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专题二商鞅变法专题学习总结学案人民版选修1

合集下载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二商鞅变法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教案(含解析)人民版选修1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二商鞅变法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教案(含解析)人民版选修1
5.学生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以及改进的方向。
6.教师评价与反馈: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组讨论成果展示、随堂测试和课后作业,以及学生的自我评价,进行综合评价,并提供具体、有针对性的反馈,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
7.学生互评:组织学生进行互评,让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启发,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评价能力。
2.答案:商鞅变法在战国时期的特点是改革力度大、影响深远。与吴起变法和李悝变法相比,商鞅变法更加全面和彻底,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对秦国的崛起和统一六国起到了关键作用。
3.答案:商鞅变法在秦国内部改革的必要性在于,当时的秦国面临着内部政治腐败、经济落后、社会矛盾尖锐等问题,改革是秦国发展的必然选择。
3.史料实证:引导学生运用史料,如古籍、文献、图片等,对商鞅变法进行实证分析,提高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培养其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4.批判性思维:鼓励学生对商鞅变法的措施及其影响进行批判性思考,从多角度审视历史问题,培养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5.家国情怀:通过商鞅变法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国家改革的重要性,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培养热爱祖国、关注国家发展的情怀。
3.商鞅变法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商鞅变法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商鞅变法案例进行分析。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商鞅变法的多样性或复杂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当时秦国社会、经济、政治的影响,以及商鞅变法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商鞅变法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

高中历史 专题二 单元学习小结 人民版选修1

高中历史 专题二 单元学习小结 人民版选修1

专题学习小结1.为什么说春秋战国时期是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1)大动荡: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争霸战争。

(2)大发展: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

(3)大变革社会经济的变化:随着铁器使用和牛耕推广,井田制破坏,奴隶逃亡,垦荒土地私有权逐步得到认可。

阶级关系的变化:①随着土地私有化,新兴地主实力增强,要求废除奴隶主特权,进行社会变革。

②各国先后进行变法,首先魏国李悝变法,之后楚国吴起变法。

思想意识形态变化:①表现:儒道法墨等各家宣传自己的学说和主张,形成“百家争鸣”局面。

A.荀子:“制天命而用之”,掌握自然规律为人类服务。

B.墨家:“兼爱”、“非公”、“尚贤”,反映平民阶层利益。

C.法家:“以法为本”,主张除国君外,都要受法律约束。

②意义:形成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高潮,推动社会变革和文化发展。

2.商鞅变法是如何体现新兴地主阶级利益和意志的?(1)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贵族无军功不再授爵,增强了地主阶级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实力,同时也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势力。

(2)废分封,行县制,是向建立中央集权制度迈出的重要一步,是打破“封国”、巩固新的土地所有制的政治保障。

(3)“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度,既废除了奴隶制的经济基础,又满足了地主阶级的经济要求。

(4)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等措施,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壮大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

3.如何认识商鞅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1)商鞅在新法中,重视农业生产,抑制(限制)工商业发展。

(2)对秦的影响主要是积极的:在商品经济不发达的秦国,农业是经济基础,保证了封建国家的财源和兵员,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为秦统一全国准备了物质条件。

(3)对后世的影响主要是消极的:历代统治者在商品经济逐渐发展的时侯,仍然推行此政策,抑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阻碍了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造成近代中国的落后,影响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4)启示:商品经济、农业经济都是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不应该人为地禁锢其发展。

高中历史专题二商鞅变法专题总结(二)学案人民选修1

高中历史专题二商鞅变法专题总结(二)学案人民选修1

专题二商鞅变法专题总结(二)一、全面评价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1.从背景来看: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变法运动,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

2.从改革内容来看:(1)政治上:改善了吏治,大大削弱了旧贵族的特权。

(2)经济上:破坏了井田制,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3)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3.从改革的效果来看:因为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因而效果各异。

总体来说,这些改革不同程度地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废除了旧的奴隶制政治、经济制度,使新兴地主阶级地位得到强化,为以后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二、全面认识商鞅变法1.背景(1)经济上: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2)政治上: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地主阶级要求改革旧制度。

(3)思想上:“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法家思想为变法提供了思想武器。

2.措施(1)政治:在基层实行什伍、连坐制度,严密控制人民;轻罪重刑,建立县制,加强中央集权。

(2)经济:法律上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重农抑商。

(3)军事:奖励军功,严肃军纪,提高军队战斗力。

(4)习俗:改良社会风气,推行“分异”令。

3.性质:新兴地主阶级的富国强兵改革。

4.历史作用(1)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促进了封建生产关系的进一步确立。

(2)达到富国强兵之效,增强了秦国的实力,为秦统一奠定了基础。

三、商鞅变法的性质与成功的原因1.性质(1)商鞅变法与同时代的李悝、吴起变法一样,都是地主阶级自上而下进行的变法运动。

(2)变法的根本目的和措施在于继续剥夺奴隶主贵族的政治、经济特权,保护和发展封建经济,巩固地主阶级政权,建立起一套统治和剥削农民的制度。

综上所述,商鞅变法的内容都是封建性的,是一次封建性质的改革运动。

2.成功原因(1)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商鞅变法与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的时代要求一致,符合社会发展客观规律,这是成功的根本原因。

