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护理学实训课程标准
儿童护理》课程标准

儿童护理》课程标准1.优化《医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改进实践教学、完善考核机制和加强师资培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掌握医学知识的能力。
2.《儿童护理》是助产专业的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领会和掌握儿童护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临床观察、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运用护理程序对患儿实施整体护理。
3.本课程面向的职业岗位主要有妇产科专业医院、综合性医院妇产科、妇幼保健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月子护理中心、计划生育机构等。
4.本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的关系包括前置课程和同步或后续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际岗位工作能力和满足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要求。
5.本课程注重培养学生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动手能力和评判性思维的能力,教学做一体化,使学生毕业后能直接对应各级医疗机构的工作岗位。
通过本课程的研究,学生将掌握儿童护理的基本知识,包括小儿生长发育、营养与喂养、新生儿护理、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护理等。
此外,学生还将研究儿童护理的基本技能,如沐浴、抚触、包裹法、暖箱和蓝光箱使用、头皮静脉穿刺等。
同时,本课程也注重培养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素养。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课堂讲授、病例讨论、情景模拟、实训操作、临床见、角色体验等。
并利用多媒体、网络等辅助教学资源和校内外实训基地,以工作任务引领、工作过程为主线指导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研究和技能操作练、模拟人综合训练、临床见,工学结合,推进教、学、做一体化。
具体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
知识目标包括了解小儿各系统解剖生理特点,了解新生儿疾病、儿科各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及病理生理等内容。
能力目标则包括树立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能评价小儿的生长发育状况和营养状况,并给予科学喂养指导等。
素质目标则是通过本课程的研究,培养学生高度的责任心,形成爱岗敬业、患者至上、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和慎独品行。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本课程将按照“三领域、一时段、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儿科护理》实训指导

《儿科护理》实训指导一、学时分配:实验项目名称学时实训一小儿体格测量 2实训二更换尿布法 1实训三婴儿盆浴法 2实训四头皮静脉穿刺法 2实训五暖箱使用法 1实训六光疗法 1实训七小儿心肺复苏术 2实训八小儿肺炎病案讨论 2实训九小儿腹泻病案讨论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计 15实训一小儿体格测量实训二更换尿布法实训三婴儿盆浴法实训四头皮静脉穿刺法(5)如两人操作,则一人固定患儿头部,另一人穿刺。
