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老舍巴金
茅盾老舍巴金课件

他出生于一个封建地主家庭, 早年就读于成都外国语专门学 校,后赴法国留学。
回国后,他投身于文学创作, 成为20世纪中国文坛杰出的文 学家之一。
巴金的主要作品
《家》、《春》、《秋》
这是巴金的代表作“激流三部曲”,描写了封建家庭内部的矛盾和冲突,反映 了当时社会的面貌。
《雾》、《雨》、《电》
这是巴金的另一部重要作品“爱情三部曲”,通过描写青年男女的爱情和人生 追求,展现了当时青年人的苦闷和追求。
叙事结构严谨
语言简练明快
茅盾的作品在叙事结构上非常严谨,情节 安排紧凑,情节发展自然流畅,引人入胜 。
茅盾的作品语言简练明快,文字质朴自然 ,表达力强,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02
老舍部分
老舍生平简介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作家 、语言大师,被誉为“人民艺术家”。
社会批判意识
老舍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批 判和反思,尤其是对旧社会的黑暗和 人性的扭曲进行了深刻的揭示和批判 。
老舍善于刻画人物形象,尤其是底层 人民的生活状态和心理活动,塑造了 许多鲜活的人物形象。
03
巴金部分
巴金生平简介
巴金(1904-2005),原名李 尧棠,四川成都人,中国现代 著名作家。
01
茅盾(沈德鸿)
茅盾出生在浙江桐乡县,早年曾在北京大学学习,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
基人之一。他的生活经历丰富,曾参与政治活动,也曾在上海、香港等
地从事文学创作。
02
老舍(舒庆春)
老舍出生于北京,早年曾在英国伦敦大学学习,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小说
家和剧作家。他的作品多以描绘底层人民的生活为主,具有浓厚的生活
《骆驼祥子》
矛盾巴金老舍作品记忆口诀

矛盾巴金老舍作品记忆口诀
一、矛盾作品记忆口诀
茅盾原名沈德鸿,《子夜》长篇最恢宏,还有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和《残冬》。
《蚀》三部曲处女作,《追求》《幻灭》又《摇动》。
二、巴金作品记忆口诀
巴金小说三部曲,传扬四海和五洲,爱情三曲《雾》《雨》《电》,激流三部《家》《春》《秋》,建国后敢说真话,五十万字《随想录》,处女作品《灭亡》后。
三、老舍作品记忆口诀
老舍老舍现代作家,舒庆春呀就是他。
笔名老舍字舍予,尊称“人民艺术家”。
长篇小说夸一夸,《四世同堂》顶呱呱。
《猫城记》里《赵子曰》,《骆驼祥子》别《离婚》,学《老张的哲学》骑《二马》。
去看话剧到《茶馆》,《龙须沟》有家《红大院》,《方珍珠》是那儿《女店员》,《春华秋实》又一年,拍张《全家福》笑开颜。
中篇小说记不难,《我这一辈子》呀,最爱看《月牙儿》。
茅盾

茅盾。
阁1.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汉族,浙江桐乡人。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我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
自清。
斋2.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其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炼,文笔清丽,极富有真情实感。
冰心。
轩3.冰心(1900.10.05-1999.02.28),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
取“一片冰心在玉壶”为意。
著名诗人、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家。
圣陶。
殿4.叶圣陶(1894.10.28~1988.2.16),原名叶绍钧,字秉臣。
江苏省苏州人。
现代作家、教育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
巴金。
