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资源开发利用空心化理论的武汉“两型社会”建设的制度和政策研究
刍议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制度建设

刍议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制度建设作者:康达华来源:《经济师》2010年第03期摘要: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党和国家在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础上提出的又一重大发展战略。
武汉城市圈是我国“两型社会”建设先行地,其建设过程和经验值得我们研究学习。
本文章围绕“两型社会”建设中的重点“制度建设”,以武汉城市圈为实例,分析了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制度需求和障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武汉市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制度创新的建议。
关键词:武汉城市圈制度需求制度障碍制度创新中图分类号:F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3-017-042007年12月14日,武汉城市圈被国家批准为全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旨在探索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发展之路,破解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日益尖锐的难题;并通过综合配套改革来实现体制机制的整体创新,从而打破原有体制机制的障碍,构建适合“两型社会”建设的体制机制。
一、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制度需求武汉城市圈是指以武汉为圆心,周边100公里范围内的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8个城市构成的区域经济联合体。
面积不到全省1/3的武汉城市圈,集中了湖北省一半的人口、六成以上的GDP总量。
武汉城市圈不仅是湖北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也是中部崛起的重要经济增长极和重要战略支点。
为了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2008年4月29日,中共武汉市委、武汉市人民政府联合发文《关于2008年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工作的意见》,对2008年武汉市“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工作进行规划和部署:{1}(1)精心制定改革试验方案;(2)大力发展循环经济;(3)构建符合“两型社会”要求的现代产业体系;(4)提升城市集聚辐射功能;(5)推进文化创新;(6)提升推进改革试验的整体合力。
湖北省委副书记、省长李鸿忠强调,武汉“两型社会”建设要从观念更新入手,着眼于体制机制创新,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大胆试验,率先突破,走出一条有别于传统模式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新路。
论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发展现状及难点

论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发展现状及难点2007年,国家批准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国家从改革发展全局出发所作出的又一重大决策,是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大战略,为武汉城市圈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
同时,也是对政府、企业和市民提出的重大挑战。
为了促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的发展,需要增强市民的“两型”生活方式意识同时建立和健全相关制度。
标签:两型社会;生活方式;武汉城市圈1两型社会的内涵两型社会指的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资源节约型社会指的是整个社会经济建立在资源有效利用的基础之上,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主旨是节约资源,即在生产、流通、消费等各领域各环节,通过采取技术、管理等综合措施以达到节约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目的,从而尽可能的减少资源消耗。
在传统社会经济形态中,资源是无限的,形成大量生产、大量消费的经济范式,造成了资源浪费、环境恶化、生态失衡。
在资源节约型社会经济形态中,资源是有限的,形成投入减量化、消费健康化的经济范式,从而达到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的双赢,实现可持续发展。
环境友好型社会指的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其核心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
