顾忌、不害怕、 不妥协”的斗争精神。他们是汹涌“激流” 不妥协”的斗争精神。他们是汹涌“激流”的 原动力 。 2、通过三类悲剧女性形象(鸣凤代表的丫环、 通过三类悲剧女性形象(鸣凤代表的丫环、 梅芬代表的小姐、周氏代表的老一辈女性) 梅芬代表的小姐、周氏代表的老一辈女性)控 诉了宗法制度与礼教“吃人”的罪恶。 诉了宗法制度与礼教“吃人”的罪恶。 3、通过高老太爷造成的血淋淋的事实控诉家 长制和旧礼教对青春与生命的摧残。 长制和旧礼教对青春与生命的摧残。
艺术特色
A、在结构上借鉴《 红楼梦》 的写法, 以觉慧和鸣 在结构上借鉴《红楼梦》的写法, 在结构上借鉴 凤的恋爱以及觉新与瑞珏、 凤的恋爱以及觉新与瑞珏、梅芬间的纠葛作为情 节线,全面展示了高公馆的衰亡过程。 节线,全面展示了高公馆的衰亡过程。 B、塑造的人物都有思想性格特征, 内心世界的刻 塑造的人物都有思想性格特征, 塑造的人物都有思想性格特征 画比较突出。 画比较突出。 C、属于青春型的创作,真诚热烈唱出的青春之歌 , 属于青春型的创作, 唱出的青春之歌, 属于青春型的创作 真诚热烈唱出的青春之歌 唤起青年人共鸣。 唤起青年人共鸣。
真诚定尺下老舍与巴金艺术风格比较浅析

真诚定尺下老舍与巴金艺术风格比较浅析作者:傅晓燕来源:《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7年第11期摘要:老舍与巴金作为现代文学史上的文学大师,其突出的创作特色和共同的艺术人格在于诚与真,并具体表现为巴金作品中洋溢着青春的激情与老舍作品中浸润着含泪的笑。
两位作家以各自成功的艺术追求,奉献给读者无穷的精神享受。
关键词:真诚激情史诗老舍与巴金都是现代文学史上卓有成就的作家,给读者留下了丰厚的文学瑰宝。
研究这两位作家各自的创作特质,在对他们作品的比较中探讨各自的审美趋向,无疑对走进和深入了解他们的创作心态和文学风格富有深远的意义。
一、真诚:文学的定尺以一颗真诚的心写出真实的现实人生,是作家创作成功的前提和关键所在。
失去了真诚,文学就失去了生命力与感染力,唯有真诚才能架起作者与读者之间沟通的桥梁。
真实性原则对文学创作至关重要,因为“具有真实性的品格,其作品才能使读者产生信任感和认同感,读者才能为之所吸引所感动,从而获得思想上的教益与精神上的享受。
简言之,真实性是文学的认识与审美两大价值功能产生、实现的基础和前提”。
所以,真实性是艺术的生命,是作家创作的根本原则。
我国清代文论家刘熙载就曾说过:“诗有借色而无真色,虽藻缋实死灰耳。
”法国19世纪现实主义大师巴尔扎克也说过:“获得全世界闻名的不朽的成功的秘密在于真实。
”可见,古今中外的著名文学家、文论家都从自身的创作实践和经验出发,深谙真实性创作原则的重要性。
要把握文学创作的真实性原则,作家必须要有真诚的创作态度和诚挚的情感渗透。
《庄子》释“真”谓之“精诚之至”,指的就是情感必须发自内心,真诚不伪。
他特别强调说:“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
”明代李贽的“童心说”主旨也是强调“真”:“夫童心者,真心也。
……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屠格涅夫也说过:“在你自己的感受方面,需要真实,严酷的真实。
老舍 巴金 散文

老舍和巴金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极具影响力的作家,两位都是散文大家。
老舍(原名舒庆春,笔名老舍)以其独特的北京风味和幽默、讽刺的写作风格而闻名。
老舍的散文通常反映了北京城市的生活、普通百姓的日常及社会变迁所带来的影响。
