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京派和沈从文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文学讨论(纪实文学)京派大师——沈从文(我记录的文学史)

初中语文文学讨论(纪实文学)京派大师——沈从文(我记录的文学史)

京派大师——沈从文(我记录的文学史)京派大师——沈从文(我记录的文学史)沈从文,一个文学史上永远不能避开的名字。

他坎坷的一生,与其文学的夭折都为人所惋惜。

而他的作品随着时光一天天的不是被淹没而是露出地上,又让人惊叹。

沈从文生在湘西凤凰城,父为汉族,母为土家族,再加上湘西异域神秘的风情,从沈从文出生之初就给了他一个若是成为艺术家就定然与众不同的环境。

后来他的创作地点多是在北京,这样一个几朝的都城,这又给了他与异域完全不同的儒家文化氛围。

楚文化,湘西文化,北平的儒文化给了沈从文一个不平凡的创作氛围。

沈从文笔下往往描绘的是略带有蛮荒气息的湘西世界,但这种所谓的蛮荒其实并不野蛮,它透出来的是一股那个时期其他作家笔下所没有人性。

沈从文给我们的一般印象是写乡村,不错,他是在写乡村,其实他更愿意写受城市些许杂质略有影响的乡村。

他的文学神庙里面供奉的是人的本性,这尊被供奉的神既不是城市也不是乡村也不是儒家,有着的只是真纯。

他并不是去把城乡相对立,而是对沉沦的城市扼腕叹息,城市中的人们仿似只对色欲敏感,其他的神经都已麻木。

这一切都让沈从文痛心疾首,想要回到乡村,可在回归中他也有一些疑惑,也有一些迷茫,于是他的作品中就有了故事清醒,文字朴实,热情而又悲痛的特点。

有人统计沈从文的163篇短篇小说里面76篇是写城市的,87篇是写乡村的,这二者并不相差许多,在他笔下的乡村中也有着城市,城市中也含着乡村。

《三三》上是沈从文描写乡村的一部短篇,三三是乡下的农村女孩,他住在安静的村中,一直以来相安无事,生活安逸而质朴。

一天城市中来了一个白面人,这个白面人是肺结核患者,他要呼吸乡下的新鲜空气,期盼着让自己的病起死回生。

由于他是城市人,来到了乡村,这便勾起了乡下人对城市的向往之情,三三也梦到了到城里去了。

三三的母亲鉴于此带着三三去见那个白面人,并带上了鸡蛋。

可他们到了的时候城里人已经死了。

城里人是病态的结核病患者,而乡下人是质朴无邪,后者遇到了前者想入非非。

沈从文

沈从文

沈从文简介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

湖南凤凰县人,祖母刘氏是苗族,其母黄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汉族。

沈从文是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

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

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31年-1933年在山东大学任教。

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

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撰写出版了《边城》《长河》等小说,以及《唐宋铜镜》《龙凤艺术》《战国漆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学术专著。

他活了86岁,文学水平十分高,即使在讲课也体现出坦言和直率品质。

孩童趣事1915年,沈从文由私塾进了凤凰县立第二初级小学读书,半年后转入文昌阁小学。

因沈从文天性活泼好动且贪玩,常常逃学去街上看木偶戏,书包就藏放在土地庙里,有一次,他照样把书包放在土地庙,看了一整天的戏,戏看完了,别的孩子早已放学回家,他再回到土地庙里取书包,才发现书包不见了。

这时他急了,但转念一想:书包不见了,也不是什么大事。

第二天,他硬着头皮照样上学,刚走到校园里一株楠木树下,就遇见了他的级任老师毛先生。

毛老师面带怒色,罚沈从文跪在那株楠木树下,大声责问沈从文昨天到哪里去了。

沈从文知道隐瞒不住,干脆回答:“看戏去了。

”毛老师见沈从文贪玩逃学还如此理直气壮,便狠狠地批评说:“勤有功,戏无益,树喜欢向上长,你却喜欢在树底下,高人不做,做矮人,太不争气了!”大约跪了半个小时,毛老师才叫他起来。