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核心目标是将人类的生产消费活动控制在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容量范围之内,通过对生态环境要素的优化,对生产和消费过程的有效监督,采取多种措施,降低社会经济系统对社会生态系统的不利影响。
2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的建设背景武汉城市圈又称作“1+8”城市圈,是指以武汉为圆心,包括由鄂州、黄石、黄冈、孝感、仙桃、咸宁、天门、潜江周边8个城市所组成的城市圈,该圈域占据了全省33%土地和51.6%的人口,具有较高的城市密集度,较好的经济基础和优越的自然条件。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之后,国务院决定根据发展的实际需要,选择符合条件的地区作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通过试点探索积累相关经验,然后将经验推广。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软环境优化研究的开题报告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软环境优化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和目的
近年来,中国政府积极推进“两型社会”建设,以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武汉城市圈是中部地区的重要城市群,也是湖北省最大的城市群,其“两型
社会”建设是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在“两型社会”建设过程中,软环境的优化与提升是至关重要的,对于促进企业创新发展、加快绿色产业升级、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
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中软环境的优化问题,旨在为促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做出贡献。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
本研究将以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调研法等方法,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1、软环境的概念和内涵。
对软环境的概念和内涵进行深入探讨,分析其在“两
型社会”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2、武汉城市圈软环境的现状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等方法,了解武汉
城市圈软环境的现状,包括政策环境、法律环境、投资环境、人文环境等方面的情况,并对软环境的短板进行剖析。
3、武汉城市圈软环境的优化路径。
以现代信息技术、经济结构调整、人才培养
等方面为切入点,探讨武汉城市圈软环境的优化路径,并提出具体的实施方案。
三、预期成果和意义
本研究旨在为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中软环境的优化问题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有望为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提供决策参考和实践借鉴,具有一定的理
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武汉城市圈_两型社会_建设的SWOT矩阵分析

第10卷第6期2008年12月资源与产业RES OURCES &I NDUSTR IESV o l 10N o 6D ec 2008收稿日期:2008-07-06;修订日期:2008-11-08;责任编辑:段丽萍。
第一作者简介:熊成喜(1984 ),男,硕士生,主要从事土地利用规划与管理研究。
E m a i:l x iongchengx @i 163 com资源产业武汉城市圈 两型社会!建设的S WOT 矩阵分析熊成喜,陈银蓉(华中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湖北武汉 430070)摘 要:2007年底,武汉城市圈和长(长沙)株(株洲)潭(湘潭)城市群被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确定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目前,武汉城市圈 两型社会!建设已正式起步,正确理解 两型社会!的内涵,认识武汉城市圈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提出可供参考的发展战略,为武汉城市圈 两型社会!建设提供有益探索。