穿刺者立于患儿头端,消毒皮肤后,用注射器接头皮针,驱除气体后,一手绷紧血管两端皮肤,另一手持针在距静脉最清晰点向后移0.3cm处将针头沿静脉向心方向平行刺入皮肤,然后将针头少挑起,沿静脉走向徐徐刺入,见回血后推液少许,如无异常,用胶布固定。
(6)取下注射器,将头皮针与输液器相连接,调节滴速,并将输液皮条弯绕于患儿头上适当位置,用一长胶布固定。
(7)将患儿抱回原处,必要时头部两旁用砂袋固定。
(8)整理用物,记录输液时间、输液量及药物。
四. 分组练习学生分10组练习(70分钟)。
五. 总结(5分钟)注意事项1、选择静脉:新生儿及婴幼儿最常用头皮静脉,一般多用额上静脉、颞浅静脉、耳后静脉等(如图1)。
2、如果选择静脉在发际内,应先湿润毛发,然后顺头发方向剃净局部头发,以纱布擦净毛发。
3、针头刺入皮肤,如未见回血,可用注射器轻轻回抽以确定有无回血。
因血管细小或充盈不全者,可试推入极少量液体,如畅通无阻,皮肤无隆起及变白现象,证实穿刺成功。
4、严格掌握输液速度,以防发生循环负荷加重。
5、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严格观察输液是否渗出、脱管,局部皮肤有无红肿,有无输液反应,发现问题应及时处理。
图1 头皮静脉示意图实训五暖箱使用法实训六光照疗法实训七小儿心肺复苏术实训八小儿肺炎病案讨论实训九小儿腹泻病案分析。
《儿科护理》课程标准

《儿科护理》课程标准
儿科护理课程标准
1. 简介
本文档旨在为儿科护理课程制定标准,以确保培养具备全面儿科护理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才。
2. 课程目标
- 培养学生对儿科护理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 培养学生具备识别和评估儿童健康问题的能力。
- 培养学生在儿童医疗和护理中的技术操作能力。
-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沟通和协作能力,与儿童及其家属建立有效的关系。
- 培养学生具备解决问题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能够应对复杂的儿科护理情境。
3. 课程内容
3.1 儿童健康管理
- 儿童生理和心理发育
- 儿童常见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 儿童营养和体重管理
3.2 儿科护理技术
- 儿童常见疾病的护理技术
- 儿童行为管理和情绪支持
- 儿童药物管理和安全
3.3 儿科护理实践
- 儿童护理实践技能的培养和训练- 模拟实和实际实的安排
- 儿科护理实践中的道德和法律问题
4. 课程评估
- 课堂小测验和期末考试
- 实践技能考核
- 学生参与度和课堂表现评估
5. 授课方法
- 理论教学结合实践案例
- 授课讲座和小组讨论
- 模拟实和实际实
6. 研究资源
- 教科书和参考书籍
- 学术期刊和研究文章
- 儿科护理实践指南和流程
7. 培养目标
- 学生能够独立承担儿科护理工作
- 学生具备终身研究和继续教育的意识
- 学生能够适应和应对儿科护理领域的变化和挑战
以上是《儿科护理》课程的标准,希望能通过该课程培养出优秀的儿科护理专业人才。
儿科护理学实训课程标准

儿科护理学实训课程标准项目一、小儿体格测量[ 计划学时] : 2 学时[ 实验目的]1、评估小儿体格生长发育程度。
2、学会小儿体格生长常用指标与测量发法。
[ 操作步骤]1、护士要求:服装鞋帽整洁、举止端庄2、核对:查对小儿姓名,性别3、操作准备:(1)环境及护士:用消毒液摸布擦盘、台、车;洗手、戴口罩(2)备齐用物:婴儿磅秤、尿布、清洁布、记录本(3)小儿准备:核对、解释目的、操作方法健康教育:向家长说明测量体重的意义、操作过程以及如何让配合操作,使小儿和家长能够配合。
4、测量过程:(1)铺巾:将清洁尿布铺在婴儿磅秤上(2)调节磅秤、调节磅秤至零点(3)脱去衣服,脱去小儿的衣服及尿布,注意保暖(4)轻放至磅秤,将小儿从床上抱起,轻放到秤盘上,注意安全,防止跌落。
5)准确读数,读至小数点后 2 位5、操作后:(1)整理床单位:把小儿抱回床上,给小儿穿上衣服、更换尿布、拉平衣服、盖好被褥。
(2)记录:记录至小数点后 2 位。
[ 操作注意事项]1、测量体温应注意安全性和准确性。
2、应在喂乳前或饭后、便后测量。
3、每次测量应在同一磅秤、同一时间进行。
4、所测量数值与前次差异较大时,应从新测量核对,婴儿体重降低较多应报告给医生。
