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第十、十一、十二、十三章 矛盾、老舍、巴金、沈从文 现代文学三十年 尹康庄教授课堂课件

合集下载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重点习题及名词解释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重点习题及名词解释

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1 简述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2 简述第一个十年文学创作上的时代品格。

3 论述文学革命的实绩。

第二章鲁迅(一)1为什么说《呐喊》与《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成熟之作?2简述《野草》的艺术特质。

第三章小说(一)1 简述“问题小说”的特点。

2 简述“自叙传”小说的特点。

第四章通俗小说(一)1 谴责小说的特点?2 什么是鸳蝴─礼拜六派文学?第五章郭沫若1《女神》的艺术特征?2以《屈原》为例,说明郭沫若历史剧作的特色。

第六章新诗(一)1 早期白话诗的意义?2 湖畔诗人的风格?3 前期新月派诗歌特点?4 早期无产阶级诗歌代表人物和代表作?第七章散文(一)1 早期各刊物“随感录”的主要作家?2 “言志派”散文特征?3 朱自清散文特色?4 现代评论派散文特色?第八章戏剧(一)1 什么是“文明新戏”?2 何谓“爱美剧”?3 “小剧场运动”的含意?第九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二)1 简述无产阶级文学思潮的产生过程。

2 自由主义作家的文艺观?第十章茅盾1 论述茅盾的小说成就。

2 茅盾在理论批评方面有何贡献?3 吴荪甫形象的复杂性具体表现在哪几方面?第十一章老舍1 为什么说老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与价值在于他对文化批判与民族性问题的格外关注。

2 《骆驼祥子》在对城市文明病与人性关系方面是如何表现的?3 简要说明老舍作品的“京味”与幽默。

第十二章巴金1 简述巴金前期小说的创作特色。

2 高觉新形象的复杂性在哪里?3 简述巴金后期小说创作特点?第十三章沈从文1 沈从文小说乡村叙述的独特视角?2 请说明沈从文为何被称为“文体作家”。

第十四章小说(二)1 左翼小说的特点?2 京派小说的特点?3 海派小说的特点?第十五章通俗小说(二)1 张恨水小说的特色?2 武侠小说的想象与拓展?第十六章新诗(二)1 后期新月派的创作特点?2 戴望舒、卞之琳等现代派诗人的创作特点?第十七章鲁迅(二)1 鲁迅杂文的意义?2 鲁迅杂文的思想、艺术特质?3 简述《故事新编》的艺术特色。

中国现代文学三大小说家――巴金、老舍、矛盾(精)

中国现代文学三大小说家――巴金、老舍、矛盾(精)

茅盾、老舍、巴金一、茅盾《子夜》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思想内容:作品以"子夜"为名,象征着中国黎明前最黑暗的社会现实。

它通过对中国30年代初期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及社会矛盾的全景式大规模的艺术描写,特别是对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处境和前途的生动描写,艺术、准确而深刻地揭示了当时中国的社会性质:即中国不可能在帝国主义侵略下走上独立发展的资本主义道路,只能是越来越殖民地化。

在军阀混战、农村经济严重破坏;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使中国民族工商业空前危机的社会大动荡、大危机、大转变的政治局势下,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同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派支持下的买办资产阶级的角斗中,最终只能走向买办化或破产的历史命运。

从而以艺术的形式回击了托派鼓吹的中国走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谬论。

艺术特点:(一采用典型化和类型化的手法来塑造人物《子夜》中的人物分为若干类型,有资本家、知识分子、农民等,而在资本家中又分为买办资本家、民族资本家和小资本家等,分别赋予他们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性格特征。

茅盾善于在广阔的社会背景、复杂的人物关系、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刻划人物性格,如在塑造吴荪甫这个人物典型时,就是通过他在政治斗争、经济活动以及家庭生活各个方面的纠葛,从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突出了吴荪甫“色厉内荏”的性格。

吴荪甫就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典型人物。

(二生动细腻的人物心理描写茅盾特别擅长刻划人物的心理状态。

既善于人物的语言行动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又善于对人物进行心理分析,同时还善于用环境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他让吴荪甫同时在几条战线上作战,让他不断处在胜利和失败的起伏的波澜里,时而兴奋,时而忧虑,时而指挥若定,时而急躁不安,这样吴荪甫的心理状态和精神面貌就毫发毕露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在杜竹斋的唯利是图的性格,在公债市场的决战阶段显得分外清楚。

