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405郑和下西洋解说词之三

合集下载

《1405-郑和下西洋》第一集奉使西洋(探索·发现2005-138)

《1405-郑和下西洋》第一集奉使西洋(探索·发现2005-138)

1405 -郑和下西洋《1405-郑和下西洋》第一集奉使西洋《1405-郑和下西洋》第二集涉沧溟《1405-郑和下西洋》第三集云帆高张《1405-郑和下西洋》第四集际天极地《1405-郑和下西洋》第五集天下同福第一集奉使西洋明朝的历史档案,卷帙浩繁,研究郑和的学者们至今仍然在世界各地的图书馆中,寻找着有关郑和下西洋的蛛丝马迹,特别是郑和船队的第一手资料-《航海日志》,始终没有发现。

是《航海日志》根本就没有存在过,还是像那支神秘的船队一样,永远消失了?在国家图书馆中,保存着明代万历年间刻本的《殊域周咨録》。

这是一本记录明代周边国家情况,专供当时官员出使用的参考书,1583年写成。

在这本书中,有着关于郑和下西洋档案的最早记录,它的作者是当时的职业外交官严从简。

其实寻找郑和下西洋的档案不是现在才开始的。

1477年,为了继承郑和的事业,重新点燃大明王朝的海上热情,朝廷中便有人开始郑和《航海日志》的搜寻,但是没有成功。

那时,距离郑和完成最后一次航行,仅有四十四年。

在最需要郑和航海记录的时候,所有的纸页已经不存在了。

这对于试图继承郑和事业的官员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打击。

郑和下西洋的原始纪录,究竟它是被人为地销毁了、还是自然地流失了呢?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葛剑雄:“毁掉的成分是很大的,那么现代的人为什么要毁掉呢?因为他们当时大臣认为,这样就断了皇帝再受人挑唆,再搞第八次郑和下西洋的可能性。

”在最有可能出现郑和下西洋遗迹的海上,中国的海洋考古工作者们不停地寻找着深藏海底的线索。

尽管历史记载,郑和船队在恶劣天气下确实有过一些沉船,但进一步的研究却发现它们都不属于郑和的船队。

显然,如此规模巨大的行动,不可能被掩盖无踪。

一切必须从主人公开始。

郑和,这个为中国人所熟知的名字,所代表的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他怎样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船队的统帅?国家图书馆的古籍分馆。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明史研究室主任万明在翻阅《明史》。

历史趣闻郑和下西洋的故事 郑和七次下西洋

历史趣闻郑和下西洋的故事 郑和七次下西洋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郑和下西洋的故事郑和七次下西洋
导语:1405年7月11日(明永乐三年)明成祖命郑和率领庞大的二百四十多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组成的船队远航,访问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
1405年7月11日(明永乐三年)明成祖命郑和率领庞大的二百四十多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组成的船队远航,访问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东非的友好关系。

每次都有苏洲刘家港出发,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他一共远航了有八次之多。

最后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时,在船上因病过逝。

民间故事《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将他的旅行探险称之为三宝太监下西洋。

郑和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麦加,并有可能到过澳大利亚。

郑和在公元1414年(永乐十二年)由非洲带来的长颈鹿。

沈度《瑞应麒麟颂》的附图,由明宫廷画师所绘。

下‘西洋’的定义:明朝初期以婆罗(Borneo)/文莱为界,以东称为东洋,以西称为西洋,故过去所称南海、西南海之处,明朝称为东洋、西洋,且暹罗湾之海,称为涨海。

第一次下西洋
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1405年7月11日)从南京龙江港启航,经太仓出海,永乐五年九月初二(1407年10月2日)回国。

第一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800人
第二次下西洋
永乐五年九月十三日(1407年10月13日)出发,到达文莱、泰国、生活常识分享。