堂5.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甘。
笔名巴金。
祖籍浙江嘉兴。
现代文学家、翻译家、出版家,“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
老舍。
宫6.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本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满族正红旗人,原姓舒舒觉罗氏,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
鲁迅。
厢7.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树人,字豫山,浙江绍兴人,鲁迅的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等,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毛泽东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钟书。
苑7.钱钟书(1910.11.21-1998年12月19日)字默存,号槐聚。
江苏无锡人。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
曾为《毛泽东选集》英文版翻译小组成员。
秋雨。
榭9.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当代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
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多年,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上海写作学会会长。
从文。
第八讲__茅盾、老舍、巴金

《春蚕》、《秋收》和《残冬》被称为“农村三部 曲”,通过老通宝一家的悲剧性遭遇,揭示了在半 殖民地经济条件下,农民不可避免地走向破产的命 运。 茅盾小说的特点除了上面所说的对社会生活的总体 性描绘之外,另一个特点是擅长从经济的角度入手 来剖析整个社会性质和状况。 社会剖析派——吴组缃、沙汀、艾芜 所谓社会剖析派是指在茅盾影响下所形成的一个小 说创作流派,专注于表现社会的政治经济结构,以 小说的方式来剖析中国社会的结构和性质。
吴组缃。代表作《一千八百担》、《樊家铺》。 沙汀。 前期代表作 《法律 外的航线》 、《兽 道》、《代理县长》,40年代代表作有短篇 《在其 香居茶馆里 》,长 篇小说“三 记”: 《淘金记》、《困兽记》、《还乡记》。沙汀 小说的特点在于擅长描绘四川地方风俗,对破 落地主、基层官吏以及袍哥大爷的贪婪、狡诈、 凶狠的丑恶嘴脸有入木三分的刻画。这些小说 对四川内地社会的刻画揭示了国民党统治的腐 败。在讽刺中包含着深广的忧愤。
《子夜》更是对30年代初中国社会状况的一个全面描 画。这部小说通过吴荪甫的不可避免的失败,表现了 这样一个思想主题:即在半殖民地的中国,发展民族 资本主义的道路是走不通的。《子夜》是30年代初中 国社会生活的全景式描写,从空间场面上看,描写了 上海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从富豪的客厅到平民的窝棚, 从工厂车间到股票交易所,从公园到有了交际场所, 几乎没有一处被遗漏了,而且小说还写到了乡村。从 人物形象看,也是各色齐全,从金融巨头到小工人, 从小商人到土财主,从交际花到姨太太,从学者到军 官,每一个阶层的人都写到了。所以说,《子夜》准 确把握了30年代社会各阶级、各阶层的人的思想、性 格、心理、命运及其历史纠葛和流动,全面地反映了 整个时代的全部丰富性和复杂性。
老舍小说的京味:1.首先体现在取材上,老舍 凭借着对老北京的丰厚的生活经验,写出了北 京市民世界的世态人情,展现了一幅丰富多彩 的老北京风俗画卷。2.对北京市民的文化心理 结构有深刻的揭示,如他们的爱排场、讲礼仪、 守规矩,性格中的懒散、苟且、谦和、懦弱, 都有较为深刻的刻画。3.作品中的幽默带有鲜 明的北京市民文化的印迹,这种幽默含有自我 解嘲、自我批判的意味,但有时也会流于油滑。 4.语言采用了鲜活生动、浅白易懂的北京口语, 渗透着北京文化的神态气韵。
