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方案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2单元中国古代思想宝库单元过关检测岳麓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提升十二学案含解析岳麓版

阶段提升(十二)主题一以人为本、肯定人的价值与尊严——西方人文精神的核心思想【主题综述】 (1)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经历了起源(智者运动)——形成(文艺复兴)——发展(宗教改革)——高峰(启蒙运动)的历程,西方人文精神在不同时期的具体内涵各不相同。
(2)西方的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从智者运动到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都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也是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
(3)以人为本的精神是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
【针对训练1】(2018·四川全国卷冲刺演练一)意大利的人文主义者宣称:“人能够由于承认上帝而把他吸引到自己灵魂的狭窄范围以内来,但也能由于热爱上帝而使自己的灵魂扩展到他的无限大之中——这就是在尘世上的幸福。
”这表明文艺复兴( )A.强调人和人性的价值B.论述了天赋人权思想C.是人类自我意识首次觉醒D.将人类从神权中解放出来解析据题干材料中“在尘世上的幸福”反映了人文主义,人文主义强调人和人性的价值,故选A项。
天赋人权思想是启蒙思想,与材料中“意大利的人文主义者”不符,B项错误;苏格拉底对人性本身的研究,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与材料中不符,C项错误;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们信仰宗教,D项与材料中“热爱上帝”不符,排除。
答案 A主题二启蒙运动追求自由、民主、平等的精神——推动中外社会进步的时代精神【主题综述】 (1)启蒙运动是17、18世纪西欧资产阶级以理性为武器反对封建专制的思想解放运动。
启蒙运动的思想体系包括人文主义、进步的社会思想等,其主要观点是反对专制王权、贵族特权、等级制度和愚昧迷信,提倡政治民主、权利平等、个人自由和科学精神,“理性”是启蒙运动的核心。
(2)启蒙运动体现的自由、民主、平等精神推动了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影响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也对亚洲中国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成为人们追求解放的精神武器,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二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 科技与文学艺术》第一讲课时提升作业(含解析)岳麓版-岳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共12小题,48分)1.在周朝的力量衰朽已久,社会动荡和文化变迁威胁着周的国祚之时,孔子成了周朝政治秩序最伟大的捍卫者。
孔子的下列主X,能够说明他是周朝“捍卫者”的是( )A.“为政以德”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因民之所利而利之”D.“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解析】选D。
D项中的“礼”,指的是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从材料看孔子生活的时代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社会动荡,而孔子依然坚持恢复西周的礼制,说明其是周朝的“捍卫者”,故D项正确;A项中的“为政以德”、B项中的忠恕之道以及C项中的“因民之利”都体现出重民思想,在当时以及后世具有积极的影响,与维护周制不符合,故A、B、C项错误。
2.(2015·某某三市一模)孔子认为:夏、商、周三代,殷商继承夏代的礼制,但有所损益;周继承了殷商的礼制,也有所损益。
这反映了孔子( )A.主X政治改良B.非常推崇夏商周三代C.对夏商周三代研究精通D.主X复古倒退【解析】选A。
根据材料“殷商继承夏代的礼制,但有所损益;周继承了殷商的礼制,也有所损益”,可知,商周两朝都对前代的制度进行了改革,由此可知,孔子主X政治改良,故选A。
B、C、D都与题干材料不符,故排除。
【加固训练】(2014·东城期末)“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
”上述现象出现的社会文化背景是( )A.礼崩乐坏,思想观念多元B.尊黄老之学,学术环境宽松C.儒、释、道并存,儒学遭遇挑战D.拜金逐利盛行,传统道德观念被冲击【解析】选A。
材料“王道既微,诸侯力政”说明当时分封制遭破坏,诸侯争雄,结合所学可知为春秋战国时期,材料“九家之术,蜂出并作”表明为“百家争鸣”,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社会文化背景正是礼崩乐坏,思想多元,故A项正确;黄老学说被尊崇一般在朝代建立之初,故B项错误;儒释道并存出现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故C错误;拜金逐利盛行和传统道德观念被冲击应该是明清商品经济繁荣后,故D项错误。
高优指导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单元质检十二 中国古代的思想、科技与文艺长廊(含解析)岳麓版