郑和下西洋,郑和七次下西洋的详细历史资料介绍古典文学

郑和下西洋,郑和七次下西洋的详细历史资料介绍古典文学

郑和下西洋,郑和七次下西洋的详细历史资料介绍古典文学第一次下西洋永乐三年(一四零五年)六月,郑和第一次下西洋,顺风南下,到达爪哇岛上的麻喏八歇国。

爪哇古名阇婆,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为南洋要冲,人口稠密,物产丰富,商业发达。

当时,这个国家的东王、西王正在打内战。

东王战败,其属地被西王的军队占领。

郑和船队的人员上岸到集市上做生意,被占领军误认为是来援助东王的,被西王麻喏八歇王误杀,计一百七十人。

郑和部下的军官纷纷请战,说将士的血不能白流,急于向麻喏八歇国进行宣战,给以报复。

“爪哇事件”发生后,西王十分惧怕,派使者谢罪,要赔偿六万两黄金以赎罪。

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就出师不利,而且又无辜损失了一百七十名将士,按常情必然会引发一场大规模战斗。

然而,郑和身负永乐皇帝的秘密使命,怕一旦大开杀戒,沿路西洋各国恐惧明朝前来侵略,之后又得知这是一场误杀,鉴于西王诚惶诚恐,请罪受罚,于是禀明皇朝,化干戈为玉帛,和平处理这一事件。

明王朝决定放弃对麻喏八歇国的赔偿要求,西王知道这件事后,十分感动,两国从此和睦相处。

爪哇岛三宝垄纪念郑和六百周年活动组委会成员向记者谈及此事,都十分敬佩,说郑和对各国不论强弱亲疏,平等对待,一视同仁,即时两国发生冲突,仍能保持极大的克制,委曲求全,以理服人,表现出对邻国的和平共处,睦邻友好,使中国和印尼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源远流长,我们定居在这里也感到脸上有光,我们以郑和为骄傲。

印尼的学者认为,郑和舰队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特混舰队。

而郑和七下西洋的二十八年中,真正意义上的对外战争仅有锡兰(今斯里兰卡)一次,而且是在被迫无奈的情况下的防卫性作战。

郑和在处理“爪哇事件”中,不但不动用武力,而且不要赔偿,充分体现了郑和是传播和平的使者,他传播的是“以和为贵”的中国传统礼仪,以及“四海一家”、“天下为公”的中华文明。

第二次下西洋永乐五年九月十三日(1407年10月13日)。

郑和回国后,立即进行第二次远航准备,主要是送外国使节回国。

郑和下西洋知识点

郑和下西洋知识点

郑和下西洋知识点一、背景介绍郑和是明朝时期的一位著名航海家,他共率领七次下西洋,开拓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为中国的外交贸易做出了重大贡献。

本文将详细介绍郑和下西洋的知识点。

二、郑和下西洋的目的1. 外交使命:明朝时期,中央政府重视对外交往,希望通过外交手段巩固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

因此,郑和下西洋也是为了传递明朝皇帝的意愿,向其他国家表达友好关系。

2. 贸易活动:在当时的世界贸易中,中国是一个重要的贸易伙伴。

郑和率领船队下西洋,也是为了扩大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

3. 探险探索:随着航海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未知领域充满好奇心。

因此,郑和下西洋也是为了探索更多未知领域。

三、郑和下西洋的船队规模及组成1. 船队规模:每次下西洋船队数量不等,最多时达到300多艘船。

2. 船队组成:船队主要由官方指派的“宝船”、“巨舟”、“水手船”和商人自备的“外船”组成。

其中,“宝船”是指用于运送贵重物品和礼品的大型木质帆船,“巨舟”是指用于运输人员和物资的大型木质帆船,“水手船”是指用于提供后勤保障的小型木质帆船。

四、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及途经国家1. 第一次下西洋:从1405年到1407年,郑和率领七艘宝船、二百余艘巨型木质帆船,途经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印度、阿拉伯等国家。

2. 第二次下西洋:从1407年到1409年,郑和率领八艘宝船、二百余艘巨型木质帆船,途经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印度等国家。