李玉亭两面讨好的豪门请客的心理,在吴、赵两家明争暗斗最为紧张的时候暴露得格外分明。

茅盾还在很多地方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来渲染气氛,衬托人物情绪的变化,借以鲜明地显示人物的性格。

中国现当代文学三十年

中国现当代文学三十年

第三编 第三个十年
一.论争 1 关于“民族形式”问题的论争 关于“民族形式” 2 关于文艺与政治、文艺与生活关系问题的论争 关于文艺与政治、 3 关于现实主义和“主观”问题的论争 关于现实主义和“主观” 二.文艺理论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文学创作( 三.文学创作(一) 小说、诗歌、散文、戏剧。 小说、诗歌、散文、戏剧。 文学创作( 三.文学创作(二) 国统区文学、解放区文学、孤岛文学、 国统区文学、解放区文学、孤岛文学、沦陷区文 学。
1《新青年》“随感 《新青年》 随感 录”杂文 2周作人的言志派 周作人的言志派 小品 3冰心朱自清的美 冰心朱自清的美 文 4文学研究会写实 文学研究会写实 散文 5郁达夫和创造社 郁达夫和创造社 的抒情散文 6语丝派的幽默小 语丝派的幽默小 现代评论” 品7“现代评论”派 现代评论 散文
1907-1917 春柳社进化 团文明新戏 1917.191 . 9胡适“建 胡适“ 胡适 设西洋式新 剧”的战略 1920.192 . 7爱美剧小 爱美剧小 剧场运动田 汉丁西林
第二编 第二个十年 (1928——1937) )
论争) .论 争:( 产阶级 学与 艺观 论争) 论争, 讨论, 学 论争,对国 义 艺运动 , 艺 众 问题 讨论,与 论争, 两个口 论争, 种 论争,“两个口号” 论争,与 义 义 家 艺观 对 :与 实 论争, 论争。 与 语 论争,与 光 从 论争。 对马克 . 艺 论:“ 联”对马克 义 艺 论 研究。 戏剧。 . 学创 : 说、诗歌、 、戏剧。 个 学创 小说 1“左联”和左翼小说小说家 茅盾蒋光慈洪灵菲阳翰笙等 柔石胡也频丁玲张天翼沙汀 吴组缃叶紫艾芜东北作家群 2其他独立作家的小说老舍、 巴金叶圣陶王鲁彦王统照许 地山 3京派小说沈从文废名萧乾 芦焚李健吾李劫人4海派小 说张资平、叶灵凤 5新感觉派小说穆时英刘呐 鸥黑婴禾金 6心理分析小说施蛰存 诗歌 1左翼诗人殷夫 2中国诗歌会诗 人群的创作穆 木天蒲风杨骚 任钧 3泥土诗人臧克 家和芦笛诗人 艾青 4后期新月派诗 5现代派诗戴望 舒汉园三诗人 废名林庚 散文 论争, 论争,

现当代文学三十年

现当代文学三十年

现当代文学三十年第一编第一个十年(1917—1927)1.1915年9月,独秀发表《新青年》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开始;1917年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是文学革命的第一篇宣言。

2.文学研究会于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作人、雁冰、地上、统照等等;月刊《小说月报》;写法上倾向于19世纪俄国和欧洲的现实主义,也借鉴自然主义。

3.文学革命取得重大胜利是白话文推翻文言文,白话文获得全面的推广;4.创造社于1921年6月在日本东京成立,成员:郭沫若、资平、郁达夫等等,都是在日本留学的学生;创造社的文学活动以“五卅”为界分前后期,前期为艺术而艺术,后期同情无产阶级革命;5.新月社、语丝社6.迅主要作品《呐喊》《彷徨》深刻思想主题:国民性与人性主题(1)对旧中国不幸人生的艺术概括(例如啊Q的不幸人生)(2)对封建礼教“吃人”本质的彻底揭露(《狂人日记》《祝福》)(3)对国明精神弱点的揭露批判(阿Q精神、阿Q主义)(4)对普遍存在的人与人之间隔膜,冷酷关系的揭露批判(祝福中的人们把祥林嫂的悲剧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5)对知识分子悲剧命运的思考(伤逝中)(6)对美好人性的赞颂(一件小事中车夫撞了人之后。