5、测量身长时,婴幼儿易动,推动滑板时动作应轻快,并准确读数。
项目二、更换尿布法[ 计划学时] :2 学时[ 临床案例]6 个月男婴,腹泻 3 天,每日大便10 余次,为水样便,伴呕吐,近 5 个小时无尿,眼球凹陷,皮肤弹性差,四肢凉,血钠120mmol/L 。
临床诊断为“婴儿腹泻,重度臀红” ,请你为其做正确的臀部护理并指导预防尿布皮炎的措施。
[ 实训活动分析]1、患儿出现臀红,程度为重度,即患儿出现尿布性皮炎。
2、更换尿布的目的是保持患儿臀部皮肤清洁干燥、增进舒适、促进尿布皮炎愈合。
3、教会家长正确更换尿布以及注意事项。
[ 操作步骤]1、护士要求:服装鞋帽整洁、举止端庄2、核对(两人):查对婴儿姓名,性别3、评估:婴儿一般情况、目前状况、臀部皮肤情况、配合程度等等4、操作准备:环境及护士、用消毒液摸布擦盘、台、车洗手、戴口罩5、备齐用物:长方形尿布,盆内盛温水、尿布桶、小方巾、鞣酸软膏。
《儿科护理学》课程标准

《儿科护理》课程教学标准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儿科护理适用专业:护理总学时数:54学时先修课程:系统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病原微生物与免疫、护理药理学、健康评估、基础护理技术、内科护理、外科护理、传染病护理。
后续课程:顶岗实习二、课程定位:该课程是护理专业的职业技术课中的核心课程。
以儿科医学理论和护理理论知识为向导,为临床护理工作奠定基础。
学生通过理论课程和实训课程研究小儿的生长发育规律,儿童保健和疾病预防的相关知识,应全面掌握现代儿科护理学的理论,形成科学的儿科临床护理思路,提高临床观察、分析、判断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能够运用现代的护理理论和护理技术为儿童提供整体护理。
三、课程设计思路坚持突出能力目标、以项目及任务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运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行动导向、模拟教学、情境教学、理实一体教学、讨论法等教学方法,采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通过护理程序编排教学内容,融合课堂教学与临床实践的裂痕,逐步摆脱“医疗+护理”的传统模式,并充实和增设人文、社会学科的教学内容,为学生从事临床工作奠定基础。
四、课程目标1、能力目标:(1)能对儿科常见病病人进行观察和初步分析,并能正确处理。
(2)能够进行儿科常用护理技术的操作。
(3)能进行学习和更新儿科护理学及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知识目标:(1)掌握小儿不同生长发育时期、不同生理状态下的健康教育。
(2)熟悉小儿各系统疾病的护理。
(3)了解小儿生长发育的监测须知。
3、职业素质目标:(1)具有严谨的护理工作作风,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职业道德。
(2)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人文素质、团队合作精神和服务意识。
(3)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4、职业技能证书要求: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证,约占考试内容比例的20%。
五、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1、课程概述儿科护理是护理专业职业技术课中的核心课程,是研究胎儿至青少年时期生长发育、营养卫生、保健、疾病护理及预防的临床医学学科。
人卫版儿科护理学:儿科护理技术实训指导教学

汇报人:文小库
2024-01-05
CONTENTS
• 儿科护理技术实训概述 • 儿科护理基本技能实训 • 儿科护理特殊技能实训 • 儿科护理技术实训评价与反馈 • 儿科护理技术实训资源与拓展
01
儿科护理技术实训概述
实训目标与要求
掌握儿科护理的基本技能和操作方法性化的 护理计划。
护理操作实施
按照护理计划,执行各项护理操作,包括 病情观察、基础护理、用药护理等。
护理效果评估
对患儿的病情状况和自身认知情况进行评 估,及时调整护理计划。