这时,毛老师用温和的口吻问沈从文恨不恨老师罚他跪在树下。

沈从文毫不掩饰地说:“当然恨,恨你不该在同学面前罚跪侮辱我。

”后来,毛老师把沈从文带进办公室慢慢开导说:“树木是往上长的,你却要往下跪。

人必须要求进取,不能自轻自贱而要自尊自贵。

”经毛老师耐心地说服教导一番后,沈从文知耻而后勇,一改以往的顽劣脾气,勤奋学习,成绩提高非常快。

简述海派与京派论争的大致过程,历史文化内涵,以及它对当代文学与文化的影响

简述海派与京派论争的大致过程,历史文化内涵,以及它对当代文学与文化的影响

简述海派与京派论争的大致过程,历史文化内涵,以及它对当代文学与文化的影响(1)海派与京派论争的过程1933年10月,沈从文在《大公报·文艺副刊》发表《论文学者的态度》一文,拉开了京海派之战的序幕。

沈从文很显然把京派作家的创作风格视为应该遵循的规范,而反对海派作家的浮躁喧哗,“作家的态度”应该“一切规规矩矩”,“着手写作时”,应该“不大在乎读者的毁誉,做得好并不自满骄人,做差了又仍然照着本分继续做下去”。

海派理论家杜衡(苏汶)在1933年12月上海的《现代》杂志上撰写《文人在上海》一文反驳沈从文。

他承认了上海商品经济对文学作品的渗透和影响,并且进一步解释说这种作用是有原因的,商品经济中文人生活的不稳定性影响到文化心态的不稳定,杜衡还强调上海文化受工业文明影响所产生的先锋性,“那我相信,机械文化的迅速传布,是不久就会把这种气息带到最讨*厌它的人们所居留的地方去的,正像海派的评剧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正统的评剧一样”。

杜衡的回击中有一些悲哀的成分,将京派摆在了以强凌弱的位置上,但是悲中流露出一种自信。

(2)历史内涵沈从文等京派作家妄图以京派风格将海派文人“规范化”,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一个流派的形成,有其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也受到构成某个流派的成员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影响和制约。

京派海派这两种文化的产生与他们的文化母体——北方文化和南方文化的巨大差异是密不可分的,割裂文学流派与文化之间的联系就犹如缘木求鱼。

京派作家更多地倾向于中国传统文化,海派作家较多地认同于西方现代文化。

然而,在1930年代特殊的政治文化环境中,京派与海派作家同是由于政治的原因而选择了自由主义,但他们还是显示出了巨大的差异。

作为传统政治文化中心的北京和作为现代商业经济中心的上海有着迥然不同的文化环境,它们最终影响并决定了1930年代京派和海派作家文化心态的差异性。

(3)对当代文学与文化的影响①京派为现代小说提供了比较成熟的抒情体和讽刺体样式。

沈从文简介

沈从文简介

沈从文简介参考资料一:沈从文简介沈从文(1902年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县人,苗族,祖母刘氏是苗族,其母黄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汉族。

沈从文是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

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31年—1933年在山东大学任教。

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

沈从文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透过描述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透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

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烛照下获得显现,正是他这种独特的价值尺度和内涵的哲学思辨,构起了沈从文笔下的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也正由于这种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学”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

沈从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

文学作品《边城》、《湘西》、《从文自传》等,在国内外有重大的影响。

他的作品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候选人。

沈从文不仅仅是作家,还是历史学家、考古学家。

先生一生中,着有五百万字的著作文章,《边城》、《长河》、《从文自传》是他的代表作。

他晚年专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填补了中国物质文化史上的一页空白。

参考资料二:沈从文简介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园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从乡土文学到京派文学——浅论沈从文的文学史意义