单元质检十二中国古代的思想、科技与文艺长廊(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史记》载:“孟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
”孟子发扬孔子思想提出的主张是( )A.民贵君轻B.人定胜天C.克己复礼D.仁者爱人2.史学家吕思勉认为:“法家之学,在先秦诸子中,是最为新颖的。
……但法家之学,亦有落伍之处。
……社会的利益,彻头彻尾,都可用国家做工具去达到,就有将国权扩张得过大之弊。
”这里的“落伍之处”是指( )A.强调国家利益而忽视了社会利益B.维护专制君权而弱化了礼仪制度C.强化中央集权而削弱了地方权力D.注重严刑酷法而淡化了道德教化〚导学号17600213〛3.(2015北京东城期末)《汉书·夏侯胜传》载:“胜每讲授,常谓诸生曰:‘士病(害怕)不明经术(儒家经典),经术苟明,其取青紫(高官)如俯拾地芥耳。
’”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儒家建立了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B.儒学在政治上确立了统治地位C.儒家思想吸收各派学说形成新体系D.儒家经典成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导学号17600214〛4.“酒为天之降命,亦为天之降威。
(商)纣(王)以酗酒而亡,(周)文王以不腆于酒而兴。
兴亡之几,其原皆在于酒,则所以保天命而畏天威者,后人不可不谨矣。
”下列与材料观点类似的是( )A.“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B.“心”是世界万物的本原C.“承天意以从事”D.物质是不断发展变化的5.(2015广东汕头二模)唐初,傅奕批判某宗教说:“剃发染衣,不谒帝王,违离父母,非忠孝者。
”宋代,契嵩指出“方天下不可无儒,不可无老,不可无佛。
亏一教则损天下之一善道”。
由此可知( )A.傅奕主张三教合流B.傅奕反对儒学正统C.契嵩主张三教合流D.契嵩反对儒学正统6.在中国古代,作为一名知识分子,他的首要任务就是学习经学,但是在不同历史时期学习的内容有所不同(见下表)。
促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西汉宋朝经学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十三经(于唐十二经上添《孟子》)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导学号17600215〛7.(2015辽宁锦州二模)葛兆光在论述理学时说:“思想成为原则,而原则又成为规则,而规则就进入民众生活,当民众在这种规则中生存已久,它就日用而不知地成了‘常识’。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2单元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单元过关训练岳麓版

——教学资料参考参考范本——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2单元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单元过关训练岳麓版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xx·江西名校高三联考)智者学派普罗狄柯认为,神不过是人为了自身的利益而想象出来的,人们因为看到太阳、月亮、河流对自己有好处,就把这些东西命名为神。
克里底亚认为,神对人的命运是不关心的。
这些认识( )A.有利于树立起人的尊严和权威B.成为古希腊人文精神的起源C.打破了对希腊神系的图腾崇拜D.导致个人主义在古希腊泛滥A [“神不过是人为了自身的利益而想象出来的”,有利于树立起人的尊严和权威,故A项正确;智者学派普罗狄柯的思想主张只是古希腊人文思想的一部分,故B项错误;智者学派普罗狄柯的思想主张没有打破对希腊神系的图腾崇拜,故C项错误;智者学派普罗狄柯的人文主义思想与个人主义有本质区别,故D项错误。
]2.智者学派代表人物普罗塔哥拉提出:“对每一样东西都可以有两种完全相反的说法。
”这一思想的积极意义是( )A.为虚无主义开辟了道路B.开启了不可知论的探讨C.有利于摆脱神学观念的束缚D.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支持C [虚无主义是中国道家的思想,并非智者学派的思想,故A项错误;“对每一样东西都可以有两种完全相反的说法”并非不可知论,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对每一样东西都可以有两种完全相反的说法”可知有利于摆脱神学观念的束缚,故C项正确;智者学派思想没有为专制制度提供理论支持,故D项错误。
]3.苏格拉底认为,“对于自然的真理的追求是无穷无尽的;感觉世界常变,因而得来的知识也是不确定的。
要追求一种不变的、确定的、永恒的真理,这就不能求诸自然外界,而要返求于己,研究自我。
”据此可知,苏格拉底主张( )A.知识即美德B.拯救人类心灵C.认识你自己D.追求生命价值C [材料没有反映出苏格拉底“知识即美德”的主张,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苏格拉底主张拯救人类心灵,故B项错误;由“要返求于己,研究自我”可得出苏格拉底主张“认识你自己”,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苏格拉底追求生命价值的主张,故D项错误。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单元过关检测-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第Ⅰ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学者信力建说:“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战乱频仍、兵荒马乱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自由、最为开放和最不可思议的一个时代……是一个黄金的时代……诞生了中国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思想和学术派别。