儿科护理操作技巧
沟通技巧
与患儿及家长进行有效沟通,了解患儿需 求,安抚家长情绪。
操作轻柔
急救措施
掌握小儿常见急症的急救 措施,如窒息、高热惊厥
等。
生命体征监测
密切监测重症患儿的生命 体征,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
小儿康复护理技能
康复训练
根据小儿的病情和康复需求,制定个性化 的康复训练计划。
心理护理
关注小儿的心理健康,给予适当的心理支 持和疏导。
家庭护理指导
指导家长如何在家中进行康复护理,促进 小儿的全面康复。
培养学生对儿科护理工作的兴趣和热爱, 提高职业素养。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为未来 的临床工作打下基础。
实训内容与方法
儿科护理技术实训的内容包括但不限 于:测量生命体征、喂养与饮食护理 、日常照护、病情观察与记录、常见 疾病的护理技术等。
实训方法包括模拟训练、案例分析、 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旨在帮助学生 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儿科护理技术。
04
儿科护理技术实训评价与反馈
实训效果评价
《儿科护理学》课程标准

《儿科护理学》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和任务《儿科护理学》是临床护理的主干课程之一,是研究从胎儿至青春期小儿的生长发育、卫生保健、疾病预防和临床护理的护理学课程。
该课程内容包括总论和各论。
总论包括儿科护理学绪论、小儿年龄分期及各期特点、儿科护士的角色与素质要求、儿科护理学的发展与展望和生长发育、儿童保健、住院患儿的护理、儿科护理基本操作技术。
各论包括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患儿的护理、营养与营养障碍性疾病患儿的护理、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血液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免疫性疾病、遗传代谢性疾病和结核病患儿的护理。
本课程教学通过课堂讲授、病例讨论、临床见习,并结合多媒体教学(CAI、VCD),使学生全面、系统地领会和掌握儿科护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临床观察、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运用护理程序对患儿实施整体护理。
为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独立解决儿科临床护理问题奠定理论基础,并为以后的儿科临床工作奠定初步的实践基础。
二、课程内容及目标课程包括课堂教学及临床实习两部分:绪论、生长发育、儿童保健、住院儿童的护理、儿童营养、营养不良、佝偻病、新生儿总论、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新生儿窒息、新生儿黄疸、小儿腹泻病液体疗法、上呼吸道感染、肺炎、小儿造血及血液特点、营养性贫血、先天性心脏病、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川崎病患儿的护理等课堂教学内容;以及小儿生长发育、儿科护理与操作、、婴儿腹泻患儿的护理、泌尿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等临床实习内容。
1、绪论儿科护理学定义、儿科护理学的任务和范围、儿科特点、儿科护理学的一般原则、小儿年龄分期及各期特点、儿科护士的角色和素质要求等。
2、生长发育规律及影响因素、小儿体格生长发育及评价、小儿神经心理发育及评价、儿童发展理论、小儿生长发育中的特殊问题及干预、儿童保健、意外事故的预防措施、住院儿童的护理。
3、常见疾病,如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新生儿黄疸、新生儿窒息、营养不良、小儿腹泻病、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营养性贫血、先天性心脏病、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川崎病的护理。