现代作家的文化类型对比——以茅盾、巴金和老舍为例

学 术 论 坛DOI:10.16661/ki.1672-3791.2020.01.249现代作家的文化类型对比①——以茅盾、巴金和老舍为例王星(荆楚理工学院 湖北荆门 448000)摘要:对于一个文学时代的风度而言,五四时代代表的是弥足珍贵的开拓精神,三四十年代代表的是建设中的雄浑气魄,那么在茅盾、巴金以及老舍身上,充分具备这种具有时代意义的开拓者和建设者的气魄。
这点毋庸置疑,我们可以从外国作家的评价和角度加以印证。
在五四年代的作家们之所以热爱国外文学,不仅仅只是易卜生和卢梭等人所引起的中外文学开放思潮,还加上了莫泊桑、契科夫等人怪诞思维。
关键词:茅盾 巴金 老舍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20)01(a)-0249-021 茅盾、巴金、老舍的文学地位对于列夫托尔斯泰,虽然那时候国内已经翻译了关于他的十几个诗集,但是就五四年代对于他的理解,还只是局限于他那本“艺术论”身上。
到了三四十年代,特别是在茅盾等几位文学大家,尤为喜欢一些气魄宏大和境界高明的国外作家。
老舍喜欢狄更斯、康拉德、福楼拜,就狄更斯而言,他的作品在艺术的表现形式上是比较粗糙的,但是正是由于这种粗糙,使得他的作品让更多作家直观地感受他的狂野和粗放,使得作家的灵感变得汪洋肆意,汹涌澎湃,其气魄的舒展如细水长流不失圆润,这大概就是老舍热衷于此的原因。
而巴金则是更加倾向于列夫托尔斯泰,这是他后期的喜爱,前期则是喜欢左拉的“卢贡-马加尔家族”,正是巴金在阅读这些优秀作品时,激发了他深邃不见底的创作欲望。
在另一个角度上,他对于鲁迅的评价也是相当之高,对其针砭时弊、锋芒露骨、毫不留情的笔力所折服,虽然他对于鲁迅颇为佩服,但是受到他的影响也只是局限在短篇小说上,他曾说过鲁迅的“孔乙己”写得多好啊,寥寥千字就刻画出了一个活生生的人物,对于“故乡”和“祝福”等短篇小说则是用精美来形容。
整体而言,巴金是从小说的凝练和深刻上汲取鲁迅先生的精华,但是谈到“气魄”一词时,他则提起了左拉。
[名人故事]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的文学成就谁更高
![[名人故事]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的文学成就谁更高](https://img.taocdn.com/s3/m/d84a12fd227916888586d77d.png)
[名人故事]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的文学成就谁更高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的文学成就谁更高文学很难互相比,比是一种科学思维,未必适合人文领域。
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文学很难拿出一个客观标准来对比。
上大学时,经常会有同学认为(包括我自己),某某人是二流文人,或者说谁比谁写的好,老师会很严肃地说:“你说的是外行话。
”换言之,文学研究不能用来讨论谁好谁坏、谁排第一谁排第二的,这就像历史系不能说“假如历史如何”,中文系也不能说“谁是最好作家”。
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这又是另一回事,著名英国历史学者弗格森就常用“假如历史会如何”来研究,在具体操作层面,几乎所有历史学者都会有“假如历史会如何”的想法。
鲁迅全集读过数遍。
郭沫若全集也读过文学部分。
茅盾的书读过《子夜》和几个中篇(《林家铺子》《春蚕》等,感觉比《子夜》写的好得多),还有他的文论(茅盾晚年基本是文论家,但他的文论写的很坏,充满了官气)。
巴金的书,读过《家》《春》《秋》和《寒夜》,晚年有一些随笔性的文章,影响很大,但感觉一般。
老舍的小说、戏剧基本都读过。
曹禺的话剧基本都读过。
从这个阅读覆盖面来说,显然是不太够的,不能做全面评价,只能谈谈个人的感受。
1、这个名单忽略了沈从文、张爱玲等。
但从艺术角度看,沈从文、张爱玲比这6个人强(除了老舍之外)。
此外张天翼、穆旦、郁达夫等人也很好。
总之,这个名单偏政治化,有以政治标准替代文学标准之嫌。
2、文学史的地位与文学水平不是一个概念。
文学史的地位在于其开创性,这样懂外文的比较有优势,直接拿别人的东西来用就可以。
