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中医药治疗现状及对策
老年阵发性房颤的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现状

1 3 3
『 1 2 1 李丽 玲 . 电针 配合 龙 胆 泻肝 汤加 味 治 疗及 护 理肝 火上扰 型 经 【 1 7 】 刘佳 , 寻 满湘 , 杨栋 , 金伟 国. 龙 胆 泻肝 汤治 疗 急性 中耳 炎 3 2 例 临床观 察 . 哈 尔滨 医药 , 2 0 1 2 , 3 2 ( 5 ) : 3 4 3 - 3 4 4 . 行头痛 [ 『 1 . 按 摩与 康 复 医学 , 2 0 1 4 , 5 ( 4 ) : 1 6 9 -1 7 0 . n3 1 王洪云. 龙胆 泻 肝 汤加 减 治疗 湿热 蕴 结型慢 性 前 列腺 炎 6 2 例 【 1 8 】 杨 高社 . 龙 胆 泻 肝 汤 加 减 治 疗 单 纯疱 疹 性 角 膜 炎 5 0 例 分析 疗效 观察 兀 1 . 中 医临床 研 究 , 2 0 1 3 , 5 ( 2 ) : 8 2 -8 3 . m. 中 国实用 医药 , 2 0 1 0 , 5 ( 2 1 ) : 1 4 0 - 1 4 1 . I 1 4 1 霍磊 , 齐兴, 张 大伟 . 龙 胆 泻肝 汤加 减 治 疗 湿热 下 注型 男性 不 [ 1 9 ] 杨 东. 龙 胆 泻肝 汤加 减 治 疗前 葡萄 膜 炎 的 疗效 观 察 I J j . 药 物 2 0 1 4 , 2 7 ( 5 ) : 3 9 — 3 9 . 育症 临床 疗 效观 察 卟 中 国中 医基 础 医学杂 志 , 2 0 1 4 , 8 ( 6 ) : 8 5 1 — 8 5 2 . 与人 , 『 1 5 1 单嗽 文 . 龙 胆 泻肝汤治疗急 l 生 湿疹6 o 例田 . 光明中医, 2 0 1 3 , 2 8 ( 1 ) : 8 7 - 8 8 . [ 2 o 】 张琴 , 阮时 宝 . 龙 胆 泻肝 汤( 丸) 的 药效及 毒 理 学 实验研 究概述 f 1 6 1 翁树 林 . 加味 龙 胆 泻肝 汤 治疗 肝胆 湿 热型 带状 疱 疹 3 2 例 临床 m. 光明中医, 2 0 1 0 , 2 5 ( 4 ) : 7 4 3 - 7 4 4 . 【 2 1 】 王 东剑 . 龙 胆泻肝 汤的临床应用近况 D ] . 山西 中医, 2 o 1 1 ( 3 ) : 4 9 - 5 0 . 观察 『 『 I . 中 医药通报 , 2 0 1 3 , 1 2 ( 2 ) : 4 6 — 4 8 .