儿科学实训教学大纲

儿科学实训教学大纲一、引言儿科学实训教学是培养医学学生儿科临床实践能力、提高儿科诊疗水平的重要环节。
本教学大纲旨在为儿科学实训教学提供指导,明确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确保教学质量和效果。
二、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儿科病史记录、体格检查和儿科常见病诊断的能力;2. 培养学生儿童常见疾病的诊疗技能;3. 培养学生儿科急救能力;4. 培养学生与小患者及其家属有效沟通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 儿科病史记录与体格检查- 儿科病史记录的要点和技巧;- 儿科体格检查的方法和步骤;- 常见儿科体征的观察和解读。
2. 儿科常见病的诊断和治疗- 儿科常见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包括但不限于:儿童感染性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等。
3. 儿科急救技能- 儿科急救的流程和步骤;- 儿童窒息、溺水、外伤等急救技巧。
4. 与小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技巧- 儿科医生与小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原则;- 小患者的心理特点及处理方法;- 解答家属的疑虑和问题。
四、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 讲授儿科学知识、病史记录、体格检查等基础理论知识;- 引导学生进行相关文献阅读。
2. 实践演练- 指导学生进行儿科病史记录和体格检查的实操训练; - 指导学生进行儿科诊断和治疗操作的实践训练;- 模拟儿科急救场景进行实践操作。
3. 病例讨论- 提供典型病例进行讨论;- 引导学生分析病情,制定诊疗方案。
4. 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小患者及其家属,模拟与其进行沟通;- 学生扮演医生,提供针对性的沟通指导。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 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表现;- 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实践操作评价- 学生儿科病史记录和体格检查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学生儿科诊断和治疗操作的熟练程度;- 学生儿科急救技能的掌握情况。
3. 沟通技巧评价- 学生与小患者及其家属沟通的效果、沟通技巧的运用。
六、教学保障1. 教学资源- 提供儿科学相关教材和参考书籍;- 提供典型病例和实践操作场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科护理学实训课程标准项目一、小儿体格测量[计划学时]:2学时[实验目的]1、评估小儿体格生长发育程度。
2、学会小儿体格生长常用指标与测量发法。
[操作步骤]1、护士要求:服装鞋帽整洁、举止端庄2、核对:查对小儿姓名,性别3、操作准备:(1)环境及护士:用消毒液摸布擦盘、台、车;洗手、戴口罩(2)备齐用物:婴儿磅秤、尿布、清洁布、记录本(3)小儿准备:核对、解释目的、操作方法健康教育:向家长说明测量体重的意义、操作过程以及如何让配合操作,使小儿和家长能够配合。
4、测量过程:(1)铺巾:将清洁尿布铺在婴儿磅秤上(2)调节磅秤、调节磅秤至零点(3)脱去衣服,脱去小儿的衣服及尿布,注意保暖(4)轻放至磅秤,将小儿从床上抱起,轻放到秤盘上,注意安全,防止跌落。
(5)准确读数,读至小数点后2位5、操作后:(1)整理床单位:把小儿抱回床上,给小儿穿上衣服、更换尿布、拉平衣服、盖好被褥。
(2)记录:记录至小数点后2位。
[操作注意事项]1、测量体温应注意安全性和准确性。
2、应在喂乳前或饭后、便后测量。
3、每次测量应在同一磅秤、同一时间进行。
4、所测量数值与前次差异较大时,应从新测量核对,婴儿体重降低较多应报告给医生。