)7.小说情节,结构模式:(1)看/被看模式,例如《示众》里面因为一个示众的罪犯而引起的人们的聚集,将看与被看体现得淋漓尽致.罪犯被人看,也在看别人,而围观的人们在相互的看,又被看;(2)离去-归来-再离去的还乡模式,例如《故乡》,小时候看到的闰土形象,后来出去读书回来时再看到润土,此时的形象完全不同了,后面又离开了故乡,体现了这一模式;8.阿Q的精神特征:一般特征:遵守“男女之打防”,盲目排外;主要特征:精神胜利法,虚妄自大,麻木健忘,自轻自贱,化丑为美,欺软怕硬;9.问题小说,针对社会现象,人生问题,提出问题,试图解决问题核心,人生目的,意义,价值题材;主题:个性自由,恋爱婚姻,伦理道德,妇女解放故事社会(问题)代表作家:冰心,庐隐,地山10.问题小说衰落的原因:1.一般只是提出问题而不能正确回答问题或是抽象的“爱的哲学”或是皈依宗教信仰等,削弱了作品的思想艺术力量,客观上也造成某些积极影响;2.在艺术上问题讲说比文学革命初期的作品元素,更多的摆脱了旧小说的痕迹,但作品视野比较狭窄往往承载概念化的毛病。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第十一章老舍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第十一章老舍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老舍,满族人。

他生于北京城的一个贫民家庭,在大杂院里度过艰难的幼年和少年时代。

他非常熟悉社会底层的市民生活。

1924 年之后五年旅居英国。

1926 年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二部长篇《赵子曰》(1926 年)与《二马》 (1929 年), 1930 年回国。

30 年代中期,创作进入鼎盛时期。

此间最出色的作品是《骆驼祥子》(1936年),也是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之一。

长篇:《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短篇:《继魂枪》、《月牙儿》40 年代《四世同堂》五六十年代:话剧《茶馆》,小说《正红旗下》老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与价值1、关注文化批判与民族性问题他的作品承受着对转型期中国文化尤其是俗文化的冷静的审视,其中既有批判,又有眷恋,①通过对北京市民日常生活全景式的风俗描写来达到的。

第一个把“乡土”中国社会现代性变革过程中小市民阶层的命运、思想与心理通过文学表现。

②注重文化,铺写世态,真实而又有世俗的品位,表现形式适应并能提高市民阶层的欣赏趣味。

③北京文化孕育了老舍的写作,老舍的市民世界又最能体现北京的文化,甚至成为文化史的象征。

2、老舍、茅盾、巴金构成现代长篇小说艺术的三大高峰。

3、独特的文体风格“北京味儿”、“幽默风,以及以北京话为基础的俗白、凝练、纯净的语言老舍创作的成功,标志着我国现代小说(主要是长篇小说)在民族化与个性化的追求中已经取得重要的突破。

第一节文化批判视野中的“市民世界”用文化分割人的世界关注特定文化背景下人的命运,文化制约中的世态人情,作为城的生活方式与精神因素的“文化”的蜕变,文化对于人伦关系的影响。

艺术上的成就:在文化批判视野中所展开的市民世界的图卷是富有独创性的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以及对国民性的探讨也是独特的在他的那些最优秀的作品中,还格外注重为现代文明探索病源一、老派市民老派市民是“乡土”中国的子民,负载着沉重的封建宗法思想的包袱,他们的人生态度与生活方式都是很“旧派”。