3. 第三次下西洋:从1409年到1411年,郑和率领十六艘宝船、三百余艘巨型木质帆船,途经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印度、阿拉伯等国家。

4. 第四次下西洋:从1413年到1415年,郑和率领七艘宝船、三百余艘巨型木质帆船,途经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印度等国家。

5. 第五次下西洋:从1417年到1419年,郑和率领二十六艘宝船、三百余艘巨型木质帆船,途经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印度等国家。

6. 第六次下西洋:从1421年到1422年,郑和率领二十七艘宝船、三百余艘巨型木质帆船,途经菲律宾、波斯湾等国家。

历史趣谈郑和下西洋简介 三保太监郑和七次下西洋的故事

历史趣谈郑和下西洋简介 三保太监郑和七次下西洋的故事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郑和下西洋简介三保太监郑和七次下西洋的故事导语:郑和简介:郑和(明洪武四年1371年宣德八年1433年),回族。

中国明代航海家、外交家、武术家。

郑和,本姓马,小字三保,云南昆阳(今晋宁郑和简介:郑和(明洪武四年1371年—宣德八年1433年),回族。

中国明代航海家、外交家、武术家。

郑和,本姓马,小字三保,云南昆阳(今晋宁昆阳镇)宝山乡知代村人。

郑和六世先祖赛典赤·赡思丁(SayyidAjjalShamsal-DinOmar)是元初来自中亚的色目贵族,是布哈拉国王穆罕默德的后裔,曾任云南行省平章,追封为咸阳王;曾祖父伯颜(Bayan)在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任中书平章,曾祖母马氏,祖父米的纳哈只,祖母温氏。

父马哈只(原名米里金)封滇阳候,母温氏。

族人自称咸阳世家。

米里金生马三宝,袭封滇阳候。

马姓是汉化的阿拉伯语“Mahmud”。

郑和出生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

洪武十三年1381年冬,明朝军队进攻云南。

马三保10岁,被掳入明营,被阉割成太监,之后进入朱棣的燕王府。

在靖难之变中,马三保在河北郑州(在今河北任丘北,非河南郑州)为燕王朱棣立下战功。

永乐二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认为马姓不能登三宝殿,因此在南京御书“郑”字赐马三保郑姓,改名为和,任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

宣德六年(1431年)钦封郑和为三保太监。

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郑和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赐葬南京牛首山。

郑和以长兄之长子马文铭为嫡,名郑文铭,字恩来,世袭锦衣千户候,居南京三山街(今马府街)马府。

郑和后裔至今已传21代。

生活常识分享。

百集纪录片《中国通史》第七十八集:郑和下西洋(含解说词)

百集纪录片《中国通史》第七十八集:郑和下西洋(含解说词)

百集纪录片《中国通史》第七十八集:郑和下西洋(含解说词)第七十八集:郑和下西洋日出、日落,每天在这里重复,新生、死亡,时时在这里上演,光明与黑暗,狂暴与温柔,怒吼与低吟,无数正反相合的元素,在这里奇妙的交织,大海,神秘莫测,喜怒无常,大海,让人恐惧,又令人向往。

自古以来,中国人对海洋的探索从未停止,一次次出海远航,遭遇惊涛骇浪,甚至折戟沉沙,沉睡海底,但是,天与海的尽头传来一声声召唤,一代又一代先民,继续吟唱这壮美的海之歌。

又一只船队正在远航,来自六百多年前的中国,它即将书写世界航海史上的奇迹,这只庞大船队的领导者名叫郑和。

公元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去世,皇位传给了朱元璋的长孙朱允炆,年号建文,史称建文帝,公元1399年,燕王朱棣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长达四年的皇权争夺战自此爆发,史称靖难之役,在靖难之役中一名太监为朱棣出入战阵,屡建奇功,他就是郑和。