”材料反映的是( )A.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B.儒家思想开始处于独尊地位C.我国传统主流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D.促使“三教合一”现象出现2.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迅速崛起。
“士与一般社会成员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他们往往能超越个人经济地位和阶级背景的狭隘限制,从社会进步、国家兴旺、民众富足的宏观角度和长远目标上思考政治人生。
”以下言论不能充分体现该观点的是( ) A.士有怀居,不足以为士也B.士可杀不可辱C.士志于道D.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3.《全球通史》在论述中国诸子百家思想主张时说:“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要用国家的军事力量予以清除;而人民群众则需被强迫从事生产劳动。
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因此不可宽容待之。
”下列观点与文中“他们”同属一个派别的是( )A.治之经,礼与刑B.唯同乎天和者为然C.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D.自贵且智者为政乎愚且贱者则治4.漫画是《季氏第十六》“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的翻版——“庶人不议,则天下有道”。
“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这一言论出自先秦( )A.儒家B.墨家C.法家D.道家5.孟子指出:“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荀子认为:“筐箧已富,府库已实,而百姓贫。
夫是之谓上溢而下漏,人不可以守,出不可以战,则倾覆灭亡可立而待也。
”这表明儒家主张( ) A.藏富于民B.勤俭节约C.忠孝为本D.国富民贫6.《汉书·艺文志》称先秦某一学派“顺四时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视天下,是以上同;此其所长也。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单元 中国古代思想宝库 第24讲 宋明理学与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课后达标检测 岳麓版

【优化方案】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2单元中国古代思想宝库第24讲宋明理学与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课后达标检测岳麓版(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宋代“二程”的思想对于儒学发展的意义在于:他们第一次以“天理”作为最高范畴,系统地整理了儒家学说,认为“凡事皆有理”而“万理出于一理”。
这从理论上确立了( )A.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B.儒家心学的统治地位C.儒家伦理学说的先天权威性D.理学作为统治思想的合理性解析:选C。
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确立于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并为汉武帝所接受,故A项错误;“二程”的思想属于程朱理学派别,与陆王心学有区别,故B项错误;“二程” “第一次以‘天理’作为最高范畴……儒家学说”,实际上是从天理的高度论证了儒家的纲常礼教、伦理道德的合理性,故C项正确;题干要求从“理论上”而不是其实际作用,故D项错误。
2.(2016·乌鲁木齐高三诊断性测试)北宋中期允许高官建立家庙,民间陆续兴建家庙——祠堂以供奉其列祖列宗,南宋祠堂被纳入“家礼”的范围,元明清三代祠堂成为民间极其普遍的活动场所。
这反映了( )A.孔子地位的下降B.理学地位的提升C.宗教迷信的盛行D.君主专制的衰落解析:选B。
材料谈到的是家庙,是供奉祖先的场所,与孔子无关,故A项错误;理学强调三纲五常、伦理道德,认为伦理道德就是天理,而宋代以后尊奉祖先、普遍建立祠堂,正是宋明理学兴起并为统治者推崇、在民间影响逐渐扩大的表现,故B项正确;尊奉祖先并非宗教,故C项错误;宋代以后君主专制不断加强,故D项错误。
3.(2016·江西赣州摸底)朱熹曾讽刺北宋理学家张载的元气(物质)不灭的思想为佛教的“大轮回”;后来的王夫之指出,恰好是朱熹自己的学说和佛教的唯心主义相一致。
这主要反映出( )A.宋明对外来文化的抵制B.理学各学派间相互攻讦C.明清之际儒学的新发展D.理学对佛教思想的吸收解析:选D。
高考历史岳麓版课件第十二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科技与文艺单元综合提升

经朱熹、王守仁等人汲取佛、道的精华, 儒学完成了更为理论化和思辨化的过程, 宋明儒学处于转 儒家思想正统 体现了唯心主义的内容,逐渐束缚了人们 型和成熟时期 地位依然如故 的思想。儒家思想发生了转型,理学产生 并发展到心学,儒家思想走向了极端,更 加适应统治者的需要