中医治疗心房颤动研究进展

心 ,其 根 在 肾 ,病 机为 心 肾不交 ,阴 阳不 相顺 结 。曹 洪 欣 教 授根 据 多年 的临床 经 验 提 出房 颤发 生 的根本 是 心 阳不足 j 。黄志英 认为气虚体质的人 ,阳气虚弱, 心下 空虚 而形 成悸 动是 房颤 的 主要病 因病 机 。 房颤发作时 ,不仅出现心律 、心率和心音的改变 ,
急 ,病情进展变化快 ,段文慧等 认为这正好与 “ 风 邪” 致病 特 点 相似 ,阵发 性 房 颤 的发 生可 因风 邪夹 痰 、 夹瘀 上扰 心神所 致 。徐 浩教授根 据多 年的 临床 经验 ,认 为 此病虽然复杂 ,但其根本乃本虚标实之证。心之气阴亏虚 为其本 ,气不行血,因虚致瘀 ,瘀血为其标。并根据房颤 的特点 ,提出内风的概念 。刘如秀认为房颤的病位在
脉 为房 颤 脉 的结 论 。
1 单 方治 疗
避免的心律失常的毒副作用 ,有其局限性 。中医药特色 防治 房颤 的优势 性 日渐 凸显 。 房颤 没 有相 对 应 的 中 医病 名 ,因 患 者 发 病 时 多 以 心 慌 、跳 动 不 安 为 主 要 临 床 表
现 ,中 医多 从 “ 心悸”、 “ 怔 忡 ”辨 证 论 治 。 1 9 9 7 年, 中 国中医药 学会 中医诊 断专 业委员 会 … 正式 将房 颤定 名 为 “ 心 动悸 ” 。
房颤 的发病诱 因主要为体虚劳倦 、情致 内伤、外邪 侵袭及药食不当。病位主要责之心 ,亦与肺 、肝 、脾 、 肾密切相关。病理性质主要包括虚实两方面 ,虚责之为
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性房颤临床观察

虽然本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 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样本量较小、观察 时间较短等,需要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和
延长观察时间以验证疗效。
未来可以进一步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老 年性房颤的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前景, 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方案
。
同时,也需要关注患者的个体差异和病 情严重程度等因素对治疗效果的影响,
其他治疗
如心脏起搏器植入、导管 消融等,可根据患者具体 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
老年性房颤的中医治疗现状
中药治疗
中医认为老年性房颤多与心气虚 、心血瘀阻等因素有关,采用益 气养心、活血化瘀等中药治疗可
取得一定效果。
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可调节自主神经功能, 改善心脏电生理异常,对缓解房
颤症状有一定作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性房颤 临床观察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引言 • 文献综述 • 研究方法 • 临床观察结果 • 讨论与分析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老年性房颤的发病率高
中医治疗的优势
老年人是房颤的主要发病人群,随着 人口老龄化,老年性房颤的发病率逐 年上升。
中医在治疗老年性房颤方面具有一定 的优势,如针灸、中药等,能够改善 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生活质量和生存期比较
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显著提高老年性 房颤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心功能, 降低再入院率。
在生存期方面,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 延长老年性房颤患者的生存期,减少 死亡病例数。
05
讨论与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性房颤的优势与不足
优势
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性房颤可以充分发挥中医和西医各自的 优势,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中医治疗可以调理身体,改善 症状,提高生活质量;西医治疗可以快速缓解症状,减轻心 脏负担。
归脾汤治房颤治疗方案

摘要:房颤,即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归脾汤作为中医经典方剂,具有补益心脾、养血安神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归脾汤治疗房颤的治疗方案,包括病因病机、治疗方案、临床应用及注意事项。
一、病因病机房颤的发生与心脾两虚、气血不足有关。
中医认为,心主血脉,脾主运化,二者相互为用,共同维持心脏的正常功能。
若心脾两虚,气血不足,则心失所养,血脉运行不畅,导致心悸、气短、乏力等症状,进而引发房颤。
二、治疗方案1. 基本方药:归脾汤归脾汤由黄芪、白术、茯苓、炙甘草、当归、白芍、远志、龙眼肉、酸枣仁、生姜、大枣组成。
本方具有补益心脾、养血安神的作用,适用于心脾两虚、气血不足型房颤。
2. 方剂加减(1)心悸明显者:加桂枝、麦冬,以温阳养心,滋阴润燥。
(2)气短乏力者:加人参、黄精,以补气养阴,增强体力。
(3)失眠多梦者:加柏子仁、酸枣仁,以安神宁心,改善睡眠。
(4)头晕目眩者:加天麻、钩藤,以平肝潜阳,缓解头晕。
(5)瘀血症状明显者:加桃仁、红花,以活血化瘀,改善血液循环。
3. 治疗方法(1)煎服法:将药材洗净,放入砂锅中,加水适量,浸泡30分钟,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煎煮30分钟,去渣取汁,分早晚两次温服。
(2)煎煮注意事项:煎药时需注意火候,避免煎煮过久或过短,影响药效。
(3)饮食调理:饮食宜清淡,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忌辛辣、油腻、生冷、刺激性食物。
(4)情志调理: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过大。
三、临床应用归脾汤治疗房颤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疗效显著。
以下为部分临床案例:1. 案例一:患者,男,55岁,患有房颤3年,表现为心悸、气短、乏力、失眠多梦。
经中医辨证为心脾两虚型房颤,给予归脾汤加减治疗,患者症状明显改善,房颤频率降低。
2. 案例二:患者,女,60岁,患有房颤5年,表现为头晕目眩、心悸、气短、乏力。
经中医辨证为心脾两虚、瘀血阻络型房颤,给予归脾汤加减治疗,患者症状明显改善,房颤频率降低,生活质量提高。
房颤的药物治疗现状

t r e a t me n t i s s t i l l t h e p r i ma r y me t h o d f o r t r e a t i n g a t i r a l i f b il r l a t i o n a n d ma i n l y i n c l u d e s d r u g s or f c o n t r o l l i n g v e n t r i c u l a r r a t e , d ug r s or f c a r d i o v e r s i o n ,n o n — a n t i a rh y t h mi c d r u g s ,a n d a n t i c o a g u l a n t d ug r s . T h i s p a p e r a i ms t o r e v i e w t h e c l i n i c a l me d i c a t i o n f o r a t ia r l i f b i r l l a t i o n i n r e c e n t y e a r s .