郑和本姓马,明朝初年,明朝军队平定云南,将十一岁的郑和带到都城南京,成为宦官,后来他被分配到燕王朱棣府中服役。

公元1402年,朱棣登基,改年号为永乐,郑和被提拔为内官监太监,赐姓郑,成为永乐皇帝朱棣最信任的宦官之一。

毛佩琦:他在靖难之役中就表现非常勇猛,对于明成祖夺权建立了功业,当时就显示出了他的才能。

朱元璋平定天下后,经过数十年的励精图治,至洪武末年,已经是仓禀充实,天下太平,朱棣继位后,这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为明朝定下了明亮的基调,经济增长,文化繁荣。

朱棣似乎是一个天生喜欢宏达计划的人,他编纂了大部头的古代百科全书《永乐大典》,疏浚了大运河,建造了世界上最大的宫殿群-紫禁城,并迁都北京,郑和下西洋正是永乐皇帝宏大叙事中浓墨重彩的一部分。

对于下西洋的原因,《明史》中是这样说的,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毛佩琦:我们怎么样理解,耀兵异域且示中国富强,明成祖交给他的一封敕书,这封敕书这样说,要把我的意图向普天下多少讲清楚,我的意图是什么呢,是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照临,霜露所需之处,人民老幼皆欲遂其生业,这是一个伟大的抱负,也就是说,普天之下,我要让所有的人都过上好日子。

【民间故事】郑和下西洋的传说故事

【民间故事】郑和下西洋的传说故事

【民间故事】郑和下西洋的传说故事【民间故事】郑和下西洋的传说故事郑和下西洋的传说故事从福建向东航行琉球国,在当时是非常困难的事,因为台湾海峡的季风有其固定的风向,冬春刮东北风,夏秋刮西南风,所以,在台湾海峡一带,最有利的是南北向航行。

若要作东西航行,一年四季多数时间内,船只的航向都与风向呈90度角,航行如此危险。

唐宋时期大陆已经与琉球国开始了交往,但这主要是商业往来。

明初,应琉球国王的要求,明王朝派出使者,航行数千海里去封赠琉球国王。

到明成祖时,由于南海海盗陈祖义猖獗,胡商已经不敢再来中国贸易了,于是朝廷又决定向南打通去西洋的海上通道。

据《明成祖实录》记载:永乐元年(1403年)五月辛巳,命福建都司造海船百三十七艘。

永乐二年正月癸亥,将遣使西洋诸国,命福建造海船五艘。

朝廷为太监郑和下西洋开始作充分的准备工作。

明朝三宝太监郑和率领船队七次远渡重洋。

他曾多次宣称在海上屡得天妃神显灵应,默伽佑相。

于是明成祖朱棣命令在湄洲、长乐、太仓、南京以及京都建天妃(元朝忽必烈已经册封林默--妈祖为天妃)庙宇。

朱棣亲自写了《南京弘仁普济天妃宫碑》碑文,盛赞天妃功德。

其实,郑和也并非妄造天妃显灵的神话。

有关郑和在海上的冒险经历,明代就有罗懋登的着名神魔小说《三宝太监西洋记》多种版本面世,书中虽然情节离奇古怪,但却说明了明代那时的海上贸易的艰险。

一日,观世音菩萨亲自召如来龙女,并对她说:龙女呀!你还记得有一年我们路过湄洲湾时,有一个妖怪正在吃那些渔民,当时,我并没有去救他们,因为那是天机,事隔多年了,也该解秘了!龙女一听,以为菩萨又要派她下凡,本想说,却被菩萨制止了。