矛盾,老舍,巴金,沈从文。

矛盾,老舍,巴金,沈从文。

矛盾,老舍,巴金,沈从文。

吴荪甫形象的意义吴荪甫的悲剧来自民族资产阶级在30年代初期可悲的历史处境中所受的社会各种经济、政治和阶级力量相抗衡而产生的合力。

①小说通过人物的命运,揭示了三十年代初中国社会的现实及城乡阶级关系;揭示了民族资产阶级的二重性及其破产的必然性。

②说明在帝国主义压迫和国民党政权统治下,资本主义道路是走不通的,形象地驳斥了在当时中国社会性质的大论战中,托派所宣扬的中国已经走向资本主义道路的“谬论”。

③吴荪甫的悲剧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时代、民族的悲剧。

矛盾小说的成就以及文学史的意义:一、开掘了小说创作的新范式——“茅盾范式”1、现实主义与革命现实主义方向。

茅盾作为中国新文学中一位坚持现实主义传统的杰出代表,自始至终高举现实主义旗帜,为中国新文学开创了一种充分反映“时代性”与“社会性”的现实主义传统。

茅盾小说紧贴时代的变迁,具有系列性和编年史特征。

茅盾自觉地担当了中国现代革命史的书记和传记作者,通过一个历史时期广阔、复杂的社会面貌的反映,以显示这个时代的本质特征。

2、气势宏大的史诗格调。

史诗格调一般有如下特征:(1)以揭示“历史本质”为目标。

(2)在结构上具有宏阔的时空跨度与规模。

(3)重大历史事实和艺术虚构的结合。

(4)英雄形象的塑造和英雄主义基调。

3、注重社会剖析的“理性化”叙事。

在小说叙事中贯穿清晰的理性思路,甚至主张用社会科学理论分析现实、指导创作,并以此取舍情节、塑造人物、托出主题,揭示现实社会生活的“本质”,是“茅盾范式”最鲜明的创作特色。

二、茅盾出现的文学史意义茅盾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长篇小说的创作上,他的长篇小说创作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

他是"社会分析派" 的创始人及代表作家,也是彻底改变"五四" 中长篇小说的幼稚状态,使之走向完善的最突出的小说家。

他的小说适应了30年代生活内容的变化,对鲁迅开创的中国现代短篇小说文体作了新的拓展,向中长篇延伸,大大提高了中国现代小说反映生活和人的心灵深广度的可能性。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复习资料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复习资料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资料一、填空题1、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标志前期最高成就。

2、巴金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3、沈从文是京派小说的领衔者,《边城》是一个怀旧的作品,一种带着痛惜情绪的怀旧,一部带“牧歌”情味的乡土小说。

4、曹禺生命三部曲《雷雨》《日出》《原野》。

5、赵树理《小二黑结婚》。

6、丁玲前期代表作《沙菲女士的日记》,后期代表作《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二、名词解释1、新文化运动------1917年,《新青年》由上海迁京。

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

这场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学史上树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志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

其本质上是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

并于1919年借“五四”运动将整个新文化及新文学运动推向高潮。

2、问题小说------1919年初,《新潮》杂志创办。

当时全社会都来探究“人生究竟是什么”这样严肃的问题,读者要求小说能尖锐地提出他们所关注的各类社会问题,也并不企望文学一定给予多么明确的回答。

罗家伦的《是爱情还是痛苦》、俞平伯的《花匠》、叶圣陶的《这也是一个人?》等,显露了“问题小说”的端倪。

冰心在《晨报副刊》上发表《斯人独憔悴》等,正式开创“问题小说”的风气。

到1921年文学研究会成立,公开倡导文学“表现并且讨论一些有关人生一般的问题”,更将“问题小说”的创作引向高潮。

其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作为思想启蒙运动的“五四”本身,闪出思想解放的理性之光,它造就了“思考的一代”。

其次其出现受到欧洲、俄国表现社会人生为主的直接刺激。

特征:它流行的时间不长,却是典型的“五四”启蒙时代的产物。

其探问人生的终极,关顾每个人的人生价值、生存真谛,比较形而上些,“虚”些。

作者的生活视野还比较狭窄,题材局限于小知识分子的生活圈,大部分作品从一般的社会命题出发,结合了一点生活经验,真正从刻骨的生命体验入手,用力开掘的作品尚不多,概念化、简单化。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十、十一、十二章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十、十一、十二章






(二)卞之琳 1、“现代派”诗人,与何其芳、李广田一起出 诗合集《汉园集》,又被称为“汉园三诗人” 2、闪现着哲学意识,体现出“主智”倾向,克 制感情的自我表现,追求思辨美的“非个人化” 倾向。 3、翻“欧化”、“古化”为“化欧”、“化 古”,为我所用,机杼独出。将中国诗论中的 “意境”和西方现代派所说的“戏剧性处境”相 融合,多量采用中国古典诗歌常见意象,对“炼 意”、“炼词”传统的重视。 4、对民间传统的重视。写历来认为不宜入诗的 下层社会的事物,写诗以口语为主。 5、大胆地运用富于现代先锋色彩的奇异搭配。





(二)长篇小说代表作 叶绍钧《倪焕之》 茅盾《蚀》《子夜》 巴金《家》 老舍《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离婚》 《骆驼祥子》 王鲁彦《野火》 王统照《山雨》 李劼人《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 被郭沫若誉为“小说的近代史” 萧军《八月的乡村》《第三代》 端木蕻良《科尔沁旗草原》土地史诗