(2)改革措施全面且互相配合。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与回眸 专题二 商鞅变法 考点解析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与回眸 专题二 商鞅变法 考点解析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与回眸专题二商鞅变法考点解析专题二、商鞅变法我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是一个烽烟四起的年代,韩、赵、魏三家分晋后出现了七雄并立的局面,然而各国并不满足于并立的均势,将“力征争权,胜者为右”作为自己的政治目标,为争霸王之业,各国纷纷寻求变法革新。

同时,频繁的战争也使得各国的社会、阶级矛盾日益激化,社会危机日趋加重。

另外,战国时期也是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时期,特别是铁器的广泛使用使生产力水得了巨大的提高。

生产力与社会关系的巨大变化也促使各国掀起了一场场自上而下的政治变革。

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首先是从魏国开始的。

魏文侯任用了一批极有才干的官吏,李悝、吴起、西门豹等人都为当时魏国的变法改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特别是李悝的变法,使得魏国的经济、政治、军事等各个方面都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使魏国一度成为战国最强大的国家,为其他各国的改革也树立了榜样,使各国国君都意识到变法是富国强兵的重要手段,并相继采用。

同时,李悝在时颁布的《法经》也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有文字可考的较为系统完备的刑法法典。

魏文侯去世后,武候继位,大臣王错不断向武候进谗,排挤吴起,吴起因此逃往楚国并为楚悼王所重用,在楚国实行变法。

经过吴法的楚国很快就强盛起来,“南平北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

”然而吴起的变法严重损害了贵族官僚的,楚悼王死后不久,吴起便被心存怨恨的旧官僚杀害,变法也随之而失败。

秦国国君:秦非子(前900年—前846年)约前900年东周孝王封赢非子于秦邑(今甘肃省清水县东北)始建秦国。

秦献公前384年-前362年在位23年——秦孝公前361年-前338年在位24年——秦惠文王前337年-前311年在位27年——秦武王前310年-前307年在位4年——秦昭襄王前306年-前251年在位56年——秦孝文王前250年-前250年在位1年——秦庄襄王(嬴异人)前249年-前247年在位3年——秦始皇帝前246年-前222年一、背景历史条件(一)春秋时期的社会大变革第 2 页第 3 页1、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实行按军功大小给予赏赐的“军功爵制度”;规定没有军功的宗室贵族不再拥有世袭爵位;立在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大小授予爵位,并按爵位高低享有相应的政治权经济特权。

(2021年整理)高中历史专题二商鞅变法二秦国的崛起教案人民版选修1解析

(2021年整理)高中历史专题二商鞅变法二秦国的崛起教案人民版选修1解析

高中历史专题二商鞅变法二秦国的崛起教案人民版选修1解析(推荐完整) 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历史专题二商鞅变法二秦国的崛起教案人民版选修1解析(推荐完整))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历史专题二商鞅变法二秦国的崛起教案人民版选修1解析(推荐完整)的全部内容。

高中历史专题二商鞅变法二秦国的崛起教案人民版选修1解析(推荐完整)编辑整理:张嬗雒老师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到文库,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我们任然希望高中历史专题二商鞅变法二秦国的崛起教案人民版选修1解析(推荐完整)这篇文档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我们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到下面的留言区,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下载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历史专题二商鞅变法二秦国的崛起教案人民版选修1解析(推荐完整)〉这篇文档的全部内容。

二秦国的崛起学习目标: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1。

重点:商鞅变法的必要性;给秦国带来的巨变;变法成功的因素。

2.难点:正确评价商鞅变法.教材整理1 从“世卿世禄”到“军功地主”1.世卿世禄制(1)基础:宗法制和分封制.(2)特点:各级贵族按照等级,世袭高官,享受厚禄、特权.(3)作用:维护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2.军功爵制(1)背景:战国时已实行赐爵制,并和官制紧密联系。

(2)实行:商鞅变法实行军功爵制。

(3)内容①制定二十级爵,按功授爵.②宗室贵族无军功不得授爵位和取得贵族身份,有功劳者才可享受荣华富贵.(4)作用①统治集团内部构成发生重大变化,出现一批军功地主,成为秦统治阶级的重要支柱。

高中历史 专题二 商鞅变法专题学习总结学案 人民版选修1

高中历史 专题二 商鞅变法专题学习总结学案 人民版选修1

专题二商鞅变法专题学习总结一、商鞅变法的背景与条件1.背景(1)经济上: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农业发展促进手工业、商业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分封制逐渐崩溃,争霸和兼并战争频繁,富国强兵成为各国改革的内在动力。