龙女啊!那些渔民前世本是无恶不作的海盗,所以应该受到那种报应,是谁也改变不了的!龙女静静地听着。

当然,那妖怪也应该得到惩罚!所以,你下凡去杀了那鳄鱼精!听到这里龙女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这么回事,虽然杀了那妖怪,却得罪了东海龙王的小女儿,她再看看胸前这柄小金剑--这不过是女娲娲娘娘假赵公明的手,送她的一份礼物,可这赵公明还是多年前在这普陀山见过一面,直到如今连他的影子都见不到,更使她奇怪的是,赵公明本是一位叱咤风云的大罗神仙,就连那上界的第一公主都得在他面前服服帖帖的,唯唯若若的,为什么一到凡间就变成了一个懦夫,软弱得还不如一个女子?但是,那妖怪又从地狱里逃了出来,第一个遭到危害的就是下西洋的郑和。

郑和下西洋内容总结

郑和下西洋内容总结

郑和下西洋1. 背景介绍郑和下西洋是指宣德七、八年(1421-1422年)中国明朝官员郑和率领的“七下西洋”船队,以及在之后数次下西洋的航海活动。

郑和下西洋为世界航海史上的重要事件,标志着中国曾在15世纪具有强大的海洋实力和远洋探险能力。

2. 郑和下西洋的重要观点2.1 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之一是开拓海上丝绸之路。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早进行丝绸生产和贸易的国家之一,通过丝绸之路与西方国家进行贸易,获得丰富的利益。

郑和下西洋的航海活动不仅巩固了中国与西方国家的贸易关系,也将中国的繁荣带到了更广阔的海洋世界。

2.2 抵达遥远的国家和地区郑和下西洋的船队先后抵达了东南亚、印度次大陆、阿拉伯半岛、非洲东岸等地。

他们与各地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密切的联系,进行了经济、文化的交流。

郑和船队的存在和活动为东西方之间的交流架起了一座桥梁。

2.3 展示中国的实力和荣耀郑和下西洋的航海活动也是明朝统治者展示中国实力和荣耀的手段之一。

船队庞大的规模和豪华的装备以及郑和本人高贵的地位和尊严,向世人展示了明朝强大的国力。

这不仅让其他国家对中国畏惧,也拓宽了明朝的外交渠道。

3. 郑和下西洋的关键发现3.1 发现地理位置和海洋路线郑和下西洋的航海活动让中国人首次探索了东南亚、印度次大陆、非洲东岸等地的地理位置和海洋路线。

他们的航线将中国与这些地区联系在一起,为后来的贸易和往来奠定了基础。

3.2 探索贸易机会和资源郑和下西洋后,中国与东南亚、印度、非洲等地的贸易开始蓬勃发展。

中国通过贸易获得了丰富的商品和资源,也将中国的商品和文化带到了这些地区。

郑和的航海活动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和文化交流。

4. 进一步思考4.1 对中国海洋实力的影响郑和下西洋的航海活动标志着中国的海洋实力和远洋探险能力,在当时是世界上少有的。

然而,在陆地上的冲突和内斗使得明朝的政策转向封闭,之后中国的海洋实力逐渐减弱。

郑和下西洋的经历值得中国今天反思和借鉴,重新发展自己的海洋实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1405郑和下西洋解说词之三像一切传奇的开始,1405年冬季的长江充满吉祥的预兆。

上百艘海船顺流而下,上千只风帆如同海上开放的绚丽花朵。

东北季风已经如约而来,一场声势浩大的海上奇迹即将开始。

三十五岁的郑和站在甲板上,这个时候,他会想些什么呢?郑和的一生命运多舛,当他还是个十来岁的孩子,就从云南滇池边被掳到了北京,又跟随朱棣,血雨腥风,一路打到南京,并升任为内官监太监。

从现在开始,他将要把自己的人生和事业,托付给变幻莫测的大海。

没有太多航海经历的郑和,如何能够率领他的船队穿越海洋而驶向彼岸?如何能够在漫长的苦旅中保证船队的安全?他将依靠什么来对抗不期而至的凶险,从而完成一个王朝的使命?长江出海口。