第二节 蒋光慈 柔石 殷夫 一、蒋光慈 (一)创作概况 1、诗集《新梦》《哀中国》《乡情集》






2、小说 (1)《少年漂泊者》汪中 (2)《短裤党》上海工人的第三次武装起义 让它成为“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证据” 杨直夫、史兆炎 (3) 《菊芬》《最后的微笑》《丽莎的哀怨》 (4) 《冲出云围的月亮》“恨世女郎”王曼英 李 尚志 (5) 《咆哮了的土地》(后改名《田野的风》) 张进德 李杰



(二)特点 1、不要做“超时代的艺术家,美的创造 者”,而要做“时代的忠实儿子,暴风雨 的歌者” 2、对大革命前后农村阶级矛盾和党领导的 武装斗争的反映 3、速写式的描写和宣泄式的叫喊。议论过 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章茅盾一.生平及主要创作茅盾生于1896年,逝世于1981年。

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

“茅盾”是他1927年发表第一篇小说《幻灭》时开始使用的笔名。

在第一个十年中,他主要以文学批评家显身文坛,另有些散文创作;进入第二个十年,他接过文学研究会“人生派”的创作主张并加以发展,开创了新的文学范式,这就是“社会剖析小说”,使之成为左翼小说的创作主流,也使第一个十年中长篇小说的幼稚状态,在他手里走向成熟,他也同时成为排名鲁、郭之后的现代文学公认的巨匠。

创作于1927年秋至1928年春的三篇具有意蕴连续性的中篇《幻灭》、《动摇》、《追求》又称《蚀》三部曲。

作为分别以主人公章静离家投身时代革命洪流后的“幻灭”,方罗兰在革命处于变动和曲折时的“动摇”,和张曼青的教育救国、王仲昭的新闻救国以及章秋柳、史循的自我麻醉式颓废——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使他们的“追求”屡屡失败,等等,真实地展现了这一时期的现实风貌,知识分子的奋斗与迷惘以及创作主体的心路发展历程。

到了1929年,作者又开始摆脱现实剧烈变动后的矛盾和苦闷,走过《虹》的桥梁,进入了创作的新阶段,写下了“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和《林家铺子》,尤其是《林家铺子》等标志左翼小说创作高峰的作品。

抗战爆发后,他写出了长篇《第一阶段的故事》、中篇《走上岗位》。

创作于1941年的日记体长篇小说《腐蚀》,则是他在小说艺术创新中的又一部力作。

1942年的未完长篇《霜叶红似二月花》又似乎有意“荡开一笔”,侧重去描写世纪初至五四前的中国社会,虽然未写完,但对社会巨大变化之前的种种征兆的揭示以及其在各个社会阶段人物心灵世界中激起的波澜却已跃然纸上。

1945年创作了他唯一的剧作《清明前后》,主题是对《子夜》的延伸,但对民族资产阶级的描写更具真实感、细腻性。

1948年的长篇《锻炼》是《走上岗位》的进一步展开,揭示了抗战背景下的广阔社会生活与阶级矛盾。

建国后,已经身为国家部门领导人的茅盾主要从事文学批评,写下了大量的评论文章,却再无创作,只是在1974年试图续写《霜叶红似二月花》,却已失先前的风采。

二.《子夜》1930年思想界发生了一场关于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论战,有人说中国已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左翼知识分子则反驳说中国社会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作为左翼作家中坚之一的茅盾则“要用形象的语言艺术的手腕来表现社会现象的各方面”,《子夜》应运而生。

1.思想内容:作为描述和展示了三组矛盾:买办资产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民族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矛盾;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

第一组是主要矛盾。

作为描写民族工业资本家吴荪甫一心想成就自己的事业,但当时的中国不是当初处于自由竞争下的法国,美国支持下的金融资本家赵伯韬要用金融资本来支配工业资本,协助美国摆脱经济危机,在他的侵轧下,吴面临重重危机,他把危机转嫁到工人身上,但这时的工人已是独立的政治力量,工潮使他又面临一重危机;同时,战乱、剥削使农村经济迅速破产,农民揭竿而起,他苦心经营的“双桥王国”土崩瓦解,断了他的生产原料。