比如鲁迅,他被认为写出了中国第一篇现代意义上的白话小说(实际上不是,第一篇现代意义上的白话小说是陈衡哲的《一日》,发表在1917年1月在美中国留学生的杂志上,影响可能不如《狂人日记》),此外,鲁迅开创了乡土文学的方向,他使白话小说提升到一个比较成熟的境界,这个历史功绩是无可替代的。
矛盾,老舍,巴金,沈从文。

矛盾,老舍,巴金,沈从文。
吴荪甫形象的意义吴荪甫的悲剧来自民族资产阶级在30年代初期可悲的历史处境中所受的社会各种经济、政治和阶级力量相抗衡而产生的合力。
①小说通过人物的命运,揭示了三十年代初中国社会的现实及城乡阶级关系;揭示了民族资产阶级的二重性及其破产的必然性。
②说明在帝国主义压迫和国民党政权统治下,资本主义道路是走不通的,形象地驳斥了在当时中国社会性质的大论战中,托派所宣扬的中国已经走向资本主义道路的“谬论”。
③吴荪甫的悲剧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时代、民族的悲剧。
矛盾小说的成就以及文学史的意义:一、开掘了小说创作的新范式——“茅盾范式”1、现实主义与革命现实主义方向。
茅盾作为中国新文学中一位坚持现实主义传统的杰出代表,自始至终高举现实主义旗帜,为中国新文学开创了一种充分反映“时代性”与“社会性”的现实主义传统。
茅盾小说紧贴时代的变迁,具有系列性和编年史特征。
茅盾自觉地担当了中国现代革命史的书记和传记作者,通过一个历史时期广阔、复杂的社会面貌的反映,以显示这个时代的本质特征。
2、气势宏大的史诗格调。
史诗格调一般有如下特征:(1)以揭示“历史本质”为目标。
(2)在结构上具有宏阔的时空跨度与规模。
(3)重大历史事实和艺术虚构的结合。
(4)英雄形象的塑造和英雄主义基调。
3、注重社会剖析的“理性化”叙事。
在小说叙事中贯穿清晰的理性思路,甚至主张用社会科学理论分析现实、指导创作,并以此取舍情节、塑造人物、托出主题,揭示现实社会生活的“本质”,是“茅盾范式”最鲜明的创作特色。
二、茅盾出现的文学史意义茅盾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长篇小说的创作上,他的长篇小说创作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
他是"社会分析派" 的创始人及代表作家,也是彻底改变"五四" 中长篇小说的幼稚状态,使之走向完善的最突出的小说家。
他的小说适应了30年代生活内容的变化,对鲁迅开创的中国现代短篇小说文体作了新的拓展,向中长篇延伸,大大提高了中国现代小说反映生活和人的心灵深广度的可能性。
著名作家及历届茅盾文学奖

中国先锋作家
残雪《苍老的浮云》
刘索拉《你不能改变我》
王朔《永失我爱》《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京派小说代表人物,塑造方言等文学形象,
深得读者喜爱,获批评争议最多,作品曾被贯以痞子文学的称号。
马原《冈底斯的诱惑》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格非《格非文集》狂狷当代荒诞文学先锋作家,颠覆传统文学创作模式,代表作品《五 行山下》、《八卦炉中》笔走偏锋,属于典型的另类创作。
3孙犁:发表小说《荷花淀》等作品,受到广泛赞扬,毛泽东曾称赞他是一位有风格的作家。浓郁的风情化,使他的作品饱浸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深邃内涵。
4汪曾祺:《受戒》和《大淖记事》是他的获奖小说,他以散文笔调写小说,简洁,朴素,诗意化与人性化交融在一起,令人回味无穷。
5北岛:朦胧诗派的创始人之一,“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成为多数人的格言。对时代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和洞见力。
鲁迅、巴金、老舍、茅盾、冰心、孙犁、周作人、胡适、郭沫若、周瘦鹃、叶圣陶、徐志摩、郁达夫、朱自清、闻一多、梁实秋 夏衍、沙汀、臧克家、赵树理、周立波、曹禺、杨朔、何其芳、魏巍、贺敬之、王蒙、三毛、周国平、余秋雨、龙应台(文化、民主)路瑶、刘心武短篇小说《班主任》荣获1978年全国短篇小说一等奖、舒婷、王朔、海子、殷夫 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柳青(创业史)