5、测量身长时,婴幼儿易动,推动滑板时动作应轻快,并准确读数。
小儿体格测量考核评分标准项目二、更换尿布法[计划学时]:2学时[临床案例]6个月男婴,腹泻3天,每日大便10余次,为水样便,伴呕吐,近5个小时无尿,眼球凹陷,皮肤弹性差,四肢凉,血钠120mmol/L。
临床诊断为“婴儿腹泻,重度臀红”,请你为其做正确的臀部护理并指导预防尿布皮炎的措施。
[实训活动分析]1、患儿出现臀红,程度为重度,即患儿出现尿布性皮炎。
2、更换尿布的目的是保持患儿臀部皮肤清洁干燥、增进舒适、促进尿布皮炎愈合。
3、教会家长正确更换尿布以及注意事项。
[操作步骤]1、护士要求:服装鞋帽整洁、举止端庄2、核对(两人):查对婴儿姓名,性别3、评估:婴儿一般情况、目前状况、臀部皮肤情况、配合程度等等4、操作准备:环境及护士、用消毒液摸布擦盘、台、车洗手、戴口罩5、备齐用物:长方形尿布,盆内盛温水、尿布桶、小方巾、鞣酸软膏。
6、病儿准备(1)核对、解释目的、操作方法(2)健康教育:向家长说明更换尿布以及臀部护理的意义、操作过程以及如何让配合操作,使小儿和家长能够配合。
(3)环境准备:选择安静、整洁、光线适宜、温度适宜的环境。
(4)解开尿布:降下床栏杆,注意安全、解开尿布、病儿下半身被褥,注意保暖,轻轻提起病儿双足腹股沟擦洗臀部,尿布擦净、布洁净端由上向下擦净会阴以及臀部,大便时将污染潮湿的尿布对折于臀下。
(5)温水清洗:温水清洗会阴以及臀部,擦洗顺序由上向下,会阴—左侧腹股沟—右侧腹股沟—肛门周围涂软膏臀部涂鞣酸软膏,取干净棉签2支,由上向下,在臀部皮肤上轻轻滚动。
(6)尿布处理:染潮湿的尿布,放入桶内更换尿布轻轻提起病儿双足,垫干净尿布于腰下,放下双足,折另一端尿布于腹部,系好系带。
[操作后处理]1、整理拉平衣服,躺卧舒适,整理床单位,提上床挡2、洗手并做好记录[操作注意事项]1、选择质地柔软、透气性好、吸水性强的棉织品做尿布或采用一次性尿布。
2、尿布长短、宽窄和系带松紧适宜,若尿布宽、短、紧,易擦伤外生殖器,窄、长、松,大小便容易溢出。
3、更换尿布时动作应轻、快,避免受凉。
更换尿布法评分标准项目三、新生儿沐浴的护理[计划学时]:2学时[临床案例]徐女士,昨晚10时顺利娩出一足月男婴,出生时APgar评分为9分。
现一般情况良好,请你按照护理程序对新生儿进行沐浴并做好对家长的指导工作。
[实训活动分析]1、该新生儿为足月新生儿,已出生10小时,现一般情况好,适合进行沐浴。
2、新生儿沐浴的目的:清洁皮肤、促进血液循环、增进身体的舒适,预防感染,促进新生儿四肢的活动,为新生儿作全身体格评估。
3、产妇以及家属对操作目的明确,能积极配合。
[操作步骤]1、护士要求:服装鞋帽整洁、举止端庄2、核对(两人):查对新生儿出生时间、性别、体重以及母亲的床号、姓名3、评估:新生儿出生情况以及目前状况4、操作准备:环境及护士(1)用消毒摸布擦盘、台、车(2)洗手、剪指甲备齐用物:布类:婴儿尿布以及衣服、大毛巾、毛巾被以及包布、系带、面巾1块、浴巾2块。
护理盘:内备梳子、指甲刀、棉签、液体石蜡、50%乙醇、滑石粉、肥皂浴盆:内备温热水(38—41℃,2/3满),水壶内放50℃--60℃热水备用5、操作步骤(1)调配洗澡水:先冷水再热水,水温38~40℃,或手腕或手肘感觉,比较暖和就可以了。
(2)洗脸:用毛巾一角从眼睛内角擦向外角,再用毛巾的其它三个角以同样的方法分别擦洗另一只眼睛以及鼻子、嘴巴,最后由内向外轻轻擦拭整个脸部及耳朵。
(3)洗头:左手臂、手掌托起婴儿的头跟颈,右手托稳宝宝小屁股,放宝宝在腋下并夹住婴儿的臀部和下肢,用左手中指和拇指压住宝宝的耳廓,倒洗发精洗净头部并用清水冲洗干净,擦干。
(4)洗身体:胸腹部:左侧:颈部、前胸、上臂、前臂、手掌、手指、后颈、后背。
右侧:同左侧。
可换手,注意安全。
下肢:婴儿头靠在操作者的肘窝上,并握住婴儿的腰臀部,下肢、腘窝、脚趾头、洗腹股沟、会阴,特别是皮肤皱折的地方一定要洗干净。
(5)洗完后迅速用干毛巾包裹婴儿,从上到下轻轻拍打,吸干水分,尤其是皮肤皱折,不用力擦。
(6)脐部护理:用消毒棉签蘸3%双氧水和75%医用酒精,从脐部中央按顺时针方向慢慢向外轻抹,重复几次洗净污物、血痂,脐带敷巾包扎脐带。
(7)涂抹爽身粉:先撒在掌心,跟洗澡的顺序相同由上至下、由前到后涂抹皮肤皱折的地方。
(8)穿衣服。
(9)换纸尿裤。
(10)滴眼药水:头偏向所滴一侧;清洁耳部;查对:抱前、放回婴儿衣服处、洗澡后、抱至母亲身边。
(11)先将衣服平放在台面上,婴儿平躺在衣服上(12)将婴儿的一只胳膊轻轻抬起,使肘关节稍稍弯曲,先向上再向外侧伸入袖子并拉出小手。
轻放入新的纸尿裤于臀下,放置前后正确,带有搭扣的部分放在后腰处;(13)使用同样的方式将婴儿另一只手放进袖口。