SHAN Fe n g ,GE Mi n ,TANG Bi
( i . D e p a r t m e n t o fP h rma a c y , B e n g b u Me d i c a l C o l l e g e , B e n g b u 2 3 3 0 3  ̄C h i n a ; 2 . D e p rt a m e n t f o C rd a i o l o g y , T h e F i r s t A f il f i a t e d Ho s p i t a l fB o e n g b u Me d i c a l C o l l e g e , B e n g b u 2 3 3 0 0 4 , C h i n a )
近10年中医药治疗慢性心房颤动文献分析

性心房 颤动 ” 、 “ 心律不 齐” 、 “ 心律失 常” 、 “ 房颤 ” 等检索词进
行检索 , 并对 其论文 内容 中不含 “ 慢性 心房颤动 ” 或仅 以“ 心
有了进 一步提高 , 体现 了中医药在 治疗 慢性 心房颤动疾病中 的作用 正逐 步被 人们 所重 视与接受 。 2 .论文分布状况 纵 观近 1 O 年来 中医药 治疗慢性 心房 颤动文献 的 内容 ,
表1 2 0 0 3年- 2 0 1 2 年 9月 中医药治疗慢性心房颤动及探讨其机理论文数量
年发 文数 量及 其分 布
1 . 年发 文数量及 趋势
鉴 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与维普全文 电子期 刊数 据库 ,
分 别是 目 前 世界上最 大的 中文期 刊数据库及 国内最大 的综
合性文献信 息数 据库 , 基本涵盖 了国内的学术 刊物。故本文 以上述 两个数据 库为统计平 台, 对2 0 0 3 年一 2 0 1 2 年9 月 份为 量, 在2 0 0 7 年 之前 始终处 于 1 9 篇 以下 , 近5 年来 除 2 0 0 9 年
疗慢性心房颤动的趋势, 及评估其疗效的主要方法。在用药方面, 中成药以稳心颗粒、 参松养心胶囊等为主, 汤药则
以炙甘草 汤多用。存在 问题 主要有研 究模 式较单一 、 研 究规模较 小、 部分论 文 内容质量 不高等 , 均有赖 于今后 逐步
提 高。 关键词 : 中 医 药 治疗 慢 性 房 颤 综 述 心悸 怔 忡 胸 痹
疗慢性心房颤动文献等的研究, 划入“ 基础研究” 项。由此
论文 占总论文数的7 7 . 4 6 %; 辨证论治的论文占1 2 . 6 8 %; 针灸
中医药治疗房颤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房颤的研究进展对房颤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临床治疗作一综述,显示出中医药治疗本病的潜力和优势,以期更好的运用中医中药治疗房颤。
标签:房颤;病因病机;中医治疗;综述中医并无与房颤相应的病名,其临床表现可散见于心悸、怔忡、眩晕、晕厥、短气、胸痹、虚损的病症中,以及促、结、代、涩、散、雀啄等脉候中,至于中医病证,各医家观点不一,中国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专业委员会把本病定名为“心动悸”[1]。
1.病因病机研究房颤的病位在心,主要症状为胸闷、心悸、头晕、脉结代等。
相关因素为心气虚、心阴血不足、心阳衰弱、痰饮内停、瘀血闭阻等。
其病性为本虚标实,以本虚为主,但各医家认识不同。
如曹洪欣、谭维富认为心阳不足是房颤的基本病机[2-3];戚文航认为气血不足、体质虚寒是房颤的病机[4];杨关林等认为是由于心气、阴血亏虚,而致心失所养,心脉不畅,脉络瘀滞而发病[5] ;王金玺等认为阴虚火旺、虚火上炎、气血不足而致心阳妄动、心失所养,及心血瘀阻而发病[6];吴鸿等认为房颤病机为“虚”“瘀” “热”。