10王安忆:短篇小说《小鲍庄》被视为寻根派代表作,近期比较有影响的长篇小说《长恨歌》。一个不断地进行自我超越的作家,一个总是要寻找的作家。
历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
《你在高原》等5部长篇小说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经过五轮投票,第八届茅盾文学奖20日在京揭晓,张炜《你在高原》、刘醒龙《天行者》、莫言《蛙》、毕飞宇《推拿》、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5部长篇佳作最终胜出,获得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崇高荣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4、祥子形象分析
• • • • 人力车夫的命运 老舍的男性中心视角 祥子的堕落,实质是个人与命运抗争的失败 虎妞和祥子之间的控制与反控制
• 5、虎妞形象分析
• 粗俗凶悍,形象鲜明, 是对传统妇女形象的 颠覆 • 与祥子相比,更加坦 率,性格中带有某种 原生态的东西 • 不符合男性审美者的 传统目光
老舍
(1899-1966)
本节内容要点
• 一、老舍及其作品介绍 • 二、老舍的“京味”小说 • 三、《骆驼祥子》分析
一、老舍及其作品介绍
• 1、老舍,原名舒庆春,字 舍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 上“市民文学”的代表。 • 2、老舍的独特贡献:将 20-30年代的“民间社会” 纳入知识分子的叙述范围 中,用文学表现中小市民 阶层的命运、思想和心理。
• 4.2 1931年底—1937年抗战爆发: 希望“大规模地描写中国社会现 象” • 小说作品: • 短篇《林家铺子》——“描写农村 生活的第一次尝试” • 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 《残冬》 • 中篇《多角关系》 • 长篇《子夜》
• 4.3 40年代的《霜叶红似二月花》 等作品,进一步展现了他“大规 模地描写中国社会现象的企图”。
• 重点关注两部长篇小说: △《离婚》:批判了张大哥为代表的市民性格,这 种敷衍混世的庸人哲学正是国民劣根性的体现, 与鲁迅当年提出的“改造国民性”主题遥相呼应, 作品体现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是老舍创作走向 成熟的标志。 △《骆驼祥子》:描写北平下层市民生活最精彩力 作,奠定了老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典 型体现“京味”小说特色(区别“京味”和“京 派”小说)。
“世纪老人”
• 茅盾的“农村三部曲” : • 《春蚕》写农民在充满着绿色希望的蚕事中走上 悲剧道路; • 《秋收》写农民在金色希望田野上幻灭; • 《残冬》写农民在饥寒交迫中做最后挣扎。
二、代表作《子夜》
• 1、《子夜》主题:表现宏大的社 会政治命题,“大规模地描写中国 的社会现象” ,“写一部农村与都 市的交响曲” 。
茅 盾
(1896-1981)
本节内容要点
• 一、茅盾及其作品介绍 • 二、《子夜》讲解 • 三、茅盾的理论主张和散文成就
• 一、茅盾及其作品介绍
• 1、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 江乌镇人。“五四”以来著名的文 艺批评家、小说家、散文家、翻译 家、编辑。 • 2、“茅盾”是笔名,1927年9月 发表第一篇小说《幻灭》时开始使 用。开始拟用“矛盾”,后叶圣陶 提议改为“茅盾”。
2、老舍小说人物 • • • • 老派市民形象 新派市民形象 正派/理想市民形象 城市底层的贫民形象
三、《骆驼祥子》分析
• 1、作品的主题意义: • 《骆驼祥子》写的是“个人主义的末路鬼”——祥 子从肉体到精神崩溃的过程。 • 小市民的悲剧——原始理想的破灭。 • 2、体现了作者的启蒙者立场。
• 3、作品的艺术特点: • ① 情节上以祥子的奋斗史 为叙述主线,清晰明一, 带说书性质。 • ② 刻画人物形象,血肉丰 满,既有符合他们身份的 语言行动,亦有大量鞭辟 入里的心理描写。 ③ 叙述和议论相结合,作者的批判和情感常常在小 说中流露。 ④ 语言和风俗描写上都带有浓浓的京味儿。
• 6、巴金如何写小说?