成百上千的万吨巨轮在高科技设备的导航下,从这里出发,穿梭于中国与世界之间。

2004年12月24日,我们乘坐中远集装箱运输公司“民河号”,从上海启程,驶往西洋。

卫星定位、电子罗盘、声纳探测仪、电视监视器,这些现代化的设备是今天远洋货轮必备的导航仪器,高科技的航海技术几乎可以保证航程的万无一失。

对于有着一万八千公里海岸线的华夏大陆,海外一直是一个神秘、危险而又充满诱惑的地方。

作为整个船队的主帅,明朝皇帝的使者,郑和能按照计划到达目的地吗?上万名水手的安全,他能掌握吗?庞大船队的后勤保障,能跟得上吗?这一切,都使下西洋之旅充满了悬念。

在如此大规模的远洋航行中,每一个细如发丝的环节,都显得格外重要。

在古代,“更”不仅是计时的单位,同时也是海上的速度单位。

上海船舶运输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杨秉曦:“一个船员在船头扔下一个木块,船在海航行的时候,扔一块木块下去,那个木块假设相对来说它是不动的,在海上它是不动的,我们船是运动的,这个时候我人就走,走到船尾再看这个木块,假设这个木块还没有到,我人都走到了,木块还没到,叫不过更,你还没到呢,不过更。

假设我人走到了,木块已经到后面去了,叫过更。

”一幅古代航海图几乎成为我们观察这支神秘船队航线的惟一渠道。

这是附在明代《武备志》中的一幅图,原名叫《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图》。

它很有可能是根据郑和当年的航线记录绘制的。

今天,有专家将它称为《郑和航海图》。

从这幅山水画地图中,我们可以发现航行的起点是南京城东南角的宝船厂,而地图的末端,则是一个名为“忽鲁谟斯”的海岛。

《郑和航海图》是一字展开的手卷式地图,南京到上海的航线,从右至左连贯,与原来的实际方向并不相同。

上海海洋测绘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朱鉴秋:“它的方位跟现在地图不一样,现在地图上面是北,下面是南,右边是东,左面是西。

而《郑和航海图》东南西北各个方向都是不一样的。

像南京到太仓这一段,它上面是南,下面是北。

为什么这样呢?因为它是根据航线来配制的。

”中国国家图书馆善本部。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钮仲勋,在对《郑和航海图》的微缩胶卷进行悉心的观察和分析。