从乡土文学到京派文学——浅论沈从文的文学史意义

暗的 部分 进行 强 烈批 判 ,希 望 以此来 重 塑 国民性 ,启 蒙麻 木 愚昧 沈 从 文 是现 代 文 学 史 的著 名 作 家 ,在 文 学 史 中 他 往 往 被 的人 们 。 同样 ,沈从 文也 是 怀着 这样 强 烈 的忧 患意 识来进 行 自己 归为 京派 文 学 的典型 代表 ,但如 果对 其 的创 作进 行 细究 ,我 们 可 的文 学创 作 ,但 是与 乡 土写 实派 表现 故 乡 的视角 不 同 ,沈从 文 主 以发 现 其 笔 下 创 作 的 “ 湘 两 ”题 材 的 小说 在 某 种 程 度 上 也 是对 要是运 用 优 美的 抒情 手法 来 赞美 故乡 的人 性 美与 人情 美 ,较 少 的 二 三 十年 代 乡土 文学 的继 承 与异 变 。下面 ,我主 要从 小 说流 派 的 批 判 与揭 露 ,让 人们 通过 在 城 乡对 比中来 感 受乡 村 自然健 康 的人 角 度来 分析 他在 现代 文学 史上 的意 义 。 性 、 古朴 淳 厚的 民风 习俗 ,看到 都市 的 丑恶 、人 性 的异化 等 , 以 沈 从文 与 乡土文 学 此 来 重建 民族 品 格 。如沈 从 文创 作 的一 系列 都市 题材 作 品 : 《 八 2 O 世 纪2 0 年 代 ,在 鲁迅 的影 响下 中 国文 坛 上 出 现 了 “乡土 骏 图 》 《 绅 十的 太太 》 《 都 市一 妇人 》等 ,在这 些作 品中 ,作者 文 学 ”作 家群 ,这 类 作家 群主 要 可分 为两 类 :一 批是 继承 了鲁迅 批 判 了都 市文 明 的丑 恶 、对人 性 的异 化 ,并 且通 过这 些 与其 湘西

表现 了这一 点 。从 沈从 文 的创 作 中 ,尤其 是 以湘 西题 材 为代 表 的 由此 ,在某 种 程度 上 我们 可 以说沈 从 文 的湘 两题 材作 品 既是 作 品 :如 《 边城 》 《 萧萧》 《 三三 》 《 柏 予 》等 ,我 们可 以看 出 对 乡土 文学 的发 展也 是异变 。 他 主要 是沿 着废 名 乡土 抒 情 小说 的道 路发 展 , 以 田园诗 的格 调来 二 、沈 从文 与京 派文 学 描 写乡 土风 情 。沈 从文 自 己也 说 , “ 自己有 时常 常觉 得有 两 种笔 作为 “ 京 派 文 学 ”的 代 表 , 沈 从文 无 论是 对 它 的成 立 ,还 调 写文 章 ,其 一种 , 写乡 下 ,则仿 佛 有与 废名 先 生相 似处 。由 自 是对 丰 富这 一 小说 流派 独特 的特 色 ,抑 或 是对 这 一流 派在 其后 的

沈从文与京派文学京派

沈从文与京派文学京派

第六讲沈从文与“京派”文学第一节沈从文的生平思想沈从文(1902-1988),湖南省凤凰县(今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

原名沈岳焕。

祖父曾任贵州提督,嫡祖母为苗族。

父亲年轻时就入伍从军,辛亥革命时参与当地的武装起义,后因谋刺袁世凯事泄而亡命关外,母亲是世家之女,从小就认字读书,对沈从文影响最深。

湘西偏僻的地域特点和他身上独有的苗、汉、土家三个民族的血统,对他性格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

沈从文6岁入私塾,15岁从凤凰县第一小学毕业,这是他的最后学历。

1917年8月,即按照当地的风习进入地方土著部队,在沅水流域驻留,先后当过士兵、班长、司书、文书、书记等,在部队活动的沅水流域各县,见识了"湘军"的强悍和杀人如麻的残忍,也见识了地处川、湘、鄂、黔四省交界的湘西这方土地上的人民的美好人性。

1922年(20岁),在接触新文学后,出于内心的憧憬,独自闯荡北京,升学失败后,住在"酉西会馆"(半年后迁入银闸胡同一公寓"窄而霉斋")自学,并开始文学创作。

这时期,主要用"沈从文"、"休芸芸"等笔名在《晨报副刊》、《现代评论》、《小说月报》和《新月》等刊物上发表作品,并与胡也频编辑《京报》副刊和《民众文艺》周刊。

郁达夫那篇著名的《给一个文学青年的公开状》,就是在1923年收到沈从文的求助信后给他的回信。

1926年(24岁)出版第一部作品集《鸭子》(包括散文、小说、戏剧和诗歌),1927年又出版了短篇小说集《蜜柑》,在文坛上开始崭露头角。

1928年1月,到上海,8月应胡适之邀,以小说毕业的资历担任上海"中国公学"的讲师,讲授写作。

这一年,他还出版了小说戏剧集《入伍》、长篇小说《阿丽丝中国游记》第一卷和第二卷、《篁君日记》,短篇小说集《好管闲事的人》、《不死日记》,以及《老实人》、《雨后及其他》等。