他的语言风格质朴、幽默、生动,往往充满了对普通人的深情描写和对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
在他的众多散文作品中,著名的有《我的驴友》、《猫城记》等。
巴金(原名李芾甘)的文学作品同样具有广泛的影响力,他的散文语言柔美、感情细腻,往往透露出对人性、自然和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怀。
巴金在他的散文作品里,经常表达对自然景象的深度描绘和内心世界的细腻表达。
著名的散文作品包括《秋》、《灵与肉》和《随想录》系列等。
两位作家的散文作品,都极具文学价值,并对后世的中文散文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他们的散文,我们不仅能够欣赏到优美的文字,还能深刻地感受到中国文化、社会和历史的多层面特点。
第三章老舍与巴金PPT课件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应召回国,解放 后依然坚持写作,最成功的作品有话剧《茶 馆》(1957)和小说《正红旗下》(19611962,未完)。文革中被迫害投河自杀。
► 反抗者:觉民、觉慧、淑英、淑华
27
► 艺术特色: ► 情节艺术:戏剧化,在对比、冲突中塑造人物 ► 叙述艺术:激情、诗意(如鸣凤投湖前的描写) ► 隐喻象征艺术:题目的象征意味、主题的象征意味、
开头的环境描写的象征意味(风雪、门) “风在空中怒吼,声音凄厉……好像在警告他们: 风雪会长久地管治着世界,明媚的春天不会回来 了。”“有着黑漆大门的会馆静寂地并排立在寒风 里。两个永远沉默的石狮子蹲在门口。门开着,好 像一只怪兽的大口。里面是一个黑洞,这里面有什 么东西,谁也望不见。” ► 细节描写:风俗场面(家宴场面、除夕舞火龙场面)
第三章、老舍与巴金的小 说创作
1
整体 概述
一 请在这里输入您的主要叙述内容
二
请在这里输入您的主要 叙述内容
三 请在这里输入您的主要叙述内容
2
一、老舍的生平与创作
►1、作家概况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
笔名老舍。满族人,出生于北京城一个贫民 家庭。 ►1913年入北京师范学校学习,1917年毕业后 在北京的小学和天津南开中学任教。
事无政府主义研究,关心社会政治。
17
1923年离家前的合照
18
►1927年留学法国,阅读大量有关法国大革命 的书籍,并在1928年写作《灭亡》,首次以 巴金为笔名。1928年底回到上海从事文学创 作与编辑工作。
%ba%8c编 第三章 老舍和巴金的小说(新)

祥子虽然是人力车夫,但因为他是从乡村刚刚 进入城市,他身上有纯朴的农民特性,比如外 在形象:健壮、有力气、不怕吃苦。内在性格: 老蔫儿、憨厚、老实、善良。职业道德:不抢 坐儿,不讨价,拉起车来轻、快、稳。生活习 惯:不抽烟,不喝酒,勤俭,有志气。但越是 祥子这样从里到外都透着好的好人,他最终的 道德沦丧直至毁灭的悲剧就越有震撼力。
在现代文学史上人力车夫的形象很多,这表现了新文 学作家把小人物放在了文学描写的重要位置,而老舍 塑造的祥子形象却包含了比同类形象更丰富的内涵, 祥子和骆驼的关系虽然看起来有某种偶然的联系,祥 子的车被逃兵抢了,祥子趁乱从兵营里牵回来三匹骆 驼买了点钱准备再买车,从此祥子变成了骆驼祥子, 这只是表层的联系,而这种联系的深层内涵则是骆驼 形象所带给读者的沉默、坚韧、吃苦耐劳的中国民众 的传统美德,这也是老舍文化思考的基点,然而本来 是骆驼祥子的祥子经过苦难的挣扎,骆驼品性完全丧 失殆尽了,作者始终是现了白话语言的 大众化与艺术性的统一, 完全摆脱了欧化语言模式 的束缚,升华出一种雅俗 共赏的境界。