《郑和航海图》采用针位法,一针一针,忠实地记录着船队的航线。

航海图是以船头的方向为前方而随机绘制的。

这也许是郑和的视线,他的目光永远朝着前方,这幅地图,便几乎将曲线拉直,无论船头朝向那个方向,航海图却一路向前延伸。

郑和船队开始的旅程颇为顺利。

他们从江苏浏家港出发,航行六百海里,到达福建长乐的太平港。

船队将在这里进行休整,等待冬季海上的东北季风带领船队穿越南中国海。

六百年过去了。

在离厦门三十公里的鸿渐村,人们还记得那支船队,每年农历的八月二十三都要为三宝公过生日。

被奉若神明的三宝公就是三宝太监郑和吗?从史书探寻郑和信息的可能性已经十分渺茫,而在民间,在中国沿海;在东南亚;甚至红海;东非;与郑和有关的信息却不断传来。

郑和七次下西洋,起锚地都是福建。

在这里,船只要做最后的整修;也是在这里,更多的货物被装上郑和的货船。

其中最著名的货物,就是中国的青花瓷。

青花的旅程是从长江边上的一个古镇开始的。

这个以宋真宗“景德”的年号命名的古镇,位于江西省东北部的昌江河谷,是一个山清水秀、景色幽丽的山城。

这里的瓷土、高岭土矿藏丰富,是青花瓷的发源地。

青花瓷是一种白地蓝花的瓷器,这种瓷的釉质透明如水,胎体质薄轻巧,在洁白的瓷体上敷以蓝色纹饰,素雅、清新,充满生命力。

青花瓷一经出现,迅速地得到传播和发展,在元代即已输入日本、印度、土耳其、伊朗、埃及,如今,元青花已经成为世界各大博物馆的珍藏品。

景德镇的官窑在明初时只有二十座,到了宣德年间就增加到五十八座,成为中国著名的“四大官窑”之一。

当横穿亚洲北方的陆上交通线路因为政治的变化而受阻时,海上丝路逐渐形成。

由于海上丝路运送的主要货物是瓷器,有人称之为“陶瓷之路”。

景德镇距海岸线三百公里,出窑的上等青花顺江而下,在长江口登上郑和的宝船。

至少在宋代,福建泉州就已经成为一座国际化大都市。

这里聚居着大量渡海而来的穆斯林。

有记载说,元朝政府曾经向他们收集“剌那麻”。

清净寺始建于1009年,这里的伊斯兰教圣墓里安息着七世纪初来泉州的传教士。

穆斯林不仅熟悉阿拉伯地区的情况,而且熟谙航海技术以及星象学知识。

郑和每次下西洋都要在这里招募最有经验的水手。

除了伊斯兰教外,世界上各种宗教在这里多元并存,这里是泉州著名的佛教寺院开元寺。

此外,“天后”,俗称“妈祖”的海上平安女神,在这里受到最高的礼遇。

最早的天后宫在福建的湄州屿,创建于九百八十七年。

对“妈祖”的崇拜始自福建,随即顺着中国沿海传播。

郑和时代的远洋航行,专靠季风驱动,夏季御西南风而来,冬季逐东北风而去。

如约而来的季风,像一道命令,使人精神振作。

等待已久的历史时刻,终于到来。

拜过妈祖,满载着货物,郑和船队顺着东北季风离开了长乐太平港,“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整个船队浩浩荡荡,在海面上绵延数百里。

但是,关于船队的真实情况,也从此变得模糊不清。

除了《郑和航海图》提供的线索之外,大海几乎已经湮没了关于这支船队的一切痕迹,它使那些消失了的细节变得更具有诱惑力。

在明代罗懋登的笔下,我们看到了郑和船队的布阵和队形。

“每日行船,以四艘帅字号船为中军帐,以宝船三十二只为中军营,环绕帐外;以坐船三百号,分前后左右四营环绕中军营外。

以战船四十五号为前哨,出前营之前,以马船一百号实为其后。

”有人根据罗懋登的描写画了一张布阵图,在这幅图中,郑和船队像一只美丽的海燕。

这只海燕禁得住滔天的巨浪吗?整齐编队的船队通过台湾海峡,驶向南海。

台湾海峡是中国东海及其北部邻海与南海、印度洋之间的交通要道。

这里是多风暴地带。

世界上对台湾这个词的最初了解,是因为每年这个岛附近海域形成的台风。

风暴果然来临了。

二百多艘木帆船的结构设计、航海性能,水手们的驾船技术和航海经验,面临着严酷的考验。

郑和的远航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远航,对于船队的总指挥郑和来说,应付瞬息万变的海上天气是他远航重要责任之一。

如果,船队还没有进入南海就被暴风雨所终止,那么,以后的奇迹都不可能发生。

郑和率领他的船队成功地闯过了第一个险关。

时至今日,中外人士对于在世界科技尚未昌明的古代,中国能够派出这样一支规模的船队,长期驰骋于风浪骤变的大洋,仍然表示钦佩和赞叹。

海洋,造就了伟大的航海家郑和,郑和也由此书写了世界远洋航海史的千古绝唱。

风暴考验了郑和的指挥系统,也考验了宝船。

郑和七次下西洋,每一次的往返时间都近乎两年甚至更长。

漫长的海上航行,把上百甚至几百名的船员限制在了一艘船上,他们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他们要一起工作,战胜困难;也要一起生活,互相照应。