关键词:S W OT 分析;两型社会;发展战略;武汉城市圈中图分类号:F061 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464(2008)06-0037-04S W OT MATR IX ANALYSIS OF CON STRUCTI ON OF RESOURCES SAV ING AND ENV I RONMENT F R IENDLY SOC I ETY IN WUHAN MEGALOPOLISXI ONG Cheng x,i CHEN Y i n rong(Schoo l of Land M anage men t ,H uazhong A griculture Un i vers it y,W uhan 430070,China)Abstract :W uhan m ega l opo li s ,Changsha ,Zhuzhou and X iangtan urban g roup we re de ter m i ned to be a comprehensiverefor m tr i a l reg i on o f resources saving and env i ronm ent fr i end l y soc iety by N a ti ona lD eve l op m en t and R efor m Comm ittee by t he end o f 2007.W uhan currentl y has o fficia ll y started t h is constructi on .T his paper ana l y zes the connota ti on ,st udies the advantages ,disadvantag es ,opportun iti es and cha llenges ,and presents a strategy to construct the resources sav i ng and env i ron m ent fr i end l y society i n W uhan m ega lopo lis .K ey word s :S WOT ana l ysis ;resources savi ng and env i ron m ent fri endly societ y ;develop m et n strategy ;W uhan mega l opo lis1 概 述城市圈(群)(m egalopo lis ,又译为都市圈、大都市连绵带、大都市经济圈)是法国地理学家简∀戈特曼(Gott m an J)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在现代经济研究中具有划时代意义[1]。
“两型社会”视角下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空间结构与布局优化研究的开题报告

“两型社会”视角下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空间结构与布局优化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圈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武汉城市圈是长江中游地区重要的城市群,由武汉市及其周边九个县市组成,涵盖面积达到9000平方千米,人口超过1500万。
武汉城市圈内的经济、人口、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交融不断加强,对城市圈内土地利用空间的合理规划与布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以“两型社会”建设为目标的新时代,要求城市圈内的土地利用更加合理、节约,以达到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经济发展可持续性,生态环境质量的提高等效果。
因此,本研究旨在从“两型社会”的角度出发,探讨武汉城市圈的土地利用空间结构与布局优化,为城市圈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1.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的分析:通过GIS技术分析,对武汉城市圈内的土地利用空间结构进行分析。
包括各类土地利用面积、空间分布情况、空间关系等方面。
2.布局优化与调整:根据土地利用现状和特点,结合未来城市发展的需求和趋势,制定相应的规划和政策。
在此基础上,对土地利用布局进行优化与调整,以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益。
3.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在进行土地利用优化布局的同时,要实现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
因此,本研究还将探讨如何通过合理规划、生态修复等手段,实现生态与经济的有机融合。
研究方法将主要采用文献资料调查、问卷调查、GIS技术分析与空间分析等方法,以及经济分析和生态分析的方法。
三、预期成果和意义本研究的预期成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梳理和总结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情况,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和结构,为土地利用的优化提供基础数据和分析依据。
2.制定土地利用布局优化方案,提出土地集约利用的政策措施。
以此优化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3.提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的意见和建议,为城市圈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通过本研究,可以为武汉城市圈的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进一步促进武汉城市圈的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质量的提高,为“两型社会”的建设贡献力量。
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战略思考

作者: 章茂龙[1]
作者机构: [1]中共武汉市委党校教务处,湖北武汉430023
出版物刊名: 长江论坛
页码: 25-31页
主题词: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发展战略;思考