老舍的京味文学既不是纯“汉味”,也不是纯 “满味”,而是满汉特色与风范相交融的美学 实体。因为纯粹的汉文学典雅不俗,属于雅文 学;纯粹的满文学通俗晓畅,更接近俗文学。 老舍的创作则两者兼备,既有满文学少艰涩、 多风趣,符合讲唱文学的审美情趣,又有满文 学引经据典、融通古今的审美意识。大俗大雅, 幽默风趣的风格,使老舍的京味文学在中国现 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幼年时期,有两个人对老舍的一生影响颇大,一位是 他的母亲,另一位是宗月大师。老舍的母亲姓马,出 生在北京得胜门外的一个农家,也是旗人,属正黄旗。 她不识字,是一位典型的中国劳动妇女,具有许多劳 动妇女可贵的品格。正像老舍所说:“母亲生在农家, 所以勤俭诚实,身体也好。这一点事实却极重要,因 为假若我没有这样的一位母亲,我之为我恐怕也就要 大大的打个折扣了。”母亲一年到头,从早忙到晚, 给人家洗衣服,缝衣裳,手终年是红肿的。艰难的生 活并没有消磨掉她的好习惯,她爱清洁,爱养花,热 情好客,倔强有骨气。母亲这种软而硬的性格传给了 老舍。
现当代文学 巴金、老舍、曹禺

3、封建专制主义的叛逆者——觉慧 祖父的禁闭 与鸣凤恋爱及鸣凤之死 支持觉民抗婚 反对捉鬼 瑞珏之死
• 性格:对旧势力不妥协、不害怕,敢作敢为、 无所畏惧。反对礼教,追求自由,向往民主。 他是小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者,是封建阶级 内部分化出来的大胆叛逆者,其身上也有幼 稚的表现。
《激流三部曲》的艺术成就
《家》
《家》是《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1931年完 成并在上海《时报》上连载时改为《激流》, 1933年改题为《家》以单行本出版。
《家》的三个形象系列
1、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者 高老太爷:封建家长,凭纲常和家规专横 的统治着整个家庭,是封建礼教和旧道德 的化身和代表,他的死预示着整个封建大 家庭的没落和崩溃。
《日出》
1、陈白露,一方面,她清醒,有正义感,仍保留着 对生活的一丝热情;另一方面,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沉沦、堕落,无 力摆脱资产阶级腐朽的享乐生活和对金钱的依赖。 2、剧本正是通过对都市群丑和下层被侮辱被剥夺者 的描写,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半殖民地中国大都 市光怪陆离的社会生活图景,一方面是剥削者、 “有余者”贪得无厌,醉生梦死;另一方面是被损 害者、“不足者”备受侮辱。“有余者”和“不足 者”形成强烈对比,表达了控诉“损不足以奉有余” 的黑暗社会的主题。
1949年回国,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 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1949年以 后最著名的作品是话剧《茶馆》(1958)。 1966年8月23日,老舍遭楸斗毒打,次日在 太平湖自杀。
二、老舍的艺术贡献: (一)、市民形象系列: 1、老派市民:《二马》老马、《离婚》张大哥, 《牛天赐传》牛老者,《四世同堂》祁老人 。 2、新派市民:《离婚》中张天真、(‚高身量,细 腰,长腿,穿西装。爱‘看’跳舞,假装有理想, 皱着眉照镜子,整天吃密柑。拿着冰鞋上东安市 场,窗上运动衣睡觉‛。 )《四世同堂》祁瑞丰。 3、底层市民的形象:如妓女(《月牙儿》《骆驼祥 子》)、人力车夫(《骆驼祥子》)、巡警 (《我这一辈子》),以及三教九流、五行八作 的各色人物(《四世同堂》)。 4、理想市民形象:
中国现代文学史2巴金与老舍

老
舍
但在现实的社会环境 重压下,祥子最终丧 失了所有的美德,成 为了‚一个个人主义 的末路鬼‛。祥子的 性格塑造是围绕祥子 的生活目标——车, 即在买车丢车、买车 丢钱、买车卖车的情 节中完成的。 作品重在挖掘祥子悲 剧结局的内在社会客 观因素:小生产者的 狭隘眼光,个人奋斗 的无力。
中饰觉新
巴
金
巴金和他的大哥 (《家》中大哥 觉新的原型)在一起
他是旧礼教制度下的牺牲者,但 同时又不自觉地扮演了一个维护 者的角色。作者对他是有一些批 判的(通过觉慧,曾多次批判他的 怯弱),但更多的是同情和原谅。 他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但身上因袭的传统太沉重,既不 满足于家庭,但又帮助家长做一 些害人害己的事情。说明知识分 子由于旧文化的重负所造成的软 弱和犹豫性格。
巴金和夫人萧珊
巴
金
1928年冬回国,居上海,数 年之间,著作颇多。主要 作品有《死去的太阳》、 《新生》、《砂丁》、 《萌芽》和著名的‚爱情 三部曲‛《雾》、《雨》、 《电》。1931年在《时报》 上连载著名的长篇小说 ‚激流三部曲‛之一 《家》,是作者的代表作, 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 卓越的作品之一。
毕力在话剧《骆驼祥子》 中饰虎妞
老
舍
《骆驼祥子》承继了鲁迅 开创的现实主义传统,拓 展了城市人力车夫的题材 领域。 承续了鲁迅对国民性的批 判。个人解放没有与社会 解放的结合,小生产者的 狭隘眼光和个人奋斗不可 能导致个人和社会解放, 在当时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老 舍
五、文化中人的悲剧—— 《四世同堂》
老
舍
短篇小说集: 《赶集》、《樱海集》, 《蛤藻集》、《火车集》、 《贫血集》, 剧本:《龙须沟》、《茶 馆》。 另有《老舍剧作全集》, 《老舍散文集》、《老舍诗 选》、《老舍文艺评论集》 和《老舍文集》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介:《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以北平(今北京)一个人力车夫祥子的行踪为线索,以二十年代末期的北京市民生活为背景,以人力车夫祥子的坎坷、悲惨的生活遭遇为主要情节,深刻揭露了旧中国的黑暗,控诉了统治阶级对劳动者的剥削、压迫,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向人们展示军阀混战、黑暗统治下的北京底层贫苦市民生活于痛苦深渊中的图景。
主要内容:《骆驼祥子》讲述的是旧中国北平城里一个人力车夫祥子的悲剧故事。
祥子来自乡间,日益凋蔽衰败的农村使他无法生存下去,他来到城市,渴望以自己的诚实劳动,创立新的生活。
他试过各种工作,最后选中拉洋车。
这一职业选择表明祥子尽管离开了土地,但其思维方式仍然是农民的。
他习惯于个体劳动,同时又渴望有一辆像土地那样靠得住的车。
买车,做个独立的劳动者,“这是他的志愿,希望,甚至是宗教》”城市似乎给了祥子实现志愿的机遇,经过三年奋斗,他买上了车,但不到半年,竟被人抢去;但祥子仍然不肯放弃拥有自己的一辆车的梦想,尽管他对自己的追求不无怀疑,几度动摇,但仍然不断振作起来,再度奋斗。
应该说,祥子以坚韧的性格和执拗的态度与生活展开搏斗,构成了小说的主要情节内容。