在风浪的另一边,遥远的渤泥国以它宁静的港湾迎候着这只疲惫的船队。

如果一切正常,十天后,郑和船队将到达渤泥国。

在那里,船队将进行必要的补给,船员们将获得期盼已久的食盐、烧酒、蜡烛、菜油,特别是补充淡水。

我们乘坐的“民河号”,已经如期穿过南中国海。

和六百年前郑和船队相比,“民和号”就像是行进中的五星级宾馆,安全、舒适。

远洋航行,最重要的是淡水。

那么,郑和船队是如何解决淡水的呢?明巩珍《西洋番国志》“海水咸涩,不可入口,乃于附近川泽汲取淡水,水船载运,以备用度,斯乃至急之务,不可暂驰。

”除了保证淡水供应以外,船队中专门配备了饲养牲畜的船只,使船员在航海的时候能享用新鲜美味的肉食。

粮船,是郑和船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但是,仅有充足的粮食是不够的。

欧洲中世纪,英国、西班牙等国的许多航海者在海上死于坏血病。

直到十八世纪初,英国海军军医林德医生才发现病因是维生素C缺乏,他在船上把柠檬切碎,放进食品中,以防止坏血病。

郑和船队中几乎没有人得坏血病,这是我们需要面对的又一个历史之谜。

据说,郑和船队携带上船的食物除了米面谷类、腌制品、干果、茶叶以外,存储了大量的黄豆、绿豆,用中国传统方法发成豆芽做菜吃,以弥补新鲜蔬菜的匮乏。

另外,郑和船队的主要航程是在热带地区,常年草木青青,蔬果丰盛,而且又多是沿岸航行,靠岸时有维生素C延续的补充,这也许是防治坏血病的主要因素。

离开渤泥国,顺风十天,船队到达满剌加,就是现在的马六甲。

郑和七下西洋,与满剌加王朝建立了密切的关系。

1405年至1433年间,一共有四位满剌加王五次访问中国。

十五世纪的中国青花,大量出现在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国立博物馆中。

瓷器上繁复细致的图案,不动声色地拼贴出大明王朝的华贵与优雅。

它们几乎令我们忽略了两国之间的空间障碍,以及这些宝贵的瓷器在颠簸的海上所经历的坎坷。

现代科技有助于我们解开这些瓷器的秘密。

在梁宝鎏博士的主持下,香港城市大学热释光实验室通过对青花样品成分的测定,来计算它们的成品年代。

青花的制造者和鉴定者在几百年的时间隧道中进行对话。

郑和船队已经绕过岛屿众多的南海,一路顺风,驶向马六甲海峡。

随郑和下西洋三次的翻译马欢,将多年航行之见闻写成了一本名为《瀛涯胜览》的书,此书成为研究郑和的重要文献。

郑和在第三次下西洋时,在马六甲港入口处小山建排栅、城垣和仓库,作为远航的中转站。

这座草木青翠的小山,方圆三公里,今称“三宝山”或“中国之丘”。

马来西亚华校董事联合会总会副主席林源瑞:“这么多的一个队伍到这么一个热带的地方,这样的炎热的天气啊,我们最主要是什么呢,喝水。

三宝山呢,你在三宝山下一挖就有水了。

为了方便这些士兵的驻扎,当时就在这附近的山麓挖了七口井。

大井呢,不是小井。

其实这个挖井的功夫,也可以说是后来传给当地的土人。

怎么样挖井?可以说,郑和下西洋给我们本地的人,带来了莫大的好处。

”这口井是马来西亚最古老的水井之一,它像血脉一样永不干涸。

海外的华人只要喝了井里的水,无论走到天涯海角,都会想起自己的祖先。

旅程并非总是一帆风顺。

1406年6月,郑和船队抵达印度尼西亚的爪哇,正值爪哇东、西两王相互争战。

当他们登陆上岸与当地人进行贸易时,意外发生了。

一场屠杀降临到他们头上,船队一百七十多名水手被爪哇西王的部队无故杀害。

许多史料都记载了这场杀戮。

郑和船队,配备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装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