(3)阶级关系上:新兴地主实力增强,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地主经济,各国纷纷实行变法,变法成为风起云涌的时代潮流。

(4)思想文化上:出现“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法家学说成为各诸侯国变法改革的理论依据。

2.条件(1)秦国的经济、政治、文化落后于中原各国,秦孝公决心发愤图强,实现富国强兵。

(2)注重实用、讲求功利的法家学说受到秦国君臣民众的认同。

(3)各国变法为商鞅变法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二、商鞅变法的措施及影响三、商鞅变法与梭伦改革的异同点比较例题(2015·山东高考)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变革时期。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数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时亦难遽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游说则范雎、蔡泽、苏秦、张仪等,徒步而为相;征战则孙膑、白起、乐毅、廉颇、王翦等,白身而为将,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指出材料所反映的社会关系变化,结合史实说明商鞅变法与这一变化的关系。

[审题意](1)指出战国时期社会关系的变化,主要指阶级关系、社会阶层的流动。

(2)说明商鞅变法与战国时期社会关系变化的关系。

要从变法的社会背景和措施等方面分析解答。

[抓关键] 材料中的变“世侯世卿之局”“徒步而为相”“白身而为将”“布衣将相”是关键信息。

[扣知识] 商鞅变法的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度与这一变化有直接关系。

[规范答] 变化:部分社会下层的政治地位呈上升趋势。

关系:社会关系的变化推动了变法的产生。

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力量不断壮大,他们要求取得政治统治地位,商鞅变法顺应了这一要求。

商鞅变法中的“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奖励军功”等措施,打击了旧贵族势力,为新社会阶层崛起创造了条件,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关系的变化。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二商鞅变法专题学习总结课件人民版选修120180606121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二商鞅变法专题学习总结课件人民版选修120180606121

(一)深刻背景
◆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老人农业”“妇女 农业”“小学农业”问题日益凸显
陕西抽样调查:
72%
55岁
“80后”“90后”青壮年劳动力(农民工) 务农农民平均年龄 妇女
63%
四川抽样调查: 务农农民 50岁以上54%,60岁以上 30%, 70岁以上13%; 妇女60%; 初中及以下90%。
一、为什么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二、什么是新型职业农民 三、如何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一、为什么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一)深刻背景
◆农村劳动力持续转移,“人走村空”问题愈演愈烈
2012年我国农民工数量达到2.6亿,每年新增900-
1000万。
四川抽样调查:
26%
20%
举家外出农户
留守农户
一、为什么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专题二
商鞅变法
专题学习总结
内容索引
知识导图 线索归纳 合
整体架构 思维整
学会解题
体验高考
知识导图
整体架构
线索归纳
思维整合
一、商鞅变法的背景与条件
1.背景
(1)经济上: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农业发展促进手工业、商业发展,井
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分封制逐渐崩溃,争霸和兼并战争频繁,富国
一、为什么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一)深刻背景
◆农村新生劳动力离农意愿强烈,农业后继乏 人问题步步紧逼
新生代农民工 76% 不愿再回乡务农 85% 从未种过地 (国家统计局2010年10省调查:90%的新生代农民工
一、为什么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二)紧迫课题
——“谁来种地”“地如何种”?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2 商鞅变法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1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2 商鞅变法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1

专题2 商鞅变法【基础知识】一、商鞅变法的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融合和时期。

1.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趋于瓦解,诸侯纷争。

2.春秋战国时期各民族之间走向,国家出现的趋势。

3.春秋战国时期也是大变革时期。

在经济上,随着铁犁牛耕出现,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封建土地私有制也随之确立起来,出现了新兴阶级。

在政治上,为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实现,各国纷纷变法。

在思想上,出现了“”的活跃局面。

而家思想顺应了时代的需要成为变法的思想理论武器。

这一时期法家的代表有等人。

二、商鞅变法的时间:第一次公元前年;第二次公元前年。

三、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家理论四、商鞅变法的目的(宗旨):五、商鞅变法的性质:封建阶级的改革六、商鞅变法的措施:1.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 2.加强的政治改革①废,承认私有。

①实行什伍户籍制度,实行法②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②推广县制③统一度量衡③制定秦律3.提高战斗力的军事改革:奖励,实行制。

4.加强思想控制的文化改革:“燔诗书而明法令”5.改革旧俗:“塞私门之请”,移风易俗。

七、商鞅变法的特点:实行最彻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长久;影响最深远。

八、商鞅变法的结果:“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九、商鞅变法的作用1.经济上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促进了秦国农业生产。