摘要:抓住国家批准武汉城市圈为“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机遇,至关重要的是要正确认识“两型”社会建设的深刻内涵,把握国家的战略意图,实现武汉城市圈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本文从“两型”社会建设的内涵与特点入手,把握武汉城市圈进入发展型发展的新阶段,提出可持续的外向性发展与内生性发展相结合(复合型)战略模式,实现武汉城市圈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切实走出一条有别于传统模式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新路。
“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土地开发外部性及其政策创新——以武汉城市圈为例

摘要:土地开发的外部性是行为主体在土地开发过程中对其他人或厂商的效用函数、生产函数造成影响的情况。
本文在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背景下探讨了土地开发外部性的内涵和变化特征,对土地差异化开发中的外部性问题进行了分析,由于土地开发外部性测度理论的逐渐发展,研究认为通过政策创新能够实现外部性内部化,提出了土地开发的税收政策、补偿政策的建议。
关键词:“两型”社会;土地开发;外部性;政策创新;武汉城市圈中图分类号:D29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544(2009)08-0029-03“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土地开发外部性及其政策创新*陈竹,张安录(华中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0)一、引言在土地开发过程中广泛存在外部性问题,土地开发的外部性是指行为主体在土地开发过程中对其他人或厂商的效用函数、生产函数造成影响的情况。
上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E ·莱昂纳多和R ·E ·柯夫林曾对美国东北部的5个城市进行了农地城市流转对农业影响的问卷调查,发现农地流转存在着自然外溢、法律与政治外溢、经济外溢。
[1]90年代以后刘祥熹、庄淑芳在分析传统地租理论不足的基础上提出农地流转应考虑选择价值和外部性价值,并运用hedonic 方法对台北市、台中市、高雄市公布地价和农地流转面积的交互关系、选择价值和外部性情况进行了实证研究。
[2]陈明灿应用hedonic 方法测度了云林县大碑乡农地流转的选择价值和外部性。
[3]边泰明(1994)分析了都市土地开发拥挤外部性,并对外部性内部化的方法进行了研究。
[4]这些研究表明土地开发过程中外部性对社会福利影响显著,需要通过政策制定将其内部化才能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
2007年武汉城市圈得到国务院批准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这使得武汉城市圈获得了“自主创新”的优惠政策,即在每一个领域、每一个环节都享有优先试验权。
浅析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制度创新特色

浅析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制度创新特色国家把“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权利赋予武汉城市圈,就是希望武汉城市圈先行先试,率先发展,在突破体制瓶颈、转变发展方式、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等多方面进行体制机制创新,为全国范围的改革创新积累经验。
武汉城市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两型社会”建设总体方案,积极探索新的体制机制,形成了一系列有特色的创新举措,具有操作性强、突出综合配套性、强调市场化原则与手段、上下联动、利益兼顾等特色。
武汉城市圈是以武汉市为中心,由武汉及周边100公里范围内的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天门、潜江9市构成的区域经济联合体。
2007年末,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式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党中央在我国改革和发展进入攻坚阶段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我国的发展阶段、新的国际环境、能源资源环境的约束等,都决定了中西部地区不应重复东部沿海以巨大的环境代价为成本快速实现工业化与城市化的道路。
国家把综合改革试验的权利赋予武汉城市圈,就是希望武汉城市圈先行先试,率先发展,在突破社会经济发展的体制瓶颈、转变发展方式、解决经济社会深层次矛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多个方面进行体制机制创新,积累“武汉经验”。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两型社会”建设总体战略部署的功能定位,武汉城市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国务院批复的“两型社会”建设总体方案,积极探索新的体制机制,形成了一系列有特色的创新举措,具有可操作性强、突出综合配套性、充分运用市场化机制与手段、上下联动、利益兼顾等特色。
一、可操作性强国务院正式批准的《武汉城市圈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简称《总体方案》)是指导改革试验的纲领性文件。