明清之际的 传统儒学遭到怀疑, 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产 批判继承 但未动摇正统地位 生和封建专制制度的衰落
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形成,推动了 书法、绘画、文学等艺术的发展
科举制度扩大了知识分子队伍,推 动了文学艺术的进步,唐诗代表了 这一时期文学的最高水平 知识分子地位提高、市民阶层队伍 扩大,推动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宋 词代表了这一时期文学艺术的最高 成就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化兴
明清 传统科技继续发展,但未转化 起,文学、绘画、戏剧等领域出现
秦朝儒学处于 受压制时期
秦统一后,儒生依旧遵守旧的主张, “焚书坑儒”,儒
非议郡县制,站在了专制主义中央 家思想受到压制
集权的对立面,不能为统治者服务
汉代儒学 改造时期
在继承先秦儒学“仁”“仁政”等思想的
儒学处于独尊 基础上,增加了“大容,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适应
了当时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可以从否定班固的评价标准谈看法。例如:班固把秦始皇评为“中下”, 我认为是不科学的。 3.提出看法后,说明时要注意史论结合,即史实+评价。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规律总结] 1.此题以汉代史学家评判古今人物等级为切入点,意在考查汉代儒家主流思想 影响社会评判价值观,儒家伦理道德成为评判是非的标准,体现了教育部考 纲中的4大能力12目标。 2.仔细审题,严格按要求作答:提出看法——找出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 ——说明史实并进行评价。 3.对表中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时,可以是肯定班固的评价标准,也可以是否 定班固的评价标准谈看法;可以是整体上归纳表格的内容,也可以是具体到 表格中的某一项内容。 4.提出看法后,需要提供具体的史实加以说明(史实+评价),切忌泛泛而谈。
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闯关检测岳麓版

单元闯关检测一、选择题 ( 每题 4 分, 共 48 分)1.(2018安徽“江南十校”检测) 《易》又称《周易》, 是论述对于阴阳变化之书, 一度被道家奉为经典。
偶合的是 , “孔子晚而喜《易》读《易》, 韦编三绝” , 且再三重申“《易》, 我后其祝卜矣, 我观其德义耳也”。
因而可知()A.儒家思想开始成为正统思想B.孔子固守治国平天下的政治志向C.儒道两家思想已呈交融之势D.暮年孔子因遭到困厄而热中卜筮答案B孔子认为《周易》中包含的“德义”与自己主张的“为政以德”是相通的, 这说明孔子固守治国平天下的政治志向, 应选 B 项。
汉武帝“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后 , 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 故 A 项错误 ; 道家学派和儒家代表孔子固然都对《周易》表现出极大兴趣, 但不过从中各取所需, 未表现儒道两家思想已呈交融之势, 故 C 项错误 ; 由资猜中“我后其祝卜矣, 我观其德义耳也” , 可清除D项。
2.(2019广西玉林调研) 《礼记》中说 : “乐者, 天地之和也 ; 礼者 , 天地之序也。
”《孟子》中说: “不以规矩 , 不可以成方圆。
”《道德经》中说: “人法地, 地法天 , 天法道 , 道法自然。
”《韩非子》中说: “言无二贵 , 法无两适。
”这反应该时学者()A. 互相竞争百花怒放B. 重申改革和法律C. 保护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D. 重视规则和次序答案D从题干资猜中能够看出, 当时学者在某些问题上有着同样的看法, 其实不是互相竞争百花怒放,故 A 项错误 ; 重申改革和法律是法家的主张 , 与资料要旨不符 , 故 B 项错误 ; 秦代才成立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 故 C 项错误 ; 从题干资猜中能够看出 , 当时学者重视规则和次序 , 故 D 项正确。
3.(2019福建福州模拟) 《史记》中记录, 战国期间申子“本于黄老而主刑名”, 韩非“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优化方案】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2单元中国古代思想宝库单元过关检测岳麓版(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6·河北省高三教学质量监测)鲁哀公十四年夏,齐国陈恒弑其君,孔子斋戒沐浴三天,向哀公恳请伐齐,哀公让他“告季孙”,孔子又向季孙(鲁国的卿家贵族,掌握鲁国实权)请求出兵,结果遭到拒绝。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分封制已经走向全面崩溃B.季孙拒绝出兵是为维护宗法制C.孔子伐齐是因为反对暴政D.孔子克己复礼的理想难以实现解析:选D。
材料关键语句“陈恒弑其君”“告季孙”“鲁国的卿家贵族,掌握鲁国的实权”“遭拒绝”等,表明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分封制已经逐渐瓦解,但还不是全面崩溃,故A项错误;季孙本身就是宗法制的破坏者,拒绝出兵不是维护宗法制,故B项错误;孔子要求出兵伐齐,是因为弑君事件破坏了礼乐制度,而不是暴政,故C项错误;孔子出兵请求遭到拒绝,说明其克己复礼的理想难以实现,故D项正确。
2.《明史·钱唐传》记载:“帝(明太祖)尝览《孟子》……谓:‘非臣子所宜言。
’议罢其配亨。
卒命儒臣修《孟子节文》云。