在“三条等线”上拼搏的吴纵有天大才干也摆脱不了失败命运。

作品由此表明:30年代初的中国并没有走向资本主义的道路,相反在帝国主义的侵轧下更加殖民地化了:这一现实决定了中国民族资本阶级不可能负起振兴民族主义工业的使命;如果不站到反帝反封建这一立场上来,结果是死路一条。

2.艺术特点:(1)在人物塑造上注重写出个性。

这又集中体现在主人公吴荪甫的身上:雄心与盲目,又才干与目光短浅,自信自强与刚愎自用、虚弱颓废,以及民族感情上的仇恨帝国主义买办和政治立场上的敌视工农等,都统一在这一人物身上;而这些又是在时代大环境和许许多多具体生动的个体环境中得以显现的,充分体现了“双典”的创作追求,从而使这个人物成为30年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典型。

对屠维岳等人物塑造也是如此。

(2)结构宏大严谨:全书19章,1、2章交代人物、提示线索,此后17章一环套一环,头绪繁多又有条不紊;各章各有重点却又服从吴、赵斗争这一主线;全书以吴老太爷命丧“现代都市”吴荪甫却在此前提下欲大干一场开篇,最后又以其破产出走而结束,不仅首尾呼应,也暗示了不同社会力量的更替与沉浮。

(3)人物语言个性化,叙述语言简洁则隐含讽喻,与作品内容融为一体;规范的现代语言,既无欧化痕迹,又不平白粗浅,偶用成语更使全书语片丰富,趣味昂然。

第十一章老舍一、生平及主要创作老舍生于1899年,去世于1966年,字舍予,笔名老舍,满族,北京人。

从小大杂院里的生活使他非常熟悉北京下层市民的生活和文化,这对他以后的创作生涯和倾向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1926年旅居英国期间创作了三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

1930年回国后又有《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和《骆驼祥子》等长篇,以及中篇《月牙儿》,短篇《断魂枪》、《柳家大院》和《微神》等。

全民抗战爆发后投身抗战,担任了“文协”的总务部主任,负责“文协”的日常工作,并写下了多卷部的长篇小说《四世同堂》。

建国后仍有大量创作,以剧本《龙须沟》、《茶馆》为代表。

老舍以自己的创作,构筑起他独特的文化视野中的“市民世界”,他通过对北京市民日常生活全景式的风俗、风情描写,对处于转型期的中国文化,尤其是市民文化做了深入的审视和反省:既有批判,又有眷意,冷静,幽默又含有淡淡哀婉(以《断魂枪》为例)加上他以北京话为基础提炼出的文学语言,使他不仅远离了二三十年代的欧化式知识分子腔调,而是以“京味”标志出现代化小说在他手里凸显民族化与个性化方面的成就。

在他的市民世界中,又以对“老派市民”的描写更为生动。

《二马》中的老马,令人联想到阿Q,《猫城记》以寓言的方式写出了“老中国儿女”的保守、愚昧,《离婚》中的张大哥写出了老派市民的知足认命、墨守成规。

《四世同堂》中的祈老太爷在日本人打到北京了,快成亡国奴了,仍要依循祖传的礼节、规矩去办自己的生日以保持自己的体面。

依此,老舍把五四以来的“改造国民性”文学为题,进行了新的拓展。

另一方面,老舍的一些作品也包含着某些排推现代文明的意识,像《月牙儿》对“意识神圣”、“婚姻自由”的否定,《骆驼祥子》认为“爱与不爱,穷人得在金钱上决定”等等。

固然,对于穷苦人来说最基本的是生活的物质需要,但并不等于婚姻自由等是错的。

中国古典文学中不也照常有肯定爱情神圣的创作吗?《断魂枪》在表现对传统文明的失落感上更为明显,难道火车、快枪等现代文明的成果不该取代传统的东西吗?老舍在批判中国人劣根性的同时,是否自己也未能摆脱某些思维或心理的局限呢?所以感觉老舍的创作多少缺点现代气息。

二、《骆驼祥子》1、祥子形像的塑造及其内涵祥子是老舍塑造的城市下层劳动者的著名形象。

他是一个失掉土地的农民,18岁便流入北京城,靠拉洋车谋生。

他像骆驼一样坚韧、耐劳,只想凭自己的力气买一俩属于自己的车,不受车场主盘剥,可是历尽艰辛买的车被乱兵抢走,第二次好不容易凑够的钱又被一个侦探劫走;在同虎妞纠缠而“失足”被迫与其结婚是他遭受的一次重大打击,但他仍未失去对人生的希望,他用虎妞的私房钱第三次买车,仍想依靠劳动生活下去。