而搏斗的结局,是以祥子的失败告终的,他终于未能做成拥有自己一辆车的梦。
这部小说的现实主义深刻性在于,它不仅描写了严酷的生活环境对祥子的物质剥夺,而且还刻画了样子在生活理想被毁坏后的精神堕落。
“他没了心,他的心被人家摘去了。
”一个勤劳善良的农村青年,就这样被改塑为一个行尸走肉般的无业游民。
人物性格:祥子——曾经是一个老实、健壮、坚忍,自尊好强、吃苦耐劳,有美好理想的青年,后来变成了一个麻木、潦倒、狡猾、好占便宜、吃喝嫖赌、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
虎妞——大胆泼辣但有点变态;即敢于追求幸福,真诚地对待祥子,又贪吃懒惰、好逸恶劳,总想控制祥子,具有双重性格。
虎妞既是一个旧社会沾染了许多恶习的妇女,又是旧社会的牺牲品。
小福子——美丽、年轻、要强、勤俭。
终因不甘生活的屈辱而含恨自缢。
刘四爷——残忍霸道,是一个典型的剥削阶级人物,极端的自私自利。
二强子——一个自暴自弃的车夫简介:四世同堂,是中国作家老舍创作的一部百万字的小说。
这是一部表现抗战北平沦陷区普通民众生活与抗战的长篇小说,全书共三部。
该书以北平小羊圈胡同为背景,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胡同内的祁家为主,钱家、冠家以及其他居民为辅,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反抗与顺从的选择,国家与个人的选择种种艰难的选择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主要内容:故事发生在抗战时期北平沦陷时期,北平小羊圈胡同里祁老人渴望圆满的度过80大寿,然而日本人突然打进来,使表面本来和睦的胡同变得风云四起。
钱家二少爷与日本人同归于尽,冠家人为取得日本人信任而告发钱家,钱默吟被迫下狱,钱家大少爷和钱夫人病死,祁瑞全在大哥的帮助下逃出城外开始抗战。
冠家最终在靠出卖女儿色相的帮助下取得了妓女所所长的职位。
瑞丰在妻子的帮助下进入教育局担任科长,不顾瑞宣的反对变相为日本人做事服务。
一边在敌人的一番拷打之后,钱老人神志不清的出狱,在胡同邻居的帮助下逐渐恢复神智,钱家儿媳产下一子。
在经历家破人亡的打击后,钱老人逐渐认清日本人的面目,独自一人在北平城内开始进行抗战。
在日本人的不断倾轧下,北平人逐渐开始缺煤缺粮,胡同里除了冠家人其余人的生活都变得越发贫乏,日本人也开始了对学校的思想控制,瑞宣不满,向学校辞职进了英国使馆工作。
由于日本人内部的势力更迭,瑞丰被新一波的势力推下科长之位,蓝东阳则成了新民会的干部,胖菊子见势改嫁给蓝东阳,瑞丰变得一无所有灰溜溜的回到五号院。
瑞宣的不合作态度使日本人抓走了祁家的长孙。
韵梅慌忙中托人找到了富善先生,请求富善先生帮忙,最后在富善的帮助下,瑞宣幸免于难,被救出监狱。
日本人开戏园大会遭到钱老人的炸弹袭击,其中小文夫妇被日本人杀害,尤桐芳英勇牺牲。
由于众人的告密,大赤包入狱,冠家被封,冠招弟不知所踪,高第与晓荷流落街头。
日本人的疯狂战争使日本人开始经济紧张,北平也随之开始了断煤断粮的生活,祁家也开始食物紧缺,冬日也没有煤火取暖。
失势的冠晓荷与瑞丰一同在街上游荡被日本特务抓走,大赤包在狱中被虐待致死,高第希望出城抗日在途中被当上特务的妹妹拦截最后回到北平在钱老人的指导下开始地下抗战。
日本人为了节约粮食开始规定粮食份额,每人定量领取掺土的共和面。
在这种粮食的摧残下北平人开始流行传染病,日本人在街上抓住得病的人进行活埋,孙七与刚被放出的冠晓荷惨遭活埋。
瑞全得到组织的命令回北平进行地下工作,回到北平的瑞全遇见了特务招弟,两人一番争斗后,瑞全是杀死了自己的前女友。