”导致明太祖“怒孟”的原因是( ) A.明太祖加强专制皇权,孟子宣讲民本B.明太祖认为人性本恶,孟子主张性善C.明太祖信用法家思想,孟子代表儒家D.明太祖出生农民家庭,孟子依附权势解析:选A。
明太祖主张废丞相,加强皇权,孟子主张“民贵君轻”,因此明太祖“怒孟”,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明太祖认为人性本恶,也不可能对主张“性善论”的孟子反对,故B项错误;明太祖仍然信用儒家思想,故C项错误;D项不符合史实。
3.(2016·湖南雅礼中学模考)现代宇宙学的“爆胀宇宙论”认为,我们面临的宇宙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发端于时空极小的“奇点”的绝热膨胀,破除了神创宇宙论。
下列哪位古代文化名人的思想与该理论有类似之处( )A.老子B.荀子C.韩非D.朱熹解析:选A。
老子强调万物的本原来自于“道”,道源于自然,且道生万象,这就用朴素唯物主义否定了神创万物的观点,符合题干要求,故A项正确;荀子主张“仁义”“君舟民水”“性恶论”,与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韩非主张法治和君主集权,与材料主旨不符,故C项错误;朱熹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与材料意思不符,故D项错误。
4.(2016·海口高三调研)《韩非子·显学》强调:“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在韩非看来,官吏选拔应注重( )A.实践经验B.身份门第C.程序规章D.民众意愿解析:选A。
题干材料的意思是:国君如果任用宰相的话,一定要用从地方基层逐步积累经验和能力的人,如果任用领兵的将领,必然是那些从普通士兵历经战功而发展起来的。
究其内涵,就是主张选拔官吏要重视长期、大量的实践经验,故A项正确;身份门第是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的选拔标准,与韩非生活的战国时期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程序规章,故C项错误;题干中没有提到民众意愿,故D项错误。
5.(2016·河北邯郸模拟)“春秋决狱”又称经义决狱,是汉代中期以后在司法实践中开始以儒家经典《春秋》中的原则与精神作为案件裁量依据的司法审判模式。
据此可知( ) A.“三纲五常”成为法律规范B.西汉中期国家法制遭到严重破坏C.儒家刑罚思想取得正统地位D.春秋以来百家争鸣局面的终结解析:选C。
本题主要考查儒家思想。
依据所学,汉代的时候,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题干材料“汉代中期以后在司法实践中开始以儒家经典《春秋》……作为审判模式”说明儒家刑罚思想在汉代的时候也取得了正统的地位。
6.(2016·陕西咸阳质检)《三国志》载:“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
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
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
”其中的表白体现出( ) A.中国古代官员具有勤政廉洁的传统B.三国时期的监察制度具体完善C.“修身齐家”的儒学观念深入人心D.西汉确立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影响深远解析:选D。
材料只反映诸葛亮勤政廉洁,不能说明中国古代官员具有勤政廉洁的传统,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三国时期的监察制度,故B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修身齐家”的儒学观念对诸葛亮的影响,C项过于夸大化;“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体现出西汉确立的“君为臣纲”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影响深远,故D项正确。
7.(2016·昆明高三质检)有学者借用数据库方法,统计了两汉时期反映社会观念的一些关键词在汉代代表性文献中出现的次数,取前七位,按从多到少顺序排列:西汉是“道”“义”“礼”“平”“利”“法”“孝”,东汉是“道”“平”“礼”“法”“义”“孝”“信”。
这一现象说明两汉社会( ) A.礼法并用教化为重B.道家思想成为社会主流信仰C.以孝选官保证了政府的人才需求D.公平观念导致功利思想消亡解析:选A。
材料中西汉和东汉反映社会观念前七位的关键词均体现出“礼”“法”思想为两汉时期思想核心,故A项正确;当时社会主流信仰仍为儒家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选官制度的相关信息,故C项错误;材料中体现出公平观念,但并不能说导致功利思想消亡,故D项错误。
8.(2016·湖北武昌区高三调研考试)魏晋时期,佛教成为豪门世族统治人民的精神工具,而代表中小地主阶级利益的思想家从唯物主义观点展开了反对佛教唯心主义的斗争。
隋唐佛教更加发展,而以韩愈为代表的中小地主学者举起了排佛的旗帜。
材料表明( ) A.阶级斗争是推动思想进步的根本原因B.思想领域的斗争是社会矛盾的反映C.唯心主义思想一直占据官方统治地位D.唯物与唯心之争推动社会思想发展解析:选B。
隋唐排佛运动体现的是佛教与儒家思想的冲突,而非阶级斗争,故A项错误;材料中思想领域的斗争是社会中中小地主与豪门世族矛盾的反映,故B项正确;儒家思想中也有唯物主义的部分,不能简单将其划定为唯心主义思想,故C项错误;代表中小地主阶级利益的思想家借助唯物主义观点排佛,实际上体现的是佛教与儒家思想的地位之争,而非唯物与唯心之争,故D项错误。
9.“心者,万事之原也。
人之一心,得其正,则事事皆得其正。
心或不正,则无一事得由于正。
”(《朱子语类》)这则语录所阐发的是( )A.心外无物的世界观B.克己省身的修养论C.推己及人的处世观D.格物致知的方法论解析:选B。