1929年1月,开始与胡也频、丁玲夫妇一起创办文学杂志《红黑》和《人间》,并参加新月社。

中国现代文学教学课件第十一章现代乡土抒情小说流派——京派小说

中国现代文学教学课件第十一章现代乡土抒情小说流派——京派小说
7
政治意识的淡化与艺术独立意识的增强
• (一)多写乡土中国的平 民现实的题材
• (二)从容节制的古典式 审美趋向
• (三)比较成熟的小说样 式
二、代表作品评析
• 竹林的故事(节选)
• 废名把小说写得像诗、散文一样优美,平淡如水、没有高潮 也一样有吸引力。他的小说情节淡化,不见大起大落,只是 写了平凡人的平凡生活,语言简朴优美,抒情依连,洋溢着 田园牧歌式的恬静气息。《竹林的故事》正是他这一风格的 体现。
3.老船夫的形象:“善”的化身
老船夫是“善”的化身,五十年如一日地在渡 口摆渡送人,任劳任怨,只靠公家的三斗米、七 百钱带着外孙女过着恬淡自足的生活。他从不肯 接受别人的馈赠,且慷慨大方地备办酒茶为客人 解乏,获得了河街上众乡亲的一致敬重。而为了 外孙女翠翠,老船夫更是付出了一切的关爱和仁 慈。
4.边民的群像
(二)主旨
《边城》建构了一个诗意的田园牧歌世界,支撑 其底蕴的是一种美好而自然的人性。 小说写出翠翠与傩送兄弟爱情悲剧,作者更倾向
于把根源归为一种人事无法左右的天意;
所表现的似乎是一个“谁也没有错”的悲剧,有意 识在人性层面上叙述故事,无意发掘悲剧产生的 人为的、社会的、道德的因素。
小说围绕着故事的展开、发展与结局,表现了每
•小说营造出来的这种规避了人生丑陋的和谐、宁 静的牧歌世界,正反映了作者对扰攘尘世的厌弃、 对人间纯美的追求。 •艺术表现上,废名小说淡化故事情节,不追求结 构的完整;喜写富有情致的片段,精心构建诗境 和画境;善于提炼语言,讲求炼字炼句,并在白 话中揉进了一些文言成分,从而使文字显得古奥 简练,富有韵味和涩味。
个人的“人生形式”,“优美,自然,又不悖乎人性的 人生形式”。
理想的生命形态

魅力湘西美之融合——浅析京派作家沈从文笔下“湘西世界“的独特魅力

魅力湘西美之融合——浅析京派作家沈从文笔下“湘西世界“的独特魅力

和对 于纯朴 乡村 的生活赞美是他们 的价值取 向。喜欢描写少
受现代文明侵袭 的乡村 田园生活和幽静 的农 村 ,向往一种人
与人之 间真情 、友爱 、纯朴、天真 的关 系。而作为京派领衔 作 品 ,主要是通过对湘西人原 始 ,自然的生命形式赞颂人性 作家 的沈从文 ,把京 派作 家的这个特 色发挥到 了极致 。他竖 美 。正是这种 “ 乡下人 ”的 的人 生 形 式 。 ”
关键词 :湘西世界 ;魅 力; 自然美;人性 关
作 为京 派代表作 家的沈从文 ,他 笔下的 “ 湘西世界”极 的批判。让读者清楚 了解 中国的现状极其发展的根源 。但沈 为明显 的体现 了京 派作家作品 的特质 ,呈现出乡村 中国的文 从文则独树一帜为世人建造 了一个现代版的 “ 世外桃源”…. 学形态 。故 乡那如 诗如画 ,充满传奇性 的地域色彩 ,赋予他 充满神奇和无穷魅力 的 “ 湘西 世界” 。正是沈从文秉持表现
创作 的灵感 。凭借 他的 “ 湘西世界 ”的作品 ,沈从文对 中国 人性美的文学理念 ,他 的创作偏 离了3 年代文坛 的主流 。当 0
现代文学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作出独 特的贡献 。 左 翼文学激进的政治 口号 和工业 文明急剧地 冲击着传统文明 京 派作 家有一 个显 著 的特色 ,那 就是 注重 自然生命 之 的堤岸时 ,而他却把 目光 聚焦 在 “ 湘西世界 ”那片神奇的土
文 孛评 论
魅力湘西 美之融合
浅析京派作家沈从文笔下 “ 湘西世界 “ 的独特魅力
唐歆瑜 桂林 市广播 电视大学 广西桂林 5 10 40 2
摘要 :京派代 表作 家沈从文 以他独特的 “ 湘西世界”为 中国文学和世界 文学作 出 了突 出的贡献 ,而他的作品具有浓郁 的 湘西地域风采 ,弥漫着浓厚的 乡土气息,展现 了湘西世界神 奇独特 的魅力 ,其笔下的湘 西普通 百姓所具有 的人性 、人情之 美 更令人赞 美和向往。这位执着的 “ 乡下人 ”对其故 乡湘西情有独钟 ,倾情赞 美故 乡的 乡村世界 ,而这 一切都 源于他人生感悟 和对故土的热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实 于在 的 对题 描 乡材 写 土上 中, 国他 们 和大 平多 民倾 现向 " " "
趋于 在 向从 风 容格 节上 制, 的他 古们 典大 式多 审倾 美向
出在 了文 比体 较上 成, 熟他 的们 小大 说多 样创 式造
4
"
一、追寻纯静优美的乡村生活
京派作家所追寻的,是对纯静优美的乡村 生活的回顾。 京派作家追寻一种恬静、自然的田间风光。 他们在追寻中,往往把自己拉回到很远的 童年时代。 京派作家所崇尚的是淳朴、原始的人性美、 人情美。
汪曾祺的诗化小说