因为共和面的摧残小妞子死在了母亲的怀里,在韵梅的哭泣中人们被告知抗战胜利,欢愉庆祝。
人物性格:祁老太爷:代表着清朝人。
一脑子的中庸之道,主张一切事情“忍”为先。
祁天佑(太太):代表着清朝与民国之间的人。
一个正直的生意人,一个总以“和气生财”为宗旨的人,因不忍于日本人“我是奸商”的侮辱而选择跳河自杀。
茶馆简介:《茶馆》,中国话剧名,老舍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剧中故事全部发生在北京城一个茶馆里,茶馆里人来人往,汇聚了各色人物、三教九流,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
老舍先生抓住了这个场景的特点,将半个世纪的时间跨度,五十七个主、次人物形象高度浓缩在茶馆中,展现了清末戊戌变法失败后、民国初年北洋军阀割据时期、国民党政权覆灭前夕三个时代的生活场景,概括了中国社会各阶层、数个势力的尖锐对立和冲突,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历史命运;此剧亦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经典剧目,中国话剧一座里程碑,享誉海外,后多次被改编为同名电影、电视连续剧。
主要内容:故事讲述了茶馆老板王利发一心想让父亲的茶馆兴旺起来,为此他八方应酬,然而严酷的现实却使他每每被嘲弄。
最终被冷酷无情的社会吞没。
经常出入茶馆的民族资本家秦仲义从雄心勃勃搞实业救国到破产;豪爽的八旗子弟常四爷在清朝灭亡以后走上了自食其力的道路。
故事还揭示了刘麻子等一些小人物的生存状态。
全剧以老北京一家大茶馆的兴衰变迁为背景,向人们展示了从清末到抗战胜利后的50年间,北京的社会风貌及各阶层人物的不同命运。
在满清王朝即将灭亡的年代,北京的裕泰茶馆却依然一派“繁荣”景象:提笼架鸟、算命卜卦、卖古玩玉器、玩蝈蝈蟋蟀者无所不有。
年轻精明的掌柜王利发,各方照顾,左右逢源。
然而,在这个“繁荣”的背后隐藏着整个社会令人窒息的衰亡:洋货充斥市场、农村破产、太监买老婆、爱国者遭逮捕。
到了民国初年,连年不断的内战使百姓深受苦难,北京城里的大茶馆都关了门,唯有王掌柜改良经营,把茶馆后院辟成租给大学生的公寓,正厅里摆上了留声机。
尽管如此,社会上的动乱仍波及茶馆:逃难的百姓堵在门口,大兵抢夺掌柜的钱,侦缉队员不时前来敲诈。
又过了三十年,已是风烛残年的王掌柜,仍在拼命支撑着茶馆,日本投降了,但国民党和美帝国主义又使人民陷入了内战的灾难。
吉普车横冲直撞,爱国人士惨遭镇压,流氓特务要霸占王掌柜苦心经营了一辈子的茶馆。
王利发绝望了。
这时,恰巧来了两位五十年前结交的朋友,一位是曾被清廷逮捕过的正人君子常四爷,一位是办了半辈子实业结果彻底垮了台的秦二爷。
三位老人撒着捡来的纸钱,凄惨地叫着、笑着……最后只剩下王利发一人,他拿起腰带,步入内室,仰望屋顶,寻找安然了结一生的地方.人物性格:王利发贯穿全剧。
他父亲死得早,二十多岁就独立应付生活,他懂得,“在街面上混饭吃,人缘顶要紧”,所以按着老辈儿留下来的老办法,以为“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就不会出岔子”。
王利发的这点儿心理危机很有代表性,不坑人、不害人、逆来顺受、没有过高的生活要求,是当时小市民最普遍的心态。
身份地位稍稍高于一般平民的小商人王利发,力求小康而不得,最后结局这样凄凉,生活在那个世道下面的贫苦市民,就更没指望了。
王利发走到人生最后一站喊出来的几句话,也正是萦绕在社会底层小人物们心头的一致的困惑和愤懑。
龙须沟主要内容:3幕话剧《龙须沟》是老舍的代表作之一。