即气阴亏虚,热毒瘀血,心神失养[7];梁金凤等认为,房颤的发病机理是本虚标实,本虚主要是指气阴两虚,标实是指痰浊和瘀血[8] ;张艳认为房颤发生的病机是心气阴两虚伴血瘀内扰心神[9] ;汪云翔认为房颤病因依次为为瘀阻心脉、痰浊闭阻、心血不足、阴虚火旺、水饮凌心、心阳不振,并与年龄及相关病史有关[10] ;杨湖认为房颤病位在心而累及于脉,病性属本虚标实,本虚是心之气血阴阳亏虚,标实是寒邪、火热、湿浊、痰饮、瘀血以及冲脉气逆撞心等,并认为其基本病机为虚风内动[11] 。
综上所述,房颤的病因病机复杂。
总体来说,脏腑虚损为房颤的基础,年老体弱、劳累过度为常见病因。
病机为心气血阴阳虚亏,兼有痰饮、瘀血;其病位在心,与脾肾肺肝脏腑功能失调相关;病性为本虚标实,以本虚为主。
2.辩证分型研究当前对房颤的辩证分型还没有完全统一,各医家意见不一:袁云成等按年龄、发病情况、病程及西医学特征将房颤简单的分为阴阳两型[12];刘强等按主症、次症,兼顾舌脉等标准将房颤分为气阴两虚、心阳(气)不振、心肾阳虚、痰(瘀)热扰心、心脉瘀阻证型[13];徐明扬把房颤分为气阴两虚、心阳虚脱、水饮凌心、痰瘀痹阻证四型[14];张国伦将老年房颤分为气阴两虚、阴虚阳亢、心阳虚衰、痰瘀闭阻四型,以上四型既可单独出现,也可互相并见[15];王健认为房颤可分为气虚血瘀型、心肾阴虚型、气阴不足型、心脾气虚型等[16];龚少愚把房颤证型归纳为气阴两虚、心肾阴虚、心肾阳虚、痰热扰心、气滞血瘀五型[17];杜毅等认为房颤中医辨证主要分为心气不足型,心失所养型,心肾不交、湿浊扰心、心脉瘀阻型,心阳不振、阴虚火旺型四种类型[18]。
房颤的中医治疗

房颤的中医治疗
房颤在平时除了长时间通过西药维持以外,还可以配合中药调理,中医调节的效果会更好一些,而且恢复的也比较快,中医主要的选择调理方法是通过理疗,配合中药慢慢调整,中医是不需要做手术的,所以患者可以进行手术的痛苦,但是也要注意配合吃药和用量。
房颤,全称心房纤维性颤动,是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
可由多种原因引起,房颤大多发生于心脏有显著病变的人,常见于风湿性心脏病(特别是二尖瓣病)、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甲亢性心脏病以及慢性缩窄性心包炎。
有时不恰当地使用某种西药也可以引起一过性房颤,有些正常人由于过度疲劳也可以出现房颤。
★房颤的中医治疗
房颤的中医治疗主要是结合整体情况来考虑,一般来讲,可
从脾胃气虚,损及脾阳,运化失司,宗气衰弱,心气不足,心脉不畅,循环失常,以致心悸怔忡。
治宜温阳和中,益气整脉。
制附片10g(先煎),红参10g,淡干姜5g,炒白术15g,炙甘草10g,桂枝10g,大枣7枚,紫丹参15g,肥玉竹30g,生龙骨30g(先煎),生牡蛎30g(先煎),山药15g.水煎服。
可连用7~15剂。
如果有效,可间断服用2个月。
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使用上述中药,由于个人的情况不同,最好的办法还是找有经验的中医专科医生诊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房颤中医药治疗现状及对策第八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研究学术大会论文集血塞通软胶囊主要成分为三七总皂苷,研究表明,该药有众多的心血管药理作用,如抗心肌缺血和再灌注损伤、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心肌代谢等。
本研究显示,与模型组比较,血塞通软胶囊能使大鼠心梗边缘区MVC、MVD明显增加,与麝香保心丸作用相似,表明其有促进或诱导缺血心肌血管新生的作用。
本研究还表明,应用血塞通软胶囊后大鼠缺血心肌中VEGFmRNA表达及其灰度值与模型组比较明显增加,与麝香保心丸相似。
且发现VEGFmRNA表达水平与促血管新生的水平大体上是一致的,提示其促血管新生作用与促进VEGFmRNA表达有关。
有报道,麝香保心丸有促心梗后大鼠缺血心肌血管新生及促进VEGF和bFGF表达的作用〔9〕,故选该药作为对照,而且发现其促血管新生作用还与促进VEGFmRNA表达有关。