汪曾祺早在20世纪40年代 就开始写小说,出版了 《邂逅集》,1962年写了 3个短篇,出了一个小集 子《羊舍的夜晚》,80年 代初,60多岁的汪曾祺开 新花,写了《受戒》、 《大淖记事》等,1994年, 四卷本《汪曾祺文集》出 版。重新写作的汪曾祺, 半个世纪一以贯之,可谓 风情依旧,这“依旧”就 是他始终如一的非小说特 质。
沈从文在《长河· 题记》里写道:‚1934年 的冬天,我因事从北平回湘西,由沅水坐 船上行,转到家乡凤凰县。去乡已经十八 年,一入辰河流域,什么都不同了。表面 上看来,事事物物自然都有了极大进步, 试仔细注意注意,便见出在变化中的堕落 趋势。最明显的事,即农村社会所保有那 点正直素朴人情美,几乎快要消失无余, 代替而来的却是近二十年实际社会培养成 功的一种唯实唯利庸俗人生观。敬鬼畏天 命的迷信固然已经被常识所摧毁,然而做 人时的义利取舍是非辨别也随同泯灭了。‛
代表作 《边城》
(一)优美而黑暗的湘西世界

在沈从文的小说里, 我们知道沈从文生活 在一个何等恬静、优 美、和睦的湘西世界。 但是,我们同样要知 道,沈从文又看到了 一个残酷的黑暗现实。 他在湘西土著部队当 兵,随部队迁移,见 到军队残酷杀戮大批 无辜乡民的惨状 。
茶峒风光
(二)对湘西人性美的追求与赞颂
第三讲 京派文学和沈从文小说
教学目标:
1、了解京派形成的文化背景、基本倾向、 文学史地位、共性特征及主要作家; 2、分析沈从文作品的特色与得失,掌握作 家的观照价值。
注:该讲为本学期重点
2
“京派”是指30年代活跃在北平和天津等北方城
市的自由主义作家群。 第一,他们多是“文学研究会”未曾南下的成员。 第二,他们多是北大、清华、燕大、南开等几所 知名大学的著名学者、教授。 第三,他们是“乡土文学”传统的继承者。 第四,没有正式的组织和宣言,但他们大都集中 于林徽因、朱光潜组织的两大文学沙龙。 第五,他们的作品大多发表于《现代评论》、 《水星》、《骆驼草》、《大公报· 文艺副刊》、 《文艺杂志》等几大刊物。
沈从文认为“新生活”会给农村带来经济 的衰退与堕落,造成正直朴素人性美的丧 失,取而代之的是唯实唯利的庸俗人生观 。 作者把那个倒霉的“新生活运动”作为现 代生活祸害的象征。 他说:人们‚不知道‘新生活’是什么, 记忆中只记得五年来,川军来了又走了, 共产党来了又走了,中央军来了又走了, 现在又听人说‘新生活’也快要上来,不 明白‘新生活’是什么样子,会不会拉人 杀人。……断定‘新生活’当真要上来了, 不免惶恐之至。”