剧作完成于1950年,1951年2月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演,焦菊隐导演。
《龙须沟》是一曲社会主义新中国的颂歌,它以主人公程疯子在旧社会由艺人变成“疯子”,解放后又从“疯子”变为艺人的故事,反映了中国人民解放前后的不同命运以及他们对党对政府的拥护和热爱。
该剧描写了北京一个小杂院4户人家在社会变革中的不同遭遇,表现了新旧时代两重天的巨大变化。
剧中塑造了程疯子、王大妈、娘子、丁四嫂等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
主要内容:解放前,北京龙须沟是条臭水沟,沟旁住满了各式各样卖力气、耍手艺的下层劳动人民。
这些居民经常遭受国民党、恶霸、流氓的迫害和恶劣环境的威胁,生活凄惨。
为人耿直正派的老艺人程宝庆,原在一家茶馆里唱单弦,因拒绝到恶霸黑旋风家唱堂会,被其爪牙打伤,逃到龙须沟居住,靠妻子程娘子摆烟摊过日子。
程宝庆满怀忧愤,但人们不理解他,都叫他疯子。
只有程娘子忍辱负重,希望丈夫能等到再出头的日子。
小恶霸冯狗子抢了程娘子的烟。
同院的三轮车工人丁四也受到恶霸欺凌。
正直的泥瓦匠赵老头为他们打抱不平,无济于事。
不久,丁四的女儿小妞子掉进了脏臭的龙须沟,被淹死了。
解放后,龙须沟同北京一起获得了新生。
人民政府法办了恶霸流氓黑旋风与冯狗子,治理了龙须沟,龙须沟沿岸人民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该片描写了生活在同一地域的人民在旧社会和新社会的不同生活遭遇,歌颂了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关心群众,为人民谋利益,并使其过上好日子的伟大业绩。
人物性格:《龙须沟》中的程疯子是塑造得最成功的艺术形象。
一个出色的曲艺艺人在黑暗势力压迫下失业,由此过着忍辱负重的非人生活,精神和肉体饱受摧残。
他正直、善良、懦弱,不甘屈辱又无力反抗……他无奈地成为“疯子”,而如此“疯”状,正淋漓地折射出内心的痛苦和对黑暗社会的痛恨。
解放了,伤好了,终于昂首挺胸了,他也就不再“疯”了,主题由此而深化。
《龙须沟》通过人物性格的刻画来表现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以人物命运反映时代,结构全剧,整体风格含蓄、朴素,于平淡中见深刻,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
北京曲剧团移植的曲剧《龙须沟》,人物形象与重大关要处忠实于原著,同时又遵从本剧种的艺术规律作了大胆的增删,笔力集中在程疯子、程娘子的命运遭际上,以此为主线,层层推进,终于实现了新的突破,成就了一出新的艺术品。
简介:《家》,中国作家巴金的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第8位)。
它描写了20世纪20年代初期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及腐朽,控诉了封建制度对生命的摧残,歌颂青年一代的反封建斗争以及民主主义的觉醒。
主要内容:写的是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
小说写了觉新、觉民、觉慧兄弟三人不同的思想性格和生活道路,写了几对年轻人——觉新与钱梅芬、李瑞珏,觉民与琴,觉慧与鸣凤之间的恋爱、婚姻纠葛,写了他们不同的遭遇;写了学生请愿,觉慧被关禁闭,兵变惊乱,鸣凤、梅芬、瑞珏相继惨死,觉民逃婚,觉慧出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