(14)将衣服拉平,两边的衣服盖好,内侧的带子打活结并固定好。
(15)最后将衣服袖口拉出,包覆住宝宝的双手,避免婴儿抓脸。
(16)操作者手从裤脚管中伸入,拉住小脚,将脚轻轻地拉过来,并把裤子拉直;(17)另一条裤腿同法穿。
(18)最后将裤腰提上去包住上衣,整理平整。
(19)动作轻柔,顺着新生儿肢体弯曲和活动的方向进行,不能生拉硬拽。
注意观察新生儿的表现,[操作注意事项]1、注意安全:水和泡沫勿溅入五官,抱稳婴儿。
2、动作迅速轻柔,以免新生儿惊吓或损伤和受凉;3、一人一巾:洗澡巾、浴巾,预防交叉感染;4、注意五官和皮肤皱折处的清洁。
男婴:洗净阴囊和肛门周围,女婴:大小阴唇皮肤。
扑粉时涂抹颈下或女婴腹股沟时要分别遮掩面部、会阴。
5、严格查对,严防抱错婴儿。
6、体格检查,及时报告处理。
小儿沐浴法评分标准项目四、头皮静脉输液法[计划学时]:2学时[实验目的]1、熟悉小儿头皮静脉输液的相关基础知识2、掌握小儿头皮静脉输液的适应症3、掌握小儿头皮静脉输液的操作方法4、掌握小儿头皮静脉输液的注意事项[实训内容]1、相关基础知识:头皮静脉的解剖位置,头皮静脉穿刺目的,适应症及禁忌症。
2、小儿头皮静脉操作技术:物品准备,操作程序,操作要点,无菌观念3、小儿头皮静脉穿刺后的观察:穿刺部位有无出血、红肿等症状,病情观察,可能的并发症及处理。
[操作步骤]1、护士准备:衣帽整洁、洗手、戴口罩2、所需用物:一次性输液器、液体、药物、治疗车、治疗盘(内铺清洁治疗巾)、75%乙醇、手消毒液、无菌棉签、弯盘、胶布、输液敷贴、头皮针41/2号、输液卡、笔、手表、剃刀、污物杯、纱布、小枕或消毒垫巾、输液架3、评估患儿的年龄、病情、身体状况、意识状态、患儿穿刺部位的皮肤情况、询问有无过敏史,了解药物使用注意事项,有无配伍禁忌。
为小婴儿更换尿布,协助幼儿排尿4、操作要点(1)核对医嘱单输液卡:床号、姓名、药名、浓度、剂量、方法、时间(2)检查药物质量:药名、浓度、剂量和有效期、瓶口有无松动,瓶身有无裂痕,对光检查药液是否浑浊、沉淀或有无絮状物(3)核对无误后将输液卡贴在输液瓶上(4)去瓶盖,打开瓶盖中心部分,常规消毒(5)按医嘱抽取所需药液加入输液瓶内(6)再次检查输液瓶内药液,注明加药时间并签名(7)消毒输液瓶口,检查一次性输液器(名称、生产日期、有效期、包装完整性),打开输液器,将输液管针头插入瓶塞至针头根部,关闭调节器(8)备齐用物后,将治疗车推至患儿床前,核对操作前查(床号、姓名、药名、剂量、浓度、方法、时间),确认无误(9)固定头皮针连接处和护针帽,将输液袋挂于输液架上,倒置茂菲滴管,打开调节器,使药液下降,当药液平面达茂菲滴管1/3-2/3时,迅速倒转滴管,使药液下降,充满导管,排尽空气,待液体流至穿刺针栓时关闭调节器,将带有护针帽的针头固定于输液架上(10)选静脉,由助手固定患儿肢体及头部,操作者立于患儿头侧选静脉,必要时剔去局部头发。
用75%乙醇消毒局部皮肤、待干,用5ml注射器接头皮针,驱除气体后,一手绷紧血管两端皮肤,另手持针在距静脉最清晰点向后移0.3cm处将针头沿静脉向心方向平行刺入皮肤,然后将针头稍挑起,沿静脉走向徐徐刺入,见回血后左手放开皮肤推液少许,如无异常,胶布固定(11)第一条胶布固定针翼,再用输液敷贴覆盖针梗及针翼,据情况在针翼下垫小棉球,胶布固定,并将输液管弯绕于患儿头上适当位置,胶布固定(12)再次核对药物和输液卡(操作后查),确认无误后在输液卡上记录输液的时间、药物、滴速,患儿情况,并签名挂于输液架上。
头皮静脉注射评分标准项目五、保温箱使用法[计划学时]:2学时[实验目的]1、为患儿提供适宜的温度和湿度环境,保持体温稳定。
2、提高早产儿的成活率。
[操作步骤]1、检查保温箱性能,铺好婴儿床。
2、温箱水槽内加满水至水位线。
3、接通电源:预热温箱至28-32度,调节箱内湿度55-65%。
4、温箱达到预热温度后,核对患儿,将患儿穿单衣放入箱内。
5、定期测量体温6、一切操作在箱内进行,尽量减少开门。
7、患儿情况稳定,体重达2000克,抱回原床位。
8、关闭电源,整理用物,对温箱消毒处理。
9、洗手,记录时间,体温脉搏,呼吸,体重等情况。
[患儿入箱后的护理]1、密切观察患儿面色、呼吸、心率、体温变化,随患儿体温变化调节暖箱温度。
2、各种操作集中进行;需暂时出暖箱接受治疗检查时要注意保暖。
3、放入暖箱的新生儿最初2h内应每隔30-60min测体温1次同时注意四肢温热情况;体温升至正常后可每4h测体温1次。
4、每日应在固定时间测量患儿体重1次。
5、对出生体重小于1000g的早产儿,箱内一切用物(布类)均需要高压灭菌消毒。