尽管血塞通软胶囊能上调VEGFmRNA的表达,但其机理是什么?用药时间多长最为合适?最佳剂量是多少?均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益心舒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气阴两虚兼血瘀证临床研究陈靖张为刘玉庆闫卫红常佩芬王亚红赵勇李玉峰沈晓旭孟伟鲁卫星北京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100700)摘要目的:观察益心舒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探索中医治疗冠心病的新途径。
方法:将153例冠心病心绞痛气阴两虚兼血瘀证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102例)和对照组(51例),实验组服用益心舒胶囊治疗,对照组服用单硝酸异山梨酯片治疗,疗程均为4周。
结果:两组均有改善心电图、心绞痛以及心绞痛的程度等作用,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实验组对改善临床乏力、自汗方面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
结论:益心舒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有较好疗效。
房颤中医药治疗现状及对策程伟湖北省中医院心内科(武汉,430061)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发病、致残和病死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显着增加。
然而,目前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治疗效果仍不尽人意,并不能显着提高房颤患者的生存率,因此,开发高效安全的房颤抗心律失常药物仍然为研究热点。
中医药治疗心房颤动取得良好效果,本文借维普资讯数据库检索,拟对2006年后中医药诊疗房颤综合进行分析,寻求中医治疗房颤思路与对策。
一、房颤中成药治疗:1、稳心颗粒:主要为党参、黄精、三七、琥珀、甘松组成,涉及发表临床研究合计55篇,治疗时间14114第八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研究学术大会论文集天至180天,有效率64%-95%。
1)单独使用:治疗的房颤包括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充血性心力衰竭等原发病者;老年阵发性房颤;风心经瓣膜置换术、起搏器术后者;合并脑梗患者;房颤类型既有阵发性房颤,也包括持久性心房颤动病者。
发表论文合计21篇。
证实具有降低房颤患者心室率:缩短转复所用时间;治疗起搏器术后阵发性AF有效;停药后仍有一定的疗效;缩短Pmax及Pd;改善冠心病伴慢性Af患者的静息心率和运动心率;控制永久性房颤患者快速心室率及改善心功能。
2)联合其他西药应用胺碘酮:主要用于慢性心力衰竭、舒张性心力衰竭、高血压病等;认为具有控制心室率比单用胺碘酮治疗效果好,血栓栓塞事件发生减少;能提高阵发性房颤的转复率、缩短转复时间、减少用量及不良反应;治疗老年高血压合并PAF疗效明显优于各自单用,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
合计涉及发表研究11篇。
B受体阻滞剂:主要应用非瓣膜性心脏病、慢性心力衰竭等;认为两者能发挥协同作用,更有效控制心室率,预防房颤的复发,改善患者心悸,胸闷,胸痛,心前区不适,乏力等症状、心功能、生活质量,减少其副作用,其中美托洛尔7篇和比索洛尔l篇。
其他药物:涉及联合地高辛发表研究4篇,认为能协同小剂量地高辛控制永久性房颤心室率效果较好,减少副反应。