三、创造平和冲淡的民族风格
平和冲淡的艺术风格是京派小说作家所极力追求 的。京派却极力淡化痛苦,用轻松冲淡的文字写 痛苦和不幸。 以沈从文、废名为代表的京派小说风格是一种受 传统文化影响很深的风格,是一种民族特色,他 们通过平和冲淡的笔墨,描绘的是具有传统特色 的风景画和风俗画。 京派小说借鉴传统的艺术技巧,创造诗的意境, 并在语言上做到活泼清新,自然贴切,明白如话, 简约精炼。

沈从文的小说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色 彩斑驳的湘西历史生活画卷,在这幅画卷 里,全部的美学理想的基石是对“人性”, 人的价值,人的道德观念蕴含的独特思索, 是对人性美、人情美的追求与赞颂。
沈从文所写的湘西是与城里人相对的“乡下 人”,沈从文认为乡下人虽然不像城里人那样聪 明,但比城里人善良、淳朴、厚道,并具有丰富 的想象力。沈从文把他的“乡下人品格”扩展到 水手、厨子、农民、士兵、流浪汉、妓女、强盗、 土匪,在他们各式各样的生活中,无论平常或怪 异,都诚实、单纯、友好、纯洁,重义轻利,坦 率热情,剽悍好勇,都跳跃着一颗颗鲜红热烈的 心,都具有活泼的人性。 作品《船上岸上》、 《边城》、 《长河》等。 外国评论家说沈从文写的是“乡土神话” 。

纯静优美的乡村
二、探索和谐新颖的表现形式
京派小说追求一种和谐的美,在和谐中体现崇高, 在和谐中体现完美,在和谐中见真情。因为真情, 京派小说是一曲有神韵的抒情诗;因为和谐,京 派小说是一幅有灵气的风景画。其环境描写、其 人物塑造、其故事结构无一不用诗的情感去表现, 然而又是用写实的笔触抒发浓厚的感情,显得既 实在又浪漫,既现实又虚幻。 散文化是京派小说的另一特点。他们摆脱了传统 的小说重情节、重故事的俗套,追求一种重意境、 重诗韵、重情感、重氛围的生活化、散文化小说。

在30年代,老舍和沈从文 都是风俗文化型作家。老舍 写市井风俗文化,沈从文写 乡土风俗文化。老舍是京味 小说的开创者,沈从文是湘 西小说的集大成者。
1902—1988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9
“中国第一流的现代文学作家,仅次于鲁
迅” (美· 金介甫)
“沈从文在中国有如十九世纪法国的莫
泊桑、或俄国的契诃夫,是短篇小说之 王”(司马长风《中国新文学史》)
(三)对湘西封建性的忧虑与否定
沈从文虽然在作品中极力地追求和赞美着 湘西人民的人性美,但湘西并不是世外桃 源,沈从文在表现湘西纯朴、淳厚、善良、 洒脱的同时,也表现了湘西的平庸、狭隘、 封建、野蛮。 沈从文愈来愈觉得湘西是封建的、落后的、 闭塞的。他在肯定,赞美湘西的人性美、 道德美的同时,对湘西的封建文化产生了 极大的忧虑。
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侯选人.
10
沈从文的湘西世界

沈从文(1902—1988), 原名沈岳焕,湖南风 凰县人,出身于一个 破落的军人官僚家庭。
沈从文自1926年出 版第一部小说集《鸭子》 以来,先后发表了《蜜 柑》、《龙朱》、《虎 雏》、《都市一妇人》、 《月下小景》、《边 城》、《八骏图》、 《绅士的太太》、《长 河》等三十多部小说集 和《记胡也频》、《记 丁玲》、《从文自传》、 《湘西》、《湘行散记》 等长篇传记和散文集成 为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 多产作家和京派代表人 物。

沈从文说的:“你们能 欣赏我故乡的清新,照例 那作品背后蕴藏的热情却 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 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 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 在作品《萧萧》、《月下 小景》 、《柏子》 、 《边城》 、《丈夫》中 都体现出他的忧虑。
(四)对湘西“新生活”的幻灭与 恐慌
使沈从文从湘西的“乡土神话”中走出, 更清楚地认识严酷的现实,应归因于1934 年的湘西之行。这次湘西之行,使他发现 湘西现实与他写的“乡土神话”完全不是 一回事。他这时的思想感情,不仅没法再 沉浸在理想世界的追求中,而且也不再只 是对湘西封建性的忧虑,他这时表现出了 对湘西现实的幻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