可是虎妞死于难产,为料理丧事又不得不把车卖掉,尤其是他理想中的人小福子被逼死,断绝了他对生活的最后信念。

至此,祥子经历了他人生路上的三个阶段:在自食其力的劳动中充满自信、好强;在畸形结合的家庭生活中苦苦维系,挣扎而终归一切落空;在绝望中扭曲了灵魂而堕落成行尸走肉。

祥子的人生悲剧具有社会、家庭和心灵方面的多重原因,也是一个凝聚着普遍意义上的人的生存艰辛意蕴的人物形象。

2、虎妞与作者的世态化和风俗画色彩虎妞形象的刻画使作者的世态化和风俗画色彩增加了许多。

作为一个世俗形象,他一方面联系着北京古都社会中一般的风俗文化,成就了作品浓郁的“京味”;另一方面她又联系着北京市民社会中特殊的下九流文化,正是这方面的揭示,使作品具备了强烈的批判性,因这种下九流文化是剥削阶级文化的向下渗透,也是北京中下层市民不良习性的向上升腾;而处于其中的虎妞既是它的体现者又是它的牺牲者。

她三十七八守着女儿寡体现的是婚姻须门当户对的规矩,正是这一点使父亲当她下嫁一个拉车的以后不惜典卖车场,也不让女儿得到这份产业;但虎妞尽管受着这种观念文化的打击,却始终想着要摆脱它,她的诱骗祥子就范,而后又像“猫叼住一个小老鼠”一样支配祥子,以地痞式的强横表达自己的疼爱等,正显示了她也是这种观念文化的构成和营造者。

在相当程度上,作品正是通过她的塑造,把古都的文化心理和文化景观与下层劳动者的美德、蜕变和悲剧命运交融在一起的。

第十二章巴金一、生平与主要创作巴金生于1904年,去世于2005年,四川成都人。

原名李尧棠,字芾甘。

1923年后先后在上海、南京求学,1927年赴法国留学。

巴金最初的志向是投身社会政治改革,所以曾向往过无政府主义和俄国的“民粹派”,并直接参加过无政府主义的运动。

政治活动的挫折和理想的失落,使他陷入苦闷,为了宣泄情感,纪念曾共同苦斗的朋友,他想到了文学,于是有了处女作《灭亡》。

在这部长篇小说中,巴金塑造了一个悲剧英雄杜大心,他那绝望而又抗争不已的精神得到很多青年读者的共鸣,所以连载和出版后又被连印了20多版(1929年)。

这无疑是对巴金走文学的路有重要的鼓舞作用。

1928年12月,他回到祖国在上海从事文学编辑与创作。

1931年后的几年,他的创作进入高峰期,写下了“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塑造了各种不同类型的青年形象;并创作了他的代表作《家》;还有《春天里的秋天》、《砂丁》,短篇集《复仇集》、《光明集》、《将军》、《神·鬼·人》,并重作了《新生》。

至1940年,又先后创作了《春》、《秋》,与《家》一起,合称“激流三部曲”。

抗战爆发,参加“文协”,被选为理事。

1938年到1943年,创作了《火》三部曲(曾被冠以“火焰三部曲”)。

从1944年开始,再创作《憩园》、《寒夜》、《第四病室》。

《憩园》拓展“激流三部曲”的主题,在揭示封建家庭制度罪恶的同时,更蕴含了一种深层的人性和对人生的哲理认识在里面,令人联想起契诃夫的著名作品《樱桃园》,标志着巴金的创作由“青春型”的热情倾泻步入了体味、展示人生悲剧、具备深沉、细腻特点的新阶段。

而《寒夜》则是这种转变的代表。

作品描写的是抗战后期一对自由恋爱的知识分子汪文宣与曾树生的家庭悲剧,发掘出了酿成这一悲剧的社会原因,并对更深沉意义上的“人性困境”作了揭示。

建国后主要是写散文。

1986年完成的《随想录》150篇,42万字,以对文学以及自身在建国后思想心灵历程的深入,真实反思,使晚年的生命闪烁出耀眼的光辉,其逝去后被誉为“世纪的良心”。

二、《家》的思想内容与人物塑造1、思想内容:在现代文学的第二个十年,作为民主主义作家的巴金,创作承接五四,把民主、科学的主体进一步延伸与深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