涉及联合心律平研究论文发表2篇,认为联合治疗老年人阵发性房颤疗效满意,减少副作用。
涉及联合ACEI或ARB合计5篇,认为联用坎地沙坦、缬沙坦有较好预防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作用,并可抑制左心房扩大;联合厄贝沙坦加胺碘酮中西药联合应用有抗心律失常协同作用;只有联合卡托普利与稳心颗粒组、卡托普利组比较在阵发性房颤控制率及症状改善方面无统计学意义报道。
涉及联合他汀类调脂药临床研究有4篇,证实与氟伐他汀合用治疗高血压病并发心房颤动安全有效;与辛伐他汀合用治疗持久性心房颤动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2)参松养心胶囊:主要为人参、麦冬、山茱萸、丹参、炒酸枣仁、桑寄生、赤芍、土鳖虫、甘松、黄连、南五昧子、龙骨组成,涉及发表临床研究合计仅18篇,治疗时间28至90天,有效率67.4%一86.1%。
由于“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心律失常应用研究”获得200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其中治疗阵发性房颤疗效认为与西药心律平相当,影响及意义重大。
1)单独使用发表论文合计7篇。
认为:其对治疗阵发性房颤疗效显着,比胺碘酮副作用更小;对慢性心功能不全并发的阵发性房颤有明显的疗效,与Ic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无显着的疗效差异;显着改善房颤患者生活质量和运动耐量;可缩短最大P波时限Pmax、P波离散度(Pd)、QT间期,减轻房室肌复极离散,减少PAF的发作。
2)联合联合其他西药应用胺碘酮:两种药物联合,既能有效的治疗气阴两虚型快速性房颤,而且对预防急性房颤复发有明显效115第八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研究学术大会论文集果;能显着改善阵发性房颤患者的P波离散度(Pd)和最大P波时限(Pmax);不良反应较小:但对心脏功能的无显着改善。
上述两药联合应用报道有4篇。
B受体阻滞剂:认为倍他乐克、参松养心胶囊联用更有助于预防房颤的复发;而单用卡维地洛或参松养心胶囊可以通过降低Pd来减少高血压患者PAF的发作,联用这两种药物却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联合B受体阻滞剂临床研究有4篇。
地高辛:结果参松养心胶囊协同小剂量地高辛控制持续性及永久性房颤心室率效果较好,不良反应少,相关报道有2篇。
辛伐他汀:有1篇文章报道,参松养心胶囊联合辛伐他汀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有较好临床疗效,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3.其他中成药葛根素联合胺碘酮、通心络胶囊联合倍他乐克、心可舒、补心气口服液研究报道各1篇。
其中,葛根素联合胺碘酮,能提高转复率,缩短平均转复时间,减少胺碘酮总用量;通心络胶囊联合倍他乐克,结果对控制心室率、少脑卒中有较好疗效;心可舒片认为对阵发性心房颤动有显着临床疗效,并能明显缩小Pdis及Pmax,从而有效改善房颤患者的电重构;补心气口服液对老年慢性气管炎并房颤总有效率86%。
二.经方和自拟验方1.经方炙甘草汤:炙甘草汤联合胺碘酮在预防消除房颠,改善临床症状方面明显优干对照组;加味四妙勇安汤(金银花、玄参、当归、甘草、丹参、桂枝、黄芪、五昧子等)与组用乙胺碘呋酮对照,结果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有显着差异。
上述方剂各有1篇报道。