• “我想到在上海的活动的生活, 我想到那些在苦斗中的朋友,我 想到那过去的爱和恨、悲哀和欢 乐、受苦和同清、希望和挣扎, 我想到那过去的一切,我底心就 像被刀割着痛,那不能熄灭的烈 焰又猛烈地燃烧起来了。为了安 慰这一颗寂寞年轻的心,我便开 始把我从生活里得到的一点东西 写下来。” • “我写的是感情,不是生活。”
——完——
巴金
(1904-2005)
本节内容要点
• • • • • 一、巴金及其作品介绍 二、巴金小说分析 1、《家》 2、《憩园》 3、《寒夜》
• 1、巴金原名李尧棠,字 芾甘,四川成都人。
• 1.1 其名由来:“尧”是 李家巴金辈的排行,“棠” 和“芾甘”取自诗经中的 《召南·甘棠》篇:“蔽 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 所茇。”
3、老舍作品简介:
• 3.1 1926年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 在《小说月报》17卷第7号上连载时,署名为“舒 庆春”,但自第8号起连载上的署名改为“老舍”。 这标志着老舍文学创作的开端。之后发表《赵子 曰》《二马》
• 老舍早期创作表现了他的爱国主义,对国内现实 不满,但这时的作者不能了解国内革命,小说的 叙述存在开掘不深,讽刺过于表面等问题。 • 3.2 1929年在新加坡写中篇《小坡的生日》,是 儿童文学创作。 • 3.3 1930-1936年,创作六部长篇小说,分别是 《大明湖》《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 《骆驼祥子》《文博士》;同时创作了《赶集》 《樱海集》《蛤藻集》三个短篇小说集。
• 5、茅盾的意义:开拓了现实主义创作风格
• 5.1 社会剖析派小说: • 创作理念:“主题先行” • 茅盾说:“在横的方面,如果对于社会生活的各 个环节茫无所知,在纵的方面,如果对于社会发 展的方向看不清楚,那么,你就很少可能在繁复 的社会现象中恰好地选取了最有代表性、典型性 的,即是具有深刻的思想性的一事一物,作为短 篇小说的题材。对于全面茫无所知,就不可能深 入一角:这是我在短篇小说写作方面所得到的一 点经验教训。”
• 1.2 “巴金”笔名由来:
• 2、巴金的家庭:出生在封建官僚家庭,因 此日后必须接受改造。 • 幼年接受良好的家教,第一位老师是母亲。
• 3、巴金少年时 期遭遇家庭变故, 青年时期到巴黎 留学,开始信仰 “无政府主义”。
4、何为“无政府主义”?
• 又称安那其主义,反对任何国家形态的压迫,认 为这种压迫是一种强权;崇尚个人自由,认为人 生而自由,社会没有任何理由去侵犯一个人的自 由。 • 但无政府主义者没有一个明确的组织,只是靠个 人的理想和激情去反抗,因此无法成功。这时他 们往往采用极端的方式,也就是恐怖主义,以死 应对。 • 当时的几个代表人物:巴枯宁、蒲鲁东、克鲁泡 特金
• 3、茅盾是文学研究会和民众戏剧社的主要发起人 之一,1921年接手《小说月报》,将其改革成新 文学的主要阵地,声名鹊起。 • 4、茅盾的主要作品: • 4.1 《蚀》三部曲:写了“青年在革命浪潮中所 经历的三个时期”。 • 《幻灭》写了“革命前夕的亢昂兴奋和革命既到 面前时的幻灭”。 • 《动摇》写了“革命斗争剧烈时的动摇”。 • 《追求》写了“动摇后不甘寂寞尚思作最后之追 求”。
3.4 老舍的短篇小说佳作:《月牙儿》《微神》 《断魂枪》《柳家大院》等。 △ 重点关注两部短篇小说:
• 《月牙儿》是老舍的短篇代 表作,写了母女两代烟花女 子的故事,体现着作家对黑 暗市民社会的批判。 • 《微神》是老舍唯一的爱情 小说,通篇笼罩空濛真切的 柔情,体现出浓郁的抒情风 格。