围绕《总体方案》,湖北省编制了5个专项规划,制定了6个配套支持政策、5个一体化重点工作实施方案和改革试验3年行动计划,策划了1个重大项目清单,形成了完备的推进试验区建设的具体实施框架体系——“56531”实施框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国民生 产总值指 数 , () 为 资源经 济指 数 , : 则
如 果 资 源 储 量 的 耗 减 速 度 大 大 超 过 探 明 储 量 的 增 长
速度 . 资源储 量 的变化 量 △ t是 一个 负 值 。若某 一基 则 () 准年 的 资源储 量 为 10 用 R( ) 0, 0 表示 , 在没有 新 增 资源 则 的情 况下 . 资源指 数为 :
・6 . 15
则, 即制度 的确立 和演 进 。制度一 方 面决 定人 们 对利 益 的 认 识 , 一方 面 也决 定 了社 会 利益 分 配 的框 架 , 两方 面 另 这
石 秀华
( 国地 质 大 学 , 北 武 汉 4 0 7 ) 中 湖 3 0 4
摘
要: 资源开发 利 用的空 心化 现 象说 明伴 随 着经济的增 长 资源基础 不断 削弱 。由于 资源环境 的公 共产 品
属 性 和 外部 性 特 征 , 场 失 灵 就 成 为 必 然 ; 府 制 度 安 排 的 不 到 位 、 合 理 、 及 时 , 体 现 为 政 府 失 灵 。市 市 政 不 不 就
资源约束 可 以通过技 术进步 等 内在 经济要 素进 行克 服 。 后
者认 为 ,环境 和资源 是经济 发展规 模和 速度 的刚性 约束 , 经济 发展 的规 模 和速 度必须 要 控制 在 环境 容 量 和资 源承
载能 力范 围内 , 区域 发 展 才 是 经 济 的 和 可 持 续 的 。
从建 同到 2 0世 纪末 ( 不考 虑 “ 革 ” 特殊 时期 的扭 文 等 曲发展 ) 我 国的经济增 长基本呈 现两个 突 出特点 , . 即高速 的经 济增 长 和以 资源投 入 为主 的粗 放 型经济 增长 ,或 称 “ 高一 低” —— 高投 入 、 高消耗 、 污染 、 高 低效 益 。高速度 低质 量 的经 济增长 主 要是靠 大量 的资本 投入 和 资源投 入 来支 撑 的 . 以 自然资源 的急剧 消耗 和环境 的严重 退化为 是 代价 的 。 目前 , 国 自然 资源的承 载能力 已相 当脆 弱 . 到 我 相
的外 在 的 、 穷 大 的 系 统 和 条 件 。但 在 可 持 续 发 展 理 论 和 无 制 度 分 析 理 论 中 , 括 将 环 境 和 资 源 政 策 在 内 的 制 度 性 因 包
一
条 向右下 方倾斜 的曲线 。( 图 1所示 ) 如
图 1 资源 经 济 指数 趋 势
素当作经 济发展 的 内生变量 。而且 , 不像古 典 经济理 论 并
般 来 说 ,伴 随 经 济 增 长 而 资 源 基 础 不 断 削 弱 的 情
况 , 为经 济发 展 中资 源开 发利 用 的空 心化 现象 。经 济 称
发 展 中 的 资 源 开 发 利 用 空 心 化 现 象 , 以 用 资 源 经 济 指 数 可 的 持 续 降 低 来 形 象 地 加 以说 明 。 设 () 资 源 指 数 , 假 £为 叼
和 新 经 济 增 长 理论 所 认 为 的那 样 . 济 发 展 的 外 在 环 境 和 经
当然 , 源经济 指数 E() 资 t可能 有 3种 情况 :1 () ( ) £= 1 表 明资源储 量与 国民生产 总值同 步增长 , , 资源 与经济 协 调 发展 ;2 叼 () 1 表 明资 源储 量 的增 长快 于 国 民生 产 ( ) > ,
若 资 源储 量 逐 年递 减 , 则坐 标 系 中m () £1 … ) £(= , 2 是
0 引言
古典 经济 理论 和新 经 济增 长 理论 在 分析 经济 发 展 和 增 长 中, 只将物 质资本 、 力资本 和技 术 、 人 知识 作为稀 缺 的 内在 经济 变量 , 而将 环境和 资源假 定为 不受经 济发 展影 响
场 失灵和政 府 失灵的 同时 出现 既是 资源环境 问题 的根 源 , 也是 改革 、 完善 的方 向和重点 。
关 键 词 : 源 开 发 利 用 ; 心 化 ; 场 失 灵 ; 府 失 灵 ; 度 资 空 市 政 制 中 图 分 类 号 : 176 F 2 .3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17 4 (0 8 1 — 14 0 10 — 3 8 2 0 )2 0 6 — 3
收 稿 日期 :0 8 0 — 9 20 —7 0
作者 简介 : 秀华 (9 8 ) 女 , 石 16 - , 湖北 大 台人 , 中国地质 大 学博-  ̄ 究生 , L - - 武汉科枝 大 学讲师 , 究方 向为 资源产业 经济 。 研
第 l 期 2
石 秀华 : 基于 资源 开发利 用 空心化 理 论 的武汉 “ 型社会 ” 两 建设 的 制度 和政 策研 究
总 值的增 长 , 经济 发展 的基础越来 越雄 厚 , 后劲越 来越大 ;
( ) z< , 明经 济发 展 中 现 了资 源开 发的空 心化 现 3 叼 () 1表 象, 国民生产 总值虚幻增 加 , 而资源 基础不 断削弱 1 。
资源 开 发 利 用 空心 化 理 论
一
2 资 源环 境 问题 的 制度 缺 陷
o= ) < 1
当一 部 分矿 产资 源 的耗减 速度 大 大超 过探 明储 量 的增长
速度 , 源开发 利用 的空心化 已相 当明显 。 资
随着市 场经济 的实践 不断 向纵 深推 进 . 随着新 制度经 济学 对制度 、 则等 问题 研究 的深入 . 们逐渐 认识 到 , 规 人 市 场 的有 效运 行 和发展 离不 开管 束 人们 行为 模 型的 一套 规
第 2 卷 第 1 期 5 2
20年 l 08 2月
科
技
进
步
与
对
策
Vo _5NO.2 12 1
De . 0 8 c20
Sce c in e& Te h o o yP o r s n lc c n l g r g e sa dPoiy
基于资源开发利用空心化理论的武汉“ 两型社会’ ’ 建设 的制度 和政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