心外无物的世界观是陆王心学观点,与题干《朱子语类》不符,故A项错误;从材料“人之一心,得其正,则事事皆得其正。
心或不正,则无一事得由于正”可以看出阐发的是克己省身,故B项正确;推己及人意思是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那样对待你,与材料信息不符,故C项错误;格物致知意思是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与材料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
10.王守仁强调“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圣人之道不是高深莫测,而是简易直接的,愚夫愚妇只要在日常行为的“事上磨炼”,同样可以成为圣人。
这说明王守仁( ) A.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抨击B.科学说明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C.主张用良知支配行为实践D.认为只需探究万物就可得到天理解析:选C。
王守仁的心学是通过封建伦理道德的强化来维护君主专制统治,故A项错误;心学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故B项错误;由“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愚夫愚妇只要在日常行为的‘事上磨炼’,同样可以成为圣人”可以看出C项正确;D项是朱熹的主张。
11.顾炎武指责李贽“无忌惮而敢于叛圣人”,黄宗羲谴责李贽“非名教之所能羁络”,王夫之以“循礼”“秉礼”为“君子之道”,以“尊其尊、卑其卑、位其位”为理想政治局面,并强烈主张严君子、小人之辨。
明清时期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专制主义还未进入崩溃阶段B.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C.传统儒家思想在批判中继承D.李贽挑战理学权威解析:选A。
材料中描述了即使是有进步思想的明清思想家,在思想和行动上也存在维护封建正统思想的地方,这说明封建专制主义还未进入全面崩溃的阶段,故A项正确;B、C、D三项与材料所述现象不符。
12.(2016·河南平顶山模拟)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曾提出“预定奕世之规,置天子于有无之处,以虚静而统天下,则不恃贵戚旧臣以夹辅”,“以法相裁,以义相制……自天子始而天下咸受其裁”。
上述言论反映出当时( )A.西方君主立宪思想对中国影响深远B.“共治天下”理念被思想界普遍认同C.儒家对专制皇权的反思达到新高度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受到严重削弱解析:选C。
王夫之提出“预定奕世之规”,已有“立宪”的意义,但并非受西方君主立宪思想影响的结果,故A项错误;从材料无法推断王夫之提出的“虚君共治天下”理念被思想界普遍认同,故B项错误;王夫之的“虚君共治天下”理念,对专制皇权的批判反思达到新高度,故C项正确;材料与中央集权制的严重削弱无关,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题,第13题28分,第14题24分,共52分)13.(2016·辽宁大连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性之恶,其善伪也。
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
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
(人群)争则乱,乱则穷。
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
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隆礼贵义者其国治,简礼贱义者其国乱。
礼义生而制法度。
法者,治之端也。
隆礼至法则国有常。
君者,国之隆也;父者,家之隆也。
隆一而治,二则乱。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
——摘编自《荀子》材料二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家为正宗,兼纳百家、释道的帝国文化”……而在商品经济有充分发育的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在清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细弱。
——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材料三国家有两种实力,一种是以经济和军事力量为基础的“硬实力”,另一种是通过其文化和意识形态为吸引力的“软实力”。
硬的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增长会提高自信心、自负感,以及更加相信与其他民族相比,自己的软实力更优越,并大大增强该文化和意识形态对其他民族的吸引力……20世纪80年代中国政府开始提倡对儒家思想的宣传,党的领导人宣称它是中国文化的“主流”。
李光耀把儒家思想看做是新加坡成功的原因,并积极地向世界的其他地方宣扬儒家思想的价值观。
——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1)概括材料一中荀子的观点。
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观点形成的主要背景。
(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儒家思想成为正统“帝国文化”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