二、老舍的“京味”小说
• 5.2 乡土小说:以深邃的眼光看到革命后封建土 壤上更加深刻的悲剧,发掘出整个民族的文化心 理结构。 • 茅盾说:“关于‘乡土文学’”,我以为单有了 特殊的风土人情的描写,只不过像看一幅异域的 图画,虽然引起我们的惊异,然而给我们的,只 是好奇心的餍足。因此在特殊的风土人情而外, 应当还有普遍性的与我们共通的对于运命的挣扎。 一个只具有游历家的眼光的作者,能给我们以前 者;必须是一个具有一定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作 者方能把后者作为主要的一点而给与了我们。”
• 瞿秋白:“这是中国第一部写实主 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一九三 三年在将来的文学史上,没有疑问 的要记录《子夜》的出版”。
• 2、《子夜》的复杂线索:
• 2.1 主要矛盾: • ① 民族资本家吴荪甫与买办资本家赵伯韬的矛盾, 这是作品的主线索。 • ② 吴荪甫与工人的矛盾。 • ③ 吴荪甫与农民的矛盾。这条线索没能贯穿始终。 • • • • • 2.2 次要矛盾: 吴荪甫与民族资本家同行朱吟秋等人的矛盾; 吴荪甫与经纪人、交际花的矛盾; 吴荪甫与教授、诗人的矛盾; 吴荪甫与妻子林佩瑶、妹妹蕙芳的矛盾……
7、巴金的人生
• 早期:无政府主义者, 体恤弱势群体, 追求理想和信仰。 • 三四十年代:关注民瘼、体察民生 • 建国和解放后:真诚改造自己,为政治强权所迷 惑,知识分子立场隐退。 • 文革后:真诚忏悔,继续追寻生命价值。
• 8、巴金理想: • “每个家庭都有住宅, 每张口都有面包,每 个心灵都受到教育, 每个人的智慧都有机 会发展。”
• 浓厚的抒情气氛 • 哀怨婉约的文字 • 舒缓自如的笔调
3、《寒夜》的要点
• 3.1 主题意象:寒夜 • 气氛:寒冷、凄凉 • 3.2 《寒夜》意蕴 • ① 知识分子冲出“大家”,却陷入新的“小家” 的束缚当中,作者打破了前期作品中的“启蒙神 话”。 • ② 五四“爱情神话”的退场。 • ③ 知识分子对生存的恐惧:汪文宣 • ④ 娜拉走后又“回来”的典型:曾树生
• 5、巴金的小说代表作:
• 《灭亡》(1929) 、《死去的太阳》(1931) • 《爱情三部曲》:《雾》(1932)、《雨》(1933)、 《电》(1935) • 《激流三部曲》:《家》(1933) 、《春》(1938)、 《秋》 (1940) • 《憩园》(1944) • 《第四病室》(1945) • 《寒夜》(1947)
3、《子夜》的人物设置:
• 3.1 人物形象符合作家的主题设置,不能离开 小说的大背景而独立存在。 • 3.2 以阶级论为基础,综合创造每一个阶级的 代表,是大写的“人”,人物独立的个性不强。 • 3.3 局限:概念化、 公式化、简单化。
4、《子夜》的艺术特点:
• ① 对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有准确的描写,体现了作 家对半殖民地社会的深刻了解和剖析。 • ② 全书场景广阔,气势恢弘,呈立体交叉式结构。 工运、农运、公债斗法三条主线贯穿整部小说。 • ③ 小说人物众多,叙述却有条不紊。全书共87个 人物,重要的人物更接近一半,他们的活动以金 钱为中心,人物形象丰满。 • ④ 人物的肖像描写精细,对于人物的心理也把握 得很准确。 • ⑤ 注重环境的烘托,符合典型环境典型人物的现 实主义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