2.政治上封建国家机器更加健全,有利于中央集权制度形成。

3.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使秦国在兼并战争掌握了主动权。

总之,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十、商鞅变法的局限1.轻视教化,严刑峻法。

2.加重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

3.未与旧制度、文化划清界限(承认占有奴隶的合法性)4.文化高压政策,压制工商业对后来的秦朝产生了消极影响。

【习题精练】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僇力本业,耕织致栗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不按题目要求做题,审题不清,随意性大。解决办法:认真审题。审题意——紧抓“题眼”,揣摩题意,审题型——辨别题型,确定方法;审题分——注意题分,看分作答,一般来说,分多的题目答案要点多,分少的题目答案要点少。
(3)答题时忽略材料的作用,不能深入地理解和分析材料。解决办法:注意将观点和材料有机结合,充分分析和利用材料。
对象
内容
不同点
相同点
梭伦改革
商鞅变法
目的
旨在缓和社会矛盾,稳定城邦秩序
旨在富国强兵
都要改变原有的生产关系,在分裂割据中谋求发展
内容
鼓励工商业发展,吸引公民参与国家管理
重农抑商,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都有促进经济发展、划分等级、建立政权机构的规定,也涉及风俗变革
特点
梭伦厉行“法治”是民主政治的需要
商鞅实行严刑峻法是君主专制的需要
对于形成封建专制,以中央集权制取代宗法分封制的政体转型以及加强社会管理有重大积极意义
奖励军功
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给予赏赐。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在对外战争中不断取得胜利
“塞私门之请”移风易俗
纯洁了政治,发展了封建经济,凝聚了社会力量,改变了传统的生活方式,利于综合国力的提升和新的社会风尚的形成
三、商鞅变法与梭伦改革的异同点比较
[扣知识]商鞅变法的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度与这一变化有直接关系。
[规范答]变化:部分社会下层的政治地位呈上升趋势。
关系:社会关系的变化推动了变法的产生。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力量不断壮大,他们要求取得政治统治地位,商鞅变法顺应了这一要求。商鞅变法中的“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奖励军功”等措施,打击了旧贵族势力,为新社会阶层崛起创造了条件,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关系的变化。
(4)角度单一、重复。解决办法:注意多角度、多层次、辩证地分析问题。
(3)阶级关系上:新兴地主实力增强,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地主经济,各国纷纷实行变法,变法成为风起云涌的时代潮流。
(4)思想文化上:出现“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法家学说成为各诸侯国变法改革的理论依据。
2.条件
(1)秦国的经济、政治、文化落后于中原各国,秦孝公决心发愤图强,实现富国强兵。
(2)注重实用、讲求功利的法家学说受到秦国君臣民众的认同。
都重视“法治”,削弱了旧贵族势力
影响
促使雅典走上了民主政治的轨道
使秦国走上了中央集权的道路
都促进了本国的发展与进步
性质
是奴隶主阶级性质的改革
是地主阶级封建化的改革运动
例题 (20xx·山东高考)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变革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数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时亦难遽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游说则范雎、蔡泽、苏秦、张仪等,徒步而为相;征战则孙膑、白起、乐毅、廉颇、王翦等,白身而为将,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
高中历史专题二商鞅变法专题学习总结学案人民版选修1
编 辑:__________________
时 间:__________________
专题二 商鞅变法
一、商鞅变法的背景与条件
1.背景(1)ຫໍສະໝຸດ 济上: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农业发展促进手工业、商业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分封制逐渐崩溃,争霸和兼并战争频繁,富国强兵成为各国改革的内在动力。
近年来高考试题大多通过运用“新材料”、设置“新情境”来命制试题,对考生的阅读、理解、运用材料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掌握好解题技巧是高考中“水平正(超)常发挥”的关键,应特别注意解答非选择题常见失误及解决办法:
(1)答题没有思考的过程,看到题目就写,没有完整的答题思路。解决办法:在初读材料的基础上,注意审题,看清问题的具体要求,然后带着问题细读材料;明确材料的主题,了解材料的层次结构;对应材料内容,思考材料内容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点。
指出材料所反映的社会关系变化,结合史实说明商鞅变法与这一变化的关系。
[审题意]
(1)指出战国时期社会关系的变化,主要指阶级关系、社会阶层的流动。
(2)说明商鞅变法与战国时期社会关系变化的关系。要从变法的社会背景和措施等方面分析解答。
[抓关键]材料中的变“世侯世卿之局”“徒步而为相”“白身而为将”“布衣将相”是关键信息。
(3)各国变法为商鞅变法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二、商鞅变法的措施及影响
措施
影响
废井田,开阡陌
承认了私人占有土地的合法性,对于封建经济基础的建立有重大意义
奖励耕织重农抑商
对于稳定小农经济,发展封建经济,提高国家实力有重大意义
统一度量衡
加强了经济领域的中央集权,有利于秦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推广县制,实行什伍、连坐制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