2.自拟方药养血复脉汤(生黄芪309、当归109、党参159、麦冬109、五味子69、炒枣仁109,川芎109、石斛109、茯苓109、知母109、炙甘草109、红花109、桃仁109、郁金109、香附109):合用心律平治疗房颤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
定心胶囊(黄芪209,炙甘草、人参各159,红花、丹参各109,生地、麦冬各209等):结果显效19例,有效32例,无效9例,总体有效率达85%,定心汤与胺碘酮联合应用有抗心律失常协同作用。
益心方(太子参、麦冬、龙齿、珍珠母、柏子仁、酸枣仁、炙甘草、桂枝等):结果与普罗帕酮比较,总有效率分别90.48%和76.92%,差异显着,提示临床综合疗效明显。
仙灵生脉散:以淫羊霍109、生晒参69、麦冬159、生地209、五味子69、炙甘草129和桂枝99,经过4周的治疗,仙灵散组152例总有效率89.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着,提示仙灵生脉散能明显减少房颤的发作,改善生存质量,联合胺碘酮辨证治疗老年房颤安全有效。
脉安宁合剂:(白芍、麦冬、五味子、桑寄生、仙灵脾、石决明、当归、太子参、地龙、全蝎、钩藤等)以滋肝息风、养血息风、祛风搜风为主。
结果有效率为93.75%。
116第八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研究学术大会论文集益心复脉(巴戟天、女贞子、炙甘草、人参、桂枝、生地、主冬、阿胶、甘松、苦参):提示益气复脉法随症加减加胺碘酮治疗老年非瓣膜房颤疗效确切。
益气活血方(党参、麦冬各209,黄芪、葶苈子、葛根、丹参各309,制附片、五味子、泽泻、猪苓各lOg):提示对房颤患者有较好的抗凝作用。
对上述报道治疗房颤中药(中成药、复方)组成分析,其中补虚药人参选用6次、党参3次、太子参2次、生晒参1次;麦冬8次;甘草7次;五味子6次;黄芪5次;通阳药桂枝5次;活血化瘀药丹参5次;滋阴药生地4次;其他如甘松、酸枣仁、当归、葛根各3次;桑寄生、赤芍、土鳖虫、红花、三七、全蝎、阿胶各2次。
上述复方药物多含生脉散组成,提示益气养阴治疗仍然为房颤中医药基本组方。
甘松是目前治疗心律失常中药参松养心和稳心颗粒唯一共选药物,说明其具有重要价值。
各种组方均具有一味或多味“活血通阳”功效中药,体现“活血化瘀”在中医治疗房颤中具有一定地位。
多种药物比较研究均认为,中药治疗副作用较少。
四、中医治疗房颤对策房颤诊断主要依靠心电图确诊。
流行病学资料显示,非瓣膜病房颤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和全身血栓栓塞的危险因素有:既往脑卒中、一过性缺血发作(TIA)、糖尿病、高血压病史、心力衰竭及高龄。
其中既往脑卒中和TIA是脑卒中最强的独立预测因素。
年龄也是脑卒中的独立预测因素,约半数房颤相关的脑卒中发生于75岁以上,也是老年女性最常见的致残性脑卒中的原因,老年人抗凝出血并发症的危险也较高。
有些研究显示,女性也是脑卒中的独立预测因素,但也有研究的结论与此不一致。
房颤按心脏病病因分为瓣膜性及非瓣膜性心脏病Af;按发作时间及Af发作存在情况常采用“3P’’分类法,即将Af分为阵发性(Paroxysmal,Af指发作<2~7天,多<24h,可以自行转复为窦性心律者),持续性(Persistent,Af发作>48h,但<O.5年,多不能自行转复,需药物及电复律治疗方能转复为窦律者)和永久性(Permanent,Af发作,多半在半年以上,长期存在,无复律适应证,不能转复者)。
通过房颤分类,常常可以确定病人现代医学治疗策略或原则,在临床使用中医药诊疗时,应以借鉴。
1重视辨证施治目前治疗房颤常用中成药主要是稳心颗粒和参松养心胶囊,两者均具有“益气养阴,活血化瘀”共同特点,主要用于治疗气阴两虚,心络瘀阻者;但前者具有“定悸复脉”之功;而后者主要兼“清心安神”之力,由于具有破血虫药和活血祛瘀三种药物配伍,活血祛瘀能力更强大。
房颤病因虽多,临床使用上述药物若结合辨证,异病同治,或同病异治,可获得更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